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乙卷文综历史真题试卷(教师版)_第1页
2021年全国乙卷文综历史真题试卷(教师版)_第2页
2021年全国乙卷文综历史真题试卷(教师版)_第3页
2021年全国乙卷文综历史真题试卷(教师版)_第4页
2021年全国乙卷文综历史真题试卷(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2021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乙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12题;共48分)1.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

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

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

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

社会生产持续发展【答案】D【考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解析】【分析】由材料可知,到春秋时期,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故D符合题意;

A项土地国有制度并未被废除,故A不符合题意;

B项春秋时期,分封体制遭到破坏,故B不符合题意;

C项是表象,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本题为中档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表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A.

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

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

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

个体农耕经济衰退【答案】A【考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西汉的灭亡与东汉的兴衰【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东汉中期的南阳、汝南、豫章和零陵等郡人口增加较多,而人口的的增加体现的是经济的发展,而这些人口增加的郡大多位于南方或者北方的南部,因此可以断定从西汉末到东汉中期,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故A符合题意;

B项材料列举了南北方数郡的人口,体现不出豪强大族势力没落,而且结合所学可知,东汉皇帝刘秀本身就出身于豪强大族,故东汉尤其是中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并没有没落,而豪强地主势力也是推动东汉灭亡的重要因素,B不符合题意;

C项仅仅从南北方数郡的人口比较,不能断定南北经济不平衡,况且此时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而南方经济的发展应该是缩小了和北方经济的差距,因此C既不符合题意,也不符合史实,C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中的人口有的地方增加,有的地方减少,因此不能断定个体农耕经济衰退,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考生可根据材料中的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进行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3.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A.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

重农抻商政策瓦解

C.

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

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答案】C【考点】宋朝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宋朝的经济重心南移【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选项不符合史实,A不符合题意;

B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瓦解”不符合史实,B不符合题意;

C项根据材料官府强调“毋舍本逐末”可知,当时商业得到发展,弃农经商现象存在;根据材料“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可知,社会群体间流动加强;根据“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可知,当时各阶层间流动现象冲击了社会观念,C符合题意;

D项“社会地位相同”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准确概括材料。本题考查宋朝社会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运用所学的能力,解读材料的能力。4.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

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

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

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

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答案】B【考点】明清时期的小说与戏曲【解析】【分析】材料倡导忠孝友弟、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B符合题意;

A项是在宋代,A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不会阻碍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故C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是宋明理学的内容,宋明理学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烯、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5.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A.

儒学地位颊覆

B.

列强侵略加剧

C.

政局变化迅速

D.

西学深入民心【答案】C【考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解析】【分析】由题干材料可知,1898年成戌变法废除八股文→书商概叹将损失惨重→书商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维新思想(新学)影响并不是想像的那么大→书商投资新学书籍又面临亏损→戊戌政变,变法失败,一切恢复照旧→维新思想(新学)受到打压。社会意识(宣传新旧学书籍销售情况)反映了社会存在(政治变革),故C项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受到新学影响,但儒学地位没有被颠覆,颠覆那也是新中国建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导思想后。另外,康梁维新思想(新学)有个特点就是将西方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就更不存在儒学地位被颠覆的现象,排除,故A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

外因在事物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排除,故B项不符合唯物史观,

西学宣传的民主共和思想深入民心那是在辛亥革命以后的事,题干材料呈现的新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因此不可能得出西学深入民心的结论,排除,故D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6.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

)A.

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B.

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

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

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答案】A【考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红军的长征【解析】【分析】“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表明毛泽东想要团结千百万群众,发展革命战争,消灭一切反革命,故A符合题意;

B项1927年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故B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未涉及,C不符合题意;

D项全面抗战是在1937年,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A.

