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 含解析_第1页
云南省普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 含解析_第2页
云南省普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 含解析_第3页
云南省普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 含解析_第4页
云南省普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洱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统测试卷高一语文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考查范围:必修上册、必修下册。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美学是生命美学。现代诗人的作品,主要从以下方面表现生命的审美特征。人们常说生命之光,没有光就没有生命。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生命存在的重要机能,而植物又是动物生命和人类生命的食物之源。诗人不是生物学家,他们从审美的角度观照光明,体验到生命之美只有在光明中才能呈现出来。在隐喻的意义上,生命自身也会发光。生命之美在光明中呈现,在鲜妍中达到美丽的极致。如此则有光明照耀下的生命和暗影中的生命之光。光明照耀下的生命色彩,有日光中的生命色彩、月光中的生命色彩和火光中的生命色彩。“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生命照成鲜红的血流!”(郭沫若《太阳礼赞》)“银光下这春水晶澈得如一面明镜。”(刘梦苇《北河沿底夜》)“我只要开一朵璀璨的火焰。”(汪静之《我若是一片火石》)暗影中的生命色彩,有星光、灯光和炉火之光。“星星呀”“从黑夜给我们带来微光”“灶门里嫣红的火光”。即使是微小的光明,也能驱赶黑暗,黑暗遮蔽不了生命之光。活动能力的强弱体现着生命力的强弱,一个人活动能力强,他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相应也强,同时也说明他的生命力是旺盛的。因此,体现着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人的活动状态,由于它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而被人们认为是美的。这就是动态美,艺术家们总是追求动态美。中国现代诗人在表现生命的色彩美的同时,也表现着生命的动态美。他们首先运用人物意象来表现这种美,主要描写人物表情的动和行为动作的动。徐志摩那首有名的《再别康桥》,是动态描写的佳构。“我”的动态:“走”“招”“寻”“撑”“挥”。“走”是离别,“招”和“挥”是告别。招一招手,向云彩告别;挥一挥袖,洒脱地离开。“寻梦”和“撑篙”,只是诗人的想象,并未实行。如果实行了,那就不是“轻轻的”走,而是带着沉重的眷念走了。诗人别离的美正在于洒脱、自由,“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徐志摩写的是享受自由的“动”。人的生命与动物生命的一个重要区别点是精神世界的有无,人有精神世界,动物则只有感性世界。人的意志、情感、认知都属于精神世界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动物生命那里是空白的。诗歌通过对感性世界的描述来表现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呈现层次的差别,诗人的言说也呈现层次的差别。标语口号式的诗,其精神世界是浅层次的。有含蕴的诗,表现着精神世界的幽深,读来回味无穷。真正有含蕴的诗,是那些生命意识强烈的诗人所创作的。那些优秀作品,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悠远的境界,引导读者去作艰难而愉悦的探索。幽深的境界美,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如果把画面比喻成弯弯曲曲的小径,把含蕴比喻成小径通向的幽深之处,那么含蓄的境界可以用“曲径通幽”这个成语来形容。因为读者是通过欣赏曲折的画面来领会意境的,这个过程类似于曲径寻幽。穆木天《苏武》的画面:苏武直立在沙漠中,沉默地遥望天际的鸿影,聆听萧凉的笳声。背景是荒湖、素月和冷风。我们寻觅画面中的意境,画面内含的是苏武的精神:不屈服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更不屈服于异族统治者的淫威。这就是含蓄之境。精神世界的充盈,必然溢露于外。正如河道的水满了,必然流泄于原野一样。气韵是诗人精神外溢时所表现的生命的充沛之美。精神的流溢有两种基本形式:冲击的形式与亲和的形式。因而产生两种充沛之美:气势美与韵致美。气势美是精神冲击力之美,如高崖坠落的瀑布,大潮前冲的海浪,万里奔腾的骏马之群。现代诗人常常以人物意象写气势美。如闻一多的《渔阳曲》,写三国名士祢衡击鼓骂曹(曹操)的故事。