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0T 991-2020 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规范 _第1页
DB50T 991-2020 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规范 _第2页
DB50T 991-2020 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规范 _第3页
DB50T 991-2020 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规范 _第4页
DB50T 991-2020 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规范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3.220.20R85DB50/T991—2020城市道路交通运行评价规范Urbanroadtrafficperformanceeval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评价内容和流程 35评价对象和范围划分 35.1评价对象 35.2城市道路网的划定 35.3城市分区域道路网的划分 35.4道路的划分 45.5路段的划分 45.6桥梁、隧道的划定 46数据采集要求 46.1基础属性数据 46.2交通流运行数据 47评价指标与计算 47.1指标分类及构成 47.2指标计算 58运行状况等级划分 8.1路段交通运行状况等级划分 8.2道路网交通运行状况等级划分 9评价结果 附录A(资料型附录)高峰时段的划分 附录B(规范性附录)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状况等级颜色表示RGB代码表 I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志刚、刘晏霖、张远、唐小勇、封胜、张建嵩、张敏、仇伟佳、周涛、王铮、魏玮、钟添翼、刘浩亮、戴许昊、闫建华、刘立。本标准规定了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状况评价的内容和流程、对象和范围划分、数据采集、指标与计算、运行状况等级划分、评价结果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对重庆市城市道路网、城市分区域道路网、道路、路段、桥梁、隧道等的交通运行状况的动态监测和评价。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977-2008颜色的表示方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使用方便,本标准中使用到的既有术语和定义也在此列出。3.1交通运行状况trafficperformance道路或道路网交通运行的畅通与拥堵状态。3.2路段link具有方向性的道路区段,由两个端点界定,其间一般包含一个交叉口或一个出入口。3.3高峰时段peakhours周期性道路交通流量集聚的时段。3.4交通流量trafficvolume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3.5行程时间traveltime机动车通过某一路段两个端点间的时间。3.6行程速度travelspeed1机动车通过某一路段两个端点间的平均速度。3.7自由流速度free-flowspeed在低交通量、低密度情况下机动车通过路段的平均行程速度。3.8行程时间比traveltimeindex(TTI)实际行程时间与自由流行程时间的比值。3.9运行状况等级里程比例mileageproportionofoperatingclassification(POC)道路中处于不同交通运行状况等级的路段里程与路段总里程的比值。3.10城市交通运行指数trafficperformanceindex(TPI)反映道路或道路网交通运行状况的无量纲数值。3.11拥堵时长congestionduration路段、道路、道路网在统计周期内处于中度拥堵或严重拥堵状态的累计时间。3.12拥堵里程比例mileageproportionofcongestedroads(PCR)统计范围内,拥堵路段的里程与路段总里程的比值。3.13拥堵频率congestionfrequency拥堵发生的天数与统计周期内的总天数的比值。3.14常发拥堵路段frequentlycongestedroad拥堵频率超过规定阈值的路段。3.15常发拥堵里程比例mileageproportionoffrequentlycongestedroads(PFCR)统计范围内,常发拥堵路段的里程与路段总里程的比值。