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简报(2024年12月刊)_第1页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简报(2024年12月刊)_第2页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简报(2024年12月刊)_第3页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简报(2024年12月刊)_第4页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简报(2024年12月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简报版权声明本工作简报版权属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方式使用本工作简报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过公开途径获取再借助各种平台或途径变相出一、标准进展 11.1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 11.2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启用煤炭行业标准代号(MT) 21.3生态环境部关于发布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的公告 2 32.1第13届国际能源论坛聚焦能源公正转型 32.2中英清洁能源合作论坛:搭建深化绿色合作新平台 52.3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报告指出——降碳难点行业还需加力 7 93.1工信部公示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 93.2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第一批) 103.3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健康评估工作指引》 103.42024年度符合废钢铁、废铜铝、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以及机电产品再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发布 113.5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24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 3.658个上榜!工信部公布2024年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典型案例名单公布 143.782家上榜!2024年重点用水企业、园区水效领跑者名单公布 143.8工业和信息化部等4部门联合发布《低噪声施工设备指导名录(2024年版)》 153.9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印发《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 163.10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 163.11生态环境部公告2022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3.12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办公厅公布第二批通过评估的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名单 183.13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5年版) 3.14国家能源局综合司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名单(第二批) 193.15国家能源局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203.16财政部等九部门印发《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 21 224.1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公布2025年度本市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的排放单位名录的通告 224.2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244.3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 244.4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公布2024年度“零碳”工厂试点培育名单的通知 254.5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对拟确定2024年度河北省省级绿色工厂星级评价的公示 264.6山西省生态环境厅等十六部门关于印发《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274.7中共吉林市委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美丽江城建设规划(2024—2035年)》的通知 284.8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开展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工作的通知 294.9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上海市2024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和《上海市纳入2024年度碳排放配额管理单位名单》的通知 304.10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三部门关于印发全省产品碳标识认证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314.11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等五部门关于开展碳足迹试点的通 4.12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公布河南省“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名单(第一批)的通知 344.13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344.14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实施方案》的通知 364.15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方案的通知 374.16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美丽广东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通知 384.17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 404.18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建设方案的通知 414.19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实施方案》的通知 424.20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等7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 424.21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四川省民用绿色建筑全寿命期碳排放计算导则(试行)》的通知 444.22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丽贵州建设的实施意见 454.23陕西省生态环境厅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陕西省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办法》的通知 464.24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重点任务落实方案》的通 47五、行业资讯 475.1《中国温室气体公报(2023年)》发布 475.2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举办2024年大会聚焦“碳”圈新发展 49 526.1杨旭东:以标准集聚各方力量推动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 526.2《能源法》明确强化能源规划工作 6.3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百万亿级别的绿色低碳投资 641一、标准进展1.1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四部门12月17日联合印发《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我国引领原材料工业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优布局、更加绿色、更为安全发展的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标准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标准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标准体系更加优化:完成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稀土、黄金等行业的标准评估及优化,分行业构建支撑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标准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发布并实施200项以上数字化转型、100项以上新材料领域以及100项以上绿色低碳标准,推动10项以上强制性国家标准立项。制修订500项以上基础通用和质量提升类标准。标准实施应用不断深化:面向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新材料等原材料重点领域,遴选300项以上标准应用优秀案例和100项以上典型场景。