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4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8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乡土文化植根于特定地域的文化体系,是历史记忆与现实实践的结合体。乡土文化是乡土社会的灵魂,是乡村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在传承历史记忆、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等多个维度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化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关于“乡土文化消解与坍塌”的言论甚嚣尘上,乡村发展中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失衡也使得乡土文化的底蕴不断被侵蚀。可以想象,当乡土文化被遗忘或稀释时,乡村将失去自我价值与生存意义,甚至可能带来文化生态与意识形态的双重危机。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重拾与重塑乡土文化不仅是对本心的敬畏、对传统的回归,更是面对社会结构变迁、代际传承断裂等挑战时,寻找文化根基与身份认同的迫切需要。“重拾”与“重塑”是乡土文化重建过程中的两个关键概念,它们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拾”通常指的是重新获得和恢复已经存在的文化元素、传统和习惯,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记忆的回溯,即重新回顾和认知地方历史、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确保这些文化元素不被遗失、不被遗忘。二是传统习俗的复兴,即通过社区活动、节庆仪式等形式,促使传统习俗再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重塑”主要是在对已有文化元素进行重新解读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意义和形式,其内涵同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性转化,即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对其进行再创造,形成符合当代价值观的文化表现形式;二是适应性变革,即针对环境的变化与时代的发展,对传统乡土文化进行适应性“改造和包装”,使其能够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传播语境。_______。一方面,“重拾”为“重塑”奠定基础,使得重塑不至于丧失文化的真实与深度。另一方面,“重塑”推动“重拾”的深化,激发出新的文化创造性与衍生性。“重拾”强调文化的延续性,“重塑”强调文化的创新性,二者相辅相成,是一个动态协同、互相促进的过程。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重拾”与“重塑”既立足过去,又展望未来,它们共同构成了乡土文化生态的自我修复机制和创新发展机制,确保了乡土文化的历史性与持续性,也定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更多文化活力。(摘编自詹婷《乡村振兴战略下乡土文化的重拾与重塑》)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乡土文化就是在乡村中的长期共同生活里所形成的乡村特有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体系总称”。当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播、守住乡土文化的根意义重大。一些人将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对立,甚至将农村看作文化荒漠,把农村仅仅当作需要进行文化帮扶的对象。事实上,乡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农村具有丰富的文化表达。传播乡土文化是自觉承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命的现实要求。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乡村文化提供了新的文化传播方式,让城乡群众有更多机会在电视、电脑、手机上看到关于民歌、剪纸、皮影戏、木偶戏、节日习俗、赶大集等等的报道,这些都是农村文化记忆的重要表达。传统民俗也因此得以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焕发新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饭市”、古树水井、庙会祠堂等公共文化空间逐步退出人们的视野。面对消失的村庄和传统文化空间,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乡村产生了虚拟文化空间,这不仅打破了传统空间限制,重塑乡村文化空间,还拓展了传统文化资源和产品的价值空间,促使乡村传统文化遗产迸发新的活力和价值。数字化记录和再现使得乡土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促进人们的精神生活经历“乡土—离土—返土”的历程,为实现自我表达、促进城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人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基础。此外,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闲暇时间增多。网络信息平台的推送,将增强文化的传播速度、覆盖范围,从而影响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和闲暇生活习惯,驱动满足精神需求的消费。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正如《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指出,乡村数字文化建设,借助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等方式,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打造嵌入乡土文化的乡村文创品牌。这对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传统村落、乡土生活,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与布局,赋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摘编自贾月《新媒体时代乡土文化传播的现实图景与提升策略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重拾与重塑乡土文化,才有可能缓解因城市化与全球化而导致的乡村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失衡。B.回溯乡村多年来特定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乡村虚拟文化空间保留文化的真实与深度。C.传统习俗通过社区活动、节庆仪式等形式能在日常生活中复兴,而新媒体传播能促其焕发新活力。D.在乡村文创品牌中融入乡土特有的文化元素,实际是让传统文化在重塑中符合当代价值观的变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对乡土文化的沿革重建,来守住乡土社会的灵魂、中华文明的根,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B.《乡土中国》中“世代定居”的乡土社会正在瓦解,而新媒体让背井离乡的农民实现“精神返土”成为可能。C.当今社会,农民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日益旺盛,他们不仅是文化的消费者,更是乡土文化经济价值的开发者。D.