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华师大新版选择性必修1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华师大新版选择性必修1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华师大新版选择性必修1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华师大新版选择性必修1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华师大新版选择性必修1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华师大新版选择性必修1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果林管理中,有些果树开花少,需要保花以保证结实;有些果树开花过多,单果小,影响产量和品质。技术人员通过适时适量喷施调节物质解决这两个问题。下列物质中,用于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分别是()A.萘乙酸、萘乙酸B.萘乙酸、赤霉素C.乙烯利、脱落酸D.细胞分裂素、乙烯利2、下列关于人体和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秋季,华北地区的杨树叶片中赤霉素的含量降低,脱落酸含量升高B.下丘脑是人体体温调节等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C.根的向地性和顶端优势现象都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3、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②A;B、C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

③D中混悬着一定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

④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⑤组织液和血浆成分相似;只是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

⑥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不变。

⑦神经递质、血浆蛋白、抗体、激素、氨基酸、胰蛋白酶都是内环境的成分A.2项B.3项C.4项D.5项4、下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致病菌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该致病菌为结核杆菌,往往需要细胞免疫与图示的免疫过程相配合B.细胞乙是浆细胞,它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C.细胞丙是吞噬细胞,它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抗体的结合物D.细胞甲为T细胞,能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细胞乙5、科学家研究发现,节食减肥的中学生出现了明显的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计算力下降。过度节食还能诱发骨质疏松、贫血、低血钾、内分泌失调、情绪低落等多种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过度节食可能使磷脂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对膜面积较大的神经细胞的增殖和更新影响较大B.钾是人体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元素,血钾过低会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C.Na+、Cl-等离子摄入量减少可使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尿量增多D.情绪低落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使免疫细胞功能下降6、破伤风外毒素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强毒性蛋白质。注射破伤风外毒素可导致小鼠死亡,该毒素经脱毒处理后可成为类毒素,如图是关于这种类毒素的一组免疫学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组小鼠存活是因为其产生细胞免疫B.免疫血清能诱导甲组小鼠产生外毒素抗体C.1~3周后,乙组小鼠体内有相应的记忆细胞D.乙组在二次免疫中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7、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⑤⑥两种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b、c、d、fC.HIV侵入人体对⑤⑥尤其是对⑤有破坏作用D.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时8、当体表痛和内脏痛共用一个中间神经元时(如下图),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究竟来自内脏还是体表,但由于神经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的信息,常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牵涉痛形成过程中a没有发生兴奋B.图中a、b、c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牵涉痛产生过程中兴奋能从c传到b再传到aD.牵涉痛为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9、小龙虾的神经系统中有一种特殊的突触结构,如图。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B一般是树突、轴突或者细胞体的膜B.有这种突触结构的反射弧,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快C.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方向只能是单向的D.结构A和B间的突触间隙可含有多种激素10、糖尿病人夜间长时间空腹往往被能量供应不足困扰。为保证糖尿病人夜间的能量需求,以一日三餐为基础,某研究机构进行了睡前1h加餐的一日四餐方案研究,在实验开始前和实验一段时间后采样检测获得相关数据。下列就餐方案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将一定数量的糖尿病的患者随机等分为三餐组和四餐组B.三餐组采用一日三餐就餐方案,两组均定时、定量用餐C.四餐组前三餐总能量与三餐组相同,但食物种类不同,睡前1h额外增加一餐D.四餐组前三餐各减少10%淀粉类食物,其余相同,减下的总和作为睡前1h的加餐11、体外实验研究发现,γ-氨基丁酸持续作用于胰岛A细胞,可诱导其转化为胰岛B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通过定期口服γ-氨基丁酸,可以有效的治疗糖尿病B.胰岛A细胞可转化为胰岛B细胞,说明前者的分化程度比后者低C.胰岛A细胞与胰岛B细胞中表达的基因有许多是相同的D.将同一人胰岛A细胞转化为胰岛B细胞后移植回去,不发生排异反应12、下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如果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可能为同一种物质B.如果图中c分泌甲状腺激素,口服该激素后,则b的分泌作用会减弱C.如果该图中的a为大脑皮层、b为脊髓、c为膀胱,若失去a的控制,排尿反射不能完成D.如果该图为细胞免疫过程,a为细胞毒性T细胞,b为靶细胞,c代表抗体13、下图为某种细胞正在分泌胰高血糖素的示意图。正常生理状态下;下列选项中的变化不会在该种细胞中发生的是()

