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教师版)(选择性必修一)_第1页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教师版)(选择性必修一)_第2页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教师版)(选择性必修一)_第3页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教师版)(选择性必修一)_第4页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教师版)(选择性必修一)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课标要求】了解当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主干知识】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1)多元一体: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交错杂居、兼收并蓄、相互依存。(2)发展差异:许多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3)党的政策:中共提出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2、过程(1)政策提出: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2)开始建立: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是我国第一个省级的自治区。(3)宪法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4)五大自治区: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自治区。3、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2、表现(1)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2)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3)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4)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5)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3、作用: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时代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部署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中共十九大以来①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②2017年10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拓展解难】一、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二、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1、特点(1)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2、优越性(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三、对比: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1、联系: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中央政府统一管辖的地方行政区域,都享有自治权。2、区别:项目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设立区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港澳台地区指导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社会制度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自治程度一定自治权高度自治权解决问题解决民族问题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思考探究】(用双色笔勾划学案重点,并写出以下问题答案的关键词,课前检查,不预习,不听课)一、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二、简述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三、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1、(2022·潍坊期中)构成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法律基础的《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参议院议员选举法》,不仅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议员选举做出了大量法律变通,还专门制定了针对民族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这表明,民国初期A.“五族共和”得到了实现 B.制度建构考虑民族因素C.少数民族参政愿望强烈 D.法律创设脱离实际需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对少数民族议员和少数民族地区相关法律法规做了大量的变通和制定,这表明民国初期政权构建考虑民族因素,故选B项;A项的“得到实现”不符合实,故排除A项;材料表明民国政府制度构建考虑少数民族因素,但不能说明少数民族参政愿望强烈,故排除C项;这一做法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的需要,故排除D项。2、(2022·泰安模拟)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A.民族团结平等的传统B.民族共同繁荣的任务C.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答案】C【解析】由“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可知我国存在民族杂居这一现实。针对这一事实,中国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力。A、B、D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材料中无法体现,且新中国成立后反侵略任务已经完成,因此A、B、D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3、(2022·烟台模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答案】D【解析】归绥、迪化等是旧中国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带有一定征服心态的称呼,具有强烈的大汉族主义色彩,新中国改称呼是切实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体现。4、(2022·北京检测)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而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联邦制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B.民族聚居区都是要实行民族自治的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历史决定的D.周恩来讲话是要实行区域自治【答案】C【解析】由题干可知周恩来认为联邦制是在单一民族国家实行的制度,不适用于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A、联邦制不适于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但适用于单一民族国家,有利于单一民族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该项说法过于片面和绝对,故A错误。选项B民族聚居区视情况来决定是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不是都要实行民族自治。选项C材料主要阐述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原因是由我国历史因素决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用于我国历史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故C正确。选项D周恩来肯定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但不是实行区域自治制度,故D错误。5、(2022·菏泽检测)下图为内蒙古日报记述的内蒙古自治区70年发展历程的宣传画。这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集中反映了各阶级的根本利益C.使各民族实现了共同繁荣 D.保证了内蒙古地区的长期稳定【答案】A【详解】“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意味着民族团结,而民族团结有助于国家统一,A正确;宣传画主题是民族团结,而非社会阶级利益,排除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但是尚未实现,排除C;D表述绝对,排除。6、(2022·聊城检测)据统计,1950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公布实施,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大行政区人民政府或省人民政府得依据当地少数民族婚姻问题的具体情况,对本法制定某些变通的或补充的规定,提请政务院批准施行。”这表明()A.民族区域自治方针已落实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形成C.五大民族自治区已经建立D.民族自治区拥有独立立法权【答案】A【解析】1947年5月1日,党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为以后再其他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指明了方向,但是此时并未形成制度化。在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和重要政治制度确立下来。根据材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提请政务院批准施行”和其关键词“批准实行”可知,该规定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所作出的相关政策,表明民族区域自治方针已落实。7、(2022·上海检测)据统计,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仅7600余人,到2006年底,西藏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达62211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69.36%。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B.推动了民族平等的实现C.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D.促进了祖国统一的大业【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到2006年底,西藏全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达到62211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69.36%。”可以看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故选A符合题意;BC两项也是其意义,但与题意不符;D项是一国两制的意义。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8、(2022·海南期末)2005年,国务院对培养和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作出规定。据统计,到2008年6月,全国共有少数民族干部291.5万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7.4%;其中,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202.6万人,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69.5%。这反映出当代中国()A.民族间差距已消失B.民族工作成为重心C.制度设计尚需完善D.民族治理成效显著【答案】D【解析】当代中国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技术人员的培养,说明民族治理成效显著,故选D项;民族间差距已消失说法错误,民族间的差距不可能消失,排除A项;当代中国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工作,不是民族工作,排除B项;当代中国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技术人员的培养,说明民族治理成效显著,没有涉及到制度设计尚需完善问题,排除C项。9、(2022·唐山期末)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将宪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体现了我国A.国家宪法是民族地区自治的前提 B.政府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C.明确提出了民族平等与团结原则 D.以立法形式确保民族自治实施【答案】B【解析】由材料“将宪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可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故选B;材料并未强调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民族平等与团结的原则在1954年宪法中就已明确提出,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中国在1954年就已立法形式确保了民族自治的实施,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10、(2022·安徽期末)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中国国情在某些地区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C.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先进的管理体制D.享有较大行政自主权【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港澳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三者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故B项正确;A项中“不同的社会制度”错误,排除;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不是三者的共同点,排除C项;D项中行政自主权错误,排除。故选B。11、(2022·湖南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39年2月13日,顾颉刚发表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掀起“中华民族”性质的大讨论,参与其中的著名学者不下十余人。顾颉刚认为,“民族”是“在一个政府之下营共同生活的人”,而中华民族实则就是中华民国的全体国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巩固中华民族理论构建成果的同时,形成“民族平等”的政治话语。但至20世纪80年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