材料一主要论述重建乡土文化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材料二则重在论述发展新媒体技术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一项是()A.某市利用微信地图等小程序,一图纵览、一键直达全区非遗,提高了文化遗产的互动性。B.华农兄弟、李子柒等“乡土主播”的走红,展示了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民间技艺的魅力。C.相关平台通过设置流量变现等赚钱规则,吸引了大量农民成为新媒体用户和内容创作者。D.村民组织“吃月饼、赏满月、品秋茶”的中秋节专场活动,展示了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4)下列填入材料一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乡土文化的“重拾”与“重塑”的重要性难分高下B.乡土文化的“重拾”与“重塑”存在其各自的特点C.乡土文化的“重拾”与“重塑”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D.乡土文化的“重拾”与“重塑”对乡村振兴至关重要(5)新媒体何以能促进乡土文化的“重拾”与“重塑”?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述原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22分)2.(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发现大地的星星迟子建我出生在正月,是和着风雪的节拍来到人世的,这个季节对极北地区来说,天黑得早又亮得晚,为着节省,一般的人家会把炉火当灯。春夏秋时,我们在屋内无需炉火,拉开窗帘,月亮就来屋子投胎了,无论吃饭、刷碗、洗衣、扫地还是铺被子,都可借上它大度的光。而冬天里为抵御寒风,双层窗格塞了厚厚的锯末,进户门也钉上毛毡,再加上一早一晚气温低,霜花就像玻璃窗娶的俏媳妇似的,紧密贴合着,浓得化不开,住屋与月亮仿佛隔了两世,炉火便是主要光源了。但冬夜的光明依然是辽阔的。天黑得早,月亮升起也早。只要不是瘦得伶仃的上弦月和下弦月,月亮都是顶呱呱的天灯,而雪花铺就的大地,就是一个天然的反光板,天地间因之焕发着乳白的光晕。你可以穿得暖暖和和的,在月亮地里劈柴挑水,给牲口棚的牛马加草料。女人们串门子不用带手电筒,男人们凑一堆喝酒也不怕回来晚,月亮给他们照着路呢。屋檐结了冰溜子,说明春天张开翅膀了。屋顶的积雪被暖阳融化后,屋檐白天滴答滴答地淌水,但随着夜晚温度持续走低,它们就被活活冻僵,冻成螺旋状,雪亮而参差地站成一排,恰如竖琴。弹奏冰溜子的还是暖阳,待到太阳升高,冰溜子便又淌水了,一点点地瘦下去,矮下去,直至不见。有时我们一夜醒来,见晨曦将冰溜子镀上一层乳黄的微光,晶莹剔透得像棒棒糖,便跳起来摘下一根,咯嘣咯嘣地嚼,嚼得透心地凉。春天里家家烧荒草、翻地、上粪肥、打垄,做着播种的准备了。我很吃惊那些小小的种子埋进土里,隔不多久,会长出绿苗。菠菜、小白菜、生菜、水萝卜,要不了多久,就水灵灵地上了餐桌。到了夏天,我们会在院子临时搭灶,把餐桌搬到灶旁。这时菜园的茄子豆角和西红柿都下来了,(①)的它们进了油锅,若是再有几片肉加持,炖煮时满院子都是香味了。吃过饭,蚊子也起来了,赶紧拢一堆艾草熏蚊子。蚊烟缭绕时,常有串门子的来,主妇就泡一壶家常的茉莉花茶待客,人们喝茶聊着季候天气、家长里短、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雷公发怒、河神镇妖等天上人间的事,听得我们这些小孩子(②)的。蚊烟散了,月亮和星星也出来了,极北的星空四季都是花园,而星星花儿是开不败的。秋天一到,风又硬了。燕子离窝了,大雁南飞了,林间落叶,河水枯瘦。人们抓紧时间秋收,因为天这时变得小心眼,说变脸就变脸,常常是庄稼没收完,雪就来了。这时节的女人最忙碌,给家人做棉袄棉裤,大人的通常翻新一下,再加一层棉絮,小孩子长得快,几乎年年都得接裤腿和袖管,不然会冻手脖子和脚脖子。收了秋,把土豆萝卜白菜下到地窖,腌上咸菜,再腌上一大缸酸菜,趁着正午的太阳还是热心肠,赶紧打了糨糊,裁好窗纸,把窗户缝溜了。冬天一拉开帷幕,就是一出长达半年的大剧,我们偎在火炉旁吃东西听故事的时候,山林的狍子野兔正努力扒开厚厚的积雪,寻找干枯的浆果和蘑菇,留鸟在树缝中探寻僵死的虫子果腹。一场又一场壮丽的日落染红了西边天,一场又一场辉煌的日出,让我们懂得黑暗不是(③)的。人们进入腊月就忙年了,买春联年画蜡烛爆竹,买烟酒糖茶和罐头,买冻梨冻柿子,买花生瓜子,当然女孩子还要买漂亮的发夹和鲜亮的头绳,让彩蝶先于春天落到我们头上。我们的日子就在这四季中,随日月和流水,艰辛而踏实、朴素而温暖地缓缓流转。_______。记得电灯取代了蜡烛的那天,全家人盘腿坐在炕上,简直不能相信头顶这颗小小的玻璃圆脑袋,发出的光比蜡烛要亮上几百倍,能照清人脸上的雀斑,照明花瓶的蜡花,照亮地板上匍匐的蜘蛛。而镇子首户买了电视的那年,我们一拨拨拥入这家,炕上地上站满了人,但见一个灰白的四方盒子通上电后,雪花点闪烁,随着主人拨动旋钮,黑白的画面出现了,要山有山,要水有水,人能说话,鸟能飞翔,跟看电影一样,却不知放映员藏身何处,让人佩服得(④)。我们更忘不了铁轨铺到山镇,第一列火车呼啸而过时,一帮人追着火车啧啧惊叹,这可不就是森林的神龙么。我最初走上文学之路,采撷的正是那片土地现世与隔世的花朵。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动物植物,生灵的欢欣与悲苦,万物的雨露与寒霜,都是我下笔的动力。我很难定义文学是什么,只能说天地间有两个星空,一个是澄明上苍赐予的,要抬头仰望;一个是悲欢人间赐予的,需低头拾取。一个作家不断深入地挖掘人性之光,就是发现大地的星星,一块顽石会发光,一条河流会唱歌,一朵花会讲前世今生的故事,一只鸟会把人间消息传遍四方。在浩瀚宇宙中,所有的房屋都是陆地的船,载着芸芸众生,朝着星光的灯塔,远航。(有删改)(1)下列依次填入文本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①姹紫嫣红②大惊小怪③无穷无尽④甘拜下风B.①姹紫嫣红②一惊一乍③无穷无尽④五体投地C.①万紫千红②大惊小怪③无边无际④甘拜下风D.①万紫千红②一惊一乍③无边无际④五体投地(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对每一个发生在山镇的进步和变革感到欣喜和激动B.我们对发生在山镇的每一个变革和进步感到欣喜和激动C.发生在山镇的每一个变革和进步,都令我们欣喜和激动D.每一个发生在山镇的进步和变革,都令我们欣喜和激动(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极北地区的人们为着节省,只能借着月光和炉火在屋里自由活动,可见家乡的经济发展颇为落后。B.冬日积雪融化之时,“我们”把屋檐下的冰溜子摘下来当作棒棒糖嚼,彰显了童年时期的单纯无知。C.文中强调秋天“女人最忙碌”,秋收之余还要给一家人做棉袄棉裤,表现了作者对女性力量的肯定。D.家乡充满生活意趣的人与事,不仅是“我”在文学创作中的下笔动力,还是内心智慧思考的源泉。(4)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用长短句相结合的形式描写了童年夏日时节的所见所闻,长句感情丰富,短句简洁明快。B.《故都的秋》借秋景抒发清静之感,本文则以秋日萧瑟的景象反衬了人们秋收时的充实忙碌。C.文章对家乡人初次接触电灯、电视、火车时的心理刻画,表现了科技进步带给人的巨大震撼。D.文章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将读者引入情境,凸显了作者对故乡这块精神自留地的深切怀念。(5)本文语言颇有特色,既充满诗意又蕴含哲理,请结合文章对冬日的描写内容分析。(6)迟子建说:“一个作家命定的乡土可能只有一块,但深耕好它,你会获得文学的广阔天地。”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如何深耕这块“乡土”的?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4分)3.(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与可①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迭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选自苏轼《净因院画记》)材料二: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知微既死,笔法中绝五十余年。近岁成都人蒲永昇②,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得二孙本意。