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总结_第1页
《围城》读后感总结_第2页
《围城》读后感总结_第3页
《围城》读后感总结_第4页
《围城》读后感总结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围城》读后感《围城》读书报告

《围城》是上个世纪40年代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作者是学者型作家钱钟书(1910-1998)。《围城》以其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围城》的艺术成就,后世的文学评论家认为它堪与茅盾的《子夜》相媲美,将来定与《儒林外史》、《镜花缘》等古典名著同垂不朽。

《围城》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故事。小说以从欧洲留学回国的青年方鸿渐为中心,以调侃、幽默和极富讽刺意味的笔触,描绘了一群留学生与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恋爱等方面遭遇到的重重矛盾和纠葛,揭示了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表现了作者对旧中国西式知识分子的无情嘲弄,以及对中国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审视。

《围城》故事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多时间,从结构上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大部分,即方鸿渐留学归来与恋爱的经历;恋爱失败后从上海赴湖南三闾大学任教半年的经历;不满三闾大学的勾心斗角、黑暗和腐败返回上海,结婚成家在报馆谋职的经历。回国后恋爱的失意、赴三闾大学途中的重重艰险、三闾大学教职员工之间的明争暗斗,成家后家庭成员妯娌之间的摩擦、围城内外的困惑,使他处处受到打击和冷遇,世事的艰辛、世态的冷酷,使方鸿渐感到无处藏身,他只能像关在铁笼里的困兽,虽然不断地拼命挣扎,最终却无法找到出路。

小说中方鸿渐这一西式知识分子的形象十分突出。他出身于封建世家,其父亲是前清举人,他靠着其死去的未婚妻(包办婚姻)的父亲(点金银行的周经理)的资助赴欧洲留学,由于他“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懒散”,四年中换了几所大学,但却一无所获,没有学到任何专长,眼看着回国在即,最后他不得不从一爱尔兰人手中花40美元骗得一张“克莱登大学”(子虚乌有的大学)的博士文凭。还有,由于他受西方生活的影响,生活放荡,在回国的船上,他挡不住诱惑,与轻佻的鲍小姐偷情,干那苟且之事。虽然方鸿渐的性格中有不求上进、游戏人生的一面,但他的性格中也有正值和热情的一面。在应邀的一次演讲中,他鄙薄西洋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只不过是“鸦片和梅毒”;他拒绝大官僚的千金苏文纨的自作多情的许爱,多次揭穿对方的庸俗、势利和虚伪;在三闾大学任教期间,看不惯那里的黑暗的人事制度和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还有,当他从职的华美新闻社被敌伪收买后,他没有顾及自己的生存问题和亲友的反对,毅然离开了报馆。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一定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却处处碰壁,处处受到冷遇。方鸿渐的悲剧,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那些比较正值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这一“围城”中的悲剧命运。

小说除了着力塑造方鸿渐这一主要人物形象外,还成功地塑造了其他一些知识分子的形象。如满口仁义道德,但却满腹男盗女娼的封建半旧遗老李梅亭;虚伪庸俗的,以在情场上施展手段而得意的大家闺秀苏文纨;俗不可耐的小胖子“大诗人”曹元朗;外形木讷,内心龌龊卑琐的假洋博士韩学愈;道貌岸然却老奸巨滑的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溜须拍马、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顾尔谦等。这些活跃在新“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物,真实地再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空虚和精神上的病态。

从艺术成就来看,高超的讽刺幽默手法、大量的、层出不穷的精妙新奇的比喻,以及丰富深广的知识容量,构成了《围城》独特的艺术风格。

首先,为了达到讽刺幽默的效果,作者对主人公所见所闻所感的一切事物无不进行戏说调侃、另类的诠释和无情地批判。戏说调侃的行文风格,使读者感到轻松诙谐和耳目一新。如作者对文凭的戏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盖起来。”关于结婚和离婚,作者安排“哲学家”褚慎明说住这样的一段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

