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解析版)_第1页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解析版)_第2页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解析版)_第3页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解析版)_第4页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班级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本课重点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发展的历史。本课难点理解上述载体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一、单选题1.《尚书·多士》中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证明殷人曾有人记载商汤灭夏的“典”“册”。以下与此可以互相佐证的一项是()A.商朝已经保存完整的史料典籍 B.这应是雕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C.商朝可能已有精通文字的史官 D.夏王朝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据《尚书》记载,殷人留下了记录商汤灭夏的“典”“册”等,可以佐证商朝已有精通文字的史官,C项正确;只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不能说明商朝保存了“完整”的史料典籍,排除A项;《尚书》是儒家经典,并非雕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夏王朝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排除D项。2.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家诰》等,最典型者当属诸葛亮的《诫子书》。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由此可以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 B.世族文化影响扩大C.宗法制度社会基础得到巩固 D.印刷技术快速发展【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族势力强大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包括庶族在内的社会阶层普遍重视家庭教育,可以推知当时世族文化影响扩大,B项正确;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是在西汉时期,A项错误;宗法制度社会基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C项错误;印刷技术快速发展是在唐宋时期,D项错误。3.继今年春节推出的《唐宫夜宴》(左如图)"出圈"后河南卫视在端午节推出一场名为《端午奇妙游》的主题晚会,其中水下舞蹈节目《洛神水赋》(如图),把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舞姿,通过水下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效果“炸场”。这些节目的“火出圈”A.说明创新是文化传承的第一要素B.根源于中华文化的厚重与辉煌C.媒体传播是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D.体现了青年是文化传承的主体【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晚会节目“火出圈”,是因为晚会节目的编排根源于中华文化的厚重与辉煌。通过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让不同年龄段的群体从中找到共鸣,所以B正确;创新有利于文化传承,但“创新是文化传承的第一要素”说法绝对,所以A错误;媒体传播有利于文化传承,但C项说法绝对,所以C错误;人民群众是文化传承的主体,材料没有体现青年的主体作用,所以D错误。4.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宋代主要采用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有助于宋代文化的大众化 D.官方印刷主要是雕版印刷【答案】C【详解】材料中“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的信息,说明当时印刷应用比较普遍,书籍多,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故应选C;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主要论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故排除B;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当时也有民间刻书,故D错误。5.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作者强调A.六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 B.官学发展有利于文化传承C.真相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 D.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考据学家认为六艺等中国文化的源头,不是春秋时期孔子著作,而是早在西周时期就有的经典,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D项正确;六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A项错误;官学发展有利于文化传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真相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6.据学者研究,古代书院发展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历代各类书院建设情况。由此可知,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时期官办书院民办书院性质不明其他性质合计宋代1105091010720元代51181631296明代97250721641699清代2200935721223878A.与科举制度的兴废相始终 B.反映了专制制度强化趋势C.总体规模一直在发展壮大 D.成为古代教育的主体力量【答案】B【详解】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的官办书院数量和占比不断增多,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官办书院是政府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主要阵地,官办书院数量增多、占比加重体现专制制度逐渐强化的趋势,故B项正确;科举制度始于隋唐,这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元代书院发展曾短暂受挫,故C项错误;书院是古代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材料无法得出“主体力量”的结论,故D项错误。7.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梅州市松口镇华侨踊跃捐资助学,当地学校不但收费低廉,甚至免费并聘请名师硕儒或留洋归来的学子做老师,出现了“乡村虽偏僻,但无一二里无童声”的盛况。据此可知A.当地教育经费问题得以解决 B.科举制瓦解有利于教育革新C.当地传统教育模式即将瓦解 D.华侨家国情怀助力教育发展【答案】D【详解】近代华侨踊跃捐资助学,使学校收费降低,优质师资聚集,偏僻的松口镇初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说明华侨家国情怀助力教育发展,D项正确;当地教育经费问题得以解决只是部分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瓦解有利于“教育革新”,B项错误;传统教育模式即将瓦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留学日本的高潮,下表是清朝留学生会馆于1904年对留日学生人数的统计,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江苏浙江广东直隶山西陕西河南广西贵州云南280191175172563122638126A.