面对强权,祢衡的鼓声“像狂涛打岸,像霹雳腾空”“鼓声愈渐激昂,越加慷慨”“主人的面色早已变作死灰”。主人指曹操。祢衡身上的正气通过鼓声化为威势,冲击和压迫着强权者曹操,并且从精神上战败了曹操。鼓声之美是正气的冲击力之美。韵致美是精神亲和力之美,如春天的雨露滋润大地及万物,母亲的歌谣灌溉幼小的心田,柔和的琴曲催生悠远的情思。现代诗人又常常写声音中的韵致之美。如歌声:“三两游艇里讴着幽婉之歌声。”(于赓虞《山头凝思》)“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音。”(朱湘《采莲曲》)如诗人陈梦家的心灵在平静的夜晚自由了,所以他要亲自摇船进入天河,他在《摇船夜歌》中写道:“今夜风静不掀起微波”“我要撑进银流的天河”;接着说:“听,我摇起两支轻浆——那水声,分明是我的心,在黑暗里轻轻的响。”这是夜的韵,更是心的韵。夜的亲切和谐,与心灵的亲切和谐,谱写成这和谐的乐曲。(摘编自林玲《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美学》)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光合作用影响着植物生命的存续,诗人们从植物身上得到启发,将生命之美与“光”联系在一起。B.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通过“走”“招”“寻”“撑”“挥”等亲历性动作,表现离别时的洒脱与自由。C.人类生命与动物生命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志、情感、认知等精神世界的,而动物没有。D.《渔阳曲》中,闻一多对祢衡的鼓声及曹操面色的描写,表现了祢衡身上的正气对曹操的冲击、压迫。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命之光包含光明照耀下的生命之光和暗影中的生命之光,其中前者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要远大于后者。B.诗歌借助感性世界来表现精神世界,但由于创作者精神世界层次的不同,最终呈现的诗歌艺术效果也会参差不齐。C.在读真正有含蕴的优秀诗歌时,可通过欣赏诗中曲折的画面找到领会诗歌意境的方法,如读穆木天的《苏武》时就可运用此法。D.诗人陈梦家因心灵在夜晚自由了而摇船进入天河,其诗作《摇船夜歌》中夜的韵和心的韵亲切和谐,富有韵致美。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中画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3分)()A.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郭沫若《天狗》)B.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C.一声一声的幽睡的钟声,滴滴的凝入了细雨濛濛。(穆木天《不忍池上》)D.挟与具来的,是海岸的死草,浅渚的沙泥与绝港或海角的膻腥之气。(李金发《海宁潮》)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B.C.D.5.中国现代诗歌具有的生命美学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明镜曹多勇桂花嫁给李三是在一个春暖花也开的日子。这一天,春风徐徐地吹,太阳暖暖地照,花朵艳艳地开。桂花是一步心一颤,一步眼一绿地走进李三的怀抱的。桂花家住淮河岸边,李三家住八公山里,两厢距离十几里。时常里,桂花站在家门口便能瞧清八公山的四季枯荣与阴晴圆缺。春天来了,八公山一天绿似一天,一层又一层的绿厚厚地裹在山上,桂花便觉得一座山就是一只绿茸茸的球。只是这球生下根,风吹不动,雨淋不动罢了。因而桂花才愿意嫁到八公山。然而待桂花真的走进八公山,才知山上草木并没她想的那么绿,山上覆盖着的绿也没她想的那么厚。其实山里的土地很贫瘠,土是黄土,掺上石,含上碱,树木不算旺,庄稼更见瘦。李三有李三的打算,说农闲上山能砍柴,再担山外卖,这平平淡淡的日子照样能够过出别一种滋味来。桂花眼前就长出满地的绿,丰盈出一个富裕十足的未来。李三真的就进山砍柴了。李三新扁担、新绳索、新砍刀,一副腰身挺得溜直,一隐一隐融进山林间。李三砍回一担担柴整整齐齐码在山墙根,风吹、日晒、雨淋,待柴干得差不多了,再一担担挑往街集上卖。卖柴的地方十余里,李三清早出门,晌午回转,迟了,桂花热饭热菜焐锅里候着。桂花心里装着李三,李三心里也装着桂花。今天,李三手心里握一把桃木梳;明天,李三手心里窝三尺红头绳。有一天,李三给桂花带回一方手帕。这种手帕在手指间铺展开,还有一阵阵清香味迎脸扑过来。李三说,这是洋手帕。又说近日街集上开了一家洋货店,专门卖洋货。洋布、洋伞、洋胰子,什么都有。桂花眼睛猛然亮一下,问李三,可卖西洋镜?李三点下头,说有,小的有巴掌这么小,大的有盆口那么大,明闪晃晃地一下摆出好多样。桂花红着脸,低下声,说我想要一块。李三搭话很干脆,说明天下集带回来,保证一准向你心。桂花还是小小姑娘时,在别人家里见过这种西洋镜,从此也就心存一份大奢望。桂花觉得镜子不单单是镜子。镜子可以照见眼睛看得见的东西,更可照见眼睛看不见的东西。桂花还觉得拥有这么一面镜子,她跟李三两人的日子会更亮堂。隔天,李三并没带回镜子。