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学年徐州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025.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1942年2月8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反对党八股》的演说,强调“一定要把党八股和教条主义等类,彻底抛弃”。《反对党八股》与《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文献共同构成了毛泽东关于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成为我们党树立马克思主义文风的纲领性文献。延安整风从学习,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开始,经过了一个酝酿的过程。在1938年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重要思想。同年12月,延安《新中华报》发表《一刻也不要放松了学习》的社论。1942年6月8日,中宣部发出《关于在全党进行整顿三风学习运动的指示》。经过毛泽东和党中央的不断动员,整风运动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通过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毛泽东指出,从历史来看,党八股是对于五四运动的一个反动。如果不除去党八股,生动活泼的革命精神就不能启发,拿不正确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恶习就不能肃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为反对党八股,毛泽东劝同志们要学习列宁做宣传工作的方法,学习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的报告中的有关内容,学习鲁迅复北斗杂志社讨论怎样写文章的一封信,并认真学习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论宣传的民族化的有关要求。最后,毛泽东提出,每个人应该把自己好好地想一想,并且把自己想清楚了的东西,跟知心的朋友们商量一下,跟周围的同志们商量一下,把自己的毛病切实改掉。反对党八股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新时代更需要反对党八股。指出,党风决定着文风,文风体现出党风。人们从文风状况中可以判断党的作风,评价党的形象,进而观察党的宗旨的贯彻落实情况。新时代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要反对党八股。党八股在文风上是只注意形式,文章、讲话多追求语言形式上的对仗,忽视对内涵的科学总结与思考,读起来或让人感到虚无缥缈,或自说自话,脱离广大群众的现实生活。改进文风的过程也是改进学风、改进党风、改进政风的过程。反对党八股就是要解决文风上的形式主义,通过文风从“假、长、空”向“短、实、新”的彻底转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风的改变。新时代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就要反对党八股。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党八股背离了实事求是的要求,讲大话、空话、套话,不能摆事实、讲道理,背离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敢于说出事实真相的勇气和正气,及时发现和纠正思想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工作中的不足,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困难事。
(辛向阳《<反对党八股>:树立马克思主义文风的纲领性文献》)材料二:只有心中有人民,才能说话有力量。毛泽东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先行者,他批评道:“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是用人民群众所熟知的“大白话”讲“大道理”的继承者、示范者、开拓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不同场合使用“鞋子论”“钉子论”“补钙论”“总开关”“打老虎”“拍苍蝇”“撸起袖子加油干”等脍炙人口的话语来向全党全国人民系统化阐释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话语体系来自普通老百姓非常熟悉的日常话语、传统话语、网络话语,承载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同时被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已成为中国老百姓甚至是全世界人民耳熟能详的“流行语”“时髦话”“高频词”,令人印象深刻,更易于被人接受和理解。新时代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文风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从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中汲取营养智慧,遵循“当你写东西或讲话的时候,始终要想到使每个普通工人都懂得,都相信你的号召,都决心跟着你走。要想到你究竟为什么人写东西,向什么人讲话”的科学定律。