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石钟山记目标导航目标导航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积累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培养文言翻译能力。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学习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落实文中的文言字词,顺畅翻译课文结合背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主题。知识精讲知识精讲【作者简介】千古第一文人——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才华横溢,成就斐然,但仕途坎坷,一生遭受政治磨难,一贬再贬,因“乌台诗案”几乎丢掉性命。苏轼常年贬官在外,任地方官期间,同情人民,注意兴修水利、防灾、赈灾工作,为老百姓所敬仰。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诗作清新豪健,格调流畅,想象丰富,独具风格;散文明快犀利,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文理自然;其词突破前人局限,豪迈不羁,气势雄浑,想象丰富,才情奔放,开豪放一代词风。苏轼亦善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北宋四大家”;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世称苏东坡、苏仙,“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探寻背景】苏轼一生饱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任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元丰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钟山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石钟山海拔61.8米,相对高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千米。石钟山,实际上不是一座山,而是两座山,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两山分据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关于它命名的由来历来有三种意见。(一)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的声音。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东坡持此说。(二)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内有石钟乳、石柱、石笋等,用槌敲打,也会发出声音。唐代李渤持此说。(三)山形如钟。《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清代俞樾持此说。【文体知识】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分类: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②游记: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基础知识】基础梳理·夯基提能一、古今异义1.空中而多窍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之中。2.自以为得其实古义:事情的真相;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微风鼓浪 (激荡,掀动)2.而此独以钟名 (命名)(二)使动用法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使……鸣)三、一词多义1.鼓(1)噌吰如钟鼓不绝 (一种打击乐器)(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击鼓)2.殆(1)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大概)(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秋水》 (危险)(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疑惑)(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几乎,近于)3.莫(1)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没有谁)(2)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不要,不可)(3)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没有谁、没有人)4.发(1)而大声发于水上 (发生,发出)(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发射,射出)(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出发)(4)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兴起,被任用)(5)发闾左適戍渔阳《陈涉世家》 (征发,征调)5.何(1)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为什么)(2)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怎么)(3)水何澹澹《观沧海》 (多么)(4)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什么)(5)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哪里)四、特殊句式1.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2.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3.石之铿然有声者 (定语前置,“之”,定语后置的标志)4.得双石于潭上 (状语后置,“于潭上”做状语后置)重点梳理【重点01】理清思路1.梳理本文的结构思路。【重点02】把握主题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亲自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重点03】问题探究1.从结构方面分析本文与一般游记的不同之处。【明确】《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性散文,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再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2.文中哪句话说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明确】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3.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有什么作用?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明确】大石——比喻绘形栖鹘——直接绘声鹳鹤——比喻拟声写出环境的阴森恐怖,烘托亲身探访的不易。与“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照应。【重点04】探真识美——鉴赏表达技巧1.作为游记,苏轼对夜游石钟山情景的描写很有特色,请列举两例,简要说明其运用的表达技巧。【明确】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和声音描绘得形象逼真。②运用了“磔磔”“噌吰”“窾坎镗鞳”等拟声词,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且所用拟声词都是联绵词,韵律和谐。2《石钟山记》不是一般的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与议论的关系的?【明确】《石钟山记》不像一般游记,不重山川景物的描写,而重因事说理,通过具体记游来阐发道理。关于石钟山的命名,无论是北魏郦道元的“水搏论”,还是唐代李渤的“扣石论”,苏轼都持怀疑的态度,并提出了怀疑的依据。而且带着疑问,在送子赴任,途经石钟山时,亲临绝壁实地考察,他不拘成说,不畏险阻,泛舟绝壁之下,目睹了石钟山阴森恐怖、惊心动魄的夜景,亲耳聆听了江水冲击石洞岩缝而发出的像钟一样的响声,从而弄清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心中的疑团涣然冰释。于是欣然命笔,用一个反问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来阐发强调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臆断这一见解,给读者以丰富的教益和哲理的启迪,可谓水到渠成。由此看来,苏轼是有疑而来,释疑而返。苏轼心中先有辩论的对象,有意于考据。能力拓展能力拓展1.苏轼自己实地考察发现了石钟山得名的由来,认为这证明了“古之人不余欺也”,为什么?请分析这一论断的内在逻辑思路。【明确】因为古书上记载:“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这是古人描述的钟声的特点,也是人们对钟声的共识,是认识的前提。