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文化自信——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及文化交流目录TOC\o"1-4"\h\u目录 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3专题框架·思维引航 4核心精讲·专题突破 5考点一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5核心精讲 51.传统文化的演变历程 52.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 63.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7真题研析 10考向1从文化融合和政治影响的角度看“百家争鸣” 10考向2儒学的思想内涵、发展演变和影响 10考向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13问题拓展 14影响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原因 14热点预测 15预测1社会责任感——从儒学面临的挑战看宋明理学的兴起 15预测2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15考点二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学艺术 16核心精讲 161.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16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173.宋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174.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18真题研析 20考向1古代科技的发展 20考向2文艺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 21考向3古代史学的发展 22问题拓展 23社会生活与文艺的发展 23热点预测 24预测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24预测2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所反映的时代特色 25考点三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传播和交融 25核心精讲 251.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252.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 27真题研析 29考向1中外文化交流 29考向2古代文化教育 32问题拓展 32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32热点预测 33预测1中外文化交流 33预测2古代文化教育 33命题统计命题要点2024年2023年2022年热考角度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天津T3宋元时期史学研究海南T16儒学的发展广西T1百家争鸣甲卷T26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安徽T3传统文化的特点内涵北京T1孔子的儒学思想江苏T5儒学、道教和佛教发展新课标T25百家争鸣吉林T5儒学、道教和佛教发展湖北T2项羽地位山东T4张载理学北京T16南学与北学湖南T1诸子百家思想山东T1法家的尚法存礼广东T4北宋儒学复兴湖南T4南宋世俗文化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学艺术海南T5宋元时期的绘画北京T1传统音乐北京T3诗文山东T2云梦秦简《日书》的相马理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融天津T1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甘肃T4中外文化交流湖南T17中外文化交流山东T2云梦秦简《日书》命题分析1.命题规律:(1)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主张及其特点和影响,秦汉、隋唐、宋元和明清时期思想发展的表现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仍是高考的命题重点。(2)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学艺术在选择题、非选择题中均有涉及,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艺术的特点以及文学作品的时代特色等,题量相对较少。(3)不同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方式(商贸、人口迁徙、战争等)以及载体(书籍、学校、图书馆等)等是考查的重点。2.备考策略:(1)注意分析不同阶段的历史文化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一系列文化现象出现的历史原因及深远影响。(2)重点关注文化交流方式的多样性,认识文化传承不同载体的历史作用,尤其是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影响文化交流与传承的因素主题: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食(农业)、用(手工业和商业)、居(村落、集镇、城市)、医(医疗卫生)等是基本要素,是影响政治活动和思想文化的最深层原因。线索一: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形成。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强调自强不息,主张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具有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等特点线索二: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科技是实用科技的代表,服务于农耕经济,在医学、天文、历法、农学、数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到了明清时期逐渐落后于世界近代科技。四大发明的外传更是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成功转型。古代中国文学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中国古代的艺术与社会的发展演变密切相关,宫廷艺术、文人艺术、世俗艺术是三种主要的类别,书法、绘画和戏曲等异彩纷呈,适应了不同社会阶层的需要。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且逐步平民化和世俗化。线索三: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融中国古代文化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不断,中华文明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创新。中华文化通过民族间、中外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自身文化,也推动中华文化圈形成、扩大和传播。中华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如吸收佛教思想、西学等,使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突出,源远流长,通过学校、书籍、图书馆等载体,以及人口迁移、商贸、战争等途径和方式进行传承和传播,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考点一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1.