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练03文言文阅读
真题回顾
(2022•新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未入谋,奈何?”孟尝
君日:“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日:“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年。孟尝
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
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日:“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
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多学
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欷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
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日:“今秦且攻能,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日:“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
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丁]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
许也。田文日:“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
日:“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也,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
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
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臭,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
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
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弟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
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多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
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
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秋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
于大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诸侯的帮助,国家就
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
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
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
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乂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命题规律】
文言文复习需要突破文言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的用法及其规律,近年来这几个考点在高考题中虽没有专门出题考查,但是它们是阅读文言
文文本的基础,是解答高考试题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文言文翻译题中的采分点。把文言基础
知识的复习既能增强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还能防备高考直接设题。高考文言文题型考查
有文言文断句、识记常见的文化常识,分析综合,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主观简答题五个
题型,逐个击破,并加大训练,循序渐进的复习,可以有力突破文言文阅读这一高考难点。
典型示例
一、(2022•河北邢台・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大将军邓鸳欲弃凉州,徙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趟,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曰:“譬
若衣裳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郎中虞诩言
于太尉张禹日:“大将军之策不可。凉州土风壮猛,庶众便习兵事,今羌、胡乃不敢入据三
辅为害也。凉州士民所以持锋执锐,蒙矢石于行陈,而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今
推而期之,割而弃之,民庶安土重迂,必引领而怨曰'中国弃我于夷狄!'如卒然起谋,豪
雄相聚,席卷而东,则函台以西、园陵旧京非复汉有也。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
疮侵淫而无限极也。”禹习:“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因史集四府,皆
从诩议。邓鹫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
为朝歌长。故旧皆吊之,溯笑曰:“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
乃吾立功之秋也。”始到.谒河内太守马棱。棱日:“君儒者,当谋谟四堂,乃在朝歌,甚
为君忧之。”诩曰:“此贼犬羊相聚,以求温饱耳,愿沙.不以为忧。”凌日:“何以言之?”
诩日:“朝歌者,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
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及到官,设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掠劫
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不事家业者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赏其罪,使入贼中
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其裾,有
出市里者,吏蛇禽之。贼,由是骇散,成称神明,县境皆平。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翼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
/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B.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
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C.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呆/
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D.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
/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辅,汉代指治理京城及附近地区的三位官员,也指京城及附近地区。文中指后者。
B.“今推而捐之,割而充之”中的“捐”和成语“细大不捐”中的“捐”含义不相同。
C.“谋谟庙堂”与《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两个“庙堂”含义相同。
D.明府,汉代可代指官府,也可用于尊称太守。文中即为虞诩对河内太守马棱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诩熟知边事,十分了解凉州的风土民情,他认为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
战,羌人、胡人因此不敢占据三辅作乱。
B.邓鹭和虞诩意见相悖,最终虞诩的建议被采纳,卜是心胸狭隘的邓鹭对虞诩怀恨在心,
想要利用职权对虞诩打击报复。
C.朝歌县叛匪造反,情况告急,虞诩认为做事应不避艰难,应尽臣子之责,于是毅然请求
赴任朝歌长,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气魄。
D.虞诩让招募的壮士诱贼外出劫掠,又用偷缝在衣服上的标记辨识叛贼,既擒获了不少叛
匪,也动摇了贼众的心理防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儿败国事矣!