2/jgsj/ycls/wjfb/art/2024/art_6830061c702643fca2970a6a95cb1e99.html1.2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启用煤炭行业标准代号(MT)12月27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启用煤炭行业标准代号(MT)的通知,煤炭行业标准代号为MT,由国家能源局作为主管部门。标准制修订范围主要包括煤炭行业基础通用标准、煤炭开发标准、煤炭绿色低碳发展标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标准、煤炭行业服务性标准等5个方面。/20241227/4813fdc05f3d4c45b6a8453d4af2f415/c.html1.3生态环境部关于发布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的公告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强化甲烷排放控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部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以下简称排放标准》)。《排放标准》是基于2008年首次发布的《煤层气(煤矿瓦斯)排3放标准(暂行)》(GB21522—2008)进行的首次修订。此次修订完善了抽采要求、排放控制要求、检测要求和实施与监督等方面内容。《排放标准》强调,在满足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通过更加严格的排放控制要求和监测要求,强化甲烷排放控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自2025年4月1日起,在满足安全生产要求的基础上,新建井工煤矿及煤层气地面开发系统的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执行本《排放标准》所规定的排放控制要求。自2027年4月1日起,在满足安全生产要求的基础上,现有井工煤矿及煤层气地面开发系统的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控制执行以上标准的规定。/xxgk2018/xxgk/xxgk01/202412/t20241211_1098416.html二、国际视野2.1第13届国际能源论坛聚焦能源公正转型新华社曼谷12月5日电(记者高博万后德)2日至4日,由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等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下属的5个区域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13届国际能源论坛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4本届论坛主题为“采取行动,实现公正的能源转型”。来自多国政府、联合国机构、国际组织以及能源领域的代表专家等参加会议,共同探讨加快全球行动,以实现公平和可持续的能源未来。论坛发布了《关于能源转型的联合声明》,承诺支持联合国会员国加快可再生能源部署和提高能源效率,目标是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至三倍,能效提升速率增至两倍,帮助会员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7”和《巴黎协定》的目标。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西亚经济社会委员会执行秘书罗拉·达什提致辞表示,能源转型必须是公平和包容的,制定政策时应优先考虑妇女、青年和弱势群体的经济机会。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执行秘书克拉韦尔·加泰特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促进加速和包容的公正能源转型为非洲提供了重大机遇,有助于为非洲创造高质量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在致辞中强调了加快全球能源转型对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亚洲是世界经济的引擎,也是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地区。但亚洲国家人口众多、碳排放量高,这给能源转型带来了巨大挑战。他提了三点建议:一是亚洲各国有序调整结构,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型能源体系;二是可将减污与降碳相结合,实现协同治理;三是积极构建区域能源转型合作平5刘振民指出,中国高度重视国际能源转型合作,中国出口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组件等可再生能源产品,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也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巨大贡献,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获得清洁能源的机/20241205/e8a725030da6470eb69fa8414fd29528/c.html2.2中英清洁能源合作论坛:搭建深化绿色合作新平台2024年中英清洁能源合作论坛日前在曼彻斯特举行。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唐锐、曼彻斯特市议长贝芙·克瑞格、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库成以及中英两国知名企业、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等约120人参加。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向论坛发来贺信。郑泽光表示,中英都支持清洁能源发展,在这一领域各具优势,互利合作潜力巨大。中英两国应把清洁能源作为重点合作领域,支持两国地方政府和企业界加强对话合作,为促进两国和世界各国绿色低碳转型作出贡献。唐锐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由“中英氢能合作论坛”升格为“中英清洁能源合作论坛”,从聚焦氢能扩展至覆盖6清洁能源全谱系,旨在为两国企业搭建更广阔的对接平台。期待双方加强沟通对接,把合作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助力各自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克瑞格表示,英中两国都是全球清洁能源领域领跑者,此次论坛为两国绿色发展合作开启全新篇章。期待曼彻斯特同武汉市以本次论坛和2026年结好40周年为契机,加强清洁能源领域交流合作,造福双方民众。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库成表示,近年来两市积极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希望双方继续深化交流、推动合作、共谋发洁能源前沿方向项目技术发展与创新实践”“绿色金融与清洁能源投资前景”“清洁能源企业合作机会与项目分享”4个分议题,阳光电源、通威集团、美的公司、南瑞继保、万里汇、Net-ZeroNorthwest、Adelan等中英企业和武汉理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等两国高校代表深入参与研讨,剖析产业发展现状、讨论前沿科技动向、探索商业合作新机遇。与会嘉宾纷纷表示,论坛为各方深化绿色合作搭建了优质对接平台。双方企业现场达成多项合作意向。论坛期间,武汉同曼彻斯特市签署了《2025年合作行动计划》。(欧阳开宇卞雨晨制作徐妙巧)7/gj/shipin/cns-d/2024/12-12/news1007625.shtml2.3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报告指出——降碳难点行业还需加力日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报告《净零行业动态2024年版》指出,自该系列报告推出以来,降碳难度相对较高的重点难点行业首次出现了碳排放下降的积极趋势,但205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仍面临着技术、基础设施、需求、资本、政策等多方面挑战。制铝、水泥、炼钢、公路货运、海运、航空行业长期以来碳足迹重且降碳难度大,其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排放总量的40%,是不折不扣的排碳大户。上述行业的降碳减排,对于全球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达成净零目标具有关键意义。2022年至2023年间,上述行业绝对排放量下降0.9%,在全球同期能源相关排放量上升1.3%的背景下,这一下降显得难能可贵。而在2019年至2023年间,上述行业排放强度加速水泥、化工、航空和公路货运的排放强度下降尤其明显,在2022年一年内下降3.2%,是同期全球排放强度下降值的1.6倍。但是,报告也显示,达成净零目标仍面临诸多挑战。为了维持住上述积极态势并且在2050年实现净零目标,有关8行业在技术、基础设施、需求、资本、政策等方面仍面临重大挑战,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得益于2024年经济状况改善,有关行业对降碳的技术应用有所增加;甲烷减排、电动交通、能效技术的应用有所增加,但仍有约一半的减排目标需要靠目前尚未商用的技术才能实现;在碳捕捉、应用和储存、新材料科学以及氢能方面的研发技术仍需要大幅加强。尽管低碳发电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乐观,但其他关键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缓慢。到2050年,报告列出的8个行业将分别需要完成所有氢气产能的70%以及碳捕捉、应用和储存产能的55%,但目前已建成产能仅能满足行业需求的不足1%。对于有大型重工业以及重型运输行业的国家而言,清洁能源、氢能以及碳捕捉、应用和储存基础设施需要加快建设。由于清洁投资的回报前景具有一定挑战性和不确定性,因此用于规模性降碳的投资仍不足。预计到2030年,报告列出的8个行业需要13万亿美元的新增投资,清洁能源行业另外需要17万亿美元新增投资。上述领域需要以更高的回报率吸引投资意愿,使投资额相较于当前水平增加80%。各国的政策支持分散化程度高并且缺乏跨地区合作。截至2024年,全球范围内共有75个碳定价工具,覆盖了全球24%的温室气体排放,但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因此无法发挥合力。针对绿色产品的关税贸易壁垒等保护主义措施又进一步加剧了绿色溢价。另外,低碳生产面临着激励性措施不足9的问题,各国政策制定者需要制定更有力且更精确的激励措施,带动有关行业进一步巩固降碳成果。人工智能技术助力降碳前景广阔。报告指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支持零碳转型的重要工具。据估计,通过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使资本效率提高5%至7%。按照这一比例,报告所列行业零碳转型所需资本将减少1.5万亿美元至2万亿美元。