传统文化的演变历程勃兴与奠基远古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商周殷:“天命说”→周:“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制礼作乐春秋战国①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华夏认同(同源共祖观念发展)②春秋时期:孔子的核心观念是“仁”,提倡“为政以德”“克己复礼”;老子的核心观念是“道”,提倡无为而治、小国寡民。③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概况: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庄子崇尚逍遥自由;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地位: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影响深远形成与繁盛汉朝①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焚书坑儒”;②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形成魏晋唐朝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道、佛交汇融通的景象①魏晋时期玄学盛行,隋朝儒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②南朝范缜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先后灭佛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理学,科技、史学、文艺高度繁荣①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②陆九渊: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称为“心学”。评价: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点睛】正确认识“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指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人欲”指“人的私欲”,即超出人正当需求以及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实际上,程朱理学并不禁止人的合理欲求。传承与转折明清特征: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①陆王心学: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致良知”。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②李贽提倡个性自由,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批判封建专制,倡导工商皆本,经世致用,对后世影响深远③康雍乾时期,大兴文字狱,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2.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价值(1)内涵与表现内涵表现以人为本周公:“敬天保民”思想、礼乐制度;孔子:“仁者爱人”民本思想管子: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仁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道”;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崇德尚贤,天下为公周朝:“明德”“敬德”;孔子:“为政以德”;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孟子:“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特点与价值方面内容特点本土性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包容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凝聚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生命力价值(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3.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时期发展历程春秋战国创立与发展①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②孟子提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③荀子认为,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西汉完善与独尊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魏晋至隋唐吸收与改造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为官方所接受宋明时期转型与成熟①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②陆九渊、王阳明主张“心”就是“理”,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陆王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明清之际批判与继承①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②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③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④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典例】(2024·浙江高考·17)南宋陈亮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嘲讽)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世人“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叶适指出“(土、农、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锦末厚本,非正论也。”明代王守仁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義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A.挑战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B.反映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C.促使重农抑商政策转变 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参考答案:A【核心突破】先秦儒学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核心突破】程朱理学的特点及对塑造民族性格的影响1.特点2.对塑造民族性格的影响考向1从文化融合和政治影响的角度看“百家争鸣”1.