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5救亡图存——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目录TOC\o"1-4"\h\u目录 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3专题框架·思维引航 5核心精讲·专题突破 6考点一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 7核心精讲 71.侵华历程 72.晚清外交的近代化 9真题研析 9考向1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0考向2近代中国的外交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13问题拓展 14辩证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 14热点预测 15预测1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15预测2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 15考点二晚清民初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 16核心精讲 161.清政府——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162.农民阶级的探索 173.资产阶级的探索 18真题研析 19考向1晚清时期中国人民抗争探索的特点 19考向2晚清时期地主阶级的自救与改革 20考向3辛亥革命和社会的转型 21考向4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 22问题拓展 24晚清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 24热点预测 24预测1主干深化考-洋务运动的内容 25预测2历史趋势考-辛亥革命的背景 25考点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 25核心精讲 251.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 262.国共十年对立时期 283.抗日战争时期 284.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30真题研析 32考向1五四运动及其引发中国社会的变化 32考向2国共合作领导的国民革命 34考向3中国共产党的特色革命道路与救亡图存的探索 34考向4国共合作与全民族的抗战 35考向5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37考向6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探索的特点 37问题拓展 38唯物史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38热点预测 38预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8预测2敌后抗日根据的的建设与巩固 39命题统计命题要点2024年2023年2022年热考角度晚清时期的列强侵华山东卷T17鸦片战争广东卷T7中法战争黑、吉、辽卷T7瓜分中国狂潮河北.6边疆危机湖南T6外交北京T6鸦片战争浙江T8黄海海战晚清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湖南卷T7清末新政黑、吉、辽卷T6左宗棠收复新疆(长效热点:国家认同)海南T6戊戌变法背景江西T18戊戌变法背景安徽T6戊戌变法意义新课标T6士绅阶层湖北T6法律护侨湖北T7评洪秀全浙江1月T6开设银行北京T17致远舰湖南科举改革浙江T8中国人民的抗争广东T6张之洞李鸿章的争论山东T6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广东T7清末新政废除科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甘肃卷T7袁世凯复辟帝制广东卷T8辛亥革命的评价辽宁T7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现代化湖北T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山东T6新文化运动山东T17李超之死北京T7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湖南T8武汉与辛亥革命河北T8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热考角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山东T17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安徽T7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北京T6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湖北T7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山东T6北伐战争江苏T7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山东T6五四运动全国卷甲T30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广东T8中共三大福建T8苏区的土地革命江苏T9国民革命的发展山东T18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足迹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湖北T8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甘肃T8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江苏T16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巩固湖北T9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在制定政策时的态度和原则。广州T9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吉林T9解放区土地改革甲卷T30边区政府新民主主义的特征乙卷T3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湖北T17敌后战场的抗战山东卷7敌后战场的抗战广东卷T17一二.九运动北京卷T7敌后战场的抗战新课标T44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广东卷T1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全国卷乙T30局部抗战江苏T8陕甘宁边区革命动员山东T7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湖北T8边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北京T8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广东T8内战爆发命题分析1.命题规律:(1)重点考查学生解决问题及探究新问题的能力。史料形式上多以文字、图片或表格为主,凸显对核心素养的考查。(2)晚清时期的列强侵略战争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是高频考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探索历程是高考命题的核心区域。2.备考策略:(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突出认识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发展历程并能与列强侵华战争相联系。(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点关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认识近代中国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主题:中国近代史既是列强不断侵华、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富强的过程,近代中国在沉沦与上升中发展线索一:近代西方列强侵华战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经历了从蚕食边疆、间接控制到全面侵略的过程,两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遍布东部沿海并开始深入内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通过清政府间接控制了中国:日本由局部侵华走向全面侵华线索二: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经历了由单阶级斗争、多阶级联合到全国抗争的过程: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多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到后来的全民族抗战线索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参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经过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考点一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1.