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沪教版选修5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沪教版选修5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沪教版选修5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沪教版选修5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沪教版选修5历史上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教版选修5历史上册月考试卷807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据历史记载,南京的明孝陵除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之外,还有12座臣子墓。由于长期没有发现12座臣子墓,人们多怀疑其真实性,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陆续找到9座,尽管无法确定墓主人的身份,但鲜有人再怀疑“12座臣子墓”之说了。这说明A.古代史书的记载多是真实可信的B.来自考古的历史认识最为可靠C.考古发掘可为历史记载提供佐证D.历史认识必须经过考古的检验2、下面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柴达木盆地所出土的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物简况。据此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来自中原的物品。

大量的开元通宝铜钱;宝花纹铜镜;刻有“谨封”二字的一枚印章(唐代官方传递公文的密封专用章);一件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道教符篆锦两件;其中一件上的文字是“上天太阳神光明,诸神佑护市易,大吉必来,急急如太上律令”。

藏文化方面的物品。

藏文木牍;木简十余枚;写有古藏文的骆驼头盖骨、羊肩胛骨数块;藏文佛经及佛像壁画残片。

自西方的物品。

东罗马金币一枚;波斯锦;波斯镀金人头像等波斯物品;镀金银质佛舍利容器、玛瑙珠、铜香水瓶等栗特物品。

A.唐朝实现了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B.柴达木盆地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C.佛教必定是经由西域传人中原地区D.道教受到当地商人的热烈追捧3、关于宗法制的行用范围,传统看法认为宗法制只行于大夫、士阶层,近来学者又多认为天子、诸侯亦行宗法制。以李学勤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进而认为,庶人亦不能被拒于宗法制门外,宗法制在当时的社会各阶层(奴婢除外)普遍存在。据此可知宗法制的行用范围A.因众说纷纭而无法确定B.需要进行考古挖掘才能印证C.传统看法接近历史真相D.拓展研究视角可能得出真相4、2017年;在北京延庆区“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考古发掘出汉至清墓葬1146座;古井2口、古窑址l座。发现有汉代“上谷”字样的(当时延庆属上谷郡)铭文砖,与鲜卑族有关的砖石墓,记述了“儒州”等地名的唐代墓志(当时延庆城是儒州治所)。此次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汉唐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②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情况。

③古代手工业及社会生活状况。

④农业水利灌溉工具的进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由于苏格拉底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只能从其弟子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后两人的记载又有所不同。有人认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自身的想法,色诺芬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亦是如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社会的变迁影响文献著述B.历史解释依赖文献互证C.历史文献著述具有主观性D.文献著述反映历史真实6、兰德尔·麦克维尔在对大津巴布韦遗址进行科学发掘前,先对其他遗址进行发掘的个数是A.3个B.4个C.5个D.6个7、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中国了”。他强调的是()A.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B.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年C.中国历史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D.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8、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尚书》《左传》等文献也记载了这一历史现象。据此可知。

①传世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最为真实②考古学成果佐证了历史文献记载。

③古史传说中隐含一定的历史信息④龙山文化是早期中华文明的代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9、“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A.“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B.(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评卷人得分二、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10、史料分类史料;是历史的遗存,也是研究历史的中介。史料留存的形式与价值不同,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一)第一手史料(直接更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历史发生时产生;后者是指对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或诠释。(二)“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文献史料指用文字等手段记录的历史;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多由考古所得。(三)“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前者指著述、回忆录或公开的报道等,其原作者而为之的历史;有意想以文字影响时人和后人;后者指政府档案、军事文件、私人信件及各种文物等,这都是当时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历史证据。

请根据上述史料分类的提示;将上述史料进行分类,将字目填在下列横线上。

(1)第一手史料:____

(2)第二手史料:____

(3)文献史料:____

(4)实物史料:____

(5)有意史料:____

(6)无意史料:____11、下图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2002年与尼日利亚总统奥巴桑乔举行会晤的照片。在奥巴桑乔举行的欢迎宴会上江泽民主席讲道:“尼日利亚历史悠久;人民勤劳智慧。早在两千多年前,这里就诞生了著名的诺克文化。诺克文化是迄今所发现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古老的文化,尼日利亚也因此成为非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12、历史的奥秘常常隐藏在多种历史的记录中;非洲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确凿记录呈现了它曾经的辉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历史为人类进化的记录。最初是由考古学者从埋没地中的石器;土器、铜器等种种遗物或在洞窟内的壁画,而读着历史的记录;还有人类学者从现在的蛮人生活里,而见着活着的历史的记录;再有历史家从古代荒唐的传说与神话中,窥破了赤裸裸的历史的事实。

