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3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3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3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3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3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6-第3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探究点题号地震和地震波1、5、7、9、10地球的内部圈层2、3、4、6、8、13、15、16地球的外部圈层11、12、14、17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综合思维)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次地震,只能有一个烈度B.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C.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D.震中距是观测点到震源的距离答案C解析一次地震,依据距离震中远近的不同,其烈度是不一样的,A项错误;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B项错误;地震波就是震源旁边的岩石圈内部释放的能量波,C项正确;震中距是震中到观测点的距离,D项错误。2.(区域认知)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大的是()A.青藏高原 B.东北平原C.太平洋 D.四川盆地答案A解析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一般海拔越高,地壳厚度越大,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3.(综合思维)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羊羊“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它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在它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A.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古登堡面B.地壳—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核C.地幔—莫霍面—地核—古登堡面—地壳D.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答案D解析莫霍面与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由外向里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从地球表面到地心,依次经过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D项正确。印度尼西亚有“地震之国,火山之邦”之称。下表为印度尼西亚两次地震统计表。完成4~5题。时间位置震级震源深度2020苏门答腊岛北部6.3级10千米2019马鲁古海6.8级50千米4.(区域认知)苏门答腊岛北部6.3级地震、马鲁古海6.8级地震分别发生在()A.地壳上地幔 B.上地幔地壳C.地壳地壳 D.岩石圈上地幔答案A解析苏门答腊岛北部6.3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其所在位置为陆地,地势较高,地壳厚度较大,地震发生在地壳;马鲁古海6.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505.(综合思维)马鲁古海地震后,地震波从震源传播至地面过程,波速的改变特点是()A.增大 B.减小C.纵波消逝 D.横波消逝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地震波从地幔传播到地壳,经过莫霍面,地震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故B项正确。读下图,完成6~8题。6.(综合思维)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A.地震波速度的改变B.地球内部压力的改变C.地球内部温度的垂直改变D.物质温度的改变答案A解析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是指地表以下部分,须要借助地震波进行探测,依据横波和纵波在不同圈层的传播速度的改变,将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7.(综合思维)下列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最快B.地震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逝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相同D.地震时纵波先传到地面答案D解析地震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快于地壳,A项错误;地震波传到古登堡面时横波完全消逝,纵波速度减小,B项错误;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地震时纵波先传到地面,C项错误,D项正确。8.(区域认知)如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A.岩石圈、地幔、地壳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岩石圈、地幔、地核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地理概念存在着包含关系,即甲包含乙,乙包含丙。在地理概念中软流层属于上地幔,地幔又是地球的内部圈层,D项正确;而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包含地壳,但是不包含地幔,更不包含地核,故A、B、C三项错误。下表显示X、Y两地同年出现地震的有关资料。X地位于美国西部,Y地位于印度中部。完成9~10题。地点XY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200500震中距(千米)5.82.5地震发生时间(地方时)10:254:00震级7.47.1死亡人数818209.(区域认知)从表中资料看出,下列推断不行靠的是()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B.X地地震释放的能量大于Y地C.X、Y两地距震中远近D.X、Y两地的地震都属于破坏性地震答案A解析从表中的资料信息能够明确的是震级(释放的能量)、与震中的距离、有人员伤亡(受地震波的冲击)、5级以上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不能明确推断的是震源深度。10.(区域认知)Y地较X地因地震死亡人数较多的缘由不行能是()A.Y地人口密度较大B.Y地距离震中较近C.Y地的地震发生在夜间D.Y地位于板块边界地带答案D解析地震产生的危害与人口密度、经济水平、离震中的距离、地震发生的时间、抗震救灾的实力等有关。Y地位于印度洋板块的内部,故D项符合题意。下图以集合形式示意地球四个圈层,圆甲示意岩石圈,圆乙、圆丙和椭圆丁示意地球的外部圈层。完成11~12题。11.(区域认知)丙、丁圈层分别是()A.水圈、大气圈 B.大气圈、生物圈C.生物圈、大气圈 D.生物圈、水圈答案B解析生物圈包括水圈的全部、大气圈的底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由此可知乙、丙、丁三圈层分别是水圈、大气圈、生物圈。12.(综合思维)地表水属于()A.甲圈 B.乙圈C.丙圈 D.丁圈答案B解析由上题可知,乙圈为水圈,水圈由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组成。因此地表水属于乙圈,B项正确。2020年6月1日,位于堪察加半岛的克柳切夫火山喷发,烟柱高达5500米。火山灰尘扩散到火山以东13.(区域认知)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物质干脆来自()A.岩石圈 B.地核C.地壳 D.软流层答案D解析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14.(综合思维)火山灰向东扩散的力气来自()A.大气圈 B.水圈C.岩石圈 D.生物圈答案A解析火山灰物质在风的作用下,向东扩散,风是大气运动的表现,故火山灰向东扩散的力气来自大气圈,A项正确。15.(区域认知)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A.喜马拉雅山 B.黄土高原C.四川盆地 D.太平洋答案D解析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40分)16.读地壳、地幔、岩石圈及软流层示意图,图中G处为陆地,F处为海洋,完成下列问题。(22分)(1)图中A表示________,说明其厚度的特点及表现。(8分)(2)图中B表示________,A、B间的分界面的名称是________。简述从A到B地震波速度的改变状况。(6分)(3)图中C表示________,由图可知C大于A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4分)(4)图中D表示________层,一般认为这里是________的发源地。(4分)答案(1)地壳地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匀称的。大陆地壳较厚,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地壳更厚;大洋地壳较薄。(2)地幔莫霍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3)岩石圈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还包括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4)软流岩浆解析读图可知,A为地壳,B为地幔。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匀称的,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为莫霍面,地震波通过莫霍面时速度明显加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岩石圈,岩石圈漂移于软流层之上,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17.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1)指出甲圈层的名称,并说明该圈层空间范围的特点。(10分)(2)地球外部圈层,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4分)(3)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4分)答案(1)生物圈。特点: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生物圈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大部分生物集中在地表以上100米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