侵华历程时间背景结果及影响阶段特征两次鸦片战争(19世纪40至60年代)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需要抢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侵华方式:发动战争以打开中国国门;商品输出为主侵略过程:列强相互勾结侵华国家:英、法、美、俄甲午中日战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增强,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扩大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侵华方式:①瓜分中国→“以华制华”;②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侵华主要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为镇压中国人民反抗,瓜分中国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侵华战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蓄谋已久,灭亡中国是日本既定国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中国的内战;列强绥靖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百年反侵略斗争首次取得完全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的新征程侵华方式:从“以华制华”到独占中国侵华主要国家:美、日备考建议:学习过程中,应该将列强侵华方式归纳为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思想渗透等,全方位地理解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把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知识拓展】近代列强侵华的原因、变化及影响1.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列强对中国历次侵略的原因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商品输出鸦片战争世界市场初成19世纪末期第二次工革资本输出甲午战争世界市场终成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转嫁危机日本侵华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结束后美国膨胀全球扩张扶蒋反共世界两极格局结论:列强侵华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近代中国屡受侵略的根本原因是列强的侵略本性(扩张性、掠夺性)决定的!2.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变化3.列强侵华的影响侵华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矛盾民族矛盾激化,民族危机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经济结构①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洋务运动破产;③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华势力增加;阶级关系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学习西方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由器物层次转向制度层次;革命力量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2.晚清外交的近代化时期外交观念、外交成就鸦片战争前“贵华贱夷”,“朝贡外交”“闭关自守”;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晚清(1840-1912)鸦片战争时期(1)缺乏主权观念(如领土、司法、关税等),天朝上国思想浓厚——“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2)开眼看世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筹办洋务以自强,设立总理衙门开展近代外交,主权意识觉醒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1)主动地适应列强的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外交政策调整(2)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宗藩关系逐渐解体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妥协外交:三民主义无明确的反帝主张,幻想取得列强的支持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年3月-1928年)(1)卖国外交:列强提出“二十一条”,袁世凯于1915年5月被迫签订“中日民四条约”。(2)参加一战:1917年,向德、奥宣战,加入协约国方面。(3)派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取胜作出了贡献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1)卖国外交。(2)宣告关税自主,取得进展;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常考易错:“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1)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2)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符合了国际惯例.(3)“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考向1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2024山东卷,5)下表为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况统计(单位:人次)。这体现了()年份城市上海汉口天津北京1846—1860143001861—187512019001876—189019310201891—1905353206714A.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 B.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C.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D.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答案】B【解析】英国来华建筑师的数量和地区分布是英国及列强对华侵略步步深入的缩影;而清政府的软弱,不断妥协退让是英国侵略日益加深的一个主要原因,英国侵略势力的扩张和清政府软弱退让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故A选项正确2.(2024·福建高考·8)1937年5月,中央银行向南京国民政府报告称,截至该年4月30日,该行存于香港、纽约和伦敦等地的白银和资金,合计达到了约1.69亿美元。这种白银和资金外存的做法()A.避免了侵华日军的掠夺 B.支持了中国的对日抗战C.满足了外债偿付的需求 D.赢得了英美的战时支持【答案】B【解析】因为把白银和资金存在国外,政府就可以更方便地从国外购买武器、物资来支持抗战。而且,这些钱还能用来稳定金融市场,给抗战提供经济支持,故选B项;虽然把白银和资金存在国外确实能减少在国内被日军抢走的风险,但并不能说就“避免”了。因为日军后来也占领了香港等地,这些钱还是有可能被抢走的,排除A项;题目问的是白银和资金外存的做法对中国抗战的影响,而不是它怎么来的或者要用来还什么债,排除C项;虽然把白银和资金存在英美等地可能让政府和他们关系更好一点,但并不能说就直接“赢得”了他们的支持。支持是要靠实力和外交努力来争取的,不是存点钱就能搞定的,排除D项。3.(2023·湖南选择考·T7)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辛丑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明确规定“滋事地方停止文武考试各五年”以示惩戒,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罕见的科考现象,故选A;4.(2024·黑、吉、辽林高考·6)1878年,左宗棠上《复陈新疆情形折》,建议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这一建议旨在()A.改革税收制度B.改进教育方法C.增强国家认同D.引导社会风尚【答案】B【解析】据材料“1878年,左宗棠……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可知,左宗棠旨在通过广设义塾,教授汉文,提倡民族语言文字与汉语汉文并行使用等文教方面的举措,促进民族融合,加强新疆人民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从而维护国家统一,故选C项;【授之以渔】目的类选择题(1)设问形式表现形式标志性词语①显性设问(基本关键词“目的”)“根本目的”“主要目的”“直接目的”“主观目的”“客观目的”等②隐性设问(隐性用语或类似“目的”的用语“意图”“旨在”“意在”“出发点”“为了”“力图”等。(2)解题策略①理论分析法: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就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可以较为容易地作出判断。②概念分析法: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根本目的、直接目的、主观目的、客观目的根本目的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根本目的就是隐藏在直接目的后的目的,是最终目标,所有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达成最终目的.主要目的当事者想要达到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直接目的就是便面现象,直接能看出来的.主观目的通常是由个体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因素驱动的,具有个人化、个性化的特点主观目的指通过观察和分析可以测量的因素,如经济利益、社会影响等③隐性设问“旨在”、“意在”、“为了”类解题技巧此类题选项一定要找到“根本目的”。