苏轼实地考察发现:“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并且两者相应,“如乐作焉”,这表现了水声如钟,符合人们对钟声的共识,所以,石钟山应是以声得名。这与古人郦道元的说法“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相符,所以说,“古之人不余欺也”。2.长期以来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疑团得不到解决,作者认为原因是什么?【明确】在作者看来,郦道元“言之不详”使得“人常疑之”;士大夫不肯实地考察,所以不能知道其命名的原因;“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以讹传讹,也找不到其命名的真实原因。实践飞跃经过今人全面的科学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应包括“主形派”所说的“形”和“主声派”所说的“声”这两个方面。——涂宗涛《巴峡·石钟山》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看法也是错误的,那么怎样理解本文的价值和意义呢?【明确】我们学习《石钟山记》的目的并不在于评判谁是谁非,而在于学习苏轼这种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而且敢于探索,通过实践得出结论的精神。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千变万化的,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在已知事物中可以找出未知的因素,对于已知事物的描述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所以,对于书本上的东西,对于名人的观点,我们都不能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要敢于质疑,并且去小心地求证,这就是《石钟山记》给我们的启示。而且,认识未知世界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形上升的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苏轼超越了前人,后人又超越了苏轼。就是在这些超越中在这些否定中,世界才被我们认识。正因为如此,《石钟山记》至今还闪耀着光辉。分层提分分层提分题组A基础过关练一、文言基础运用一、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访:寻访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坐船C.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至:到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几乎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B.不知其浅深而臆断其有无C.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而笑李渤之陋也D.而言之不详盖叹郦元之简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微风鼓浪”中的“鼓”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B.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C.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D.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B.空中而多窍C.此世所以不传也D.自以为得其实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人不余欺也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C.石之铿然有声者D.我无尔诈,尔无我虞6.下列对本文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记,一种古代散文文体,出现很早,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B.《水经》,即《水经注》,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是一部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C.元丰,宋神宗的年号,我国古代帝王常用年号纪年,如“庆历”“始皇”等。D.丁丑,是干支纪法,古人常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丁丑”是用来纪日的。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针对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不盲从古人,在“暮夜”乘舟实地考察,亲身探寻,得出认识事物要“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B.在第二段中,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拟人、贴切的拟声词等详细地描写了石钟山月夜下的景象,绘声绘形,创造出了独特的意境。C.作者从首段对郦道元、李渤的说法持怀疑态度,到最后“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彻底否定了郦道元、李渤的观点。D.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性散文那样,先记游,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8.高二(1)班拟开展“爱国学,爱语文”的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1)班上准备出一期以“走进儒家”为主题的黑板报,请你给本期黑板报拟写一个富有文学意蕴的名称。(要求以对联的形式)(不超过10字)(2)语文老师开展“穿越时空,畅想古人”的活动,请你仿照例句形式,任选一个人物写一句话表达你的思想。例句:假如苏轼仕途顺畅,或许中国文学园地就少了一份豪迈与通达。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9-13题。《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B.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C.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D.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10.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记:一种古代散文文体,出现很早,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B.《水经》:即《水经注》,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是一部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C.元丰:宋神宗的年号,我国古代帝王常用年号纪年,如“庆历”“始皇”等。D.无射:古代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周景王铸成的大钟声音符合该音律。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针对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不盲从古人,在“暮夜”乘舟实地考察,亲身探寻,得出认识事物要“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B.在第二段中,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拟人、贴切的拟声词等详细地描写了石钟山月夜下的景象,绘声绘形,创造出了独特的意境。C.作者从首段对郦道元、唐李渤的说法持怀疑态度,到最后“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彻底否定了郦道元、李渤的观点。D.本文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13.“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组B能力提升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唐人李渤在《辨石钟山记》中记载:《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冠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由上文可知,李渤的考察有两点是苏轼所不及的。其一是“跻崖穿洞”,特别是“穿洞”,苏轼没有进行该项考察。李渤所“遇”的“双石”,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苏轼已无缘得见了。所以苏轼对山体的石质没有多少感性认识,更不用说深刻印象了。其二是李渤“不耻下问”地“询诸水滨”,苏轼却没有找“渔工水师”进行调查,大概认为他们“虽知而不能言”。李渤从“土著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还“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李渤的观点不能说失之臆断和草率,李渤的表现岂可讥之为“陋”乎?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三秦大地广为流传一句话:“听了秦腔,肉酒不香。”