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研版2024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外研版2024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外研版2024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外研版2024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外研版2024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外研版2024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发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乌鲁克文化泥板上的象形文字——车,距今约有5500年的历史。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描绘在彩陶钵上的双轮车图形及黏土制车模型,距今都在5000年左右。这一发现A.说明中国的牛车是从两河流域传来的B.有力证明了两河流域文明发明了轮车C.说明车是古代主要交通工具和军事装备D.证明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2、列符合我国交通工具演进顺序的是A.人力车—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B.人力车—火车、轮船—飞机—电车、汽车C.电车、汽车—人力车—火车、轮船—飞机D.自行车—人力车—火车、轮船—飞机3、下列关于我国近代以来航空事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国航空事业开始于清末B.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民航业才真正起步C.新中国成立后,沈阳飞机制造厂投产,民航业发展迅速D.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4、“筵”和“席”都是西周时期宴饮时铺在地上的坐具,筵长、席短。铺设好坐具后,再将作用类似小餐桌的“案”“几”等放置在筵、席之上,一人一案,贵族们按礼仪分开落座、分开进食。这一举措有助于()A.降低传染病传播风险B.规范民众日常行为C.扩大儒学的社会影响D.缓解贵族内部矛盾5、下图是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煤钢产量统计图,据图中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民主程度与经济发展速度成正比B.重工业已成为各国经济的主导C.美国逐渐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D.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不平衡加剧6、明代中叶以后,押租制流行,佃农交纳租金才能佃种地主的土地,俗称“买耕”。佃农的佃权,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当时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C.小农经济逐渐瓦解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7、中医认为食品和药品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患者的病不严重,就不用药,而是用五谷、果蔬等食品调理。这体现的中医药学理念是A.天人合一B.药食同源C.辩证施治D.简便经济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8、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9分)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西周开始到春秋末年,周王室基于拓殖建城的需求,建立国鄙之制。国鄙之分相当严格,一来以区分身份之差异,二来可以保障国人的安全。野鄙之人可以进城来参与市场活动,进行买卖交易,但不得在城中定居。到了战国时期,这种划分已无必要,人为的界限便逐渐淡化,终于消失,城乡人口开始对流。国人务农者会觉得住在城里,日间出城到田间耕作,十分不便,不如索性迁居乡野。野鄙之人,也有进城居住,改操他业者。政治上,国鄙居民的身份差异已经泯除。事实上,中国城乡之间的流动性很大,少数的实例是由政府强制执行或加以组织与督导,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人口流动是人民自动自发的。从西周开始到春秋末年,周王室基于拓殖建城的需求,建立国鄙之制。国鄙之分相当严格,一来以区分身份之差异,二来可以保障国人的安全。野鄙之人可以进城来参与市场活动,进行买卖交易,但不得在城中定居。到了战国时期,这种划分已无必要,人为的界限便逐渐淡化,终于消失,城乡人口开始对流。国人务农者会觉得住在城里,日间出城到田间耕作,十分不便,不如索性迁居乡野。野鄙之人,也有进城居住,改操他业者。政治上,国鄙居民的身份差异已经泯除。事实上,中国城乡之间的流动性很大,少数的实例是由政府强制执行或加以组织与督导,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人口流动是人民自动自发的。——摘编自赵冈《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的城市史》西欧中世纪城市产生后,由于其经济本质完全不同于乡村农业经济,城市又因自治而变成不受领主控制的独立性强的政治主体,再加上矗立的城墙成为鲜明的界限,二者的对立关系也就特别分明。更重要的是,当时城乡人口对流的程度很低,乡村庄园的领主对其属下人口控制甚严,以各种方式防止其逃亡。每年只有少量的人可以从庄园成功地逃至附近城市。庄园之人在逃至城市后经过101材料二西欧中世纪城市产生后,由于其经济本质完全不同于乡村农业经济,城市又因自治而变成不受领主控制的独立性强的政治主体,再加上矗立的城墙成为鲜明的界限,二者的对立关系也就特别分明。更重要的是,当时城乡人口对流的程度很低,乡村庄园的领主对其属下人口控制甚严,以各种方式防止其逃亡。每年只有少量的人可以从庄园成功地逃至附近城市。庄园之人在逃至城市后经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时期“国鄙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在战国时期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战国时期的中国和中世纪的西欧城乡交流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城乡交流的主要因素天未被领主抓回,便被承认为自由人,具有市民身份,可以安全地长居于城市中,市民在法律和各种选择上是相对自由的。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1790世纪后期,工资不断提高使英国人可购买更多东西。至该世纪晚期,英国人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最明显的表征可以在食品的消费上看到。3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到:一位每天挣4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1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品脱啤酒、一些茶和糖。事实上,当时工人不仅能买得起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可以买一些一个世纪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据【英】罗杰·奥斯本《钢铁、蒸汽与资本:工业革命的起源》整理20材料二208.3世纪1922年代,美国消费者的家庭需求发生了剧烈转变,转而用信贷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美国人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代替通过已赚取的收入来购买这些物品。消费者使用它们的同时,每个月需要支付一定的现金,这就降低了他们在其他商品上的消费数额。结果,消费者的耐用消费品购买年均上升了1929%,几乎是2年到1925年GDP和消费增长的75倍。到了70年,90%的汽车、80%的家具、80%的钢琴、%的留声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英国工人食品消费水平提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20世纪20年代信贷消费的后果。

