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研版2024选择性必修3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外研版2024选择性必修3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外研版2024选择性必修3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外研版2024选择性必修3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外研版2024选择性必修3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外研版2024选择性必修3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273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科技大学研制了我国首台具有体验交互功能的美女机器人“佳佳”,不仅有和常人一般逼真的面庞,还能像真人一般和普通人交流。B.村委会班子认为,在现代化形势下,财富的充足和可持续增长需要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要让村民真正富起来,关键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C.真理标准问题在讨论以前,《人民日报》和不少报纸以及社会舆论已经就教育上“两个估计”问题、所谓“文艺黑线”问题等,强烈地提出拨乱反正的要求。D.“金砖峰会”已走过10年,集中代表着广大新兴经济体利益的“金砖五国”在这十年来脱颖而出,加速发展,是实实在在的南南合作主力军。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全,整个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喜爱。

以致天下之士致:招致,招引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蒙:继承。

追亡逐北北:败逃的军队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

数十伶人困之困:困乏D.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抵抗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B.然后以六合为家C.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D.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4、下列各句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即谋单于,何以复加B.虽欲报恩将安归C.见犯乃死,重负国D.子卿尚复谁为乎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下云集响应②外连衡而斗诸侯③忧劳可以兴国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一夫夜呼⑧函梁君臣之首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6、下列各组句子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B.此三者,吾遗恨也世言晋王之将终也C.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虽九死其犹未悔D.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数十伶人困之评卷人得分二、其他(共7题,共14分)7、课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只是一段,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几个部分?8、《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9、文章围绕“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核心论点,是怎样一步步展开论述的?10、《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鲁迅知道柔石遇难后写了这样一句话“原来如此!”关于省略部分的内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1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2)谗谄之蔽明也。

(3)邪曲之害公也。

(4)方正之不容也。

(5)明道德之广崇。

(6)蝉蜕于浊秽。

(7)厚币委质事楚。

(8)惠王患之。

(9)时秦昭王与楚婚

(10)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1)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3)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15)其后楚日以削12、因。

欲因此时降武介词,______________

君因我降介词,______________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连词______________13、指出下列句式的具体类型。

(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_______评卷人得分三、古代诗歌阅读(共1题,共2分)1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二】高适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注释】①青夷军,唐戍边军队。此诗歌是四十七岁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②东晋谢安在时局混乱时退居东山,相机而作。

(1)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2)后两联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评卷人得分四、句子默写(共1题,共6分)15、古诗文默写。

(1)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2)世人皆浊,____________?众人皆醉,________________?

(3)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_。

(5)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现代诗歌阅读(共1题,共2分)16、下面这首小诗在网络上被许多人转发、推荐。请品读该诗,说明其被推荐的理由。要求:写3点理由,字数60字左右。一碗油盐饭佚名前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有一碗油盐饭。昨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今天,我放学回家,炒了一碗油盐饭,放在妈妈的坟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D【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偷换主语,应将“研制了”改为“研制的”,或者在“不仅”前加上“佳佳”;

B项;“关键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句式杂糅;可改为“关键在于知识”或“知识起决定作用”;

C项;中途易辙,可将“在”放到句首。

故选D。2、B【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意义的能力。

A项;“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爱”解释错误,这里的“爱”,吝惜。

C项;“数十伶人困之”中“困”解释错误,这里的“困”,围困,困扰。

D项;“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中“抗”理解错误,这里的“抗”,匹敌,相当。

故选B。3、D【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常见虚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中的“以”,连词,表目的,“来”。

A.介词,拿;

B.介词,把;

C.介词,凭借;

D.连词;表目的,来。

故选D。4、C【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正常语序为“即谋单于;以何复加”,宾语“何”前置,为宾语前置句。

B.正常语序为“虽欲报恩将归安”;“安”为宾语,为宾语前置句。

C.“见”表被动;为被动句。

D.正常语序为“子卿尚复为谁乎”;宾语“谁”前置,为宾语前置句。

故选C。5、D【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①云;名词活用作状语,像云一样。

②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斗争。

③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盛。

④履;名词活用作动词,登上。

⑤小;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小。

⑥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⑦夜;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夜晚。

⑧函;名词活用作动词,用匣子装。

综上;①⑦名词作状语,②③⑥动词的使动用法,④⑧名词用作动词,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选D。6、D【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于:介词;被/于:介词,在;

B.也:表判断/也:用于句中;表语气停顿;

C.虽:虽然/虽:即使;

