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联考卷 卷三(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届新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联考卷 卷三(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届新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联考卷 卷三(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届新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联考卷 卷三(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届新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联考卷 卷三(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联考卷精选卷三(解析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高温是夏季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日最高气温超过35℃时即可定义为高温天气,而连续多日的高温则构成高温热浪。在过去的两年中,我国都度过了热浪袭人的夏季,如2022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点,2023年夏季次之。更需注意的是,2023年首个高温橙色预警发布于6月22日18时,2022年则是在6月17日18时。2024年的高温橙色预警,比前些年来得更早,甚至更加猛烈。②极端高温天气不仅出现在我国,其他地方的高温同样来得更早更强,这几乎波及到北半球所有地区。今年6月初,美国西南部多州最高气温超过38℃,美国亚利桑那州首府凤凰城6日最高气温达45℃,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7日最高温达48.3℃,均创历史纪录,且高温出现时间比往年早约两周。极端高温不但直接危及人体健康,还会加剧干旱、引发山火,给农业生产和城市供电系统带来冲击,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正常运行。5月下旬,巴基斯坦许多城市面临热浪天气,一些地方的气温接近50℃,该国采取紧急措施,一半学生停课一周以减轻热浪的影响。③极端高温频发,特殊天气形势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一般而言,高温天气多与大气高压系统密切相关。当强大的高压系统滞留时,会形成持续性晴好天气,使得高温持续。常见的高压系统为副热带高压和中纬度西风带上的阻塞高压。例如,今年5月下旬至6月初,强大的副热带高压系统笼罩了印度次大陆,也影响到了东南亚。④每一次极端高温虽有其特定的天气条件,但世界范围极端高温天气频繁出现,很明显地构成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据联合国防灾减灾署的报告,20年间全球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数量同比增加232%。2024年3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了《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近地表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45℃。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氢这三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浓度还在不同程度地持续擎升,二氧化碳的浓度水平比工业化前水平高50%,这一增幅在人类过去数百万年历史中绝无仅有。我们正处于史无前例的全球变暖进程中,没有最热,只有更热。尽管各国加紧协同气候行动,但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行动迟缓,使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还处于历史最高位,未来数十年持续升温已成定局,全球将普遍见证高温40℃的夏天。(摘编自魏科《是时候准备好应对一个40℃极端高温的世界了》)材料二:2021年以来,中美两国通过气候特使渠道恢复对话交流,相继签署了3份达成共识的文件。2024年1月,双方正式启动中美“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5月8日至9日,两国相关政府部门在华盛顿召开工作组会议,努力开启两国在能源转型、甲烷、循环经济和地方合作等领域新一轮务实合作。经过面对面会谈,双方对彼此气候政策行动进展和困难挑战有了更深入了解,一致同意以两国元首共识为指引,继续努力推动双边气候合作取得务实成果。