(3)综合以上信息,谈谈你对消费问题的认识。%的家用电器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购得。12、疫情防控考验社会治理能力;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疫情多发唐代也不例外。尽管医疗机构很完善;发达;但仍无法有效应对大规模爆发的疫病,其中重要原因是医疗资源的不均与不足。在此情况下,基层民间医疗有所开创和发展。受儒家仁政思想与佛教慈悲为怀思想的影响,唐代开办悲田病坊,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的专门机构,服务对象就是社会底层群体。所属关系有:一是受官府管理,经费也来自官府;二是僧人自行管理,经费来源于寺院。

——摘编自廖靖靖《多姿多彩的大唐风貌》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了一起。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许多蛰伏的传染性疾病一度肆虐,鼠疫波及全国20多个省区,血吸虫病遍及长江以南所有省份。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1950-1953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治。通过传媒界的政治动员和教育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卫生防疫工作上升为全民政治运动,流行的各种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完成下列任务: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基层民间医疗开创和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卫生观念传播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的特点及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唐代到新中国初期疫病防治对我们当前疫情防控的借鉴价值。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2题,共16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18世纪中外金与银的比价表。(比价提示:如1580年的中国,1两黄金=5.5两白银,即当时中国5.5两白银可兑换1两黄金)。年代。

中国。

英国。

西班牙。

1580

1∶5.5

1∶11.7

1∶12.12

1635

1∶10

1∶13

1∶13.13

1637

1∶13

1∶13.5

1∶13.13—15.45

——钱江《十六—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根据材料,提炼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金银比价发生变化的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结论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是荷兰画家梵高创作于1885年的油画《吃马铃薯的人》,描绘了底层农民的日常生活:一家人、一盘土豆、一壶咖啡、一盏煤油灯、一面挂钟。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19世纪八十年代荷兰社会生活有哪些史料价值。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10分)15、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16、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B【分析】【详解】

乌鲁克文化泥板和描绘在彩陶钵上的双轮车图形及黏土制车模型属于考古资料,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以证明两河流域文明发明了轮车,B项正确;ACD无法从材料中得到证实,排除。故选B。2、A【分析】【详解】