A.氨基酸→抗体;ATP→ADP+PiB.氨基酸→RNA聚合酶;[H]+O2→H2OC.丙酮酸→二氧化碳;ADP+Pi→ATPD.染色质→染色体;H2O→[H]+O2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4、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_______;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_______和_______,这两道防线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_______;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_______和_______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因此属于_______。15、在探究实验中的自变量为_______,无关变量有处理溶剂剂量,温度,光照等。16、反射是在________________的参与下,机体对____________所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它是神经调节的_____________。反射的结构基础:_____________。17、_____反射: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反射产生运动的效应器是_________支配的骨骼肌,这类反射称为______反射。18、人脑的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体温调节中枢在______________,呼吸中枢在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判断题(共1题,共5分)19、HIV病毒侵入人体后,能引起体液免疫。_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五、非选择题(共2题,共14分)20、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泡。下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水泡内的液体是_____;一般是由_____中的水分大量渗出而形成的。

(2)一般情况下;①与②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含量不同。

(3)内环境是由图中的____(填标号)组成的。其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是_______(用标号和箭头表示)。

(4)若③为皮肤的真皮细胞,箭头处的氧气浓度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21、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缩手反射属于___________(条件、非条件)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___________的控制。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__.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除b点外___________(字母)点可产生兴奋。

(4)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___________,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评卷人得分六、实验题(共2题,共8分)22、艾滋病(AIDS);是由于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发的全身性疾病,男女均可发病。我国2019年1—10月新报告发现艾滋病感染者13.1万例,治疗成功率为93.5%

(1)患者如不进行治疗,最终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感染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其原因是HIV破坏_______________淋巴细胞最终导致人体免疫功能缺陷。HIV作为抗原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____细胞。当HIV-1/2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时可以确诊;确诊后主要就诊于感染科,免费领取抗病毒的药物。

(2)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传播,高危人群主要包括男男同性性行为者、静脉注射毒品者、与HIV感染者/AIDS患者有性接触者、多性伴人群。以下可能传播艾滋病的是:________________。

A.纹身纹眉时与别人共用器械B.无保护的性行为。

C.哺乳D.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叮咬正常人。

(3)在发生HIV暴露后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在2h内)进行预防性用药。机体感染HIV后;病毒会在血液中迅速增加,通过检查HIV核酸可以评估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每毫升血液里病毒的数量),进而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判断治疗效果。

如果研发出一种新药用于临床试验;根据以上信息,请你补全方案,评估该药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是否明显。

①选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艾滋病患者;

②服药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领取药物按规定按时服药;

④其他生活条件等均正常适宜稳定;

⑤服药一段时间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若服药后数值________(大于/小于)服药前数值,说明该药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明显。23、研究发现,当胃肠道遭受毒素入侵后,分布在肠嗜铬细胞膜上的Ca2+通道被激活;并释放大量5-羟色胺(5-HT),其周围的迷走神经感觉末梢能接收5-HT并将信号传送到脑干孤束核,脑干孤束核内的神经元一方面激活“厌恶中枢”,产生与“恶心”相关的厌恶性情绪;另一方面激活脑干的呼吸中枢,通过调节负责膈肌和腹肌同时收缩的神经元,引发呕吐行为。我国科学家首次详细绘制出了小鼠从肠道到大脑的防御反应神经通路,具体过程如图所示。