自黄居寀兄弟、李怀衮之流,皆不及也,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昇辄嘻笑舍去,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尝与余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昇同年而语也。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选自苏轼《书蒲永昇画后》)【注】①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画家,与苏轼为中表兄弟,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开后世“湖州竹派”。②蒲永昇:晚唐画家,善画水。(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其善者A不过B能为C波头起伏D使人至E以手扪之E谓有洼G隆H以为至妙矣(2)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C.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D.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能曲尽其形”与《劝学》的“其曲中规”的“曲”意思不同。B.当,动词,与《登泰山记》的“崖限当道者”的“当”用法相同。C.“须臾而成”与《赤壁赋》的“哀吾生之须臾”的“须臾”意思相同。D.宝,以……为宝,与《师说》的“吾从而师之”的“师”用法不同。(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认为,绘画时对事物形态有所取舍,带来的只是表面的形态不全而已,这并不会影响画面整体的神韵意境。B.苏轼介绍文与可作画善于抓住事物内在特质和神韵,而人们模仿他绘画,有的画得活色生香,有的画得僵死无趣。C.苏轼认为古往今来画的水,大多追求形似,虽然逼真,但只是在技法上能和印版水纹纸一较高下,终究是“死水”。D.苏轼将蒲永昇临摹的二十四幅画水的作品,在夏季挂在高堂洁白的墙上,每每看到就感到冷风扑面,毛发竖起。(5)翻译句子。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②将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6)苏轼认为表现“无常形”的“山石竹木,水波烟云”等事物贵在“得其理”,那么艺术创作者如何才能做到“得其理”呢?请依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夏日留题张山人①林亭杜荀鹤②此中偏称夏中游,时有风来暑气收。涧底松③摇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求猿句寄山深寺,乞鹤书传海畔洲。闲与先生话身事,浮名薄宦总悠悠。【注】①山人:隐居山林的人。②唐代晚期著名诗人,以诗才著称,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③涧底松,西晋左思有诗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来到友人隐居之地,感觉风清气凉,认为这里适宜夏季游赏。B.诗歌由松树摇动联想到高处落雨,形象写出风拂山林的凉爽之感。C.“撼”字由听觉转为视觉,用窗外秋色传达竹动之声的独特情韵。D.诗人想请山中猿、洲上鹤当信使,来传递在山林与友共处的感慨。(2)诗人“与先生话身事”的心情是否称得上“闲”?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5.(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白处。(1)故不积跬步,。(《荀子•劝学》)(2)吾师道也,。(韩愈《师说》)(3),击空明兮溯流光。(苏轼《赤壁赋》)(4)或得日或否,,而皆若偻。(姚鼐《登泰山记》)(5)语文老师讲杜甫的《登高》,忍不住吟诵“,”两句诗,一瞬间就把同学们带进落叶飘零、长江东去的画面。(6)诗词在写景、状物或叙事的过程中进行议论,往往能增添理趣。学习《语文》必修上册的诗词,读到的“,”这组议论句,就给自己带来人生哲理的启示。三、整本书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6.(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乡土中国》重刊序言中提出:概念是认识具体的中国社会的工具。如何提炼概念呢?费孝通先生说他“在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比如:从_______这一现象中,他提炼出“血缘”的概念。如何理解并阐释概念呢?他采用“类比”和“对比”的方式来解释抽象的概念。还是以“血缘”为例:一方面,将乡土社会中基于生育的“血缘”比作“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这是“类比”;另一方面,与乡土社会的“血缘”相对,对举了从商业社会里发展出来的以契约为基础、理性而非受感情支配的“地缘”,这是“对比”;因此,可将“血缘”阐释为——乡土社会中基于生育繁衍而形成的、依靠人情往来维持的稳定的社会结构。(1)下列具体社会现象,不适合填入横线上的一项是()A.中国人的“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圈子的亲热的人,甚至天下可成一家。B.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贵人之子恒为贵,富人之子恒为富。C.孩子出生在云南,但终其一生都继承沿用父亲远在“江苏吴江”的籍贯,不会改变。D.乡人宁可远走十多里到街集上与陌生人交易,避免与亲戚因“当场算清”而伤感情。(2)请仿照材料中的方法,阅读下列节选文段,理解并阐释“差序格局”这一概念。①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②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③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四、写作(60分)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中提到作家要“不断深入地挖掘人性之光”,其实这不仅适用于文学创作。挖掘人性之光,可以抚慰迷茫的心灵,可以指引前行的方向,可以点亮世界的黑暗……每个人都应该挖掘人性之光。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40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8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乡土文化植根于特定地域的文化体系,是历史记忆与现实实践的结合体。乡土文化是乡土社会的灵魂,是乡村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在传承历史记忆、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等多个维度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化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关于“乡土文化消解与坍塌”的言论甚嚣尘上,乡村发展中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失衡也使得乡土文化的底蕴不断被侵蚀。可以想象,当乡土文化被遗忘或稀释时,乡村将失去自我价值与生存意义,甚至可能带来文化生态与意识形态的双重危机。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重拾与重塑乡土文化不仅是对本心的敬畏、对传统的回归,更是面对社会结构变迁、代际传承断裂等挑战时,寻找文化根基与身份认同的迫切需要。“重拾”与“重塑”是乡土文化重建过程中的两个关键概念,它们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拾”通常指的是重新获得和恢复已经存在的文化元素、传统和习惯,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记忆的回溯,即重新回顾和认知地方历史、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确保这些文化元素不被遗失、不被遗忘。