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八县(市、区)一中高三历史期中联考答案_第1页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八县(市、区)一中高三历史期中联考答案_第2页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八县(市、区)一中高三历史期中联考答案_第3页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八县(市、区)一中高三历史期中联考答案_第4页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八县(市、区)一中高三历史期中联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高中三年历史科评分细则考试时期:11月12日完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答案ACCACADD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DBCABDBB1.A【详解】据材料“西周时期,历代天子几乎都认为周室“疆土”是在文王、武王时期由天赐予的”“西周贵族在进行土地交换时,必须有王室执政大臣到场监督才可完成”可知西周的土地是天赐予周室的,贵族土地交换需要王室在场,故天子享有土地支配权力,故A正确;西周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为土地国有制,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室,不可自由买卖,故B排除;材料没有提及材料由官府管理,只是提及土地交换需要王室监督,故C排除;材料不涉及臣民的土地规模,故D错误;2.C【详解】材料体现政府要求各地将农业生产的各种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中央,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C项正确;A项、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不体现皇帝制度,排除B项。3.C【详解】材料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及西方的日用品、植物品种等方面的交流,这丰富了沿线人民的物质生活,促进了中外物品的交流与交换,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中外物品的交流与交换,与农业生产无关,故排除A;张骞出使西域处于古代西汉时期,加速技术近代化进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手工业品外传、外国植物的传入,而非拓展农耕文明,故排除D。4.A【详解】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从西汉元始二年到宋元丰三年,南方的户数不断上涨并超过北方,这是由于经济重心移动导致经济格局变化,进而影响南北户数变化,A项正确;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重心移动,“国家分裂割据政权疆域缩小”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王朝力量的强弱不是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少数民族内侵,北方战乱不休,北方农业经济遭到破坏,导致北方户数发生变化,但不符合“主要因素”的题意要求,排除D项。5.C【详解】根据材料“老孀居二十年,也在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可知,王安石的免役法意图减轻百姓负担,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却增加了百姓负担,说明变法中存在一定的官员扰民现象,C正确;话本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A;B中的“普遍”描述有误,排除;免役法本身主观目的不是为了牺牲百姓利益,排除D。6.A【详解】董仲舒和王夫之都认为选拔官员要重视教化,而这都要渗透儒学观念,A正确;B与王夫之的观点不符,排除;C与董仲舒观点不符,排除;D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7.D【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857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而部分国人竟然对英法联军“敲打铜锣”、“邀请我们喝茶”,反映国人漠然于时政,国家观念淡薄,D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是乐观风貌,而是社会民众漠然于时政,国家观念淡薄,排除A;材料中的现象不是深受儒学的熏陶,而是社会民众漠然于时政,国家观念淡薄,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接受先进文化的信息,排除C。8.D【详解】根据“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广州的织布官局迁往武昌”“四局初为官商合办,后改为官办”可得出,洋务企业的创办者都是政府的官员,性质也为官办,反映出洋务企业封建色彩较为浓厚,D项正确;材料强调洋务企业的特点,并没有反映实业救国思潮,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奔走相告”,排除B项;“实现”的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9.D【详解】孙中山将义和团定位为“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可见其肯定了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精神,选项D正确;孙中山是对义和团运动的肯定,而非批判,排除B、C;选项A与题意无关,排除。10.B【详解】根据“强调开展外交必须具有世界眼光,认清国内外形势,才能在外交实践中因势利导,借势而为,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可得出其反映出宋教仁的思想带有务实的特点,主张与世界接轨,要有世界的眼光,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博采众长,排除A;材料与革命无关,排除C;民族气节没有体现,排除D。11.C【详解】与1898年比,1908年天津口岸进口的消费资料占全部进口商品的比重上升,表明列强加强了商品倾销,中国民族工业的竞争压力增强,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C项正确;消费资料在进口商品中比重上升不能说明中国近代工业呈现明显的增长势头,A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统的自然经济并未“完全解体”,B项错误;甲午战后洋务运动已经破产,D项错误。12.A【详解】从题干中“只有丈夫是‘谋杀者、巫师或者盗墓者’,或者妻子是‘奸妇、女巫或者老鸨’,才能离婚”可知罗马法对离婚的严格规定可以看出罗马法对公民婚姻的严格规定,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婚姻自由,排除C项;“《民法大全》是一部宗教法典”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13.