一般与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密切相关。5.(2024·山东高考·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鸦片战争”的时空之维材料一图8为1936年《儿童杂志》刊载的《谈谈鸦片战争》的会话摘编。(大聪——哥哥,省立中学学生)(小敏——弟弟,育才小学学生)小敏:哥哥,我要问“鸦片战争”是怎样一回事?大聪:清朝的时候,鸦片运来得越来越多,现银流出也就跟着多了,好几个皇帝都下过禁烟的命令。小敏:那么,怎么会同英国人打起来的呢?大聪:皇帝叫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但英国商人不服从禁烟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总督来救援。小敏:林则徐就吃了败仗?大聪:不!打了胜仗,可后来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镇宁波,进逼天津,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则徐闹出乱子来,把他革职,叫琦善去和英人议和。琦善这个人不会办事,英兵就再打进吴淞,进逼南京。清朝皇帝就和他们订立了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小敏:……图8材料二研究中国近代史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以“近代性”(科学与民主)区分近代史与晚清史;二是把中国近代史当作世界史,这两个点是我们看历史的“眼睛”,它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眼睛”。——摘编自刘泽华主编《中国政治思想通史》(1)大聪的讲述,会让小敏对“鸦片战争”形成怎样的认识?(6分)(2)你认为应如何书写“鸦片战争”?说明理由。(7分)【点拨】主要围绕两个层次(一是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二是1936年国人眼中的鸦片战争)设计问题,考查考生对鸦片战争基本史实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能从原因、经过、结果、失败原因、性质等方面对鸦片战争进行简要叙述,所考查的内容都是课程主干知识,体现了考查的基础性。在作答时,要特别注意上述第二层次与第一层次的关系,应依据“1936年”这一信息,联系日本对华侵略日趋严重的社会现实进行思考和阐述,这是大聪(当时国人)对鸦片战争认识的时空背景。【答案】(13分)(1)认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个重要事件,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战争起因是英国商人不断在中国走私鸦片,清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禁止这一行为,而英国却以此为由发动了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该条约对晚清社会、经济、文化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鸦片战争是一场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或非正义战争、殖民性质战争)(6分)(2)①从在鸦片战争的刺激下,国人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是中国向近代转向的起点角度(2分)②从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融入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角度作答(全球化视角)(2分)③从时代记载,历史著述等全面客观书写鸦片战争史的重要参考角度作答。(或受主观立场、时代背景影响;多元视角;唯物史观)(3分)【解析】(1)据设问可知,我们可以围绕“战争原因、经过、结果、评价”等方面对鸦片战争形成认识。据材料一“清朝的时候,鸦片运来得越来越多…但英国商人不服从禁烟命令”可知,清政府发起的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据材料一“英兵攻打浙江,破定海,封镇宁波,进逼天津”可知,鸦片战争的大致经过;据材料一“清朝皇帝就和他们订立了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可知,鸦片战争最后以清政府失败并签订不平等条约告终;据材料一“清朝皇帝不中用,怪林则徐闹出乱子来,把他革职……”可知,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或皇帝软弱无能、妥协、军事实力不济等。)据材料一“但英国商人不服从禁烟命令,不怪自己不好,反去求印度总督来救援。”可知,鸦片战争是一场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2)据材料二“一是以‘近代性’(科学与民主)区分近代史与晚清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鸦片战争的刺激下,国人开眼看世界,有利于思想解放。据材料二“二是把中国近代史当作世界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全球化视角来看,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融入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近代中国沦为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但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最后,不同的时代和立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故我认为书写鸦片战争史的应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结合不同时代的记载、不同人物的历史著述等,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考向2近代中国的外交和民族意识的觉醒1.(2024·湖北高考·6)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这种演变()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 B.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C.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 D.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答案】B【解析】材料提及近代中国后一代外交官比前一代的外语水平强,对西方了解程度深,体现了近代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中国近代化趋势加强,故选C项【点睛】全面原则:是指题干以分号、句号或省略号为标志,包含着并列关系的两层或三层意思,对应的正确选项也必须全面包含这些意思,否则就是错误选项2.(2023·湖南高考·6)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晚晴外交的近代化。由材料可知随着对外交往的加强,薛福成认识到增强国力,变弱国为强国,才能赢取有利的国际地位故选C项;命题总结(1)列强侵华,该部分是近年高考中频考点,以选择题为主;多利用政府公文、新闻报道、漫画、第三方看法创设学习情境,近2年考查力度加大(2)清朝的统治秩序受到猛烈冲击,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既有满足列强侵华权益的一面,也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一面。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点放在了这些“变化”上,特别外交部分。备考方向(1)学习过程中,应该将列强侵华方式归纳为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思想渗透等,全方位地理解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把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知识结构(2)联系近代外交的基本史实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传统宗藩体制向近代外交体制转变,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辩证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政治破坏中国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闭关自守被打破,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潮流经济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文化列强侵华对中华传统文明造成了破坏;客观上促使中国人民觉醒,开始学习西方,寻求救亡之道。外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地位;冲击了中国“天朝上国”的理念,客观上促使中国由“封闭”外交逐步走向开放的近代化外交。热点解读:2025年高考历史命题很可能会关注与地区战争、冲突等相关的国际热点问题,考生在平时的备考中,要加强对这些国际问题的关注。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13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要重点关注预测1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1.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军虽然已经大量使用近代化的枪械炮舰,但在战斗中仍然伤亡惨重,许多士兵由于无法得到及时治疗,最终伤重死亡或因病丧命。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西方慈善团体介入,成立了红十字会医院,为伤兵和难民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此外,清政府还开始借助国内民间力量救治伤员。这折射出(