二是传统习俗的复兴,即通过社区活动、节庆仪式等形式,促使传统习俗再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重塑”主要是在对已有文化元素进行重新解读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意义和形式,其内涵同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性转化,即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对其进行再创造,形成符合当代价值观的文化表现形式;二是适应性变革,即针对环境的变化与时代的发展,对传统乡土文化进行适应性“改造和包装”,使其能够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传播语境。_______。一方面,“重拾”为“重塑”奠定基础,使得重塑不至于丧失文化的真实与深度。另一方面,“重塑”推动“重拾”的深化,激发出新的文化创造性与衍生性。“重拾”强调文化的延续性,“重塑”强调文化的创新性,二者相辅相成,是一个动态协同、互相促进的过程。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重拾”与“重塑”既立足过去,又展望未来,它们共同构成了乡土文化生态的自我修复机制和创新发展机制,确保了乡土文化的历史性与持续性,也定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更多文化活力。(摘编自詹婷《乡村振兴战略下乡土文化的重拾与重塑》)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乡土文化就是在乡村中的长期共同生活里所形成的乡村特有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体系总称”。当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播、守住乡土文化的根意义重大。一些人将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对立,甚至将农村看作文化荒漠,把农村仅仅当作需要进行文化帮扶的对象。事实上,乡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农村具有丰富的文化表达。传播乡土文化是自觉承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命的现实要求。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乡村文化提供了新的文化传播方式,让城乡群众有更多机会在电视、电脑、手机上看到关于民歌、剪纸、皮影戏、木偶戏、节日习俗、赶大集等等的报道,这些都是农村文化记忆的重要表达。传统民俗也因此得以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焕发新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饭市”、古树水井、庙会祠堂等公共文化空间逐步退出人们的视野。面对消失的村庄和传统文化空间,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乡村产生了虚拟文化空间,这不仅打破了传统空间限制,重塑乡村文化空间,还拓展了传统文化资源和产品的价值空间,促使乡村传统文化遗产迸发新的活力和价值。数字化记录和再现使得乡土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促进人们的精神生活经历“乡土—离土—返土”的历程,为实现自我表达、促进城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人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基础。此外,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闲暇时间增多。网络信息平台的推送,将增强文化的传播速度、覆盖范围,从而影响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和闲暇生活习惯,驱动满足精神需求的消费。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正如《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指出,乡村数字文化建设,借助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等方式,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打造嵌入乡土文化的乡村文创品牌。这对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传统村落、乡土生活,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与布局,赋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摘编自贾月《新媒体时代乡土文化传播的现实图景与提升策略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重拾与重塑乡土文化,才有可能缓解因城市化与全球化而导致的乡村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失衡。B.回溯乡村多年来特定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乡村虚拟文化空间保留文化的真实与深度。C.传统习俗通过社区活动、节庆仪式等形式能在日常生活中复兴,而新媒体传播能促其焕发新活力。D.在乡村文创品牌中融入乡土特有的文化元素,实际是让传统文化在重塑中符合当代价值观的变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通过对乡土文化的沿革重建,来守住乡土社会的灵魂、中华文明的根,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B.《乡土中国》中“世代定居”的乡土社会正在瓦解,而新媒体让背井离乡的农民实现“精神返土”成为可能。C.当今社会,农民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日益旺盛,他们不仅是文化的消费者,更是乡土文化经济价值的开发者。D.材料一主要论述重建乡土文化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材料二则重在论述发展新媒体技术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一项是(B)A.某市利用微信地图等小程序,一图纵览、一键直达全区非遗,提高了文化遗产的互动性。B.华农兄弟、李子柒等“乡土主播”的走红,展示了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民间技艺的魅力。C.相关平台通过设置流量变现等赚钱规则,吸引了大量农民成为新媒体用户和内容创作者。D.村民组织“吃月饼、赏满月、品秋茶”的中秋节专场活动,展示了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4)下列填入材料一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C)A.乡土文化的“重拾”与“重塑”的重要性难分高下B.乡土文化的“重拾”与“重塑”存在其各自的特点C.乡土文化的“重拾”与“重塑”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D.乡土文化的“重拾”与“重塑”对乡村振兴至关重要(5)新媒体何以能促进乡土文化的“重拾”与“重塑”?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述原因。【解答】(1)B.回溯乡村多年来特定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乡村虚拟文化空间保留文化的真实与深度。然而,原文并未提到“回溯乡村多年来特定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与“乡村虚拟文化空间保留文化的真实与深度”之间的关系,且根据原文,“乡村虚拟文化空间”是由新媒体发展带来的,与“回溯乡村多年来特定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无直接关系。