(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答案】C【解析】道家的老子在政治上对春秋时期的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希望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可见道家并不主张延揽人才,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儒家强调教育,可见对人才的重视,而且儒家强调积极进取,希望能够选贤与能,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墨家强调“尚贤”,重视人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法家强调社会变革,对有才能的人重视,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2023·重庆高考·1)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 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 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孔子……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可知,孔子的弟子中有很多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主张以平民百姓为教育对象,两者的教育主张都使社会下层群体有机会接受教育,反映出这一时期平民阶层的发展,故选D项;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但也主张“贵贱有序”,“人人平等”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和墨子的教育对象,而“劳动教育”属于教育方式,且“开始普及”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墨家教育对象和入学的基本条件,并不能据此得出“墨家重视生产技艺”的结论,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考向2儒学的思想内涵、发展演变和影响1.(2024·江苏高考·2)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尽管社会动荡,但经学世家通过家族内部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使得儒家经典得以保存并继续发展;这些世家大族中的学者们往往担任朝廷的重要职位,他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广儒学,使得儒学在政治上保持了较高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儒学通过与佛教、道教的交流和碰撞,吸收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论,使得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综上,经学世家的形成有利于儒学的复兴,并为后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北方士族南迁只是南朝会稽贺氏形成的一个原因,并不是所有经学世家形成的原因,排除A项;经学世家的形成与南北政权的频繁更替无关,排除B项;“三教合归儒”的局面出现在隋唐以后,与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符,排除D项。【点睛】转折关系:一般强调的材料重心在转折部分,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虽是、虽说、固然)……但是”、“尽管……却(还、可是)”、“然而”、“可是”、“却”、“不过”、“只是”等。2.(2024·北京高考·1)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A.隆礼重法的精神 B.无为而治的理想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答案】C【解析】据材料“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礼也”可知,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坚硬、有棱角而不伤人、垂落有序分别对应仁、智、义和礼,这体现了孔子对玉赋予了丰富的道德内涵,体现了孔子对玉寄托了修身明德的追求,故选C项;隆礼重法是荀子的主张,孔子在政治方面主张德治,并未提出“隆礼重法”,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主张,无为而治的理想与孔子不符,排除B项;墨子“尚贤”等主张体现了选贤任能的理念,孔子仁、智、义和礼等比喻与选贤关系不大,排除D项。3.(2023.湖北卷.5)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明代湖北武昌府与黄州府的进士最多,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最多的地区依旧为黄州府和武昌府,结合所学,进士人数多、著作府域多说明文化氛围浓厚,从而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率,故选A项【授之以渔】数据图类选择题1.试题分析2.解题模版考向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1.(2024·北京高考·20)端午故事。(9分)材料一端午节由来已久,其起源有纪念屈原、吴越民族图腾祭、恶月恶日避毒除害等说法。古代各地的端午习俗包括,“以五彩丝系臂”祈求“不病瘟”“采艾以为人(人形),悬门户上,以攘毒气”,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屈原,“蹋百草”“斗百草”“龙舟竞渡”,出嫁女“归宁(回娘家)”等。材料二20世纪以来中国端午节大事表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新历法,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旧习俗择要存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1922年,《杭州青年》发表《整洁节(端午)卫生大运动宣言》“利用旧习惯里端午节除毒的社会心理”,举行卫生大运动1928年,民国政府废止阴历,严禁机关、学校、团体循旧历习俗放假1940年,抗敌文协为纪念屈原,将端午节定为“诗人节”“向国内推广实行”1941年,《屈原》新剧上演,纪念国殇民国年间,各地县志多有关于当时端午习俗的记载,如山西“插艾,食角黍(粽子),饮雄黄酒……游郊”;广东“各家裹角黍,各乡竞龙舟”1984年,国家体委在广东举办首届“屈原杯”龙舟赛;随后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也开始举办龙舟赛2006年,端午节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习俗申遗成功,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阐释端午节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9分)【答案】参考答案示例:内涵:端午节体现了中华文化追求家国情怀。端午节纪念屈原体现了爱国主义。抗日战争时期,端午节被命名为“诗人节”,爱国精神被再次挖掘和弘扬。端午节体现了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如“蹋百草”“采艾”等亲近自然的习俗延续至今。特点:中华文化的起源具有本土性。端午节是集娱乐、亲情、竞技于一体的民俗节日,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民国时期,国民政府颁布新历,全国各地依然过端午节,这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延续性。随着时代发展,端午节的习俗不断丰富,如民国时期端午节传统的“除毒”习俗与卫生大运动结合起来,体现出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端午习俗申遗成功,对传承和推广民族文化,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得分)【解析】第一小问内涵,据材料一“‘以五彩丝系臂’祈求‘不病瘟’、‘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攘毒气’”等习俗可知,这些习俗体现了人们对健康平安的追求和向往,表现了以人为本;据材料二“1941年,《屈原》新剧上演,纪念国殇”并结合所学可知,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据材料一“‘蹋百草’‘斗百草’‘龙舟竞渡’”并结合所学可知,和而不同;据材料一“其起源有纪念屈原、吴越民族图腾祭、恶月恶日避毒除害等说法”并结合所学可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一“端午节由来已久,其起源有纪念屈原、吴越民族图腾祭、恶月恶日避毒除害等说法”可知,本土性;据材料二端午节在中国的发展可知,连续性;据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新历法,规定新旧二历并存,旧习俗择要存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并结合所学可知,包容性;据材料一“端午节由来已久,其起源有纪念屈原、吴越民族图腾祭、恶月恶日避毒除害等说法”“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屈原,‘蹋百草’‘斗百草’‘龙舟竞渡’,出嫁女‘归宁(回娘家)’”并结合所学可知,多样性;据材料二“1941年,《屈原》新剧上演,纪念国殇”并结合所学可知,凝聚性。