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期末试题及答案详解_第1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期末试题及答案详解_第2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期末试题及答案详解_第3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期末试题及答案详解_第4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期末试题及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末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如果一篇文章所讲的道理错误,引用的材料虚假,即使在形式(辞章)上如何漂亮,也决不会被认为是好文章。但是,好的内容要求有好的形式,拙劣的辞章必然使内容受到损害。以为形式不需要讲究,形式好不好无关紧要,是不对的。我们所说的辞章涉及语言、章法和风格等方面。一个作者力求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法和章法,目的是为了运用自如,能够把内容传达得准确而生动。把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对文章形式的基本的要求,用词不妥帖,造句不合文法,行文缺乏条理、拖沓冗长,就会把意思弄得含混晦涩,令人费解甚至误解。在准确之外,还要求文章写得生动。在辞章拙劣的文章中间,人们所读到的永远只是干瘪的词汇,刻板的句法、章法,即使这种文章把意思大体表达出来了,也会因为它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而拒人于千里之外,使人不愿意亲近,所以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严肃地对待文章的内容的人,一定也在文章的形式方面提出严格的要求。李卜克内西回忆说:“马克思在语言和风格问题上十分考究,有时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他对于语言的简洁和正确是一丝不苟的”,“马克思是个严格的修辞家;他常常花很多时间力求找到需要的字句”。也许有人要担心,用心追求文章形式的完美,会不会犯形式主义的错误,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形式主义是用形式方面的追求来掩盖内容的空虚和谬误,形式主义者并不是为了准确地、生动地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而讲究形式的人。我们提倡写文章注意修辞,当然是从切合内容的需要出发。如果作者本没有什么新颗独创之见,却勉强去雕砌一些警句、格言之类来等着读者喝彩,那就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同形式服从内容的要求相违背,是我们所不取的。事实上,辞章问题虽然是个形式问题,却不只是单纯的技巧,而是同作者的思想作风有密切关系的,语言的丰富多采,往往就是思想的丰富多采的反映,一个思想僵化、粗枝大叶的人,很难写得出生动活泼,严密周到的文章来,因此,不从训练自己的思想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着手来加强辞章修养,将很难有大的效果。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总是严格地要求自己,尽最大的努力使文章形式做到准确而优美,那也会有助于我们头脑日趋精密和活泼。有人认为,文章以朴素为贵,只要能把一个意思讲得清楚明白就行了,不必费气力去打扮。对这种意见要分析一下。如果是说文章的修辞应当先求准确,应当恰如其分,不要矫揉造作,以辞害意,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如果以为随随便便写下去就叫做朴素,实际上使朴素变成了简陋和寒伧,那是我们所反对的。真正的朴素的风格并不是不费气力就能达到的。当一个人长期运用文字工具到十分纯熟的程度之后,他在用词造句布局等方面就有自己一套特殊的习惯,这种表现方式上的独特性,是形成文章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好文章朴素,有的好文章色彩绚烂;有的文章以含蓄取胜,有的文章淋漓尽致。同是向反动派作斗争的文章,鲁迅的风格和闻一多的风格就很不一样。在我们的文坛上,应当使不同的风格百花齐放。要把文字工具掌握得熟练,是很不容易的。这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学习。毛泽东同志说过,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语言,要下苦功学,要学人民的语言,学外国的语言,学古人的语言,从这些语言中吸取一切好的有用的东西。为了能把文章写好,就应当这样地努力。(摘自施东向《义理、考据和辞章》第三部分“要有好的形式”)材料二:我们对理论语言的要求,应该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严肃与活泼的统一,真与美的统一。理论语言的完美,风格的显露,主要就决定于这种统一达到怎样的高度。我们看到,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理论家,没有不注重这种统一,没有不讲求理论语言的艺术化的。孔子很懂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道理,所以总是给思想以精致的文采。老子疾伪,故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之说;然而,他的著作,“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在外国也是如此。