另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够通过优化资产管理、提高能源效率、加速技术研发、提升透明度等方式带来额外价值。/pc/content/202412/25/content_306468.html三、宏观政策3.1工信部公示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12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按照《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要求,经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推荐及专家评审,公示了2024年度新培育的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名单。其中绿色工厂1383家、绿色工业园区123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27家。/jgsj/jns/gzdt/art/2024/art_b04ee8a802ba48a7b129c59e6bffaf9d.html3.2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第一批)12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征集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研究课题的通知》(工信厅联节函〔2024〕347号)要求,经相关标准化机构推荐、专家评审等程序,公示了拟推荐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清单(第一批)。其中涵盖了15个标准。/jgsj/jns/gzdt/art/2024/art_b216aed9ab834d768ad1631f86a24f9c.html3.3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健康评估工作指引》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部署,降低存量老旧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安全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消防救援局12月12日联合发布《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健康评估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健康评估指引》)。《健康评估指引》在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试点经验,从外观、标签标识、内阻、最大输出电压、放电容量衰减率等方面提出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是否存在健康隐患的评估准则和检测方法,并对健康评估网点提出要求。/zwgk/zcwj/wjfb/gg/art/2024/art_7fb11e8dea9a4392b1341a7fb5d0d11e.html3.42024年度符合废钢铁、废铜铝、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以及机电产品再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发布12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等规范条件及相关公告管理办法规定,经专家审核、现场审查及网上公示等程序,公布了符合废钢铁、废铜铝、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以及机电产品再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其中,符合《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企业名单(第十二批)111家;符合《废铜铝加工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一批)27家;符合《废纸加工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三批)2家;符合符合《废旧轮胎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五批)一批)24家;变更公告名称企业名单9家;变更公告产能企业名单20家,20家企业均为废钢铁行业;撤销《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公告企业名单26家;撤销《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公告企业名单4家;撤销《废旧轮胎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公告企业名单5家。/s/mcf4wcJtl3WnBx4Sy4rgig3.5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24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为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管理,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19年本)》(以下简称《规范条件》)进行修订,形成《规范条件(2024年本)》,于2024年12月16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24年第42号)。《规范条件》重点聚焦四方面内容:一是优化技术指标体系。将冶炼过程锂回收率的技术指标由不低于85%提高至不低于90%,新增破碎分离后的电极粉料回收率不低于98%、杂质铝含量低于1.5%等技术指标,引导企业强化技术创新,提升工艺水平。二是更新完善标准规范。增补《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汽车动力蓄电池编码规则》等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拆解、编码标准,根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更新有关要求。三是新增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相关要求。明确梯次利用电池不得用于电动自行车、再生利用企业应当兼顾处理电动自行车废锂离子电池等要求,助力完善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四是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和企业选址等要求。《规范条件》提出企业应建立产品可追溯、责任可追究的质量保障机制,增加再生利用产品强制性标准要求,进一步提升综合利用产品质量。明确新建综合利用企业应按要求进入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合理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s/Ms-FSVezduXPvr-pNT5j_A3.658个上榜!工信部公布2024年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典型案例名单公布12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4年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典型案例名单,共58个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典型案例上榜,涉及钢铁、有色、石化化工、纺织印染、造纸、食品、医药、建材、机械、汽车、电子、电力热力、园区多个行业,涵盖了天津、河北省、江苏省、广东省、云南省、河南省、山东省、浙江省等多个地区,展示了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的新技术和科技,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带动提升全行业废水循环利用水平。/jgsj/jns/wjfb/art/2024/art_0aed99bc8cd5489996faae2f7c8b8216.html3.782家上榜!2024年重点用水企业、园区水效领跑者名单12月23日,为推动企业、园区开展水效对标达标,提升工业用水效率,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了2024年重点用水企业、园区水效领跑者遴选工作,确定82家具备引领示范和典型带动效应的水效领跑者企业和园区。水效领跑者称号自发布之日起有效期2年。/jgsj/jns/wjfb/art/2024/art_e44a30f2069d446fa9816b00ff57d826.html3.8工业和信息化部等4部门联合发布《低噪声施工设备指导名录(2024年版)》12月16日,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4部门联合发布《低噪声施工设备指导名录(2024年版)》,在2023年发布的《低噪声施工设备指导名录(第一批)》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与完善,入选的低噪声施工设备种类由6类扩大到8类,型号数量由46个扩大到63个,入选设备的噪声控制水平进一步提升。/jgsj/jns/gzdt/art/2024/art_94d1dd64dcd741bc951336cb7fef1305.html3.9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印发《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12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印发《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提出,要分步组织实施、聚焦场景突破、强化分类推进、强化政策保障,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涵盖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目标导向、推进方法、关键切入口以及路径选择等一系列重要内容,为制造业企业运用数字技术转型升级提供通用参考。/zwgk/zcwj/wjfb/tz/art/2024/art_a277e626fcdb4082918e838e6d042bb3.html3.10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到2027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百城”试点取得扎实成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应改尽改,细分行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形成一批数字化水平达到三级、四级的转型标杆。