命题总结高考主要通过文言文等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先秦诸子的思想主张,其中儒学的思想内涵、发展演变和影响,以及与其他学派主张的联系与区别是高考考查重点。儒家的历史观、法制观的理解以及所带来的影响,先秦、汉、宋、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仍是高考的命题重点。多以新情境、新材料的形式出现。备考方向(1)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主张、特点和影响,秦汉、隋唐、宋元和明清时期思想发展的表现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仍是高考的命题重点。(2)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因此以思想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其出现的经济和政治背景,以及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影响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原因儒家思想变化的原因、内容和影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问题儒家思想经历了数次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一定的共性。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儒家思想本质上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无论是董仲舒的新儒学,还是维护“三纲五常”的宋明理学,其思想的变化都是源于这一本质。这是儒家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维持儒学统治地位历史上,儒学的统治地位曾经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隋唐时期,儒家学者发起了复兴儒学运动,以维护儒学的统治地位适应社会发展演变孟子的思想适应了战国时期封建制确立的社会发展,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吸收借鉴其他流派汉代,儒家思想吸收借鉴了法家、道家的思想主张,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借鉴了佛教和道教的主张,不同思想流派的交流促进了儒学的发展演变热点解读: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积淀着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感。预测1社会责任感——从儒学面临的挑战看宋明理学的兴起北宋时期,士大夫往往胸怀“天下”,以“天道”“公议”为旗帜,积极参与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这体现出当时()A.原始民主传统的复苏 B.社会主流思想的骤变C.儒学复兴运动的气象 D.封建依附关系的强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北宋的士大夫将个人修养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赋予儒家的伦理道德以新的内涵,这是儒学复兴的表现,C项正确;是儒学复兴,而非原始民主传统复苏,排除A项;社会主流思想始终是儒家思想,没有发生骤变,排除B项;材料内容和封建依附关系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预测2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宋朝时,政府常组织大众参加民俗节庆活动,从都城到地方州府都有大量“遨乐式”全民出游,如表所示。这说明,宋朝()宋朝节庆活动摘录表节日名称典型活动记载踏青节风俗旧以二月二为踏春节,都人士女络绎游赏…郡守虑有强暴之余,乃分谴戍兵于岗阜坡冢之上。-《成都志》上巳节三月三日,出北门,宴学射山。既罢后射弓,…轻裾校盖,照烂山阜。晚宴于万岁池亭,泛舟池中。-《岁华纪丽谱》寒食节州园在牙门之西,所谓春台馆是也;岁二月启钥,纵民游赏,常阅一月,与民同乐也。-《淳熙三山志·土俗类二》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人身依附关系松弛C.政定民安的价值取向 D.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朝时,政府常组织大众参加民俗节庆活动,从都城到地方州府都有大量‘遨乐式’全民出游”可知,宋朝政府常组织大众参加民俗节庆活动,这意在加强统治认同,扩大统治基础,从而培养政定民安的价值取向,C项正确;削弱地方从而加强中央,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排除B项;政府常组织大众参加民俗节庆活动并不意味着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二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学艺术1.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时期概况先秦时期(1)科技:天文历法有《夏小正》《殷历》;商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战国时期,扁鹊使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2)文艺:商代甲骨文出现,中国文字成熟;春秋末年的《诗经》;战国时期的楚辞秦汉时期(1)科技:医药学发达,如《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农学方面出现了《氾胜之书》,数学著作有《九章算术》等;(2)文艺:汉赋与乐府诗;(3)史学: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文学与史学特色;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项目概况科学技术(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贾思勰著述《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2)隋唐时期:唐朝已有雕版印刷的书籍;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文学艺术(1)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安文学、田园诗、骈文、民歌;隋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2)艺术: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3.宋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项目概况科学技术(1)北宋: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等发明完善和西传;沈括著《梦溪笔谈》。(2)元朝: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编撰《农书》文学艺术宋词、元曲、话本;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山水画突出,注重意境。