B.生活中总有些事让人悔不当初,这时候总是需要运用一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C.《蜀道难》写实与想象交织,写出蜀道之“难”,形成迷离惝恍、奇丽峭拔的诗歌境界。D.《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2.选文的论证极具说服力,请问其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李渤从‘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风鼓浪,水石相搏鼓:激荡,掀动B.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往、到D.汝识之乎识:认识5.下列对加点词意义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自以为得其实②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③自以为得之矣④得双石于潭上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A.①⑤⑥/②/③④ B.①②③⑤/④/⑥C.①③④⑤/②/⑥ D.①②③④/⑤/⑥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石钟山记》是苏轼的一篇很有特色的游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浓厚的考辨色彩深寓着对实践和为学的深刻的哲思。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儿子苏迈夜游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就是对这一点的有力证明。③__________________,认为读书“唯勤”,且“多为之,自工”;练书法则要“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石钟山记》中,用反问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石钟山记》中,作者交代写这篇记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石钟山记》中,作者认为造成自己与郦道元的观点异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石钟山记》中,对“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作者持怀疑态度:对郦道元的观点,作者说“______________”;而对于李渤的观点,则说“______________”,颇耐人寻味。二阅读提升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B.台,也叫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门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C.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这里是说杭州百姓为苏轼立生祠,表达对苏轼的感激之情。D.建中靖国,宋徽宗的年号,用来纪年。《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中的“壬戌”用的则是干支纪年法,古代专用来纪年。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知识传授给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喜欢贾谊、陆贽的书。B.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数次在杭州任职,苏轼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漕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C.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危害减少了一半。D.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译文:
(2)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译文:
5.苏轼在《赤壁赋》中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描述,句中的“美人”象征圣主贤臣、美好理想。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本文有多处记述了苏轼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实际做法,请简要概括。题组C培优拔尖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游褒禅山记(节选)王安石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喜雨亭记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注]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注】荐:频仍,屡次。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的原因。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C.农夫相与忭于野 忭:喜乐。D.以属客,而告之 属:通“嘱”,叮嘱。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吾以名吾亭B.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C.商贾相与歌于市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3.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B.《游褒禅山记》选段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C.《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结构谨严。D.《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作者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喜雨亭记》写了什么喜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游石钟山记章潢九江湖口县有石钟山。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博,响若洪钟,因受其称。唐李渤始访其遗迹,得双石于潭上,扣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宋苏文忠以陋其言,尝因夜月乘舟造绝壁,上下闻有大音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回至港口。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周文忠公亦尝游其处,而其所录上下钟山之景为颇详,尝疑其论之不一。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山皆大石,侧立于江滨,高可千馀丈。左有观音阁,阁有小轩,适临钟石之上。老人与寺僧宏指予曰:此北钟山也,山以是名。乃由阁后履崭岩,触荆榛,蛇行而上。有亭曰“白云”,盖顶也,仅可容二三人。凭阑一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返而登岸,径造钟石之下,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青海省在线旅游市场供需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 2025年中国地板地暖市场供需现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1-2026年中国互联网+旅行社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24年软磁合金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2024-2029年中国小型液晶显示器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2025年中国金堂县区域经济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2025年中国维生素AD胶丸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诊室美白课程设计
- 链条炉课程设计
- 矿山开拓课程设计
- 2025年病案编码员资格证试题库(含答案)
- 企业财务三年战略规划
- 提高脓毒性休克患者1h集束化措施落实率
-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 主播mcn合同模板
- 新疆2024年中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2024测绘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 DB11 637-2015 房屋结构综合安全性鉴定标准
- 制造业生产流程作业指导书
- DB34∕T 4444-2023 企业信息化系统上云评估服务规范
- 福建中闽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