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

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

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

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答案】B【考点】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解析】【分析】A项“消亡”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根据材料中男子买驴要与妻子商量,且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等可知,当时在解放区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家庭成员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故B项符合题意;

C项材料反映了解放区家庭成员经济地位的变化,没有体现分配方式,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仅从材料中解放区妇女经济地位得到提高一事无法反映整个传统社会的伦理被颠覆,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解放区家庭成员经济地位的变化。8.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2所示。表2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工人劳动农民转业军人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学生资本家上海35.5212.952.6918.7516.085.94天津39.1314.273.2712.2919.443.70陕西26.2627.998.328.6722.950.52新疆16.1625.4723.1918.1819.050.23据表2可知(

)A.

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

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

C.

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

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答案】A【考点】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解析】【分析】A项根据材料“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可知,上海和天津的职工社会出身中,工人和资本家占比明显高于陕西和新疆,表明作为沿海城市的上海和天津的工业基础及水平比西北地区的陕西和新疆要高,因此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故A符合题意;

B项材料信息主要表现的是职工社会出身情况,不能说明工商业改造的情况,故B不符合题意;

C项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C不符合题意;

D项材料信息主要表现的是职工社会出身情况,不能说明工业发展的情况,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建设。9.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A.

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

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

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答案】D【考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解析】【分析】A项根据材料英国等国授予商人团体的是特许状,而非资本,因此并非资本输出,且在早期殖民扩张中还有殖民掠夺、黑奴贸易等方式,资本输出并非主要方式,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不符合材料时间,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早期殖民扩张各国主要通过抢占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材料没有体现殖民地的建立,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根据材料从16世纪英国建立特许公司到欧洲各国相继建立海外贸易特许公司再到18世纪末特许公司达数百个,体现了在殖民扩张中各国呈竞争格局,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殖民扩张。10.18世纪90年代初,法国国民议会取消监禁专制授权令,否定了家长或家族可不经审讯就将孩子投进监狱的做法:国民议会还规定,由新建立的家事评议庭专司听审父母和20岁以下子女的争讼,21岁的家庭成员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上述内容体现了(

)A.

个人意志即个人权利

B.

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

C.

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

D.

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答案】B【考点】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解析】【分析】

A项显然两者不同,个人意念受国家法律和忙会迫德的制约,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国民议会还规定”“否定了家长或家族可不经审讯就将孩子投进监狱的做法”“21岁的家庭成员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可知否定了家庭家族对这些子女的管控权,他们的管制权就从家族手中过渡到了国家,故B项符合题意;

C项材料没有提及男女的政治地位平等与否,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由材料“否定了家长或家族可不经审讯就将孩子投进监狱的做法”“21岁的家庭成员不分男女,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可知法律限制了家族对子女的管控权,体现了国家利益至上,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法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历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青年时代的普朗克曾被告诚,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1900年,物理学家开尔文也断言:“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能做-些零碎的修补工作。”由此可知在当时(

)A.

物理学领域的问题已全部解决

B.

物理学对微观世界的思考尚未开始

C.

经典物理学仍然处于统治地位

D.

量子力学得到物理学界的普遍认可【答案】C【考点】牛顿、爱因斯坦【解析】【分析】A项“全部解决”说法过于绝对,当时物理学领域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全部解决,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新旧物理学交替之际,人们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思考,只是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1900年普朗克量子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00年”及所学知识可知,“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指的是牛顿经典力学,根据材料“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后辈物理学家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等可知,当时人们对物理学的认识仍未取得重大突破,经典物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故C项符合题意;

D项量子力学由普朗克于1900年提出,根据材料中“青年时代的普朗克曾被告诫”等可知,当时量子力学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人们仍信奉经典物理学理论,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

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12.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

)A.

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

B.

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

C.

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

D.

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答案】D【考点】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解析】【分析】A项材料反映了美国中央情报局推崇纽约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并没有涉及各国民众对纽约画派创作方式的反响如何,无法体现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仅从题干中纽约画派“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式无法体现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故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不是美国政府的根本目的,美国政府主要是想通过纽约画派的影响力宣传其思想,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根据题干中的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美国政府竭力推崇纽约画派,“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主要是为了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冷战思维。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共5题;共82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材料二:《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摘编自翟林东《中国史学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答案】(1)注重多方搜集史料和比较鉴别;如实记述历史,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探究历史来龙去脉,为后世提供借鉴;注意史书的文辞修饰,有很高的文学性。