柏拉图的对话录,培根的哲学笔记,语言都具有艺术色彩。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也是卓越的文章家和修辞家。李卜克内西曾说:“马克思在语言和风格问题上十分考究,有时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马克思是严格的修辞家;他常常花很多时间力求找到需要的字句”。正因为这样,他的理论作品才总是洋溢着“美妙的笔调”,成为“完整的艺术品”。有人说《资本论》在“理论上,像钢铁那样坚密,利刃那样锋锐;内容上,像海洋那样渊博丰富;文章上,就像它的真理那样,健全,美丽,动人”。这是很中肯的赞语,不仅是《资本论》,所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有不是既以思想内容的科学性博得人们的敬服,又以语言形式的艺术性赢得人们的喜爱的。对于如何加强理论语言的文采和艺术性,经典作家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应该在学习经典著作的理论原理和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注意学习它的文采,学习它的语言的艺术性,这是加强理论的战斗威力的不可忽视的一环,理论之需要有美好的语言形式,就像鸟儿之需要有健全的翅膀一样重要。真理,从来是靠着语言的助力,才远走高飞的。(摘自章竟《学习经典著作的语言艺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篇文章不管形式有多么漂亮,只要所讲的道理错误,引用的材料虚假,就不是好文章。B.一个作者要想把内容传达得准确而生动,就要力求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法和章法。C.材料二中的两处“这种统一”都指“抽象与具体”“严肃与活泼”“真与美”等三种统一。

D.材料二第二段“语言形式”与材料一第三段“文章形式”中的“形式”语意内涵相一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家只要是为准确、生动地表达内容,不管采用何种语言形式,一般不会犯形式主义错误。B.写作文时引用的警句、格言要与文章的观点相切合,否则就容易违背形式服从内容的要求。C.如果一个人思想丰富多彩,那么他写文章就不会因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而拒人于千里之外。D.理论著作要讲究思想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形式的艺术性,如此才易赢得人们的敬服与喜爱。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强调文章要有好的形式的立论前提是文章必须要有好的内容。B.材料一第八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批驳了文章要朴素无需打扮的认识。C.两则材料中引用的李卜克内西的话都说明马克思是讲究语言形式的人。D.材料二运用例证法,以孔子、老子、马克思等人的典型事迹论证观点。4.材料二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简要分析并说明其论证效果。(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印度洋上的秋思徐志摩昨夜中秋。①黄昏时西天挂下一大帘的云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将海天一体化成暗蓝色,寂静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祷,过了一刻,即听得船艄布篷上悉悉索索啜泣起来,低压的云夹着迷朦的雨色,将海线逼得像湖一般窄,沿边的黑影,也辨认不出是山是云,但涕泪的痕迹,却满布在空中水上。又是一番秋意!那雨声在急骤之中,有零落萧疏的况味,连着阴沉的气氛,在我灵魂的耳畔私语道:“秋!”我原来无欢的心境,抵御不住那样温婉的浸润,也就开放了春夏间所积受的秋思,和此时外来的怨艾媾合,产出一个弱的婴儿——“愁”。天色早已沉黑,雨也已休止。但方才啜泣的云,还疏松地幕在天空,只露着些惨白的微光,预告明月已经妆束齐整,专等开幕。②北天之慕豁处,一颗鲜翠的明星,喜孜孜地先来问探消息,像新嫁妇的侍婢,也穿扮得遍体光艳。但新娘依然姗姗未出。我小的时候,每于中秋夜,呆坐在楼窗外等看月华。若然天上有云雾缭绕,我就替亮晶晶的月亮担忧。若然见了鱼鳞似的云彩,我的小心就欣欣怡悦,默祷着月儿快些开花,因为我常听人说只要有瓦楞云,就有月华;但在月光放彩以前,我母亲早已逼我去上床,所以月华只是我脑筋里一个不曾实现的想象,直到如今。现在天上砌满了瓦楞云彩,明月正在云岩中间,周围有一圈黄色的彩晕,一阵阵的轻霭,在她面前扯过。海上几百道起伏的银沟,一齐在微叱凄其的音节,此外不受清辉的波域,在暗中濆濆涨落,不知是怨是慕。我一面将自已一部分的情感,看入自然界的现象,一面拿着纸笔,痴望着月彩,想从她明洁的辉光里,看出今夜地面上秋思的痕迹,希冀他们在我心里,凝成高洁情绪的菁华,因为她光明的捷足,今夜遍走天涯,人间的恩怨,哪一件不经过她的慧眼呢?印度的埂奇河边有一座小村落,村外一个榕绒密绣的湖边,坐着一对情醉的男女,他们中间草地上放着一尊古铜香炉,烧着上品的水息,那温柔婉恋的烟篆,沉馥香浓的热气,便是他们爱感的象征。月光从云端里轻俯下来,在那女子脑前的珠串上,水息的烟尾上,印下一个慈吻,微哂,重复登上她的云艇,上前驶去。一家别院的楼上,窗帘不曾放下,几枝肥荡的桐叶正在玻璃上摇曳斗趣,月光窥见了窗内一张小蚊床上紫纱帐里,安眠着一个安琪儿似的小孩,她轻轻挨进身去,在他温软的眼睫上,嫩桃似的腮上,抚摸了一会,又将她银色的纤指,理齐了他脐圆的额发,霭然微哂着,又回云海去了。一个失望的诗人,坐在河边一块石头上,满面写着忧郁的神情,他爱人的倩影,在他胸中像河水似的流动,他又不能在失望的渣滓里榨出些微甘液,他张开两手,仰着头,让大慈大悲的月光,那时正在过路,洗沐他泪腺湿肿的眼眶,他似乎感觉到清心的安慰,立即摸出一管笔,在白衣襟上写道:月光,你是失望儿的乳娘!

