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A层高中【知识精研】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1/2D/wKhkGWecgFOAHi6RAALy2i9PWl4734.jpg)
![安徽省蚌埠市A层高中【知识精研】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1/2D/wKhkGWecgFOAHi6RAALy2i9PWl47342.jpg)
![安徽省蚌埠市A层高中【知识精研】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1/2D/wKhkGWecgFOAHi6RAALy2i9PWl47343.jpg)
![安徽省蚌埠市A层高中【知识精研】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1/2D/wKhkGWecgFOAHi6RAALy2i9PWl47344.jpg)
![安徽省蚌埠市A层高中【知识精研】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1/2D/wKhkGWecgFOAHi6RAALy2i9PWl473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蚌埠市A层高中第二次联考高二语文试卷命题单位:固镇县第一中学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秦诸子处于政局大动荡、社会大冲突的时代,他们对于如何维持人间的和谐十分关切,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智慧之谈。提到人类的和睦,人们总是会首先想到孔门“和为贵”的名言,无论是个体间的矛盾、族群间的冲突,还是国际间的纠纷,当和解的曙光出现时,总是以“和为贵”作为解决纷争的最高原则。孔门的这句名言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讲的:“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在这里,“和为贵”是“礼”的运用,用现在的话讲,主要是以社会规范为制约,无论大小事体都要做得合适恰当(“小大由之”)。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同的问题,本来就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公共论题,“和”作为认识论的一个概念,最早是由西周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济”),春秋时的晏婴用“和”指不同事物相成相济的词义,引申而指“可”与“否”的相互统一,明确提出言论开放的主张。不过,孔子认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他与晏婴在这个问题上持着不同的看法,将“和”的相成相济的概念纳入到自己的礼制体系中来,认为君子求和,是在一定的原则“礼”之下,而小人的“知和而和”,是为和而和,“不以礼节之”,是君子所不取的(“有所不行”)。孔子主“仁”而言“和”,但都是在周代礼制的大前提下。而墨子是周代礼制文化的反对者,他对宗法制度在政治上的弊端有敏锐的观察,指出“亲亲”的政治体制是造成“骨肉之亲,无故而富贵”的根源;他反对世袭制,主张“官无常贵,民无常贱”。墨子同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字在《墨子》中约三十见,超过《论语》《孟子》的总和。墨子提倡兼爱,认为如果人人都能推广爱心,“上下调和”,则小至父子兄弟可以齐心协力建立美好生活,大则形成上不凌下、官不欺民的政治气候,这样社会才能维持和睦稳定。墨子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社会哲学家,在当时的割据战乱局势下,他不仅迫切地期望着一国的安定,“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而且期待四海之内都能再现升平,“天下和,庶民阜”,“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同时,他还反对霸权,指斥大国借用各种说辞干涉、侵略他国的行径(《非攻》“必反大国之说”)。韩非子与墨子一样用“上下调和”来描述理想社会,但他的视角与各家不同,强调“刑名参同”才能“上下调和”;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认为法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这一主张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纵观诸子,无不在人文社会的基础上重视“人和”的重要意义,而道家对“和”的重视则更具丰富的含义。道家的“和”不仅讨论人际的和谐,还外延到宇宙的秩序与和谐。《老子》一书言“和”凡八见,同于《论语》,但比《论语》内容上更为哲理化。首先老子在宇宙生成论提到“和”的重要性。《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对这一章的哲学含义,历来有多种解释,但将万物负阴而抱阳释为道或万物本身即蕴含着两种对立的原质或势能(阴、阳),则是道家各派以及承袭道家这一观点的儒家学派都共同接受的说法:阴阳本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它们相互交通之后,则形成了一个新生的和谐体。这也是老子相反相成思想的体现,老子的这一思想,两千年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历史文化数千年的发展,民族生命力的绵延实有赖于文化的凝聚力。诸子的和谐观,是促进民族文化凝聚力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内涵。——(摘编自陈鼓应《道家的和谐观》)材料二: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把“和”看作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完美秩序,和平、和睦、和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状态。《中庸》有言,“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法则。“和”是世间共同遵循的规律,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就能和谐运行、各安其位,万物就能生长发育、并生不悖。这段话中包含着深刻的“守中致和”思想:“守中”不是一成不变、静止不动,而是以“中”的立场守住大本大源的主体性原则,然后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外部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差异的运动转化,最终达致和谐统一的完美状态。当然,和平、和睦、和谐的状态也不是固定不变、一劳永逸的,随着事物和形势的发展变化,又会出现新的矛盾冲突,打破原有的平衡稳定,我们又需要运用智慧和力量推动秩序回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如此不断调适,循环往复,现实世界就在人的努力创造中,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实现了发展进步。