试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达到二级及以上,全国规上工业中小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中小企业上云率超过40%。/zwgk/zcwj/wjfb/tz/art/2024/art_b286a153d2ff4494a6d8956964499d24.html3.11生态环境部公告2022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12月26日,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组织计算了2022年全国、区域和省级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全国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不包括市场化交易的非化石能源电量以及全国化石能源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供核算电力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时参考使用。上述因子与《关于发布2021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公告》(公告2024年第12号)中2021年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一致。/xxgk2018/xxgk/xxgk01/202412/t20241226_1099413.html3.12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办公厅公布第二批通过评估的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名单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强化清洁生产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减污降碳和产业升级改造中的重要作用,12月25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公布了第二批通过评估的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名单,共计44个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通过评估。/xxgk2018/xxgk/xxgk06/202412/t20241225_1099267.html3.13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5年版)11月29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修订发布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5年版)》(以下简称《名录》)。本次修订主要集中在鉴别后危险废物的归类管理、精准识别危险废物、危险废物豁免管理等方面。正文部分:修改了第六条第二款,完善了鉴别后危险废物的归类管理。附表部分:本《名录》共计列入470种危险废物,相比2021年版《名录》总共增加了3种。其中,根据危险废物产新增4种普遍具有危险特性的锡冶炼废物。此外,修改了个别危险废物的文字表述或危险特性表述,还新增了6条注释。附录部分:根据危险废物环境风险研究结果和各地环境管理实践,删除了2条豁免规定,新增了1条豁免规定,修改部分危险废物豁免条件表述。来源:/xxgk2018/xxgk/xxgk02/202411/t20241129_1097685.html3.14国家能源局综合司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名单(第二批)农村部办公厅公布了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名单(第二批共有8个试点地区,分别是辽宁省法库县、江西省宁都县、海南省屯昌县、重庆市奉节县、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云南省弥渡县、甘肃省清水县、青海省湟中区。通知中明确提出各相关单位参照《国家能源局综合司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名单(第一批)的通知》(国能综通新能〔2023〕142号)的各项工作要求,加强组织协调、持续动态管理、抓好项目管理,推动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建设工作尽快取得实效,总结可复制、可推广、可商业化运营的农村能源革命模式,以点带面促进本地区农村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助力乡村振兴。/2024-12/02/c_1310787452.htm3.15国家能源局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11月28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支持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提高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电力安全供应等方面的作用,鼓励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文件明确,新型经营主体是具备电力、电量调节能力且具有新技术特征、新运营模式的配电环节各类资源,分为单一技术类新型经营主体和资源聚合类新型经营主体。其中,单一技术类新型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储能等分布式电源和可调节负荷;资源聚合类新型经营主体主要包括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和智能微电网。新型储能、可调节负荷等资源,为电力系统提供灵活调节能力。支持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等开展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新能源就地消纳水平。探索建立通过新能源直连增加企业绿电供给的机制。新型经营主体原则上可豁免申领电力业务许可证,另有规定除外。/2024-11/28/c_1212408354.htm3.16财政部等九部门印发《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12月17日,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稳步推进我国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建设,规范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财政部会同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了《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基本准则》共六章31条,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总则,共7条,规定了制定目的、准则体系、可持续信息和价值链的概念、报告主体、关联信共4条,规定了可持续信息披露目标和信息使用者,并对披露目标所涉及的重要性原则、重要性评估、汇总和分解以及相称性方法等予以明确。第三章为信息质量要求,共6条,规定了企业披露的可持续信息应当满足的6个信息质量要求,即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可验证性、可理解性和及时性。第四章为披露要素,共7条,规定了企业披露的可持续信息应包括的四个核心要素,即治理、战略、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和目标,以及每一要素下需要披露的内容。第五章为其他披露要求,共6条,规定了报告期间、可比信息、合规声明、判断和不确定性、差错更正、报告和披露位置等。第六章为附则,共1条,规定了解释权。/zhengcefabu/202412/t20241216_3949745.htm四、地方动态4.1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公布2025年度本市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的排放单位名录的通告按照《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775号)、《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生态环境部令第19号)、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3-2025年发电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办气年部分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的通知》(环办气候函〔2023〕332号)要求,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年度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应向社会公开。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名录,以及石化等重点行业企业名单予以公布。北京市共有14家发电企业(天然气发电机组)纳入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名录,与上一年度相比无变化,应按照国家要求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送、核查及配额清缴工作。7家石化、钢铁、建材、民航(机场)等部分重点行业企业纳入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范围,与上一年度相比无变化,应按照国家要求开展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工作。/bjhrb/index/xxgk69/zfxxgk43/fdzdgknr2/zcfb/hbjfw/436340838/543488549/index.html4.2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12月30日,北京市财政局印发《北京市财政支持做好《实施意见》提出支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支持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基础能力建设,支持绿色低碳生活和资源节约利用,支持碳汇能力巩固提升,支持完善绿色低碳交易市场体系六个支持重点方向和领域。强化财政资金支持引导作用,健全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税收政策激励约束作用,落实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四项财政政策措施。