——(日)上田茂树《世界史纲》材料2:人类学反对某些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只有他们自己可以代表人类,只有他们最进步,他们是神或历史选择出来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的。

——(英)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1)据材料1;探索历史奥秘所能依据的主要史料类型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以其中的一种史料说明大津巴布韦社会的生产;贸易以及生活艺术状况。

(2)在大津巴布韦文明创造者问题上,我们需要反对西方某些人的什么观点?揭示这种观点所反映的价值观。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几十年三星堆等大量考古发现表明;蜀地曾有一个特色鲜明的古代文明。这个早期文明是一个以原始宗教维系的神权国家;是一个由多元文化有机融汇而成古蜀文明。古代蜀人相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一种朴素而充满生机活力的认识。他们信人神相通,人可以通过宗教活动升天成仙,并创造出许多祭器和礼器,表达出丰富完整的信仰观念和崇拜习俗。秦汉之后,从出土大量汉画像砖、摇钱树等文物中,也可以看出四川地区盛行一种以升入天国、极乐长生为主题的崇拜习俗。东汉后期四川兴起的“五斗米教”,正是在这些思想支配下产生的,并成为道教起源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赵殿增《略论古蜀文明的形态特征》(1)根据材料;指出古蜀文明的特征,并结合三星堆的考古发现举例说明。

(2)根据材料,分析古蜀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关系。14、(探索历史的奥秘)

三星堆遗址的惊世发现集中反映了巴蜀文明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从早期城市的“磁体”和“容器”两大功能来看;三星堆古城可以成为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经济形态和文化特征的各支蜀文化的“兼容器”。三星堆文化所包含的四期文化层似应是历代蜀文化最早汇集的结穴处和时代性文化积淀的结果。在三星堆祭祀坑的龙虎尊等器物内出土了海贝4600枚,这应该是古代闭塞的“天府之国”同南海交通的明证,也不排除是殷商文化南进与商品交换的影响。

——摘编自谭继和《三星堆文化与古蜀文明》材料二西亚地区出土的大型雕像;多发现于宗庙祭祀场所(如神庙或露天的神庙广场),这与我国三星堆遗址的情况相似。这些雕像造型特点;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也与三星堆铜像相似,在西亚地区也有雕像上覆盖金面罩、金箔的传统,古代西亚与三星堆类似的“神树”或“神柱”也时有发现。苏美尔人的神庙总是占据着城市中主要位置,也与三星堆古城情况相近。

——摘编自敖天照《三星堆蜀都源流再探》请回答:

(1)材料一是如何认识三星堆文化的?据材料一;指出这些认识的研究视角。

(2)据材料二,指出三星堆文化与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星堆文化的主要特点。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唐代《贞观政要》和宋代《资治通鉴》对隋文帝时期发生的一件史事分别有自己的叙述。材料一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今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今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唐]吴兢《贞观政要》高祖文皇上之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材料二高祖文皇上之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不御酒肉,殆将一期。

(1)在两则材料的的记载中;哪些基本信息是可信的?为什么?

(2)两则材料对同一史事的记载有何明显分歧?你认为哪则材料的叙述可信,为什么?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表:公元1-2001年中国和西欧的双边比较年代人口(百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90年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0亿1990年国际元)**中国/西欧*中国/西欧中国/西欧中国/西欧159.6/24.7450/45026.8/11.1100059.0/25.4450/40026.6/10.21300100.0/58.4600/59360/34.6140072.0/41.5600/67643.228.11500103.0/57.3600/77161.8/44.21820381.0/133.0600/1204228.6/160.11913437.1/261.0552/3458241.3/902.31950546.8/304.9439/4579239.9/1396.220011275.4/392.13583/192564569.,8/7550.3*:西欧包括: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挪威、瑞典、

瑞士、英国12国。

**:“国际元”是多边购买力平价比较中将不同国家货币转换为统一货币的方法。

资料来源:安格斯.麦迪还:《世界经济千年统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6页。——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局史》(第二版)

请从表中任意提取两组及以上数据(注:“59.6/24.7”为一组数据),指出其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并对其进行解释。(要求:中外对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评卷人得分三、论述题(共1题,共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20世纪初,即1900年起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另一种认为: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一一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就材料中关于“世界现代史开端”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论述。(要求:可以选取材料中任意一个观点阐述,也可以另立观点阐述,观点必须明确,简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楚)评卷人得分四、简答题(共1题,共8分)18、时代与史家。

