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211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下列不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是()A.酸雨B.臭氧层破坏C.人口急剧增长D.土地荒漠化2、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试管号
Ⅰ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初始阶段都经历了类似“J”型的增长B.试管Ⅲ比试管Ⅰ内的种群先到达K值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别比例是影响所有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B.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在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不变C.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D.不是任何生物都可以通过控制出生率和死亡率来控制种群数量4、如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曲线高度表示相应资源利用数量),下列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没有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更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竞争更激烈C.如果资源有限,图b中物种1被排除的危险最大D.两图中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同5、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佛山市通过多种措施持续推进森林城市和自然生态文明建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持续增加城市森林绿地总量可以提高生态足迹B.建设城市生态公园体系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C.建设生态廊道工程可为动物的扩散、迁徙提供通道D.人类活动也可以使环境朝着改善的方向演变6、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结果。如图为生态系统进行自我调节的模式图,其中生态平衡“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A~C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箭头表示物质的传递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达到生态平衡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保持相对稳定B.一般而言,C的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C.为了让所有生态系统都达到“置位点”,我们应大量植树造林D.水体污染导致水中生物死亡并进一步加重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7、关于“S”型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B.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率不断增加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D.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8、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巨大的城镇人口规模和日益增长的城乡居民收入将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201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为人均2.9全球公顷(具体组分变化如下图所示)。如果选择绿色发展道路,则中国可以在2026年达到人均生态足迹的峰值,为人均2.7全球公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足迹在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最大B.碳足迹主要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海洋和森林面积之和C.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对木材、薪柴的需求增加D.植树造林、绿色出行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9、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种间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种间竞争现象明显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也是一种群落演替现象C.在草本植物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使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通气性越来越好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1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鹰位于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占据3、4、5、6B.四个营养级该食物网由8C.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D.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若蛙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则该生态系统的虫害将变得严重11、一个没有人为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总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P),其中一部分为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R),另一部分可用于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称为净初级生产量(NP)。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为GP=NP+R,不考虑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GP值总和一般等于该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的R值总和B.输入该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一般等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GP值C.在该自然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NP)可随着物质被循环利用D.在该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一般呈现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12、“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内现已有树10万多株。其中柏、杨、柳、女贞、樱花等各类树木,盘根错节,枝繁叶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参等数百种植物,也依时争荣。下列正确的是()A.树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受乔木密度的影响B.孔林中数量众多的植物、生活在其中种类繁多的动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C.生活在林下的半夏、苔藓等阴生植物的叶绿体颗粒一般较大,颜色较深,这是对弱光环境的一种适应D.“林深五月寒”体现了孔林中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13、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C.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和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网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稻田中放养草鱼,会使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复杂C.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D.某甲虫通过分解落叶获得养分,该甲虫属于分解者15、科学家对一个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如图(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J/cm2·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96×105J/cm2·aB.