李三说,洋货店里的西洋镜一下卖光了,掌柜的说挨两天才有货。桂花闪亮的眼睛一下一下暗淡下来,李三的一颗心痛一下子,又痛一下子。李三是买不起西洋镜。西洋镜很贵,洋钱大一块,得一块大洋。李三想给桂花买块更大的,还得卖不少趟柴。然而没等李三攒够钱,日本鬼子便扑过淮河围将过来。这是夏季里,日本人蚊子一般骚扰东庄、骚扰西庄,枪声惊得李三、桂花日夜不得安宁。随之,上下街集路口都被日本人把守着,喧闹的集市一下僵死去,李三砍回的一担担柴,只得整整齐齐码在房屋根,晾晒了一天又一天。又过了很多天,集市才一点一点松缓开。李三又能隔三差五担柴上集了。李三赶集,桂花一颗心松不下,时时站自家门前,两眼盯着路尽头,直到全胳膊全腿的李三进家门。这一天,桂花没瞧见李三的人影子,却有一束亮光一闪一晃地扑过来,照了桂花的身子,照了桂花的头脸。桂花先一惊一愣,不知光亮是何物。继而明白过来,桂花伸开两只胳膊,一舞一舞迎过去,桂花还没接近光源,却被几声枪响阻隔住。桂花看见远方开枪的日本兵,也看见倒在地上的李三,还有他手里的那束永不熄灭的亮光。这时候桂花还能过去吗?桂花折转身,朝一片能躲避日本兵的眼目和子弹的密林跑过去。李三死了,桂花还活着。活着的桂花参加了沿淮抗日联军。这年冬天的时候,桂花英勇杀敌的名声渐渐传播得很远、很开。桂花出生入死,随身始终带着一面镜子。镜面碗口大,上面凝结一片血迹,鲜鲜艳艳,怎么也擦拭不去。(有删改)文本二:在生活中披沙拣金,打捞有经典品相的细节颜同林细节描写对于小说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能带来一叶知秋、以少胜多的美学效果。1958年茅盾在《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一文中,对茹志鹃《百合花》中的细节描写赞不绝口,认为“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自然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好的细节是作家精心遴选、打磨、创新的结晶,能让作品摇曳生姿,从而赋予整个作品经典的潜质。经典化的细节是文学经典的必备要素,一个好的细节往往闪耀着跨越时空的人性光芒。同时,经典化的细节和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之间存在各种张力结构,比如它对故事情节的支撑、烘托和充实,对人物性格、命运的暗示和托举。路遥的《人生》中,经典化的细节很多,如高加林进城卖馍的细节堪称经典:“他站住,口张了一下,但没勇气喊出声来。又张了一下口,还是不行。短短的时间里,汗水已经沁满了他的额头。四野里静悄悄的,几只雪白的蝴蝶在他面前一丛淡蓝色的野花里安详地飞着;两面山坡上茂密的苦艾发出一股新鲜刺鼻的味道。高加林感到整个大地都在敛声屏气地等待他那一声‘白蒸馍哎——!’”基于生活现场的细节纷至沓来,让高加林的性格特征得以充分彰显。围棋贵有“眼”,小说贵有鲜活、灵动的细节。小说离不开细节描写,更离不开经典化的细节描写。作家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披沙拣金,打捞有经典品相的细节。(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中,“扑过淮河围将过来”写出了日本侵略者的汹汹来势;“蚊子一般骚扰东庄、骚扰西庄”写出了日本侵略者对百姓的搅扰。B.文本一写了桂花从普通平凡的女子转变为英勇杀敌的抗日战士,从一个小视角展现了那段中华民族浴血奋战、抵御外侮的历史。C.《百合花》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如通讯员枪筒里插着一朵野菊花、新媳妇为牺牲的通讯员补军装等,这些细节有以少胜多的美学效果。D.一部经典要有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经典化细节,如果《人生》中没有高加林进城卖馍的细节,那么《人生》就不能成为经典。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中写李三“一隐一隐融进山林间”,在人与山林的相互映衬中,写出了山深林密的特点。B.文本一按照桂花嫁给李三、李三砍柴卖柴、李三被日本鬼子杀害、桂花杀敌等情节依次展开。C.文本一中的“镜子”和铁凝《哦,香雪》中的“火车”意象一样,都象征主人公对改变命运的渴求。D.文本一的语言口语化,大多使用短句,几乎不用成语,而这种口语化的表达却别有一番韵味。8.文本一第二段写出了桂花什么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5分)9.文本二说“一个好的细节往往闪耀着跨越时空的人性光芒”,请从文本一中找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吾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节选自佚名《二翁登泰山》)材料二: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睎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材料三: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差矣A曩者B愚公C年且九十D而移山E今吾辈F方逾G六旬H何老I之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绝,在文中是“横渡”的意思,与《劝学》“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相同。