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某同学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进行了相关的操作;得到了如图所示的结果。在该实验中下列操作或结果分析科学的是()
A.培养酵母菌前,加热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B.用吸管从静置的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滴在血细胞计数板的中央进行计数C.图中c点和d点相比,d点的生存环境更恶劣D.e点和f点种群数量相同,两点对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相同2、下列关于环境污染的叙述,正确的是()A.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碳酸B.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C.大气CO2浓度增加主要是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D.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不属于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3、美国密苏里大学针对阿拉伯芥属植物做了实验,将毛虫啃食叶片或播放类似毛虫啃食的咀嚼声,植物分泌的芥子油会增多,这是毛虫不喜欢的油脂。但机械碰触导致的叶片振动和模拟的自然风声,不会引起芥子油分泌的增多。关于这个现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信息交流有益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信息交流能够调节植物与毛虫的种间关系C.芥子油的产生是植物的一种应激反应D.芥子油的产生属于物理信息传递4、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结合数如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e点B.若图表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C.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5、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6、生态工程是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以下关于生态工程建设原理和相应措施错误的是()。选项原理措施A自生湿地生态工程中,移除湖泊中富营养化沉积物、选择净化能力强的植物B循环建设生态农业,秸秆喂牲畜、动物粪使入沼气池、沼渣作为肥料还田C协调西北地区建设防护林时,必须种植乔木类的杨树,发挥屏障作用D整体建设生态工程时,各组分间有适当比例、构成有序结构,改善系统功能A.AB.BC.CD.D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7、垃圾实际是“被人们放错地方的资源”;对于垃圾中的有机废弃物将按照“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进行处理。下图为“无废化生态社区”中对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相关方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有机肥料能为农作物提供物质和能量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途径②、③优于④C.“无废化生态社区”主要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传递效率8、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国家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碳达峰”是碳循环调整的结果,使碳释放速率与消耗速率大致相当B.“碳中和”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使碳实现零排放C.“碳达峰”是“碳中和”的结果,这需要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D.限制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9、下列关于种群及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内的个体可能有多种不同生物B.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C.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10、下图为云南高黎贡山北段植物群落中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2600m以上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与海拔呈现负相关B.2600m以下海拔高度木本植物丰富度大于草本植物的丰富度C.海拔3100m以上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可能是光照条件改变引起的D.温度是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11、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不同pH的稻草培养液培养草履虫,培养的起始密度为5个/毫升,培养时间为2d,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pH345678910种群密度/(个/mL)00153160168172133125
A.必须保证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相同B.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形增长C.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的K值D.草履虫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2、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1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__。14、信息的种类:_______等。15、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______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信息的传递还能调节生物的_______,以维持___________的稳定。16、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_______的关系,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和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发利用,即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17、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______和_______。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__与_______之间循环往返。18、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_______;主要形式是_______19、生态农业工程。
生态农业以______为主导思想,促进物质在系统内________________,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1题,共10分)20、调查某自然保护区的环颈雉时发现;在非繁殖季节,环颈雉的雌雄个体往往分群活动,具有明显的性别隔离现象。有学者提出如下假说来解释这种性别隔离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环颈雉的性别隔离现象属于种群的_____特征。调查该种环颈雉的种群密度时,常使用标志重捕法进行,原因是_____。
(2)为验证学者提出的上述假说是否成立,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组别统计并记录统计并记录实验组1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圈分别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所用的时间2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棒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棒对照组__
①分析可知,实验中橡胶圈或橡胶棒代表自然保护区内的_____。
②对照组中的实验处理为_____,若_____,则假说成立。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3题,共24分)21、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病虫害检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显得尤其重要。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预测农田害虫的数量变化趋势,应调查农田害虫的___________,向农田中施用性引诱剂能破坏害虫的_____________;从而降低害虫的出生率。)
(2)害虫和农作物可能存在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根据害虫对农作物的危者部分,害虫可分为地上部分害虫和地下部分害虫,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决定动物分层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22、下图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知识后,设计的农业生态系统图解。请结合课本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该生态系统的最大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农业生态系统中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________。
(3)生态经济: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废弃物农业”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4)该生态工程建设中,鱼塘中每一种鱼苗的投放量都不宜超过其_____________。23、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地下水保护与超采治理”。结合所学生态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草方格沙障”是沙漠治理中一种常见的治沙方法,先将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漠中,然后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以此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说明了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
(2)退耕后发生的演替属于__________演替,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
(3)养猪场每天排放大量含粪便、饲料残渣的污水,如不及时处理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饮水安全,污水直接流入河流还会造成蓝细菌等大量繁殖,引起水华。研究者设计了题19图所示养猪场废水处理系统。厌氧池中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氧化塘岸边、浅水区与中央深水区中生物分布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流出氧化塘的水可流入人工湿地进一步处理,为防止水华发生,常在湿地中种植芦苇和香蒲等大型挺水植物,这种治理方法的作用机理主要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C【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详解】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繁殖快;不用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A错误.