植食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的生态位有可能不同C.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枯枝落叶层中的物质和能量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6、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_______减少,_______增加,植被破坏,水、矿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17、信息的种类:_______等。18、种群的数量变化有_______几种类型。19、生态工程在设计时要考虑到有利于人和自然两方面,突出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______的生产工艺系统。20、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的。21、群落的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______的多少称为丰富度。22、草原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植物的种类_________,群落结构相对_________,生活在这里的植物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这些植物往往叶片__________________,表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抵抗干旱;动物大多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23、雀科某种鸟有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研究人员为了拯救A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拯救A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群中选择与6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与这6只雄鸟进行_________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择与A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6只雄鸟繁殖后代,并按类似的方法继续进行下去。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______能够传递下去。
(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A种群”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______者和_______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A种群”的密度,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4题,共8分)24、空心莲子草是恶性入侵杂草;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科研人员对该入侵植物开展了相关研究。
(1)空心莲子草是水陆两栖草本植物(图1);科研人员调查了空心莲子草入侵样地群落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2所示。
由结果可知;空心莲子草入侵会导致物种丰富度________,进而改变群落的________方向。
(2)空心莲子草主要通过节部生根形成不定根(图1)迅速繁殖;在种间________过程中占据优势。科研人员推测空心莲子草还可能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毒害本土物种,为此开展了实验研究,其结果如图3所示。
与用_______处理的对照组相比;随空心莲子草(地上部和根系)浸提液浓度升高,三种牧草种子细胞膜损伤率增大,进而________种子的萌发。以上实验是否可以证明推测,如果可以,请说出理由;如果不可以,请补充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空心莲子草由于繁殖能力强;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________(写出一个)等原因;会取代本地优势种从而造成生态危机。
(4)科研人员提出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治理空心莲子草的入侵,请你写出一条可行性方案。__________25、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林木;农作物的食叶性害虫;自入侵以来对我国多个省市造成了严重危害。周氏啮小蜂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坚硬的蛹表皮,将卵产在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等害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可以通过侵染美国白蛾幼虫,使其部分死亡。
(1)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属于_____,HcNPV与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
(2)科研人员分别对放蜂区(按比例释放一定数量的周氏啮小蜂;不用农药)和对照区(常规农药防治)美国白蛾蛹被周氏啮小蜂和其他天敌寄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
统计数据发现;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为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科研人员计划使用HcNPV和周氏啮小蜂共同防蛾。假设“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为验证该假设,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a~f填入①~④处,选择g~i填入⑤处。
。组别。
实验处理。
统计并记录。
实验组。
_____;产卵于_____中。
分别计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_____
对照组。
_____;产卵于_____中。
a.“带毒”美国白蛾成虫b.“带毒”美国白蛾蛹c.“不带毒”美国白蛾成虫d.“不带毒”美国白蛾蛹e.HcNPV病毒f.周氏啮小蜂g.总出蜂量h.雌蜂量i.雌雄蜂寿命。
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则二者可以共同用于同一区域美国白蛾的防治。26、结合下列材料;对以下问题分析并作答:
(1)如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若图2所示的种群为某鼠种群。在C点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____。在无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该种群数量每年均以150%的速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若该种群初始数量为N,则两年后它们的数量将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现将1mL酵母菌样品加99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现观察到图中所示a、b、c、d、e5个中方格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______个。27、图1表示两种类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2是某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结果(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如图1中的甲曲线所示,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法。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这种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______模型。在a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______(至少说出两种原因)。
(2)图2中鲫鱼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变化类似于图1中____曲线的增长类型,鲤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____(填“>”“<”或“=”)t2时的数量。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4题,共28分)28、(1)有关生态工程的说法,A.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协调与平衡原理B.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关键的措施是植被恢复C.对湿地的恢复,只要注意退耕还湿地和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可以D.城市生活垃圾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的依据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不正确的是_______请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如图为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一种大面积;敞开式污水处理池塘(即氧化塘)。