B.四更,又称“四鼓”,旧时把一夜分为五更(五鼓),四更在丑时,是指凌晨一时至三时。C.顾,在文中是“回头”的意思,与成语“三顾茅庐”“奋不顾身”的“顾”意思不同。D.景,在文中是“日光”的意思,与《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的“景”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记叙了二翁登泰山的经过,二翁老当益壮,不畏困难,积极进取,充分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的人生哲理。B.材料二中作者来到南天门,向上看石阶山道巍然直入云天,向下看石阶险峻如线、深不见底,使人产生进退两难之感。C.材料二描写到泰山观日出,与姚鼐《登泰山记》中的写法类似,也是按时间顺序写日出的过程,也运用了正侧面结合及比喻的手法。D.材料三姚鼐登上泰山山顶后,俯视山下景观,山水城郭甚是美丽,令人感受到身处险峰更能欣赏到无限风光的哲理。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4分)(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4分)14.材料二、三都描写了登山的过程,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燕子来舟中作杜甫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柚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诗以诗人的视角描述燕子“衔泥”“暂语船”“穿花贴水”,赋予诗歌以浓郁的个人情感。B.颔联今昔对比,旧日家园中认识自己的燕子,现在却相遇不相识,只是远远地看着人。C.“处处巢居室”与“飘飘托此身”是诗人与燕子的相通之处,“何异”使人、燕契合无间。D.全诗体物缘情,浑然一体,使人分辨不清是人怜燕,还是燕怜人,凄楚悲怆,感人肺腑。16.有人评价此诗“看似咏燕,实则慨叹诗人的茫茫身世”,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舟”是水路交通工具,也是诗词的重要意象。杜甫的《登岳阳楼》“______”和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______”均提及“舟”。(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不管地位贵贱、年龄大小,“______,______”。这个观点至今仍有重大意义。(3)人们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古诗词中也有许多类似名句,告诉人们时间宝贵、应珍惜时间的道理,如“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毛泽东诗词是20世纪最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对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具有的中国气派令无数人为之陶醉。毛泽东诗词古朴典雅、对仗工整、抑扬顿挫,是运用旧体诗词形式反映现实斗争和现代生活的光辉典范。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厚土壤,蕴涵着A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字里行间,B。①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腊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等,③要么是历代文人骚客借以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④还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⑤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⑥毛泽东一向反对使用古奥偏典,故作艰深晦涩。⑦他借用的典故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十分颇为熟悉的。⑧“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是对敌我双方态势的分析判断。“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是对战争遗址今昔对比的客观纪实。这种语言,经得起行家里手咀嚼玩味,普通读者也一看就懂。18.