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协调配合、严格预算管理、加强学习宣传四项强化保障措施。/zwxx/tztg/202412/t20241230_3976335.html4.3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为把握发展机遇,整合资源优势,推动北京市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北京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北京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突破5—10项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材料和智能装备。在长时储能、储能安全、系统集成等领域建设一批中试平台,重点打造1个新型储能产业育新基地,引育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储能产业链龙头企业,新型储能产业营收超过600亿元。到2027年,北京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国内前列,建成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储能产业示范区,引育3家至5家百亿元以上规模的生态主导型企业,涌现一批细分领域国内领先的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型储能产业营收力争超1000亿元。/zwgk/2024zcwj/202412/t20241205_3957632.html4.4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公布2024年度“零碳”工厂试点培育名单的通知碳”工厂试点培育名单,11家企业入围。天津工信局在公布的通知中要求,有关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加强对“零碳”工厂试点培育对象的工作指导,跟踪试点建设进展情况,充分运用现有政策,支持试点建设。要加大工作宣传力度,推动形成行业内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并要求培养对象大力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持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确保试点建设取得实效,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试点培育期原则上为一年,培育期满后天津工信局将组织专家对照《“零碳”工厂试点方案》内容,对建设情况开展评估评价,进行验收。/ZWXX5652/TZGG644/2024n/202412/t20241223_6812850.html4.5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对拟确定2024年度河北省省级绿色工厂星级评价的公示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3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及试点推行“企业绿码”有关事项的通知》,持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助力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按照《关于组织开展2024年度省级绿色工厂“企业绿码”试点工作的通知》工作安排,经企业申报、市县推荐、专家评审年度河北省省级绿色工厂星级评价名单予以公示。/hbgyhxxht/zfxxgk/fdzdgknr/gzdt68/tzgg9917/974638/index.html4.6山西省生态环境厅等十六部门关于印发《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12月20日,山西省生态环境厅等十六部门发布《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标志着山西省全面启动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以加快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方案》指出,此次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建立统一规范的碳足迹管理体系,持续完善和落实产品碳足迹核算、标识认证、分级管理和信息披露等制度。通过加强产品碳足迹管理,推动开展碳足迹核算、标识认证、应用场景开发和国际合作交流,提高重点行业、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助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和美丽山西建设。《方案》明确了多项重点任务,包括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碳足迹工作格局、鼓励重点行业和产品开展碳足迹管理以及加强产品碳足迹能力建设等。其中,将优先聚焦电力、煤炭、钢铁等重点产品,鼓励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积极参与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研制工作,并探索开展重点行业和细分领域的产品碳足迹分级评定和管理工作。同时,山西省还将积极参与国家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建设,落实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并探索建立碳足迹信息披露制度。《方案》强调,推动将产品碳足迹要求融入贸易、财政、金融和产业等政策,形成推广产品碳足迹的政策合力。此外,还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融资主体高效、准确、及时核算产品碳足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核算融资项目碳排放,为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服务提供必要信息。/tfwj2/jhf/202412/t20241220_9725419.shtml4.7中共吉林市委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美丽江城建设规划(2024—2035年)》的通知为全力推动生态强市建设提档升级,12月9日,吉林市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规划》共设定重要指标17项、明确重点任务61项、谋划重大项目100余个,分3个阶段以“5+8”模式,全力描绘“大东山水、秀美江城”的“四彩”《规划》提出五大战略定位,一是全领域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二是全过程推进生态环境系统治理,三是全链条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四是全流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五是全方位畅通“两山”双向转化渠道。同时,《规划》紧盯全市未来发展目标和特色,提出打造“八大家园”,全方位展现亮丽江城辽阔风光。为打好《规划》实施基础,市农业农村部门深入实施黑土地质量提升行动,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和信息化等措施,促进黑土地质量保护与提升。/szf/xbgkml/202412/t20241209_1239797.html4.8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开展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工作的通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工《通知》要求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应于每月结束后的40个自然日内通过管理平台完成月度信息化存证;2024年12月31日前通过管理平台完成2025年度数据质量控制计体排放报告;清缴履约应根据生态环境部要求按时完成。非电力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应于2025年3月15日前通过管理平台报送2024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hbzhywpt2025/20241219/9c85f5b8579646289cc49f32271599c9.html#4.9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上海市2024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和《上海市纳入2024年度碳排放配额管理单位名单》的通知根据《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有关规定,12月13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印发了《上海市2024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和《上海市纳入2024年度碳排放配额管理单位名单》,作为上海市2024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和管理等工作的依据。根据上海市碳排放控制目标和要求,在坚持实行碳排放配额总量控制、促进用能效率提升和能源结构优化、平稳衔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原则下,按照纳管企业碳排放控制严于全市总体要求,确定上海市2024年度碳排放交易体系配额总量为1.06亿吨(含直接发放配额和储备配额,若钢铁等行业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则配额总量相应上海市采取行业基准线法、历史强度法和历史排放法确定纳管企业2024年度基础配额。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优先采用行业基准线法和历史强度法等基于排放效率的分配方法。/hbzhywpt2025/20241213/028d2b41aa064c7daf583e90d295c756.html4.10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三部门关于印发全省产品碳标识认证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12月19日,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全省产品《通知》提出到2025年,全省制定实施3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和认证规则,完成150个以上碳标识认证应用。