图中A可以表示______,B可以表示__________。由图示看,氧化塘净化污水的途径有_______和___________。随着距水面深度的不断增加,不同水层微生物的呼吸作用类型变化顺序可能是______型、兼性厌氧型、______型29、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多年前某林场为了短期内增加经济效益;大规模砍伐林木,搞“砍树经济”,造成林木大面积退化。为了恢复林场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实施了“禁伐令",并引导农户发展种植食用菌;花卉苗圃、中药材等,生态逐步得到恢复,既给林场带来生态效益,又给当地农民带来经济效益。
(1)“砍树经济”导致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________(填“提高”“降低”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
(2)“禁伐令”实施后,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此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是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
(3)生态恢复的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了社会、自然发展,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____原理,带来生态效益的同时,又给当地农民带来经济效益,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价值。30、为治理被污染的水体;科研人员通过引进河水;引种植物(A区域芦苇,B、C区域伊乐藻、苦草)等措施,建成了城市湿地景观公园,图中箭头代表水流方向。一段时间后,污染的水体环境明显改善。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区域选择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同时还应兼顾各种生物的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能力,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原理。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的建立会影响到该湿地演替的____。
(2)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富集,引起蓝细菌、绿藻等浮游生物迅速繁殖,而导致水质污染。蓝细菌与芦苇、伊乐藻、苦草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蓝细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毒素,抑制其他藻类植物的生长,从而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成为___________。
(3)芦苇生长快;能大量吸收污水中N;P等营养物质,同时对汞等重金属及其它有害物质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对于芦苇的后期处理有两种方案:
a、芦苇秸秆就地掩埋后还田;b;收割后输出加工处理。
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_____,并说明选择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31、塞罕坝曾经由于森林被砍伐殆尽;由“美丽的高岭”沦至风沙肆虐的沙丘。经过几代林场人艰苦努力,把风沙蔽日的坝上荒原改造成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如今去坝上旅游,随处可见写有“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实现碳中和”的宣传语。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森林进行适度的采伐并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稳定性。大肆砍伐则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原因是_____。
(2)塞罕坝地区平均海拔高度1500米以上,年均气温-1.4℃。若你是林场建设者,人工造林时在树种选择方面应注意___________。(请答出两点)
(3)森林天然更新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一直是塞罕坝机械林场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人员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①对森林中华北落叶松幼苗数量进行调查,可以采用_________法。
②对不同林分密度的华北落叶松幼苗年龄和株数进行调查后;得到如下结果:
注:林分密度是指调查区域内单位面积成年华北落叶松的株数。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林分密度下的幼苗年龄和株数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_________,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4)在塞罕坝的自由放牧区,兔子、牛、羊和平共处,狼与狐正常出没。如图为能量流经兔子这一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G表示流入狐所在营养级的能量,A表示兔摄入的能量,则兔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由图中____________表示。
(5)塞罕坝林场提出了“以育为主,育护改造相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理念,兼顾社会、经济、自然三方效益,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______原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C【分析】【分析】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详解】
酸雨、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都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人口急剧增长使人均资源占有量不断减少,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但不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选C。2、B【分析】【分析】
【详解】
A;由于初始阶段;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十分充足,酵母菌的数量比较少,4个试管中的种群都会经历J型曲线增长,A正确。
B;试管Ⅰ、Ⅲ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起始酵母菌的数量不同,试管Ⅰ比试管Ⅲ比先到达K值,B错误。
C;试管Ⅱ、Ⅲ中的起始酵母菌的数量相同;但是培养液体积不同,故二者的K值不同,C正确。
D;试管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试管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D正确。
故选B。3、D【分析】【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依据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详解】
A;不是所有生物都具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对于雌雄同体的生物来说,没有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量的说法,A错误;
B;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而不是固定不变的,B错误;
C;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C错误;
D;不是任何生物都可以通过控制出生率和死亡率来控制种群数量;比如对于人类而言,出于人道主义,不可能用增加死亡率的手段来控制人口数量,D正确。
故选D。4、A【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图a中3个物种共用的资源很少,则种间竞争不激烈,而种内在某资源状态下利用量最大,则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共用资源较多;则种间竞争激烈。
【详解】