D.两个“之”都为代词;代庄宗。

故选D。二、其他(共7题,共14分)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从开头到“这三项实践中来”,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人的正确思想来自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并且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具体论述“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认识过程。指出认识包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由存在到思想和由精神到物质、由思想到存在两个阶段,在这两阶段中,分别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并强调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大,因为它是检验认识、检验真理的唯一办法。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从“现在我们的同志中”到结尾,联系实际,指明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我们党内有许多同志不懂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解析】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三项实践中来”,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第二部分,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具体论述“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认识过程;第三部分,从“现在我们的同志中”到结尾,联系实际,指明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其他分法亦可,言之有理便可)8、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可知,第一次飞跃是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再根据“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可知,第二次飞跃的产生原因是要把理性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达到预想的目的。再根据原文“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概括出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的原因即可。【解析】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被证明的,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达到预想的目的,于是就产生了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特别重要,是因为:第一,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第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9、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章第一段首先说在自然状态中的人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提出“邪恶”与“美德”的概念,引出接近中心论点的论题。

前半部分是对霍布斯理论的批评,“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唯一的主人”;首先树立批驳的靶子;进而指出其错误认识的实质,“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随后进行逐级批驳,“霍布斯没有看出”“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作者采用分析推演和归谬论证和举倒论证等方法批驳“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这是“破”。

最后,在这些批评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作者甚至将怜悯心上升到人类存亡的高度,来评价它的巨大作用,这是“立”。【解析】①引出接近中心论点的论题。

作者首先从在自然状态中的人谈起;引出“天性”和“美德”的话题。话题的引出,为下文展开论述做好了准备。

②批驳“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梳理自己的观点。

这一环节中;作者的论证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以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作为自己批驳的靶标,采用分析推演和归谬论证等方法,彻底驳倒“人天生是恶人”这一与自己观点相左的观点;第二个层次,主要采用举倒论证的方法,以动物;残暴者尚有怜悯之心的事实,树立起自己的观点。“怜悯心”是一种“善”,是一种“美德”,因此,对霍布斯的观点批驳越彻底,作者自己的观点就越稳固。作者也正是这样做的。

③指出“怜悯心”的作用。

作者指出,“怜悯心”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甚至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软化人的心灵,“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最后,作者甚至将怜悯心上升到人类存亡的高度,来评价它的巨大作用。10、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省略部分的内容及个性解读的能力。

先亮明观点;然后联系上下文或同类文章进行具体分析,说明理由。

观点一;联系上文“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此处表现鲁迅因未得知柔石遇难的消息,牵挂和关心他,为他在狱中的生活忧虑,联系上文“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得知了柔石牺牲的消息,鲁迅的内心充满悲愤,可知省略部分表达的意思是柔石已经遇难。

观点二;联系上文“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中了十弹”表现出国民党反动派的残忍与冷酷,可知省略部分是突出国民党反动派的惨无人道。

观点三;联系上文“并于昨夜上了镣,开政治犯从未上镣之纪录”“第二封信就很不同,措词非常惨苦,且说冯女士的面目都浮肿了”“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表现国民党反动派对进步青年的凶残,联系同类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此文写于1926年,文中“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写出反动派对进步爱国青年惨无人道的杀害,鲁迅先生悲愤地写道“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大量血淋淋的现实,使得鲁迅先生对反动派的卑劣面目;凶残本质有了清醒深刻的认知,可知省略部分表达的意思是历代反动统治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观点四,联系上文“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到明日书店里,问是否是编辑;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往北新书局去,问是否是柔石,手上上了铐,可见案情是重的”,“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革命青年作家,被国民党进行文化“围剿”,残忍杀害,联系下文“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鲁迅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可知省略部分表达的意思是在当时的中国是没有言论自由的。【解析】观点一:柔石已不幸遇难。在这之前;“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因为不知道柔石已遇难,鲁迅还在为身在狱中的柔石的生活担忧。

观点二:国民党反动派是如此惨无人道!柔石是在1931年1月17日被捕的;同年的2月7日便被秘密杀害,而且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观点三:历代反动统治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在鲁迅1926年写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他对当时政府的凶残“竟至于颇为怀疑”,此后几年中,大量血的事实,使他对国民党反动派本质的认识清醒和深刻很多。

观点四:在当时的中国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左联”五烈士是革命青年作家,他们是无辜的,却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中被捕,很快又被秘密杀害。这让鲁迅认识到,那时的中国,“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是“没有写处的”。11、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中“听”本为动词;在句中做“不聪”的主语,词性发生变化,动词用作名词,译为“听力”,“听之不聪”即“听力不明”的意思。

