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谛听传统品味文化第三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关于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壹贰任务壹思维方式及其内涵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思维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产物,对人们的认识起着规范定向的作用,在人们如何思考和思考什么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因此,学习传统文化必然要先了解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第一节关于思维方式一、思维方式及其内涵思维,就是人脑的活动,是人对自己的意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也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所进行的理性思考的过程。思维方式是在一定文化系统作用下整体化定型化的运思方式。思维方式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思维方式在人们如何思考和思考什么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思维方式不仅是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决定民族精神如何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也关系着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第一节关于思维方式第一节关于思维方式二、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一)螺旋形思维与直线形思维螺旋形思维是直觉的整体性思维,它偏爱具象,依托类比、象征,重复论证主题,把思想发散出去再收拢到原来的起点上,呈螺旋形模式推进。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大多比较含蓄,这根源于中国人螺旋形的思维方式。面对问题,中国人通常是一种围绕主题绕圈子“迂回式”的方式。西方习惯于直线形思维。当面对问题时,习惯于直截了当,直奔主题。即首先表达中心的意义,然后再去推理论证。第一节关于思维方式二、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二)直观经验思维和逻辑实证思维中国整体属于直观经验思维,是以整体直观为特色、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觉型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道家最先提出并运用直觉思维。庄子、孟子、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都具有直觉思维的显著特点。西方属于逻辑实证思维,具有强烈的经验、理性和思辨色彩。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奠定了逻辑学的基础,使逻辑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牛顿的经典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也充分反映了西方人的逻辑和理性。第一节关于思维方式二、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三)整体性思维与个体性思维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这种整体性观念发端于《周易》。儒、道两家都强调整体观点,把宇宙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注重从总体上观察事物、把握事物。这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与中国重视整体性相反,西方则注重个体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属于解析性思维,习惯于从个体上把握对象,长于对整体中各个细节的精密分析,强调个体化或个性化,注重个人的价值,注重对事物个体的分析;在认识复杂的事物时,习惯于将其分解成简单的要素,逐个地进行研究。第一节关于思维方式二、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三、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中西方思维的差异是由于中国与西方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的。第一节关于思维方式(一)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源头在中国儒家思想是主流社会思想,它深刻影响和渗透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强调整体思维,强调“经世致用”,强调寻求内省的直觉思维,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古希腊文化对西方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使西方社会成为一个注重个体、强调个体的社会。这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的思维方式。第一节关于思维方式三、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二)中西方不同的经济制度中国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这种社会中,“家”是基本的生产单位,“家”在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家庭为导向的观念使人们在集体行动中容易服从某些特定的权威,并且不喜欢坚持个人意见。这种“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存异、追求稳定的处世之道。第一节关于思维方式三、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第一节关于思维方式三、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二)中西方不同的经济制度西方文化发源于古希腊。使古希腊哲学家对天文学、气象学、几何学、物理学和数学有浓厚的兴趣,逐渐形成了西方的科学传统,专注于探索自然的奥秘。在近代,西方实验科学发展迅速,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就具有很强的实证色彩。特别是这种“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热衷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追求创新的品质和独立、竞争、平等的处世原则。。第一节关于思维方式三、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三)中西方的不同地理环境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国形成了与外界较为隔绝的状态。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鉴”,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心,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大多数西方国家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中,工业、商业和海运业都得到发展。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他们需要不断向外寻求资源,更专注于征服自然和对抗自然,从而形成了以强烈的占有欲、征服欲为特征的外向的民族性格文化特征。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差异,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是正常的,并没有高下之分。我们必须积极吸收各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第一节关于思维方式三、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任务贰内在超越 意象思维 整体思维 辩证思维 经世致用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指中国人理性地理解活动的方式,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态或思维惯性,是一种被定型化的思维样式、结构和过程。它不仅是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因此,在今天研究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简单介绍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第二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一、内在超越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地理环境,视野狭隘,思想封闭,不注重探究、改造和征服外部世界。同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感,古人的关注点主要在于自身以及如何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内在性”与“超越性”是统一的。这种思维方式集中体现在儒家、道家两个主要的思想流派中。孔子涉及了内在性问题与超越性的问题,但是对二者的关系表述并不清晰,孟子更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既构建了内在超越的宗教人伦信仰系统,也整合进了政治内容,建构了较为完整的内圣外王之说。在宋明理学中,孔子提出的“性与天”的思想得到了更深层次的阐释,儒家哲学所具有的“内在超越”特征被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第二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一、内在超越儒家哲学是一种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儒家传统这种内向性的影响,中国古人比较注重内在的修养。所以,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排在第一位的,修身的最高目标是“内圣外王”。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外王的目的。第二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一、内在超越道家思想也反映了思维方式的内在和超越。道家文化的根本和核心是“道”。老子之后,另一个重要的道家人物庄子思想中也包含了“内在超越”的思想。庄子哲学体现了自我精神的超越,是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家等思想文化交流融合后,具有了鲜明的中国色彩,并产生了许多宗派,如华严宗、天台宗、净土宗、禅宗等。