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仁爱科普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仁爱科普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仁爱科普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仁爱科普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仁爱科普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仁爱科普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中国近代通行原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超过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一《城市交通规则》。这说明A.近代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文明B.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甲午战争后D.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2、近代以前的清江浦“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到清末民初,“自海道开通,河运失效,商业遂一落千丈。津浦铁路通车后,出此途者益鲜”“昔之都会遂成下邑”。据此推断A.外来侵略导致清江浦衰落B.清江浦兴盛衰落源于交通C.清江浦曾经是繁华的都市D.政府政策影响着城市经济3、2020年中国人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传统的走亲访友变成了“手机拜年”,但在疫情面前,中国人民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下列关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在中国一国发生B.人们应强化公共卫生意识C.依靠一国之力可以有效控制D.不会影响人民的生活4、如图是1870-1910年世界贸易总额变化图(单位:10亿法郎);据此可知。

A.工业革命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B.早期殖民扩张拓展了世界市场C.垄断组织在世界各地普遍建立D.世界贸易组织推动经济全球化5、明清时期,交通运输仍以水运为主,近海航道、长江、运河等内河成为运输主干道,舟楫不通之处附以驿道等陆路运输,这样就形成了以水路运输为主、陆路交通为辅的全国性交通网络。为数众多、实力雄厚的商人结为商帮,活跃于全国各地。据此可知()A.这有利于全国性市场网络体系形成B.地域性商帮地位不断提高C.交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D.重农抑商的政策难以推行6、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曼彻斯特因加工制造的棉纺织品销往世界而被称为“棉都”。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城因制造业萎缩,就业岗位减少约60%而沦为学者眼中的“收缩城市”。这种变化()A.说明英国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B.不利于推动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C.推动城市化进一步深入的发展D.表明城市生存环境在不断的恶化7、今天,美国和英国等国家人口分布的一个最突出的趋势,是人们定居在大城市的边缘和邻近的农村,即外城。人们通常在外城生活,在城市中心城区工作,一个更广阔的城市业已出现。这一现象()A.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B.加大了城乡之间的隔阂C.推动了城市交通事业的进步D.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恶化8、李宗辉在《中国近代习俗的变化》中写道:“汽车轮船火车逐渐代替了马车、轿子,人们出行一下子由‘乡人’变成了‘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嫁’。”据此可知A.传统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消失B.近代交通改变了农村的落后C.近代交通冲击了人们落后观念D.西方文明遭到国人强烈抵制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9、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4分)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6年;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写了一本小说《屠场》(TheJungle)。书中描述了一家肉品加工厂的工人在极端肮脏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的惨状以及食品制造过程中蛆虫满地的不卫生状况。该书一上市就变成畅销书,销售几百万。据说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看了此书决定不再吃香肠并派人到小说中的原型工厂调查,发现实际情况更严重。于是以政治胁迫交易的方式促使国会通过《肉制品检查法》和《纯净食品与药物法》。法律规定:政府的食品检验员不仅在商品出厂后检验,也可以到工厂里检验生产条件。而这导致抵制的资方以《权利法案》为据经常告政府违宪,故罗斯福总统或者代表经常要到最高法院应诉。因为这违反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总统及其政府人员与常人一样。不经允许无权进入私有厂家。尽管如此,罗斯福总统的这两项法律在美国的社会进步中有着重要的开创意义。

——摘编自董泽《西奥多·罗斯福传》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罗斯福政府注重食品安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评罗斯福政府保障食品安全的举措。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后期起;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84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要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该法明确规定政府必须设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委员会,为英国的卫生改良运动奠定了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康状况,控制结核病,伤寒和霍乱等传染病的基础,当时的英国社会和卫生改良运动的内容包括反对消费烈性酒,降低婴儿死亡率,进行监狱和精神病院改革,教育贫穷母亲如何照料孩子,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等。19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注重对传染病的积极预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使得欧洲一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摘编自曾光《中国公共卫生》等材料二: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莫基于20世纪40-50年代1949年10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1949年11月,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国家注意统筹公共卫生城市乡村协调发展,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这些暴层机构的卫生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运动,成功执行公共卫生计划。建国初期,西医人才少又都集中在城市,而数量在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域市中,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动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新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的成统和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登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欢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

——摘编自胡克夫《新中国社会主又卫生事业和防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中欲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相似之处,并简析中欧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与英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概括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公共卫生得以形成“中国模式”的优势。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2题,共10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中医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居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受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素抗疟记载的启发,从青蒿中分出能够有放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止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2015年,屠叻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高中历史教科书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背落素与中医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述。(要求:主題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与历史解释。

材料一美国学者柯文曾写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一书,英文名称:HistoryinThreeKeys:TheBoxersAsEvent,Experience;andMyth.

