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抒情》核心素养教案2_第1页
《学习抒情》核心素养教案2_第2页
《学习抒情》核心素养教案2_第3页
《学习抒情》核心素养教案2_第4页
《学习抒情》核心素养教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第一单元第一单元009《写作学习抒情》核心素养教案教学重点1.学习运用情感词、感叹句、反问句、排比、反复、呼告等方法来直接抒情。2.学习运用“融情于事”“融情于景”的方法来间接抒情。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为写作指导课,第2课时为作文评改课)教学过程一、触发情感,生成写作内容用PPT显示下列诗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摘自江淹的《别赋》)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摘自北朝民歌《木兰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摘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摘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摘自高适的《别董大》)学生诵读两遍。师提问:人生之中,我们会多次经历与亲人、朋友的离别。离别时很多人会有深切的不舍,也会有殷切的期盼。那么,哪次离别最令你难忘呢?在离别的时候,你都有哪些情感与感受呢?学生回忆并交流。师引导:同学们在离别时候的情感与感受多么丰富!我们把这种情感与感受抒发出来,就是抒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抒情。设计意图“学习抒情”首先得“有情可抒”。此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诵读诗歌的方式,引出“离别”这一话题,营造出一个课堂的“情感场”,再让学生回忆“离别”的情境与情感,形成写作内容,为后面的写作蓄势、铺垫。“学习抒情”,情贵在真,诵读诗歌、回忆难忘的离别情境,是可以触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的。二、课堂练习一:直接抒情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说抒情有哪两种方式,它们有何不同的效果。预设:抒情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这两种方式。作者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情感,就是直接抒情,这样抒情的效果强烈、鲜明;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是把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由读者慢慢体会,就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效果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是没有高下之别的,只要使用得当,都可以很好地抒发感情,达到打动人心的效果。2.师引导:我们先来探究如何直接抒情。同学们可能会有点疑惑,直接抒情不就是把自己的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嘛,这有什么可以探究的呢?其实,直接抒情也是很有讲究的呢!3.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感情强烈的词语直接抒情。师引导:刚才大家在讲述离别的情形的时候,用了“难受”“悲伤”“舍不得”“忍不住哭起来”“怀念”等等词语,这就是在使用表达心理、情感、感受的情感词来抒情。运用这样的有情感倾向的词语,就可以直接表达出我们的情感。PPT显示:使用情感词。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子语气与修辞这三个角度学习直接抒发情感的具体方法,培养学生直接抒情的能力。4.同学们阅读下面两个文段,看看使用了哪种直接抒情的方法。PPT显示下列文段: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摘自郑振铎的《猫》)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词,譬如“父亲”“母亲”“妹妹”“老师”等。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摘自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预设:这两个文段采用了感叹句、反问句来加强情感的表达。第一个文段使用了感叹句,旨在强调一种悔恨、自责之情。第二个文段在最后使用了反问句,表达了作者获得知识、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PPT显示:运用情感句:感叹句、反问句。5.提问:下边这三个句子,又是采用了哪种方法来直接抒情的呢?用PPT显示下面三个句子: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摘自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摘自光未然的《黄河颂》)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摘自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预设:这三个句子运用了排比、反复、呼告这一类修辞来增强情感的气势与力量。PPT显示:运用情感修辞:排比、反复、呼告。归纳总结:有些文字会直截了当地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赤裸裸地把喜怒哀乐爱恶惧等情感表达出来,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叫“直陈”。这种直接抒情的关键在于:运用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语句或修辞。PPT显示:运用情感词,感叹句、反问句等情感句,排比、反复、呼告等情感修辞来直接抒情。6.请运用我们探索出来的三种直接抒情的方法,分别写一个句子,将那一次离别时的情感直接抒发出来。学生先写作,然后师生进行点评。用PPT显示教师的下水作文:那次离别让我心痛,这种疼痛的感觉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没有丝毫的缓解。(使用了情感词)想到再难见到亲爱的同学,再难见到敬爱的老师,再难见到这美丽的校园,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老天,还有比这更让人悲伤的事情吗?(使用了情感词、反问句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哦,你,故乡!你怎能被我忘记?哪怕是在梦里,我也要再次回到你的怀抱!(使用了感叹句、反问句和呼告的修辞手法)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三、课堂练习二:间接抒情1.融情于事。(1)师引导:一篇文章通常不会通篇都是“赤裸裸”的直接抒情。有时候,我们会把情感融入事件之中,在对事件的叙述中将情感自然渗透出来,我们将这种间接抒情的方法称为“融情于事”。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间接抒情。重点介绍了“融情于事”“融情于景”这两种方法,特别强调了要在事件的叙述与描写中、在对景物的描绘中,自然而然渗透出情感,达到打动人心的效果。用PPT显示“融情于事”的间接抒情案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摘自朱自清的《背影》)师点评:这个片段是“融情于事”的经典片段。它用父子分别之前,父亲穿过铁路,攀上对面月台给“我”买橘子的这个典型材料,来展现父亲对“我”浓浓的关爱之情及“我”深深的感激之情。