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497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周代对国君的亲属关系作出诸多限制,要求国君的族人与兄弟不能以亲情之原则对待国君。此外,周代还强调“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上述观念说明当时A.注重维护公共政治秩序B.宗法分封体制受到冲击C.社会等级意识深入人心D.儒家伦理观念影响深远2、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3、下图是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一卷关于“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一章的目录节选,其中的第三节①应是()。第二章欧洲“三十年战争”及其结局。

第一节“三十年战争”的国际背景。

17世纪初的欧洲局势34

新教联盟和天主教同盟的对垒41

战争的导火线——“掷出窗外事件”45

第二节战争的四个阶段。

第三节①

A.《万国公法》B.《威斯特伐利亚和约》C.《国际联盟盟约》D.《战争与和平法》4、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A.有利于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B.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C.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D.有利于完善文官晋升制度5、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下列属于早期国家特征的是。

①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②血缘关系被地缘关系取代。

③青铜文化灿烂辉煌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研究隋唐以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机制的沿袭与变革情况:。朝代。

特点。

地方。

沿革情况。

秦。

传承开创。

郡县制。

秦朝建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汉。

汉承秦制。

西汉初年:

(1)_________(制度名称);

东汉:州;郡、县。

汉初(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基础上,汉武帝颁布(3)“_____”,_______。

东汉时“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政区。

隋。

承前启后。

州;县。

隋废郡;由州直辖县。

唐。

发展完善。

道;州、县。

州的行政权力萎缩;

监察区“道”(4)________________。

7、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治治理。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其中治理国家的政治制度体系是共中的一个重耍组成部分。(1)完成下列提纲。(将字母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中)

A.削弱地方权力与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官制。

B.选择标准的演变与不断制度化的趋势。

C.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由官员兼任到设立专门机构的演变趋势。

E;“家国一体”政治特点的先秦政治制度。

(2)若就提纲中的“二”展开论述;可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选字母)

8、(一)官员的选拔。制度时期内容世官制西周至。

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____世代垄断高官荐举功劳制春秋。

战国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____授予官职“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秦朝向官吏学习____而为官察举制汉代含义察举指先____而后____形成汉武帝时期形成汉武帝时期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分____(岁举)和____(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分____(岁举)和____(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此外,积____为官和____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此外,积____为官和____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九品中正制魏晋。

南北朝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内容在各州、郡设置____、____,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____的士人,由吏部授官内容在各州、郡设置____、____,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____的士人,由吏部授官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9、民族交融往往通过战争;和亲、改革与管理、经济交往等方式实现。按照这种分类;与下列事件对应,填写在答题纸上(填写序号和文字)。

①征伐匈奴②设河西四郡③孝文帝改革。

④文成公主进藏⑤建立榷场⑥设宣政院。

。民族交融的方式事件战争

和亲

改革与管理

经济交往

10、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秦汉时期田赋秦朝“收泰半之赋”;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汉景帝改为三十税一人头税秦朝的主要有口赋。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________税秦朝的主要有口赋。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________税徭役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隋唐时期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唐朝实行________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唐朝实行________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780年,唐朝政府改行________,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780年,唐朝政府改行________,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宋朝征收两税,但________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王安石推行________王安石推行________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元朝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明朝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________”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_______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_______清朝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________”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8题,共16分)1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庸调制。A.正确B.错误12、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秦朝与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是中国省制的开端。A.正确B.错误13、布雷顿森林体系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A.正确B.错误14、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是具有独立主权的实体。A.正确B.错误15、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A.正确B.错误16、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分别是开创雅典民主政治先河、雅典民主政治确立和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的标志。A.正确B.错误17、地理环境并非雅典民主制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A.正确B.错误18、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是具有独立主权的实体。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10分)19、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具体精神建党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探月精神、塞罕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洪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

(1)阅读表格;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进行历史分期。

(2)结合所学,任选两个精神对其进行说明。20、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逐渐融合。