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各国命运与共,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地缘冲突加剧,全球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有些国家抱持功利主义与零和博弈思维,打着应对气候变化或“去风险”幌子采取保护主义和单边措施,对全球绿色低碳转型造成巨大障碍,破坏了各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互信和能力。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指出:“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如果抱着功利主义的思维,希望多占点便宜、少承担点责任,最终将是损人不利己。”应当认识到,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必然出现相关技术、产业、贸易、金融、标准等各方面的国际竞争,但只有公平健康的竞争,才有利于各国产业的长期发展,有利于各国在竞争中找到合作机遇,以最高效的方式实现全球气候治理目标。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承诺和行动将对发达国家产生示范效应,国际社会期望美国能够保持气候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切实落实自身义务和承诺。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通过自身努力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快速发展。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指出,过去10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这应归功于中国政策的导向和科技的创新。中美两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既符合两国及两国人民共同利益,也符合国际社会普遍期待,对于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期待美方与中方一同展现大国担当,共同维护多边主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积极贡献。(摘编自刘振民《展现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年北半球许多地区的最高气温已远超“高温天气”的标准,表明极端高温天气的影响范围十分广泛。B.2023年三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浓度相较于工业化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并且目前暂未出现下降态势。C.自2021年起,中美两国在与气候相关的多个领域展开了合作,同时两国之间在各个方面也存在着竞争。D.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离不开美国的示范效应和中国的巨大贡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和极端高温天气到来的时间逐年提前,可见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判断标准。B.由目前情况推测,如果不加强干预,未来数十年,40℃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将会在全球普遍出现。C.从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发言可知,我国反对气候治理方面的功利主义与零和博弈思维。D.材料二提出,美国应切实承担责任与义务,与中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共同助力全球气候治理。3.下列行为,符合材料二中的“大国担当”的一项是(3分)A.中国持续调整政策,控制可再生能源设备成本,推动能源结构转型、B.中国积极参与多个地区的和平斡旋,为解决地区冲突作出了努力。C.中国投身于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民生。D.中国着力搭建文明互鉴桥梁,促进不同文明实现包容共存、交流互鉴。4.请为材料一的四个部分分别拟写一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不超过15个字。(4分)5.为了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国际社会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怎样从政策和行动方面作出努力?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答案:1.D(“离不开美国的示范效应和中国的巨大贡献”错,材料二原文“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这应归功于中国政策的导向和科技的创新”并不能看出“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的大幅度下降”有“美国的示范效应”的作用。)