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民版必修3生物上册月考试卷825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池塘中,鲢鱼在上层,鳙鱼居中上层,草鱼在中下层,青鱼在底层。这反映了()A.种群密度B.种群特征C.群落结构D.生态系统的成分2、下图为温特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①~⑥是在黑暗环境中对切去尖端的胚芽鞘进行的不同处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温特猜想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可以扩散到琼脂块中B.若在单侧光照下进行该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完全相反C.④和⑥结果表明胚芽鞘弯曲生长与尖端产生的物质有关D.设置⑤和⑥组的目的是排除琼脂块原有成分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3、进行肌肉注射药物时,药液进入人体后作用于靶细胞所经过的一般途径是A.血液→组织液→淋巴→组织液靶细胞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C.D.4、如图所示神经元N只接受来自两个独立神经末梢a和c释放的递质的作用,神经末梢b通过突触与神经末梢a相连。下列有关叙述最可能成立的。
A.若a、c不释放递质,则N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B.若a释放递质,则N内会检测到a释放的神经递质C.若c释放递质,则b处可记录到膜内外电位的反转D.若a、c同时释放递质,N的膜电位会变为外负内正5、下列关于诗句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的阐述,错误的是()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属于次生演替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的功能C.“螟蛉有子,蜾嬴负之”和“草多欺苗,苗多欺草”中都存在竞争关系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体现了植物具有向光性特点6、下图是某生态农业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蔬菜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对蔬菜除草、治虫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生态农业能够提高物种丰富度和能量传递效率D.④过程中存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7、澳大利亚山火持续肆虐四个多月,2020年新年前夕,失控的森林大火烧毁了蓝山地区大片森林。总面积将近一百万公顷的蓝山国家公园地处悉尼西部,曾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蓝山,因满山的桉树叶子在阳光下形成蓝色的挥发性蒸气而得名。但如今,蓝山变成了“黑山”“灰山”,考拉因大火成“濒危物种”。持续数月的山火还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动物带来灭顶之灾,专家估计有超过2万只考拉丧生。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A.考拉鼻子特别发达,形状各种各样,体长也有区别,这体现了物种多样性B.蓝山国家公园内山火期间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基本不变C.对蓝山地区的考拉进行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它的最有效措施D.刺鼻的烟味和火光给考拉传递了化学和物理信息,使一部分考拉逃生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8、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结构示意图,a、b;c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B.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C.①与②可以相互渗透D.c处细胞的内环境是③和④9、最新研究表明,胸腺上皮细胞通过制造不同的蛋白质,模拟整个机体的各种组织细胞来“教育”未成熟的T细胞区分敌我,即胸腺上皮细胞通过呈现不同的“身份”为成熟的T细胞预演了它们一旦离开胸腺将会遇到的自我蛋白,错误的自我蛋白训练形成的T细胞会收到自我毁灭的命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T细胞不能正确地区分敌我,则会引起免疫失调B.胸腺上皮细胞模拟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过程是细胞分化C.T细胞在胸腺中起源、分化、发育、成熟,并参与到特异性免疫过程中D.T细胞自我毁灭的过程是基因程序性表达的过程,可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10、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了植物生长素类似物(2;4-D)对富贵竹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组别12345672,4-D浓度(mol/L)清水10-1510-1310-1110-910-710-5平均生根数2.03.89.420.39.11.30A.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因变量为插条生根数B.浓度为10-5mol/L的2,4-D溶液对富贵竹生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C.如要确定促进富贵竹插条生根更精确的最适浓度,需缩小2,4-D浓度梯度作进一步实验D.实验过程中,每条插条的叶片数以及实验室的温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实验结果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B.代谢废物完全由泌尿系统排出C.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至少要经过6层生物膜D.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12、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B.体温维持在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C.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D.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13、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用网眼较大的透明罩罩住,棉蚜及其天敌能钻过网眼)和封闭(用网眼极小的透明罩罩住)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头/叶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B.开放与封闭、不同的初始密度是本实验的自变量C.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D.棉蚜种群内部的种内竞争是影响棉蚜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生物因素14、如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B.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15、人类活动在不断改变地球的生物化学循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气中的CO2不断攀升。大气CO2浓度的升高会影响到水体中藻类的生长,水环境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作为物质的载体,使物质沿着食物链(网)流动B.该示意图可体现碳循环具有循环往复的特点C.藻类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D.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藻类碳元素的根本来源是大气中的CO216、一种角蝉幼虫和蚂蚁长期栖息在同一种灌木上;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同时蚂蚁也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科学家随机选取样地中一半灌木,将上面的蚂蚁捕净,另一半灌木不做处理,统计角蝉幼虫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蚂蚁等消费者会加快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B.角蝉幼虫和蚂蚁的种间关系是寄生C.角蝉种群能量的10%~20%传递到跳蛛种群D.有蚂蚁时角蝉幼虫数量不会持续增加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7、内环境____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8、将单位时间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图形,就叫作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______。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_______个营养级。19、请补充完成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填空。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概念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功能繁殖和____的基本单位____特征具有____和空间特征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开放性、自我调节性