(1)历代中央政府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时;采取过很多措施。按照表一这种分类,将下列事件填入该表。(只填写字母,每种方式填两项)

A.征伐匈奴B.西域都护府C.宋辽夏金政权对峙D.文成公主进藏。

E.榷场F.澎湖巡检司G.昭君出塞H.宣政院。

I.丝绸之路J.驻藏大臣。

表一(2)将表二补充完整。

表二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4题,共32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纵观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代长期是以宗法观念来对社会进行管理和控制,通过税收来集中乡村社会资源,通过科举制度将文化和知识联结起国家和乡村社会,使正统封建理论在乡村社会思想领域占绝对领先和主导地位。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乡村治理模式以乡里制度和保甲制度为主线,结合各朝各代的具体实际情况,形成了具有当时朝代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在潜移默化中,一直遵循其内在规律,即国家政权通过多种方式保持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控制,但是在治理的介入方面较为适度,以便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模式演变及其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影响乡村治理的一个举措进行阐释。(要求:朝代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2、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制度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来减少环境的不稳定性。由于环境的不稳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们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使得每个对环境反应所建立的主观模型也不太一样,从而导致人们选择上的差异和制度规则的差异。在分析人类知识的演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大部分不能归功于突发性的重大创新,而应归功于适应性变革,即通过“试错”,通过对需求和不断变化的条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调整和改良而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某一观点或整体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照抄材料观点,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23、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关于传统,当代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指出,它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它使代与代之间、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关于传统,当代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指出,它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它使代与代之间、不同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传统”这个话题,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论题合理,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编自爱德华·希尔《论传统》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水彩映万象:一幅水彩画

体育兴则国运兴。结合所学知识,以“《体育与国运》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12分)25、阅读教材P45“史料阅读”,思考:法家和儒家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谁的更适合当时社会形势?为什么?26、P56左下角的“思考点”,思考: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A【分析】【详解】

材料“要求国君的族人与兄弟不能以亲情之原则对待国君”强调的是周朝对公共秩序的维护,A项正确;宗法分封体制受到冲击是在春秋战国,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等级意识发展无关,排除C项;儒家思想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A项。2、C【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在非洲大陆举办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C项正确;南非等国并非中国周边国家,排除A项;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排除B项;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与“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第一节‘三十年战争’的国际背景;第二节战争的四个阶段”及所学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象征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欧洲爆发的大规模国际战争)结束而签订的一系列和约,B项正确;《万国公法》是对国际公法的一部翻译著作,排除A项;《国际联盟盟约》形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利于帝国主义重新划分势力范围,排除C项;《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4、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933年国民政府任用公务员,与功勋、效劳国民党有密切关系,这有利于国民党对政治的控制,其目的是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治和行政的分离,所以不能实现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选官方式不是通过考试实现的,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制度有利于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不能完善文官晋升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5、C【分析】【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国家的特征有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青铜文化灿烂辉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故①③④正确;血缘关系尚未被地缘关系取代,故②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6、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国并行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最终引发了七国之乱;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了中央集权;唐朝时期州的行政权力萎缩,监察区“道”逐渐演变为行政区,权力扩大。【解析】郡国并行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权力扩大。7、略

【分析】【详解】

(1)一;贵族政治指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夏商周的制度都具有“家国一体”特点,所以1)应填E;二、根据材料中的皇权加强、地方管理由中央垂直管理等可知,这里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所以二出应填C;且2)处应填A;三、标题是选官制度的演变,而中国的选官制度的标准经历了从血缘到德才、门第和才学的演变,且不断制度化,所以1)处应填B;四、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往往由官员兼任,随着历史发展,后来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监察,所以1)处应填D。