)A.西方列强对清政府的支持 B.人道主义观念开始流入国内C.武器装备与战争结局无关 D.清廷的变革缺乏体系化设计【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虽然推进了武器的近代化,但并未采取系统化的近代化保障措施,这折射出清廷变革缺乏体系化设计,D项正确;A项“支持”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A也不符合当时列强的态度,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要体现的是清政府的问题,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中国落后的武器是中国战败的因素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预测2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1938年10月13日,《申报(香港)》转载了日本战俘高苍的话:“没来中国前,只闻长官讲中国如何横暴,今实地所见,到处皆十室九空……同为人类,何如此残酷?”这段材料体现了(
)A.日本战俘对侵华罪恶的反思 B.中华民族的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C.日军改变对中国军民的偏见 D.日军侵华活动在国际上不得人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中国)。材料反映了侵华日军使中国“到处皆十室九空”,犯下了滔天罪行,体现了日俘对侵华战争的深刻反省,A项正确;中华民族的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符合当时史实,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日本战俘不能代表整个侵华日军,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国际上对日本侵华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考点二晚清民初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1.清政府——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运动(活动)原因口号(纲领)内容评价开眼看世界(19C40S)19世纪中期民族危机加深“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向西方学习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未付诸实践洋务运动(19C60S-19C90S)内忧外患: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目的:维护清朝的统治自强、求富兴办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培养翻译人才,创办新式学校;创办北洋舰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未能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不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901-1911)《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革命运动君主立宪官制改革奖励实业;废科举;练新军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进一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到来【知识拓展】唯物史观-清末新政的影响积极机构设置顺应了社会变化的需要,推动了教育、军事制度变革和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了中国新社会力量的出现和壮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教育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促使一个新的知识分子群体迅速出现,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迅速崛起的基础商业推行一系列新经济政策和法规,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独立阶级力量消极目的是晚清政府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因此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加剧了各种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派别的斗争,促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更加高涨2.农民阶级的探索运动(活动)原因口号(纲领)内容评价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国内矛盾激化,列强侵略;自然灾害;拜上帝教《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天京变乱;天京陷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一1900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扶清灭洋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但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图解历史】晚清中央集权的式微3.资产阶级的探索运动(活动)原因口号(纲领)内容评价戊戌维新运动(1898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民主思想传入实行君主立宪制“公车上书”;传播维新思想;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但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1911-1912年)《辛丑条约》加深民族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发展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但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①根本: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②政治:国外:一战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国内: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③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主与科学提倡民主与科学,倡导白话文,推动了思想文化的革新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知识拓展】辛亥革命推动近代社会的转型从帝国到民国从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从臣民到国民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得到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知识拓展】晚清政府的三次近代化改革(1)三次变革: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清末新政。(2)三次变革的相似性:都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发生的;涉及经济、军事、文教等领域;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对中国近代化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从三次变革看晚清近代化的特点:缺乏主动性,是被迫的;行动是迟缓的。(4)晚清近代化行动的评价晚清政府的近代化根本目的是克服危机,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都以失败告终,这是由改革本质决定的。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知识拓展】近代前期社会各阶层探索的特点(1)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2)一致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出发点都是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连。(3)一定的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从学器物到学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4)继承性:各政治派别提出的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5)曲折性: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探索具有曲折性。一方面是由于各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反动势力的强大。考向1晚清时期中国人民抗争探索的特点1.(2024.河北卷.7)《朔方备乘》又称《北檄汇编》,成书于两次鸦片战争之间,后被焚毁,1881年重新修定,虽然主要以传统考据为主,但依然被认为是新学实务的相关著作,受到广大士人的关注。这反映()A.边疆危机加深促进了学风转变B.守旧势力对西学仍持抵制态度C.宗藩体系瓦解导致思想革新D.托古改制为变法提供理论基础【答案】B【解析】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边疆危机,这促使士人们开始关注实务和新学,以应对国家危机。