中国最早是人力车,进入近现代社会后,交通工具发生变化,1865年中国建成第一艘轮船,19世纪70年代出现铁路,1906年中国建成第一个有轨电车,1907年开始出现汽车客运,20世纪20年代出现民航业,故符合交通工具的演进顺序为人力车—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3、C【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乘飞机有种种限制,所以民航业发展有限,故C项“民航业发展迅速”是错误的;中国航空事业开始于1909年,A项正确;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到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故B正确;中国现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D正确。故选择C。4、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一人一案”“分开进食”等信息可知,西周时期,贵族宴饮时实行分餐制,这有利于降低传染病的传播风险,A项正确;B项中“民众”的说法与题干中的关键词“贵族们”不符,排除B项;儒学形成于春秋晚期,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反映在中国传统礼仪中蕴含着的防疫智慧,并不是为了缓解贵族内部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5、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煤钢产量统计图”可知,1870年至1913年英国的煤钢产量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下降,美国和德国的煤钢产量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迅速上升,而且美国和德国的煤钢产量大幅增加,这说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法德美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加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信息,无法得出民主程度与经济发展速度成正比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英法德美煤钢产量的变化信息,无法得出重工业已成为各国经济的主导,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英法德美煤钢产量的变化信息,无法得出美国逐渐确立了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6、B【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中“押租制”、“有偿转佃和出典”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土地经营权的买卖和转让,反映了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材料并未强调,排除;C选项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选项表述过于笼统,排除。7、B【分析】【详解】

五谷、果蔬等食品被中医当作药物,调理轻症患者,体现了药食同源的医药学理念,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医药学主张辩证施治,C项错误;简便经济的理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8、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9、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9分)10、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从西周开始到春秋末年;周王室基于拓殖建城的需求”可知①源于分封制的建立(源于拓殖建城;政治性强;肇始于政治和军事防卫);根据材料“国鄙之分相当严格,一来以区分身份之差异,二来可以保障国人的安全”可知②国鄙之分严格(国野身份存在差异);③目的在于维护国人的利益;根据材料“野鄙之人可以进城来参与市场活动,进行买卖交易,但不得在城中定居”可知④城乡往来受到一定限制。

原因:根据材料“到了战国时期;这种划分已无必要,人为的界限便逐渐淡化,终于消失,城乡人口开始对流”可知①兼并战争的激烈,国家进行社会动员的需要;②宗法分封制的崩溃;根据材料“国人务农者会觉得住在城里,日间出城到田间耕作,十分不便,不如索性迁居乡野”可知③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或答小农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野鄙之人,也有进城居住,改操他业者”并结合所学可知④工商业的发展。

(2)相同点:根据材料“中国城乡之间的流动性很大;少数的实例是由政府强制执行或加以组织与督导,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人口流动是人民自动自发的”“每年只有少量的人可以从庄园成功地逃至附近城市”可知①城乡之间存在经济联系;②都存在自发的城乡交流。

不同点:根据材料“政治上;国鄙居民的身份差异已经泯除”“二者的对立关系也就特别分明”可知①中国城乡居民身份差异已经泯除,西欧城乡对立关系分明。根据材料“中国城乡之间的流动性很大”“每年只有少量的人可以从庄园成功地逃至附近城市”可知②中国古代城乡交流较为频繁,西欧中世纪城乡交流受限。

(3)因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个人等角度分析可知①经济发展;②政治制度;③统治者意愿;④个人意愿;⑤城乡差异。【解析】(1)特点:①源于分封制的建立(源于拓殖建城;政治性强;肇始于政治和军事防卫);②国鄙之分严格(国野身份存在差异);③目的在于维护国人的利益;④城乡往来受到一定限制。

原因:①兼并战争的激烈;国家进行社会动员的需要;②宗法分封制的崩溃;③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或答小农经济的发展);④工商业的发展。

(2)相同点:①城乡之间存在经济联系;②都存在自发的城乡交流。

不同点:①中国城乡居民身份差异已经泯除;西欧城乡对立关系分明;②中国古代城乡交流较为频繁,西欧中世纪城乡交流受限。

(3)因素:经济发展;②政治制度;③统治者意愿;④个人意愿;⑤城乡差异。11、略

【分析】【详解】

(1)原因:依据材料“18世纪后期;工资不断提高使英国人可购买更多东西”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发展,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收入;依据“至该世纪晚期,英国人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可知,英国工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依据“当时工人不仅能买得起各种各样的食物,而且可以买一些一个世纪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市场的联系增强,消费品的数量和种类大大丰富。

