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秋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秋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秋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秋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6-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必备学问基础练进阶训练第一层学问点一宋初中心集权的加强1.“三衙”是北宋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司的合称。他们()A.是枢密院的下属机构B.统兵但无权调兵C.地方军队的统领机构D.长官称三司使2.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这体现了宋太祖实行的措施是()A.派文臣做知州B.设“三衙”,收精兵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心驾驭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学问点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3.1028年,党项首领德明派其子元昊领兵攻下原为回鹘、吐蕃占据的甘州和西凉府,1032年,宋仁宗加封德明为夏国王。这说明北宋()A.承认了西夏政权的合法地位B.力图爱护边疆贸易C.在与西夏的斗争中处于被动D.坚持同等的民族观学问点三王安石变法4.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变法的看法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推断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缘由是宋神宗()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C.反对变法D.用人不当5.北宋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这表明此官员()A.支持变法,主见新制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C.主见变法应按部就班D.主见变法应选择时机学问点四南宋的偏安6.“绍兴十年,金军再度南下袭扰,受到南宋军队的重挫。南宋军队取得了顺昌、郾城、柘皋等战役的成功。但此时,南宋尚不足以战胜金国。”这一史料可佐证()A.绍兴和议是宋金双方力气趋于均衡的结果B.绍兴和议是南宋统治集团无能的结果C.南宋前期的失利与高宗的倒戈政策有关D.南宋崇文抑武的国策已经发生转变关键实力综合练进阶训练其次层1.如图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它见证了一人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的一幕。这“一人”指的是()A.寇准B.赵匡胤C.岳飞D.赵构2.寇准是北宋名臣,以刚直著称。他担当的下列官职中,行使宰相部分职权的是()A.知县B.枢密副使C.知州D.工部侍郎3.“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拓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4.王安石说:“议助役已及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著为令。”这说明王安石变法()A.留意倾听各方的看法B.依靠各地转运使推行变法措施C.全力维护百姓的利益D.借鉴了前代和北宋前期的做法5.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改为参与经义策论的考试。由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B.选拔人才更留意好用性C.否定了科举制度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6.“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当是()A.宋辽对抗B.南宋与金对峙C.宋夏和议D.北宋与金对峙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宋初,朝廷对百官实行月俸制。自咸平年间(998~1003年)起先,官吏队伍日渐浩大,而且物价上涨,官俸未增,于是出现了“俸禄不继,士人家鲜不穷窘”的状况。在这种状况下,官吏或“不守名节”“冒法受赃”,或“不耻贾贩,与民争利”,进而致使“吏有奸赃而不敢发,民有豪滑而不敢制,奸吏豪民得以侵暴”“贫弱百姓理不得直,冤不得诉,徭役不均,刑罚不正,比屋受弊,无可奈何”。真宗时便在月俸之外复原了前代的职田制度。范仲淹认为,职田是在国家财用匮乏、无力增加官俸的状况下实行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养廉,以“督其善政”,不应废除,而应“不均者均之”“未给者给之”,至于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旧“侵民”“枉法”,那不是职田制度本身的问题。——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通史》(1)依据材料,指出宋代吏治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危害。(2)依据材料,概括并简评范仲淹的主见。学科素养升级练进阶训练第三层1.(素养——历史说明)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状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状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探讨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淌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2.(素养——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方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安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材料二政治制度,必定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定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协作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概括钱穆对待外国制度所持的观点,并结合所学学问论证钱穆观点的合理性。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必备学问基础练1.答案:B解析:“三衙”是北宋掌管禁军的机构。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故选B项。2.答案:A解析:材料“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体现了宋太祖派文臣做地方官,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并未体现,解除。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与西夏的关系。宋仁宗加封德明为夏国王,实质上就是承认了德明割据政权的合法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宋夏边疆贸易和同等的民族观,故B、D两项错误;西夏攻占的甘州和西凉府原为回鹤、吐蕃占据的,不涉及宋夏斗争,故C项错误。4.答案:B解析:急功近利强调变法求快,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可知,宋神宗对变法动摇不定,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宋神宗反对变法,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并未体现用人不当,故D项错误。5.答案:C解析:材料中该官员认为“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说明他并不认同王安石变法,故A项错误;材料中该官员没有否定改革,故B项错误;材料中该官员认为变法“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说明他主见变法应按部就班,故C项正确;主见变法应选择时机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6.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金军南下受挫,同时宋军也不能战胜金国,此后,宋金签订绍兴和议,说明绍兴和议是宋金双方力气趋于均衡的结果,选A项。关键实力综合练1.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可知,是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北宋,故选B项。2.答案:B解析:北宋时期,为了加强皇权,限制宰相的权力,宋朝分别设置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枢密使主掌军权,权同宰相。而枢密副使位次于枢密使,B项正确;宋朝地方行政机构设置是路州县,A、C两项是地方官名,故解除;工部侍郎是六部官名,解除D项。3.答案:D解析: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拓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可以得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故本题选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更,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而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项错误。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材料反映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反复征求相关官员和百姓的看法,进行修正之后再成为法令,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通过转运使征求百姓看法,而不是推行变法措施,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对百姓利益的维护,也没有明确体现对其他变法措施的借鉴,故C、D两项错误。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废除诗赋词章,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说明选拔人才更留意好用性,故选B项。A项和材料无关;C项错误,王安石只是变更考试的内容,并未否定科举制度;D项“根除”的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故错误。6.答案:B解析:由“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等信息,可推断该诗描述了南宋统治者满意现状,偏安江南一隅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在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之后。故选B项。7.答案:(1)问题:官吏队伍浩大,官员俸禄未随物价上涨而增加。危害: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导致部分官员贪赃枉法。(2)主见:推行职田制度。评价:通过赐予职田增加官俸,促使官吏廉洁从政,有肯定主动意义。但是,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这种方法难以根除官吏贪赃枉法的弊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问题”,依据材料“官吏队伍日渐浩大,而且物价上涨,官俸未增”得出官吏队伍浩大,官员俸禄未随物价上涨而增加;其危害是干脆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材料“官吏或‘不守名节’‘冒法受赃’”,同时导致部分官员贪赃枉法。第(2)问,概括并简评范仲淹的主见,由材料“其目的是养廉”,通过赐予职田增加官俸,促使官吏廉洁从政,有肯定主动意义。但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旧“侵民”“枉法”,反映出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其无法根除官吏贪赃枉法的弊端。学科素养升级练1.答案:B解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削减,世家大族影响减弱,故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当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社会阶层流淌,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更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淌,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2.答案:(1)表现:浩大的官僚机构和军费开支,造成“三冗”现象。土地兼并,高利贷和沉重赋役的盘剥,造成北宋人民生活困苦,很多人成为流民。(2)观点:学习外国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论证:康有为假借孔子的名义,孙中山混淆了民权和民本的本质区分,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戊戌变法主见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主见实行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但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