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教科新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教科新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教科新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教科新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教科新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教科新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粮食安全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曾任世界粮农组织总干事的爱德华萨乌马曾提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以下有助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有。

①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②改善全球生态环境。

③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④加强国际间的合作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宗开元时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交通运输不断发展C.洲际物种交流的影响D.政府均田成效显著3、古罗马人把疫病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因此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古罗马人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古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这说明古罗马()A.人民愚昧无知B.重视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C.疫情推动国家城市治理的发展D.宗教观念决定了医疗技术水平4、新航路开辟后,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创立了银行;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A.促使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沿岸B.促进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C.导致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格局D.推动股份制与金融业的结合5、《周礼·夏官》中有关于傩(音挪,驱逐疫鬼的仪式)的描述:方相士披着熊皮戴着面具,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率“百隶”在房间里驱逐疫鬼,还会在埋葬死人前进入坟墓驱逐疫鬼。材料表明了A.商代迷信思想盛行B.当时已具有防疫意识C.礼乐文明逐渐普及D.统治者对民众的愚弄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6、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24分)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铃薯的原产地是南美洲。1565年,西班牙远征军将马铃薯敬献给国王。1770年,法国农学家巴曼奇的一篇关于马铃薯淀粉营养问题的论文在征文中获奖,并被法王注意到,据说他的一次宫廷宴会以马铃薯为食材烹调了二十多种美味莱肴。当历史迈过19世纪的门槛时,马铃薯已经传遍了全欧洲。——摘编自《土豆的悲喜剧》材料二《奉节县志》载:“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宜都县志》载:“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即玉黍(玉米)亦不植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材料三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明马铃薯自动削皮机,薯片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赫尔曼.莱(HermanLay)在美国南部叫卖此机器,“乐事(Lays)”几乎成为马铃薯片的同义词。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通过遍布世界的麦当劳连锁店,薯条开始流行起来。“薯片(条)”已经与硅谷的“芯片”、好菜坞的“大片”一起,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在一些欧洲人眼中薯片俨然成了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标签。(1)依据材料;指出宜都地区引种马铃薯的原因。

(2)结合材料,概括马铃薯的推广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世界历史。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如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10、【古代交通与国家治理】交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看到交通进步的轨迹。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进步,对于中国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人类文明史也有重要的意义。材料一

图1秦朝主要交通示意图——摘自《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地图册

图2唐朝主要道路示意图——摘自《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地图册材料二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决定古代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统是统一国家维持生存的首要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以交通发达程度为必要条件。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工具的发明以及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进步,通过交通条件可以成千成万倍地扩大影响,收取效益,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决定古代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统是统一国家维持生存的首要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以交通发达程度为必要条件。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工具的发明以及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进步,通过交通条件可以成千成万倍地扩大影响,收取效益,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交通线路的变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影响。——王子今《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1题,共10分)11、漕运与古代中国社会漕运是指中国古代政府将征收来的粮食中的一部分,通过水路,将它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所形成的一整套组织和管理制度。以下是几个不同时期漕运的一些基本情况。秦朝与西汉: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关东(函谷关以东,大致今山东、河南等地)运往关中(在函谷关西,大致今陕西中部)。秦朝利用黄河及其支流把关东的粮食运往咸阳,在征服南方越族地区时也开凿灵渠运粮;楚汉之争时,汉军借助漕运为前线提供了粮食和大量战略物资。汉初每年由关东地区运到长安的粮食不过几十万石,汉武帝时由于经济和军事的需要,一度达到每年600万石,并且开凿了漕渠以便于漕运。隋唐与北宋:隋朝开挖运河,沟通江、淮、河、海四大水系,漕运主要方向由东南到西北。唐朝前期,东南运道长期失修,影响了长安的粮食供应,安史之乱前后,裴耀卿、刘晏等人进行漕运改革,疏浚运道,保证了首都地区的粮食供应。黄巢起义后,东南漕运要道中断,加剧了唐王朝的危机。北宋政府更为重视漕运,宋真宗时东南漕运曾创下800万石的记录,北宋曾引黄河水和洛水入汴河,提高汴河运力。徽宗时期,漕政大坏,东南粮食运入京师的数量大为减少。元明清时期:为打通河漕运道,元朝政府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并且开辟了海运航线,河运和海运结合,形成了南北漕运路线的新格局。元末起义军利用漕运把江南钱粮运往北方前线,为推翻元朝统治提供了后勤支援。明至清前期漕粮主要从江浙等南方六省及山东。河南等地征收。明清时期黄河改道和决口给漕运制造了很大的障碍,潘季驯、靳辅等人在治理黄河的同时对运道进行清理,以保障漕运的畅通。——整理自江太新、苏金玉《漕运史话》等

上述材料包含了中国古代漕运诸多方面的信息,阅读材料,拟定一个与中国古代漕运相关的主题。井结合所学及材料中三个阶段的相关信息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阐释充分,逻辑清晰。)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8分)12、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13、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B【分析】【详解】

改善全球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都是有助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举措,②③④正确,B项正确;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容易造成生态破坏,不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排除①,排除ACD项。故选B项。2、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粟主要种植于北方,稻米主要种植于南方,汉武帝和唐玄宗时期的国家政治中心都位于北方,汉唐太仓的储粮由单纯的粟到粟和稻米相结合,说明南方的稻米大量运输到北方,体现了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B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粟和稻不是洲际物种交流,排除C项;均田制的实施与农民选择种植粟还是稻无关,且唐高宗以后,均田制又逐渐被破坏,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土地还授实际上已不能实行,排除D项。故选B项。3、B【分析】【详解】