这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深深印刻在中华文明的基因和血脉中,塑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形成了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等一系列人我关系的基本法则。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世界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我们坚定相信,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打破“西方中心论”主导的文化霸权,跨越“文明冲突”的理论陷阱,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维,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推动人类和平发展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摘编自田嵩燕《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时代价值》)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处于政局大动荡、社会大冲突的时代,先秦诸子为维持人间和谐,留下了许多智慧,其中“和为贵”成为人们解决纷争的最高原则。B.墨子认为只有推广爱心,“上下调和”,才能形成“上不凌下、官不欺民”的政治气候,进而才能使社会和睦稳定。C.与墨子“兼爱”观点不同,韩非子主张只有重视法治,才能形成“上下调和”的理想社会。D.《中庸》中所强调的“守中致和”思想,主张在守住大本大源的基础上,彻底解决外部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差异,最终达到和谐统一的完美状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和”问题上,孔子与晏婴主张言论自由的观念不同,他将“和”的相成相济的概念纳入到自己的礼制体系中来,反映了孔子对于“礼制”的重视。B.“和”字在《墨子》中约三十见,超过《论语》《孟子》的总和,说明墨子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C.道家既讨论人际和谐,还外延到宇宙的秩序与和谐,说明道家对“和”的内涵理解比其他诸子更加丰富。D.传统文化中“和”的观念,深深影响着我国一系列的外交政策,我们坚信中国必将打破“西方中心论”主导的文化霸权,成为人类和平事业发展的精神指引。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守中致和”观点的一项是()A.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B.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C.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D.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5.当今世界动荡加剧,冲突不断,中华文明中“和”的理念可以为人类解决这一时代难题提供哪些有益借鉴?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帕男《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山的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对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建国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让我高山仰止。原来我所不知道的,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身居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可是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我在房间里,面对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山的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6.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乡云南楚雄的竹子和井冈山的竹子外形相似,但作者对它们的情感内涵理解不同。B.“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以及“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表明作者对来井冈山学习这件事的态度是矛盾的。C.曾志让儿子石来发回到井冈山当农民,体现了她虽身居高位却不徇私情的品质。D.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意在强调竹子的美好品质,同时也衬托出井冈山红军战士的高尚精神。7.下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引用《菜根谭》的句子,点明“敬畏”主题,为后文描述对井冈山的敬畏之情做了铺垫。B.作者对井冈山竹子的描写,从外形和神韵两个角度入手,展现了竹子的独特魅力和带给作者的震撼。C.“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这句话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曾志的树葬墓。D.文章以作者在井冈山行踪为线索,记录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内容丰富,中心明确。8.文章从描写井冈山的竹子过渡到讲述曾志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9.请分析“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这个标题的意蕴。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武王伐纣,师渡盟津,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蜚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节选自《尉缭子·武议》)材料二:传语称:“纣力能索铁伸钩,抚梁易柱。”言其多力也。“蜚廉、恶来之徒,并幸受宠。”言好技力之主致技力之士也。或言“武王伐纣,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辅以蜚廉、恶来之徒,与周军相当,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虽为武王所擒,时亦宜杀伤十百人。今言“不血刃”,非纣多力之效,蜚廉、恶来助纣之验也。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武王有八百诸侯之助,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天下畔秦,宜多于纣。高祖伐秦,还破项羽,战场流血,暴尸万数,失军亡众,几死一再,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诛乱剧。