故选B。(2)C.当今社会,农民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日益旺盛,他们不仅是文化的消费者,更是乡土文化经济价值的开发者。这个选项虽然提到了农民是文化的消费者和乡土文化经济价值的开发者,但原文并未直接提到“农民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日益旺盛”,且原文强调的是新媒体和电商等平台在开发和传播乡土文化经济价值方面的作用,而非农民本身。因此,C选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故选C。(3)材料二主要论述的是新媒体时代乡土文化传播的现实图景与提升策略,因此我们需要从选项中找出与新媒体和乡土文化传播相关的论据。A.某市利用微信地图等小程序,一图纵览、一键直达全区非遗,提高了文化遗产的互动性。这个选项虽然提到了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文化遗产的互动性,但并未直接涉及到乡土文化的传播,因此不够贴切。B.华农兄弟、李子柒等“乡土主播”的走红,展示了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民间技艺的魅力。这个选项直接提到了新媒体时代的“乡土主播”以及他们展示的乡土文化元素,与材料二的主题高度相关,因此是最适合的论据。C.相关平台通过设置流量变现等赚钱规则,吸引了大量农民成为新媒体用户和内容创作者。这个选项虽然提到了新媒体和农民,但并未直接涉及到乡土文化的传播,而是侧重于农民通过新媒体赚钱的话题,因此不够贴切。D.村民组织“吃月饼、赏满月、品秋茶”的中秋节专场活动,展示了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这个选项虽然提到了乡土文化的展示,但并未涉及到新媒体的传播作用,因此也不够贴切。故选B。(4)横线出现在材料一的第三段开头,根据第三段的内容,“一方面,‘重拾’为‘重塑’奠定基础,使得重塑不至于丧失文化的真实与深度。另一方面,‘重塑’推动‘重拾’的深化,激发出新的文化创造性与衍生性。‘重拾’强调文化的延续性,‘重塑’强调文化的创新性,二者相辅相成,是一个动态协同、互相促进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这段主要讲述的是“重拾”与“重塑”之间的关系。A.乡土文化的“重拾”与“重塑”的重要性难分高下。这个选项强调的是“重拾”与“重塑”的重要性,但并未涉及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不适合填入。B.乡土文化的“重拾”与“重塑”存在其各自的特点。这个选项强调的是“重拾”与“重塑”的特点,但并未涉及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也不适合填入。C.乡土文化的“重拾”与“重塑”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这个选项直接指出了“重拾”与“重塑”之间的关系,与第三段的内容高度相关,因此是最适合的填空选项。D.乡土文化的“重拾”与“重塑”对乡村振兴至关重要。这个选项强调的是“重拾”与“重塑”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但并未涉及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也不适合填入。故选C。(5)①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乡村文化提供了新的文化传播方式,让城乡群众有更多机会在电视、电脑、手机上看到关于民歌、剪纸、皮影戏、木偶戏、节日习俗、赶大集等等的报道,这些都是农村文化记忆的重要表达。传统民俗也因此得以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焕发新活力”,我们可以概括出第一条原因:新媒体为乡土文化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有助于文化记忆的回溯,促使传统习俗复兴。②根据材料二第三段“面对消失的村庄和传统文化空间,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乡村产生了虚拟文化空间,这不仅打破了传统空间限制,重塑乡村文化空间,还拓展了传统文化资源和产品的价值空间,促使乡村传统文化遗产迸发新的活力和价值。数字化记录和再现使得乡土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我们可以概括出第二条原因: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空间限制,重塑乡村文化空间,有助于创造性转化和适应性变革乡土文化。③根据材料二第四段“网络信息平台的推送,将增强文化的传播速度、覆盖范围,从而影响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和闲暇生活习惯,驱动满足精神需求的消费。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打造嵌入乡土文化的乡村文创品牌”,我们可以概括出第三条原因:新媒体增强了乡土文化的经济价值,有助于通过文创品牌等方式实现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综上所述,新媒体能促进乡土文化的“重拾”与“重塑”的原因有:新媒体为乡土文化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有助于文化记忆的回溯,促使传统习俗复兴;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空间限制,重塑乡村文化空间,有助于创造性转化和适应性变革乡土文化;新媒体增强了乡土文化的经济价值,有助于通过文创品牌等方式实现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答案:(1)B(2)C(3)B(4)C(5)新媒体为乡土文化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有助于文化记忆的回溯,促使传统习俗复兴;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空间限制,重塑乡村文化空间,有助于创造性转化和适应性变革乡土文化;新媒体增强了乡土文化的经济价值,有助于通过文创品牌等方式实现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22分)2.(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发现大地的星星迟子建我出生在正月,是和着风雪的节拍来到人世的,这个季节对极北地区来说,天黑得早又亮得晚,为着节省,一般的人家会把炉火当灯。春夏秋时,我们在屋内无需炉火,拉开窗帘,月亮就来屋子投胎了,无论吃饭、刷碗、洗衣、扫地还是铺被子,都可借上它大度的光。而冬天里为抵御寒风,双层窗格塞了厚厚的锯末,进户门也钉上毛毡,再加上一早一晚气温低,霜花就像玻璃窗娶的俏媳妇似的,紧密贴合着,浓得化不开,住屋与月亮仿佛隔了两世,炉火便是主要光源了。但冬夜的光明依然是辽阔的。天黑得早,月亮升起也早。只要不是瘦得伶仃的上弦月和下弦月,月亮都是顶呱呱的天灯,而雪花铺就的大地,就是一个天然的反光板,天地间因之焕发着乳白的光晕。你可以穿得暖暖和和的,在月亮地里劈柴挑水,给牲口棚的牛马加草料。女人们串门子不用带手电筒,男人们凑一堆喝酒也不怕回来晚,月亮给他们照着路呢。屋檐结了冰溜子,说明春天张开翅膀了。屋顶的积雪被暖阳融化后,屋檐白天滴答滴答地淌水,但随着夜晚温度持续走低,它们就被活活冻僵,冻成螺旋状,雪亮而参差地站成一排,恰如竖琴。弹奏冰溜子的还是暖阳,待到太阳升高,冰溜子便又淌水了,一点点地瘦下去,矮下去,直至不见。有时我们一夜醒来,见晨曦将冰溜子镀上一层乳黄的微光,晶莹剔透得像棒棒糖,便跳起来摘下一根,咯嘣咯嘣地嚼,嚼得透心地凉。春天里家家烧荒草、翻地、上粪肥、打垄,做着播种的准备了。我很吃惊那些小小的种子埋进土里,隔不多久,会长出绿苗。菠菜、小白菜、生菜、水萝卜,要不了多久,就水灵灵地上了餐桌。到了夏天,我们会在院子临时搭灶,把餐桌搬到灶旁。这时菜园的茄子豆角和西红柿都下来了,(①)的它们进了油锅,若是再有几片肉加持,炖煮时满院子都是香味了。吃过饭,蚊子也起来了,赶紧拢一堆艾草熏蚊子。