ABD、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图a中物种1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与物种2共用资源部分比较少;同样,物种3自身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与物种2共用资源比较少,因此在图a中种间竞争比较弱。分析图b发现物种1、2、3彼此间共用的资源比较多,因此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比图a中更激烈;A正确,BD错误;
C、图b中物种2没有自身单独利用的资源,因此若资源有限,图b中物种2被排除的危险最大;C错误。
故选A。5、A【分析】【分析】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就越大;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详解】
A;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就越大,故持续增加城市森林绿地总量可以降低生态足迹,A错误;
B;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建设城市生态公园体系属于就地保护,B正确;
C;通过生态廊道建设可以连通破碎化的栖息地;构建起一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网络,为野生动物的扩散、迁徙提供了通道,C正确;
D;人类活动的影响已经达到可以改变地表环境演化方向的程度;但人类活动也可以使环境朝着改善的方向演变,D正确。
故选A。6、C【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题图分析;图中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
【详解】
A;生态平衡指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生态系统达到平衡时意味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保持相对稳定,A正确;
B;一般而言;A、B、C的种类越多,说明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B正确;
C;其中生态平衡“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大量植树造林也不能让所有生态系统都达到“置位点”,C错误;
D;水体污染导致水中生物死亡并进一步加重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进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越来越偏离平衡状态,D正确。
故选C。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7、A:C:D【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乙、丙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呈现S型;即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图甲、乙、丙中的t1点均为K/2值,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图甲、乙、丙中的t2点为K值。
【详解】
A、t1~t2之间;种群数量从K/2增加到K,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A正确;
B、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此时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速率不断增加,但毕竟资源空间是有限的,增长率表现为不断减小,B错误;
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C正确;
D、为有效防治蝗灾,为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应该越早越好,t1时蝗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反而不利于控制,因此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ACD。8、A:D【分析】【分析】
1;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它描述了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号召人们从自我做起。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开始践行减少碳足迹的环保理念。
2;碳足迹它表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越多,导致地球暖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越多,“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越小。
【详解】
A;据图分析可知:碳足迹在生态足迹所占比例最大;A正确;
B;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B错误;
C;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人类对牛、羊肉的需求增加;城镇化发展对木材需求增加会导致林地足迹增加;C错误;
D;植树造林、绿色出行;降低对碳的需求,降低人均生态足迹,D正确。
故选AD。9、B:C【分析】【分析】
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根据起点不同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详解】
A、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群落内都会有种间竞争现象,A错误;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古道”在没人行走后所发生的次生演替现象,B正确;
C、在草本植物阶段,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进入此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通气性越来越妤,C正确;
D、群落演替的原因包括群落内部、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人类活动的干扰等,D错误。
故选BC。
【点睛】10、A:B:D【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植物为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图中共有8条食物链;
【详解】
A;据图可知;图示食物网中鹰处于最高营养级,且在食物链植物→鼠→鹰、植物→食性昆虫→食虫鸟→鹰、植物→食性昆虫→蛙→蛇→鹰、植物→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中鹰分别占居3、4、5、6四个营养级,A正确;
B;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捕食的最高营养级,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据图可知,在食物网中,蛇可以捕食鼠,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均可捕食食性昆虫,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
D;若蛙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则食植昆虫的数量将会增加,该生态系统的虫害将变得严重,D正确。
故选ABD。11、B:D【分析】【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光能利用效率最低的是总初级生产量/总入射日光量的值最小的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的生态系统是生产者呼吸消耗量/总初级生产量的值最小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没有分解者,因而可按照能量值的比例关系,绘制出食物网。
【详解】
A;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GP值总和一般大于该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的R值总和;A错误;
B;绿色植物固定的总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P)一般就是输入该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正确;
C;在该自然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NP)不能被重复利用,C错误;
D;由于能量在营养级中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在该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一般呈现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D正确。
故选BD。12、A:C:D【分析】【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
A;乔木密度会影响林下植物的光照强度;因此树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受乔木密度的影响,A正确;
B;生态系统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孔林中的生物群落还应包括细菌、真菌等分解者,B错误;