抛弃党八股、洋八股、新八股,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文风建设,坚持用大白话讲大道理,让我们的文章和话语道出群众心声,说出问题所在,发出时代之音。(吴荣生《用大白话讲大道理--重读<反对党八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毛泽东指出,要采取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学习列宁做宣传工作的方法,学习鲁迅复北斗杂志社讨论怎样写文章的一封信。B.在不同场合使用“鞋子论”“打老虎”等脍炙人口的话语,说明他是用“大白话”讲“大道理”的继承者、示范者、开拓者。C.由普通老百姓非常熟悉的“大白话”构成的话语体系,必将成为中国老百姓甚至是全世界人民耳熟能详的“流行语”。D.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需要从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中汲取营养智慧,“要想到你究竟为什么人写东西,向什么人讲话”。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除去党八股,生动活泼的革命精神就能启发,拿不正确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恶习就能肃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B.毛泽东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重要思想,他认为,党风决定着文风,文风体现出党风,应该坚决反对党八股,不断锤炼马克思主义文风。C.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新时期,无论是文风还是党风都一定不能背离这一思想路线。D.正是因为党八股在文风上是只注意形式,文章、讲话多追求语言形式上的对仗,所以忽视对内涵的科学总结与思考,读起来让人感到虚无缥缈。3.下列选项不属于“用大白话讲大道理”的一项是(3分)A.当年毛主席历数党八股八大罪状时,把有的同志喜欢写的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文章形容为“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B.在国内,“秋高气爽”“阳春三月”“冬日融融”等等,已经成为某些官员习惯采用的会议开场白,老百姓听惯了,已经见怪不怪了。C.在浙江工作期间,考察湖州市安吉县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D.邓小平用“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来阐述无论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只要能够奏效,都是好的经济体制。4.请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风问题,把改文风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请结合材料谈一谈,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该怎样改进文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外婆的早饭李娟一般来说,外婆吃过早饭都会睡一会儿觉的。睡醒了,屋前屋后转一转。然后,一般来说,还要再睡一觉,这一觉得睡到午饭做好了才能结束。吃完午饭后,一般来说,她老人家一定还得躺上一会儿。躺到半下午,睡得实在睡不着了,起来再屋前屋后转一转。然后,回到帐篷里,往床上一倒,一般来说,又要睡到晚上开饭时候……白天睡成这样,那晚上干什么?晚上就开始玩了呗。一整夜,她睡的帐篷角落那边窸窸窣窣响个不停。有时会有“哐啷”一声,肯定是摔跤了,要不就一定是弄倒了什么东西。“吱!吱吱!”声音源自一捏就响的橡皮小耗子(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给她这个……)。“嚓嚓--嚓嚓--嚓嚓……”--在给会跳的玩具小青蛙拧发条(后悔……)。“啪哒、啪哒、啪哒……”--小青蛙开始跳了。“窸窸哗哗……”--不用说,又在数她的私房钱。有时候,各种各样的怪声音还会一路延伸到摆放糖果的小食品货架那边……也不能怪老太太嘴馋,闲着也闲着,不吃怎么着?而她老人家只要来了兴致,深更半夜也会旁若无人地唱歌,唱那种川味极浓的,调儿根本就不带拐弯的——招魂一般的曲子。好在我们也听习惯了。乍一听的人还真受不了呢。总之一夜不得安宁,直到天蒙蒙亮了,我们才能疲惫地沉沉睡去。那时,天大的声响也惊动不了。那样的时刻,外婆也开始起床做早饭了。如果那个时候我醒着,会从帐篷缝里看到外婆一手拎一截小木桩(我们家的小板凳),一手捏着窄窄一溜儿桦树皮,弓着腰,慢慢向炉灶那边走去。为预防火灾,我们家的灶砌得离帐篷比较远,在沼泽边的下风处。炉子很简单,三块石头往那儿一堆就行了,旁边还有一块大大的石头,很平,做饭时可以放些油盐酱醋。没有风的时候,我们也把它当做饭桌围着吃饭。炉灶旁边还支了个“人”字形的小棚,里边垛了柴火。外婆引燃桦树皮,小心放在灶膛里,又添些碎柴掩在上面,拢着手罩上火苗,挡住风,等火苗慢慢地越燎越大,才轻轻地搁上大柴。然后置锅烧水,淘米下锅。就这样,清晨里,世界的第一缕炊烟在群山和森林间缥缥缈缈地升起了。我又蒙眬睡去,梦里也去到了炊烟所抵达的最高处……除了外婆,一些牧羊人和外地来的收购羊和羊皮的维族人、回族人也要早早地开始一天的内容。而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在路上走了很久了。早上多冷啊,他们裹着沉重的皮大衣,在清晨发白发亮的冷气里走着。草地被冻上了,泛着白霜,硬硬的,被踩得“嘎吱嘎吱”响。太阳还没出来,天空也白茫茫一片,整个世界清晰而冷淡。