(2)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
5.在对太尉张禹的进言中,虞诩用了“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这一比喻,借此表达了他怎
样的观点?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方法点拨】
解读人物传记的三大步骤:
第一,快速通读,理清层次。①关注开头,初识主人公形象。②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
把握主人公经历。
第二,围绕事件,抓住评述,分析人物品性。
第三,借助注群、题目,扫清阅读障碍。
专题演练
一、(2022•山东•青岛二中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武灵王平昼闲居,日:“今吾将胡服骑射?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日:“臣
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
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日:“寡人非疑
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
之功未可知也。虽改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王遂胡服。使王孙媒告公子成日:“寡
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且寡人闻之,
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客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谒之叔,请
服焉。”公子成再拜日:“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住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
之,臣固敢羯其愚忠。半月者,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
之所义行也。王释此而袭近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高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使者报王。王日:“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
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且昔
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
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天,引水围部,非社稷之神灵,即部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
报也。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
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承•有曰:“臣愚不达于王
之议,敢道世俗之间。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剖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科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B.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唱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C.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的“以”与“作《师说》以贻之”的“以“意思、用
法相同。
B.不佞,没有口才,不善用花言巧语讨好人,也用作嫌词,文中为公子成的自称。
C.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位于黄河流域,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相同。
D.稽首,恭敬的跪拜礼,头至地,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所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锐意推行胡服骑射,但是对政策能否顺利推行尚不能确认,因此他将自己的想
法透露给肥义,希望能得到他的认可。
B.肥义坚决支持赵武灵王的改革,认为要想成就大事不必顾及别人的非议,从而打消了赵
武灵王的顾虑,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
C.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在赵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赵武灵王希望他能在胡服改革中
起到表率作用,最终亲自探访说服他。
D.公子成因为生病不想在胡服骑射改革中争当先进,在听了赵武灵王的解释后,明白了穿
胡服的重要意义,成为改革的拥护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
(2)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
5.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二、(2022•山东潍坊-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短羹一岁
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期金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
其中矣。为除守携亭都寒,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秦苗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
之士,趺的科头①,贯颐奋戟者,王不可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趺后,蹄间三
寻者,不可称数也。少有之卒,茗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程③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
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③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
战孟贵、乌荻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诸
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
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谁误入主者,无过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
泰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
塞成果,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
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秦之所欲莫如痛楚,而能
弱楚者莫如韩。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荒,为敞邑,秦王必
喜。夫攻夫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
决事。"韩王曰“客车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注】①度胸科头:趺蜘,跳跃前进;科头,不戴冠帽。②徒程:赤脚露体。③孟贲与后文
乌获都是战国时的勇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蕾/一岁不收/民不厌/糟樵地方不
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B.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董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楝/地
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C.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蕾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
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D.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蕾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
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横,战国时期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
破。
B.山东,战国时称崂山以东地区,也指秦以外的六国,文中指六国,与今'‘山东"意思不
同。
C.被,通“披”,“穿”的意思,与《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意
义相同。
D.幸,文中为“幸亏”之意,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意义相
同。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韩王面前,张仪极力强调秦国军队数量多,战马优良,战斗力强,是想告诉韩王,韩
国无法抗衡秦国。
B.张仪劝说韩王时指出,合纵者没有真才实学,只会相互勾结吹嘘,为自己谋取利益,不
考虑国家的安危。
C.张仪告诉韩王,秦国想用韩国来削弱楚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因为韩国的
地理位置占优势。
D.韩王听到张仪的游说后,甘愿向秦国俯首称臣,为秦王建造行宫,每年进行祭祀,这反
映出韩王的软弱。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5.张仪采用什么策略来游说韩王?请简要概括。
三、(2022•湖北•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庚戌,以宗泽知襄阳府。泽在襄阳,闻黄潜善复倡个多,上疏日:“自
金人再至,朝廷未尝命一将,出一师,但闻奸邪之臣,朝进一言以告和,暮人一说以乞盟,
终至二圣北迁【",宗社蒙耻。臣意陛下赫然震怒,大明釉陟,以再造王室。今即位四十日
矣,未闻有大号令,但见毛学指挥云,不得誉播赦文于河之东、西,陕之蒲、解,是褫天下
忠义之气,而自绝其民也,臣虽筝怯,当躬冒矢石,为诸将先,得捐躯报国恩,足矣!”帝
览其言而桂之。及开封尹阙,李纲言:“绥复旧都,非泽不可。〃乃以为东京留守,知开封府。
时敌骑留屯河上,金鼓之声日夕相闻,而京城楼橹尽废,兵民杂居,盗贼纵横,人情汹汹。
泽威望素著,既至,首捕洙舍贼者数人,下令日:“为盗者,赃无轻重,悉从军法。〃由是盗
贼屏息。因抚循军民,修治楼橹,屡出师以挫敌,上疏诗帝还京师。其定、怀、卫间,虏兵
甚盛,方密修战具,为入攻之计。宗泽以为忧,乃渡河,约诸将共议事宜,以图收复。而于
京城四壁各置使,以领招集之兵:造战车千二百乘。又据形胜,立坚壁二十四所于城外,沿
河鳞次为连珠岩,连结河东、河北忠义民兵,于是陕西、京东、西诸路人马威愿听泽节制。
泽又开五丈河以通西北商旅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方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不报乘
义郎岳飞犯法将刑,宗泽一见奇之,曰:“将材也。〃会金人攻汜水,以五百崎授飞,使立功
赎罪,飞大败金人而还。升飞为统制而谓之曰:“尔智勇材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