C;生活在林下的半夏、苔藓等阴生植物所获得的光照少;其叶绿体颗粒一般较大,颜色较深,从而能固定更多的光能,这是对弱光环境的一种适应,C正确;
D;“林深五月寒”体现了孔林中生物多样性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ACD。13、B:D【分析】【分析】
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
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即500时,增长速率最大,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
B;图中曲线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即K/2时,增长速率最大,单位时间内补充量最多,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B正确;
C;由题意分析可知K值是1000;当亲体数量大于1000时,一个繁殖周期过后的种群数量(补充量)可能趋近K值,不一定与亲体数量相等,C错误;
D;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故选BD。14、B: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详解】
A;食物网中的生物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所以食物网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
B;放养草鱼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使其营养结构更加复杂,B正确;
C;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是自养生物,因而属于生产者,C正确;
D;某甲虫通过分解落叶获得养分;属于腐生型异养生物,因此该甲虫属于分解者,D正确。
故选BCD。15、B:C【分析】【分析】
输入每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该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则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生物体含有的能量(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生物除外)。
【详解】
A、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为:3.27×105-1.31×105=1.96×105J/(cm2·a);同化量中除去呼吸散失的能量才是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
B;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故可知植食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B正确;
C;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这部分能量最终被分解者利用,属于生产者的能量,C正确;
D;枯枝落叶层中的物质经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能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但是能量不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因为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BC。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6、略
【解析】①.人均耕地②.燃料需求17、略
【解析】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增长、波动、稳定、下降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低消耗多效益可持续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CO221、略
【解析】①.物种组成②.物种数目22、略
【分析】【详解】
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或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也相对简单。因此,草原上的植物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这些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者蜡质层,以减少水分蒸发,能抵抗干旱;动物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大多数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解析】①.半干旱②.较少③.简单④.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⑤.狭窄⑥.茸毛或者蜡质层⑦.挖洞或者快速奔跑23、略
【分析】【详解】
(1)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因此只能通过与遗传性状相近的其他地理隔离群中6只雌鸟杂交来繁殖后代。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基因能够传递下去。
(2)建立的“人工A种群”属于弱小种群,应采用人工方法控制对A种群的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使用标志重捕法。【解析】①.杂交②.基因③.竞争④.捕食⑤.标志重捕法四、实验题(共4题,共8分)24、略
【分析】【分析】
1;生态入侵;是指外来物种通过人的活动或其他途径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区域后,依靠其自身的强大生存竞争力(自然拓展快、危害大),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生态入侵的途径主要有4种:自然传播、贸易渠道传播、旅客携带物传播、人为引种传播。
2;据图分析;图2中入侵群落的丰富度指数比对照群落低;图3中实验的自变量是牧草的种类、空心莲子草浸提液浓度和提取部位,因变量是牧草种子细胞膜损伤率。
【详解】
(1)根据图2分析;与对照群落对比,入侵群落的丰富度指数降低,说明空心莲子草入侵会导致物种丰富度下降,进而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
(2)图1中显示;空心莲子草主要通过节部生根形成不定根,进而大量繁殖,在种间竞争过程中占据优势。图3中对照组的提取液浓度应该是0,即用等量的蒸馏水处理;结合柱状图分析可知,随着空心莲子草(地上部和根系)浸提液浓度升高,三种牧草种子细胞膜损伤率都增大了,进而抑制了种子的萌发。以上实验使用的是空心莲子草浸提液,还不能证明空心莲子草还可能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毒害本土物种的推测,若要证明推测,还需要将空心莲子草与本土植物种植在一起,检测空心莲子草是否能释放毒害本土物种的化学物质。
(3)空心莲子草由于繁殖能力强;生长迅速、会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还缺少捕食者,因此其会取代本地优势种而造成生态危机。
(4)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治理空心莲子草的入侵;可以寻找空心莲子草的竞争者,如该植物能释放化学物质抑制空心,也可以引入空心莲子草的天敌或寻找对空心莲子草具有抑制作用的微生物。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入侵的概念,了解生态入侵的途径和可能产生的后果,能够根据图2判断生态入侵产生分后果,进而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解析】降低演替竞争蒸馏水抑制不可以,需要将空心莲子草与本土植物种植在一起,检测空心莲子草是否能释放毒害本土物种的化学物质缺少捕食者/生长迅速(答案合理即可得分)寻找空心莲子草的竞争者,如该植物能释放化学物质抑制空心莲子草生长繁殖/引入空心莲子草的天敌/寻找空心莲子草的寄生植物/寻找对空心莲子草具有抑制作用的微生物(答案合理即可得分)25、略
【分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周氏啮小蜂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坚硬的蛹表皮;将卵产在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等害虫”分析,周氏啮小蜂与美国白蛾蛹属于寄生关系,所以周氏啮小蜂属于消费者;这种寄生关系导致有害生物死亡而控制其种群数量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但见效慢。
【详解】
(1)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林木;农作物的食叶性害虫;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属于消费者,HcNPV是病毒,与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关系。
(2)统计数据发现;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是因为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