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关于图书馆,作者调侃道:“一切图书馆本来像死用功人大考试时的头脑,是学问的坟墓。”

其次,为了达到幽默诙谐的效果,作者在情节的安排上往往故意和读者玩“捉迷藏”。情节明明看似朝这个方向发展,但结果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使人感到出其不意的荒唐和可笑。例如高中时方鸿渐为了解除封建婚约,给父亲写了一封悲秋的信,被父亲回信点到要害处,并骂了个狗血喷头,但最后这门看似无可救药的封建包办婚姻,却因未婚妻的病逝而使他得以解脱;例如方鸿渐被应邀去演讲,提前准备了的讲稿却因衣服穿错而无法派上用场,于是演讲就变成了完全的真情率真表白和一场闹剧;再如为了争夺苏文纨,赵辛楣苦心安排在宴席上让方鸿渐出丑的计划,在差不多要完全成功时,最后却被无情地证实了赵辛楣在情场上的彻底失败;还有,李梅亭托妓女王美玉买车票的事,眼看要成功了,却因侯营长的无赖态度而泡汤。

第三,大量生动精妙的比喻的运用,也为小说的讽刺幽默效果增色不少。例如苏文纨刚出场时,作者对她复杂的心情的描写:“那时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如写李梅亭的肖像:“李先生脸上少了那副黑眼睛,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鸡蛋。”多么令人恶心。还有如“鸿渐饿得睡不熟,身子像没放文件的共事皮包,几乎腹背相贴。”是多么的形象。再如写苏文纨和曹元朗的婚礼场面和二人的窘态:“曹元朗穿了黑呢礼服,忙得满头是汗?我只怕他整个胖身体全化在汗里,象洋蜡烛化成一滩油。苏小姐也紧张难看?新郎新娘脸哭不出笑不出的表情,全不像在干喜事,倒像——不,不像上断头台,是了,是了,像公共场所”谨防扒手“牌子下面那些积犯相惩的表情。”简直惟妙惟肖,其诙谐幽默的效果,真的令人忍俊不禁了!

最后,丰富深广的知识容量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也是《围城》的一大特色。由于作者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因此书中内容涉及到诸如文学、历史、哲学、生物学等许多学科门类,也谈到古典诗词、新诗、书画、中外典故以及许许多多的三教九流的东西。深而广的知识容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兴味,而且加强了讽刺的效果,开掘了作品题材的意义,使这部小说有着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

第二篇:围城书评2200字

《围城》书评

倘若没有万贯家财,身边却守着这样精妙的好书,人生依然算得上美好。当生活食粮日渐匮乏的时候,精神食粮反而会“安抚性”地增多,人的头脑“活碌”了,或许生活也有“活路”了!

小时候读《围城》,囫囵吞枣得厉害,像猪八戒吃人参果,知道是好东西却愣是“没吃清楚”,吃后感得脑清目明,于是也就心安理得地向人炫耀:我吃过人参果了。今天重温儿时的书,发现简直白读了,除了“半裸的真理”还残存脑海之外,其余的早已不见踪影。

