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生物复习:种群与群落 易错知识点总结与例题剖析_第1页
2023年高考生物复习:种群与群落 易错知识点总结与例题剖析_第2页
2023年高考生物复习:种群与群落 易错知识点总结与例题剖析_第3页
2023年高考生物复习:种群与群落 易错知识点总结与例题剖析_第4页
2023年高考生物复习:种群与群落 易错知识点总结与例题剖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易错点24种群与群落

易错分析

1.有关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⑴对“柏勺'理解

Nt=N(nt,优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人〉1时,种群密度增大;A=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A〈时,

种群密度减小。

(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

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

(3涮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

①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②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

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大。

③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基本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

率先增大后减小。

2.有关种间关系”

(1境争和捕食的区别

①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

食: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妒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

斗争。

(2浦生与腐生的区别

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

(3)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

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异竞争”

不同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3.有关群落演替的种类及过程”

⑴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

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葬等。

(2){壬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

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3)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

错题纠正

1.下面三种曲线是同••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出生率

----死亡率

种群密度

图3

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C.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D.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

2.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口=出

生率既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能合理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特点及与R关系的是()

0t

A.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

B.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C.从图中可知O~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D.田鼠种群数量在A~D间先升后降,而C~D间一直在下降

3.某池塘中A、B两种具有捕食关系的鱼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捕食者,乙为被捕食者

B.甲乙之间的捕食关系仅对捕食者有利

C.两种鱼之间只有捕食关系,没有竞争关系

D.甲乙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

4.上个世纪在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104万公顷的森林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经过30多年的恢复

61

C.现群落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它们呈镶嵌分布

D.森林的恢复过程中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知识总结

1.关注“植内涵

种群“理增长的数学模型:N=N0\玳表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不是增长率。

种群密度增大(如图中AB段)

种群密度保持稳定(如图中B.D点)

种群密度减小(如图中BD段)

2.K值的表示方法及变化

(1K值的四种表示方法

个体百分比

B时间

(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

种群数最

:原来的环境容纳法

"C

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改善时,K值会上升。

3.几种常见种间关系的比较

广、原始合作的双方分开后均能独立生活,

信始如寄居艇与海葵

互利共生的双方分开后出现两方或其

▼人5/、中一方不蛇正常生活的现象,如豆科

、一,植物与根痛前

捕食是•种生物以另•种生物为食.目

的是获得食物与能地.用以维持自身的

生存,如翠鸟神鱼

种间党争是生物为了争夺食物、空间

等资源而发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如

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和比鬣狗

寄生是寄生者从宿主身上获取养分.宿

主的结构仍然是完整的.如蜥虫从植物

的叶片上吸取汁液

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发

生捕食关系后.被捕食者的结构已经不

完整,如羊吃草后,草已不完整

寄生:对寄生者•有利,为宿主有苦,

(如马蛔虫与马

互利共生:两酉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注意】①上述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

②种间竞争关系可使处于劣势的种群趋于灭亡,以利于优势种得到更多的资源和空间。

③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玉米秸秆。

④一般情况下,捕食者不会将被捕食者全部捕获;寄生生物一般会给宿主造成一定伤害,但不立即导致宿主死亡。

⑤寄生不同于腐生: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

4.快速判断捕食曲线中的被捕食者

三看上升与下降:先二看峰值:峥

上升、先下降的为被值高的为被捕

一看起点:起点高(数量多)的

是被捕食者

5.三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①无土壤条件或无生命体存在为初生

尸但演替

也固2有土壤条件旦含仔一些生命体为次

L生演替

•①一些人的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弓I

a起起的为初生演件

也河②人类活动(如弃耕农田)引起的为次

L生演替

台四I”方的时间长.速险缓慢是初生演替

国画L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是次生演替

6.群落演替的相关分析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演替过程中•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往往是一种优势取代非取而代之”,比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

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和苔野等。

(2演替是不可逆的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

度进行。

(3僻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

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动态平衡时,就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演替不再进行。

(4演替终点不一定是最高的乔木阶段

演替的最高阶段受无机环境的限制。恶劣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不一定能达到最高的乔木阶段。

7.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分析

实例大多数自然群落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

方向简单一复杂一稳定复杂一简单一稳定

能量

增加并趋向于稳定减少并趋向于稳定

变化

有机物的量有机物的最

物质

变化

0

0时间时间

1.图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

B.种群②个体的体积大

C.若孤岛上只剩下•个种群,则为②

2

A.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的不同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B.第5年至第10年群落乙的变化可能与种间关系有关

C.第25年左右群落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D.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大量物种替代的特点

3.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理想条件下,一个大肠杆菌每20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繁殖n代后大肠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