(2)后果:依据材料“美国人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代替通过已赚取的收入来购买这些物品。消费者使用它们的同时,每个月需要支付一定的现金,这就降低了他们在其他商品上的消费数额”并结合所学可知,产生了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依据“美国消费者的家庭需求发生了剧烈转变,转而用信贷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美国人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代替通过已赚取的收入来购买这些物品”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带来制造业的繁荣;依据“消费者的耐用消费品购买年均上升了8.3%,几乎是1922年到1929年GDP和消费增长的2倍。到了1925年,75%的汽车;70%的家具、90%的钢琴、80%的留声机、80%的家用电器都是通过分期付款购得”并结合所学中的时间和所学可知,信贷消费也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埋下经济危机的隐患。

(3)认识: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消费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及启示分析,如鼓励适当消费,可扩大内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消费应在合理的需求之内,与个人收入水平密切联系,要理性消费;国家应该加以争取的消费引导,同时通过宏观调控稳定市场、金融秩序,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解析】(1)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收入;英国工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世界市场的联系增强,消费品的数量和种类大大丰富。

(2)后果:产生了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促进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带来制造业的繁荣;信贷消费也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埋下经济危机的隐患。

(3)认识:鼓励适当消费,可扩大内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消费应在合理的需求之内,与个人收入水平密切联系,要理性消费;国家应该加以争取的消费引导,同时通过宏观调控稳定市场、金融秩序,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原因”;据材料一信息“其中重要原因是医疗资源的不均与不足”得出:医疗资源不均和不足;由材料信息“受儒家仁政思想与佛教慈悲为怀思想的影响,唐代开办悲田病坊,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的专门机构,服务对象就是社会底层群体”概括得出:儒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

(2)“积极作用”;据材料二信息“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了一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促进民族意识觉醒;由材料信息“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促进卫生知识在民众中传播,提高民众的卫生健康意识;结合所学知识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近代化等角度补充。

(3)“特点”;据材料三信息“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得出:重视防治结合,以预防为主;由材料信息“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得出:建立国家防疫机制;由材料信息“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得出:开展政治动员,发动群众群防群治;由材料信息“通过传媒界的政治动员和教育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得出:重视传媒和防疫宣传。“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有效防控了疫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民众对国家政权的政治认同等角度说明。

(4)“借鉴价值”,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承担主体责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提高民众健康意识等角度说明。【解析】(1)原因:医疗资源不均和不足;儒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

(2)积极作用: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促进卫生知识在民众中传播;提高民众的卫生健康意识;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近代化。

(3)特点:重视防治结合;以预防为主;建立国家防疫机制;开展政治动员,发动群众群防群治;重视传媒和防疫宣传。作用:有效防控了疫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民众对国家政权的政治认同。

(4)借鉴价值:政府承担主体责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提高民众健康意识五、论述题(共2题,共16分)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首先根据要求,阅读图表,通过比较相关数据,得出具体变化趋势,如1580年时中国银价偏高,1635至1637年时中国银价与西欧持平,将其整理出来并作为结论表达以后,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产生相关变化的时代、国内外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原因、说明规律、指出问题或影响,阐释时注意联系世界和中国的形势,结论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解析】参考示例。

变化:16世纪晚期中国银价偏高,但到17世纪中期,银价下降到与西欧持平。

阐释:新航路开辟后,西欧人用美洲的白银购买中国的商品,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刺激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明朝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加之中国外贸长期处于出超地位,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吸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银价的贬值,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顺差更加明显。14、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一家人、一盘土豆、一壶咖啡、一盏煤油灯、一面挂钟”并结合所学可知,农民食用土豆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情况,土豆被欧洲探险家从美洲带到欧洲,逐渐在荷兰农家的饮食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材料“一壶咖啡”并结合所学可知咖啡的出现说明世界市场建立后,美洲的咖啡大量进入欧洲市场,进入荷兰底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