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解析版_第1页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解析版_第2页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解析版_第3页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解析版_第4页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随堂练习一、选择题目前,秸杆处理较理想的利用方式是秸秆还田。2020年吉林省延边州作物秸秆焚烧新政策出台,延边州按照错时、限量、轮烧要求,认真制订烧除计划,并及时对各县市烧除计划进行调整,共烧除秸秆95.4万吨。据此完成1—3题。1.延边州允许焚烧秸秆可能是为了(

)A.提高地温,减轻冻害 B.减轻病虫害,提高产量C.改变土壤成分,提高土壤肥力 D.降低成本,利于机械化生产2.延边州采用错时、限量(

)A.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B.错时播种,提高劳动生产效率C.减轻环境污染程度 D.增强大气保温作用,提高出苗率3.“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能直接缓解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酸雨 C.全球气候变暖D.生物多样性减少【答案】1.B2.C3.C【解析】1.秸秆在焚烧时产生高温,会杀灭病菌,减轻病虫害,草木灰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提高产量,所以B正确;焚烧秸秆减轻冻害的原理不是增加地温,而是增加大气逆辐射,来防治低温冻害,A错误;秸秆燃烧仅增加矿物质(钾、钙等)和一些无机盐,秸秆还田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地力,改善土壤结构,不会改变土壤成分,C项错误;秸秆还田不影响机械化作业,D错误。故选B。2.吉林省延边州错时、限量、轮烧秸秆减少了秸秆的焚烧量和集中程度,从而最大程度的减轻环境污染,故选C项;焚烧秸秆会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不能减轻全球气候变暖,A项错误;错时、限量、轮烧秸秆不是为了错时播种,B项错误;燃烧秸秆是在春播之前,不能提高出苗率,D项错误。故选C。【点睛】秸秆焚烧造成雾霾天气,并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与其他生物健康形成威胁。吉林省延边州允许错时、限量、轮烧秸秆,说明与“焚烧”相比,秸秆还田存在明显缺点;“错时、限量、轮烧”,可以有效减轻“焚烧”所造成的不良后果。3.“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可以缓解由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问题,C正确;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与水土流失、酸雨、生物多样性减少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点睛】考查全球气候变暖,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种质资源是指包含一定遗传物质,并表现特定性状、能将性状遗传给后代的动植物资源。近年来,我国种质资源不断萎缩,是种子净进口国。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紫》中提出,海南将建成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下图示意中转基地主要工作流程。据此完成4—5题。4.近年来,我国种质资源不断菱缩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环境恶化 B.种子老化,难以适应C.生物入侵,空间压缩 D.环境失衡,重视不够5.海南建立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

)①降低运营成本,加快育种进程 ②改良作物品种,提高粮食单产量③丰富种质资源,保障种质数量 ④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粮食总产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4.D5.C【解析】4.近年来,我国种质资源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工业和农业活动导致种质生存环境退化。此外,对于种质资源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优质的种质流失和灭绝,D正确;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与“近年来”的限定条件不符,A错误;种质具有遗传特性,古老的种质适应环境的能力可能更强,B错误;生物入侵也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现象,C错误。故选D。5.海南从全球选取种质,成本并未降低,扩大种植规模与农业结构调整及相关政策有关,与海南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中转基地建设关系很小,①④错;从全球引进优质的粮食种质资源,选取、改良优质高产品种,可提高我国的粮食单产,保障粮食安全,②对;建立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可丰富我国的种质资源,保障我国种质资源数量、质量安全,③对。综上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种质是指生物体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它往往存在于特定品种之中。如古老的地方品种、新培育的推广品种、重要的遗传材料以及野生近缘植物,都属于种质资源的范围。2022年7月上旬,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空气质量统计数据显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成都平原、陕西关中等地出现了臭氧中度污染,呼吁相关地区和部门采取措施进行防范。据此完成6—8题。6.臭氧层主要分布在(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7.臭氧层遭到破坏容易引发(