社会文化,时有更新:史家智识,遂以变迁。试以司马迁、司马光、梁启超为例,叙述中国史家治史理念的变化趋势及其社会原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C【分析】【详解】

由材料“由于长期没有发现12座臣子墓,人们多怀疑其真实性”“但鲜有人再怀疑‘12座臣子墓’之说了”可知,人们态度之所以发生转变,是因为历史文献资料得到了考古发掘的佐证,增加了历史文献的可信度,故选C。古代史书因为时间久远、人为等原因早已使历史脱离了原本的面目,所以这需要我们比较多种历史资料,去伪存真尽可能地逼近历史的真相,排除A;考古挖掘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历史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但得出的历史认识却并不一定是最为可靠的,毕竟得出历史认识的是人,故B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2、B【分析】【详解】

由材料可知;柴达木盆地既有来自中原和西藏地区的物品,又有来自西方的物品,这说明柴达木盆地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故选B。公元619年,唐朝设置鄯州刺史控制青海,到了6世纪中叶,吐蕃松赞干布时期,青海又为吐蕃所管辖,这说明唐朝时期,中央政府并未实现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排除A;佛教的传入有陆路又有海路,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提到道教的物品仅为一样,由此无法得知当地商人群体整体对道教的态度,排除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物品的来源,学生在排除选项时需要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3、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传统观点和李学勤为代表的部分学者在宗法制适用范围方面存在差异,后者拓宽了研究视角,由此可知,选项D正确;选项A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排除;选项B不符合历史研究的思路,并不是所有存在争论的历史议题都需要考古验证,排除;材料并未给出结论,选项C排除。4、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出土发掘中“古井2口、古窑址l座汉代“上谷”字样的(当时延庆属上谷郡)铭文砖,与鲜卑族有关的砖石墓”等信息可见此次考古有助于研究汉唐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情况、古代手工业及社会生活状况等内容,但未发掘有关古代农业水利灌溉工具的相关物品,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5、C【分析】从材料中的“有人认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自身的想法,色诺芬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亦是如此”来看,说明历史文献著述具有主观性,受到作者自身观点或明或暗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变迁的影响,排除A项;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说法绝对,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6、C【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兰德尔•麦克维尔为更好地进行比对,在正式发掘大津巴布韦遗址前,首先发掘了其他五个遗址,故C项正确;ABD错误。7、D【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材料说明;中国领土广阔,历史悠久,对中国历史的研究要放在确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用一成不变的观点看问题,故D项合理;A;B两项曲解了材料的前半部分,没有把握材料的主旨;C项表述过于绝对,应排除。

考点:史学理论和研究·史学研究·研究历史的方法。

【易错警示】此题是程度型选择题,需要明确作者的主旨,认真甄别,不要断章取义。题干材料的重点是“对中国历史的有效论述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即要把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去认识和研究。8、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成果佐证了历史文献记载,而且古史传说中隐含一定的历史信息,而龙山文化是早期中华文明代表,B项正确;传世历史文献是二手史料,可信度不及考古资料,排除A、C、D项。故选B项。9、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中“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的定义可知,“时代意见”就是指“后代人”对前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所做出的与当时时代相适应的评价。结合选项比较可知:“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符合“时代意见”的特征,即“后代人”对前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所做出的与当时时代相适应的评价。故答案为A项。B项,该项描写的是孝文帝改革后,商业、丝织业发展,社会生产进步,国家富裕,财政收入增加的状况,是当时人的认识、评价,与“时代意见”不符,排除;C项,该项是同时期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与“时代意见”不符,排除;D项,该项是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与“时代意见”不符,排除。二、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10、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一手史料“指接近或历史发生时产生”,袁世凯就职照片是其就职时拍摄,属于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指对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或诠释”,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对近代中国的研究,属于二手史料;根据材料“文献史料指用文字等手段记录的历史”可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符合文献资料的定义;根据材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多由考古所得”可知,圆明园遗址属于实物史料;有意史料“指著述、回忆录或公开的报道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属于这一类史料;无意史料“指政府档案、军事文件、私人信件及各种文物等,这都是当时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历史证据”可知,民国时期婚礼照是时人拍摄照片,无意间成为研究近代婚礼变化的资料,因此属于无意史料。【解析】C、A、B、D、E、F11、略