(2)根据材料可知,“秦代行政图“,反映的是秦代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有关,故B项正确;“清掣签金瓶”反映的是清朝利用民族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有关,故C项正确;都护府是汉、唐时期中原王朝为监护边境各族而设置的军事机构,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E项正确;“清民间匾额”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发展,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著作反映的是西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历史,当时还未产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D项错误。【解析】(1)一;1):E;二、C;2):A;三、1):B;四、1):D

(2)B、C、E8、略

【分析】【详解】

①结合所学可知;西周至春秋实行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②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为荐举功劳制,即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③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官员选拔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④⑤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实行察举制,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

⑥⑦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分常科(岁举)和特科(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⑧⑨结合所学可知;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⑩⑪⑫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即在各州;郡设置资品、大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中正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⑬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解析】贵族军功大小律令考察推举常科特科功劳征辟资品大中正中正中央集权9、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征伐匈奴属于战争方式;文成公主进藏属于和亲方式;设河西四郡、孝文帝改革和设宣政院属于改革与管理的方式;建立榷场属于经济交往的方式。【解析】战争:①征伐匈奴;和亲:④文成公主进藏;改革与管理:②设河西四郡③孝文帝改革⑥设宣政院;经济交往:⑤建立榷场。10、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财产税。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80年,唐朝政府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解析】财产租庸调两税法附加税募役法金花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三、判断题(共8题,共16分)11、B【分析】【详解】

唐朝开始实行租庸调制,故题目错误。12、B【分析】【详解】

郡县制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并非秦朝开创,故该说法错误。13、A【分析】【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故正确。14、B【分析】【详解】

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区都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遵循宪法的前提下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离的部分,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故该说法错误。15、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下规定输庸代役,保障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故题干表述正确。16、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期。因此题干表述正确。17、A【分析】【详解】

自然环境对文明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雅典民主制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所以该说法正确。18、B【分析】【详解】

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区都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遵循宪法的前提下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离的部分,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故该说法错误。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10分)19、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中不同时期形成的精神来看;这些精神形成时间跨度大,涉及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可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特征进行分期,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过渡时期:抗美援朝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探月精神、塞罕坝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脱贫攻坚精神。

(2)本小问相对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如选择井冈山精神,可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背景、毛主席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作用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又如选择改革开放精神,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城市和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格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角度进行分析。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解析】(1)分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过渡时期:抗美援朝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探月精神、塞罕坝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脱贫攻坚精神。

(2)示例井冈山精神: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同志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进军井冈山,开始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精神。

改革开放精神: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对内改革,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签订“大包干”契约,将土地承包到户,揭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并带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等对外开放格局。并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实践、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所形成的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等精神品格。20、略

【分析】【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征讨匈奴;宋辽夏金政权对峙体现的是战争方式;文成公主进藏、昭君出塞体现的是和亲方式;西域都护府、澎湖巡检司体现的是设置机构管理;榷场、丝绸之路体现的是互市方式;宣政院、驻藏大臣体现的是共治方式。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是西汉时期设置的机构;清朝在西藏地区设置驻藏大臣;元朝在台湾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在西藏设置宣政院管辖;清朝在新疆地区设置伊利将军管辖。【解析】(1)

。民族融合的方式。

措施。

战争。

A

C

和亲。

D

G

机构。

B

F

互市。

E

I

共治。

H

J

(2)①汉朝②清朝③元朝④伊犁将军⑤宣政院五、论述题(共4题,共32分)21、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所学可拟定论点为宋朝影响乡村治理的举措,可从宋朝崇文抑武政策带来文官地位提升,官员素质和治理水平提高,有利于和谐治安局面的形成、“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带来乡村阶层结构的变化,富民士绅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提倡理学带来伦理道德观念进一步增强,以乡约教化乡里、保甲法带来农村社会治安和秩序稳定,加强对基层有效控制等角度进行分析。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解析】宋朝影响乡村治理的举措。

一;崇文抑武政策:选官制度进一步完善;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士人地位,提倡文治,文官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官员素质和治理水平得到提升;在民间形成重学风气,崇文抑武,有利于和谐治安局面的形成。