蚊烟缭绕时,常有串门子的来,主妇就泡一壶家常的茉莉花茶待客,人们喝茶聊着季候天气、家长里短、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雷公发怒、河神镇妖等天上人间的事,听得我们这些小孩子(②)的。蚊烟散了,月亮和星星也出来了,极北的星空四季都是花园,而星星花儿是开不败的。秋天一到,风又硬了。燕子离窝了,大雁南飞了,林间落叶,河水枯瘦。人们抓紧时间秋收,因为天这时变得小心眼,说变脸就变脸,常常是庄稼没收完,雪就来了。这时节的女人最忙碌,给家人做棉袄棉裤,大人的通常翻新一下,再加一层棉絮,小孩子长得快,几乎年年都得接裤腿和袖管,不然会冻手脖子和脚脖子。收了秋,把土豆萝卜白菜下到地窖,腌上咸菜,再腌上一大缸酸菜,趁着正午的太阳还是热心肠,赶紧打了糨糊,裁好窗纸,把窗户缝溜了。冬天一拉开帷幕,就是一出长达半年的大剧,我们偎在火炉旁吃东西听故事的时候,山林的狍子野兔正努力扒开厚厚的积雪,寻找干枯的浆果和蘑菇,留鸟在树缝中探寻僵死的虫子果腹。一场又一场壮丽的日落染红了西边天,一场又一场辉煌的日出,让我们懂得黑暗不是(③)的。人们进入腊月就忙年了,买春联年画蜡烛爆竹,买烟酒糖茶和罐头,买冻梨冻柿子,买花生瓜子,当然女孩子还要买漂亮的发夹和鲜亮的头绳,让彩蝶先于春天落到我们头上。我们的日子就在这四季中,随日月和流水,艰辛而踏实、朴素而温暖地缓缓流转。_______。记得电灯取代了蜡烛的那天,全家人盘腿坐在炕上,简直不能相信头顶这颗小小的玻璃圆脑袋,发出的光比蜡烛要亮上几百倍,能照清人脸上的雀斑,照明花瓶的蜡花,照亮地板上匍匐的蜘蛛。而镇子首户买了电视的那年,我们一拨拨拥入这家,炕上地上站满了人,但见一个灰白的四方盒子通上电后,雪花点闪烁,随着主人拨动旋钮,黑白的画面出现了,要山有山,要水有水,人能说话,鸟能飞翔,跟看电影一样,却不知放映员藏身何处,让人佩服得(④)。我们更忘不了铁轨铺到山镇,第一列火车呼啸而过时,一帮人追着火车啧啧惊叹,这可不就是森林的神龙么。我最初走上文学之路,采撷的正是那片土地现世与隔世的花朵。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动物植物,生灵的欢欣与悲苦,万物的雨露与寒霜,都是我下笔的动力。我很难定义文学是什么,只能说天地间有两个星空,一个是澄明上苍赐予的,要抬头仰望;一个是悲欢人间赐予的,需低头拾取。一个作家不断深入地挖掘人性之光,就是发现大地的星星,一块顽石会发光,一条河流会唱歌,一朵花会讲前世今生的故事,一只鸟会把人间消息传遍四方。在浩瀚宇宙中,所有的房屋都是陆地的船,载着芸芸众生,朝着星光的灯塔,远航。(有删改)(1)下列依次填入文本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A.①姹紫嫣红②大惊小怪③无穷无尽④甘拜下风B.①姹紫嫣红②一惊一乍③无穷无尽④五体投地C.①万紫千红②大惊小怪③无边无际④甘拜下风D.①万紫千红②一惊一乍③无边无际④五体投地(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D)A.我们对每一个发生在山镇的进步和变革感到欣喜和激动B.我们对发生在山镇的每一个变革和进步感到欣喜和激动C.发生在山镇的每一个变革和进步,都令我们欣喜和激动D.每一个发生在山镇的进步和变革,都令我们欣喜和激动(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极北地区的人们为着节省,只能借着月光和炉火在屋里自由活动,可见家乡的经济发展颇为落后。B.冬日积雪融化之时,“我们”把屋檐下的冰溜子摘下来当作棒棒糖嚼,彰显了童年时期的单纯无知。C.文中强调秋天“女人最忙碌”,秋收之余还要给一家人做棉袄棉裤,表现了作者对女性力量的肯定。D.家乡充满生活意趣的人与事,不仅是“我”在文学创作中的下笔动力,还是内心智慧思考的源泉。(4)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作者用长短句相结合的形式描写了童年夏日时节的所见所闻,长句感情丰富,短句简洁明快。B.《故都的秋》借秋景抒发清静之感,本文则以秋日萧瑟的景象反衬了人们秋收时的充实忙碌。C.文章对家乡人初次接触电灯、电视、火车时的心理刻画,表现了科技进步带给人的巨大震撼。D.文章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将读者引入情境,凸显了作者对故乡这块精神自留地的深切怀念。(5)本文语言颇有特色,既充满诗意又蕴含哲理,请结合文章对冬日的描写内容分析。(6)迟子建说:“一个作家命定的乡土可能只有一块,但深耕好它,你会获得文学的广阔天地。”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如何深耕这块“乡土”的?【解答】(1)“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文中形容菜园里的茄子豆角和西红柿等蔬菜,用“姹紫嫣红”更合适,因为这些蔬菜色彩多样且具有一种活泼的美感;“一惊一乍”形容人的情绪波动较大,“大惊小怪”表示对不足为奇的事情表现得过分惊讶,这里形容小孩子听大人聊天时的状态,“一惊一乍”更贴切;“无穷无尽”侧重于数量或时间上的没有尽头,“无边无际”侧重于范围的广阔,形容黑暗,“无穷无尽”更能体现出黑暗的持续不断;“五体投地”形容佩服到了极点,“甘拜下风”侧重于表示承认不如对方,这里形容人们对电视的佩服程度,“五体投地”更能表达出那种极度的敬佩之情。故选B。(2)该句强调“每一个进步和变革”,“每一个”作为定语修饰“进步和变革”,应放在前面,“都令我们欣喜和激动”是句子的谓语和宾语,表述更符合正常语序,强调了山镇发生的进步和变革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使句子更通顺自然。故选D。(3)“我们一夜醒来,见晨曦将冰溜子镀上一层乳黄的微光,晶莹剔透得像棒棒糖,便跳起来摘下一根,咯嘣咯嘣地嚼,嚼得透心地凉”,这一描写并非彰显童年的单纯无知,而是展现了童年生活的趣味和对自然的亲近,体现了童年生活的质朴和纯真,是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而不是对儿童的负面评价,该选项错误。故选B。(4)文中描写夏日时节并没有特意使用长短句相结合的形式,只是用较为平实的语言描述了夏日的场景,如“到了夏天,我们会在院子临时搭灶,把餐桌搬到灶旁。这时菜园的茄子豆角和西红柿都下来了……吃过饭,蚊子也起来了,赶紧拢一堆艾草熏蚊子。蚊烟缭绕时,常有串门子的来,主妇就泡一壶家常的茉莉花茶待客,人们喝茶聊着季候天气、家长里短、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雷公发怒、河神镇妖等天上人间的事,听得我们这些小孩子一惊一乍的。蚊烟散了,月亮和星星也出来了,极北的星空四季都是花园,而星星花儿是开不败的”,语言较为平实自然,没有特意使用长短句来表达感情,长句和短句在感情表达上也没有体现出如选项中所说的特点,该选项错误。故选A。(5)诗意方面:“冬夜的光明依然是辽阔的。天黑得早,月亮升起也早。只要不是瘦得伶仃的上弦月和下弦月,月亮都是顶呱呱的天灯,而雪花铺就的大地,就是一个天然的反光板,天地间因之焕发着乳白的光晕。”作者将月亮比作“顶呱呱的天灯”,把雪花铺就的大地形容为“天然的反光板”,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为读者呈现出一幅辽阔而明亮的冬夜雪景图,语言富有诗意,给人以宁静而美好的感觉。“屋檐结了冰溜子,说明春天张开翅膀了。屋顶的积雪被暖阳融化后,屋檐白天滴答滴答地淌水,但随着夜晚温度持续走低,它们就被活活冻僵,冻成螺旋状,雪亮而参差地站成一排,恰如竖琴。”这里把冰溜子比作“竖琴”,赋予冰溜子以乐器的形象,展现出冬天的独特景致,且充满了动态美,富有诗意,让读者仿佛能听到冰溜子在阳光下滴答作响的声音,看到它们如竖琴般的形状。哲理方面:“一场又一场壮丽的日落染红了西边天,一场又一场辉煌的日出,让我们懂得黑暗不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通过对冬日夜景的描写,从日落日出的交替中,让人们领悟到黑暗并非永恒,富有哲理,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时间流转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让读者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与希望是在黑暗与光明的交替中不断呈现的。“冬天一拉开帷幕,就是一出长达半年的大剧,我们偎在火炉旁吃东西听故事的时候,山林的狍子野兔正努力扒开厚厚的积雪,寻找干枯的浆果和蘑菇,留鸟在树缝中探寻僵死的虫子果腹。”作者将冬天比作“一出长达半年的大剧”,暗示了四季的轮回如同一场盛大的戏剧,每个生物都在其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有着自己的生存故事,表达了生命在不同季节的坚韧和努力,蕴含着对生命和自然规律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哲理内涵。