【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本题解题的思路是:首先,概括归纳出材料的观点;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由材料信息“诺克文化是迄今所发现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古老的文化,尼日利亚也因此成为非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可知,材料的观点是“尼日利亚是非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结合所学知识从“为什么”“怎么样”两个角度分析该观点即可。【解析】①以金字塔为标志的古埃及文明并不是由非洲人类的主体—一黑人创造的。②真正纯正的黑人文明发祥地在西非,具体地说是在尼日尔河流域,这里被称为黑非洲。③西非黑人文明的最高体现是它的雕刻艺术,以尼日尔河流域为中心的西非雕刻有着2000多年的发展演变史,基本上有三个繁荣期,即诺克文化期、伊费文化期和贝宁文化期,也正因为有了这三大一脉相承的古代文化,尼日利亚才被誉为“黑非洲文化的摇篮”。12、略

【分析】第⑴问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二概括“史料类型”以及用“史料”阐述“状况”;第⑵问考查考生论证和阐述事物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西方某些人的观点”,然后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解析】(1)实物遗存;土著生活实录;传说与神话。

生产:锄和斧等铁器(梯田;水井和水渠等);说明了农业的发达;采石场、熔炉和泥范(铸模),说明手工业的发达。

贸易:中国的青瓷碎片(波斯的小花碗);说明大津巴布韦社会存在着与其它族群的交流。

生活艺术:镯和一些黄金制品(椭圆形建筑上的精美石雕);说明人们懂得装饰生活。

(2)观点:大津巴布韦文化遗存,不可能是非洲人创造的,而只能属于白人。价值观:种族中心主义。13、略

【分析】【详解】

(1)特征:根据材料“这个早期文明是一个以原始宗教维系的神权国家;是一个由多元文化有机融汇而成古蜀文明”可知;古蜀文明神权与王权结合(神权国家),文化多元融合。说明:根据材料“他们信人神相通,人可以通过宗教活动升天成仙,并创造出许多祭器和礼器,表达出丰富完整的信仰观念和崇拜习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像象征着古代至高无上的蜀王与大巫师,由此可以看出古蜀国是一个神权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出土的数以千计的海贝和铜贝,表明当时三星堆一带可能与中原地区、东南沿海以及西南地区有交往,由此可以看出古文明由多元文化融汇而成。

(2)关系:根据材料“东汉后期四川兴起的‘五斗米教’,正是在这些思想支配下产生的,并成为道教起源的重要基础”可知,古代蜀人人神相通的观念,是古代道教的源头之一,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来源之一。【解析】(1)特征:神权与王权结合(神权国家);文化多元融合。

说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像象征着古代至高无上的蜀王与大巫师;由此可以看出古蜀国是一个神权国家;从出土的数以千计的海贝和铜贝,表明当时三星堆一带可能与中原地区;东南沿海以及西南地区有交往,由此可以看出古文明由多元文化融汇而成。

(2)关系:古代蜀人人神相通的观念,是古代道教的源头之一,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来源之一。14、略

【分析】【详解】

(1)由材料“三星堆古城可以成为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经济形态和文化特征的各支蜀文化的“兼容器”。三星堆文化所包含的四期文化层似应是历代蜀文化最早汇集的结穴处和时代性文化积淀的结果。”和“这应该是古代闭塞的“天府之国”同南海交通的明证;也不排除是殷商文化南进与商品交换的影响。”可见作者认为三星堆文化的产生不是孤立的;三星堆文化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三星堆文化受中华文明内部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的影响。而“早期城市的“磁体”和“容器”两大功能”来看,材料是从早期城市的功能和三星堆文化是蜀文化的“兼容器”来分析三星堆文化。

(2)由材料“西亚地区出土的大型雕像这些雕像造型特点、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在西亚地区也有雕像上覆盖金面罩、金箔的传统神庙总是占据着城市中主要位置,也与三星堆古城情况相近。”,可见三星堆文化与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有:雕像放置场所,造型特点、艺术风格;神庙的城市位置。通过材料一、二,容易得出三星堆文化的主要特点:鲜明的地域特色;明显反映出中原商文化的影响;融汇了中原和其他区域的文明。【解析】(1)认识:三星堆文化的产生不是孤立的;三星堆文化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三星堆文化受中华文明内部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的影响。

视角:早期城市的功能;三星堆文化是蜀文化的“兼容器”。

(2)相似之处:雕像放置场所;造型特点;艺术风格;神庙的城市位置。

特点:鲜明的地域特色;明显反映出中原商文化的影响;融汇了中原和其他区域的文明。15、略

【分析】【详解】

(1)可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时间;人物、旱灾、民饥;根据两则材料中的叙述可以看出,双方叙述一致。