请根据下列提示,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A处,形容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应填成语______。B处,形容到处都是,应填成语______。19.请将文中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改写为一个长单句。可以增删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20.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语言表达问题,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①,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但是仔细比较,②。首先,《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差不多等于今天的郊游。孟子则凡事焦虑、忧愁,他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毫不忌讳地斥责“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现实。其次,孔子非常尊重“礼”。颜渊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给颜渊厚葬;孔子虽不喜欢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则不大讲究“礼”。孟子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孟子,孟子也不去见鲁平公。孔、孟二人的种种不同,既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有关,也和《论语》《孟子》两部书的取材不同有关,③。“至圣”生于春秋末期,“亚圣”生于战国时期,大致相去两百年。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的局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孔、孟二人的不同产生了重要影响。21.下列句子中的“仔细”和文中加点的“仔细”,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小明做事很仔细,我很放心。B.碰坏一点儿,你可仔细你的皮!C.地很滑,你走路时仔细一些。D.王婶勤俭持家,日子过得仔细。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兴起,各类信息海量增长,如同海浪一般从四面八方涌入人们的生活,这种现象被称为“信息爆炸”。同时,当今信息时代也出现了“信息茧房”现象。“信息茧房”指人们只关注与自己兴趣相符的信息,将自己像蚕茧一样束缚于“茧房”中的现象。对“信息爆炸”和“信息茧房”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语文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A项,“诗人们从植物身上得到启发”于文无据。B项,由原文第五段“‘寻梦’和‘撑篙’,只是诗人的想象,并未实行”可知,“寻”“撑”并不是诗人亲身经历的。C项,“区别就在于”说法绝对,原文第六段说的是“一个重要区别点是精神世界的有无”。2.【答案】A【解析】A项推断不合理,原文第三段说“即使是微小的光明,也能驱赶黑暗,黑暗遮蔽不了生命之光”,由此可见,暗影中的生命之光与光明照耀下的生命之光同样具有巨大的价值与意义。3.【答案】C【解析】A、B、D三项都体现了一种力量的强大,与“精神亲和力之美”所表现的特点不符合。4.【答案】B【解析】由原文第四段“活动能力的强弱体现着生命力的强弱”可知,“活动能力的强弱”应是“生命力的强弱”的表现,而不是“决定”生命力的强弱。5.【答案】①追求在光明中呈现生命之美,描绘生命的鲜妍色彩。②展现生命的动态之美,捕捉人物的表情与动作。③追求生命的深远意境,特别是那些含蓄的幽深之境。④表现包括气势美与韵致美在内的生命充沛之美。(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6.【答案】D【解析】“那么《人生》就不能成为经典”错误,《人生》中有很多经典化细节,文本二只是举了“高加林进城卖馍的细节”这一个例子,并不能绝对地说少了这一个细节,《人生》就不能成为经典。7.【答案】C【解析】“都象征主人公对改变命运的渴求”错误,把文本一中的“镜子”理解为“象征主人公对改变命运的渴求”过于狭隘,文本一中的“镜子”象征着桂花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象征着李三对妻子的爱,等等;《哦,香雪》中的“火车”象征现代文明。8.【答案】①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她望着八公山,觉得八公山是风吹不动、雨淋不动的绿茸茸的球,因而愿意嫁到八公山,这体现了她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②有点失落。