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管材产品碳足迹评价及碳标签》_第1页
《塑料管材产品碳足迹评价及碳标签》_第2页
《塑料管材产品碳足迹评价及碳标签》_第3页
《塑料管材产品碳足迹评价及碳标签》_第4页
《塑料管材产品碳足迹评价及碳标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Q/LB.□XXXXX-XXXX塑料管道产品碳足迹评价及碳标签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塑料管道产品碳足迹评价及碳标签的术语和定义、评价原则、核算程序、核算方法、碳足迹评价、碳标签。本文件适用于企业生产塑料管道产品的碳足迹评价及碳标签。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7635.1—2002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第1部分:可运输产品GB/T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24—2001环境管理环境标志和声明Ⅰ型环境标志原则和程序GB/T24025—2009环境标志和声明Ⅲ型环境声明原则和程序GB/T24040—2008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原则与框架GB/T24044—2008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要求与指南GB/T24062—2009环境管理将环境因素引入产品的设计和开发GB/T41638.1-2022塑料生物基塑料的碳足迹和环境足迹第1部分:通则术语和定义GB/T24001—2016、GB/T24040—2008、GB/T24044—2008、GB/T41638.1—202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产品碳足迹carbonfootprintofproducts(CFP)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以二氧化碳当量为单位表示的所有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温室气体清除量之和。产品碳足迹评价assessmentofcarbonfootprintofaproduct根据约定的评价准则对产品在给定生命周期阶段和边界范围内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进行计算与评价,并形成文件化的过程。生命周期lifecycle产品系统中前后衔接的一系列阶段,从自然界或从自然资源中获取原材料,直至最终处置。[来源:GB/T24040—2008,3.1]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assessment(LCA)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来源:GB/T24040—2008,3.2]生命周期清单分析lifecycleinventoryanalysis(LCI)生命周期评价中对所研究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进行的汇编和量化的阶段。[来源:GB/T24040—2008,3.3]生命周期影响评价lifecycleimpactassessment(LCIA)生命周期评价中理解和评价产品系统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潜在环境影响大小和重要性的阶段。[来源:GB/T24040—2008,3.4]生命周期解释lifecycleinterpretation生命周期评价中根据规定的目的和范围的要求对清单分析和(或)影响评价的结果进行评估以形成结论和建议的阶段。[来源:GB/T24040—2008,3.5]功能单位functionalunit用来作为基准单位的量化的产品系统性能。[来源:GB/T24044—2008,3.20]系统边界systemboundary通过一组准则确定哪些单元过程属于产品系统的一部分。[来源:GB/T24044—2008,3.32]评价原则概述为保证塑料管道产品碳排放核算、碳排放信息管理和披露的过程符合本文件的要求,实施塑料管道产品碳足迹评价的过程中相关数据应保证完整、准确、真实、透明,并且相关核算方法应保持一致。