。该书的目录

第一部分作为事件的义和团。

绪论历史学家重塑的过去。

第一章义和团起义:

叙事化的历史。

第二部分作为经历的义和团。

绪论人们经历的过去。

第二章干旱和洋人洋物的存在。

第三章将神附体。

第四章法术与妇女秽物败法。

第五章

第三部分作为神话的义和团。

绪论被神话化的过去。

第六章新文化运动与义和团。

第七章反对帝国主义与义和团神话的重构。

第八章

柯文在书的结语中写道:“最后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涉及我作为作者在本书几个部分中的作用。每个部分探计不同的一类意识:第一部分是历史学家的意识,第二部分是历史的参与者(或历史的见证者)的意识,第三部分是神话制造者的意识。”

材料二卡尔·波普尔说:“不可能有‘事实如此’这样的历史;只能有历史的各种解释。”托波尔斯基认为历史解释分为:一是“描述性解释”,通过叙述历史事实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二是“发生性解释”,指出给定现象的起源,回答“是怎样发生的”;三是“结构性解释”,说明某一现象在给定结构中的位置,如某一事件的意义和作用;四是“定义性解释”,给现象提供定义,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五是“因果性解释”,说明现象的原因。

——摘自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与记忆》(1)指出材料一作者从哪些方面关注了对义和团运动的评述;并说明其意图。

(2)从材料二中任选一种“历史解释”,解释19世纪40至7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10分)15、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16、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B【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中国民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体现出美国交通意志强加于中国的特点,说明中国近代交通变革带有殖民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材料中交通规则改变是美国强制行为,不是国人主动学习,故A项错误。“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说明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城市交通规则》制定不能说明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故D项错误。2、B【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描述的是清江浦的兴衰历程,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江浦因运河疏通而崛起,后因“河运失效”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由此可知清江浦的兴衰源于交通,B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过分解读,只根据“近代以前”“清末民初”两个时间点无法得出该结论,且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是材料中的表现,而非推断内容,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3、B【分析】【分析】

【详解】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人们应强化公共卫生意识,这样有利于预防疾病,B项正确;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暴发,并非中国一国,排除A项;世界性的疫病来临之时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排除C项;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排除D项。4、A【分析】【分析】

【详解】

从材料数据可知;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世界贸易总额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说明的是工业革命密切了各地的经济联系,A项正确;材料与早期殖民扩张无关,时间不符,排除B项;C项错在“普遍确立”,排除;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5、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中叶,水路和陆路都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以水路运输为主、陆路交通为辅的全国性交通网络,使得商帮得以奔走于全国各地从事商业活动,全国性交通网络属于市场体系形成的一部分,所以有利于全国性市场网络体系形成,A项正确;商帮活跃于全国各地,从事商业活动,不等于地域性商帮地位提高,排除B项;交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是指晚清火车等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此时交通方式陆路是马车,水路是舟楫,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明清时期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6、C【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棉都”到“收缩城市”,可以看出曼彻斯特制造业的严重萎缩,但是制造业比例的减少,有利于引导经济多元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一步深入的发展,C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断定英国城市发展后劲不足,排除A项;制造业比例的减少,有利于引导经济多元化发展,排除B项;制造业萎缩不代表城市生存环境恶化,排除D项。故选C项。7、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人们通常在外城生活,在城市中心城区工作”,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状况需要交通工具作辅助,进而推动了城市交通事业的进步,C项正确;材料现象与贫富差距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现象有利于城乡一体化进程,排除B项;“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恶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C【分析】从材料中人们出行由“乡人”变成了“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等信息可以看出近代交通对人们观念的冲击,故C项正确;A选项与史实不符。B;D选项材料中未能体现。

点睛:“乡人”变成了“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9、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4分)1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背景:根据“书中描述了一家肉品加工厂的工人在极端肮脏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的惨状以及食品制造过程中蛆虫满地的不卫生状况。”得出小说《屠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揭露;根据“据说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看了此书决定不再吃香肠并派人到小说中的原型工厂调查;发现实际情况更严重。于是以政治胁迫交易的方式促使国会通过《肉制品检查法》和《纯净食品与药物法》。”得出社会舆论的推动;根据所学可得出进步主义运动的影响。