文学艺术走向平民化、世俗化少数民族文化:契丹文字、女真文字、西夏文字、畏兀体蒙古文、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概念阐释】市民文学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工商业城市的兴起,为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世俗文学,又称为城市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的社会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知识拓展】唐宋时期思想文化的变革重建儒学信仰体系批判汉代儒学谶纬,回归先秦儒学,重建孔孟之道理学的哲学化与世俗化理学受到了佛、道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思辨哲学形态,同时其又是有着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市井文化的兴起文化重心下移,由贵族文化向庶民文化(市民阶层)转变;文学上从雅到俗;书法上从碑书为主到帖书为主;绘画上从宗教政治题材为主到风俗画兴盛科技发展的高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的应用及火药配方的改进和完善,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教育普及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书院盛行;教育普及,推动科教事业的发展4.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学艺术项目概况科学技术(1)出现总结性科技著作: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弘祖《徐霞客游记》;(2)西学东渐:《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被译介到中国文学艺术(1)明清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2)戏曲:长篇化的传奇;昆山的昆曲;清朝道光时期的京剧,并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知识拓展】明清时期思想文化新变化社会风气明代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个性解放明末思想家反抗封建礼教束缚,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构筑价值体系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等特点世俗文学发展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市民意识觉醒市民享乐意识、自主意识与商业意识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核心突破】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与“李约瑟难题1.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政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有较为长久的社会安定期,这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经济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政策上中国古代科技不断吸收各民族和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民族交往和对外交往中国古代科技不断吸收各民族和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2.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2.李约瑟难题明清之际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①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②政治上: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阻碍了科技的进步③思想文化上:以儒学为主的文化教育和文化专制政策,使人们对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科技人才短缺。④中外交流上:封建社会晚期,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知识拓展】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所反映的时代特色时期艺术风格时代特征文艺成就春秋战国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社会大变革,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诗经》教化德行,屈原创作《离骚》抒发情怀秦汉恢宏大度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辞藻描绘恢宏时代隋唐兼容并蓄、全面繁荣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制度最终形成唐诗繁荣宋元平民化、世俗化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发展明清承古萌新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实质: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也会影响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考向1古代科技的发展1.(2024黑吉辽卷,4)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 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 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材料的主旨是规范“赦书”的印发传递,避免因抄录差错造成“错认刑名,失行恩赏”的失误,此举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行政管理能力,故B项正确【点睛】主体一致原则2.(2023·天津高考真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共70多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桑蚕、种植等12个门类。徐光启撰写6万多字,皆为亲身体验所得。他在书中转录了大量前代和同时代的农业文献,并附有自己的见解或评论。17世纪末至18世纪,《农政全书》传至日本和朝鲜。日本学者据《农政全书》整理、编写了“救荒本草”“野菜谱”“甘薯记”,此后,这些内容在日本应对历次大饥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后,《农政全书》仍然受到重视,为推进现代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等编写的《中华帝国全志》出版,书中含有《农政全书》等中国科技典籍的部分内容;1738年,该书英译本在伦敦出版,中国桑蚕织造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法英两国丝织业的发展。18~19世纪,俄国翻译了《农政全书》,推广了中国的桑蚕织造技术。——摘编自《科学技术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农政全书》的基本特点;说明该书在国外的传播及所起的作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对明清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状况的认识。【试题答案】(1)特点:内容丰富,涵盖了农业生产诸多领域;以转录历代农业文献为主,对传统农学技术进行了总结;注重生产实践经验。传播:17世纪末至18世纪传到日本、朝鲜和欧洲各国。作用:在日本应对大饥荒中发挥了作用,为日本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有助于法、英、俄等国桑蚕织造技术的改进。(2)认识:明清时期科技的发展与成果以经验总结为主,某些技术领先于世界;总体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近代科技发展潮流;在“西学东渐”的同时也有“中学西渐”;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考向2文艺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1.