生命周期原则应考虑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的获取、能源和材料的生产、产品的制造和使用、到产品生命周期末期的处理以及最终处置。一致性原则应保证产品碳足迹评价的整个过程应用相同的假设、方法和数据,以得到与评价目标和范围相一致的结论。相关性原则应选择与评价产品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与清除相关的数据和方法。完整性原则应纳入所有对评价产品有实质性贡献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与清除。准确性原则碳排放的量化是准确的、可验证的、相关的和无误导的,并且尽可能地减少误差和不确定性。真实性原则收集的数据应真实可靠,真实反映塑料管道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透明性原则所有相关问题都在公开、全面和易理解的信息展示中得到。核算程序概述本文件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依据GB/T24040—2008和GB/T24044—2008规定的生命周期评价基本程序,建立塑料管道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学。塑料管道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基本程序包括:目的、范围、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生命周期影响评价和生命周期解释。目的塑料管道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的目的可以是以下的一种,但不限于:用于政府了解属地塑料管道产品碳排放数据,或企业了解自身产品碳排放方面的绩效;向消费者或产业链下游客户提供碳足迹结果;在产品声明中包含碳足迹结果,如在网站上公开发布或作为碳标签数据发布。范围产品系统根据评价目的与要求不同,应选择不同碳足迹评估的范围,如“摇篮到坟墓”、“摇篮到大门”或“大门到大门”等。产品分类未装组合件的塑料软管、硬管按GB/T7635.1—2002《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第1部分:可运输产品》,未装组合件的塑料软管、硬管产品分类代码为36321·010—·099,其中聚氯乙烯管材为36321·011,氯化聚氯乙烯管材为36321·012,聚乙烯管材为36321·013,交联聚乙烯管材为36321·014,聚丙烯管材为36321·015,聚丁烯管材为36321·016,ABS管材为36321·017,聚偏氟乙烯管材为36321·018,铝塑复合管为36321·021,钢塑复合管为36321·022,铜塑复合管为36321·023。装组合件的塑料软管、硬管按GB/T7635.1—2002《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第1部分:可运输产品》,装组合件的塑料软管、硬管产品分类代码为36321·100—·099,其中硬聚氯乙烯管件和阀门为36321·101,氯化聚氯乙烯管件和阀门为36321·102,聚乙烯管件和阀门为36321·103,交联聚乙烯管件和阀门为36321·104,聚丙烯管件和阀门为36321·105,聚丁烯管件和阀门为36321·106,ABS管件和阀门为36321·107,聚偏氟乙烯管件和阀门为36321·108。塑料软管、硬管组合件按GB/T7635.1—2002《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第1部分:可运输产品》,塑料软管、硬管组合件产品分类代码为36322。产品确定产品描述产品描述应使用户能够明确地识别产品,包括但不仅限于:产品名称(种类);规格尺寸;型号;原材料类型;制造者名称和地址;产品执行标准编号;产品所获取的标志。目标产品目标产品的确定需满足以下要求:每种塑料管道产品应为同一企业在同一产地生产的同一规格的产品;对于同一企业不同规格的塑料管道产品,应分别核算碳足迹;对于同一企业在同一产地生产的同一规格产品,如采用的工艺技术、生产设备、燃料种类或原辅材料供应商有差异时,在进行数据调查时,原则上应按产品比例进行加权平均。功能单位塑料管道产品碳足迹评价范围中应明确规定所评价产品的功能单位,应对功能单位做出明确的定义并使其可测量,功能单位应为每吨塑料管道类物资。产品碳足迹评价报告中应以每功能单位的二氧化碳当量来记录产品碳足迹量化的结果。系统边界概述系统边界的选择应与产品碳足迹评价目的相一致。系统边界决定产品碳足迹评价所涵盖的单元过程,应对评价中所包括的单元过程以及对这些单元过程研究的详细程度做出规定。