3.16行程时间波动性指数traveltimevariabilityindex(TVI)统计周期内,多天中相同时段通过路段、道路、道路网的行程时间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3.17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离均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离均差为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用于衡量一组数据的离散2程度。4评价内容和流程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状况评价是指针对评价对象和范围,使用评价数据和评价指标,对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状况进行评价,得到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状况等级、拥堵时长、拥堵频率、影响范围、行程时间波动性等评价结果的过程。应遵循以下步骤:a)按照第5章要求,选择评价对象和范围;b)按照第6章要求,采集评价所需的道路属性数据、交通流运行数据以及其他动态数据;c)按照第5章选择的评价对象,按照第7章选择指标,进行指标计算;d)按照第9章要求,汇集评价指标得出评价结果。5评价对象和范围划分5.1评价对象5.1.1城市交通运行状况评价对象包括城市道路网、城市分区域道路网、道路、路段、桥梁、隧道。5.1.2对长度超过500米的道路桥梁和长度超过1000米的道路隧道应开展分段评价和整体评价。分段评价适用路段的评价方法,整体评价适用道路的评价方法。5.2城市道路网的划定5.2.1城市道路网包括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各自含义如下:a)快速路是指城市道路中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有中央分隔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部控制或部分控制,实现交通连续通行的道路;b)主干路是指在城市道路网中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以交通功能为主的道路;c)次干路是指城市道路网中的与主干路结合,以集散交通的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的道路;d)支路是指城市道路网中与次干路和居住区、工业区、交通设施等内部道路相连接,解决局部地区服务功能的道路。5.2.2城市道路网应按照城市建成区划定,城市道路网交通运行状况评价宜包括道路网内所有路段。5.2.3若道路运行动态数据不具备覆盖道路网内所有路段的条件,必须满足表1要求。表1各等级道路最小覆盖比例表大于或等于评价范围内快速路总里程的80%大于或等于评价范围内主干路总里程的60%大于或等于评价范围内次干路总里程的40%5.3城市分区域道路网的划分城市分区域道路网宜按照以下方法划分:a)按照行政区划划分区域道路网;b)按照功能区,如商圈、商务区、交通枢纽、场站、旅游景点等划分区域道路网;c)按照水系、山脉、道路等分割物划分区域道路网。35.4道路的划分宜按照道路所处区位和重要节点,区分通行方向划分评价道路。5.5路段的划分5.5.1快速路路段划分快速路应以出入口、停车线为端点进行分段,路段长度大于或等于3km应再分段。5.5.2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路段划分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应以出入口、停车线为端点进行分段,路段长度大于或等于1.5km应再分段。5.6桥梁、隧道的划定5.6.1桥梁、隧道的划分桥梁在桥台位置分段,将桥梁段分成上桥段、桥面段、下桥段。上桥段起点为最近的出入口或停车线,终点为桥台;桥面段的起终点均为桥台;下桥段起点为桥台,终点为最近的出入口或停车线。隧道在洞口位置分段,将隧道段分成进口段、隧道段、出口段。进口段起点为最近的出入口或停车线,终点为洞口;隧道段的起终点均为洞口;出口段起点为洞口,终点为最近的出入口或停车线。5.6.2桥梁、隧道的评价对象桥梁、隧道分段评价对象为两端最近的分流干路所在平面交叉口停车线或立交出入口之间的各路段。桥梁整体评价对象为桥梁两端最近的分流干路所在平面交叉口停车线或立交出入口之间的区段,包括上桥段、桥面段、下桥段以及前后延伸至分流干路的路段集合。隧道整体评价对象为隧道进口端最近的分流干路所在平面交叉口停车线或立交出入口至隧道出洞口的区段,包括隧道段、进口段以及进口段向后延伸至最近分流干路的路段集合。6数据采集要求6.1基础属性数据6.1.1路段属性数据应包含路段编号、路段长度、路段方向、车道数、所属区域名称、所属道路名称、所属道路等级等。6.1.2道路属性数据应包含道路编号、道路名称、道路等级、道路长度、道路方向等。6.1.3区域属性数据应包含区域编号、区域名称等。6.2交通流运行数据交通流运行数据应包括路段行程时间、行程速度和交通流量等数据。7评价指标与计算7.1指标分类及构成7.1.1城市道路交通运行状况评价指标根据评价对象的适用性和评价指标特征分为三类:即基础性指标、特征性指标、评价性指标。7.1.2基础性指标主要用于评价路段等基本道路交通要素的通行量和通行效率,包括平均交通流量、自由流速度、平均行程速度等。