(2024·全国高考甲卷·26)明弘治年间(1488—1505),进士邝璠编撰《便民图纂》,内容强调“以衣食生人为本”,涉及生产、生活、医疗等,同时将所引图幅中一些艰涩的诗歌改写成通俗易懂的民歌。明中后期,此类日用之书十分流行。这反映出当时()A.朝廷强化社会控制 B.士大夫生活平民化C.知识受众范围扩大 D.四民社会结构打破【答案】C【解析】明朝中后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控制的松弛、科举制度的推行,思想界开始出现儒学的世俗化运动,不少士人投入到日用类书籍的编撰中。有别于“四书五经”等精英思想的阐释,这些普及读物在儒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浅显的文字,将普通民众日常的生产生活经验整理刊布,以满足更多人群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故选C项;题干中未涉及明代中央政府层面的意图和行为,朝廷强化社会控制行为没有史料支撑,也与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有冲突,排除A项;题干强调明中后期,“此类日用之书十分流行”,并不涉及士大夫们具体的生活方式,排除B项;题干中只涉及士人及其作品的流行,未涉及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结构的变动,排除D项。2.(2023广东卷,6)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汉阳地区缙绅认为“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这种观点与重农抑商观念相去甚远,对重农抑商观念形成冲击,D项正确3.(2022·湖南卷,4)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A.艺术水准下降 B.绘画题材集中C.画家地位不高 D.世俗文化兴盛【答案】D【解析】由题干可知,南宋时期绘画时选择“云里烟村雨里滩”是“不入时人眼”的,而当时“入时人眼”的是“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了当时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人们对于象征富贵的牡丹是很推崇的,所以绘画如果选择“画牡丹”,会更有市场。D项正确考向3古代史学的发展1.(2024.天津卷.3)在编撰《资治通鉴》过程中,面对多政权并存时期如何确定编年标准的问题,司马光认为,政权无论华夷大小强弱,须同等对待,不能独尊一国为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A.坚持务实治史的追求B.推进华夏认同的志向C.强调民族对立的意图D.独尊中原王朝的立场【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见,司马光是以清晰的大纲为基础,采用编年的形式,将历史事件按照年代顺序进行论述,注重结构和逻辑的合理性,这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编年标准不一而带来的时序混乱,也规避了错综复杂的“正统”之争。情境的信息及其铺陈,充分体现了司马光治史上的务实态度2.(2023·辽宁卷,2)《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答案】D【解析】据材料“除‘三家注’外……考古学家的注”可知,该学者认为考古学家对《史记》的注释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即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点睛】绝对原则:选项中带有绝对化意思的选项,这类带有绝对化意思的选项,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最好第一时间排除。带有绝对化意思的选项往往包含着如下词语:单字词:皆、均、仅、最、凡、只、都、各。双字词:开始、彻底、始终、全面(表示目的可以)、全部、完全、仅仅、但凡、凡是、不再、根本、所有、消亡、必须。三字词:保证了、消除了、摒弃了等。(特别提醒:选项中有这些词一般情况下是错误的,但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命题总结在历年高考中,从命题形式上看,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涉及。史料形式多样,引入了大量的经典史料。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艺术的特点以及文学作品的时代特色等,题量相对较少备考方向(1)该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倡发扬传统文化、“五育”并举的现实背景下,科技、文学、艺术等仍是考查的重点,尤其侧重在时代背景下理解其发展过程、特点和影响。医学考查相对冷门。(2)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据此理解文化发展的背景以及对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反映。社会生活与文艺的发展1.石窟壁画①魏晋壁画多宣扬佛教徒牺牲自我、拯救生灵,以修正果的善行和寻求对现实的解脱②隋唐壁画多宣扬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元素2.盛唐气象①文学艺术呈现出艳丽明快的色彩,生动自然的情调,雍容华贵的风度,昂扬坚定的进取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性格②唐朝的时代精神,可以用开放、进取、尚武、多元等词语进行概括3.明清艺术①以小说、戏曲和市井民歌为主要形式,反映了城镇商业手工业繁荣②反映市民阶层和广大民众、下层知识阶层生活及思想情感、审美观念的市民通俗文学构成了明后期文学艺术的主要特色③李贽、汤显祖与冯梦龙等文学巨匠提出了具有近代人文启蒙性质的文学理论,反对传统礼法束缚,宣扬人的个体价值,鼓吹人性解放与个性自由热点解读: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考查切入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及特点;明清时期科技衰落的原因;古今科技的比较预测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如图为元至治年间(1321-1323年)建安虞氏刊印的小说《全相平话三国志至治新刊》之《三战吕布》。这可用以说明当时()A.科举制推行促使话本流行 B.商业与科技文化的关系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的原因 D.印刷技术取得了新突破【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该话本为民间商人(建安虞氏)刊印,内容图文并茂,颇具观赏价值,意在吸引读者购买,这说明元代商业发展与印刷术、小说、绘画等科技文化的关联,B项正确;元代话本流行的原因与科举制无关,排除A项;元代市民阶层的壮大是促使话本盛行的重要原因,C项因果倒置,排除C项;仅凭材料看不出元代印刷技术取得了新突破,排除D项。故选B项。预测2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所反映的时代特色《聊斋志异·罗刹海市》描述道:“马骥……十四岁,入郡庠,即知名。父衰老,罢贾而居。谓生曰:‘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吾儿可仍继父贾’。马由是稍稍权(权衡)子母(指利息与本钱)。”明清小说中类似描述也很普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A.长途贸易日益兴盛 B.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显著提高C.