这时,第一缕炊烟在群山和森林间缥缥缈缈地升起。如果我也是一个远行的人,看到这种情景也会马上改变自己原来的方向,非常高兴地向着炊烟寻去。于是每天的清晨,在荒野里的火炉旁,总会围过来很多寒冷的行人烤火取暖。还有人在路上远远地朝这边打招呼,急急忙忙往这边赶。他们以炉灶为中心紧紧围坐一圈,高兴地说这说那,不时帮忙往炉子里添一块柴。稀饭沸开了,就赶紧帮着揭一下锅盖。每到那时,外婆就会进帐篷捧出一摞碗来,为他们一人匀出小半碗滚烫的米汤,他们连忙感激地接过,谢个不停,然后在热气腾腾的水蒸气和炊烟里,很幸福地小口小口啜饮。这时,远处的天空越来越蓝……突然,大地“轰”地一片金黄,太阳从群山间升起来了!似乎也在同一时刻,羊群的咩叫声和牛哞声突然密集起来,一声声长呼短应。整条山谷都热闹起来。听着这声音,我们倦意更浓,犹在梦中。只觉得枕边一片透亮,被窝更加温暖了。偶尔眨开条眼缝,从帐篷缝隙里瞟到外面炉灶边的人们正恋恋不舍地起身离开。远一点的地方有他们的牛羊,在朝阳里耸动着点点金黄。外婆早饭的火炉多亲切啊,它砌进了多少寒冷行人最幸福的时光之中啊……但是,正在最感动着的时候--“大懒虫小懒虫快起来!太阳晒屁股啦!都睡一晚上了还没有睡够?”——真是窝火!也不知是谁让我们睡一晚上都没法睡够的……但这时候要是再不起来的话,就有顾客钻进帐篷掀被窝买东西了。没办法,我睡在柜台上,我妈睡在货架下。都不大雅观。我们便哈欠连天地离开被窝,迷糊着眼睛叠铺盖、穿戴、梳洗。但是看到稀饭已经盛出,新新鲜鲜、热气腾腾地搁在炉灶边的大石头上,三碗稀饭间摆着一碟子泡菜,也刚捞出来,水淋淋的,不禁让人精神一振,好心情伴着好胃口全来了。我们一边喝稀饭,一边装作什么也不知道似的问道:“咦,你什么时候把饭给做好了?”她得意得呀——“我怕吵醒你们,干什么都悄悄的……”这话更是比什么都气人。接下来她又很体谅地说道:“你们干活从早到晚,太辛苦了,我给你们做顿饭嘛,也没什么的。我又不是老得动不得的人,能干一点就干一点嘛……你们太辛苦了,我只想让你们好好地休息……你们只要休息得好,我也就放心了……”真是毫无办法。吃完这顿珍贵的早饭,一般来说,她老人家又上床睡觉去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内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的题目“外婆的早饭”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先写外婆精心准备寻常的早饭,再写这份早饭不仅给家人吃,还为一些寒冷的行人带去温暖。B.本文用“哐啷”“吱吱吱”“嚓嚓”“啪哒”这些词来描摹声音,与《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一句描摹声音运用的方式不同。C.本文多处写到“炊烟”,意在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辛,这些独具性灵的文字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D.本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将描写、记叙、议论、抒情融于一体,其中议论的文字虽不多,却能展现出这片地域的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7.下列对外婆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外婆是生活单调的人,从外婆吃过早饭后的白天几乎是在睡觉和转一转中度过可以看出。B.外婆是个童心未泯的人,从捏橡皮小耗子、给玩具小青蛙拧发条、吃糖果中可以看出。
C.外婆是个精打细算的人,从晚上数私房钱、为大家准备的三碗稀饭和一碟子泡菜可以看出。D.外婆是个富有爱心的人,从她一大早起来给家人和寒冷的行人做早饭中可以看出。8.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请试举两例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9.有人评价说:“李娟的文章以轻松平实的叙述展现了暖暖的人情味”,请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
游三游洞记(节选)[清]刘大櫆①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②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③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④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材料二: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俯通津,绵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岂独是哉?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且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记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嵌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节选自白居易《三游洞序》)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溪之外翠壁A千寻B其下C有径D薪采者E负薪F行歌G缕缕H不绝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舟,乘舟,名词活用为状语,与《劝学》中“非能水也”的“水”用法相同。B.乃,于是,就,与《师说》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意义不同。