(3)实验目的为验证“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故实验组处理应为周氏啮小蜂将卵产于“带毒”美国白蛾蛹;对照组为周氏啮小蜂将卵产于“不带毒”美国白蛾蛹,观察并统计总出蜂量;雌蜂量和雌雄蜂寿命。若“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则实验结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二者可以共同用于同一区域美国白蛾的防治。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防治和种群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实验时需理清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再结合题意答题。【解析】消费者寄生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fbfdghi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26、略
【分析】【分析】
一般来说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图2所示为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种群密度在A~C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的差值在增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密度为C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最大;种群密度在C~D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两者的差值在减小,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密度为E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酵母菌数量的计算公式为:每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400÷(0.1mm3×10-3)×稀释的倍数。并且实验过程中需注意相关注意点;如:取样时要先振荡摇匀;酵母菌浓度过高时要加水稀释、计数时只数上边线和左边线的菌体数等。
【详解】
(1)据图分析;①表示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②表示两个竞争能力差异较大的两个种群,③表示互利共生的两个种群,④表示两个寄生关系的种群,所以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分别是③,②,①,④。
(2)在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此时两者的差值最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最大,所以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增长型。在无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该种群数量每年均以150%的速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长,若该种群初始数量为N,则两年后它们的数量将达到N×(1+150%)×(1+150%)=6.25N。
(3)根据题意可知,5个中方格共80个小室内有酵母菌44个,则整个计数室酵母菌数量=44÷80×400=220个,并且酵母菌样品稀释了100倍,因此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220÷(0.1mm3×10-3)×100=2.2×108个。
【点睛】
第一小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种间关系的曲线的识别与判断,意在强化学生对四种曲线的识记、理解与掌握。第二小题结合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图,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要求考生明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曲线种群数量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解析】③②①④增长型6.25N2.210827、略
【分析】【分析】
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是两种典型情况;其中,J型增长的形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在此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详解】
(1)用抽样检测法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培养后期;营养物质的减少;有害物质积累等导致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
(2)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图2中的鲫鱼种群在t3之后,λ>1且保持恒定,种群呈现J型增长,与图1中的乙曲线相似;t2~t3时间段,鲤鱼种群λ<1,种群数量下降,则鲤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小于t2时的数量。【解析】(1)抽样检测(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数学营养物质的减少;有害物质积累等。
(2)乙<五、综合题(共4题,共28分)28、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有: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
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根据题图分析;对流入的污水进行处理主要是利用物理沉降;微生物的分解、化学分解和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的。由图可知,细菌和藻类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细菌通过分解有机物,为藻类生长提供二氧化碳、N、P矿物质等;藻类的光合作用为细菌的分解作用提供氩气和有机物。不同水层由于受到物理扩散、生物消耗等因素的影响,水中溶解氢气量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其中生存的生物类群也会因此而变化。
【详解】
(1)A.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因此;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主要违背协调与平衡原理;
B.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关键的措施是植被恢复,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对湿地的恢复;主要对策是退耕还湿地和控制污染,采用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自然演替机制来实现,所以要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
D.城市生活垃圾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的依据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2)根据分析可知;藻类为细菌提供A为氧气,细菌为藻类提供B为二氧化碳和无机盐。氧化塘对流入的污水进行处理主要是利用物理沉降;微生物的分解。随着距水面深度的不断增加,氧气浓度越来越低,所以从上到下不同水层微生物的呼吸作用类型依次是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厌氧型。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解析】C湿地的恢复,要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或湿地的恢复,要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氧气二氧化碳无机盐等物理沉降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需氧厌氧29、略
【分析】【分析】
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详解】
(1)“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上海市购房合同范本(正式版)
- 企业向个人贷款合同标准文本
- 产品寄存服务合同标准文本
- 如何打造可持续的品牌价值计划
- 班主任如何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计划
- 全款买电缆合同标准文本
- 员工社区建设的工作方案计划
- 公共楼道施工合同标准文本
- 俩人合伙创业合同标准文本
- 无人机理论测试复习试题含答案
- 护士注册健康体检表下载【可直接打印版本】
- 地源热泵空调技术应用介绍
- 双星与多星问题
-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1编花篮-湘教版
- ESS嗜睡量表评分标准(Epworth 嗜睡量表(ESS))
- 住建部《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解读培训课件
- 合作社组织架构图
- 《你知道吗?》罗鸣亮
- 彩色简约鱼骨图PPT图表模板
- 公司职工薪酬福利制度薪酬福利制度
- 内燃机机油泵转子系列参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