N=o"递增长的数学模型为其中谢含义为。

(2)上图所示的S型曲线中有abcde共5个关键点。种内竞争最激烈是在________段;害虫治理最佳点是在

点之前;渔业捕捞后,最有利于该种群数量恢复的是在________点。

(3)下图中甲曲线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曲线。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填大于'或等于国小于"死亡率;图中阴影部分表示;a

点以后甲曲线下降,可能是导致的。

1.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模型中K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A.K值是指某种群数量达到的最大值B.”悭增长的K值大于”型增长的K值

C.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K值会增大D.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K值会增大

2.伴随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国际交往,会使得一些物种由原生存地借助于人为作用或其他途径移居到另一个新的

生存环境并在新的栖息地繁殖并建立稳定的种群,下图为某物种迁人一个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中错

误的是()

/个

k

A.%之前种群呈“理增长,斗之后呈“S型增长

B.7时(K/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

C.%后种群的数量仍会发生变化

D.1ft§内种内斗争越来越强

3.下列对种群的数量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变化就是“递增长或"S型增长

B.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理增长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4.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斗争

B.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最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D.导致群落中不同种群垂直分布差异的因素包括地形、土壤盐碱度和光照强度等

5.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

B.螟蛉有子,蝶嬴负之”是一种共生关系

C.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群落垂直结构而草原生态系统没有

D.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6.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如表为

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植物种类数讲中

演替阶段群落类型

13400

2针叶林52121

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

4常绿阔叶林1063116

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与针叶林中动物分层现象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

C.该地能恢复到第4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

7.某兴趣小组调查了某块玉米田、大豆间种试验田的基本成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种类基本成分

植物玉米、大豆、杂草

动物人、畜禽、灰鹤、蜗牛、玉米螟等

微生物多种细菌和真菌

A.玉米和大豆间种有利于提高群落空间结构中垂直结构结构的复杂性

B.与单种相比,间种可以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大豆与其根部的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D.玉米螟是玉米主要害虫之一,可以通过施用性外激素对雄虫进行诱捕,进行化学防治

8.以下关于群落的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B.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C.闽江的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

D.草原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森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ft

9.研究人员调查了数年内某地区中野兔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变化,得到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其中

(1解群是指o种群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但基因却能代代

(3后数学方程式相比,曲线图这种数学模型表现形式的优点是:=

(4施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界因素有很多,例如(写出三个),因此,大多数

种群的数量总是在不断变化中。种群数量变化除了增长外,还有o

10.请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学的问题:

I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部分相关量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光能漏射率(%)62.244.73.31.1

总初级生产量(t•hrg•包)17.4355.50116.61150.81

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t•hrfi1.5014.523.826.0

总生产量/总呼吸量1.091.351.261.21

注:叶面积指数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植物叶面积。

群落演替灌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绿季风常绿阔叶林

群落垂直结构层数2345

叶面积指数2.486.6111.2817.76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从数据上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是

(2)统计数据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截获光能的百分率,总初级生产量增多,这可能与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关。

II、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

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

食的风险。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填不同同一")种群。

(2)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

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

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填大于"、等于小于")其

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填相同'域不

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

易错点24种群与群落

易错分析

1.有关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⑴对“柏勺'理解

Nt=N(nt,优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人〉1时,种群密度增大;A=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A〈时,

种群密度减小。

(2)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

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

(3涮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区别

①种群增长率是指种群中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来个体数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②增长速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时间的比值。在坐标图上可用某时间内对应曲线的斜率表

示,斜率大则增长速率大。

③在“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基本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逐渐减小,增长速

率先增大后减小。

2.有关种间关系”

(1境争和捕食的区别

①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

食: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妒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

斗争。

(2浦生与腐生的区别

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

(3)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

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异竞争”

不同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3.有关群落演替的种类及过程”

⑴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

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葬等。

(2){壬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

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3)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

错题纠正

1.下面三种曲线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的培养结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出生率

———死亡率

种群密度

图3

A.图1、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C.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

D.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

【答案】B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1、2、3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呈

现S型;即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

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图1中的a点、图2中的c点、图3中的e点为

K/2值,种群增长率最大;图1中的b点、图2中的d点和图3中的f点为K值。

【详解】A、图1、2、3都是S型增长,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A正确;

B、图1、2、3中的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时为K/2,B错误;

C、图1中a点、图2中的c点和图3中e点对应种群数量为K/2,增长速率最快,C正确;

D、图1、2、3中的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种群增长率为0,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背景,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其中口=出

生率妩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能合理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特点及与R关系的是()

0

A.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

B.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C.从图中可知O~D期间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

1

1

【详解】A、据图可知,A、B两点田鼠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相等,但田鼠种样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比

亡率,由于种群的数量不相同,所以两点对应的种群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等,A错误;

B、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田鼠的种群数量♦直在减少,所以在D点

时,种群密度最小,B错误;