2.A(“我国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和极端高温天气到来的时间逐年提前”错,根据材料一原文“2023年首个高温橙色预警发布于6月22日18时,2022年则是在6月17日18时”可知,我国发布高温橙色预警的时间并不是“逐年提前”;“可见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判断标准”错,前提错误,结论无法成立,且材料一原文中涉及“高温天气”的判断标准只有“当日最高气温超过35℃时”。)3.A(材料二中的“大国担当”指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积极态度和责任担当,有助于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A项,中国的行为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体现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责任和担当,符合材料二中的“大国担当”。B项,主要体现了中国在维护地区和平方面的担当,与材料二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主题不相关。C项,体现了中国在国际合作中对其他国家的支持,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联系不紧密。D项,主要涉及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方面,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主题相关性较小。)4.(示例)①近年我国高温态势愈演愈烈②北半球多地高温频发且影响严重③极端高温与大气高压系统密切相关④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且未有效应对(每点1分,意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5.①态度:秉持公平健康竞争的原则,在竞争中寻找合作机遇,以最高效的方式实现全球气候治理目标。②政策方面:保持气候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切实落实自身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义务和承诺。③行动方面:加强协同气候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努力推动双边或多边气候合作取得务实成果,为推动全球能源低碳转型与全球气候治理作贡献。(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隐去的阿奶马一莎阿奶前几年是有阿尔茨海默病迹象的。那源于一次心梗以后,最好的溶栓针将她的生命拉了回来,却让意识丢失了。那一阵子,①阿奶总处于时间颠倒的混沌状态,像一朵飘叔忽忽的蒲公英。你相信阿奶是从明媚的天光中醒过来的。地梦魇般地惊坐,张着一双雾气弥漫的绿松石般的眼睛,院门口,那一簸其无人照看的核桃,敲开了她的梦,地急着去收拾。记忆里,那些被均匀敲成两半,此刻正被阳光温暖照耀的核桃,正静待着她用小起子一瓣一瓣地从壳里撬出来。她不知道,现在是夜晚凌展时分。她的记忆一定断片儿了,不明白一觉醒来,怎么会出现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时间和规则,在她的世界已经失去了作用,她只想穿好自己的衣服和鞋子回家去,像无数个白昼一样,剥她的核桃。她不懂一个人为何要被禁锢在一张床上,况且,还是一张不属于自己的床。这样的状态持续到你们渐渐开始习惯,突然有一天惊觉:阿奶沉默了,沉默得有时会让人忘记她的存在。暮然回首,②只看到一个苍老如树桩的老人,坐在凝滞的时光里。其实你知道她是在隐藏,慢慢地、一点点地将自己藏缩在影子里,③她想最后淡成一滴水迹,被太阳晒干,被风吹干,被岁月遗忘。早在几年前,地还是那个幽默诙谐、喜欢开玩笑说笑话的阿奶,也是那个有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和她大孙女倾诉与抱怨的阿奶。或许她的倾诉与抱怨只是为倾诉与抱怨,并非让听众真要评出个子丑寅卯,也不用为她打抱不平,然而收获的可能是不耐烦、不理解……有些远离是不动声色的。或者她不是想远离一个人、一群人,而是做好了远行的准备。止语,止心,让人间的七情六欲静止,画一个休止符,从此只以一个微笑回应。她在摒除一切。用仅存的意识保留最后的尊严……无论碰到什么,无论谁说什么,她只有一个和善的微笑。也不再唠叨“下次回来又是什么时侯?”“要给我打电话……”有时你会怀疑她是不是已经忘了怎么说话。有的痛是钝的。不似尖刀的剧烈与强攻,是用钝器一点点入侵,持续而压迫,深入骨髓。你指的不仅仅是这些。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下,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她漫长的告别。