※*威尔斯西境一座矿床附近,有三个工人,口叼着笨重的烟斗,在月光中间坐。他们所能想到的话都已讲完,但这异样的月彩,在他们对面的松林,左首的溪水上,平添了不可言语比说的妩媚,但他们矿火熏黑、煤块擦黑的面容,表示他们心灵的薄弱,在享乐烟斗以外,虽经秋月溪声的刺激,也不能有精美情绪之反感。等月影移西一些,他们默默地扑出一斗灰,起身进屋,各自登床睡去,月光从屋背飘眼望进去,只见他们都已睡熟;他们即使有梦,也无非矿内矿外的景色!……昨夜吃过晚饭上甲板的时候,船右是一海银波,那放银光的圆球正挂在你头上,如其起靠着船头仰望。她今夜并不十分鲜艳,然而她素洁温和的光线中,犹之少女浅蓝妙眼的斜瞟,犹之春阳融解在山颠白雪的反映的嫩色,含有不可解的迷力,世间凡具有感觉性的人,只要承沐着她的清辉,就发生也是不可理解的反应,引起隐复的内心境界的紧张,——像琴弦一样,——人生最微妙的情绪,戟震生命所蕴藏高洁名贵创现的冲动。有时在心理状态之前,或于同时,撼动躯体的组织,使感觉血液中突起冰流之冰流,唤神经难禁之酸辛,内藏汹涌之跳动,泪腺之骤热与润湿。那就是秋月兴起的秋思——愁。

昨晚的月色就是秋思的泉源,岂止、直是悲哀、幽骚、悱怨、沉郁的象征,是季候运转的伟剧中最神秘亦最自然的一幕,诗艺界最凄凉亦最微妙的一个消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我并不是为寻秋意而看月,更不是为觅新愁而访秋月;蓄意沉浸于悲哀的生活,是但丁(意大利诗人)所不许的。我盖见月而感秋色,因秋窗而拈新愁:人是一簇脆弱而富于反射性的神经!我重复回到现实的景色,轻裹在云锦之中的秋月,像一个遍体蒙纱的女郎,她那团圆清朗的外貌像新娘;但同时她幂弦的颜色,那是藕灰,她踟蹰的行踵,掩泣的痕迹,又使人疑是送丧的丽姝,所以我曾说:“秋月呀,我不盼望你团圆。”这是秋月的特色,不论她是悬在落日残照边的新镰,与“黄昏晓”竞艳的眉钩,中霄斗没西陲的金碗,星云参差间的银床,以至一轮腴满的中秋,不论盈昃高下,总在原来澄爽明秋之中,遍洒着一种我只能称之为“悲哀的轻霭”。即使你原来无愁,见此也禁不得渐渐兴感起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秋时节零落萧疏的雨声和阴沉的气氛触发了作者的愁思,这反映出作者也有中国古代文人普遍具有的悲秋情怀。高一语文试题第5页(共10页)B.正处于失望、忧郁中的诗人摸出笔写下“月光,你是失望儿的乳娘!”,说明他从月光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C.文章写月光中的矿工虽经秋月溪声的刺激,也不能产生精美情绪的反应,意在表明他们精神生活的贫乏和内心的麻木。D.作者不盼望秋月团圆,是因为秋月藕灰的幂弦、踟蹰的行踵、掩泣的痕迹使她像送丧的丽姝,容易引发他的伤感之情。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回顾幼时等看月华的段落属于插叙,既和他现在的等待相互映衬,又为后文他的思绪随月光漫游天涯做了铺垫。B.“现在天上砌满了瓦楞云彩,明月正在云崖……”一段,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了一幅淡云笼月、银辉跳波的美好画面。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一句,借用古诗将作者个人在月夜的秋思感受升华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情感。D.结尾段中的新镰、眉钩等词想象新奇,形象地描绘出秋月的各种形态,形成一种铺排,突出了作者对秋月的感受。8.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黄昏时西天挂下一大帘的云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将海天一体化成暗蓝色,寂静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祷。(2)北天之幕豁处,一颗鲜翠的明星,喜孜孜地先来问探消息,像新嫁妇的侍婢,也穿扮得遍体光艳。

9.秋月是本文的核心意象,请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秋月”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材料二: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节选自苏轼《李氏[2]山房藏书记》)[注]李氏:指李常,字公择,曾做过齐州知州,与苏轼交往甚密,年轻时曾在庐山读书,并把他的书全部藏在庐山寺庙里,以供后生学习,这种有益于社会的无私品质使苏轼很受感动。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答对一处给1分。(3分)或因家世A余B绪C得一阶D半级E便自为足F全G忘修学。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稍,逐渐,与《登泰山记》“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的“稍”意思相同。B.耻,以⋯⋯为耻,意动用法,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泣”用法不同。C.得,能够,与《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得”意思不同。D.“盖将老焉”与《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焉”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颜之推认为自古以来勤奋学习的事在经籍史书中随处可见,但他不能一一列举,就只选取近世紧要的事来启发子弟。B.颜之推认为士大夫子弟如志气高尚,就能经受磨炼最终成就清素的儒家事业;如没有操守,就会散漫成为平庸的人。C.苏轼认为与孔子同时代的读书人虽学习条件困难,却熟习礼制音乐,品德修养精深,敢于批评落后于社会的读书人。D.苏轼自称衰老多病,但还是希望趁着闲暇时间,翻阅李公择藏书中自己没有见过的书籍,弥补自身不足,增广见闻。1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2)道中迷雾冰滑,瞪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14.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黄州①