C、在0~D范围内,种群数量只能体现出一个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C错误;

D、在A力之间,依据R值先大于1后小于1的变化可推知:田鼠的种群数量先上升后下降,在C力期间时,田

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曲线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理解R值的含

义,属于中等难度试题。

3.某池塘中A、B两种具有捕食关系的鱼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捕食者,乙为被捕食者

B.甲乙之间的捕食关系仅对捕食者有利

C.两种鱼之间只有捕食关系,没有竞争关系

D.甲乙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

【答案】D

【分析】生物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等。

【详解】A、甲的波峰在前为被捕食者,A错误;

B、甲乙之间的捕食关系,相互选择,共同进化,B错误;

C、两种鱼为争夺02等资源会发生竞争关系,C错误;

D、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影响,当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种群数量由于食物增加而增加,当捕食

者种群数量增加时,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由于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又使捕食者种群数量因食物缺乏而减少,D正确。

故选D。

【点睛】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

4.上个世纪在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104万公顷的森林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经过30多年的恢复

和保护,火烧迹地上重新长起了大片树林。森林覆被率由火灾后的61.5%提高到87%以上,动植物种群基本得到

了恢复。下列有关叙述,簿送的是()

A.火灾发生后,该群落演替类型是初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该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现群落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它们呈镶嵌分布

.森林的恢复过程中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

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卸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

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详解】A、火灾发生后,森林的土壤条件还存在,所以该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A错误;

B、演替过程中,各个不同阶段群落组成不同优势物种改变,所以该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B正确;

C、现群落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常常呈镶嵌分布,C正确;

D、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森林的恢复过程中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D正

确。

故选Ao

【点睛】本题涉及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类型判定。

知识总结

1.关注"殖内涵

种群”那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玳表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不是增长率。

1

n产种群密度增大(如图中AB段)

鲁步“种群密度保持稳定(如图中8、。点)

LJNa种群密度减小(如图中BD段)

2.K值的表示方法及变化

(1K值的四种表示方法

C'c时间D'D时间

种群数量

,原来的环境容纳量

二力、薪而赤玩安纳蛀

0abe时间

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改善时,K值会上升。

3.几种常见种间关系的比较

原蛤合作的双方分开后均能独迂生活.

fettA/如寄居最与海费

普人互利共生的双方分开后出现两方或其

弋共5/'中一方不能正常生活的现象,如豆科

y植物与根痛南

捕食是一种生病以另为生物为食.目

的是诙得食物与能此用以维持自身的

石育N生存.如翠鸟捕鱼

出可沙抑间比争是生物为r争夺食物.空间

等资源而发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如

同•草原上生活的非洲麻和瓦鬣啊

寄生也布隹■从宿主身上荻取养分.宿

主的结构仍然是完整的.如新虫从陋物

寄生的叶片上吸取汁液

与辅用人

、一一捕食是•肿生物以丹肿生物为食.发

生栩食关系后,俄捕食并的站构已经不

完整,如羊吃草后,草已不完整

寄生:对寄生者有利.对宿主有害.

香,广

1,如%*1虫与鸟

互利共生

互利共生:两者相互依存、彼此白利

【注意】①上述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

②种间竞争关系可使处于劣势的种群趋于灭亡,以利于优势种得到更多的资源和空间。

③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玉米秸秆。

④一般情况下,捕食者不会将被捕食者全部捕获;寄生生物一般会给宿主造成一定伤害,但不立即导致宿主死亡。

⑤寄生不同于腐生: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

4.快速判断捕食曲线中的被捕食者

三看上升与F降:先二看峰值:二

上升、先下降的为被值高的为被捕

一看起点:起点高(数量多)的

是被捕食并

无土壤条件或无生命体存在为初生

尸闻演I"①替

也固②有土壤条件且含有一些生命体为次

I生演替

JL「①一些大的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弓।

起的为初生演替

尾网②人类活动(如弃耕农田)引起的为次

1生演替

曲凹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是初生演替

画扁!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是次生演替

6.群落演替的相关分析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往往是一种优势取代非取而代之”,比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

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和苔葬等。

(2旗替是不可逆的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

度进行。

(3僻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

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动态平衡时,就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演替不再进行。

(4演替终点不一定是最高的乔木阶段

演替的最高阶段受无机环境的限制。恶劣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不一定能达到最高的乔木阶段。

7.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分析

实例大多数自然群落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

方向简单一复杂f稳定复杂f简单f稳定

能量

增加并趋向于稳定减少并趋向于稳定

变化

有机物的量

t;

物质C

变化

°时间°时间

举一反三

1.图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

B.种群②个体的体积大

C.若孤岛上只剩下一个种群,则为②

D.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

【答案】D

【分析】由图可知,种群①先增加、先减少,故为被捕食者;种群②后增加,后减少,为捕食者。

【详解】A、由图可知,种群①为被捕食者,种群②为捕食者,A错误;