《朔方备乘》虽然以传统考据为主,但因其与新学实务有关联而受到关注,反映了学风在边疆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开始转变,【点睛】转折关系:一般强调的材料重心在转折部分,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虽是、虽说、固然)……但是”、“尽管……却(还、可是)”、“然而”、“可是”、“却”、“不过”、“只是”等。——(题型觉醒01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与方法)2.(2024·安徽高考·6)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题目中提到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书籍很可能包含了关于西方国家兴衰的历史和经验教训,这些书籍的广泛接受表明当时的有识之士正在积极借鉴异邦的兴衰经验来探索中国的救亡道路。这种对西方书籍的渴求和接受程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寻求变革的迫切愿望,故选D项考向2晚清时期地主阶级的自救与改革1.(2024·全国高考甲卷·6)20世纪初,围绕是否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等问题,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激烈论战。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改良派称“旬月之间,薄海内外,欢呼庆祝之声动天地”,梁启超认为“从此政治革命问题,可告一段落”。这可用于说明当时()A.新政暂时缓和国内政治矛盾B.新政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C.改良派阻止了革命发展进程D.革命派获得民众广泛支持【答案】B【解析】据材料“从此政治革命问题,可告一段落”及所学可知,清末新政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暂时缓和了改良派与革命派的政治矛盾,说明新政暂时缓和国内政治矛盾,故选A项2.(2023.海南.6)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答案】B【解析】据材料“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未曾处于劣势”可知轮船招商局在封建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一系列优惠条件,使其在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过程中不至处于劣势地位,故选A项考向3辛亥革命和社会的转型1.(2024.新课标.29)表2部别
/
类别国内学生留学生士人行伍总计第九镇(驻江宁)3401527287714第八镇(驻湖北)1541249723686第二十一协(驻湖北)534733133总计547318421131533表2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A.抵制了列强入侵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C.引发了军阀混战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答案】B【解析】据表2可知,清末新军的军官来源多样化,特别是留学生和国内学生的参与,带来了新思想和新观念,这对于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这些军官很可能成为推动清末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故选D项2.(2023.新课标.6)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答案】B【解析】据材料“地方议会性质......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可知,谘议局有地方议会性质,体现了民主性,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说明士绅阶层的民主意识增强,故选D项3.(2024·甘肃高考·7)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国人视以为耻,各地掀起“纪念国耻”运动。国耻日的选择,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一转变说明()A.北洋时期政治上分崩离析B.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C.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D.国人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国耻日从日本提出要求的日期转变为北洋政府接受条约的日期,显示了国人对于政府无能、未能有效抵抗外部压力的不满,同时也体现了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自强才能真正避免国耻,故选B项考向4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2024·广东高考·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近代以来,广东不仅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推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也作出了卓越贡献。——摘编自刘云波《晚清岭南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结合材料,围绕“广东与近代中国”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观点:广东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沿阵地。(2分)论证: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在广东爆发,英国殖民者用大炮轰开了中国国门。随后,列强接踵而来,广东成为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最早的地方。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烽火首先在广东燃起,虎门保卫战揭开了反侵略的序幕。随后,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显示了广东人民不甘屈服,同仇敌忾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和威力。(4分)广东在反对封建主义斗争中也走在了当时全国的前列。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虽然是在广西地区发动的,但是太平天国革命的主要领导人洪秀全、冯云山及后来的洪仁玕都是广东人,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广东各地纷起响应。1854年,东莞、佛山等地爆发了天地会的“洪兵”起义,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朝在广东的反动统治,成为广东人民走在近代反封建斗争前列的重要体现。(4分)总之:广东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是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沿阵地。(2分)示例二观点:广东是中国近代早期现代化的发源地。(2分)论述:广东作为中国近代早期现代化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位。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虽然他们不是广东人,但他们的思想经历都与广东有关,这也表明广东在近代是走在中国的前列的。以广东为代表的岭南地区是清代洋务运动的摇篮。广东香山人容闳是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奠基人,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广东南海人詹天佑,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中国的民族工业诞生于广东沿海,其中,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是早期企业的代表之一。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想,广东香山人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提出了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甲午战败后,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传播变法思想,推动广东和全国的维新运动向前发展。(8分)综上所述,广东作为近代早期现代化的发源地,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广东的现代化进程不仅推动了自身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新,也为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2分)【授之以渔】观点(论题)自拟类解题策略命题总结中国的救亡运动和思想解放,该部分是高考高频考点,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较多涉及,尤其重视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的考查。多利用第一手史料如时人文章、看法、公文创设学习情境、社会情境,同时利用新材料作为时代背景进行考查。备考方向①一般通过列强侵华、抗争事迹考查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②各阶层的救亡努力及思想解放,是命题的重点,大题命题的重点区域.