你掀起白布,仔细端详着阿奶的脸,早十几年前就全体先行告退的牙齿,使她的牙床空空如也,面颊下陷、唇角微撇,样子像睡着了一样,沉静安详,还带点婴儿般的小委屈神态。钝器入侵的感觉又来了,持续不断,似要将你的心脏捶打出千万个小眼儿,汩汩往外流血……去年的这个季节,你回到老家,晚上阿奶让你和她同睡。在遥远的记忆里,一直都是这样的。小小的你睡里,阿奶睡外,帮你焙脚,帮你挠背,直到你安然入睡。有一段时间,每到黑暗来临,你便会莫名害怕,时有梦魇压制,你只能蜷缩在阿奶怀里,阿奶温暖的手紧搂着你哄你入睡。那时,阿奶是最能给你安全感的那个人。直到上了中学,回老家仍与阿奶同睡一张床,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技校毕业,父母在老家新修了房子,你有了自己的屋子,害怕黑暗的你,仍会半夜跑下楼去与阿奶同睡。不一样的是,你已不再习惯与阿奶同睡一张床,自我意识的苏醒,不仅在思想上,也表现于身体上的界线感。多少次,阿奶让你过去与她睡大床,说她的褥子软和、被子厚实,你的小床不好睡,但你不再为所动,说多了还不高兴,似被任意命令。青春期的荷尔蒙,跳跃最多的就是反叛因子。直到她不再提这事,你理所当然地照着自己的意愿生长与生活,却不曾回头想想,长你五十一岁的阿奶,那时已是近七十岁的老人,除了想与最宠爱的大孙女近距离接触,也想让她焙大了脚的大孙女,为她焙一次在时光的路程中一点点走失了温度的脚……去年初冬,阿奶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距心梗后意识走失已经四年。地已经很老很老,老得过了保质期,好多“零部件”都不管用了。很多时候,地都分不清谁是谁了,但只要你回去,她一准喊得出你的名字。“阿红,和我睡,我的床最好睡了。”“阿红,我睡觉又不乱动,我们好睡呢。”那一晚,拗不住老人家再三地说,你同意了。夜静风轻,宽大的床铺,你和阿奶并排躺着,像河床上两块不同的石头。一块被时光蚀空了内里,虚度光阴;一块历经世事沧桑,仍然棱角分明。已返回时光来路上的阿奶很小很小,像是儿时的你。这一刻,你们角色互换了,然而,中间横亘的二十几年意志锻造成的习惯产生的极度陌生感,使你每个毛孔都醒着。你感觉阿奶并未安睡,而是朝向你这边,蜷缩着身子,她瘦小的腿向你这边挪动了一下,又挪动了一下。你不自在地往床外挪了挪,又挪了挪。你知道阿奶肯定是脚冷,想让你帮她焙脚。你不断给自己做着心理建设,你想着一次就好,只要帮阿奶焙过一次脚,似乎长达十几年的“焙脚之恩”便可以偿清了一样。然而你做不到。现在的你,只与先生和女儿近距离接触不会产生膈应,岁月改变了很多东西,包括让你长成你自己。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极度不适应。那双小小的冰凉的脚,仿似不经意间轻碰一下你的脚,又移开了。你的心里一阵怜惜,身体却很诚实地从床上弹起来。你歉疲又无奈地解释:“我认床,实在睡不着,还是回房去睡吧。”从那以后,时常絮叨让你和她睡的阿奶,再也没提过一次了。你当作是她忘了,理所当然。殊不知,她是在用仅有的意识保留最后的体面。而你,④从床上弹起的那一刻开始,就料定了会后悔,会遗憾,会让这件事成为那把生锈的钝刀。(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阿奶剥核桃一段的细致描写,再现了阿奶记忆中的情境与现实处境的错位,真实表现出阿奶生病后的心理状态。B.作者插叙一段阿奶幽默诙谐,爱与周围人说笑抱怨的内容,与生病后阿奶的状态形成对比,突出阿奶的病症日渐严重。C.从同床焙脚的段落看,阿奶因疾病困在时间的深处,她却未曾遗忘从青春懵懂成长到结婚生子的孙女,始终渴望与其亲近。D.阿奶淡然地面对一切,用仅存的意识保留最后的尊严,除了受阿尔茨海默病的折磨,也与亲人的不耐烦与不理解有关。7.关于文中画横线处的比喻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阿奶总处于时间颠倒的混沌状态,像一朵飘飘忽忽的蒲公英”,以“蒲公英”的飘忽之态写出阿奶得病后因失忆而产生的迷茫。B.“只看到一个苍老如树桩的老人,坐在凝滞的时光里”,以“树桩”为喻意在写出阿奶跟老树一样的形态特点——风烛残年,老态毕露。C.“她想最后淡成一滴水迹,被太阳晒干,被风吹干,被岁月遗忘”,以“淡成一滴水迹”写出阿奶不为外物所扰,做好生命远行的准备的心理。D.“这件事成为那把生锈的钝刀”将自己对阿奶的遗憾比作“生锈的钝刀”,表达“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心之情。8.文章以第二人称讲述阿奶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4分)文中频频出现“几年前”“此时此刻”“去年初冬”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6.B【解析】“与生病后阿奶的状态形成对比,突出阿奶的病症日渐严重”错,不是为了突出病症日渐严重,是为了突出阿奶不被人理解和关心后的沉默。7.B【解析】“‘只看到一个苍老如树桩的老人,坐在凝滞的时光里’,以‘树桩’为喻意在写出阿奶跟老树一样的形态特点—--风烛残年,老态毕露”错,是以树桩的不动写出阿奶的止语止心,为远行做好了准备。8.①本文主要以第二人称展开叙述,将曾经的“我”潜藏在文本间,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实现今昔自我的精神对话。②看似平静地讲述故事,却更能让读者体会情感。