(1)图中Ca2+进入肠嗜铬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迷走神经感觉末梢的特异性受体与5-HT结合后,产生兴奋,其膜电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

(2)食源性细菌被机体摄入后,会在宿主体内产生毒素,刺激机体的“厌恶中枢”,在______产生与“恶心”相关的厌恶性情绪,引发的呕吐行为可将摄入的有毒食物排出消化道。结合上述信息可知,由变质食物引发呕吐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______。

(3)研究发现,脑干孤束核中有多种神经元,其中只有表达速激肽基因的神经元(M)能接收到迷走神经传来的信息,并通过释放速激肽来传导信息。已知化学遗传学技术可特异性抑制M神经元,请以正常小鼠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加以验证,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

(4)临床研究发现,化疗药物会激活癌症患者与上述相同的神经通路。科研人员研发出针对化疗患者的抗恶心药物,结合上述信息试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______。(答出2点即可)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A【分析】【分析】

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生长素类似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

【详解】

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具有两重性,萘乙酸属于生长素类似物,低浓度的萘乙酸可保花保果,较髙浓度的可用于疏花疏果,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以及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乙烯利能促进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A正确,B;C、D错误。

故选A。2、B【分析】【分析】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有的相互促进,有的相互拮抗。

【详解】

A;秋季;华北地区的杨树叶片中赤霉素的含量降低,脱落酸含量增多,A正确;

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冷觉、热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B错误;

C;根的向地性和顶端优势现象都能说明植物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正确。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D正确。

故选B。3、A【分析】【分析】

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叫体液;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为组织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渗入淋巴的量少于组织液渗回组织液渗入的量,因为组织液渗入淋巴是单向的组织液渗入血浆是双向的.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以及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是双向交换物质的,淋巴液是单向流动的,所以根据图示进行判断: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D是淋巴。

【详解】

①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即神经细胞之间的组织液,①正确;

②由图示可知;A;B、C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②错误;

③D是淋巴;其中混悬着一定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③正确;

④细胞质基质是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④错误;

⑤组织液和血浆成分相似;只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⑤错误;

⑥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不是恒定不变,如体温是37℃左右,⑥错误;

⑦神经递质;血浆蛋白、抗体、激素、氨基酸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胰蛋白酶属于消化酶,分布在消化道中,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⑦错误。

故正确的有①③;共2项。

故选A。

【点睛】4、A【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根据体液免疫过程可以判断;图中细胞甲为B细胞;细胞乙为浆细胞,能分泌抗体,抗体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丙为吞噬细胞,吞噬细胞能够将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吞噬消化。

【详解】

A;图示的免疫过程为体液免疫;若该致病菌为结核杆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往往需要细胞免疫与图示的免疫过程相配合,A正确;

B;细胞乙是浆细胞;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增殖的能力,B细胞可以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B错误;

C;细胞丙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能够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识别的能力,C错误;

D;由于浆细胞能够分泌抗体;而浆细胞是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因此图中细胞甲是B细胞,D错误。

故选A。

【点睛】5、C【分析】【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和温度,其中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血浆pH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

【详解】

A;过度节食可能使磷脂和蛋白质摄入不足;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对膜面积较大的神经细胞的增殖和更新影响较大,A正确;

B;钾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大量元素;其作用主要是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血钾低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B正确;

C、Na+、Cl-等离子摄入量减少可使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尿量增多,C错误;

D;情绪低落会使作用于免疫细胞的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导致免疫力下降,D正确。

故选C。

【点睛】6、C【分析】【分析】

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详解】

AB;分析图示可知;甲组小鼠存活,是因为及时注射的免疫血清中含有外毒素抗体,A、B错误;

C;乙组小鼠注射的类毒素相当于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C正确;

D;在乙组的二次免疫中;抗原可直接刺激记忆B细胞,使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D错误。