到2030年,制定实施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和认证规则,完成500个以上碳标识认证应用。实施意见明确6项重点任务:一是健全碳标识认证工作体系。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技术服务联盟,联合认证机构、标准化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协同开展产品碳标识认证技术创新研发。二是完善产品碳标识认证基础支撑体系。构建碳计量技术体系等,加强涉碳类认证机构培育,推进江苏省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应用。三是全面推进产品碳标识认证。鼓励按照市场化原则自愿开展产品碳标识认证,在电池、光伏、钢铁、绿色建材、电动两轮车等重点行业率先实施,及时总结经验加大推广。四是加强产品碳标识认证跟踪监管。加强对产品碳标识认证活动的规范和引导,加大认证机构“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五是拓展产品碳标识认证应用场景。鼓励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强碳足迹管理,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有效应对国际绿色经贸规则。六是加快形成互认互信机制。推进江苏省碳足迹数据库与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的互认共享,积极参与国际碳足迹相关标准修订和国际计量比对,提升产品碳标识认证的国际化水平。/art/2024/12/19/art_78963_11450788.html4.11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等五部门关于开展碳足迹试点的通为推动全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12月26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碳足迹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开展碳足迹核算试点,建设省级碳足迹因子数据库。《通知》主要内容分为5部分:一是开展碳足迹核算试点,结合山东省重点出口行业和优势产业,选取重点城市、行业、产品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选取钢铁、轮胎、纺织行业,依托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开展数据研究。二是建设省级碳足迹数据库(集),与国家数据库形成衔接和补充。鼓励各类主体应用山东省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自愿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三是开展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数据质量计量支撑保障体系试点,推进碳足迹标识认证体系建设,提升碳计量服务能力和水平。四是应用场景试点探索。探索产品碳足迹相关要求纳入政府采购需求标准,推进产品碳标识在消费品领域的应用等。五是探索开展区域贸易绿色化水平统计监测及评价,提升企业绿色贸易能力。/zfwj/lhf/202412/t20241226_4780288.html4.12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公布河南省“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名单(第一批)的通知省“零碳”工厂“超级能效”工厂名单(第一批)。根据《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办公室关于遴选征集第一196号),经过企业申报、地市推荐、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确定郑州佛光发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为河南省“零碳”工厂(第一批),河南中孚高精铝材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为河南省“超级能效”工厂(第一批)。/2024/12-28/3105496.html4.13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12月13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湖北省绿《绿色金融方案》包括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工作目标。提出2027年底,绿色贷款年均增速不低于20%,绿色债券年均新增发行规模不低于200亿元,绿色保险增速高于行业整体水平,金融在支持美丽湖北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第二部分:重点任务。发布了构建“绿色资源-绿色资产发挥绿色金融对绿色低碳发展的牵引作用,做好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产融对接,构建多层次的全生命周期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加强碳账户体系建设,推进碳普惠体系建设,推动碳金融集成发展,数字赋能绿色金融发展,以“碳”为媒介强化湖北省的绿色金融影响力、辐射力,加强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加快培育绿色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加强货币政策激励,加强“政银保担”合作,加强评价激励约束,以及加强人才提升保障等16项重点任务。第三部分:保障措施。通过强化协调联动机制、完善监测评估机制、健全风险防控机制,确保湖北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各项措施稳步、有序推进。/zfwj/ezbf/202412/t20241213_5461817.shtml4.14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实施方案》的通知12月13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湖北建设《碳金融中心方案》包括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工作目标。提出力争到2027年底,湖北碳金融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全国碳金融中心建设初具雏形,碳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深度融合,碳排放权质押等碳融资年增长率不低于20%。力争到2035年底前,全国碳金融中心基本建成。第二部分:重点任务。提出六个方面23条举措。一是持续增强湖北碳金融资源集聚力。包括培育一批碳金融专营机构,引进一批碳金融总部机构,发展一批碳金融中介机构,建设全国碳市场资金清算机构,打造碳金融集聚发展区等。二是持续扩大湖北碳金融业务辐射力。包括配合全国碳市场扩容和区域碳市场试点,开展全国碳金融配套制度研究,丰富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等。三是提升湖北碳金融市场影响力。包括打造“中碳指数”品牌,开展全国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标准试点工作,深化碳金融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四是持续培育湖北碳金融业务创新力。包括推进以产品碳足迹为导向的碳金融服务,促进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等。五是持续强化湖北碳金融基础支撑力。包括强化碳账户体系、环境信息披露支撑等。六是持续打造湖北碳金融人才竞争力。包括建设碳金融人才实训基地、建立碳金融人才服务机制等。注重政策协同、实施考核激励、做好宣传推介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zfwj/ezbf/202412/t20241213_5461795.shtml4.15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方案的通知12月1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兼顾空气质量改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发展路径上落实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具体举措,有利于推动广东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利于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行动方案》共提出1个总体要求和9方面重点任务。其中,在重点区域划分方面,按照《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关于省人民政府应当划定本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要求,考虑珠三角地区仍有一些山区县,经济相对较弱,企珠三角9市及清远市,不含惠州龙门,肇庆广宁、德庆、封开、怀集,清远连山、连南、连州、阳山。/zwgk/wjk/qbwj/yf/content/post_4613610.html4.16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美丽广东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通知要(2024—2035年)》(下称《纲要》《纲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宏观性、战略性、纲领性文件,内容涵盖美丽湾区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等多方面内容。高水平谋划建设美丽广东、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岭南篇章,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重要内容,《纲要》从十方面描绘了美丽广东的建设路径。《纲要》强调湾区引领,构建区域共美同富新格局。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战略机遇,完善全域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融合机制。其中,珠三角打造更具辐射力的绿色发展主引擎,东西两翼培育更具承载力的绿色增长新动能,粤北地区打造更具持续力的生态共富新典范。同时,《纲要》对环境治理做出指引。在空气方面,要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和温室气体减排,实施差异化、精细化管控。在水环境方面,要以“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水安全保障,将珠江三角洲打造成为国际大河三角洲的美丽典范。