对阿奶的往事娓娓道来,却在字里行间隐藏巨大的悲痛,引人深思。(每点2分)9.①整体上回溯性地讲述作者与阿奶的过往故事,本身具有一种时间维度的纵深感,展现出阿奶患病垂暮之际的经历,使她慈爱、坚韧的形象更加丰满。②具体时间的叙述不再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交代,设置悬念,交错叙事,更能展现“我”内心的痛苦,以至于“我”的思绪不断跳跃于不同的时间点。③通过叙述时间的跳转,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每点2分)【解析】①从行文内容分析:结合第5段“早在几年前,她还是……有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和她大孙女倾诉与抱怨的阿奶”、第10段“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下……你掀起白布,仔细端详着阿奶的脸……去年的这个季节,你回到老家,晚上阿奶让你和她同睡。在遥远的记忆里,一直都是这样的”和第11段“去年初冬,阿奶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距心梗后意识走失已经四年”可知,这些含有时间标示的语句,说明了文本记叙的是回忆性的内容,文章整体上是回溯性地讲述作者与阿奶之间的故事,本身具有一种历史纵深感,作者通过回溯性地讲述展现出阿奶患病离世之际的历程,使阿奶慈爱、坚韧的形象更加丰满。②从行文脉络分析:结合第1段“阿奶前几年是有阿尔茨海默病迹象的”、第5段“早在几年前,她还是那个幽默诙谐……的阿奶”、第9段“有的痛是钝的。不似尖刀的剧烈与强攻,是用钝器一点点入侵,持续而压迫,深入骨髓”、第10段“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下……”和第11段“去年初冬,阿奶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可知,作者在叙述时并非严格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来讲述故事,而是过去与现在不断转化,作者先交代了阿奶最近的隐藏和前几年的爱说爱笑,设置了自己经受“钝器入侵般的痛感”这一悬念,交错叙事,更能展现“我”内心的痛苦,以至于“我”的思绪不断跳跃于不同的时间点。③从行文特色分析:结合第5段“早在几年前,她还是那个幽默诙谐、喜欢开玩笑说笑话的阿奶”、第10段“此时此刻,阿奶静静地躺在白布底下……去年的这个季节,你回到老家,晚上阿奶让你和她同睡”和第11段“去年初冬,阿奶已是九十四岁高龄的老人,距心梗后意识走失已经四年”可知,这些语句叙述时间时在“过去”和“现在”之间不断转换,具有很强的跳跃性,然而作者通过“我对你”的“自我对话式”讲述,将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把阿奶患病离世之际的痛苦和坚韧、“我”对阿奶的歉疚等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文章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张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太上皇崩,上①使人召豨,豨称病不至。九月,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上自东击之。至邯郸喜曰豨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无能为矣。周昌奏:“常山二十五城,亡其二十城,请诛守、尉。”上曰:“守、尉反乎?”对曰:“不。”上曰:“是力不足,亡罪。”上令周昌选赵壮士可令将者,白见四人,上嫚骂曰:“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皆伏地。上封各千户,以为将。左右谏曰:“从入蜀、汉,伐楚,赏未遍行,今封此,何功?”上曰:“非汝所知。陈豨反,赵、代地皆稀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计唯独邯郸中兵耳。吾何爱四千户不以慰赵子弟!”皆曰:“善。”又闻豨将管故贾人,上曰:“吾知所以与之矣。”乃多以金购豨将,豨将多降。(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将之叛》)材料二:陈豨之反,常山都亡其二十城。周昌请诛其守尉,高帝曰:“是力不足,亡罪。”守尉视属城之亡而不效其死力,昌之请诛,正也。虽然,有辨。寇自内发,激之以反,反而不觉,觉而匿不以闻,不为之备,不亟求援,则其诛勿赦也无疑。寇自外发,非其所激,非所及觉,觉而兵已压境,备而不给,待援不至,其宥也无疑。故立法者,无一成之法,而斟酌以尽理,斯不损于国而无憾于人。陈豨之反,非常山之所能制而能早觉者也。故周昌之按法,不如高帝之原情。虽然,止于勿诛而已矣,其人不可复用也。所谓“近死之心不可复阳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注释】①汉高祖。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至邯郸A喜B曰C稀不南据D邯郸E而阻F漳水G吾知H其无能为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亡,指无,没有,与《兼爱》中“故不孝不慈亡”的“亡”意思不同。