张孝祥平生闻赤壁,今日到黄州。古戍参差月,空江浩荡秋。艰难念时事,留滞岂身谋。索索悲风里,沧浪◎亦白头。[注]①张孝祥,南宋人。此诗写于1166年,诗人因言官进言被罢官,从桂林返回居住地芜湖,途经苏轼所咏唱的赤壁,写下此诗。②沧浪:指江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久慕赤壁盛名,今日终于到来,表达了实现夙愿的喜悦,奠定了全诗的基调。B.第三句写战争的遗迹如今仍然可见,在秋月的映衬下,参差错落的古营垒更显沧桑。C.“空”字写江面之空旷,“浩荡”写江水之壮阔,营造出了雄浑又略带萧瑟的氛围。D.尾联移情于物,运用拟人修辞,将秋风、江水赋予人的情感和形象,表意含蓄蕴藉。16.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已毕,但人们依然在月下沉醉于乐声中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2)北京军事博物馆内,导游小张介绍赤壁之战时,引用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曹操大军攻克荆州顺流东下时的盛况。(3)在古代诗词中,诗人常常用具体的物象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千古流传,引发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感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我们普通消费者要怎么选购羽绒服呢?到底什么样的羽绒服更保暖?绒子含量、充绒量和蓬松度应是我们选购羽绒服的主要参考指标。什么是“绒子”呢?绒子,又称绒朵,由一个绒核和放射出的许多细小绒丝组成,就像一朵蒲公英一样,圆圆的很蓬松,这样能储存更多的静止空气,_A_.而以往所说的“含绒量”既包括绒子,也包括绒丝等。绒丝,是绒朵上掉下来的单丝,呈一根一根的丝状,没有蓬松感,自然保暖性较差。所以相同充绒重量的前提下,绒子在整个羽绒当中的占比含量越高,保暖性也越好。①绒的颜色有白绒和灰绒之分,灰绒并不意味着它脏或质量不好。某些鸭子或鹅的绒本身就是灰色的,例如广东比较有名的狮头鹅,就是灰色的绒,所以购买时_B_.②充绒量,顾名思义,就是在衣服当中填充羽绒的克数重量,是保暖的关键指标。一般来说,充绒量越高,意味着羽绒服越厚实,其保暖效果也更佳。当然,如果一件羽绒服拥有较高的蓬松度,即使它的充绒量不是特别高,也能提供良好的保温性能,并且这样的羽绒服通常会更加轻盈,因为高蓬松度的羽绒服就像一座“空气城堡”,能储存更多空气,保温层越厚,保暖性就越好,压缩后也能快速恢复原状。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9.文中划波浪线的两个句子各有一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小明奶奶要去商场选购一件保暖性好的羽绒服,但上述文字对她来说还不够通俗简明易操作,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向她介绍两个选购办法。(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在这片平原的边缘,我看到成片的洋楼和乡间别墅,以及它们周围蒽绿的树木、碧绿的湖水,还有空中飞翔的各种水鸟,这里的风景有如一幅色彩绚丽的水彩画,在安详中透着灵动,美出天际,令人愉悦。在湖堤的西边,是临资口大桥,桥下是正在汇入洞庭湖的江水。落日恍如硕大无比的蛋黄,浑圆、通透,悬浮在大桥与大河之间,欲落不落。它的光亮反射到水面,形成金色和胭脂色的____________,随波聚散、流淌。西岸的城镇,在波光交映中,仿佛传说中的海市蜃楼。这里真的是水云深处最美丽的人间仙居。湖堤的北边,是长满芦苇和艾蒿的长洲,洲上_________着牛群和羊群,它们在落日余晖中呈现出令人惊奇的金黄色。这种亦真亦幻的色调,让牛羊们看上去有一点儿__________,也有一点儿神秘。草泽中一群群飞鸣的鸟类,叫不上它们的名字,但那种自在与快乐却感染了我,我的心里充满欢喜,那是被生命温暖的欢喜,而长洲之外___________的烟波,是如此辽远,让人生出种种感动。洞庭天下水,这是人世间最伟大的湖泊之一。此刻,我就这样静静地站在它的水云深处,站在平原与大湖相接的某个点上,站在落日下微凉的风里,感受一种无法言说的大美与静穆。21.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A.光影零落漫不经心浩荡B.光芒散落随心所欲浩渺C.光影散落漫不经心浩渺D.光芒零落随心所欲浩荡2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选用的喻体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高一年级选科关系到报考大学时的专业选择,关系到个人一生的职业规划。在高一的选科中,你会选取哪个组合?是以物理、化学为主的偏理组合,还是以历史、政治为主的偏文组合?你为什么要选这个组合?