(2)“谗谄之蔽明也”中“谗谄”本是动词;指“在别人面前说陷害某人的坏话或奉承;巴结、谄媚”,在句中做“蔽明”的主语,词性发生变化,动词用作名词,译为“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

(3)“邪曲之害公也”中“邪曲”本是“邪恶;不正”;形容词;在句中做“害公”的主语,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译为“邪恶的小人”。

(4)“方正之不容也”中“方正”本指“品行端正不阿”;形容词;在句中做“不容”的主语,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译为“品行端正的人”。

(5)“明道德之广崇”中“明”本为形容词;“明亮,清晰”;在句中带宾语“道德之广崇”,词性发生变化,形容词作动词,译为“阐明”。

(6)“蝉蜕于浊秽”中“蝉”本指“蝉虫”;名词;在句中用于动词“蜕”之前,不做主语,表明方式和状态,活用为状语,译为“像蝉一样”。

(7)“厚币委质事楚”中“厚币”本为“丰厚的礼物”;名词;在句中修饰动词“委质事楚”,表明方式方法途径,属于名词做状语,译为“拿着丰厚的礼物”。

(8)“惠王患之”中“患”本是名词“灾祸;祸害”,在句中带有宾语“之”,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且为主语“恵王”主观上的意识活动,属于名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是祸患”或“以为患”。

(9)“时秦昭王与楚婚”中“婚”指“婚姻关系”;名词;在句中做“秦昭王与楚”的谓语,词性发生变化,名词用作动词,译为“通婚”。

(10)“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中“内;外”本是方位名词;“国内、国外”的意思;在句中修饰动词“惑、欺”,表示动作的范围,属于名词用作状语。

(11)“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中“亡;破”本为不及物动词“灭亡、破败”;在句中带有宾语“国”和“家”,且宾语“国、家”是“灭亡、破败”的承受者,属于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灭亡,使破灭”。

(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中“短”本是形容词“不长;距离小”;在句中带有宾语“屈原”,属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说的坏话”“诋毁”。

(13)“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中“忠;贤”本指“忠诚、忠心”“有才能”;在句中做动词“求、举”的宾语,词性发生变化,属于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忠诚的人、有才能的人”。

(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中“祖”本指“祖先”;名词;在句中带有宾语“屈原之从容辞令”,由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效法;继承”。

(15)“其后楚日以削”中“日”本指“天、一天”,名词;在句中修饰动词“削”,表示动作的方式方法,属于名词作状语,译为“一天天地”。【解析】(1)动词作名词;听力。

(2)动词作名词;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

(3)形容词作名词;品行不正的小人。

(4)形容词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

(5)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6)名词作状语;像蝉一样。

(7)名词作状语;拿着丰厚的礼物。

(8)意动用法;以为患。

(9)名词作动词;通婚。

(10)名词作状语;内,在国内;外,在国外。

(11)使动用法;亡,使灭亡;破,使破败。

(12)形容词作动词;诋毁。

(13)形容词作名词;忠,忠诚的人;贤,贤能的人。

(14)名词作动词;效法,继承。

(15)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12、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第一个“因”,介词,趁机,趁着;句子译为: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②第二个“因”,介词,经由、通过;句子译为:你通过我而投降。③第三个“因”,连词,于是;“因泣下沾衿”译为: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解析】①.趁机,趁着②.经由、通过③.于是13、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察察”,皎洁的样子,修饰“身”,即“察察之身”;“汶汶”,污浊的样子,修饰“物”,即“汶汶之物”。为定语后置句。“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解析】“身之察察”“物之汶汶”,即“察察之身”“汶汶之物”。定语后置句。三、古代诗歌阅读(共1题,共2分)14、略

【分析】【详解】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景象及作用。立足文本前两联;首联既点明了诗人观察的时间和地点,也是对环境大背景的刻意渲染。颔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象,峰峦高耸;冰雪凄迷、路途艰险的景象,一副冰雪凄迷,前途艰难之状,暗示了诗人对自己的仕途丝毫看不懂前景,感到无可奈何。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颈联总结此次出塞的收获,诗人看到时局混乱、阴暗,良臣进阶无路,因此失分失望、愤懑,想到了暂居家中以修身养性。尾联追述先贤在时局混乱时退居草莽,相机而作的故事。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解析】(1)描绘了冬日傍晚的居庸关寒风呼啸;峰峦高耸、冰雪凄迷、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