B.爱,指吝惜、吝啬,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的“爱”意思相同。C.原,指推究、考究,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意思相同。D.复,指恢复,与《(老子)四章》中“复众人之过”的“复”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豨怀有谋反之心,称病不赴汉高祖征召,后来与王黄起谋反,自称代王,率军掠夺赵国和代国。B.汉高祖认为周昌挑选的四个赵国壮士才能平庸,却破格任命他们为将领,其主要目的是安慰赵国子弟。C.周昌请求诛杀常山郡守尉,汉高祖认为守尉没有罪责,在处置守尉这件事情上王夫之的意见与高祖同中有异。D.王夫之认为法律的实行,没有一成不变的,应斟酌变通以尽情理,他对汉高祖能依据情理变通执法表示肯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又闻稀将皆故贾人,上曰:“吾知所以与之矣。”(4分)(2)觉而匿不以闻,不为之备,不亟求援。(4分)14.王夫之对常山郡城池失守之事中处理官员所持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10.ACG(每处1分) 11.A 12.B13.(8分)(1)(汉高祖)又听说陈豨的将领过去都是商人,便说:“我知道用来对付他们的办法了。”(“故”“所以”各1分,大意2分)(2)察觉以后又隐匿情况不报告朝廷,不采取防备事态恶化的措施,事发后也不立即请求外援。(“闻”“亟”各1分,大意2分)14.(3分)王夫之认为陈豨反叛、城池失守不是守城官员能控制和觉察的(1分),但因其没有拼死挽救,所以只能免于被处死(1分),却不能继续被任用(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太上皇去世后,汉高祖派人征召陈豨,陈豨谎称生病没有赴召。汉高祖刘邦十年(前197年)九月,(陈豨)与王黄等人起兵反叛,自封代王,率军掠夺赵国、代国。汉高祖亲自带兵从东面进攻陈豨。到了邯郸,高兴地说:“陈豨不向南占据邯郸却在漳水设防,我就知道他没有多大能耐了!”周昌上奏说:“常山郡有二十五城,二十城都失守了,请将郡守、郡尉都处死。”汉高祖说:“郡守、郡尉反叛了吗?”周昌说:“没有。”汉高祖说:“这是因为他们力量不够,并没有罪。”汉高祖命令周昌在赵国壮士中挑选能胜任将领的壮士,周昌选中四个人,汉高祖召见他们骂道:“你们几个小子能当将军吗?”四人很惭愧,都伏在地上。汉高祖赏赐他们千户的领地,任用他们为将领。左右侍从都劝汉高祖说:“跟随您进入蜀、汉,讨伐楚国的人,都还没全部封赏,现在封他们,他们到底有什么功劳?”汉高祖说:“这不是你们所要知道的。陈豨谋反,赵、代两国都被陈豨占有。我紧急征调天下的军队,到现在还没来,现在只有考虑邯郸城中这些兵了。我为什么还吝惜四千户封地,不用它安慰赵国的子弟呢!”左右的侍从都说:“好。”汉高祖又听说陈豨的将领过去都是商人,便说:“我知道用来对付他们的办法了。”于是派人用重金去收买陈豨的将领,陈豨的将领大多都投降了。材料二:陈豨反叛,常山郡失陷了二十座城池。周昌上奏请求汉高祖处死常山郡的郡守和郡尉,汉高祖说:“这是因为他们力量不够,并没有罪。”郡守和郡尉看着其所管辖的城池失陷却不尽力拼死挽救,周昌请求诛杀他们,是完全正当的。虽然如此,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贼寇从内部起事,是郡守和郡尉将他们激反的,激反以后没有及时察觉,察觉以后又隐匿情况不报告朝廷,不采取防备事态恶化的措施,事发后也不立即请求外援,那么郡守和郡尉应该被处死而不能赦免,是确定无疑的。如果贼寇从外部起事,不是郡守和郡尉将他们激反的,也不是他们能够及时察觉的,察觉以后敌军已经大兵压境,预先防备已经来不及,等待外援又等不到,那么郡守和郡尉应该被赦免,这也是确定无疑的。所以法律的实行,没有一成不变的,必要时应斟酌变通以尽情理,这样就可以既不损害国家利益也不冤屈当事人。陈豨的反叛,并不是常山郡的郡守和郡尉能够控制并及时察觉的。所以,周昌主张的依法处置,不如汉高祖推究事物情态的处理允当。尽管如此,常山郡的郡守和郡尉只是能免于被处死罢了,他们两人不能再被任用了。这就是所谓的“心态已经接近死亡的状态,不可能再恢复生机了”。(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山居寄同志杜荀鹤①茅斋深僻绝轮蹄,门径缘莎细接溪。垂钓石台依竹垒,待宾茶灶就岩泥。风生谷口猿相叫,月照松头鹤并栖。不是无端过时日,拟从窗下蹑云梯②。【注】①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曾数次进京应考,不第还山;后于晚唐大顺年间得中进士。②云梯:高山石路,喻仕进之路。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山居住所非常偏僻,远离尘嚣,少有车马经过,门口的莎草小径与溪水相接。B.颔联描写垂钓的石台,招待宾客的茶灶,真实再现了诗人富有雅趣的日常生活。C.以“绝轮蹄”写归隐之心,但又说“茶灶待宾”,表现出彷徨无奈的矛盾心理。D.描绘风起时猿猴互相呼唤的情境与月下鹤栖的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和谐。16.