①_____________②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20、_______,传递效率为_______。2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为______;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_______。22、_______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评卷人得分四、判断题(共1题,共9分)23、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_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五、非选择题(共4题,共8分)24、近年来;毕业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报道屡见不鲜。他们有的开垦荒山变成果林,改造洼地成为鱼塘,以及在山中放养土鸡等。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敢闯敢拼;不怕吃苦的创业精神。回答下列问题:
(1)荒山;洼地经过改造成为果林、鱼塘;人类的活动能够使群落的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进行。
(2)果林中美国白蛾等趋光性害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的方法进行调查;预测美国白蛾种群数量变化的依据是年龄组成,而不是性别比例的原因是______。
(3)生态学家不会以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为单位进行物质循环的研究;试从物质循环特点的角度进行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4)鱼塘中的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乌鳢。输入鳙鱼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乌鳢,一部分储存在鳙鱼体内(未利用),其余能量的去向是______和被分解者利用;鳙鱼给分解者的能量包括_________两部分。25、细胞衰老时;细胞内蛋白质和RNA的总量均会下降。将一完整的烟草叶片,一半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另一半用水处理。放置暗处一段时间后,测得叶片中蛋白质和RNA的含量如图所示。请回答:
(1)重金属能使蛋白质变性;往鸡蛋清中加入食盐,会析出絮状物(蛋白质),但析出的蛋白质______(填“发生”或“未发生”)结构变化。
(2)写出细胞分裂素在生产生活中的一项应用___________;写出蛋白质和RNA共有的一项生理功能_______。
(3)依据图中曲线得出的相关结论(两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26、请回答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的问题:
(1)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常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控制害虫的密度,如用信息素诱杀某昆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其种群正常的____________,导致出生率下降。信息素对于昆虫来讲属于化学信息,此外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还包括物理信息和____________。
(2)池塘中的植物能通过蒸腾作用把水分送回大气中;从而增加空气湿度;调节降水,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价值。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
(3)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如果将秸秆做饲料喂牲畜,让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将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就能实现对能量的____________,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27、虽然高等植物不像高等动物那样对外界的刺激做出迅速的反应;但是可以通过激素完成一定的反应。请回答:
(1)窗台植物往往会“探出脑袋;向外张望”,导致这一现象的外界刺激是__________,此现象产生的机制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显示了某种植物激素对同一植物不同器官的影响。相对于A点而言,在B点所对应的激素浓度下,根和茎所做出的反应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六、综合题(共3题,共12分)28、某地进行林带建设时;单一种植了大片的樟子松林,后因松毛虫幼虫取食松叶,使得大批樟子松死亡,该林中鸟兽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幅减少,这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而针阔叶混交林则不易产生松毛虫爆发性危害。请回答下列问题:
(1)鸟兽的数量和种类大幅减少;导致该群落的__________多样性降低。
(2)松毛虫幼虫取食樟子松松叶后;其粪便中有机物所含能量属于________的同化量。
(3)________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针阔叶混交林能防止松毛虫等单一有害种群产生爆发性危害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规划、设计后营造的针阔叶混交林使该地重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不仅让人流连忘返,还参与调节气候,这些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29、Ⅰ.下图为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请回答:
(1)图中a线段表示________电位;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____________,此时Na+__________(内;外)流。
(2)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____________。
(3)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受很多药物的影响。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如果它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______________的结合。
Ⅱ.在人体体温的神经—体液调节中,下丘脑是____________,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激素是________。人在寒冷的环境下会出现寒战,这是机体通过________增加产热,有利于维持体温恒定;剧烈运动后,机体降低体温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和________增加散热。30、为研究神经元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表),以保持标本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任氏液成分NaClKClCaCl2NaHCO3NaH2PO4葡萄糖含量(g/L)6.50.140.120.20.012.0