非万全计。”因投飞阵图。飞曰:“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泽是其言。
飞由此知名。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宗泽守汴》)
【注】二圣北迁:北宋灭亡后,徽宗与钦宗被金人俘虏北上,最终死在五国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泽又开五丈河/以通西北/商旅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
/不报/
B.泽乂开五丈河/以通西北商旅/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
/不报/
C.泽又开五丈河/以通西北商旅/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
/不报/
D.泽又开五丈河/以通西上/商旅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
/不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议,关于停战、讲和的主张。当时南宋刚刚建立,朝臣分主战、主和两派。
B.刑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主管兵籍、军械和军令等。
C.“臣虽寿怯”与“鸳马十驾”(《劝学》)两句中的“弩”含义不同。
I).“帝览其言而壮之”与“臣之壮也”(《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壮”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泽以为高宗即位后,会吸取北宋灭亡教训,对某些误国邪说会赫然震怒,严惩其人,
不料高宗即位四十天,竞未颁布一项重要号令。
B.宗泽决心亲冒箭石,奋勇争先捐躯.报国,高宗对此非常赞赏。后来开封府尹职位空缺,
经李纲推荐,就命宗泽为东京留守、开封府尹。
C.宗泽鉴于真定等处金兵甚多,于是秘密打造武器,准备主动进攻。又渡河邀集众将共商
收复之事,还在京城及周边地区做好战斗准备。
D.宗泽慧眼识才,他一见岳飞就认定他是将才,于是命令岳飞将功赎罪,岳飞果然不负所
望。宗泽升任岳飞为统制,并且对他传授阵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意陛下赫然震怒,大明甥陟,以再造王室。
(2)泽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
5.刑部命令,不得春写、传布赦罪文书到河北东、西两路和陕西蒲、解二州,此举是何原
因?有何后果?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
四、(2022•湖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
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
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卷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
既胜养其心。谨冷般,严型号,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
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土常蓄其怒、怀其
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
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
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凡兵之动,知
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季兵于蜀中,非刘禅之腐,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
彼固有所值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凡主将之道,
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洱,知
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铮可以制百动。兵有长短,敌我一
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何之,彼将强与吾
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
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
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相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0袒福而案刽则鸟获丕敢遏电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般弓养之矣故善用兵
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节选自苏洵《嘉佑集•卷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剖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袒褐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同夫
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B.袒福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为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
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C.袒福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蜜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D.袒相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通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烽燧:古代边防报警信号。白天放烟称“烽”,夜间燃火称“燧”。此指军队的警戒工
作。
B.斥垠:即斥候,指侦察兵或侦察政情,也指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文中意思为后者。
C.“缱兵”之“缱”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缱而田”之“缱”皆为“用绳子拴着往下
放”。
I).“知势则不沮”“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神辱志沮”中的“沮”字都为丧气、颓废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才能百战不殆;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
但从长远看,也会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B.作者认为要想取得战争胜利,为将者要避实击虚,用我方之长与敌人对抗,将我方之短
隐蔽起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
C.文章阐述了战争的战略策略思想,其中包含着一些朴索的辩证法观点,但也有“怀其欲
而不尽”“士欲愚”之类的封建权术。
D.全文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文笔洗练,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气势:而战例和设喻
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和说服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飞
(I)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
(2)尺插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5.苏洵提出“凡战之道”有四养:“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他认为要让士兵持续保持对胜利的渴望,这四养中何者最重要?请结合文章加以简析。
专练03文言文阅读
真题回顾
(2022•新高考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未入谋,奈何?”孟尝
君日:“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日:“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年。孟尝
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
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日:“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
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多学
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欷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
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日:“今秦且攻能,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日:“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
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丁]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
许也。田文日:“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
日:“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也,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
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
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臭,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
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
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弟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
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多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
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
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秋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
于大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诸侯的帮助,国家就
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
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
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