通过社会情境考查晚清政府的三次近代化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③通过学习情境考查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有加大趋势。2025备考需要关注晚清中国千年未有之变局政治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权力结构满洲贵族势力下降,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斗争性质进入反封建反侵略的旧民主主义时期,太平天国是民主革命的先声社会阶层①买办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兴起;②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③无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经济①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③洋务派兴办洋务运动,经济近代化艰难起步;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艰难发展;对外关系①闭关自守政策破产,被迫开放;②宗藩关系被冲击,朝贡贸易体制被打破;③中外反动势力逐渐由对抗到勾结;思想①传统的“夷夏”观念开始转变,“天朝上国”的思想受到冲击;②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阶段;社会生活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等发生重大变化,也产生了相应的社会问题;预测1主干深化考-洋务运动的内容1892年,湖北织布局建成并开工生产,配备英国布机一千张、纱锭三万枚。织布局所产布匹投放市场后,“甚合华人之用,通行各省,购取者争先恐后,以故货不停留,利源日广”。由此可知,湖北织布局的建产(
)A.体现了灵活务实的策略 B.开启了近代工业化进程C.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D.实现了洋务运动的目标【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题干描述了湖北织布局建成并生产之后,其产品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并且畅销的情况,以至于“货不停留,利源日广”,这表明湖北织布局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湖北织布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没有涉及到其经营策略是否灵活务实,排除A项;19世纪60年代已经开启了近代化进程,排除B项;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预测2历史趋势考-辛亥革命的背景甲午战后,由爱国知识分子组织的新型社团纷纷涌现,1898年即建立了30多个,但如昙花一现迅速归于沉寂,1901年后,社团组织又开始增多,在1908年达到高潮。社团制定了专门的章程和宗旨,如务实际、行变法、尚平等、求富强等。据此可知,清末的社团(
)A.组织形式和章程宗旨具有多样性 B.推动了政治变革和政治近代化C.体现了维新派的爱国性和进步性 D.反映了社会矛盾和变革的需求【答案】D【解析】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根据材料“甲午战后,由爱国知识分子组织的新型社团纷纷涌现,1898年即建立了30多个”“1901年后,社团组织又开始增多,在1908年达到高潮”和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及《辛丑条约》签订加剧了民族危机,促使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爱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渴望通过组织社团实现变革,D项正确;材料仅提及“制定了专门的章程和宗旨”,组织形式多样化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提及清末社团主张变革封建制度、实行民主政治,不能看到其实施的效果是否推动了政治变革,排除B项;这一时期兴起的社团不仅仅有维新派创办的,还有立宪派和革命派创办的,排除C项。故选D项。考点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1.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性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3)意义①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②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③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活动主要内容意义中共三次代表大会中共一大(1921.7.2)①党的名称②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心工作③党的领导机构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共二大(1922.7)中心任务: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明方向工人运动(1922-1923)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三大(1923.6)大会通过了国共合作的决议是党史上开统战工作先河的会议;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国民革命做了准备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特点领导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1924-1927)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活动政权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东征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北伐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失败原因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标志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教训中国共产党要掌握革命领导权,并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要发动广大农民,组建工农联盟【图解历史】【核心突破】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时期的作用政治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政治主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组织中国共产党积极帮助和促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传党的纲领,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群众运动国民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群众运动,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和发动工农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军事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建立了革命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2.国共十年对立时期【知识拓展】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历程(1)革命纲领:1921年中共一大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2)革命力量:从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必须建立统一战线,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1924年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始国民革命运动。(3)革命领导: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武装力量,独立领导革命。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军队和革命的开始。(4)革命道路:1927年,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照搬俄国革命“城市中心论”的局限性,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5)处理矛盾: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协调国内阶级矛盾,抓住主要矛盾一致对外,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上不断走向成熟。3.