把培养液滴在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一侧;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B错误.
图中d点比c点的种群数量下降;所以d点的生存环境更恶劣,C正确.
e点种群数量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f点种群数量增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错误.
【点睛】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有氧条件下有利于繁殖;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大小关系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稳定,图中c点出生率等于死亡率。2、C【分析】【分析】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详解】
A;酸雨中所含的酸性物质主要是硫酸和硝酸;A错误;
B;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B错误;
C、大气CO2浓度增加主要是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短时间内大量释放CO2,导致大气CO2浓度增加;C正确;
D;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八大类: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质物质和化学品、水体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因此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都属于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D错误。
故选C。
【点睛】3、D【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A;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
B;“毛虫啃食叶片或播放类似毛虫啃食的咀嚼声;植物分泌的芥子油会增多”,说明信息传递后毛虫不再取食该植物,故信息交流可以调节植物与毛虫的种间关系,B正确;
C;实验结果表面芥子油的产生可通过咀嚼声等刺激产生;但机械碰触不会引起其产生,说明芥子油的产生是植物的一种应激反应,C正确;
D;据题干可知:芥子油是一种油脂;故芥子油产生属于化学信息传递,D错误。
故选D。4、B【分析】【分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J型增长曲线;乙为S型增长曲线。
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详解】
A;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是K/2处,即c点,A错误;
B;e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增长速率为0,B正确;
C、防治蝗虫数量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率较低时,所以应在b点之前进行,C错误;
D;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D错误。
故选B。5、C【分析】【详解】
恒温动物维持体温恒定需消耗更多的能量,这些能量由呼吸作用提供,所以恒温动物同化后积累在有机物中的能量要相对低于变温动物,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两个相邻营养级同化固定的能量之比,即③/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错误;动物的呼吸消耗量一般为定值,所以只能尽量提高动物从食物中消化吸收(即同化)的能量,C正确;食草动物的粪便中一般仍含有大量有机物(如植物纤维),所以③/②值一般低于肉食哺乳动物,D错误。6、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五个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理论基础:物质循环。含义:可以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
2;物种多样性;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抗性稳定性。启示:生物多样性的程度可以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并提高系统的生产力。
3;协调与平衡;理论基础:生物学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启示:生物量不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可以避免系统的不平衡和破坏。
4;整体性;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含义:各种关系的统一协调,以确保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5;系统与工程理论依据:系统的结构决定了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形。意义: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以改善功能。理论基础:系统完整性原则:整体大于部分。意义:保持较高的系统生产率。
【详解】
A;要维持系统的自生;就需要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湿地生态工程中遵循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是自生,A正确;
B;沼气工程“以人畜粪便、秸秆为原料;产生的沼气可以为燃料,沼渣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及食用菌的培养基,沼液通入养鱼池用于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增加鱼的饲料,减少对林灌草地进行滥采滥伐,保护生态环境”,该过程充分利用了循环原理,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B正确;
C;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年降雨量较少;适宜种植灌木和草,却被硬性规定种植属于乔木的杨树,致使许多地方的杨树长成半死不活状,结果防护林成为残败的“灰色长城”,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违背了协调与平衡原理,C错误;
D;不同组分之间应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这是遵循了整体原理,D正确。
故选C。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7、B:C【分析】【分析】
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施用的有机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能为作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B;从资源化、无害化角度分析;通过多层分级利用有机废弃物中的物质,既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因此途径②、③优于④,B正确;
C;“无废化生态社区”生产模式;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正确;
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的利用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不能改变,D错误。
故选BC。8、A:D【分析】【分析】
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国家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详解】
A;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目前没有“碳达峰”,碳释放速率仍大于碳的消耗速率,即碳循环平衡被破坏,若碳释放速率逐渐减少到与消耗速率相同时,达到峰值,因此“碳达峰”是碳循环调整的结果,使碳释放速率与消耗速率大致相当,A正确;
B;“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一定时间以前的水平,即达到相对“零排放”,而不是碳实现零排放,B错误;
C;“碳达峰”是碳释放速率达到最大时出现的一个峰值;而不是“碳中和”的结果,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等特点,因此“碳中和”需要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C错误;
D;使用不可再生资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会大大增加碳释放速率,限制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D正确。
故选AD。
【点睛】9、A:D【分析】【分析】
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3)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
【详解】
A;种群内的个体只有一种生物;A错误;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
