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底盘构造课件:车桥和车轮_第1页
汽车底盘构造课件:车桥和车轮_第2页
汽车底盘构造课件:车桥和车轮_第3页
汽车底盘构造课件:车桥和车轮_第4页
汽车底盘构造课件:车桥和车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车桥和车轮一、特点

第一节车桥通过悬架与车架(或承载式车身)相连,两端安装车轮二、功用传递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与车轮之间各方向的作用力及其力矩。三、类型按结构分断开式:配独立悬架

整体式:配非独立悬架按车轮作用分

转向桥(从动桥)、驱动桥、转向驱动桥、支持桥。(一)组成:四、转向驱动桥(?)主减速器、差速器、内外半轴、万向节、转向节、主销。五、转向桥1、非断开式转向桥

主要由前梁、转向节和主销组成特点:与独立悬架配合使用,主要由转向节、悬臂等组成。

2、断开式转向桥

六、支持桥

既无转向功能又无驱动功能的桥称为支持桥,前置前驱轿车的后桥为典型的支持桥。七、转向轮定位参数

功能:保证转向轮能自动回正,以保证汽车直线行驶的稳定性。

1.主销后倾角(γ)作用:力图使转向后的前轮自动回正。原理:地面侧向力形成的转矩的方向与车轮偏转方向相反——回正作用。γ=2~3°定义:主销轴线和地面垂直线在汽车纵向平面内的夹角。

作用:使前轮自动回正;使转向操纵轻便;减小转向盘上的冲击力;2.主销内倾角(β)定义:主销轴线和地面垂直线在汽车横向断面内的夹角。作用:防止车轮出现内倾;减少轮毂外侧小轴承的受力,防止轮胎向外滑脱;便于与拱形路面接触;3.前轮外倾角(α)4.前轮前束(A-B=8~12mm)前轮前束:两侧前轮的后端边缘距离与前端边缘距离的差值称为前轮前束。其作用:消除前轮外倾造成的前轮向外滚开趋势,减轻轮胎磨损。

5.后轮的外倾角和前束

作用:(1)外倾角可增加车轮接地点的跨度,增加汽车的横向稳定性;(2)前束可抵消汽车高速行驶且驱动力F较大时,车轮出现的负前束(前张),减少轮胎的磨损;第二节车轮及轮胎一、功用支承整车缓冲,减振产生驱动力和制动力产生侧向力产生回正力矩保证良好的附着性承担越障提高通过性气门嘴二、车轮

1.组成

轮毂、轮辋、轮辐(1)按轮辐的构造(2)按车轴一端安装的轮胎数目

单式车轮和双式车轮辐板式和辐条式2.类型辐板式辐条式3.轮辋三、轮胎1.作用缓冲减振,保证良好的乘坐舒适性和行驶平顺性;与路面相互作用产生驱动力、制动力和侧向力;承受汽车的重力

;保证汽车的通过性。2.要求轮胎必须具有适宜的弹性、阻尼和承载能力;胎面部分具有增强附着能力的花纹:具有热稳定性、耐磨等3.轮胎的类型和各类轮胎的特点按用途分为:载货汽车轮胎(重型、中型、轻型);轿车轮胎按轮胎胎体结构分为:

充气轮胎(汽车上使用的主要轮胎形式)

;实心轮胎(1)充气轮胎按组成结构分为(2)按帘线排列方向分为:

有内胎轮胎;普通斜交轮胎;

无内胎轮胎。子午线轮胎。4.有内胎的充气轮胎

(1)组成

内胎,外胎,垫带(2)普通斜交轮胎外胎:胎冠(胎面)、胎肩、胎侧、缓冲层、帘布层、胎圈组成。特点:相邻层帘线交叉

为提高附着性,胎冠上采用各种形状的花纹(3)子午线轮胎子午线轮胎的结构特点:帘布层线排列的方向与轮胎的子午断面一致,帘布层数可减少40%-50%。胎体较柔软、弹性好。(4)轮胎内胎

内胎是一个环形橡胶管,应具有良好的弹性,并能耐热和不漏气。内胎上装有充放气的气门嘴5.无内胎的充气轮胎

6.活胎面轮胎:其胎面可更换7.轮胎规格标记方法

扁平率:(H/B)×100%宽断面轮胎:接地面积大,接地比压小,磨损小,滚动阻力小,侧向稳定性好轿车轮胎的规格表示方法中、重型载货汽车普通断面斜交轮胎本章小结掌握车桥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