在生态保护方面,《纲要》提出要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筑牢“三屏五江多廊道”的生态安全格局,维育美丽永续的南粤自然生态。《纲要》还强调城乡融合,建设岭南生态宜居美好家园。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引领,因地制宜建设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推动城乡人居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蝶变。生态文化内涵等做出要求。根据《纲要》,美丽广东建设在2027年、2035年需达成两个节点目标。到2027年,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在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等领域形成一批标志性、创新性成果;到2035年,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岭南山地、南粤水网、美丽海湾等山水人文特色充分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广东基本建成。/zwgk/wjk/qbwj/yfh/content/post_4608407.html4.17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的通知12月2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了2024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2.5%左右、3.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3.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0%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35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910万吨。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2%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35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910万吨。《行动方案》围绕国家部署的节能降碳十大行动,结合广东省重点用能领域、重点工业行业、重要用能设备等方面节能降碳短板弱项,以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设定细化目标,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用能结构优化、工艺技术提升、节能降碳改造、用能设备更新等针对性任务举措。/zwgk/gongbao/2024/29/content/post 4638030.html_4.18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建设方案的通知12月17日,广东省发改委印发《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建设方案》。其中提出,到2030年,全省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或数据集基本建成,完成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及标识应用,碳标识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应用场景丰富,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同,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识得到国际认可,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管理及服务体系全面建立,为国际绿色贸易、国内绿色消费和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障。/ywtz/content/post_4616874.html4.19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实施方案》的通知12月25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深圳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加速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发展;优化交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强化移动源治理,提高机动车绿色低碳水平;强化面源污染治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多污染物减排,切实降低排放强度;加强机制建设,完善大气环境管理体系;加强能力建设,严格执法监督;健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加大资金政策支持;落实各方责任,开展全民行动九个方面28项措施。/gkmlpt/content/11/11920/post_11920976.html#200444.20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等7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生态环境厅、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四川省林草局、四川金融监管局、四川证监局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规划了四川未来5年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了加强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的具体举《通知》强调了基本原则,即坚持分类施策,全面推进。科学合理制定绿色矿山建设计划,建立绿色矿山台账,结合实际情况动态管理,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通知》设定了总体目标,即到2028年底,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新建、改扩建、生产矿山绿色矿山中型矿山达到绿色矿山标准要求;新建矿山正式投产2年内达到绿色矿山标准要求;小型矿山结合实际参照绿色矿山标准管理。《通知》细化了年度目标任务。2024年,建立绿色矿山建设底数库,做好绿色矿山协议签订和政策宣传等工作。2025年至2027年,正式投产2年内的新建矿山和持证在产的大中型矿山纳入绿色矿山名录库的比例累计分别不低于15%、40%、70%。到2028年底,全面完成绿色矿山建设目标任务。《通知》还强化了监督考核,将绿色矿山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尚未建成绿色矿山的,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创建过程指导,推动尽快开展绿色矿山建设。/scdnr/sczrzf/2024/12/6/d59b1d21470647938772fce90ca213c4.shtml4.21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四川省民用绿色建筑全寿命期碳排放计算导则(试行)》的通知11月28日,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四川省民用绿色建筑全寿命期碳排放计算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导则》按照建筑领域碳排放计算边界,给出了建材生产及运输、建筑建造及拆除、建筑运行五个阶段的碳排放计算方法,用于民用绿色建筑设计期与运营期的全寿命期碳排放计算。《导则》规范了民用绿色建筑碳排放计算方法,明确了民用绿色建筑全寿命期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技术措施,将起到指导民用绿色建筑碳排放计算,助力四川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与绿色建筑工作推进的重要作用。/scjst/otherDocument/2024/11/28/5f8f1008e6ca4ac9bf3896bbccf3a08b.shtml4.22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丽贵州建设的实施意见11月30日,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贵州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工作目标是到2027年,美丽贵州建设成效显著。优良生态环境优势持续巩固提升,绿色低山”双向转化通道持续拓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市县实践样板。到2035年,美丽贵州目标基本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持续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建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景象随处可见。展望本世纪中叶,美丽贵州全面建成。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蔚然成风,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呈现。/zwgk/zcfg/swygwj/202411/t20241130_86154136.html4.23陕西省生态环境厅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陕西省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办法》的通知为提升陕西省碳排放数据质量,确保碳排放数据准确、全面、公开、透明。根据国务院《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775号),陕西省生态环境厅联合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陕西省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进行重新修订。《管理办法》适用于陕西省行政区域内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具体包括: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监测、核算、报送活动;技术服务机构接受委托开展的碳排放相关检验检测、月度信息化存证、年度排放报告编制、年度排放报告技术审核等活动。