儒道释三家无不主张通过内在精神超越的方式克服主体自身的局限,在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归宿。这种“内在超越性”的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二、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是一种通过意象进行思考的认知方式,是一种由意象出发,通过经验直觉与顿悟的方式而得出结论的独特思维方式,是哲学思维方式,是理性形象思维,是融感性与理性、形象与抽象为一体的中国特有的理论思维方式。意象思维具有较强的直观体悟色彩。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意象思维比较明显,中西方思维方式明显不同。意象思维运用的是带有感性色彩的抽象性、共相性的符号,把握的是对象世界抽象的、一般的意义。第二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符号意象思维是用某种符号来象征事物和现象,易卦符号的内涵,就是这种符号在模仿基础上象征的对象。易卦符号由模仿而有其指示意,由象征而有其内含义。玄想意象思维玄想意象思维方式是由符号意象思维方式发展来的,但与后者有重要的区别。玄想意象思维,是用玄想出来的意象符号来象征事物的本质或某种“形而上学”的东西,如老子、庄子的“道”。审美意象思维所谓审美意象思维,是用带有审美意味的意象来象征某种抽象观念的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多运用在古代文艺作品中。符号意象思维中国传统意象思维第二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三、整体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注重思维的系统性、全面性、完整性。整体思维贯穿于哲学、科学、宗教等各个领域,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三才模式”就是典型的整体思维的体现。整体性思维贯穿于整个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儒家、道家两个重要思想流派中都有体现。第二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三、整体思维(一)儒家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的理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殷商时期,古人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决定人间的一切,所以孟子就明确地奠定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西汉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董仲舒。他把天人之间的关系上升到政治高度,认为天的意志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命运,君主的权力是天授予的,作为臣子和百姓就要服从于君主,服从于天。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宋明时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是“天人合一”学说的集大成者。第二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三、整体思维(二)道家的整体观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也反映了整体观。老子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是无法形容和不可预测的,它被称为“道”。在“道”的统领下,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即“天人合一”。中国传统的重视事物整体的思维方式:优点是能够从整体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避免了片面性。缺点是这种宏观的分析视角,缺乏对事物各部分的详细分析,对事物的理解深度可能不够。因此,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思维方式,借鉴西方注重分析的思维方式,并且将两者有机融合起来。第二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四、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指从一定的观测维度出发,深入到世界的表象内部,探讨事物或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运动和发展的本质规律的思维方法,是人们在思考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范畴来把握对象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与逻辑思维相对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方式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绝对性、唯一性,事物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的。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并不是绝对对立的。第二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四、辩证思维中国古人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辩证思维集中体现在阴阳思维上,阴阳思维是中国古人理解事物的基本形式。除了阴和阳之外,还有动和静、本和末、有和无、强和弱、难和易等一系列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对立面。北宋的张载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都是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们的著作中有很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主要体现为联系观、矛盾观。第二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一)联系观中国古代辩证思维中的联系观,主要指不同事物之间以及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祸与福这两个对立面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福中会埋下祸根,祸中有福依存,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四、辩证思维第二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二)矛盾观一切事物都处于相反相成的关系之中。中国古代辩证法的矛盾观并不彻底。儒家辩证法,其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本质也是调和甚至消除矛盾。辩证思维方式是以生活经验与主观知觉为基础而展开,往往和特定个体的时空环境及生活经验直接或间接相联系,是经验的、实用的。与西方的以“概念”世界的内容联系与相互衔接为对象、目的是构成一个与“事实”不同的“概念”世界的辩证思维有着较大的区别。四、辩证思维第二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一)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对“致用”的解释为“尽其所用”。《辞海》的解释为:明清时期,人们主张学习有利于国家的学术思想。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五、经世致用思维第二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二)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儒家思想从产生之初,就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倾向,对后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多知识分子把国家的前途命运,放在首要地位。自明中叶以后,理学走上了末路。随着理学的没落,陆王心学崛起。虽然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没能避免衰落的结果,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清初,学者在总结明朝灭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经世致用思想的指引下,提出了一系列治家、治国的理论并努力将它们付诸实施。五、经世致用思维第二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三)经世致用思想的主要内容1.反对科举制度明朝沿用科举考试制度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士子们不能自由发挥,禁锢了他们的思想,使其逐渐失去独立思考能力,这样的选拔不能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鸡棚发泡施工方案
- 牙齿保护小知识
- 古桥维护 施工方案
-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培训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民族文化教育课件
- 南京吊装施工方案设计
- (2024年秋季版)河北省唐山市青坨营镇初级中学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8.2 敬畏生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烟台屋顶斜面窗施工方案
- 现浇压顶施工方案
- 2025-2030中国孵化器行业市场发展前瞻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铂耐药复发性卵巢癌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解读
- 2025-2030中国保健品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及病例分享
-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课件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
- NB/T 11524-2024矿用喷水灭火机器人通用技术要求
-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古诗词解析
- 糖尿病科普教育的社交媒体推广-洞察分析
-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 数学与科技的融合跨学科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实践
- 产品包装流程与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