(1)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其Na+/K+的值与体液中___________的Na+/K+的值接近。
(2)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在图中a点给予一个适宜强度的刺激,可引起腓肠肌收缩,这种收缩反应能不能叫作反射?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C【分析】【分析】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表明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它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
【详解】
AB;种群密度和种群特征都是对于种群来说;题目中涉及不同的种群,AB不符合题意;
C;池塘中不同的生物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题目中只涉及某些生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C。2、B【分析】【分析】
【详解】
A;温特的实验是将胚芽鞘的尖端切下放到琼脂块上;因为他猜想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可以扩散到琼脂块中,促进植株生长,A正确;
B;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而实验中去除胚芽鞘的尖端,则在单侧光照下进行该实验,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B错误;
C;④⑥中经过胚芽鞘尖端处理的琼脂块放在了胚芽鞘的一侧;发现放琼脂块的对侧生长快,表明胚芽鞘向光弯曲与尖端产生的物质有关,C正确;
D;⑤⑥是空白对照组;排除琼脂块对胚芽鞘的影响,D正确。
故选B。3、C【分析】【分析】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血浆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血浆,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详解】
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和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
故选:C。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动态关系,对应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理解应用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现象的能力。4、A【分析】【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或树突。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
A;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受到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若a、c不释放递质,说明此时N的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因而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正确;
B;若a释放递质;则N的细胞表面的受体能够识别到a释放的递质,并产生动作电位,释放的递质产生作用后被分解,不会进入N细胞内,错误;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具有单向性,即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c释放递质,在b末梢处不可能记录到膜电位反转;错误;
D项,若b释放的是抑制性的神经递质作用于a后,这种作用不会传到N,此时c若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则会引起N电位变化,若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则不会引起N电位变化;若b释放的是兴奋性的神经递质;这种作用会传到N,此时c若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则可能不会引起N电位变化,若释放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则一定会引起N电位的变化,错误。
故选A。5、C【分析】【分析】
1;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噬菌体侵染细菌;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详解】
A;古道和荒城都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的是物质循环,B正确;
C;“螟蛉有子;蜾嬴负之”描述的是捕食,“草多欺苗,苗多欺草”中草和苗是竞争关系,C错误;
D;红杏出墙体现了植物具有向光性特点;D正确。
故选C。6、D【分析】【分析】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详解】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蔬菜固定的太阳能外;还有饲料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错误;
B;对蔬菜除草、治虫会使生物种类减少;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B错误;
C;生态农业能够提高物种丰富度和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长日照可提高鸡的产蛋量;长日照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中的物理信息,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其稳定性、生态农业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识记生态农业的概念、原理及优点,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7、D【分析】【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是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详解】
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考拉鼻子特别发达,形状各种各样,体长也有区别,这体现了基因多样性,A错误;
B;蓝山国家公园内山火期间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由于山火燃烧植被减少而减少;B错误;
C;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但是由于山火,该地的森林生态系统被破坏,对蓝山地区的考拉要进行易地保护,C错误;
D;刺鼻的烟味给考拉传递了化学信息;火光给考拉传递了物理信息,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D正确。
故选D。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8、A:B:C【分析】图中①②④分别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A项正确;O2在组织细胞内被利用,③为细胞内液,O2浓度最低,B项正确;毛细血管壁通透性较大,血浆与组织液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C项正确;c处细胞为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D项错误。选ABC。9、A:D【分析】【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
(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
A;T细胞作为细胞免疫的中心细胞;若T细胞不能正确地区分敌我,则会引起免疫失调,表现为自身免疫病,A正确;
B;胸腺上皮细胞模拟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过程不属于细胞分化;因为细胞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
C;T细胞在骨髓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后迁移至胸腺中发育成熟,即可参与到特异性免疫过程中,C错误;
D;T细胞自我毁灭的过程是基因程序性表达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进而可维持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D正确。