47.1.3特征性指标主要用于评价道路、道路网的运行效率,包括行程时间比、延误时间比、运行状况等级里程比例等。7.1.4评价性指标主要用于评价道路、道路网的拥堵状况,包括城市交通运行指数、拥堵时长、拥堵频率、常发拥堵里程比例、行程时间波动性指数等。7.2指标计算7.2.1基础性指标7.2.1.1平均交通流量平均交通流量宜采用15min(0.25h)间隔的观测值作为计算基础。计算公式如下。 Qk式中:Q——平均交通流量,单位为辆每小时(pcu/h),pcu为标准车辆数;Qk——第k时间间隔的交通流量,单位为辆(pcu);n——时间间隔个数;——时间间隔长,单位为小时(h)。7.2.1.2自由流速度针对评价路段按如下步骤进行计算,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a)将6:00-24:00按给定时间间隔等分,其间隔长度不超过15min;b)计算每一时间间隔平均行程速度的算术平均值,样本天数应不少于30d;c)将计算出的平均值从大到小排序,取排序结果的前1/9进行平均,其结果作为路段自由流速度;d)当计算得到的自由流速度超过道路限速时取限速。7.2.1.3平均行程速度路段平均行程速度计算的最小间隔应不大于5min,计算公式如下。Lkjitkjitkji式中:Vkj——时间间隔k内路段j的平均行程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Lkji——时间间隔k内第i辆车在路段j上行驶的距离,单位为千米(km);kji——时间间隔k内第i辆车通过路段j的行程时间,单位为小时(h);n——观测行程时间的车次数。57.2.1.4道路和道路网平均行程速度道路和道路网的平均行程速度按照各路段的空间平均速度进行计算,计算公式如下。ljV(ljVkj)j1式中:Vk——道路网在时间片段k的平均行程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lj——第j个路段的长度,单位为米(m);Vkj——路段j在时间间隔的平均行程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n——道路网中统计路段数。高峰时段、日、周、月、季、年的评价指标采用算术平均计算。7.2.2特征性指标7.2.2.1行程时间比行程时间比值越大表示交通运行状况越差,即越拥堵。路段的行程时间比计算公式如下。TTIkj式中:TTIkj——路段j在某一时间间隔k内的行程时间比,时间间隔应不大于15min(0.25h);Vkj——路段j在某一时间间隔k的平均行程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Vjf路段j的自由流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道路和道路网行程时间比计算公式如下。dj(lj/Vkj)TTIkdj(lj/Vjf)j1式中:TTIk——道路或道路网在时间片段k的行程时间比,时间间隔应不大于15min(0.25h);dj——第j个路段的车道数;lj——第j个路段的长度,单位为米(m);6Vkj——第j个路段在时间片段k的行程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Vjf——第j个路段的自由流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n——道路或道路网中统计路段数。7.2.2.2延误时间比延误时间比值越大标示交通运行状况越差,即越拥堵。路段的延误时间比计算公式如下。式中:DTPkj——路段j在某一时间间隔k内的延误时间比,时间间隔应不大于15min(0.25h);Vkj——路段j在某一时间间隔k的平均行程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Vjf路段j的自由流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当路段的实际速度大于自由流速度时,设定延误时间比等于0。道路和道路网的延误时间比计算公式如下。dj(lj/Vjf)dj(lj/Vkj)j1式中:DTPk——道路或道路网在时间片段k的延误时间比,时间间隔应不大于15min(0.25h);TTIk——道路或道路网在时间片段k的行程时间比;dj——第j个路段的车道数;lj——第j个路段的长度,单位为米(m);Vkj——第j个路段在时间片段k的行程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Vjf——第j个路段的自由流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n——道路或道路网中统计路段数。当道路、道路网的延误时间比小于零时,设定延误时间比等于0。7.2.2.3运行状况等级里程比例选定时间段内,处于各运行状态的路段长度与道路网总长度的比值。按照以下公式计算。7lkjiPOCkiljj1式中:POCki——时间间隔k内道路处于运行状况等级i的里程百分比,i为表4确定的交通运行状态等lkji——时间间隔k内路段j运行状况等级为i的里程,单位为千米(km),时间间隔应不大于15min(0.25h);n——评价范围内的道路包含的路段数量;lj——评价范围内的第j个路段的长度,单位为千米(km)。