(2)举措:根据“而这导致抵制的资方以《权利法案》为据经常告政府违宪,故罗斯福总统或者代表经常要到最高法院应诉。”可得出触犯《权利法案》;颁布一系列食品安全立法。评价: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促进了民生问题的法制化进程;政府“违宪”扩大了总统的行政权力。【解析】(1)背景:小说《屠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揭露;社会舆论的推动;进步主义运动的影响。

(2)举措:触犯《权利法案》;颁布一系列食品安全立法。评价:促进了民生问题的法制化进程;政府“违宪”扩大了总统的行政权力。12、略

【分析】【详解】

(1)根据“184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要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人们开始注重对传染病的积极预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动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等内容可从国家立法、开展卫生运动、卫生事业涉及面广、设立卫生机构等方面总结其相似之处。根据“欧洲一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欢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等内容可从改善公共卫生、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增强政府管理职能和有利于应对全球疾病的角度概括其影响。

(2)根据“西医人才少又都集中在城市,而数量在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域市中,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动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等内容可知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预防为主,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卫生防疫网络,中西医结合,发动人民群众等。综合材料二内容可知新中国公共卫生得以形成“中国模式”的优势主要在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和适应国情的公共卫生模式。【解析】(1)相似之处:国家立法保障发展;开展卫生运动;卫生事业涉及面广;设立卫生保健机构;将公共卫生发展和人民的健康状况相联系。

影响:改善了环境(公)卫生;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素质提高);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有利于应对全球疾病;促进全球健康。

(2)特点:预防为主;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卫生防疫网络;中西医结合方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

优势: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服务人民群众宗旨的落实;创造性确立适应国情的公共卫生模式五、论述题(共2题,共10分)13、略

【分析】【详解】

从本题主要考查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相关指识。依据材料,可以从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入手展开论证。同时,青嵩素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作用,屠呦呦团队也是从古代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成功发现青蒿素,对世界对抗疟疾作出巨大贡献。所以可以看出,继承发展中医药对现代医学也有重要意义。【解析】主题:对待中医药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纽带,而传统中医药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取糟粕”地继承与发展。青嵩素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作用,屠呦呦团队也是从古代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成功发现青蒿素,对世界对抗疟疾作出巨大贡献。所以,对待中医药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符合现代医学,当今社会需要以及道德伦理的内容与文化,我们就应该大力的给予支持和保护,进而使其能够在当今社会上推动中国医学的进步与发展,这也是中医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另外,立足现代医学的科学基础上,创新应用传统中医药,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医学价值,发扬中医药事业,也是极为迫切的、重要的任务之一。14、略

【分析】【详解】

(1)评述:根据材料一中“第一部分是历史学家的意识;第二部分是历史的参与者(或历史的见证者)的意识,第三部分是神话制造者的意识”“反对帝国主义与义和团神话的重构”等可知,作者从历史学家的记录;亲历者的经历、所处时代背景等方面关注了对义和团运动的评述。意图:根据“每个部分探讨不同的一类意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多个方面关注对义和团运动评述的目的在于说明对历史事件的评述受到作者立场与特定时代的影响。

(2)历史解释:阅读材料二,从其中的五种解释中任选一种,如选择“描述性解释”,确定下来以后,根据材料二中的描述性解释定义,即“通过叙述历史事实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这一方法,具体解释19世纪40至7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时间、内容和实质等,注意先明确所选方法,再规范解释。【解析】(1)评述:从历史学家的记录;亲历者的经历、所处时代背景等方面。

意图:说明对历史事件的评述受到作者立场与特定时代的影响。

(2)历史解释:

示例1:选择描述性解释。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是指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新的经济形式在中国出现。

具体表现: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纺”与“织”分离;“耕”与“织”分离及大量农产品商品化;19世纪40年代,外商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企业采用机器生产,中国近代企业诞生;19世纪60、70年代,在洋务运动诱导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在东南沿海地区投资民族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总之,19世纪40到70年代,中国除封建自然经济外,出现了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等多种经济成分,经济结构变动。

示例2:选择因果性解释。(第二;四种解释)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西方国家经济侵略,也因为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动。

具体表现: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五口通商,列强为便利对中国经济侵略,外商企业在中国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为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随着西方先进技术传入,19世纪6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洋务企业);19世纪60、70年代,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引进技术的诱导,也由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国内市场的扩大,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的投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总之,19世纪40至70年代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商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示例3:结构性解释。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从而引起了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领域的变化。

具体表现:19世纪40年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条件;外商企业创办,中国无产阶级出现,外商企业丰厚的利润刺激了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