故答案为:诗意方面:①将月亮比作“顶呱呱的天灯”,雪花铺就的大地为“天然的反光板”,呈现出冬夜雪景的宁静美好。②把冰溜子比作“竖琴”,展现冬天景致的独特和动态美。哲理方面:①从日落日出交替中悟到黑暗并非无穷无尽,传达乐观态度和对时间流转的思考。②把冬天比作“一出长达半年的大剧”,蕴含对生命和自然规律的思考。(6)细致描写四季生活:作者详细描述了故乡极北地区的四季景象和人们的生活。从冬天的月光与炉火、屋檐的冰溜子,到春天的播种准备和生长的绿苗,夏天的菜园劳作、熏蚊聊天,再到秋天的忙碌秋收和冬日的筹备年节,展现了家乡四季的自然风貌和人们丰富的生活细节,体现了对乡土生活的深入观察和熟悉。呈现生活中的变化:作者不仅描绘了传统的乡土生活,还描写了电灯取代蜡烛、电视的出现、铁轨铺到山镇等生活中的变革,呈现了乡土的变迁,使读者看到乡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整体,包含着人们对新事物的接纳和生活的不断进步。挖掘生活的意义:作者将自己的童年记忆与对生活的思考融入其中,如“我们的日子就在这四季中,随日月和流水,艰辛而踏实、朴素而温暖地缓缓流转。”体现了对这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展现了对乡土生活艰辛但又温暖的认知,以及对乡土生活中的人们在艰苦环境下努力生活的赞美。融入自然元素:在描写乡土时,作者将大自然中的元素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如动植物的描写,“山林的狍子野兔正努力扒开厚厚的积雪,寻找干枯的浆果和蘑菇,留鸟在树缝中探寻僵死的虫子果腹。”使乡土不仅是人的乡土,更是充满生机的自然的乡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乡土更加生动立体。展现文学创作源泉:作者指出“我最初走上文学之路,采撷的正是那片土地现世与隔世的花朵。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动物植物,生灵的欢欣与悲苦,万物的雨露与寒霜,都是我下笔的动力。”表明作者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这片乡土紧密相连,从乡土的自然和生活中获取灵感,展现了对乡土的深入挖掘和利用,让读者看到乡土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资源。故答案为:①细致描写故乡四季生活及人们的生活细节。②呈现乡土生活中的变革。③挖掘乡土生活的意义,融入对生活的感悟。④融入自然元素,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⑤将乡土作为文学创作的源泉,展现其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资源。答案:(1)B(2)D(3)B(4)A(5)诗意方面:①将月亮比作“顶呱呱的天灯”,雪花铺就的大地为“天然的反光板”,呈现出冬夜雪景的宁静美好。②把冰溜子比作“竖琴”,展现冬天景致的独特和动态美。哲理方面:①从日落日出交替中悟到黑暗并非无穷无尽,传达乐观态度和对时间流转的思考。②把冬天比作“一出长达半年的大剧”,蕴含对生命和自然规律的思考。(6)①细致描写故乡四季生活及人们的生活细节。②呈现乡土生活中的变革。③挖掘乡土生活的意义,融入对生活的感悟。④融入自然元素,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⑤将乡土作为文学创作的源泉,展现其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资源。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4分)3.(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与可①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迭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选自苏轼《净因院画记》)材料二: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知微既死,笔法中绝五十余年。近岁成都人蒲永昇②,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得二孙本意。自黄居寀兄弟、李怀衮之流,皆不及也,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昇辄嘻笑舍去,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尝与余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昇同年而语也。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选自苏轼《书蒲永昇画后》)【注】①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画家,与苏轼为中表兄弟,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开后世“湖州竹派”。②蒲永昇:晚唐画家,善画水。(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其善者A不过B能为C波头起伏D使人至E以手扪之E谓有洼G隆H以为至妙矣(2)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C)例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C.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D.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或能曲尽其形”与《劝学》的“其曲中规”的“曲”意思不同。B.当,动词,与《登泰山记》的“崖限当道者”的“当”用法相同。C.“须臾而成”与《赤壁赋》的“哀吾生之须臾”的“须臾”意思相同。D.宝,以……为宝,与《师说》的“吾从而师之”的“师”用法不同。(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苏轼认为,绘画时对事物形态有所取舍,带来的只是表面的形态不全而已,这并不会影响画面整体的神韵意境。B.苏轼介绍文与可作画善于抓住事物内在特质和神韵,而人们模仿他绘画,有的画得活色生香,有的画得僵死无趣。C.苏轼认为古往今来画的水,大多追求形似,虽然逼真,但只是在技法上能和印版水纹纸一较高下,终究是“死水”。D.苏轼将蒲永昇临摹的二十四幅画水的作品,在夏季挂在高堂洁白的墙上,每每看到就感到冷风扑面,毛发竖起。(5)翻译句子。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②将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6)苏轼认为表现“无常形”的“山石竹木,水波烟云”等事物贵在“得其理”,那么艺术创作者如何才能做到“得其理”呢?请依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解答】(1)断句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语法结构。原句“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可按语义进行划分:“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意思是那些画得好的人不过是能够画出波浪起伏的样子,语义完整。“使人至以手扪之”,说的是让人甚至用手去触摸它。“谓有洼隆”,意思是说感觉有高低起伏。“以为至妙矣”,认为达到了最精妙的程度。所以应在“D使人至”“E以手扪之”“G隆”后断句。故选DEG。(2)判断句式需要明确不同句式的特点。例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通过“……者,……也”的结构,判断出是判断句。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也”表判断。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C.