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乂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C
2.C
3.A
4.(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5.(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2)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
以利害,以亡魂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献
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
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魏敬盟于奏”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歆
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
所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新开,排除B。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与……'王之蔽'的‘蔽'
相同”错误,“王之蔽”的“蔽”是“蒙蔽”,这里指受蒙蔽,与“赵蔽”的“蔽”不同。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
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岁”,年;“熟”,有收成,丰收:
“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办。(2)“折节”,屈服于别人;“以”,
把;“与”,送给;“去”,离开。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尝君游说赵王和
燕王的语言,分析其中所用的技巧。如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
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
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势力没有太大悬殊,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
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
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如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
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乂西借秦兵,以因
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
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
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
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
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
“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柄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
“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
兵的原因,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尝君说:“赵
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
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
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
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欷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
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
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
王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
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
门吩望燕军,其他诸侯即,吏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
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算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
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
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
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
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
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
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
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宏君(前往魏国)。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
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
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
【命题规律】
文言文复习需要突破文言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的用法及其规律,近年来这几个考点在高考题中虽没有专门出题考查,但是它们是阅读文言
文文本的基础,是解答高考试题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文言文翻译题中的采分点。把文言基础
知识的复习既能增强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还能防备高考直接设题。高考文言文题型考查
有文言文断句、识记常见的文化常识,分析综合,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主观简答题五个
题型,逐个击破,并加大训练,循序渐进的复习,可以有力突破文言文阅读这一高考赚点。
典型示例
一、(2022•河北邢台・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v
大将军邓鹭欲弃凉州,徒边郡不能自存者人居三殖,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日:“譬
若衣裳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公卿皆以为然。郎中虞诩言
于太尉张禹曰:“大将军之策不可。凉州土风壮猛,庶众便习兵事,今羌、胡乃不敢入据三
辅为害也。凉州士民所以持锋执锐,蒙矢石于行陈,而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今
推而晅之,割而弃之,民庶安土重迁,必引领而怨曰'中国弃我于夷狄!'如卒然起谋,豪
雄相聚,席卷而东,则函与以西、园陵旧京非复汉有也。议者喻以补衣犹有所完,诩恐其疽
冤侵淫而无限极也。"禹刀:,'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儿败国事矣!”因史某四府,皆
从诩议。邓鹫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
为朝歌长。故旧皆吊之,诩笑曰:“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
乃吾立功之秋也。”始到,谒河内太守马棱。棱曰:“君儒者,当谋读四堂,乃在朝欹,甚
为君忧之。”诩日:“此贼犬羊相聚,以求温饱耳,愿岁购不以为忧。”棱日:“何以言之?”
诩日:“朝歌者,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
守成皇断天工右置此丕是忧也”及到官,设三科以募求壮士,自掾史以下各举所知,其掠劫
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不事家业者为下,收得百余人。诩为飨会,悉赏其罪,使入贼中
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遂杀贼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其穆,有
出市里者,吏毓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县境皆平。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
/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B.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
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C.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翼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
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D.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泉
/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辅,汉代指治理京城及附近地区的三位官员,也指京城及附近地区。文中指后者。
B.“今推而捐之,割而交之”中的“捐”和成语“细大不捐”中的“捐”含义不相同。
C.“谋谟庙堂”与《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两个“庙堂”含义相同。
D.明府,汉代可代指官府,也可用于尊称太守。文中即为虞诩对河内太守马棱的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诩熟知边事,十分了解凉州的风土民情,他认为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
战,羌人、胡人因此不敢占据三辅作乱。
B.邓鹭和虞诩意见相悖,最终虞诩的建议被采纳,于是心胸狭隘的邓鸳对虞诩怀恨在心,
想要利用职权对虞诩打击报复。
C.朝歌县叛匪造反,情况告急,虞诩认为做事应不避艰难,应尽臣子之责,于是毅然请求
赴任朝歌长,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气魄。
D.虞诩让招募的壮士诱贼外出劫掠,又用偷缝在衣服上的标记辨识叛贼,既擒获了不少叛
匪,也动摇了贼众的心理防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庶几败国事矣!
(2)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
5.在对太尉张禹的进言中,虞诩用了“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这一比喻,借此表达了他怎
样的观点?请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B
2.B
3.C
4.(1)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您这番话,恐怕要败坏了国家大事!