/html/hbt/standard/guifanfile/1866456830010388481.html4.24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重点任务落实方案》的通回族自治区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重点任务落实方案》(以下简称《落实方案》)。《落实方案》提出突出碳规划引领,强化地方碳考核,探索行业碳管控,完善企业碳管理,开展项目碳评价,加快产品碳核算,加强碳双控协调七个方面14项措施。/zwgk/qzfwj/202412/t20241204_4747398.html五、行业资讯5.1《中国温室气体公报(2023年)》发布国温室气体公报》(以下简称《公报》)。这是中国气象局连续13年公布我国温室气体监测情况。《公报》显示,2023年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观测到的二氧化碳年平均浓度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平均浓度大体相当,与全球同期增量相当,但略低于过去10年(2014—2023年)平均增量。卫星遥感监测也显示,我国陆地区域年平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量略低于过去10年平均增量。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甲烷和氧化亚氮年平均浓度较2022年均呈现增加趋势,低于全球同期增量。碳源汇核算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已组建包含1个全球大气本底站、1个境外大气本底站、7个区域大气本底站、10个大气本底试验站、120个高精度温室气体站在内的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形成了集观测-运行监控-维护标校-质量控制-应用分析等于一体的温室气体本底观测业务体系。其中,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32个大气本底站之一,经过30年建设,已实现对温室气体全天候、多要素观测。未来,中国气象局将加快提升覆盖我国主要城市和区域的国家温室气体观测能力,强化高精度大气温室气体监测与动态分析,持续加强碳源汇评估与核算技术研究,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提供有效数据支撑。此前,WMO发布的年度《温室气体公报》指出,2023年全球大气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继续突破有仪器观测以来的历史纪录,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累积比人类存在以来的任何时候都快,当前浓度比前工业化时代(1750年之前)水平高/index.html?guid=18648202129692426275.2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举办2024年大会聚焦“碳”圈新发展近日,“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2024年大会”在北京清华大学成功举办,该会议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为主题,邀请了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全方位深入探讨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发展。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在开场致辞中介绍了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的成立和发展历程。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秘书长、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联合院长、欧盟中国商会副会长王稚晟对2023年至2024年的论坛工作以及后续工作重点做了汇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联席主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白重恩表示,自2020年9月份中国政府宣布“双碳”目标以来,过去几年中,中国在减排、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在实现“双碳”目标、提高可再生能源占发电量的比重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充分发挥。白重恩认为,如能在国内更好地实现潜力,就能在全球形成更好的示范效应;同时国际方面,在应对全球绿色转型、减排责任划分等方面也有很多事情可做。解决问题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学界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多位专业人士在会议上也分享了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思考与研究,积极探寻发展的新路径。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联席主席、国家碳中和科技委员会成员傅成玉分享了更好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和更高水平的“双碳”目标的三方面体会:一是要准确理解、正确应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要求有全新的思维,建设新型的工业体系,实行新的产业布局和战略规划;三是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离不开有效的、真正市场化的碳交易市场。在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成员、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原所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周大地看来,近两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光发电发展速度加快,但低碳转型进展依然不够快。低碳发展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现在实践已经证明,新能源可以比原来的系统效率高成本低,能源供应系统向一次电力转变,终端能源高度电气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最优路径选择。“当前要集中解决光风发电加快发展受现有电力系统难以消纳的障碍,光电风电要通过配储电,实现可调度稳定供电,摆脱新增光电风电依靠火电支撑,打破上网制约。中国如此之大的电力系统在增量上首先取得完全不依靠化石能源,同时逐渐取代火电存量,也将为全世界低碳转型提供新型电力体系的系统解决方案。”周大地表示。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成员、国务院原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原局长、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徐锭明在圆桌互动时表示,随着人类进入新的电能时代、新的电气化时代、新的电驱动时代,随着中国能源革命的深入,带来了两大课题,一是储能,二是氢能。其中,储能需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储什么”“储多少”“谁来储”“怎么用”六大问题。中国要建立科学的储能体系,绿色低碳经济适用,用这种现代化的储能体系,来支撑我国新型的电力系统、新型的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安全,完成“双碳”目标。此外,还有多位学界和业界人士在分论坛上围绕碳资产的现状、未来与开发,以及碳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等进行分享。整体来看,在座嘉宾对国内和国际碳市场未来走向持乐观态度。(编辑郭之宸)/huiyihuodong/2024-12-05/A1733370143815.html六、专家观点6.1杨旭东:以标准集聚各方力量推动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原材料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承载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等多重挑战,必须以标准为引领,集聚各方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以新型工业化为依托,推动原材料工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阶段。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有关部门印发《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全面部署未来三年原材料工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一、深刻理解标准化工作对原材料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一)为行业稳增长筑牢坚实基础。我国是原材料工业领域重要的制造和消费大国,但与原材料工业强国相比,原材料产品“低端过剩、高端短缺”、新材料产品“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等问题仍然存在,产品质量稳定性、一致性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差距。通过规范生产流程和产品质量,减少因技术不统一导致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问题,确保各类原材料产品在性能、质量和安全性上的一致性,增强市场对产品的信任度和认可度。《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在标准研制过程中统筹考虑安全生产、数据安全等内容。对于涉及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社会经济管理等重点领域,开展强制性国家标准研制,保障产业本质安全,助力行业稳步增长。(二)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方向指引。以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成熟度为基础,通过评估和比较,帮助企业优化内部管理流程,促使企业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改进措施提升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规范化生产操作和流程,企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