应对建立系统边界的准则做出说明并解释,例如取舍准则。对评价的总体结论不会造成显著影响的生命周期阶段、过程、输入或输出允许被排除,但应明确排除门槛,说明并解释排除的原因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系统边界设定系统边界可根据塑料管道碳足迹评价预期用途的不同而设定。基于全生命周期设定系统边界时,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生产,原材料运输、产品生产、产品运输、产品使用以及产品回收利用等阶段,考虑只能获得塑料管道产品生产阶段的代表性数据,对该产品的生产原材料、被利用生产最终产品的详细信息都无法获得,产品碳足迹核算采用“从大门到大门”的部分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来核算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系统边界原则系统边界决定产品碳足迹评价所涵盖的单元过程。应确定纳入产品碳足迹评价的单元过程,以及对这些单元过程的评价应达到的详细程度。在不会显著改变产品碳足迹评价总体结论的前提下,允许不考虑部分生命周期阶段、单元过程。但应清晰阐述忽略的具体情况,并说明忽略的原因及其影响。系统边界图塑料管道产品生命周期系统边界包括原辅材料与能源生产和运输、产品生产、产品配送及销售、产品使用和产品废弃回收。在塑料管道系列产品生命周期评价过程中,采用三个流程的方法,包括上游流程、核心流程和下游流程,塑料管道产品系统边界图见图1:生命周期系统边界图上游流程原材料储存相关过程,包括:原材料厂内储存相关过程、原材料仓储至生产获取的相关过程;辅助材料储存相关过程(辅助材料,例如:色母粒等);包装储存相关过程;产品系统使用了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应纳入该材料的回收再利用相关过程以及该材料从处理地点至使用现场的运输过程。核心流程原材料的相关过程主要是验收。生产设施、设备的洗消过程;用水供电相关过程;包装过程,包括:封合、外包装相关过程;检验的相关过程;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相关处理。下游流程产品贮存阶段,包括:产品从生产至仓库的运输和贮存过程。数据数据收集收集范围数据收集范围应涵盖系统边界中的每一个单元过程,包括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数据收集包括现场数据和背景数据的收集。收集原则数据收集优先级收集系统边界内所有单元过程的定性资料和定量数据。通过测量、计算或估算而收集到的数据,均可用于量化单元过程的输入和输出。数据类型主要包括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等。活动数据包括原材料、能源消耗和废弃物量等,通常应当使用初级数据,初级活动数据的收集应采用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计量数据形成的台账或统计报表来确定,报告主体应按照优先级从高到低的次序选择和收集数据,见表1。表1温室气体活动水平数据收集优先级数据类型描述优先级原始数据直接计量、监测获得的数据。高二次数据通过原始数据折算获得的数据,如:根据年度购买量及库存量的变化确定的数据;根据财务数据折算的数据等。中替代数据来自相似过程或活动的数据。低排放因子获取优先级排放因子可参考国家或行业发布的数值。温室气体排放因子获取优先级见表2。数据类型描述优先级排放因子实测值或测算值直接计量、监测获得的数据。高排放因子参考值来源于国家、省级、地级及其他权威机构等测算出的排放因子,或相关的数据库获取排放因子。中采用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省级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碳排放交易试点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具有行业公信力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温室气体默认排放因子。低收集周期应以一个财年为数据收集周期。数据收集步骤数据收集程序主要步骤包括:根据评价的目的与范围确定单元过程,并进行数据收集准备,包括:绘制单元过程的输入与输出流程图;设计统计单元过程的实物流输入与输出的数据收集表和背景数据收集表;对数据收集技术和要求做出表述;对报送数据的特殊情况、异常点和其他问题进行说明。数据收集准备的要求:技术人员完成数据收集工作;数据清单格式见附录A。