故选AD。10、A:C:D【分析】【分析】
根据实验课题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条数,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因变量为插条生根条数,A正确;
B、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浓度为10-5mol/L的2;4-D溶液对富贵竹生根具有抑制作用,B错误;
C;如要确定促进富贵竹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需缩小2,4-D浓度梯度作进一步实验,C正确;
D;实验过程中;每条插条的叶片数以及实验室的温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实验结果,D正确。
故选ACD。11、C:D【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单细胞直接与外界交换物质,动物通过内环境完成。代谢废物的排出,营业物质的获取。
【详解】
A;不是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例如单细胞直接和外界交换物质,A错误;
B;代谢废物不仅由泌尿系统排出也可由肺部、汗腺排出;B错误;
C、O2从红细胞中出来并进入肌肉细胞被利用;穿过红细胞出来(1层);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2层)、进入组织细胞(1层),进入线粒体(2层),共6层生物膜,C正确;
D;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D正确。
故选CD。
【点睛】
考查生物与外界物质的交换,包括营养的获取和代谢废物的排出。12、A:C:D【分析】【分析】
本题以高原肺水肿为情境;考察病理情况下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和调节,蕴含稳态和平衡观。
【详解】
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CO2不能够及时排放出去,使体内CO2含量偏高;A正确;
B.体温维持在38℃时;患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
C.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对水的吸引力增大,肺部组织液增加,C正确;
D.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原尿中的水吸收会减少,导致患者尿量增加,D正确。
故选ACD。
【点睛】
体温只要维持恒定,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13、B:C:D【分析】【分析】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在一定时间内;无论是开放条件下还是封闭条件下,+20头/叶的种群密度增加的幅度均大于+1头/叶的种群,说明相同条件下,初始密度越大,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越大;与封闭条件下相比,开放条件下存在种群的迁入和迁出,据此可推知: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比封闭条件下更早衰退的原因可能与天敌数量多;迁出率高等有关。
【详解】
A;由于每组放置的棉叶的规格和数量是相同的;因此,开放与封闭条件下的K值也应是相同的;由题图可知:只有开放+20头/叶组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其余都是在未达到K值时就开始衰退,A错误。
B;对比4个实验组可知;开放与封闭、不同的初始密度是本实验的自变量,B正确。
C;封闭条件与开放条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否阻断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在初始密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竞争加剧,开放条件下容易在种群密度比较大时出现迁出现象从而导致种群数量减少,C正确。
D;当棉蚜种群数量较多时;种内竞争加剧,种群数量会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BCD。14、A:B:C【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数量下降,随着桑毛虫种群数量下降,暴猎蝽种群数量也下降,因此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捕食关系;b点时;种群数量为K/2,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点为暴猎蝽种群数量K值。
【详解】
A;分析题图可知;桑毛虫与暴猎蝽之间是捕食关系,两种生物的数量相互抑制,桑毛虫的环境容纳量减少,A正确;
B、b点时,种群数量为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
C;c点种群数量为K值;食物等因素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C正确;
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ABC。
15、B: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
【详解】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A错误;
B;由示意图可知;物质可以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又可以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体现了物质循环具有循环往复运动的特点,B正确;
C;藻类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完成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相互转化;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C正确;
D、藻类中的有机物归根结底来源于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机物,而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碳的来源是大气中的CO2;D正确。
故选BCD。16、A:D【分析】【分析】
分析图形:具有蚂蚁的植物和不具有蚂蚁的植物相比较;具有蚂蚁的植物幼角蝉的数目多,而没有蚂蚁的植物幼角蝉的数目不会增多,说明蚂蚁的存在对角蝉有利,有利于角蝉的繁殖。
【详解】
A、蚂蚁在生态系统中可以作为消者,消费者的存在加速了物质循环,A正确;
B、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同时蚂蚁也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所以角蝉幼虫和蚂蚁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B错误;
C、能量的传递效率是指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而不是种群间的传递效率,C错误;
D、有蚂蚁时角蝉幼虫数量会增加,但是环境空间和资源有限,不会持续增加,D正确。
故选AD。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7、略
【分析】【详解】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解析】稳态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能量金字塔多四~五19、略
【分析】【详解】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具有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其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解析】进化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数量物种组成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逐级递减10-20%21、略
【解析】①.抵抗力稳定性②.恢复力稳定性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物群落四、判断题(共1题,共9分)23、A【分析】【分析】
【详解】
某些植物的花期受光周期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长短来控制花期,正确。
【点睛】五、非选择题(共4题,共8分)24、略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
解析:
(1)荒山;洼地经过改造成为果林、鱼塘;人类的活动能够使群落的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果林中美国白蛾等趋光性害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进行调查;预测美国白蛾种群数量变化的依据是年龄组成,而不是性别比例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3)生态学家不会以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为单位进行物质循环的研究;试从物质循环特点的角度进行解释,其原因是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4)鱼塘中的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乌鳢。输入鳙鱼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乌鳢,一部分储存在鳙鱼体内(未利用),其余能量的去向是鳙鱼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和被分解者利用;鳙鱼给分解者的能量包括鳙鱼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和乌鳢(捕食鳙鱼后形成的)粪便中的能量两部分。
点睛: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是以准确把握教材知识为前提的,应该注重知识点概念模型的构建。【解析】速度和方向黑光灯诱捕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鳙鱼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答出“呼吸作用”得分,答“呼吸”不得分)鳙鱼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和乌鳢(捕食鳙鱼后形成的)粪便中的能量25、略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衰老;植物激素的功能和应用,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曲线图的能力;从题干和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细胞衰老时,细胞内蛋白质和RNA的总量均会下降。分析曲线图:用细胞分裂素处理的细胞,其蛋白质中N占叶中全N的百分比和RNA中P占叶中全P的百分比都比使用水处理的高,说明细胞分裂素能延缓细胞衰老。
(1)鸡蛋清可以看成是蛋白质溶液;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某些无机盐溶液后,可以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使蛋白质凝聚而从溶液中析出,这种作用叫作盐析。盐析是可逆过程,也就是说蛋白质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变性,再加水又会重新溶解。因此蛋白质未发生结构变化。
(2)细胞分裂素用于某些蔬菜的保鲜;蛋白质和RNA都可以作为酶起到催化作用。
(3)由曲线图可知:用细胞分裂素处理的细胞,其蛋白质中N占叶中全N的百分比和RNA中P占叶中全P的百分比都比使用水处理的高,可见蛋白质量的变化和RNA量的变化有着必然的联系;细胞衰老时,细胞内蛋白质和RNA的总量均会下降,说明N、P等的缺乏可能会加速叶片的衰老。【解析】未发生用于某些蔬菜的保鲜催化作用蛋白质量的变化和RNA量的变化有相关性N、P等的缺乏可能会加速叶片的衰老26、略
【分析】分析:生物防治一般采用的是通过间接方法降低出生率的;尤其是破坏性别比例可以降低出生率,而化学防治一般是通过直接增大死亡率来降低种群密度的。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就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生态农业实现了对物质的循环利用与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详解:(1)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防治时如果用信息素诱杀某昆虫的雄性个体,是为了破坏其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以降低出生率。信息素对于昆虫来讲属于化学信息,此外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还包括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2)农田;池塘中的植物能通过蒸腾作用把水分送回大气中;从而增加空气湿度、调节降水,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方面的价值,即间接价值。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所以森林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
(3)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将作物秸秆做饲料喂牲畜,利用牲畜粪便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其中体现的生态学意义主要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群落和种群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解析】性别比例行为信息间接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多级利用27、略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植物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植物弯曲生长的原理的综合考查,据图分析,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对根和茎两种器官的影响都是先促进生长,后抑制生长的特点,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且两种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的敏感性大于茎;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背光侧生长素分布比向光侧多,背光侧生长快,因此植物弯向光源生长。据此答题。
(1)窗台植物弯向窗外生长的原因体现了植物的向光性;这一现象的外界刺激是单侧光,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向光弯曲,是因为植物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因此,植物器官背光侧的生长素量多于向光侧,使得背光侧生长较快,从而造成向光弯曲生长。
(2)据图可知;B点是两曲线的交点,但是对根和茎的影响不同,B点时,该植物激素对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已减弱,而对茎生长的促进作用仍在加强。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明白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浓度对不同的器官的作用可能是不同的。【解析】单侧光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向光弯曲,是因为植物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因此,植物器官背光侧的生长素量多于向光侧,使得背光侧生长较快,从而造成向光弯曲生长B点时,该植物激素对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已减弱,而对茎生长的促进作用仍在加强六、综合题(共3题,共12分)28、略
【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2;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②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③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逼妻子写协议书
- 股权入伙协议书
- 工程劳务合同和协议书
- 建烟花爆竹入股协议书
- 管件采购协议书
- 电线产品协议书
- 换热站安全施工协议书
- 芯片代理协议书
- 退还补贴协议书
- 美甲学员协议书
- 工厂计件管理方案
- word个人简历空白
- SHAFER气液联动执行机构培训
- 驾驶员情绪与驾驶状态
- 无人快递驿站项目计划书
- 《管理学原理》案例分析
- 网络优化低PHR高占比提升优化处理案例总结
-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3660-2020)【可编辑】
-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 华为认证安全方向HCIP-Security H12-725 V4.0更新题库汇总(含答案)
- 中国城市区域划分表(超实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