二;“不抑兼并”土地政策:土地买卖盛行;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在乡村社会出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现象。土地频繁流转,使得乡村阶层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并出现分化。富民士绅依自身实力,扩大自身在乡村社会中的影响力和治理权,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

三;发展儒学与提倡理学: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以族规、家训等方式规范行为、维持秩序,伦理道德观念进一步增强;儒学士人积极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匡正民风。

四;保甲法:结合北宋积贫积弱的实际状况;实施保甲法,对乡村民户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民户接受军事训练后,有利于维持农村社会治安和秩序稳定,封建统治者通过“保”“甲”两级建制,推动建立基层民众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加强政府对乡里组织的有效控制。

结论:国家的大政方针会极大影响地方治理,从而影响基层社会的生存状态。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开放性试题本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考查要求,根据材料可以发现三意思:通过制度规划设置可以减少环境(自然、政治、社会的变迁)的不稳定性;实施环境的不同导致人们对制度选择和制度规划的差异;通过对需求和不断变化的条件对制度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调整和改良,从而推动制度的创新性。从以上三个角度出发立论皆可,立论点总结出来后,可以就其中一个比较熟悉或者容易论证的观点进行立论。如根据材料“制度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来减少环境的不稳定性”可以得出观点:通过制度规划设置可以减少环境的不稳定性。进行论证时可以从封建社会开始的秦朝建立的一系列制度说起,秦朝确立皇帝制度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框架。自秦朝以后,历代统治者面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社会问题,针对自然、政治、社会的变迁,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不断完善符合社会发展的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做出贡献。从而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制度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解析】我认为;学者“制度规划可以减少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是有道理的。

论述: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框架。自秦朝以后,历代统治者面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社会问题,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从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央集权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结论:制度规范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可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延续制度的稳定。23、略

【分析】【详解】

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拟定论题,根据材料“它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可以拟定论题为“传承传统对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然后结合所学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英国宪政、中国儒家文化相关知识进行阐述,如: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任何文明的延续都不能脱离传统。对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传承,14、15世纪产生了文艺复兴时期批判封建神学的人文主义,在此基础上出现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从而塑造了西方文化基因;近代英国“光荣革命”后,传承了议会传统、宪政和君主制传统,构建了符合英国国情的君主立宪制,保证了英国政局的长期稳定和国家崛起。当代中国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承,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大一统历史传统的传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可见,传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无法割裂的血脉,传承传统对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示例二继承传统须与时俱进传统是能使历史阶段保持连续,促进文明延续,但继承传统须与时俱进,传承传统和推动革新要相辅相成。古希腊人文精神反对迷信,唤醒了人类的自我意识,文艺复兴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启蒙运动提倡理性,体现了人文精神的与时俱进;近代英国“光荣革命”后,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确立近代议会制、内阁制,实现了由专制走向民主、人治走向法治。当代中国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在继承传统大一统传统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推进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最后进行总结:总之,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注意克服传统的消极因素和不符合时代的落后因素,才能更好的推进历史的发展。【解析】示例一传承传统对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任何文明的延续都不能脱离传统。对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传承,14、15世纪产生了文艺复兴时期批判封建神学的人文主义,在此基础上出现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从而塑造了西方文化基因;近代英国“光荣革命”后,传承了议会传统、宪政和君主制传统,构建了符合英国国情的君主立宪制,保证了英国政局的长期稳定和国家崛起。当代中国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承,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大一统历史传统的传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可见,传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无法割裂的血脉,传承传统对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示例二继承传统须与时俱进传统是能使历史阶段保持连续,促进文明延续,但继承传统须与时俱进,传承传统和推动革新要相辅相成。古希腊人文精神反对迷信,唤醒了人类的自我意识,文艺复兴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启蒙运动提倡理性,体现了人文精神的与时俱进;近代英国“光荣革命”后,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确立近代议会制、内阁制,实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