数据取舍原则在产品碳足迹核算过程中,应在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确定阶段确定关于允许省略哪些次要数据的取舍原则,舍弃产品碳足迹影响较小的因素,化数据收集过程。产品碳足迹评价应包括所界定的系统边界内可能对产品碳足迹有实质性贡献的所有温室气体排放与清除,低于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1%的单元过程,可以排除在系统边界外,累计不超过5%。应对排除的单元过程进行说明。单元过程数据种类多,应对数据进行适当的取舍,取舍原则如下:能源的所有输入均应列出;原料的所有输入均应列出;辅助材料质量小于原料总消耗0.1%的输入可忽略;小于固体废物排放总量1%的一般性固体废弃物可忽略;道路与厂房的基础设施、各工序的设备、人员及生活设施的消耗均忽略;产品生产过程中人员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可舍弃。数据质量要求原则产品碳足迹计算宜使用能尽可能降低偏向性和不确定性的具有最高质量的数据。应选取满足评价目标和内容的初级数据和次级数据。数据的质量应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来衡量,衡量时宜涉及数据的以下方面:时间覆盖面:即数据的年份和最短的数据收集时间段。应优先选择对所评价产品而言具有时间针对性的数据;地理覆盖面:即为满足评价目标而收集数据的地理范围,例如地区、国家、区域。应优先选择对所评价产品而言具有地理针对性的数据。若无法获取具有地理针对性的数据,则可使用通用数据或类似产品(或过程)的数据,并对数据差异的原因和正确性进行分析和记录;技术覆盖面:例如,数据是针对一项具体技术还是技术的组合。应优先选择对所评价产品而言具有技术针对性的数据;准确性:是指所收集到的数据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应优先考虑最准确的数据;精确性:对某数据(如活动数据)的重复估计数值彼此之间的接近程度,即对每个数据值变率的度量(如方差)。应优先选择更精确(即具有最小统计方差)的数据;完整性:包括由测量得到的数据所占的百分比,数据能代表利益相关方的程度,以及样本容量是否足够大、测量频率是否足够高等方面;一致性:在分析的各个部分中是否以统一的方式开展了数据选择,这需要做出定性评价;可再现性:有关方法和数据值的信息能在多大程度上允许独立的专人再现研究报告的结果,这需要做出定性评价。现场数据原材料获取阶段应收集的初级数据包括:原材料贮存相关过程的能源消耗量,以及运输至生产车间所消耗燃料的种类及其消耗量;辅助材料贮存相关过程的能源消耗量,以及运输至生产车间所消耗燃料的种类及其消耗量;包装材料贮存相关过程的能源消耗量,以及运输至生产车间所消耗燃料的种类及其消耗量。产品生产阶段应收集的初级数据包括:原材料的投入量;塑料管道产品的产量;辅助材料及包装材料的消耗量;燃料、电力、热力等能源消耗量;生产用水投入量;废弃物产生量。产品贮存阶段产品从加工厂配送至贮存及销售点的运输过程,应收集以下数据主要是:运输工具所消耗燃料的种类及其消耗量;产品在贮存的过程,优先收集初级数据主要是:产品在贮存时消耗的电量。背景数据背景数据应优先采用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提供的符合GB/T24044—2008要求且经第三方独立验证的上游产品碳足迹评价数据。若无,应优先选择代表中国国内平均生产水平的公开碳足迹评价数据,数据的参考年限应优先选择近年数据。若无,可选择国外同类技术数据作为背景数据。数据抽样要求若某个过程的输入有多个来源,且排放与清除数据来自评价所使用数据源的代表性样本,则数据抽样应根据具体产品的产品种类规则或产品碳足迹-产品种类规则提出具体抽样要求,并符合统计学相关规定。如同型号产品有多条生产线,可采用代表性生产样本的数据,同一种原料有多个供应商,可采用采购量最大的供应商的数据。数据计算数据收集完成后,应对产品每个生命周期阶段与功能单位进行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计算应以统一的功能单位作为该产品所在生命周期阶段中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共同基础,得到系统中所有的输入和输出数据,并通过汇总得到产品碳足迹的最终核算结果,以二氧化碳当量(tCO2e)表示。此过程中,如发现不合理的数据,应予以替换。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用活动水平数据乘以对应的排放因子,将实测活动水平数据和辅助数据换算为GHG排放量,以产品每个功能单位的GHG排放量形式记录;用具体GHG排放值乘以对应的GWP值,将GHG排放量数据换算为二氧化碳当量。