C.虽,即使,与《赤壁赋》中“虽一毫而莫取”的“虽”意义相同。D.胜,优美的,与《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巴陵胜状”的“胜”意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大櫆散文文笔洗练,第一段寥寥数语,就把往三游洞途中由舆而舟,由水而陆的复杂行程交代得清清楚楚。B.刘大櫆在描写三游洞时,还描写了丰富的声音,扣石声、水声、浩歌声交织在一起,以动衬静,营造了静谧的氛围。C.材料一第三段中,刘大櫆指出三游洞得名原因是白乐天、元微之、白知退三人曾共游此洞,从而引出下文的议论。D.材料二因景伤情,不仅表达了“怜奇惜别”的情感,而且“借此喻彼”,抒发了了更为深沉的人生慨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4分)
(2)且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4分)
14.材料一最后一段的“呜呼”一词,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人月圆·宴北人张侍御家有感吴激①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注】①吴激,字彦高。原为宋臣,靖康末使金被留,累官翰林待制。一日,他与友人会宴,偶遇沦为歌姬的原北宋宫姬,遂触景伤情,写下此词。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晋以后,宋、齐、梁、陈四朝并都于建业,史称其为“南朝”,词中以“南朝”代指已为金所灭亡的北宋。B.词人善于化用唐人诗句,如“犹唱后庭花”句化用杜牧《泊秦淮》名句,“旧时王谢”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名句,唱叹有情,令人感慨系之。C.“仙肌胜雪,宫髻堆鸦”,以词人梦中所见仙娥的美貌与华丽的妆容映衬宴会上所遇歌姬之美,空灵蕴藉,极为典雅。D、本词上片即席抒情,慨叹沧桑之变;下片因人及己,有感百味之情,描写与抒情兼具,委婉曲折,意味深远。16.本词结尾三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句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白诗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登高》中“
,
”两句从时空两个方面着笔,高度概括诗人颠沛流离无限悲愁的一生。(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
,
”。(3)“酒”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诗人或借酒怡情,或解愁忘忧,或感叹人生,如“
,
”等。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2题。儿时趴在椅子上,一早看玻璃窗上的冰棱,是四合院之冬的另一种趣事。那一夜室中热气,凝聚在窗上的图画,每天不同样,是山,是树,是云,是人,是奔跑的马,是飞翔的鸽子……不知是什么,也不管它是什么,每天好奇地看着它,用手指画它,用舌头舔它,凉凉的,是那么好玩。现在还有谁留下这样的记忆呢……早上爬起,撩起窗帘一看:啊,下雪了!对面房上的瓦垄上,突然一夜之间,一片晶莹的白色,厚厚的,盖了几层最好的棉絮。满院也是厚敦敦的,白白的……在未踩第一个脚印之前,小小的院落
A
,等到大人们起来,自然要扫雪了,先打开一条路,或是扫在一起堆起来。如果有几个孩子,(甲),整个院子热闹起来了。雪晨外眺,庭院银装,也许雪继续下着,也许雪霁天晴了。鹅毛大雪,继续
B
地下着。四合院的天空,一片铅灰色冻云压住四檐,闪耀着点点晶莹雪花。在暖暖和和的房中,听着雪花洒在纸窗上的声音,是特殊的乐章。如果晴了,红日照在窗上,照在雪上,闪得人睁不开眼,然而,(乙),“风前暖,雪后寒”,这是北京老年人的口头语。那冷可真够呛,干冷干冷的。如果用极少的词语来概括四合院的四时,我苦心孤诣地想了这样四句:冬情素淡而和暖,春梦浑沌而明丽,夏景爽洁而幽远,秋心绚烂而雅韵。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4分)
20、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B.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C.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D.看见鸦片……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21.文中第二段,用“棉絮”比喻厚厚的白雪,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依然以“雪”为本体,另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3分)
22.文中第二段画线的两个句子,都在说“厚”和“白”,但表述顺序不一样,请分析其合理性。(6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是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作出的论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可以抒发议论。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C(“必将”应为“已经”)2.(3分)C(A应为“只有……才能……”;B“党风决定着文风,文风体现出党风”是习近平提出的;D强加因果)3.(3分)B(该行为是讲套话的表现,同样是党八股的表现)4.(4分)①首先指出《反对党八股》等文献已经成为我们党树立马克思主义文风的纲领性文献;②然后介绍整风运动的过程;③接着论述毛泽东倡导反对党八股的必要性和措施;④最后论述新时代反对党八股的必要性。