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京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汇编: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教师版)_第1页
2021北京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汇编: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教师版)_第2页
2021北京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汇编: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教师版)_第3页
2021北京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汇编: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教师版)_第4页
2021北京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汇编: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2021北京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汇编: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20秋•海淀区校级期末)有史料记载,“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纸币),以便贸易”这一现象出现于()A.隋朝 B.唐朝 C.五代十国 D.北宋2.(2020秋•东城区期末)《唐六典》记载:“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指的是()A.郡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租庸调制3.(2020秋•东城区期末)下列属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表现的是()①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②美洲等地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③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④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4.(2020秋•东城区期末)下列三幅地图体现了同一历史现象,其影响是()①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②导致了藩镇割据③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④促进了民族交融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5.(2020秋•西城区期末)“两税之立,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此赋税制度的实施()A.推动了租庸调制继续实行 B.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加重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杜绝了土地兼并的问题6.(2020秋•西城区期末)宋代在婚聘上的一大变化是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利益,富商娶宗室女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是因为()A.士族阶层开始衰落 B.政府不再重农抑商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程朱理学受到尊崇7.(2020秋•西城区期末)有学者称赞某个历史人物的作为:“廓清了东西方海上交通道路,沟通了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完成了中国对外交往从陆路向海路的重大转折”,“增进了当时中国对国外的了解”,“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谱写了崭新的篇章”。他赞扬的应是()A.玄奘 B.戚继光 C.郑和 D.林则徐8.(2020秋•西城区期末)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以下三则史料,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①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韩愈)②天宝已后,戎事方殷,两河宿兵,户赋不入,军国费用,取资江淮。(唐宪宗)③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A.安史之乱的危害 B.文学体裁的演变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赋税制度的沿革9.(2020秋•海淀区校级期末)公元前700﹣公元前300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是()A.大禹建夏,家有天下 B.青铜帝国,甲骨传世 C.共主衰微,列国争雄 D.始皇巡游,张楚立国10.(2020秋•西城区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在曲折中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促进南方开发的有利因素是()A.大部分时期处于分裂状态,社会动荡 B.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C.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D.汉族与内迁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11.(2020秋•丰台区期末)用以下两则史料进行互证,可以说明北宋开封城()A.城市经济繁荣 B.海外贸易发达 C.纸币广泛流通 D.水陆交通便利

12.(2020秋•丰台区期末)《明史•郑和传》记载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出于这种考虑,郑和下西洋()①宣示了明朝的天朝上国的地位②促进了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③加强了与亚非多国的政治联系④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1北京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汇编: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12小题)1.【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反映的现象,结合交子出现的时间解答。【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在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结合所学可知,交子出现在北宋时期,故D项正确;ABC三个时期均没有出现纸币,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唐六典》”、“无事则收其庸”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赋税制度为租庸调制,故D项正确;郡县制、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均和材料无关,排除ABC。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赋税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解答】结合所学可知高产作物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即商帮、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景德镇和佛山镇等,这都是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故①③④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美洲的白银是通过欧洲流向中国的,排除②。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徙,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三幅地图体现的同一历史现象是魏晋以后人口的南迁,这有利于推动江南经济的开发和民族交融,故①④正确;人口南迁和藩镇割据、中外文化的交流无关,排除②③。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徙,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古代赋税制度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解答】两税法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故答案为B项;两税法是在租庸调制无法维持的情况下实行的,排除A项;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D项中的“杜绝“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赋税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古代赋税制度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宋朝商业的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社会,婚姻关系中计较物质利益,富商与上层社会联姻(“娶宗室女”)的现象十分常见等,是因为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C项正确;士族阶层早在南朝时期已经开始衰落,A项错误;宋代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并非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程朱理学强调重义轻利,不是宋代婚姻关系中计较物质利益等现象产生的原因,D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宋朝商业的发展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解答】根据材料“东西方海上交通道路,沟通了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完成了中国对外交往从陆路向海路的重大转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指的是郑和,其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对国外的了解,C正确;玄奘走的是陆路,排除A;戚继光主要成就是抗倭,排除B;林则徐并未沟通东西方海上交通道路,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解答】从材料中的“江南居十九““军国费用,取资江淮““苏湖熟,天下足“等信息可以看出,江南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因此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经济重心的南移,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安史之乱、文学体裁和赋税制度的变化,排除ABD。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故C正确;A是夏朝,排除A;B是商周时期,排除B;D是秦朝,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促进南方开发的有利因素”,并正确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解答】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部分时期处于分裂状态,社会动荡”是不利因素,故A项与题意不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还是在北方,与南方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与题意不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族与内迁民族并没有从冲突到和平交往,故D项表述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11.【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城市与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清明上河图》。【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宋朝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右图物质信息描写的当时的夜市繁荣情况,故A正确。题干涉及是国内城市贸易,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