儒商群体初步形成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四民观念【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中描述了马骥在父亲的建议下,权衡了读书和经商的利弊后,选择了从事商业,这种现象在明清小说中较为普遍,这说明当时商业的发展对传统士农工商的四民观念产生了影响,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职业的选择,未涉及贸易发展的状况,无法体现长途贸易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明清时期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儒商群体的初步形成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儒商,即指儒家伦理价值观念和商业经营活动有机结合,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且道德高尚、事业有成的商人,排除C项。故选D项。考点三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传播和交融1.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①佛教的传入: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隋唐时期,佛教完成本土化。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考向解读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是,传入中国后逐渐中国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西学东渐”: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形成了“西学东渐”的潮流。③中国古代民族迁移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3—6世纪,匈奴人、鲜卑人和氐人等逐渐内迁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同时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④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蒙古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破坏,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欧洲传教士来华,马可·波罗来华形成《马可·波罗行纪》;列班·扫马到欧洲访问。蒙古西征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移,带来了民族交融和民族分布的变化,改变了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⑤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海上丝绸之路:西汉已经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唐朝中期以后,逐渐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地位越来越重要【知识拓展】丝绸之路的交流丝绸之路的交流(1)技术的交流:中国的养蚕和缫丝、冶铁技术由陆上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中国的陶瓷技术由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2)物种的交流:丝绸之路开通后,大量中亚、西亚的物种经西域传入中原,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3)文化的交流:①佛教在中印、中日、中朝交往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伴随着外来宗教的传播,西方的艺术也传入中国。②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文字BC4C—公元3C,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促进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思想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儒学成为朝鲜、日本等国的官学。儒学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教育的发展。社会制度朝鲜、越南等国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社会生产和生活古代中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外传。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社会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传入欧洲后,促进了欧洲向近代文明发展的进程.16—18世纪的中国热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中国的史学、科技、文学等成就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中国热”原因:①新航路开辟,全球联系初步建立,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②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发展;③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和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有助于批判封建制度)。④传教士的东来。2.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1)文化传承项目概况学校教育官学:汉朝设立的太学,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私学:春秋时期产生;唐朝以后,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印刷书籍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图书馆官府藏书: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所;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如明朝的天一阁。(2)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热点:2024年“春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知识拓展】宋代书院兴起的原因、影响及特点(1)兴起的原因①宋时理学兴起并向基层渗透;②崇文抑武,大兴科举;③商品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④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和应用。(2)历史影响①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②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③在办学和管理领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措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考向1中外文化交流1.(2024·甘肃高考·4)据碑志记载,李素,波斯人,唐天宝年间,其祖奉命出使中国,获赐李姓;其父李志,任广州别驾;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诏。从李素家族的经历可以看出,唐代()A.兼容并蓄促进文化认同 B.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C.使节往来增进文明互鉴 D.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李素家族原为波斯人,其祖奉命出使中国后获赐李姓,李素与其子李景亮在唐朝博学攻文、恪勤奉忠,并担任官职,这一经历体现了唐代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促进了文化认同,故选A项;据材料“唐天宝年间,其祖奉命出使中国”可知,李素祖先到中国是奉原有国家的命令来华,而非民族迁徙,“改变政治格局”夸大了李素家族在中国的影响力,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李素家族在唐朝的融入和发展,而非使节往来,排除C项;据材料“唐天宝年间……任广州别驾”可知,李素祖先及其父任官,未提及是否经过科举考试,排除D项。