B、种群②为捕食者,但不能确定体积大小,B错误;

C、若孤岛上只剩下一个种群,则为①为被捕食者,C错误;

D、种群①被捕食者的数量减少,由于缺乏食物,种群②捕食者的数量也会随之减少,D正确。

故选D0

2.生态学家对我国某高山群落演替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

A.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的不同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B.第5年至第10年群落乙的变化可能与种间关系有关

C.第25年左右群落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D.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大量物种替代的特点

【答案】B

【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第5年至25年,群落乙的物种丰富度变化幅度较甲大,说明群落乙的抵抗力稳定性比

甲弱。

【详解】A、不同海拔的植被类型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A错误;

B、由图可知,第5年至第10年乙曲线下降,可能是具有生存优势的物种出现后,使某些物种在竞争过程中被淘汰,

、第25

、由图可知,第25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特征,包含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其中空间结构包含了垂直结构和

水平结构,要注意二者的区别,前者是指的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后者指的是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

3.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理想条件下,一个大肠杆菌每20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繁殖n代后大肠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

N=o“理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N0%其中阴1含义为。

nt0

(2)上图所示的S型曲线中有abcde共5个关键点。种内竞争最激烈是在________段;害虫治理最佳点是在

点之前;渔业捕捞后,最有利于该种群数量恢复的是在_________点。

(3)下图中甲曲线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曲线。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填大于国等于'域小于"死亡率;图中阴影部分表示;a

点以后甲曲线下降,可能是导致的。

【答案】2n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deab等于被淘汰的个体数(或:因环境阻力

而减少的个体数)营养物质缺乏

【分析】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

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

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详解】(1次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呈指数增长,理想条件下,一个大肠杆菌每20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繁

殖n代后大肠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N;2no“理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其中阴]含义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

共5

⑶图示是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理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a点以后甲曲线下降,可能是营养物质缺乏导致的。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种群增长的曲线种类,以及关键点的含义,在生产中的相关应用,再根据题意作

答。

易错题通关,

1.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模型中K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A.K值是指某种群数量达到的最大值B.“理增长的K值大于“S型增长的K值

C.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K值会增大D.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K值会增大

【答案】C

【分析】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详解】A、K值不是最大值,而是能够维持稳定的值,■个种群的数量会在K值上下波动,K值小于最大值,A

错误;

B、“理增长是指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理论上没有K值,B错误;

C、干旱环境有利于东亚飞蝗种群的繁殖,K值会增大,C正确;

D、地面硬化后,家鼠失去藏身之所,K值会减小,D错误。

故选Co

2.伴随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国际交往,会使得一些物种由原生存地借助于人为作用或其他途径移居到另一个新的

生存环境并在新的栖息地繁殖并建立稳定的种群,下图为某物种迁人一个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中错

误的是()

t>t,t,时间

A.、之前种群呈“理增长,%之后呈“S型增长

B.与时(K/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

C.1s后种群的数量仍会发生变化

D.内种内斗争越来越强

【答案】A

【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

2K/2

3

D、7工3种群数量增加,则种群内种内斗争越来越强,D正确。

故选Ao

3.下列对种群的数量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变化就是“理增长或"S型增长

B.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理增长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答案】D

【分析】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呈“磔曲线;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一定空间存在一定的环境容纳量,种群

数量增长会呈“S曲线。

【详解】A.“迪和“S型增曲线均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种群数量的变化包

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A错误;

B.一个外来物种种群进入一个新环境,虽可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种群数量增长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当环境不适

合其生长时,外来入侵物种不会表现出“理增长,B错误;

C.在理想条件下,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C错误;

D.在自然界中,决定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和迁出等,同时气候、天敌、食物、传

染病的影响是影响种群数量的外部因素,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

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4.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能有效减小种间斗争

B.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最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D.导致群落中不同种群垂直分布差异的因素包括地形、土壤盐碱度和光照强度等

【答案】D

【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群落的结构

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通过垂直结构的分层分布和水平结构的镶嵌分布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详解】A.食性相同的异种鸟类分布在树林的不同位置,分别占有不同的空间,能有效减小种间斗争,A正确;

B、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B正确;

C、不同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同,借此可区别不同群落,C正确;

D、导致群落中不同植物种群垂直分布的因素光照,导致不同动物种群垂直分布的因素是食物,D错误。

故选D。

5.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是一种共生关系

【答案】D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

替。

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

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4、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

结果。

5、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如森林群落中,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

成乔木层,之下有灌木层、草本层,以及由苔葬与地衣构成的地被层,影响群落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详解】A、演替的最终程度取决于当地的气候,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