C;种群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的重要因素;C正确;
D;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大小的;D错误。
故选AD。
【点睛】10、A:C:D【分析】【分析】
物种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科学家研究了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木本植物的丰富度;发现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详解】
A;结合图示可知;2600m以上,随着海拔的增高,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下降,因此与海拔呈现负相关,A正确;
B;2600m以下海拔高度木本植物丰富度小于或大于草本植物的丰富度;B错误;
C;海拔3100m以上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可能是光照条件改变引起的;海拔较高,光照变弱,而草本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较少,C正确;
D;图中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增高先下降后上升;不同的海拔高度温度有差异,因此温度是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D正确。
故选ACD。11、A:C:D【分析】【分析】
“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稻草培养液的不同pH,因变量是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温度;培养液的体积等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详解】
A;依据题意;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稻草培养液的不同pH,因变量是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为无关变量,必须保持相同且适宜,A正确;
B;表中数据显示;pH为3、4的两组,草履虫的数量为0,据此说明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并不都是呈“S”形增长,B错误;
C;增加培养液的量(营养物质增加);草履虫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因此可改变草履虫种群K值,C正确;
D;由表中数据可知;pH为8的一组,草履虫的种群密度最大,说明草履虫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D正确。
故选ACD。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短。
(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解析】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既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变快未发生改变13、略
【解析】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14、略
【解析】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15、略
【解析】①.生命活动②.种间关系③.生态系统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人与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盲目地、掠夺式地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载体动力无机环境生物群落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呼吸作用热能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保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循环重复使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四、实验题(共1题,共10分)20、略
【分析】1;调查生物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结构,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详解】
(1)环颈雉的性别隔离现象属于种群的集群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①分析题干和实验方案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的假说是否成立,故实验中橡胶圈或橡胶棒可代表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即自然保护区内的雄性或雌性环颈雉。②实验组中用4个相同橡胶圈(或橡胶棒)代表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对照组应设置2个相同橡胶棒和2个相同橡胶圈,代表两种形态不同的动物,若对照组所用的时间均小于实验组的1组和2组,则说明假说成立。
【点睛】
本题属于信息题,结合题干信息“性别隔离现象”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等知识,要求考生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信息的作用,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的考查。【解析】空间环颈雉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雄性或雌性环颈雉同时向池塘中分别抛出2个相同橡胶棒和2个相同橡胶圈对照组所用的时间均小于实验组的1组和2组五、综合题(共3题,共24分)21、略
【分析】【分析】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结构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2;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意义: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3;种间关系有共生、寄生、捕食和种间竞争等几种方式。
【详解】
(1)为了预测农田害虫的数量变化趋势;应调查农田害虫的年龄结构,向农田中施用性引诱剂捕杀雄性昆虫,能破坏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的出生率,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2)害虫和农作物可能存在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寄生;根据害虫对农作物的危者部分,害虫可分为地上部分害虫和地下部分害虫,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决定动物分层的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
【点睛】
本题考查了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能够明确影响种群密度的各因素如何影响种群数量、知道群落的种间关系的种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正确区分种群和群落的概念。【解析】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捕食和寄生垂直栖息空间和食物22、略
【分析】【分析】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征收补偿与安置补偿协议实施指导方案4篇
- 二零二五年部队食堂标准化菜品研发与供应合同3篇
- 系统集成模型课程设计
- 二零二四年三方合同主体变更及项目验收标准调整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股权赠与与公司重组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四剧院门楼维修保养与应急处理合同2篇
- 2025年度户外运动场地承包管理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景观绿化树木批量销售合同2篇
- 2025年版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合同参考样本4篇
- 二零二五版建筑工程劳务分包合同工期延误与索赔范本3篇
- 2024年海口市选调生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综合能力测试题及答案1套
- 六年级数学质量分析及改进措施
- 一年级下册数学口算题卡打印
- 2024年中科院心理咨询师新教材各单元考试题库大全-下(多选题部分)
- 真人cs基于信号发射的激光武器设计
- 【阅读提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阅读要素解析 类文阅读课外阅读过关(含答案)
- 四年级上册递等式计算练习200题及答案
- 法院后勤部门述职报告
- 2024年国信证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道医馆可行性报告
- 仙家送钱表文-文字打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