故选C。7、C【分析】【分析】

图示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图中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T细胞;细胞c是B细胞、细胞d是效应T细胞、细胞e是记忆T细胞、细胞f效应B细胞(浆细胞)、细胞g记忆B细胞;③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释放淋巴因子增强细胞免疫;④是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⑤是细胞免疫,⑥是体液免疫。

【详解】

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A错误;

B、细胞a是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细胞f是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因此,图中能特异性别抗原的有b;c、d、e、g;B错误;

C;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该病毒主要侵染人体T细胞。根据图示可知:HIV侵入人体后对⑤⑥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具有破坏作用,尤其是对⑤细胞免疫,C正确;

D;细胞e→细胞d→③作用的过程为细胞免疫过程;而过敏反应为体液免疫过程,D错误。

故选C。8、A【分析】【分析】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分析题图可知,皮肤和内脏属于感受器,a和c为传入神经,b为传出神经;脊髓为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详解】

A、由题干信息可知,牵涉痛是神经中枢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说明是位于内脏的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兴奋通过c传至b;再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而皮肤上的感受器未产生兴奋,则a没有发生兴奋,A正确;

B、图中a和c上含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b为传出神经;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错误;

C、由于a、b之间存在突触,兴奋在a、b之间单向传递,而牵涉痛产生过程中,兴奋只会从c传至b;C错误;

D;牵涉痛是生来就有的;为非条件反射,D错误。

故选A。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9、A:C【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两者之间为突触间隙。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A;B突触后膜一般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A错误;

B;结合题意“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可知;该特殊突触结构的存在减少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过程,故有这种突触结构的反射弧,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快,B正确;

C;据图可知;A和B之间存在通道蛋白,可允许局部电流和带电粒子直接通过,而局部电流的传递反向是双向的,C错误;

D;结构A和B间的突触间隙实质为组织液;组织液中可含有多种激素,D正确。

故选AC。10、A:B:D【分析】【分析】

1;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2、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

A;研究方案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因此,应将一定数量的糖尿病的患者随机等分为三餐组和四餐组,A正确;

B;研究方案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三餐组采用一日三餐就餐方案,两组均定时、定量用餐,B正确;

C;四餐组前三餐总能量与三餐组相同;但食物种类不同,睡前1h额外增加一餐,这样的实验设计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C错误;

D;四餐组前三餐各减少10%淀粉类食物;其余相同,减下量的总和作为睡前1h的加餐,该设计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即自变量只是餐数不同,D正确。

故选ABD。11、C:D【分析】【分析】

1;细胞分化的概念: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

A;据题意“γ-氨基丁酸持续作用于胰岛A细胞;可诱导其转化为胰岛B细胞”可知,定期口服γ-氨基丁酸可以增加胰岛B细胞的数目,使机体的胰岛素含量增加,故可以治疗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缺乏而引起的糖尿病;不能用于治疗由于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的糖尿病,A错误;

B;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都是高度分化的体细胞;胰岛A细胞转化为胰岛B细胞是在γ-氨基丁酸持续作用的条件下发生的;一定条件下胰岛B细胞也具有转化为胰岛A细胞的潜能,不能说明胰岛A细胞的分化程度比胰岛B细胞低,B错误;

C;机体中的胰岛A细胞与胰岛B细胞均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细胞;二者的遗传信息相同;胰岛A细胞与胰岛B细胞中表达的基因有许多是相同的,如呼吸酶基因、DNA聚合酶基因等均会在两个细胞中表达,C正确;

D;同一人胰岛A细胞转化为胰岛B细胞后;其遗传信息不变,只是选择性表达的基因发生改变,该细胞仍是“自己成分”,故将其移植回去后,不发生排异反应,D正确。

故选CD。12、A:B【分析】【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

(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

(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使靶细胞释放抗原。

【详解】

A、下丘脑(a)能够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该激素由垂体(b)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c)对水的重吸收,则d和e都可以是抗利尿激素,A正确;