)A.动物种群视力下降 B.土壤盐碱化加剧C.生物多样性锐减 D.沙尘暴发生频率增加8.针对臭氧层破坏,最应采取的措施是(

)A.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B.减少核能使用量C.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D.减少氯氟化合物的使用【答案】6.B7.A8.D【解析】6.结合所学可知,臭氧层主要是分布在平流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7.结合所学可知,臭氧层会吸收紫外线,因此臭氧层破坏之后会导致大量紫外线到达地表,造成动物种群视力下降,A正确;臭氧层遭到破坏和土壤盐碱化加剧没有关系,B错误;臭氧层遭到破坏并不会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C错误;沙尘暴与臭氧层破坏无关,D错误。故选A。8.结合所学可知,臭氧层破坏主要是由于氯氟化合物排放过多造成的,因此需要减少氯氟化合物的使用来保护臭氧层,D正确;臭氧层破坏与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核能使用无关,ABC错误。故选D。【点睛】1、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3、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PM2.5指直径≤2.5微米的细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浓度越高,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2018年1月26-28日,沈阳市区经历了一次持续3天的大气污染过程。下图示意沈阳市区此次大气污染过程气温和PM2.5浓度变化。据此完成9小题。9.推测沈阳市区此次大气污染过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①秸秆燃烧②汽车尾气③燃煤排烟④沙尘暴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9.B

【解析】9.通常PM2.5物质的来源主要有:首先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车子是排放细颗粒物的“重犯”。第二: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第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比如冶金、窑炉与锅炉、机电制造业,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第四: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材料中可知是城市,且为冬季,故应为汽车尾气和燃煤供暖排烟所致。故②③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亚洲象最适宜生存在原始森林中的沟谷等开阔地带。澜沧江支流罗梭江流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野生亚洲象栖息地。亚洲象大约5~6年繁殖一次,孕期长达18~22个月,每胎只产一仔。流域内过度的人类活动给亚洲象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长期采食农作物,亚洲象开始逐渐把玉米当作自己的食物。下图为罗梭江流域某一村庄附近示意图。据此完成10-12小题。10.某科考组曾经在此布设红外相机监测野象,图中ABCD四个监测点哪一个监测点观测到亚洲象的概率最大(

)A.A B.B C.C D.D11.下列选项中,不是该区域亚洲象数量减少的原因是(

)A.河流使栖息地碎片化,造成种群隔离B.繁殖率低,孕期长,每胎只产一仔C.毁林开荒、水电站建设造成栖息地面积减小D.盗猎直接使得亚洲象数量减少12.下列玉米地经常遭到亚洲象破坏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A.森林减小,食物来源减少,且农田扩张距离野象栖息地更近B.玉米营养价值高,且分布集中连片,减少觅食的能量消耗C.玉米一年一熟,成熟时间集中,供应量大D.因为持续不断的学习记忆,亚洲象把玉米当作自己的食物【答案】10.A

11.A

12.C【解析】10.结合材料可知A点最适宜观测。从图中可看出A地森林密布,栖息空间大;等高线稀疏,坡度小,河谷开阔;靠近玉米地,处于觅食路线上。BC离森林和玉米地较远,D处虽处于玉米地附近,但离森林较远,故其余选项可排除。所以选A。11.毁林开荒、水电站建设造成栖息地面积减小,活动空间和食物来源减少;交通建设使栖息地碎片化,造成种族隔离;盗猎直接使得亚洲象数量减少;亚洲象繁殖率低,孕期长,每胎只产一仔。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不是亚洲象减少的原因。所以选A。12.玉米地经常遭到亚洲象破坏的原因:森林减小,食物来源减少,且农田扩张距离野象栖息地更近;玉米营养价值高,且分布集中连片,减少觅食的能量消耗;当地地处热带,热量充足,玉米一年三熟,且不同高度种植的玉米成熟时间错开,玉米供应源源不断。由于长期采食农作物,加上持续不断的学习记忆,亚洲象开始逐渐把农作物作为自己的食物,并产生较大的依赖。根据以上分析可知C不正确。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所以选C。图甲示意咸海不同时期湖岸线的变化,图乙示意咸海流域。据此完成13-15小题。13.咸海流域(