抗日战争时期(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日本侵华的加剧①日本侵华的加剧: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侵华,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②日本的侵华罪行:日本“以华制华”“以战养战”;制造南京大屠杀、野蛮扫荡根据地、轰炸重庆;实施细菌战、推行“慰安妇”制度,犯下了滔天罪行局部抗战①东北: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奋起抗击日寇②关内:爱国学生组织了一二·九运动,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以武力逼蒋抗日国共合作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日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2)全民族浴血抗战正面战场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有效地延缓了日本的侵略步伐敌后战场(1)开辟敌后战场:抗战全面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1940年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2)坚持抗战:中国共产党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进行大生产运动,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按照“三三制”原则实行民主选举,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3)指引方向: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指明了抗战胜利后中国发展的方向海外战场1941年,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随后,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参加开罗会议,参与规划亚太战后秩序(3)中国抗战的胜利①中共七大召开:1945年4—6月,延安,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②意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的新征程【典例】(2023·江苏高考·8)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要派干部到城市去,“掌握大的铁路、工厂、银行”。他主张新的中央委员应该包罗各种人才,“将来还要搞大工业”。他提出要夺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毛泽东的主张()A.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B.说明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C.重在强调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D.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参考答案】D【知识拓展】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组织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战略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以爱国主义精神、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核心突破】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建立起来的战时体制使国民党一党独裁专制日趋加强。(2)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政治民主化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治派别先后发出了开放民主的声音,中国共产党基层政权的普遍选举制和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三三制”原则,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积累了经验国家统一各民族、各阶层团结抗日成为国内统一的基础经济国民政府在战时建立起了战时体制,在工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现代化因素。尤其是沿海工业的内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西部工业落后的状况;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等政策,为后来的土地改革准备了条件(2)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民族精神促进了全体中国人民的觉醒。在爱国主义旗帜的召唤下,中华民族焕发出强大的民族精神,支撑抗战取得最终胜利国家主权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地位和大国声望,收回并明确了台湾的领土主权,赢得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典例】(2024·天津高考真题·8)1945年9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决定将乡参议会改为乡人民代表会议,1946年4月,又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或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1947年11月,与土地改革运动相呼应,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区政权自下而上地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这反映了()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C.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参考答案】D4.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政治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通过重庆谈判和重庆政协会议,中国共产党揭露了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的真面目,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军事斗争1946~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主要军事力量人心之争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掠夺的政策,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和平。1947年夏,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掀起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得到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支持思想斗争1949年春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两个务必”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胜利原因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民心。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失民心【图解历史】【知识拓展】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探索的趋势和特点考向1五四运动及其引发中国社会的变化1.(2024.天津.5)1919年4月底,虽经中国代表的据理力争,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仍然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列强的这一行径,引发了国人“积压已久的不满与愤怒”。从形成原因上,对“积压已久”理解全面的是()A.五四爱国运动的激发B.群众爱国意识的觉醒C.近代历史发展的结果D.列强压迫中国的反弹【答案】B【解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长期存在着封建统治者同人民大众、中华民族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这些矛盾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不断发展,成为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在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帝国主义势力长期压制下,这些矛盾终于由于巴黎和会对中国的不公正待遇而爆发【点睛】因果倒置: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谁是因谁是果①采取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后者一定是果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题型觉醒01历史选择题解题思路与方法)2.(2024·安徽高考·7)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学的社会主义之始祖”,有许多独具慧眼的见解,但“我们对于古人的学说,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昧盲从,做出那‘孔趋亦趋,孔步亦步’的样子”。由此可见,当时知识界已关注到()A.革命理论传播的广泛性B.儒家传统文化的包容性C.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D.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答案】B【解析】据“当参照现在的情形,加以考虑”、“断不可一昧盲从”,可知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学说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运用,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学说的实践性,即社会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调整和实践的,故选D项;3.