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课时作业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选择题1.苏州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我国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起先成为全国粮仓,并且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的朝代是(D)A.汉朝B.隋朝C.唐朝D.宋朝解析:宋朝时南方的经济地位上升,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现象,D项正确。2.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980处。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映了(C)A.连年暴雨导致严峻涝灾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D.人口大量增加须要新耕地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连年暴雨和严峻涝灾,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官员的擢升,故B项错误;题干中“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980处。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说明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状况较好,而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人口增加,故D项错误。3.宋代农夫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A)A.增加了小农经济的韧性B.冲击了地主全部制经济C.扩大了农夫的人身自由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解析:材料“宋代农夫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表明宋代农夫在从事农业活动的同时,兼做小商业和雇佣劳动,有利于弥补农业活动的不足,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存在和发展,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地主土地全部制问题,B项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身自由问题,C项不正确;D项说法不正确。4.据《宋会要食货》记载,北宋时仅长江流域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和两浙路每年上贡的丝绸达266万多匹,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二。这说明长江流域(A)A.丝织技艺水平相对较高B.民众丝纺织主动性较高C.丝织品市场需求量较大D.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解析:本题考查北宋时期的纺织业。梓州路和两浙路每年上贡的丝绸多,但无法说明民众丝织主动性高,故解除B项;题干中提到的丝绸是作为上贡运用,而非投入市场,所以无法反映市场需求量,故解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区域经济是否平衡的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梓州路和两浙路每年上贡的丝绸多,可以从侧面说明长江流域的丝织技艺水平高,故选A项。5.生活在北宋时期东京的居民除用木柴做燃料外,还可能用(C)A.焦炭B.木炭C.煤炭D.石油气解析:北宋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运用煤作燃料,故选C项。6.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慢慢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由此可见,纸币(D)A.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B.易致封建王朝通货膨胀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要货币D.产生过程中注意其“防伪”功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纸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故A项错误;如管理不当任何时候纸币都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但材料未涉及,与“由此可见”不符,故B项错误;交子没有“取代金属货币”,故C项错误;“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注意“防伪”功能,故D项正确。7.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觉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疆,也发觉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这反映了唐宋时期(D)A.中国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B.中国制瓷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C.中外文化沟通频繁D.瓷器是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解析: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达,对外销售的主要产品是瓷器。材料中“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正是这一现象的体现,D正确;文化中心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B中传遍世界各地说法错误;C中沟通频繁不符合材料主旨。8.宋元时期,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元朝时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珍贵之城”的是(B)A.东京B.杭州C.大都D.明州解析:临安人口多,市场活跃,交易频繁,消遣活动丰富多彩,到元朝时改称杭州,仍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珍贵之城”,故选B项。9.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削减,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很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更的正确解读是(C)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B.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C.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重心的转移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解析:本题考查北宋以后南方经济的发展。分析材料信息可见,北宋以后北方经济发展缓慢,水利工程削减,南方各省包括后来明朝的湖南、云南等地农业经济发达,从而导致水利工程的增多,可见水利工程向粮食作物生产重心转移,故选C项。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解除;人口迁出地区即农业发展缓慢的地区,故B项错误;湖南、云南地区工商业经济落后,故D项错误。10.1027年,宋仁宗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子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议去往,各取稳便。据此可知当时(B)A.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B.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C.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D.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解析:从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子凭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客户与主子的关系,没有体现劳动力商品化趋势明显,故A项错误;从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子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议去往,各取稳便”,可知材料体现了客户与主子在收田结束时进行协商,反映出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统治者抑制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租佃关系在北宋是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但不是居于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11.宋代某些地区的租佃制发生了一些变更,在土地全部者和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大土地全部者将土地整体出租给包佃主,再由包佃主分散转租给租佃户,从而表现出土地全部权、占佃权和运用权的分别。二地主或包佃主的出现(B)A.限制了土地兼并B.推动了生产发展C.变更了地租形态D.废除了人身依附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此题可用解除法。材料信息不能反映限制了土地兼并,A项解除;二地主或包佃主的出现并没有变更地租形态,也没有废除人身依附关系,C、D两项均解除。只有B项符合题意,正确。12.宋时,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百姓迁移居处、更换职业的现象较为普遍。据此可知,宋朝(D)A.家族门第观念消逝B.国家对社会限制实现了民主化C.重农抑商政策瓦解D.具有显明的近世平民社会特征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宋朝门第观念减弱,社会阶层流淌加速,国家对社会的限制比以前松弛,带有显明的近世平民社会特征,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见下图。文字说明:这是1974年泉州市后渚港出土的南宋中型远洋商船,该船长为34米,宽11米,深4米左右,载重量20吨以上。材料二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政府激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广州、泉州是著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外国商人是中国海船的常客。材料三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市舶:古代中国对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称。亦指海外贸易)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觉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疆,也发觉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当时外国商人成为中国海船常客的缘由。(2)材料一反映了宋朝造船业的发达,请利用材料二、三,分析其中的缘由。(3)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答案:(1)中国海船船体大,装载多,结构坚实,抗风力强,能战胜惊涛骇浪;船上装有指南针,能精确地辨别航向。(2)政府重视和激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获利丰厚。(3)海外贸易地域广袤,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旺盛;广州作为海上丝绸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14.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受众多因素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西汉《史记》材料二“江南……民户繁育……地广野风,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宋史》材料三西汉、唐代和北宋南北方人口数量统计表材料四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江南根底。——南宋《陆游集》(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南方经济的变更表现在哪些方面?(2)依据材料三分析西汉到北宋全国人口出现的变更趋势。(3)依据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请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生上述变更的社会缘由。答案:(1)人口增长;农业发展;纺织业(手工业)发展。(2)全国总人口大幅度增加;到北宋时期,南方人口数量远远高于北方人口数量;到北宋时,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达到了62.9%;从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不断增加;北方人口数量在唐朝至北宋有所增加。(3)经济重心南移的缘由:南方战乱较北方少,大量北民南迁;北民南迁丰富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北方的农作物;统治者的支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实力。依据材料二“江南……民户繁育……地广野风,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与材料一相比,南方经济的变更表现在:人口增长;农业发展;纺织业(手工业)发展等方面。(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古代全国人口的变更相关学问的驾驭。依据材料三中的数据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从西汉到北宋,全国人口的变更趋势是:全国总人口大幅度增加;到北宋时期,南方人口量远远高于北方人口数量;到北宋时,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达到了62.9%;从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不断增加;北方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