2.(2023·海南卷)“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 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 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西方学者在给《论语》作注时,引用《说苑·至公》中的“楚弓楚得”,将“弓”换成西方骑士的“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西欧正在进行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出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其思想解放运动的积极意义,西方学者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有益部分来开展反封建斗争,西方学者将“弓”换成西方骑士的“盾”是基于特定历史语境3.(2023·湖南卷·5)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材料强调朝鲜、日本向明朝请赐经籍,这是因为明朝在当时影响力较大,且两国请明朝赐予经籍可以理解为两国统治者得到了明朝的认可,可以利用明朝的影响力巩固自身统治,故选D项4.(2024·湖南高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顺治十六年(1659),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南怀仁来华,任职于清朝天文历法机构钦天监。南怀仁经常出入宫廷,为康熙帝讲授西学,还奉旨制造火炮。他在以往天主教士著作的基础上,编纂了《穷理学》一书。该书共六十卷,将17世纪欧洲流行的逻辑学教材《亚里士多德辩证法大全疏解》纳入其中,阐释了知识的等级和分类,展现了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从无穷、分数、公约数等数学概念,到赤道、五洲、经纬度等地理问题,该书涉及自然科学的各方面知识。南怀仁还借鉴宋明理学“格物穷理”之说,创造性地使用了许多名词术语。例如,今天通用的“科学”“理论”和“实用”,被他译为“致知”“致明”和“致用”。因清朝有天主教禁令,该书删除了与传教相关的概念和提法。康熙二十二年(1683),南怀仁将《穷理学》进呈皇帝。康熙帝认为该书内容荒谬不堪,不予刊印。此后书稿散佚民间,几乎被世人遗忘。康熙帝曾说:“赞美天王(主)之西教,与中国教化原不相容。唯西教士能通晓科学,故国家起用彼等,臣民当深体朕意。”南怀仁最终官至工部右侍郎,这是明清时期来华传教士所获的最高职衔。康熙二十七年(1688),南怀仁病逝于北京。康熙帝下旨表彰,谥号“勤敏”。——改编自郑天挺《清史》、肖朗《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史上的<穷理学>》等(1)根据材料,概括《穷理学》内容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围绕南怀仁和《穷理学》,以“人·书·命运”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答案】(18分)(1)特点:中西融合(将“格物穷理”与西方逻辑学相结合);内容丰富庞杂;以逻辑学为主线;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系完整;受政治影响明显。(2)论题:南怀仁《穷理学》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融。论述: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逐渐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中西文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南怀仁是清初传教士的重要代表,因其善治历法、传授西学、制造火炮、传播西方科技而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南怀仁编著的《穷理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客观上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由于书中的西学知识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冲突以及清朝统治者坚持闭关自守政策,故《穷理学》最终未能刊印。南怀仁和《穷理学》的命运面临挑战,这说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是有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也反映了当时西方科技及思想在中国传播面临的困境。南怀仁在清朝的经历是世界科学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他的经历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同时也体现出清朝保守落后的观念成为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的重要原因。【解析】(1)据材料“展现了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可得中西汇通、融合(将格物穷理与西方逻辑学相结合);据材料“从无穷、分数、公约数等数学概念……该书涉及自然科学的各方面知识”,可得内容丰富,集西学之大成;据材料“展现了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可得突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据材料“该书涉及自然科学的各方面知识”、“该书删除了与传教相关的概念和提法”,可得以自然科学为主,删除神学的相关内容。(2)首先,据材料“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搬家服务2024年度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KTV消防安全检查与整改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方管产品绿色包装设计与实施合同3篇
- 2024年高端定制家具制造合同
- 2024无人机航拍与监测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项目技术咨询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废铁回收处理与环保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薪资隐私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白酒质量检测与认证服务合同2篇
-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世界音乐文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3年中考语文备考之名著阅读《经典常谈》思维导图合集
- 2023年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整式的乘法》单元质量检测(含答案)
- 气柜安装工程施工方案
- GB/T 28750-2012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技术通则
- GB/T 18791-2002电子和电气陶瓷性能试验方法
- 分子生物学本基因组及基因组学概论
- 《人工智能》全册配套课件
- 统编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优秀课件【全册】
- 高职大专《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预防艾滋病讲座PPT珍爱生命预防艾滋病PPT课件(带内容)
- 测量仪器自检记录表(全站仪)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