材料“古罗马人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古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体现的是古罗马对公共卫生的重视,B项正确;人民愚昧无知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与疫情推动国家城市治理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医疗技术的进步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4、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商品交易所”“粮食交易所”“银行”“证券交易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商业革命中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而非商贸中心的转移,排除A项;世界贸易多中心格局的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C项;股份制与金融业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排除D项。故选B项。5、B【分析】【详解】

傩的仪式目的是为了驱逐疫鬼,说明当时有一定的防疫意识,B正确;《周礼》是西周典章制度著作,不能说明商代迷信思想盛行,排除A;题干内容与礼乐文明无关,排除C;傩的仪式目的性较强,驱逐疫鬼与愚弄百姓不同,排除D。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6、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7、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24分)8、略

【分析】【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可归纳出15世纪末,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将马铃薯带到中国;根据材料“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即玉黍(玉米)亦不植者”可归纳出宜都地区环境恶劣(或地理、气候条件恶劣或地处深山苦寒),无法种植稻麦、玉米;根据材料“则以红薯、洋芋代饭”可归纳出农民以之代饭。

(2)根据材料一、二可知,主要体现为促进农业发展、人口增长、改变人类饮食结构等方面;从材料三可知,主要体现为加速全球化进程、扩大了美国的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解析】(1)15世纪末;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将马铃薯带到中国;宜都地区环境恶劣(或地理;气候条件恶劣或地处深山苦寒),无法种植稻麦、玉米;农民以之代饭。

(2)经济领域:推动农业发展;促进人口增长。社会生活领域:改变人类的饮食结构;丰富饮食文化。国际关系领域:加速全球化进程;扩大了美国的文化软实力(或文化影响力)。9、略

【分析】【详解】

(1)第一小问;根据柱状图可以得出农业发展趋势是缓慢增长。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玉米;甘薯种植推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是中国明清时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可知小农经济脆弱的原因是生产规模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脆弱的原因还有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体现了小农经济顽强的原因是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可知,两面性为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第二小问,从经济角度分析原因,可以从自然经济自身特征,对农业的影响,对工商业影响和对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解析】(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10、略

【分析】【详解】

(1)变迁:根据材料“图1秦朝主要交通示意图图2唐朝主要道路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秦到唐水陆交通路线不断扩展,整体越来越密集,南北方水陆交通更为均衡,通往异域的水陆交通干线有较大改观。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秦到唐交通线路的变迁,是生产力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的重视,巩固政权的需要,交流需求的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根据材料“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决定古代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统是统一国家维持生存的首要条件。”可知,从政治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推动了封建国家的社会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中国境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根据材料“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以交通发达程度为必要条件。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工具的发明以及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进步,通过交通条件可以成千成万倍地扩大影响,收取效益,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可知,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推动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等。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推动了各地文化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认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等;从社会生活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等等。【解析】(1)变迁:水陆交通路线不断扩展;整体越来越密集;南北方水陆交通更为均衡;通往异域的水陆交通干线有较大改观。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的重视;巩固政权的需要;交流需求的增加。(其它合理答案同等给分)

(2)影响:

政治: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推动了封建国家的社会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中国境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经济: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推动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

思想文化: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推动了各地文化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认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社会生活: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评分说明:学生任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三个角度作答,其它合理答案同等给分)五、论述题(共1题,共10分)11、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秦朝与西汉: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关东(函谷关以东,大致今山东、河南等地)运往关中(在函谷关西,大致今陕西中部)。隋唐与北宋:隋朝开挖运河,沟通江、淮、河、海四大水系,漕运主要方向由东南到西北。元明清时期:为打通河漕运道,元朝政府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并且开辟了海运航线,河运和海运结合,形成了南北漕运路线的新格局。”及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漕运的主要方向发生了几次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适应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变化的需要。根据材料“秦朝与西汉: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关东(函谷关以东,大致今山东、河南等地)运往关中(在函谷关西,大致今陕西中部)。汉初每年由关东地区运到长安的粮食不过几十万石,汉武帝时由于经济和军事的需要,并且开凿了漕渠以便于漕运。”及所学可知,秦朝与西汉时期政治中心(咸阳和长安)在关中地区,而黄河流域的关中和关东都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东西方向;根据材料“隋唐与北宋:隋朝开挖运河,沟通江、淮、河、海四大水系,漕运主要方向由东南到西北。北宋政府更为重视漕运,宋真宗时东南漕运曾创下800万石的记录,北宋曾引黄河水和洛水入汴河,提高汴河运力。徽宗时期,漕政大坏,东南粮食运入京师的数量大为减少。”及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的长安和洛阳,而此时南方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隋唐政府对南方经济的依赖越来越大,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一条主运道,这一时期漕运的主要方向是从东南到西北;根据材料“元明清时期:为打通河漕运道,元朝政府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并且开辟了海运航线,河运和海运结合,形成了南北漕运路线的新格局。元末起义军利用漕运把江南钱粮运往北方前线,明至清前期漕粮主要从江浙等南方六省及山东。河南等地征收。”及所学可知,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尤其明清时期漕粮多依靠南方地区,京杭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主要运道,因此漕运的主要方向是南北方向。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明确结论。【解析】主题:漕运的方向反映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变动。

阐释:中国古代漕运的主要方向发生了几次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适应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变化的需要。秦朝与西汉时期政治中心(咸阳和长安)在关中地区,而黄河流域的关中和关东都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漕运的主要方向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