B;口服甲状腺激素会使其含量升高;由于负反馈调节会使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B正确;

C、若该图中的a为大脑皮层、b为脊髓;c为膀胱;由于排尿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因此即使失去a的控制,排尿反射也能完成,C错误;

D;抗体由浆细胞分泌;靶细胞不产生抗体,D错误。

故选AB。13、A:D【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属于胰岛A细胞。同一生物体的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含有相同的基因,且每个体细胞都含有该生物的全部遗传物质,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不同细胞含有的RNA和蛋白质种类不同,即为细胞分化。

【详解】

A;胰岛A细胞含有抗体基因;但不能合成抗体,抗体在浆细胞中合成,A符合题意;

B、氨基酸合成RNA聚合酶、[H]+O2→H2O是正常的生命活动的代谢基础;B不符合题意;

C;胰岛A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产生二氧化碳,这一阶段可以产生少量ATP,C不符合题意;

D;胰岛A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不会存在染色质变成染色体,D符合题意。

故选AD。三、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皮肤和黏膜杀菌物质吞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淋巴细胞淋巴器官特异性免疫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药液浓度16、略

【分析】【详解】

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解析】①.中枢神经系统②.内外刺激③.规律性应答反应④.基本方式⑤.反射弧17、略

【分析】【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弧的五部分要完整,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详解】

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反射产生运动的效应器是接受意识支配的骨骼肌,这类反射称为躯体反射。构成消化道的平滑肌、心脏的心肌,也要受神经系统的控制,也有它们的反射活动和规律,但一般不会被我们的意识所支配,这类反射被称为内脏反射。【解析】躯体接受意识躯体18、略

【分析】【详解】

人脑的组成包括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呼吸中枢在脑干。【解析】①.大脑②.小脑③.脑干④.下丘脑⑤.脑干四、判断题(共1题,共5分)19、A【分析】【详解】

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主要引起细胞免疫,也会引起体液免疫。

故正确。五、非选择题(共2题,共14分)20、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②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④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①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③为细胞内液。

【详解】

(1)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一般是由血浆中的水分大量渗出而形成的。

(2)一般情况下;①血浆与②组织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多。

(3)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是由图中的①血浆、②组织液和④淋巴组成的。血浆中的成分可以和组织液双向渗透,组织液单向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单向渗透进入血浆,故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是

(4)由于组织细胞消耗的氧气来自血浆,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由血浆运走,所以若③为皮肤的真皮细胞,箭头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

【点睛】

本题考查内环境成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解析】组织液血浆(或血液)蛋白质①②④高于21、略

【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a表示效应器,b表示传出神经;c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结构,e表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图乙表示突触结构,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图丙中,①表示感受器,②表示传入神经,③表示神经中枢,④表示传出神经,⑤表示效应器。

【详解】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感受器;图乙表示突触结构,是图甲中的d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题干所述现象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

(3)据图分析,③表示神经中枢。刺激图丙中b点,因为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所以b点位于传入神经元上;又因为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则e;d、c都可以产生兴奋;兴奋在同一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所以a点也可以产生兴奋。

(4)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所以可以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点睛】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和突触的结构,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解析】①.感受器②.d③.细胞体膜或树突膜④.非条件⑤.高级中枢(大脑皮层)⑥.神经中枢⑦.a、c、d、e⑧.兴奋或抑制六、实验题(共2题,共8分)22、略

【分析】【分析】

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解题时,需要根据教材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相关过程,理解艾滋病发病和致病原因,明确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积极防治艾滋病。

【详解】

(1)HIV侵入人体后会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感染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HIV作为抗原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抗体。

(2)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传播;纹身纹眉时与别人共用器械可能通过血液传播病毒,无保护的性行为通过性接触传播病毒,哺乳可能通过乳汁传播病毒,而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叮咬正常人不会传播病毒,因此选ABC。

(3)由题中信息可知;机体感染HIV后,病毒会在血液中迅速增加,通过检查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