(2)不遇到盘根错节(或弯曲的树根、交错的枝节),就无法鉴别刀刃(是否锋利),这
正是我建功立业的时机。
5.观点:坚决反对放弃凉州。分析:虞诩反对议者以补衣作喻的说法,认为放弃凉州就像
疮毒侵蚀肌体后就会不停地蔓延一样,将会失去屏障,丢掉更多的国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背靠太行山,临黄河,离敖仓不过百
里地,而青州、冀州逃亡的难民数以万计,叛匪却不懂得打开敖仓招揽民众,抢劫武库中的
兵器,据守成呆,斩断天下的右臂,这说明他们不值得忧虑。“去敖仓不过百里”,“去”
是“距离”的意思、,“百里”是朝歌与敖仓之间的距离,语意联系紧密,不可断开,排除
AD;“流亡”是“青翼之民”的后置定语,句子的谓语是“数”,“万”是“数”的状语,
“青冀之民流亡万数”是主谓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B.“含义不相
同”错误。两个“捐”含义相同,均为“舍弃”的意思。句意:假如现在推开凉州而舍弃它,
割让出去而抛弃它。/“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C.正
确。“谋谟庙堂”与《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两个“庙堂”含义相同,都
指朝廷。句意:应当在朝廷上出谋划策。/句意: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正确。
故选Bo
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C.“毅然请求赴任朝歌长”错误。从
“邓鹭由是恶诩,欲以吏法中伤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
长”可知,虞诩是被朝廷任命为朝歌县长,而不是虞诩自己请求赴任朝歌长。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意”,考虑;“微”,如果没有;
“庶几”,恐怕,“败”,败坏。(2)“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别”,鉴别;
“秋”,时机;“此……也”,判断句。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疽疮侵淫而无限极也”意思
是“局势正如毒疮,会不断侵蚀肉体而没有止境!”虞诩针对邓鹭打算放弃凉州的决策,提
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如果放弃凉州,就会失去
了凉州这一天然的屏障,去掉更多国土,就像是疮毒侵蚀肌体然后不停地硬延,形象地表明
了虞诩坚决反对放弃凉州的观点。
参考译文:
大将军邓鹭打算放弃凉州,让边蔻各郡无法生存的百姓迁徙到京畿地区居住,然后集中
力量应对北方的边患。于是他召集公卿商议,说:“这就好比是破旧的衣裳,拿其中的一件
去补另一件,还能得到一件整衣,不然的话,就两件都保不住了。”公卿都认为很正确。郎
中虞诩对太尉张禹说:“大将军的计策不可行,凉州民风剽悍刚猛,百姓惯于从军作战,如
今羌人、胡才不敢占据三瑞作乱。而凉州的百姓之所以手执锋利的兵器,在军阵中冒着流矢
飞石(冲锋),而没有后退之心,是由于他们归属于汉朝。假如现在推开凉州而舍弃它,割
让出去而抛弃它,人民安于乡土而不愿迂徒,必然伸长脖子远望,怨恨说‘朝廷把我们丢给
了夷狄!'假如突然有人是事,强横勇式之人聚集起来,席卷东进,那么函谷关以西、历代
帝陵和旧京长安将不再归汉朝所有。倡议者用补破衣做比喻,认为还可以保全一件,而我担
心局势正如毒疮,会不断侵蚀肉体而没有止境!”张禹说:“我没有考虑到这些,如果没有
你这番话,恐怕要坏了国家大事!”于是再次召集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等一起商议,
众人一致同意虞诩的意见,邓鸳因为这件事对虞诩怀恨在心,打算借法令陷害他。恰好朝歌
县叛匪数千人造反,他们杀死长官,州郡官府无法镇压,于是便任命虞诩为朝歌长。虞诩的
故人旧友都为他深感忧虑,虞诩却笑着说:“做事不避艰难,是臣子的职分。不遇到盘根错
节,就无法鉴别刀刃(是否锋利),这正是我建功立业的时机。”他一到任,便去拜见河内
太守马棱。马被说:“您是一位儒生,应当在朝廷上出谋划策,如今竟然到了朝歌,我很是
替您担忧。”虞诩说:“朝歌的这群叛匪,只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