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权衡、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末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D(“语意内涵相一致”错)2.C(“写文章就不会因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而拒人于千里之外”错)3.B(“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错)4.①以鸟凭借翅膀远走高飞来比喻说明理论借助语言才能流传,②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语言对理论的重要性。(4分。阐释如何设喻2分,点出论证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5.①首先在分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基础上,反面提出文章要讲究好的形式的观点;②继而从讲究形式的目的、讲究内容的人也会严格要求形式两个角度,正面阐述讲究辞章的必要性;③然后批驳讲究语言形式会犯形式主义错误与文章以朴素为贵不必追求形式两种错误认识,从反面强调要有好的形式;④最后解决问题,指出学习语言的路径方法。(6分。①④各1分,②③各2分,意思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C(“意在表明他们精神生活的贫乏和内心的麻木”错)7.A(“又为后文他的思绪随月光漫游天涯作了铺垫”错)8.(1)运用比喻,将云比作云母屏,把海天间的寂静比作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祷,不仅给人以华丽而神秘的视觉印象,也营造了一种寂静而肃穆的氛围。(2)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将明星比作遍体光艳的侍婢,用“喜孜孜”“问探消息”赋予明星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雨霁云淡时作者对明月将现的期待与喜悦。(4分。每句2分,其中手法与效果各1分,意思对即可)9.①秋月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作者反复咏叹的愁思及对爱情的祝福、生命的关照、失意人的慰藉、底层人民的同情等情感均由秋月引发;②文章围绕“秋月”行文,按时间顺序安排了等待月出、随月光进行精神漫游、赏眼前秋月抒发秋思三个片段,每个片段的核心意象均是秋月。(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CEF11.D(“用法相同”错)12.C(“敢于批评落后于社会的读书人”错)13.(1)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的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4分。“好”、“经传”、“通”、被动句式各1分)(2)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到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4分。“几”“既”“负”“烛”各1分)14.①材料一反映了士大夫不学无术沦为笑柄的社会现象;②材料二反映了年轻学子有书不读谈吐缺乏根基的现象。(3分。一点1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A(“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错)16.①诗人对时事艰难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②诗人不能为国效力的无奈和忧愤。(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3)示例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示例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6分。每空1分,错1字该空不得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8.A.保暖性好B.不必一味追求白绒(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9.①绒有白绒和灰绒之分②去掉“克数”或“重量”(4分。改对一句得2分)20.①可以上手掂一掂,选择厚实又相对轻盈的羽绒服。②可以用手按压羽绒服,选择松手后快速回弹恢复的。③可以上手摸一摸,选柔软又蓬松的羽绒服。(5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5分,意思对即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21.C22.示例一:不合适。①将“落日”比作“蛋黄”,只做到了形似及颜色相近,但与江南水乡、长河落日优美、静穆的意境氛围不符。②蛋黄体积较小,用“硕大无比”一词刻意修饰,较生硬、滑稽。示例二:合适。①外形浑圆,与落日相似;②颜色金黄有光泽,正如灿烂的落日。(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四、写作(60分)23.请参照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评分标准评阅,建议以44分为基准分。附:参考译文材料一:自古以来的那些圣明帝王,尚且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普通百姓呢!这类事在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