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一阶段使法律失去了固有的尊严,是穷人权力上升压迫富人的历史,由此可知他认为激进的民主制度并非理想的政体,B项正确;雅典的民主只能是本邦成年男子参与,不是“人民主权”,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法律至上原则受到公民大会的挑战,这一阶段雅典贵族政治也没有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排除C、D项。14.D【详解】根据材料“印尼一定的地区须种植指定产品”“每年派出船队巡逻以防止‘走私’贸易”“还与藩属邦签订条约,规定棉布等商品由公司输人”可知东印度公司在生产、销售等方面通过垄断经营控制印尼产品贸易,D项正确;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的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等活动,A项错误;荷兰独占印度尼西亚地区的商品专卖权不能表明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是“海上马车夫”,B项错误;荷兰的殖民统治阻碍而非推动了印度尼西亚经济的转型,C项错误。15.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主啊,你若肯,就请救救我吧!”,说明人们把生的希望寄托在耶稣身上,于是耶稣仅仅是触碰了他,便能救治,这说明“信仰”得到救赎和在上帝面前得称为义的必要条件,这反映了“因信称义”的主张,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神和教皇教会的内容,A、C项排除;题干信息没有医疗水平的知识点,D项排除。16.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末,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议会掌握了立法权,因此这一时期议会的道路交通立法数量却出现了“井喷”现象,即道路治理的依据从国王授权转向议会立法,B正确;工业革命开始时间是在17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17世纪末,政局并不稳定,排除C;17世纪末社会经济并未发生根本性变革,排除D。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17.(8分)角度信息提取史料价值材料来源这封书信是哥伦布对西班牙国王的私人书信。(1分)文献史料(或一手史料)(1分)材料内容史料中“我发布公告、展开国王的旗帜,为我们最吉祥的国王占领了所有这些岛屿”,这揭示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过程带有浓厚的殖民开拓色彩。(1分)可用来研究发现美洲和开辟新航路的部分过程。(1分)书信信息量丰富,能较直观地反映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过程,对研究“新航路的开辟”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2分)史料中“我们获得的第一座岛屿,我以我们救世主的名字为之命名”这表明哥伦布带有传播天主教的主观目的。(1分)可用来研究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精神动力)。(1分)补充备注:(如果答到以下内容也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8分)史料中“我相信它不是岛屿,而是大陆,是中国的一个省份”这表明哥伦布当时深受错误的地理观念的影响;史料中“我进入印度洋,在那里发现了许多有众多居民的岛屿”,实际上并不是印度洋,表明哥伦布地理知识的有限性;书信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只能反映发现美洲和开辟新航路的部分过程;研究“美洲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还须补充更多不同阶层、不同时代和不同族群的史料。18.(20分)(1)变化:讲课形式由“坐而论道”变为跪讲;讲课次数逐渐减少;功能由教导皇帝变为皇帝训导臣下、展示才学;讲授内容变为四书五经和满汉文典。(任两点2分)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理学思潮的影响;满洲贵族走向汉化;等等。(3点6分)(2)特点:大力宣扬人文主义教育,同时骑士教育依旧存在。(2分)原因:人文主义传播;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统治者的需要;封建势力仍旧强大。(3点6分)(3)中国:经筵制度的变化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英国:弘扬了人文主义,促进了社会转型。(4分)19.(1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示例一英国运用法律手段建章立制。(2分)在两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由于工业化速度较快、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使英国社会接连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致使政府不得不理性面对这些困境和现实问题,随着代议制民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法治国成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从1833年至1909年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了有关工业、教育、住房等多方面的法律条款,关注弱势群体,给劳动者以生命财产的保护和对基本生活需求的供给,这些法律条款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深化工业革命和维护政治局面的和谐稳定。(8分)总之,通过立法手段解决社会矛盾和纷争,促进社会公平,是英国社会近代化的重要标志。(2分)示例二英国工业革命推动民主法治的日趋完善。(2分)英国不仅比较早的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代议制国家,而且通过工业革命逐步走上了政治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助推经济快速发展,进而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和一系列问题、矛盾的产生。为了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英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工厂法》《矿业法》《教育法》《住房法》等一系列法律条款,先后解决了工人的安全、卫生、福利问题,妇女儿童以及教育等问题,工业革命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英国法律体系日趋成熟的过程,也是民主法治日趋完善的过程。(8分)总之,英国工业革命推动民主法治的日趋完善,民主法治反过来也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开展。(2分)【详解】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抓住表格中的立法条款和内容,结合英国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发展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