评分建议:每点1分。如果把第②③两点内容写成一点,亦可。5.(6分)①心中有人民:切实为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而服务;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事实为依据,有敢于说出事实真相的勇气和正气;③摒弃形式主义的文风:从“假、长、空”向“短、实、新”转变;④坚持用大白话讲大道理:用普通老百姓熟悉的话语道出群众心声,说出问题所在。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第①点答“贴近人民生活”可得1分;答“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可得1分。第③点答“重视对文章内涵的科学总结与思考”亦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A(B“运用的方式不同”有误,都是用拟声词来描摹声音;C“意在”有误,炊烟的描写是在淡化环境的恶劣与生活的艰辛;D“却能展现出这片地域的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有误,这一主旨是通过描写与记叙来表现的)7.(3分)C(“为大家准备的三碗稀饭和一碟子泡菜”不是外婆的精打细算,而是生活的真实情况)8.(4分)①将外婆夜晚闹出动静和早晨静悄悄地做饭形成对比,突出了外婆为家人着想的细心;②将日出前的“白茫茫”“冷淡”与日出的“金黄”作对比,更好地表现出日出给这片土地带来的温暖和生机;③将“我”的“窝火”和“好心情”作对比,突出表现了祖孙之间淳朴的温情。④将行路之冷与早饭之热对比,突出早饭的“珍贵”。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第②点答“冷”“暖”对比亦可;第③点若答“侧面表现出外婆的可爱”也可得1分。9.(6分)①文章语言表达诙谐幽默,比如结尾处“她老人家又上床睡觉去了”看似尊称,实则在戏谑外婆,这一诙谐的语言表现出祖孙之间的美好情感;②叙述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如做早饭、烤火取暖、给行人盛米汤等展现出外婆的爱心;③作者多用口语化的语言,叙述随性自然,蕴含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之间淳朴的情感。④作者以轻松调侃的语气写艰苦的生活,展示了家人之间的亲情。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得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10.(3分)BDG(“千寻”修饰“翠壁”,故断开;“径”是“有”的宾语,“薪采者”是后句的主语,故断开;“负薪行歌”搭配顺畅)11.(3分)A(水,游泳,名词活用为动词)12.(3分)B(“交织”错,有先后顺序;“静谧”错,描写丰富的声音意在表现三游洞的奇特)13.(8分)(1)(4分)然而把它放在荒远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风景就不能向外界显现出来,人们也就不能亲自领略它的风光。
评分建议:句意2分;顾乃,然而,却,1分;见,显现,1分。(2)(4分)况且我们难得相逢,这个地方也不易遇到;现在这两件偶然的情况都在这里,怎么能不记述呢?评分建议:句意2分;于是,在这里,在一起,1分;得无,能不,怎能不,1分。“今两偶于是”译为“现在这两种情况都在这儿了”“现在这两件难得的事情都在这里了”亦可。14.(5分)①伟人(名人)探胜而能使美景扬名,作者却对此毫无作用,表达自身卑微的伤感之情;②有些美景地处偏远罕有人至,表达对这种美好景色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③表达对包含自己在内的所有怀才不遇者的无奈之情。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译文】材料一: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走陆路二十里,靠近江的南岸,就是所说的下牢关。路很窄,不能通行,便下车上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听见“汤汤”的流水声,从两崖之间传出。于是又下船走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曲折上山,直至山顶,就又从上面用绳子从高处滑下。下面的土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挡在路中,便弯着腰从石头下面过去。一出去便见开阔的平地,有一个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宽约十二丈。两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为三个门,就像三室的房子一样。中室像客厅,右室像厨房,左室像招待宾客的住所。洞中有一块石头,是下垂的钟乳石,敲它,发出的声音像钟声一样。左室外有一块小石突出,形状规则,敲它就会发出像磬声一样的声音。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它就会发出“逄逄”鼓音般的声音。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几个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增大了我们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清越,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一样。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翠绿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背着柴边走边唱,歌声袅袅不绝于耳。