有人评价此诗“有陶诗表,无陶诗骨”,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归隐之心”“彷徨无奈的矛盾心理”错。“绝轮蹄”是写诗人自己僻居山中,少有官场人物来往的生活状态,与后文“蹑云梯”的出仕之心及注释“曾数次进京应考,不第还山”对照理解,可知诗人并没有“归隐之心”,也不是表达希望独居,不喜他人打扰的意思,所以与“茶灶待宾”并不矛盾。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境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首先要理解题干中评价的意思,“有陶诗表”指本诗与陶渊明诗歌在“外表”上有相似之处,“无陶诗骨”指本诗没有陶渊明诗歌中常体现的心意风骨,结合课内学习的《归园田居(其一)》或《归去来兮辞并序》可知,“陶诗骨”指的就是远离世俗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意风骨。所以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诗歌指出本诗与陶渊明诗歌意境、风格上的相似,其次要指出本诗作者的思想内容并无陶渊明诗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远离世俗官场的心意风骨。①本诗开篇即以“茅斋深僻绝轮蹄,门径缘莎细接溪”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幽静深僻的山居环境。接着,“垂钓石台依竹垒,待宾茶灶就岩泥”两句,进一步展示了诗人日常生活的简朴与雅致,既有垂钓的闲适,也有待客的热情,充满了田园生活的乐趣。“风生谷口猿相叫,月照松头鹤并栖”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宁静和谐的意境。杜荀鹤的这首诗在风格上与陶渊明的田园诗有诸多相似之处。首先,两者都善于运用平淡自然的语言,描绘出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其次,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这种风格上的相似性,使得此诗被评价为“有陶诗表”。②然而,尽管此诗在表面风格上与陶渊明诗歌相似,但在内在精神追求上却存在显著差异。陶渊明在诗中往往表达的是对官场的厌弃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追求的是心灵的自由与超脱。而杜荀鹤在诗中虽然也描绘了山居生活的闲适与美好,但“不是无端过时日,拟从窗下蹑云梯”一句却透露出他并未完全放弃仕途的志向。这里的“云梯”喻指仕进之路,表明诗人虽然身处山野,但心中仍有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对仕途的渴望与陶渊明的厌弃官场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被评价为“无陶诗骨”。(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一句与陆游《书愤》中“”一句,都写到了作者鬓发变白,年华老去。(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融情入景,把思古之幽情寄寓流水、衰草等意象之中,含蓄凝练。(3)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玉”相关的诗词很多,其中表达思乡怀人的句子有“,”。17.艰难苦恨繁霜鬓镜中衰鬓己先斑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繁”“鬓”“砧”“戍”“箸”“砌”“羌”。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①自然选择虽然使生物种群更适合其环境,②但自从开始种植作物和家畜以来,③我们就一直在对它们进行“人工选择”,④人类的欲望施加了选择压力。①自然选择虽然使生物种群更适合其环境,②但自从开始种植作物和饲养家畜以来,③我们就一直在对它们进行“人工选择”的过程,④人类的欲望因此施加了选择压力。第一批在家畜上使用人工选择的人不会知道遗传的细节,但(甲),它们“繁殖对了”。例如,两只较大的绵羊产的羊羔比一对较小的绵羊产的羊羔更大,而产奶最多的母山羊可能会把这种特性传给它的女儿们。有选择性地培育那些结出最多果实或种子的植物,也是值得的。今天,许多驯化的动植物物种通过选择性培育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几乎与野生祖先没有什么相似之处。最初,选择性培育完全是出于实用目的。就家鸡而言,它是从印度雉科的一员——红原鸡培育而来的,(乙),因此选择了最大、最重的鸟类进行繁殖;另一些则是作为产蛋品种而培育的,因此选择了产蛋量最大、最美味的雌性用于未来的繁殖。狗也被驯养了很长时间,最古老的狗遗骸的基因与现代狗相似,可以追溯到大约15000年前。起初,这些狗会在狩猎中充当助手,但今天它们有其他许多“工作”,包括直接的陪伴。早在40000年前,它们的遗传途径就开始与它们的祖先物种灰狼分道扬镳。现代灰狼在基因上明显不同于家养狗和家养所源出的早已灭绝的狼群。18.请在文中(甲)(乙)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