“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正常语序应为“有吹洞箫之客”,“有吹洞箫者”是后置定语修饰“客”,属于定语后置句,与例句句式不同。D.“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表判断。故选C。(3)A.“或能曲尽其形”里的“曲”,结合语境可知是“曲折周到”的意思,指画家能把物体的形状描绘得很细致。“其曲中规”的“曲”,在《劝学》中描述的是木材弯曲的程度合乎圆规,这里“曲”是“弯曲的程度”。二者意思不同,正确。B.“而各当其处”中的“当”,根据前文描述竹石枯木的各种形态“各当其处”,可理解为“在,处在”,表示它们各自处在合适的位置。“崖限当道者”的“当”,意思是“在,处在”,指像门槛一样横在道路上的山崖。用法相同,正确。C.“须臾而成”指一会儿就完成了,“须臾”表示时间短暂,是“一会儿,片刻”的意思。“哀吾生之须臾”中“须臾”同样是形容人生短暂,是“一会儿,片刻”之意。二者意思相同,正确。D.“世或传宝之”的“宝”,是“以……为宝”的意思,属于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的“师”,是“以……为师”的意思,也是意动用法。二者用法相同。故选D。(4)A.材料一中提到“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意思是对事物形态有所取舍,带来的只是表面的形态不全,不会影响画面整体的神韵意境,该项正确。B.在材料一中,并没有关于人们模仿文与可绘画,有的画得活色生香,有的画得僵死无趣的相关内容,属于无中生有,该项错误。C.材料二提到“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表明古往今来画的水大多追求形似,只是在技法上和印版水纹纸一较高下,苏轼认为这是“死水”,该项正确。D.材料二“尝与余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说明苏轼将蒲永昇临摹的二十四幅画水作品在夏季挂在高堂洁白的墙上,会有冷风扑面、毛发竖起的感受,该项正确。故选B。(5)①“遇”是“等到”的意思。“欲画”即“想画画”。“不择贵贱”指不挑选对方的身份是富贵还是贫贱。“顷刻而成”表示一会儿就完成了。译文:等到他想画画时,不会去选择对方是富贵还是贫贱,一会儿就画好了。②“上”和“下”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表示“向上”“向下”。“食埃土”就是“吃泥土”。“饮黄泉”是“喝地下的泉水”。“用心一也”是“因为心思专一”,“用”是“因为”,“一”是“专一”。译文:(蚯蚓)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是因为它心思专一。(6)艺术创作需创作者对事物进行深入观察,把握其变化规律。在材料一中提到“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这表明这些“无常形”的事物背后存在着内在的规律。文与可画竹石枯木时,“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迭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说明他细致观察了竹石枯木从生长到死亡各个阶段的形态变化,以及根茎节叶等不同部位的特征,准确把握了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之理,所以能将其生动地呈现在画作中。创作者不能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形态,而要探寻其内在的常理。材料一中指出“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强调了把握常理的重要性。“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普通的工匠可能只是擅长描绘事物的外形,但对于内在的常理却难以辨别。而像文与可这样的高人逸才,能够深入探寻竹石枯木的内在常理,使画作“合于天造,厌于人意”,达到自然与人心的契合。创作者应具备创新精神,突破传统的束缚,展现事物的真意。材料二中提到“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说明传统画水的方式较为单一,只是追求表面的形似。而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他打破常规,创新地描绘出水流与山石相互交织的动态之美,充分展现了水的变化和真意。创作需要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材料二中记载孙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他花费一年的时间进行筹划和构思,反复琢磨如何表现水石的神韵和气势。“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当灵感来临时,他凭借之前的积累和思考,迅速完成创作,画出了气势磅礴的水石图。创作者应将自己的性情融入作品中,秉持创作初心,不为外界因素所干扰。材料二中描述蒲永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得二孙本意”,他的性情与绘画创作相契合,能够自然地展现水的灵动之美。“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昇辄嘻笑舍去,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蒲永昇不被权势和财富所诱惑,坚持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始终保持着对绘画的热爱和专注,从而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故答案为:①观察体悟:细致观察描绘对象,捕捉独特形态特征,如孙位观察水与山石形态画出奔湍巨浪。②把握本质:不停留于外在形态,深入探究内在规律,如文与可把握竹石枯木内在之理作画。③融入性情:将自身性情与创作结合,像蒲永昇性情契合画出“活水”。④反复琢磨:创作前反复思考、精心构思,如孙知微筹划一年才画湖滩水石。答案:(1)DEG(2)C(3)D(4)B(5)①等到他想画画时,不会去选择对方是富贵还是贫贱,一会儿就画好了。②(蚯蚓)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是因为它心思专一。(6)①观察体悟:细致观察描绘对象,捕捉独特形态特征,如孙位观察水与山石形态画出奔湍巨浪。②把握本质:不停留于外在形态,深入探究内在规律,如文与可把握竹石枯木内在之理作画。③融入性情:将自身性情与创作结合,像蒲永昇性情契合画出“活水”。④反复琢磨:创作前反复思考、精心构思,如孙知微筹划一年才画湖滩水石。(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夏日留题张山人①林亭杜荀鹤②此中偏称夏中游,时有风来暑气收。涧底松③摇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求猿句寄山深寺,乞鹤书传海畔洲。闲与先生话身事,浮名薄宦总悠悠。【注】①山人:隐居山林的人。②唐代晚期著名诗人,以诗才著称,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③涧底松,西晋左思有诗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人来到友人隐居之地,感觉风清气凉,认为这里适宜夏季游赏。B.诗歌由松树摇动联想到高处落雨,形象写出风拂山林的凉爽之感。C.“撼”字由听觉转为视觉,用窗外秋色传达竹动之声的独特情韵。D.诗人想请山中猿、洲上鹤当信使,来传递在山林与友共处的感慨。(2)诗人“与先生话身事”的心情是否称得上“闲”?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解答】(1)C.“用窗外秋色传达竹动之声的独特情韵”错误,此处的“秋”是借竹动之声传达的,而不是窗外的秋色。故选C。(2)结合“此中偏称夏中游,时有风来暑气收”可知,诗人来到友人隐居之地,感觉风清气凉,认为这里适宜夏季游赏。结合“涧底松摇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可知,诗歌由松树摇动联想到高处落雨,形象写出风拂山林的凉爽之感。诗人与友人谈论身世,心情是悠闲的。结合“求猿句寄山深寺,乞鹤书传海畔洲”可知,诗人想请山中猿、洲上鹤当信使,来传递在山林与友共处的感慨。结合“闲与先生话身事,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