许多人读《围城》,总是强调这座城是“婚姻的城”,可是我看到的更有另几番意思。

将这座围城比作婚姻,的确精准而巧妙。实际上,现如今的大多数人都明白婚姻如同一座城,并且是一座地形不清,地势不明的城,不再抱以盲目的乐观与期待。城里的风光如何,是满目疮痍还是欣欣向荣?是怨愁如海还是甜蜜如糖?是有着无数急待围攻的敌人还是充满了革命主义情怀的战友?每个人都不确定。不确定的事情通常都有两面性:令人恐惧或者令人向往。好奇心属于每一种动物,人更是将好奇心发挥到了极致。许多人寻思:假设这座城犹如木马屠城,我也能一睹它的壮观,这未尝不是好事!还有人更加异想天开:即便是座进退两难的死城,说不定也会因为我的进入而生机勃发也未必!胆小的人一直踌躇在外,等到老大不小还不进城的时候,也会忍不住爬上城墙窥探一番,偶尔抓住城内一个幸存者,满怀希望地问道:“城里好不好?”那人迟疑一下,诡谲地回答:“你进来不就知道了。”于是终究敌不过这座城的诱惑,英勇地走进城门。更有些自称脑袋清楚的,干脆标榜一辈子不进城,但是等到身边的人一个个都进去后,他也相当于被孤立在一座空城中,滋味同样不好受。婚姻的微妙恰如钱先生笔下的围城,固若金汤。其实,坚固的并非婚姻本身,而是人类社会文明共识的婚姻形式。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婚姻就成了进行繁衍生息的文明仪式。有了婚姻,似乎就有了应有的社会认同,不再是社会的孤魂野鬼,于是也就有了话语权。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结了婚的大妈热衷于当红娘的原因——一旦自己的身份被认定了,而这种认定又是在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的催压下完成的,你就不愿他人变成能够有能力抵御这种力量的个别。有了身份的认定,似乎人生才不会“有所偏颇”,才会成家后继而立业,传承应有的人伦。因此,这座围城已经不单单是已婚或未婚的分水岭,而是意识形态上传统性与变革性的交锋处。进了城,也就宣布了一种身份认同,把人生绝然分成了两截,而那些无法适应这种割裂的人最终将在这座城内尝尽挫败。或许有一天,城内的嘈杂愈演愈烈,怨侣越来越多,这座城也难免会被摧毁。到了那时,城里城外一片天地,是否又是另一番颇有深意的景象呢。如同《围城》末尾所描述“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实际上,读《围城》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总是盘旋着这么一个形象:长褂的中国文人互相交织着,寒暄着,笑闹着,悲号着,一会儿互相作揖,一会儿互相白眼,热闹地穿梭,互相交替着自己的身处之地,

而后错落、移动、上蹿下跳,得失无常。这就是我内心最可怕的围城——虽然它被钱先生以如此微妙的手段勾画出来,还是让我心生恐惧。这种带着温润笑意的讽刺让人触目惊心,这难道不正是中国文人的世故情态吗?钱先生用一座城将中国文人圈在内,站在高处看他们嬉笑怒骂,而我们在嗤笑的同时,却抬头不经意看到身旁的围墙,这才发现自己也在城内。大作的干戈常常为了获得一处高地。为了争得这处高地,城内之人绞尽脑汁措辞、行事,算尽了机关,花尽了心血。然而这一切在钱先生看来,仿佛瓮中的蛐蛐儿,一战一败之间只惹得几多笑料,而真正在外欣赏的人对他们的情势一目了然——原来,争来争去还是争不出这座围城,跳不出自我的小天地。这种格局可能是中国人所特有的,格外强调的,这让我不免替中国文人叫累。实际上,谁不愿意两袖一甩,像徐志摩一样“不带走一片云彩”呢!然而,民国时期的徐志摩、邵洵美一流毕竟是祖荫深厚,有的是资本徜徉康河的金柳下,而大多数的中国文人却是一辈子与“穷酸”为伍。带着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大多数的文人瞧不起商人,嗤之以鼻的同时也极力寻找另一种社会认同。于是就出现了科举,近现代有了所谓的“职称”。可怜的是,这座城里的人越挤越多,小庙容不下这么多菩萨,于是无血的战争就这样无休无止地开始了,直到现在,依然厮杀得厉害。前些日子,章君的大学同学来京办事,章君凑起寥落两三人一起聚一聚。可惜这种聚会常常让人趁兴而来,败兴而归。座上的几人从头到尾在热烈讨论“小围城”(学院高校)里的大小轶事,主题无非与一些小学生学习的正反义词(什么“正副”,“主次”)有关,让人悻悻然。这又让我想起广大人民群众所热衷的“同学聚会”,实际上就是隐喻的“成就比较会”,从前潦倒的发迹了,声如洪钟;从前卓越的现在落败了,郁郁寡欢,好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场”,又是“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再说围城。刚才我还在感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