她嫁到八公山之后,发现八公山土地贫瘠、树木不旺、庄稼不好,与自己想象中的情形不同,心中有了落差感。③心中又升起希望。李三给她描述了美好的未来,认为平淡的日子照样能过出不一般的滋味,这使她心中又有了对富裕未来的希望。(答出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9.【答案】①“李三砍回一担担柴整整齐齐码在山墙根,风吹、日晒、雨淋,待柴干得差不多了,再一担担挑往街集上卖”,通过这个细节描写,写出了李三为改变生活而付出的努力,体现了人物的坚韧、勤劳;②“桂花热饭热菜焐锅里候着”,通过这个细节描写,写出了桂花对丈夫无微不至的关爱,体现了善良淳朴的人性;③“镜面碗口大,上面凝结一片血迹,鲜鲜艳艳,怎么也擦拭不去”,通过这个细节描写,写出了桂花对敌人的恨以及对丈夫难以忘怀的爱,展现了爱憎分明的人性。(每点2分,其中,找出细节描写1分,分析细节描写所蕴含的人性光芒1分;意思对即可。说明:不是细节描写,不给分;所选细节不能体现人性的光芒,不给分。本题的答案非常宽泛,只要符合要求均可给分)10.【答案】AEH(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整题不给分)【解析】原文标点为:差矣!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11.【答案】D【解析】“意思不同”错误,两个“景”都是“日光”的意思。12.【答案】B【解析】“作者来到南天门”理解错误,材料二原文是“方余未至南天门时”,描写的是作者来到南天门之前的所见所感。13.【答案】(1)看到了从未看过的景象,才自己庆幸刚才没有因慌张而停下脚步。(“睹”“方”“向”各1分,句意1分)(2)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及”“负”“烛”各1分,句意1分)14.【答案】①材料二侧重写登山路途的艰难和登山者的感受。②材料三侧重写登山路线的选择,以及与古人登山路线的差别。(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从前有两个老头,住在同一个地方。甲老头带着酒去乙老头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老头说:“我没有登过泰山,你想和我一起去吗?”甲老头说:“这座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老头说:“错啦!从前愚公快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刚过六十岁,哪里老呢!”甲老头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头一起前往,越过钱塘江,横渡长江,到了泰山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老头要扶甲老头,甲老头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搀扶我。”从太阳出来到傍晚,(他们)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材料二:四月十六日,乘着上山的轿子,出郡北门三里便进入山中。盘旋向上登山,将近四十里,经过十多处特别有名的名胜古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去。经过南天门,折向东行进,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向北上去是岱顶,也就是天柱峰。当我还没到南天门时,石阶山道突然陡峭,巍然直入云天。从岩隙仰望刚升起的阳光,看到白云孤独地飘过。一级级台阶往上登,不知终点在哪儿。向下看险峻的石阶像一条线一样,深远不能见底,让人头晕目眩、心生恐惧,想前进又不敢前进,停下脚步回头望。屏住呼吸,放下顾虑,鼓起勇气再向前走。不久登上南天门,道路忽然平坦起来,奇异的境界顿时出现,看到了从未看过的景象,才自己庆幸刚才没有因慌张而停下脚步。这晚住宿在碧霞宫。四更过后到岱顶东边的日观峰,等候日出。这时风雨突然到来,十分寒冷,很长时间雨才停止。最东边有一缕红光,横亘在凝滞的云下。不久光芒耀眼,太阳如轮,光影摇动,像是从地面涌出来的一样。形状不是很圆,颜色纯红,可以从近处直视。太阳上面有明丽的五色霞光,好像数百匹锦缎。回头看短墙,日光微弱,忽然间又不见了。材料三: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古时候登泰山,顺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城郭,汶水、徂徕山就像图画一般,半山腰处停留的云雾就像是一条飘带。15.【答案】B【解析】“相遇不相识,只是远远地看着人”错误,“旧入故园”突出诗人对燕子一往情深;“尝识主”,是诗人对燕子的推测。在诗人的心目中,这燕子被看作是往年在故乡同室而居的燕子,它还记着自己的主人,远道来舟中相会,不觉为之一喜。“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