(2)《历史》产生的背景:之前希腊把神话当成历史,缺乏真正的历史记载;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在希波战争中获胜;希腊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期,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在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对历史、地理、民族等人文因素的关注和重视增加。《史记》产生的背景:汉武帝时代政治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经过汉初的努力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文化教化,重视修史的传统;民族关系上凿通西域,北击匈奴;对外开通丝绸之路;司马迁个人的抱负、经历等。

(3)要素:体例、史料、史观、史识、史法。【考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解析】【分析】

(1)依据材料一“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材料二“通古今之变”可知,二人都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依据材料一“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材料二“原始察终”可知,二人都有存疑求真的历史态度;依据材料一“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材料二“充分利用各类先

文献、汉朝政事档案”“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可知,二人都以言必有据为核心展开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都运用文献史料和实地调查相互印证,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理性精神。(2)依据材料一“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结合所学可知,希波战争希腊胜利,民族精神高涨;依据材料一时间“约前484一约前420”,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希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情况: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奴隶制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稳定,文化繁荣。依据材料二“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结合所学可知,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前代史学基础;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政治大一统;经济发展;

司马迁出身史学世家,个人有良好的史学素

养。

(3)依据材料一“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材料二“原始察终”,结合所学可知,撰写史书要尊重历史原貌,客观描述历史;依据材料一“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材料二“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结合所学可知,勇于质疑,调查求证;博览全书,文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史学家要有良好的史学素养等。

故答案为:(1)注重多方搜集史料和比较鉴别;如实记述历史,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探究历史来龙去脉,为后世提供借鉴;注意史书的文辞修饰,有很高的文学性。

(2)《历史》产生的背景:之前希腊把神话当成历史,缺乏真正的历史记载;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在希波战争中获胜;希腊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期,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在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对历史、地理、民族等人文因素的关注和重视增加。

《史记》产生的背景:汉武帝时代政治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经过汉初的努力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文化教化,重视修史的传统;民族关系上凿通西域,北击匈奴;对外开通丝绸之路;司马迁个人的抱负、经历等。(3)要素:体例、史料、史观、史识、史法。【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希罗多德和司马迁的史书著作及史学素养。《历史》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创作的一部历史著作,成书于公元前443年。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图6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次会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选择:八七会议、遵义会议观点:自“八七会议”到“遵义会议”间,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阐述:八七会议为中国共产党指明方向。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遭受血腥屠杀。当时的党处于幼稚时期,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领导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使党蒙受巨大损失。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会议,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及时地给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党指明了斗争方向。八七会议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之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粉碎敌人“围剿”,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后来,以王明为首的中共领导人犯了左倾冒进错误,使得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党和红军被迫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考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题型,根据设问要求,任意选择图中的两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例如:选择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可以从八七会议纠正右倾错误到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的发展历程,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故答案为:

示例:选择:八七会议、遵义会议

观点:自“八七会议”到“遵义会议”间,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

阐述:八七会议为中国共产党指明方向。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遭受血腥屠杀。当时的党处于幼稚时期,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领导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使党蒙受巨大损失。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会议,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及时地给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党指明了斗争方向。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之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粉碎敌人“围剿”,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后来,以王明为首的中共领导人犯了左倾冒进错误,使得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党和红军被迫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点评】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曲折的艰辛发展,是做好此题的关键,记好历史知识点。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交法开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连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客;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江楚会奏的变法方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于以采纳。清木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据《张文襄公全集》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江楚会奏”变法方案。【答案】(1)中央推动与地方推进相结合;改革内容有相似性;坚持中体西用,没有触及政治体制。