独云周兵不血刃,非其实也。言其易,可也;言不血刃,增之也。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是非之实有所定矣。世称纣力能索铁伸钩,又称武王伐之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当人,则是孟贲、夏育之匹也;以不血刃之德取人,则是三皇、五帝之属也。以索铁之力,不宜受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钝兵。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节选自《论衡·语增篇》)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武王德A虽盛B不能夺C纣D素所厚之心E纣虽恶F亦不失G所与H同行之意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伐,讨伐,与《<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意思不同。B.克,克制、约束,与《<论语>十二章》中“克己复礼为仁”的“克”意思相同。C.幸,指受到君王宠信,与《六国论》中“洎牧以谗诛”的“诛”用法相同。D.当,指抵挡,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用兵不是为盗,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而不伤害无辜,兵不血刃就能赢得天下人的亲附。武王伐纣就是如此。B.传言纣王力大无比,又宠信蜚廉、恶来等猛士。材料二推断,商周对战之时,即便纣王被擒住,武王也不能做到“不血刃”。C.材料二认为事情不能随意夸大或缩小,仔细考察,真相才会得到判定。纣王力大无穷与武王兵不血刃不能同时成立,必有一个说法错误。D.材料一以武王在与商纣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却能轻易克敌的事例,论证了修行人事的重要性;材料二则通过具体分析推断,否定了这一观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2)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14.请根据材料二第2段,用自己的话将下面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前提:(1)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显;(2)相比武王,①______;(3)即便如此,②______。推断:③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归朝欢·题晋臣敷文积翠岩①辛弃疾我笑共工缘底怒②,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注]①赵不遇,辛弃疾的朋友,字晋臣,曾为敷文阁学士。此时与辛弃疾均去职赋闲。②缘底,为什么。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起笔迭用两则神话传说,把积翠岩想象为折断的天柱、补天的神石。B.词人不辞辛苦,拄杖来到积翠岩,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C.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为了表明岩石不仅饱受风雨侵蚀,更遭牧童敲击,牛羊磨角,不胜骚扰之苦。其辛酸遭遇与作者及友人有相通之处。D.此词托物寄意,既想象奇特浪漫,又植根现实,感情深厚。16.请结合全词谈谈你对“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党员同志要向先进典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而对于反面典型要对照反省,引以为戒。正如《论语》中孔子所说的“______,______”。(2)实践证明:成功的路上离不开不断的积累和努力。荀子和老子都表达出相同意思,《劝学》中的“______,______”和《老子》中的“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共题5小题,18分)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西是一个历史和未来握手的地方,是一个虚拟和现实双向奔赴的地方。在《黑神话:悟空》游戏受到玩家追捧的同时,游戏中的众多取景地也受到玩家关注。游戏中精心构建的诸多场景与建筑,更是汲取了山西丰富古建筑与文化遗址的精髓,成为了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景观的桥梁。为了能再现原著中的古寺,游戏科学的技术人员不辞辛劳,足迹遍布华夏大地,遍访名山大川,力求将每一座历史古刹的精髓、每一卷文物古籍的韵味都还原进游戏世界之中。《黑神话:悟空》的美术团队在渲染的过程中,更是展现出了(A)的非凡追求。他们对待每一处细节,都如同对待稀世珍宝,即便是细微的灰尘颗粒,也不愿意抹去,力求在虚拟世界中原汁原味地保留东方建筑的古朴韵味与岁月痕迹,让玩家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那份沉淀千年的东方美学。甲,是因为它代表着国产游戏在技术领域的飞跃性突破,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结果。它独具匠心地编织出一个既虚幻又真实的东方美学殿堂,每一帧画面都流淌着文化的血脉,每一幕场景都闪耀着文化自信的光芒,真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工程作业指导书
- 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技术作业指导书
- 医院医疗器械质量保证协议书
- 2025年沈阳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试题答案
- 2025年吐鲁番货运资格证考试答案
- 小学二年级下册口算验收练习题
- 2025年镇江年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大全
-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听课评课记录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6节电能作业设计新版浙教版
-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4 角平分线的性质》听评课记录
- 二零二五年度集团公司内部项目专项借款合同范本3篇
- 低空飞行旅游观光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 2024年版:煤矿用压力罐设计与安装合同
- 2024年贵州云岩区总工会招聘工会社会工作者笔试真题
- 《算法定价垄断属性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200字
- 2024年04月浙江义乌农商银行春季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涉密计算机保密培训
- 2024年浙江省五校联盟高考地理联考试卷(3月份)
- 廉洁应征承诺书
- 东洋(TOYO)VF64C系列变频器中文说明书
- 狄更斯与《圣诞颂歌》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