(2)分歧:根据材料“隋开皇十四年天旱,人苦饥乏。是时,仓库盈益,竟不赈给,乃今百姓逐粮”可知,《贞观政要》认为旱灾发生后,隋文帝不怜惜百姓而珍惜仓库;根据材料“高祖文皇上之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民饥,上(隋文帝)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可知,《资治通鉴》认为旱灾发生后,隋文帝关心百姓疾苦。宋代材料可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政要》成书于唐代,受当朝时政影响较大,有假借隋文帝赈灾不作为说明唐朝代隋而立的合法性,以规劝统治者重视民生、推行“仁政”的现实可能;《资治通鉴》成书于宋代,与隋朝统治无直接利害关联,隋文帝对灾民的不同态度对宋代统治者均有资治功效主要在于总结出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或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诚来加强统治,相对客观),故宋人无作伪的必要。此外,还需要搜集其他的史料对这一推断进行印证。【解析】(1)时间;人物、旱灾、民饥;双方叙述一致(或:两则材料互相印证)。

(2)分歧:《贞观政要》认为旱灾发生后;隋文帝不怜惜百姓而珍惜仓库;《资治通鉴》认为旱灾发生后,隋文帝关心百姓疾苦。(若整体概括为“在隋文帝是否赈济灾民的问题上有分歧”也可得2分)

宋代材料可信。《贞观政要》成书于唐代,受当朝时政影响较大(或:歌颂贞观之治、美化唐太宗统治,有明显政治倾向),有假借隋文帝赈灾不作为说明唐朝代隋而立的合法性,以规劝统治者重视民生、推行“仁政”的现实可能;《资治通鉴》成书于宋代,与隋朝统治无直接利害关联,隋文帝对灾民的不同态度对宋代统治者均有资治功效(或:《资治通鉴)》)主要在于总结出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或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诚来加强统治,相对客观),故宋人无作伪的必要。此外,还需要搜集其他的史料对这一推断进行印证(或:《资治通鉴》汇集了其他的史料对这一推断进行叙述)。16、略

【分析】【详解】

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中西欧之间的对比从公元1-2001年,其有时间节点,根据其中关键的几个时间节点分析其背景,例如新航路的开辟,早期的殖民扩张,对外政策和思想解放等几个方面分析中西方之间的差距。二战后中西方之间的背景对比,分析这一时期的发展差距,这里要注意时间节点的选择要符合题干,能够与所学知识勾连起来,对特定的历史事件进行解释。【解析】示例一:提取数据:中国/西欧的人口1500年分别为103.0/57.3;1820年为381.0/133.0

发展趋势:中国与西欧人口从1500年至1820年快速增长。

解释:1500年以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源自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等,逐渐传播到西欧及中国,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推动了人口增长;另一方面,16-17世纪,欧洲近代科学兴起,医学取得了以血液循环、解刨学等一系列成就,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医学进入到总结时期出现,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医学成就,这些都有助于进一步降低了人口死亡率;第三,西方伴随着早期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其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有助于提高生育率。中国明清时期,通过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税收制度的调整,进一步刺激了人口数量的提高;第四,这段时期无论中国还是西欧,社会整体安定,为人口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任答3点)

示例二:提取数据:中国/西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400年为600/676;1500年为600/771;1820年为600/1204

发展趋势:近代以来;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西欧的差距不断扩大。

解释:1400年以来;西欧先后通过殖民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使大量财富流向西欧;18世纪中期从西欧率先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其社会生产力,并进一步推动了其现代化转型,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都有助于较大幅度提高西欧社会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在明清时期,虽然,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甚至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小农经济仍占主体,社会生产力水平相较于西欧差距逐渐拉大,且由于采用海禁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守到一定限制。除此之外,中国由于人口基数更为庞大,且在明清时期由于高产农作物及赋税政策等因素,人口增长更快。这使得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较于西欧差距不断扩大。

示例三:提取数据:中国/西欧的国内生产总值(10亿1990年国际元)

1950年为239.9/1396.22001年为4569.8/7550.3

发展趋势: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且两者差距大幅度缩小。

解释: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欧国家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经济快速从二战中恢复并得到发展;从这一时期开始的欧洲一体化,也极大推动了西欧国家的发展;二战以来,以原子能,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成果逐渐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进一步提高了西欧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这些都有助于西欧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彻底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党的坚强领导开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建设道路的探索。通过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八字反针”、“改革开放”等政策措施,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正因为我们具有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使中国在20世纪后半期,发展速度快于西欧,两者差距大幅度缩小。三、论述题(共1题,共2分)17、略

【分析】关于世界世界现代史开端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史观分析。首先要给出明确的分界线。如果用整体史观,要突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市场与世界经济最终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