(2024·湖北高考·17)【五四期刊与社会思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以五四运动为中心的前后时期(1915—1923年),大量期刊涌现。图3是五四时期期刊创办情况:材料二创办于1915年的《新青年》《科学》及1917年的《太平洋》,代表了当时思想界的动态。文化类期刊有《湘江评论》《浙江新潮》等新文化期刊,《国故》《学衡》等保守主义文化期刊,《侦探世界》等通俗文学期刊,《小说月报》《创造》等新文学期刊。《科学》“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主张科学救国,同类期刊有《电界》《心理》等。《太平洋》主要刊发政论文章,主张政治革新。政府及政党亦办期刊,如中共刊物《共产党》《劳动界》,国民党刊物《建设》等。——摘编自《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五四时期期刊的整体特征。(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五四时期期刊蓬勃发展的背景。(8分)【答案】(14分)(1)①创办数量多;(2分)②地区分布不平衡,北京、上海最多;(2分)③期刊种类多样,包括思想文化、科学、政论等;(2分)④具有救亡图存与启蒙色彩。(2分)(答出三点得6分)(2)①五四运动激发了民众的反帝爱国思想;(2分)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主、科学等思想的宣传;(2分)③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2分)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2分)⑤有识之士对救亡道路的不断探索。(2分)(答出四点得8分)考向2国共合作领导的国民革命1.(2024·湖北高考·7)下表是1925年中国部分省份的岁入、岁出总额及军费数据(单位:银元)该表可论证()省份名目奉天直隶山西江苏广西云南岁入总额12393554934216373356921677731541041412218068岁出总额101312481096169280212631489239374694524260138军费691853866928445636044612237456734352131416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北洋政府收支失衡③国民革命的迫切性④南北军阀一丘之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岁出总额及军费数据的对比,不能据此论证①错误;全面原则:几个省份存在收支失衡的状况,不能代表整个北洋政府的收支问题②错误;军费在各省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都很多,说明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军阀混战频繁,迫切需要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③正确南方省份、北方省份军费占比都较大,可论证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④正确2.(2024山东卷,6)1926年1月,吴玉章在广州国民党二大期间的一次答词中说:民国元年的革命虽然成功,但所主张的不过是十八世纪法国式的革命,“拿百年前的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当然是走不通的”。他强调的是()A.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 B.创新革命理论的紧迫性C.需要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 D.推进国民革命的必要性【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吴玉章强调民国元年的革命(辛亥革命)虽然成功,但其成功经验对于1926年的情况并不适用,辛亥革命建立共和政体但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结合所学1924年开始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1926年开始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考向3中国共产党的特色革命道路与救亡图存的探索1.(2024.湖南高考.9)表2为1930年毛泽东对江西寻乌人口成分的调查情况统计。职业人口数百分比农民162060手工业者29711游民27010商人1355政府机关1004地主783其他1847共计2684100该调查()A.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B.有助于粉碎国民党的“围剿”C.明确了革命的领导力量D.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江西寻乌人口中农民占比大”,结合所学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选D项2.(2024·山东高考·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了4500余种报刊。这些报刊的命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使用了不同的关键词。在“红旗”“红色”“工人”“青年”等成为报刊命名高频用词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A.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D.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1927年8月7日,党的八七会议在武汉汉口召开,毛泽东认为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应当坚决抛弃国民党的旗帜,树立红旗,在1927年秋收起义第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帜(红旗),“红色”“工人”等也体现了这一时期中共较为强调确立旗帜、发动群众等,据此判断这一时期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毛泽东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逐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选B项考向4国共合作与全民族的抗战1.(2024·北京高考·9)1937年3月,毛泽东在讨论同国民党的谈判时说,谈判的方针,无疑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的方向,而不是无产阶级做资产阶级的尾巴。如果这样,我们便要失去信仰。这表明()A.中国共产党决定国共和谈解决西安事变B.中国共产党强调其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C.抗日民主政府应遵循“三三制”原则D.民主联合政府应由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答案】B【解析】毛泽东明确表示,与国民党的合作是无产阶级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合作,而不是无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附庸。这实际上是在强调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地位和原则性,避免成为其他政党的附属品,故选B项2.(2024·甘肃高考·8)大生产运动中,陕甘宁边区政府动员妇女参加纺织生产。当时有报道称:白三老婆参加纺织组解决了全家穿衣的困难,丈夫更尊敬她了。参加纺织组的妇女身上都有几十块钱,有了财产使用权,不像以前完全依赖公婆丈夫。根据以上材料可知,妇女在大生产运动中()A.家庭经济地位得到提高B.实现性别平等同工同酬C.成为边区劳动生产主力D.物质需求达到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工业地皮购置与交易全程税务筹划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教育培训机构兼职教师雇佣协议书3篇
-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电液控制工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版生态环保型建筑材料销售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定制化餐盒包装解决方案合同3篇
- 2025年度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项目财务担保合同会计处理细则3篇
- 2024版茶楼活动策划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服装店导购员培训与激励合同范本3篇
- 山西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矫正社会工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创意表现图案》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检查手册
- 公司组织架构图(可编辑模版)
- 1汽轮机跳闸事故演练
- 陕西省铜川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礼品(礼金)上交登记台账
-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 2023高中物理步步高大一轮 第五章 第1讲 万有引力定律及应用
- 青少年软件编程(Scratch)练习题及答案
- 浙江省公务员考试面试真题答案及解析精选
- 系统性红斑狼疮-第九版内科学
- 全统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199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