7.2.3评价性指标评价性指标从拥堵程度、持续时间、发生频率、影响范围、波动性五个方面对路段、道路、道路网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价。7.2.3.1城市交通运行指数城市交通运行指数是反映道路网拥堵程度的评价指标,按照表2进行线性插值计算。表2道路网行程时间比与城市交通运行指数的推荐转换关系1TTI1.31.3TTI1.61.6TTI1.91.9TTI2.22.2TTI2.5TTI2.50TPI22TPI44TPI66TPI88TPI10TPI10表中:TTI——道路网的行程时间比;TPI——道路网的城市交通运行指数。7.2.3.2拥堵时长统计时段(早高峰/晚高峰/全日)内,路段、道路、道路网处于中度拥堵或严重拥堵状态的累计时间,反映拥堵的持续情况。路段、道路按照表3确定运行状态,道路网按照表4确定运行状态。a)早高峰时段,路段、道路、道路网拥堵时长在0.5h(含)以上为早高峰拥堵。b)晚高峰时段,路段、道路、道路网拥堵时长在0.5h(含)以上为晚高峰拥堵。c)全日,路段、道路、道路网拥堵时长在1h(含)以上为全日拥堵。7.2.3.3拥堵里程比例统计区域内,拥堵路段长度与道路网总长度的比值,反映拥堵的影响范围。按照以下公式计算。8PCRi1ljj1式中:PCR——拥堵里程比例;lic——统计区域内第i个拥堵路段的长度,单位为米(m);m——统计区域内拥堵路段数;lj——统计区域内第j个路段的长度,单位为米(m);n——统计区域内路段总数。按早高峰、晚高峰、全日三个时段分别统计拥堵里程比例。a)早高峰拥堵路段总长度与统计区域内道路网总长度的比值为早高峰拥堵里程比例。b)晚高峰拥堵路段总长度与统计区域内道路网总长度的比值为晚高峰拥堵里程比例。c)全日拥堵路段总长度与统计区域内道路网总长度的比值为全日拥堵里程比例。7.2.3.4拥堵频率统计周期(周/月/年)内,路段、道路、道路网拥堵天数与统计周期天数的比值,反映拥堵发生的频繁程度。按早高峰、晚高峰、全日三个时段分别统计拥堵频率。a)早高峰拥堵天数与统计周期天数的比值为早高峰拥堵频率。b)晚高峰拥堵天数与统计周期天数的比值为晚高峰拥堵频率。c)全日拥堵天数与统计周期天数的比值为全日拥堵频率。7.2.3.5常发拥堵里程比例统计周期(周/月/年)内,常发拥堵路段长度与道路网总长度的比值,反映常发拥堵的影响范围。按照以下公式计算。lifcPFCRi1ljj1式中:PFCR——常发拥堵里程比例;c——统计区域内第i个常发拥堵路段的长度,单位为米(m)。常发拥堵路段为拥堵频率大于规定阈值的路段,按照统计周期长度分为周常发拥堵路段、月常发拥堵路段和年常发拥堵路段。9a)周常发拥堵路段指一周5个工作日内,大于或等于4天拥堵的路段;b)月常发拥堵路段指一月4个周内,大于或等于3周为周常发拥堵路段的路段;c)年常发拥堵路段指一年12个月内,大于或等于6个月为月常发拥堵路段的路段。m——统计区域内常发拥堵路段数;lj——统计区域内第j个路段的长度,单位为米(m);n——统计区域内路段总数。7.2.3.6行程时间波动性指数统计周期(周/月/年)内,不同天的相同时间段通过路段、道路、道路网的行程时间的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值越大,行程时间的波动性越大,反映交通运行状况的波动程度。路段、道路的行程时间波动性指数按照以下步骤计算:n a)计算路段、道路j在时间片段k每天的平均行程时间tkj,tkj,nn 段长度宜为20-30min;b)计算多天的平均行程时间tkj的均值kj和标准差kj,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得到路段、道路j在时间段k的行程时间波动性指数:式中:TVIkj——路段/道路j在时间段k的行程时间波动性指数; kj——路段/道路j在时间段k的平均行程时间tkj的标准差; kj——路段/道路j在时间段k的平均行程时间tkj的均值。道路网的行程时间波动性指数按照以下步骤计算:a)计算各路段j在时间段k每天的平均行程时间tkj,将所有路段的平均行程时间之和作为道路网的平均行程时间tkj,分析时间段长度宜为20-30min;jb)计算多天的平均行程时间tkj的均值k和标准差k,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得到道路网在时间段jk的行程时间波动性指数:TVIk式中:TVIk——道路网在时间段k的行程时间波动性指数;k——道路网在时间段k的平均行程时间tkj的标准差;k——道路网在时间段k的平均行程时间tkj的均值。8运行状况等级划分8.1路段交通运行状况等级划分路段交通运行状况等级按照路段平均行程速度与自由流速度的关系划分为如下五个等级:a)路段平均行程速度大于自由流速度的70%为畅通等级;b)路段平均行程速度大于自由流速度的50%且小于或等于自由流速度的70%时为基本畅通等级;c)路段平均行程速度大于自由流速度的40%且小于或等于自由流速度的50%时为轻度拥堵等级;d)路段平均行程速度大于自由流速度的30%且小于或等于自由流速度的40%时为中度拥堵等级;e)当路段平均行程速度小于或等于自由流速度的30%为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