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应检查数据的有效性,以确认并提供证据来证明所规定的数据质量要求已得到满足。在数据的确认过程中发现明显不合理的数据,应分析原因,予以替换,替换的数据应满足数据质量要求。如发现数据缺失,对缺失的数据应进行断档处理,代之以合理的“非零”数据、合理的“零”数据或采用同类技术单元过程报送的数据计算出来的数值。数据分配数据分配应符合GB/T24040—2008及GB/T24044—2008的相关要求,优先使用能反应产品物理关系的方式进行分配,如产品的体积、质量、数量等物理值;当物理关系不能确定或不能用作分配依据时,可用其经济关系进行分配,如产品产值等,同时应说明引用依据。核算方法概述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清除量应被分配到发生温室气体排放与清除的生命周期阶段。每个阶段的产品碳足迹相加得到整个生命周期的产品碳足迹。生命周期核算塑料管道产品碳足迹的核算应包括在企业内原材料获取阶段、产品生产阶段和产品贮存阶段的所有单元过程,计算见公式(1):CFP=(E原材料获取+E产品生产+E产品贮存)(1)=∑i(E外购电,i)E外购电=∑iAD外购电,i×EF电,i(2)式中:CFP—产品碳足迹,单位为千克二氧化当量(tCO2e);E外购电—单元过程电力消耗温室气体排排放量,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AD外购电,i—各电力消耗单元过程的电力消耗量,单位为兆瓦时(MWh);EF电,i—各电力消耗单元过程的电力排放因子,单位为吨二氧化碳当量每兆瓦(tCO2e/MWh);i—单元过程。电力排放因子及热力排放因子见附录C。记录和保存产品碳足迹评价的支撑资料,包括(但不限于)系统边界、单元过程、排放因子、活动数据来源、分配依据、关于排除的说明等。为确保碳核算报告文件和数据使用的受控管理,记录应该至少保存三年。碳足迹评价评价等级在考虑塑料管道产品整体制造商数量的基础上,级差设定考虑目前的技术能力、市场状况以及减排技术发展潜力等因素,使得各个等级内部都覆盖适当数量的产品,塑料管道碳足迹评价按碳足迹等级由低到高设定为一星、两星、三星,分别对应碳足迹披露产品、减碳产品与低碳产品。披露产品体现行业的最低水平要求,应逐步淘汰减排技术落后的产品,促进低成本低碳技术普遍应用;减碳产品应体现行业的平均水平要求,该值应能促使整个行业的排放水平逐步达到国家的中长期目标;低碳产品体现行业的最佳水平要求,是企业现阶段的努力目标,以促进减排技术的应用。数据质量评价体系数据质量评价表采用数据质量评价体系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价,进行5分制评分,数据保留1位小数。现场数据质量评价表参见表1,背景数据质量评价表参见表2。表1现场数据质量评价表数据来源数据类型数据时间现场其它实测、统计估算其它≤1年1~3年>3年51531541表2背景数据质量评价表数据来源数据类型数据时间现场试验、供应商文献、报告其它测量、计算平均估算未知≤1年1~5年5~10年>10年53153215431评价指标该评价体系对数据评价指标有3个:来源、类型和时间,通过计算每个数据的得分来判断单个数据的质量(最高总分15分),并以平均分(最高5分)记为该数据的数据质量。对于单元过程碳足迹数据,若其计算过程以单个或多个(≥2个)背景数据作为折算系数,则该过程碳足迹数据的数据质量等于其所使用现场数据和背景数据数据质量的最低分。对于多个单元过程组成的工序(组合)的碳足迹数据质量,通过计算其包括的所有单元过程碳足迹数据的加权平均得分来获得。敏感性分析对于质量较差的数据(分数低于3分)应进行敏感性分析或不确定性分析,检查说明产品生命周期忽略的过程、忽略的现场数据以及主要的假设等相关因素可能对最终结果造成的影响,说明背景数据选择、现场数据收集与现场数据处理是否符合本文件的要求。对敏感性高的数据,进行质量约束。本文件要求单元过程碳足迹在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中占比超过10%的数据为敏感性高的数据,其数据质量应不小于3分。敏感性分析或不确定性分析详细要求应符合GB/T24040—2008和GB/T24044—2008的规定。评价流程签订协议评价机构与评价委托方签订协议,签订协议之前,明确评价的具体目标,包括产品信息、开展原因、预期用途、通报方式、目标受众。评价准备评价机构签订协议后,根据委托方性质和要求,确定评价小组和成员,并要求委托方在商定日期内提供相关文件。文件评审通过文件评审,初步确定系统边界,包括功能单位、时间地理范围、生命周期阶段等内容,并确定现场走访思路,识别现场走访重点。