融情于事,关键是要抓住典型材料。所谓典型材料,就是指最能表现情感的材料。设计意图用学过的课文引导学生认识“融情于事”,可以有效地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结合,让阅读服务于写作。PPT显示:融情于事:抓住典型材料。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除了抓住最能表现情感的典型材料外,这个片段还用什么方法把父亲的关爱之情和“我”的感动之情表现出来了?预设:这个语段细致描绘了父亲的穿着,反复突出服饰的“黑色”“臃肿”,旨在表现父亲的衰老、肥胖。又详细地描写了父亲攀爬月台的动作,突出其行动的艰难。这样就烘托出了父亲对“我”的深切的关爱。“我”看到父亲艰难的身影、动作,深受感动。这个片段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对典型材料中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动人的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可传递浓浓的情感。PPT显示:融情于事:抓住典型材料,详写动人细节。(2)修改病文。用PPT显示学生习作片段:我就要去国外参加为期21天的研学旅行,对这次研学旅行我充满了期待。明天就要出发了,我异常地兴奋,但是也有一点不舍,毕竟,我从来没有离开父母这么久过。爸爸妈妈显然也有点不放心。我们提前了2个小时来到机场等待。我看到好朋友们都到了,就扎到他们那边去了。爸爸妈妈想要对我说什么,终究也没有说出来。很快我们就要登机了。我过了安检,上了飞机,一种不舍之情更加强烈了。(摘自学生习作《那次离别》)提问:这个文段试图表现一种不舍之情,表现父母对“我”的关爱。但是这种情感抒发得动人吗?如果要用“抓住典型材料详写动人细节”的方法来修改,你有什么好的建议?预设:①可以增加父母为“我”整理行李的片段,如可详细地描绘父母把衣服、日用品、药品小心翼翼、分门别类地放进箱子的动作。②可以增加父母送“我”去机场的路上,一路的叮嘱与提示,在对话中传递出关爱与担忧。③可以写过安检时,父母把行李转交到“我”手里的一刻,母亲眼神中的不舍与担心(神态描写);也可以写父亲拍拍“我”的肩膀,对“我”说“加油!注意安全!多打电话”(动作和语言描写)。小结:添加典型材料,详写动人细节,这“离别之情”才会浓郁感人。设计意图通过修改,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融情于事”,如何拓展思路,丰富文章的内容。(3)开展写作实践。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融情于事:抓住典型材料,详写动人细节”这种方法有了比较深的理解。请大家在刚才写的直接抒情的句子的基础上,添加对相关事件的叙述与描写,要求抓住典型材料,详写动人细节,做到“融情于事”。学生先写作。然后在小组内展示习作并互相点评,最后推选习作到全班展示,由师生共同进行点评。点评标准是:语段抒情浓郁吗?是否抓住了典型材料,并对动人的细节进行了细致刻画?学生根据点评进行修改。2.融情于景。(1)师引导:刚才我们探索的是“融情于事”的抒情方法。我们还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提示我们也可以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通过景物描写传递出强烈的情感。这种间接抒情的方法就叫“融情于景”。用PPT显示“融情于景”的间接抒情案例: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摘自郑振铎的《猫》)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摘自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师点评:这两个语段都使用了“融情于景”的抒情方法。第一个语段中,“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以这样温暖的景物烘托了“我”当时的愉悦、宁静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猫的喜爱。第二个语段则用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这一凄凉的景物描写,来烘托“我”双腿瘫痪后悲伤绝望的心情。师引导:这两个语段启示我们,在“融情于景”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是什么?预设:景物的选择要符合情感的需要。PPT显示:融情于景;景物符合情感所需。(2)阅读练习: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个语段,看看这段文字写的是什么,同时勾画出语段中的景物以及描写景物所使用的修饰语,并想想这些修饰语有何意义与价值。用PPT显示阅读练习文段: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摘自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明确:这段文字细致描绘了荒地的巨大变化,处处传递出作者的欣喜惊讶,而这巨大的变化都是植树的牧羊人带来的,所以这些景物描写自然而然地渗透着对植树的牧羊人的赞美之情。文段用“飘着香气”来修饰“微风”,用“流水般”来形容“风声”,用“干净”来修饰“农舍”,用“生机勃勃”来形容“沃土”,用“源源不断”来形容“泉水”,用“鲜嫩”来形容“薄荷”。这些修饰语,渲染出了景物的美丽和富有生机。这样就更好地抒发了“我”看到这一切时的欣喜惊讶和对植树的牧羊人的赞美。PPT显示:融情于景:景物符合情感所需,可添加修饰语来渲染情感。设计意图让学生关注描写语段中修饰语的使用,就能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景物描写中如何渗透作者的情感。(3)开展写作实践。师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记忆中的那次难忘的离别发生在怎样的环境下?请同学们在刚才所写的片段基础上,在恰当的位置添加景物描写片段,用“融情于景”的方法抒发情感。(提示:景物的选择要有助于情感的抒发,要在景物前添加修饰语,以对情感加以渲染)学生先写作。然后在小组内展示习作并互相点评,最后推选习作到全班展示,由师生共同进行点评。点评的标准是:景物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在景物前添加了修饰语以渲染情感?学生根据点评修改习作。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种抒情的方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直接抒情的时候要注意情感词的选择,感叹句、反问句等情感句的使用,排比、反复、呼告等修辞的运用,在间接抒情的时候要通过“抓住典型材料,详写动人细节”来“融情于事”,要通过“选择恰当景物,添加修饰语”来“融情于景”。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饱含着情感,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所以,“情”是我们作品的生命。文章本是无情物,挥洒妙笔可生花。希望同学们运用好抒情的方法,让一片真情、一片深情,弥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设计意图总结全课的抒情方法,并提出希望。五、作业1.以“那次离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提示:既要通过词语、句式、修辞的选择直接表现情感,也要通过“融情于事”“融情于景”来间接抒情。2.使用评价量表对习作进行评价与修改。“学习抒情”评价量表评价指标自评互评师评你在文章中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在写作过程中,你是否一直清晰地意识到要在文章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