)A.河流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B.流水侵蚀、沉积作用强C.河流水量受气温影响小 D.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补给14.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A.流域面积逐渐缩小 B.湖岸的坡度西岸陡东岸缓C.流域主体位于温带草原 D.全球变暖是湖泊萎缩的主因15.咸海面积不断减小产生的影响较小的是(

)A.生态环境变差 B.棉花种植受到极大威胁C.冬半年沙尘暴频发 D.气温年较差变大【答案】13.D

14.B

15.B【解析】13.结合经纬度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咸海位于中亚地区,受大陆性气候影响,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区域内河流以内流河为主,参与陆地内循环,A错误。河流水量较小,侵蚀和沉积作用弱,B错误。其水源主要来自锡尔河和阿姆河,而锡尔河和阿姆河都是发源于高山的河流,冰雪融水是主要的水源补给方式,由此可知河流水量受气温影响大,C错误,D正确。故选D。14.由图示信息可知,咸海面积逐年减小,但流域面积的变化很小或几乎不变,A错误。由图示信息可知,东侧湖岸线变化幅度比西侧大,由此可推知,东岸缓西岸陡,B正确。咸海位于中亚地区,受大陆性气候影响显著,流域主体位于温带荒漠区,C错误。全球变暖是湖泊萎缩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锡尔河和阿姆河注入咸海,由于流域内棉花种植的扩大,灌溉用水的增加,导致流入咸海的水量逐渐减少,是导致咸海面积逐年缩小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15.咸海面积不断减小,使得周围气候的大陆性更强,气温年较差增大,沙尘暴频率增大,生态环境变差,但对棉花种植影响较小,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二、综合题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10年4月20日,位于墨西哥湾的一座海上钻井平台起火爆炸,导致约1600米深处漏油,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由于天气恶劣等原因,虽然有关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控制污染蔓延,但效果均不好。随即美国南部4州进入紧急状态,并宣布在该海域禁捕。有关专家还担心浮油可能“侵入”大西洋,甚王漂向欧洲沿海。图为墨西哥湾海域示意图。该钻井平台所在地的海底地形类型是________,其形态特点是__________。该海域石油污染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美国南部4州进入紧急状态的原因是当时该海域风向为_________,易造成石油污染向海岸蔓延。这次石油污染导致严重的_________灾难,宣布禁捕是因为_________。如果浮油“侵入”大西洋,它将随_________、_________(洋流)漂向欧洲沿海。【答案】16.(1)

大陆坡

坡度较陡(2)

深海环境复杂

海上气象多变(3)偏南风(4)

生态

海洋生物受到污染(5)

墨西哥湾暖流

北大西洋暖流【解析】本大题以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洋污染、洋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陆架通常海水深度低于200m,大陆坡则在200m-3000m之间,漏油位置在1600m处,因此应位于大陆坡;结合图片可知,此处海水深度集聚变大,可见该处坡度较陡。(2)由于此处海水深度较大,水下环境较为复杂,使石油污染难以得到控制;同时该处纬度较低,温度较高,周边海洋周围被陆地环抱,天气较为多变,石油污染不易控制。(3)结合石油泄漏点和海陆位置分析可知,若该海域盛行偏南风,则使油污易被吹到美国南部海岸,易造成石油污染向海岸蔓延。(4)结合当地采取海域禁捕措施,可知当地的石油污染使海洋生物也受到了污染,而海洋生物受到污染属于生态灾难。(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西哥湾流向欧洲沿海的洋流主要是墨西哥湾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这两支洋流能够将使墨西哥湾泄漏的石油被携带至欧洲沿海地区。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猫,属杂食性哺乳动物,以鱼类、鼠类为主,身体小巧,模样招人喜爱,栖息环境跨越热带、温带与寒带,环境适应能力强,尤其善攀援,昼伏夜出。一头成年的母猫一年可生多胎,每胎可出4~12只猫崽,90%以上均能成活。20世纪90年代之前,以家庭捕鼠饲养为主,户均一只。近年来,随着宠物市场发展,家庭圈养数量增加,种群数量剧增。“流浪猫、野猫”的野外活动较常见,尤其是因城市垃圾、丢弃食物残渣的增多,流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