现场审核根据文件评审结果,明确核查目的、核查计划、涉及抽样的制定抽样计划,确定现场核查程序,核查计划应在5个工作日前发给委托方确认。现场核查一般可按照召开见面会介绍核查计划、现场收集和验证信息、招开总结会介绍核查发现等步骤实施。核查组应对在现场收集的信息的真实性进行验证,确保其能够满足核查的要求。必要时可以在获得重点排放单位同意后,采用复印、记录、摄影、录像等方式保存相关记录。现场核查后,评价机构将文件评审与现场审核发现的不符合项提交委托方整改并关闭。报告编制根据文件评审和现场审核结果,完成评价报告的编制,报告应真实、客观、逻辑清楚,并采用统一格式。报告交付在签订日期前将报告交付给委托方。证书颁布根据评价报告,发放证书。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根据清单分析所提供的资源消耗数据以及各种排放数据,对产品系统潜在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为生命周期解释提供必要的信息。根据GB/T24040—2008的规定与本文件的对象,生命周期影响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步骤:选择影响类型、类型参数以及特征化模型;将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结果归类(分类);类型参数结果的计算(特征化)。生命周期解释生命周期解释应根据研究的目的重点考虑系统功能、功能单位和系统边界定义的适当性以及数据质量评价和敏感性分析所识别出的局限性。根据GB/T24044—2008的规定,生命周期解释应包括以下内容:对重大问题的识别;对完整性、敏感性和一致性的检查;结论、局限和建议。评价报告概述产品碳足迹评价结果和结论应为完整的、准确的、不带偏向性的。应透明地、详细地阐述评价结果、数据、方法、假设和局限性,以便利益相关方能够理解产品碳足迹固有的复杂性,并作出权衡。产品碳足迹报告中的评价结果和解释应能以符合评价目标的方式而被使用。评价报告内容评价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基本情况:联系人、地址、电话、传真、e-mail等;生产过程或环境的特别信息。产品描述:产品名称;产品功能用途;原料型号;产品制造、运输和使用信息。报告有效期及适用范围。产品可追溯信息。评价信息:功能单位;系统边界;数据描述;数据取舍原则;数据质量;数据收集;计算程序;碳足迹量化评价结果;附加环境信息。评价结果有效期产品碳足迹评价结果有效期因产品生命周期特性不同而不同。但若该产品碳足迹的生命周期发生变化,则原评价结果即时失效,并应重新进行该产品的碳足迹评价,具体包括以下两种情形:若产品生命周期的一个计划外变化导致产品碳足迹增加超过10%,且此情况持续超过三个月以上,则应重新进行该产品的碳足迹评价;若产品生命周期的一个计划内变化导致产品碳足迹增加超过5%,且此情况持续超过三个月以上,则应重新进行该产品的碳足迹评价。评价报告发布应用本文件可进行产品的碳足迹评价报告。应用本文件也可进行产品的Ⅲ型环境声明报告,Ⅲ型环境声明报告应遵守GB/T24025—2009的要求。评价结果的发布应遵守国家或地方的有关规定,如无特殊规定,可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发布方式:将评价报告的内容印刷在公司的宣传手册或发布在公司的网站上;将评价结果提供给产业链下游生产加工企业,用于下游产品的碳足迹量化与评价;将评价得出的碳足迹数值标在被评价的产品或包装箱上,并在使用说明书中说明数值的含意;将评价得出的碳足迹数值应用于碳标签,示例见第8章。碳标签总则碳标签标识应清晰可辨、易见、不易褪色并不易去除。图例标识主色调为绿色,表明其环保属性;标识外部为圆环和绿色组成的图案,圆环象征着地球,叶子象征着绿色和未来,其含义是保护环境,守护地球未来。圆环内部由文字和图案组成,文字由阿拉伯数字、英文、中文组成,用来详细描述产品的碳排放量或碳减排量,并标明产品已做完碳标签评价;图案由星星组成,用来表明产品的碳足迹等级,碳足迹等级由高到低一次三星、两星、一星。圆环的最外层为产品的名称,可为中文和英文,原则上为3到5个字符。整个标识的含义是符合碳足迹声明制度的产品、组织或过程。碳足迹包括产品碳足迹、组织碳足迹、过程碳足迹。图样示例见图2。颜色图1所示标志颜色为渐变绿色,以叶子为渐变分割处。叶子上部颜色建议使用C:54,M:20,Y:38,K:0;叶子下部颜色建议使用C:80,M:24,Y:97,K:0。星星(评价等级)颜色建议使用C:27,M:31,Y:89,K:0。规格标识的适宜规格应根据产品的尺寸来确定,如果需要缩小或扩大标识,应遵守标识给出的比例同等缩小或扩大。其最小面积不小于8mm×8mm,最大面积不大于60mm×60mm。