以前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升为忠州刺史,他的好友元微之恰好从通州将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喝得十分高兴,流连忘返不忍离去,所以一起来此洞游玩,洞因为这三人而得名;后来,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两个人都因为被排斥而离散流落,相继来到此地,有的还写了诗文来记这件事。我回看自己,不禁笑了,是谁排斥我吗?是谁让我离散流落而来到这里的吗?像乐天、微之这样的人就是世俗所说的高人,地位显赫,名重一时,所以凡是他们足迹经过的地方,都流传后世,而且那个地方也因为他们而扬名。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幽奇险峻的山水,和虫儿鸟儿来来去去又有什么不同呢?山川之美,如果是处在交通方便的大城市,那么喜好游玩的人就会比肩接踵地去游玩。然而把它放在荒远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风景就不能显现出来,人们也就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风光。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材料二:就这样,我们通宵未睡,直到天明,才准备离去,既怜惜于奇景又感伤于将别离,边惊叹边对谈。知退说道:“这个地方美丽至极,天地间能有几处?为什么此洞下面就和渡口相通,却绵延多年,寂寞无闻,被人抛弃,极少有人到这里来呢?”我说:“借这件事可以说明另外的事,可以为之叹息的,难道只有这件事情吗?”元微之说:“此话对极!况且我们难得相逢,如此地方也不易遇到;现在这两件偶然发生的事都在这里,岂能不记述一番?就请各自赋古体诗二十韵,写在石壁上。”还让我写一篇序以加以记叙。又因为是我们三人首先到此游玩,所以把名字取为“三游洞”。洞在峡州往北二十里北峰之下,两崖相衔接的地方。我们希望将来有人知道这个地方,所以详细地记载了这次游玩。(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C(“梦中所见仙娥”错,仙娥的美貌与华丽的妆容是实见)16.(6分)相同点:两篇作品都表达了不得已而流落在外的感伤之情。(2分)不同点:①白诗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以及诗人仕途失意的伤感之情;(2分)②吴词表达了对北宋王朝倾覆的悲伤之情,以及对故国的思念之情。(2分)
评分建议:“仕途失意”答为“怀才不遇”亦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6分)(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评分建议:每空1分。有错别字者,该空不得分。第(3)小题如果没有“酒”字得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18.(2分)A寂然无声(无声无息、鸦雀无声、悄无声息、银装素裹)B纷纷扬扬
评分建议:意思对即可。19.(4分)甲:自然也堆雪人了(自然要打雪仗了)乙:但不要以为晴天比雪天暖和(只要表达出“不暖和”之意即可)20.(3分)D(画线句为引用俗语。A表讽刺;B表特殊含义;C表特定称谓;D表引用)21.(3分)示例:北风呼啸,漫天白色的羽毛,逐渐铺满大地,掩盖了一切痕迹。
评分建议:出现“雪”字得0分;喻体和雪无相似性得0分。22.(6分)①前句先说“白色”后说“厚厚的”,符合“撩起窗帘一看”的视觉感受顺序;②后句先说“厚墩墩的”后说“白白的”,侧重在厚度,符合后句“踩”的触觉感受;③前句后说“厚厚的”与后文的“棉絮”衔接紧密;后句先说“厚墩墩的”与前文的“棉絮”衔接紧密。
评分建议:每点2分。四、写作(60分)23.
(一)审题立意1.基本审题:审“材料”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部分组成:其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园林绿化合同
- 2025建设工程施工合同(VIII)
- 2025企业代培训合同范文
- 2025合同模板健身俱乐部会员入会协议 范本
- 沙盘模型制作合同
- 医疗科技在小儿发热治疗中的应用
- 课题申报参考:马克思隐喻叙事的唯物史观原理研究
- 课题申报参考:礼俗互动视域下明清江南婚嫁刺绣装饰研究
- 课题申报参考:科学教育教学体系研究
- 绿色能源在校园电力供应中的应用与展望
- 2024年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人教版初中语文2022-2024年三年中考真题汇编-学生版-专题08 古诗词名篇名句默写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数学寒假作业(十二)
- 山西粤电能源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ESG表现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 旅游活动碳排放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 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气安装与维修赛项规程
- 小学德育养成教育工作分层实施方案
- 2024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附答案
- 2024年4月浙江省00015英语二试题及答案含评分参考
- 黑枸杞生物原液应用及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