(2)推动教育体制现代化;有利于西学东渐;改革吏治,提高行政效率;废除传统法律体系,推动司法现代化;奖励工商,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改革方案不彻底,刺激了清末立宪运动的开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考点】洋务运动,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变化【解析】【分析】(1)①从背景上来看,都是在清朝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进行的,“江楚会奏”变法方案是在面临空前的统治危机,国内革命势力的发展,面对来自列强的压力不得不谋求改革的情况下产生的;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是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外国侵略威胁加剧,清政府统治日益腐朽。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②从阶级上来看,“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都是地主阶级的改革;③从措施上来看,在文化教育方面,根据材料“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期间对文化教育有一定重视,1862年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培养洋务人才,地方出现了新式学堂及派遣留学生活动,说明二者都重视文化教育;在军事与经济方面,根据材料“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建立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海军,创建了一系列民用工业,民族工业也掺杂其中,说明二者都主张学习西方,富国强兵,发展工业;④在影响上,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根据材料“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定了详细的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清末新政正式进入具体的实施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是近代中国社会提出的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近代化方案,全面规划了新政的内容,涉及经济、教育、军事、官制各方面的改革,成为清末新政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大纲,使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江楚会奏”变法方案是清政府实施新政的蓝图。清末在文化教育、经济和政治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此不无关联。部分措施鲜明地指向体制本身的变革,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故答案为:

(1)中央推动与地方推进相结合;改革内容有相似性;坚持中体西用,没有触及政治体制。

(2)推动教育体制现代化;有利于西学东渐;改革吏治,提高行政效率;废除传统法律体系,推动司法现代化;奖励工商,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改革方案不彻底,刺激了清末立宪运动的开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江楚会奏”变法方案,洋务运动。两者的相同点可以从背景、阶级、措施、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越南战争中,美国为帮助南越傀儡政权消灭南方人民武装力量,自1961年起使用了落叶剂、除草剂等化学剂约7.8万吨,喷洒面积达2.68万平方千米。在使用化学剂之初,美国科学界就道义和生态原因提出异议。1967年2月,5000多名科学家向美国政府请愿,敦促约翰逊总统下令停止在越南使用化学剂。自1968年下半年起,联合国大会相继通过多项决议,开始关注生态问题,要求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并要求秘书长准备一个关于化学、生物以及细菌武器的报告。面对美国的战争暴行,越南人民武装力量依然活跃在南越丛林中,给美国和南越政府以巨大打击。1971年,尼克松政府决定终止在越南战场使用化学剂。化学剂的使用,也使很多美国军人在战后饱受癌症等疾病折磨。——摘编自吕桂霞《牧场工行动:美国在越战中的落叶剂使用研究(1961~1971)》(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最终放弃在越南使用化学剂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使用化学剂的后果。【答案】(1)化学武器极大的危害性;科学家的抗议;联合国大会发挥积极作用;越南人民的反抗;尼克松政府战略调整。

(2)落叶剂使丛林大面积被损,越军失去天然屏障,加速越军失败;越南农业大面积减产,引发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化学武器使越南军民、美国士兵身体深受折磨;美国国际形象严重受损、美苏争霸处于劣势;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考点】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解析】【分析】

(1)依据材料“化学剂的使用,也使很多美国军人在战后饱受癌症等疾病折磨”和所学知识可知,落叶剂、除草剂等化学剂有极大的危害性;依据材料“1967年2月,5000多名科学家向美国政府请愿,敦促约翰逊总统下令停止在越南使用化学剂”可知,科学家的抗议;依据材料“自1968年下半年起,联合国大会相继通过多项决议,开始关注生态问题,要求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并要求秘书长准备一个关于化学、生物以及细菌武器的报告”可知,联合国大会发挥积极作用;依据材料“面对美国的战争暴行,越南人民武装力量依然活跃在南越丛林中”可知,越南人民的反抗;依据材

料“1971年,尼克松政府决定终止在越南战场使用化学剂”可知,尼克松政府战略调整。(2)根据材料“自1961年起使用了落叶剂、除草剂等化学剂约7.8万吨,喷洒面积达2.68万平方千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越南战争中使用落叶剂使丛林大面积被损,越军失去天然屏障,加速越军失败;越南农业大面积减产,引发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依据材料“化学剂的使用,也使很多美国军人在战后饱受癌症等疾病折磨”,结合所学可知,化学武器使越南军民、美国士兵身体深受折磨;依据材料“1967年2月,50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