标注标识可单独标注,也可在其它标识中按本标准要求增加该标识,并在相关文件中予以说明。该标识可增加碳足迹等级、GHG排放量或GHG减排量信息。对于碳足迹等级,应严格按照苏州市吴江区管业协会发布的产品碳标签相关标准规定的等级进行标注,对于GHG排放量或GHG减排量信息,应严格按照碳足迹评价结果或报告给出的值进行标注,如有违反上述要求的行为,苏州市吴江区管业协会有权要求其进行整改,对于整改不通过的行为,苏州市吴江区管业协会对于碳标签标识或评价结果不予承认。标识的标注可采取张贴、喷涂或压印的形式进行。标识应清晰可见,不易脱落。评价结果失效的3个月后,产品不可再标识原有的碳标签。附录A(资料性)塑料管道产品碳足迹数据清单生产过程生产过程碳足迹数据清单见表A.1。表A.1生产过程碳足迹数据清单制表人制表日期数据时期起始日期终止日期产品名称数量单位生命周期阶段物料获取(原材料、辅料和包装材料)项目单位数值数据来源产地原材料的运输距离包装材料的运输距离km辅助材料的运输距离km能源的运输距离km废弃物产生量kg生命周期阶段能源消耗(生产、外包装、污水站处理、公共电力消耗量和水消耗量等)项目单位数值数据来源备注生产车间电力消耗量MWh检验过程电力消耗量MWh水消耗量T废弃物产生量kg物料消耗(原材料、辅料和包装材料)项目单位数值数据来源备注原材料投入量kg色母粒投入量kg包装材料消耗量kg废弃物产生量kg污染物排放(废水、废物等)项目单位数值数据来源备注废水产生量m3废弃物产生量kg运输过程运输过程碳足迹数据清单见表A.2。表A.2运输过程碳足迹数据清单制表人制表日期数据时期起始日期终止日期生命周期阶段原材料获取及加工阶段项目单位运输方式(卡车、火车、海运、空运单位产品运输距离/(t.km)从生产地到总经销商km从总经销商到分经销商km从分经销商到客户km产品废弃物从收集点到处理点km使用过程使用过程碳足迹数据清单见表A.3。表A.3使用过程碳足迹数据清单制表人制表日期数据时期起始日期终止日期生命周期阶段产品使用阶段项目单位数值数据来源装配加热电能消耗量MWh废弃物产生量kg废物处理过程废物处理过程碳足迹数据清单见表A.4。表A.4废物处理过程碳足迹数据清单制表人制表日期数据时期起始日期终止日期生命周期阶段产品废弃回收阶段项目单位数值数据来源废弃物产生量kg废弃物的运输距离km处置类型(回收/再制造/焚烧/填埋)处理、消耗及排放量(功能单位)MWh产品固碳作用产品固碳作用数据清单见表A.5。表A.5产品固碳作用数据清单制表人制表日期数据时期起始日期终止日期产品名称单位设计使用寿命处置类型(回收/再制造/焚烧/填埋)回收率kg附录B(资料性)塑料管道产品碳足迹评价报告示例B.1塑料管道产品碳足迹评价报告示例塑管道产品碳足迹评价报告示例参见表B.1。表B.1塑料管道产品碳足迹评价报告示例一、基本情况公司概况委托单位XX有限公司(厂)法人代表XXX注册地址营业执照注册地址生产地址XX省XX市XX区(县)XX路号授权联系人联系电话产品信息产品名称(种类)产品规格尺寸产品型号原材料类型制造者名称和地址产品执行标准编号报告有效期及适用范围报告有效期适用范围二、产品碳足迹评价概况功能单位本评价选取以吨为功能单位。2、系统边界本次评价的系统边界包括:……对产品碳足迹的计算涵盖了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贮存周期的各个阶段,属于从大门到大门(填写大门到大门)模式,确定生命周期包括以下3个阶段:原材料获取、产品生产、产品贮存。以及有关产品系统边界的其它补充信息。2、产品碳排放源识别排放源对应阶段排放类别(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汽油原材料运输、产品运输、产品回收直接碳排放柴油原材料运输、产品运输、产品回收直接碳排放外购电力原材料生产、产品生产、产品回收间接碳排放三、产品碳排放量1、产品碳排放概况项目单位XXXX年产品碳排放总量吨产品直接碳排放量吨产品间接碳排放量吨2、产品碳排放明显碳排放类型碳足迹(tCO2e/功能单位)百分比(%)直接碳排放汽油柴油间接碳排放净外购电力生命周期阶段碳足迹(tCO2e/功能单位)百分比(%)原材料获取产品生产产品贮存四、活动水平、排放因子及来源说明企业应结合碳排放源的识别和划分情况,分别报告所核算的各个碳排放源的活动水平数据,同时说明相应的搜集方法、数据来源及其支撑证据。产品生产阶段消耗电力kW.h,调研数据来源为采购发票、生产报表等。产品贮存阶段消耗电力kW.h,调研数据来源为采购发票、生产报表等。电网供电排放因子为0.5810tCO2/MWh,取值来源《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环办气候〔2021〕9号);热力供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