政府鼓励留学政策呈现地区差别化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存在差异D.南方学子较北方学子更有爱国精神【答案】C【详解】表格显示了东部沿海和直隶地区留学人数明显较多,中西部地区的留学生较少,这说明近代中国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存在差异,导致留学生人数存在地区差异,故C项正确;表格信息无法体现当地政府的留学政策的情况,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留学情况,而不是革命运动,故B项错误;表格没有体现爱国精神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9.下表是中国近代中小学课程的设置。据此可知A.清政府的学校教育全盘西方化 B.民国时期的基础教育重文轻理C.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 D.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答案】D【详解】从材料“1913取消读经讲经,改为国文”,“1922年改修身为公民”看出中小学课程的变化表明社会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D正确;1903年读经讲经明显是古代传统儒学思想,A错误;民国时期基础教育从材料“修身、国文、外国语、理科、体操、缝纫(女子)等”看各科基本都有,看不出重文轻理,B错误;1922年仍然开国语,不能说全盘否定中国传统,C错误。故选D。10.新中国成立前,文教、科技和卫生方面的知识分子有200万人左右,到1957年,全国仅教育系统拥有教师的数量就达233.54万人,全国参加业余学校学习的职工共763.2万人,其中扫除文盲78.4万人。这表明新中国A.高度重视增强文化软实力 B.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C.注重新政权意识形态教育 D.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答案】A【详解】据题意可知,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我国的知识分子数量大幅增加,并扫除了大量文盲,说明新中国重视文化教育,主义增强文化软实力,故选A;“构建了完善的……培养体系”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排除C;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发展生产力,不是发展文化教育,排除D。11.1954年,党和政府规定,电影放映网建设重点对象是工矿、农村和小城市。在积极兴建、改建城市电影院的同时,也抓紧组建大量的流动电影放映队,以低廉的票价甚至免费让工农士兵欣赏电影,使过去的小资文化、市民享受升级成为事实上的大众文化和人民体验。由此可知,这一规定的实施A.推动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构 B.旨在助推国民经济完成恢复C.基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得益于“双百”方针的提出【答案】A【详解】材料反映了国家通过电影放映网络建设、让民众低价免费欣赏电影的方式,实现了小资文化、市民享受向大众文化、人民体验的升级,在这一措施实施过程中,党和政府宣传了与新中国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A项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家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排除C项;“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排除D项。故选A项。12.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卫城的建筑在布局上克服了早期追求对称而造成的呆板风格,由以神庙建筑为主转为公共建筑为主,如人民议事厅、图书馆、露天剧场、竞技场、城市园林等。这一布局A.重视建筑的实用性 B.实现民主政治的稳定C.体现民主政治成熟 D.有助于培养公民意识【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由以神庙建筑为主转为公共建筑为主”可知此时这些公共空间的增强,可以促进公民之间的平等,这些公共空间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增强城邦公民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公民意识,D项正确;A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A项;这种布局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不一定能实现民主政治的稳定,排除B;这些公共建筑的出现,并不能反映民主政治成熟.排除C项。13.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A.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C.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教会的建立,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欧洲传统大学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组织结构等方面向世俗化、民族化、人文化、科学化等方向发展,欧洲传统大学逐步演变为近代高等教育机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对大学学术自由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影响,不是文艺复兴运动,故排除B项;从材料中的“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可知材料信息主要强调大学的世俗化,不是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故排除D项。14.18世纪中期,“下午茶”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饮茶有益于健康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加入牛奶与糖在--定程度上被视为功效的增加或强化。茶还寄托了英国人对家的深厚情感,这与中国茶文化追求“天人合”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这体现出A.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B.人文主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C.经济的趋同化和一体化趋势 D.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趋势【答案】D【详解】据题意可知英国的“茶文化”与中国的“茶文化”在内容和追求上不同,体现了英国与中国国情的差异,说明文化具有本土化和多元化的趋势,故选D,排除C;材料主要涉及英国茶文化的内容,不能说明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A;B项说法与题意无关,不能说明得到“普遍认可”,排除B。15.近代早期,欧洲印刷书盗印现象层出不穷,为此很多印刷商向政府部门申请特权或专利权,并在书籍上印制自身标记和版权声明,还组成印刷联盟,分享开销、获利和集结资源。这说明,当时欧洲A.文化交流十分活跃 B.版权保护仍需加强C.市民阶层逐步壮大 D.宗教传播速度加快【答案】B【详解】据“印刷书盗印现象层出不穷”等关键信息可知,题意在强调欧洲版权保护问题急需要加强,故B正确;题意没有体现文化交流问题、市民阶层和宗教问题,故ACD排除。16.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下表是其代表作《教育论》中的课程设置方案。该课程设置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活动课程直接保全自己生理学、卫生学间接保全自己逻辑学、力学、数学、化学抚养与教育子女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培养公民历史娱乐休闲美术、音乐A.日益工业化的社会需要 B.学校教育体系的成熟C.资产阶级利益的需求 D.自然科学体系的完善【答案】A【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看,工业革命使生产日益细化,所以出现了不同学科的分类,这是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要求,A项正确。材料只是对斯宾塞的课程设置进行总结,未体现出学校是否实施,排除B项;19世纪资产阶级利益的需求更多的是从经济、政治上反映出来,排除C项;该课程设置方案无法与自然科学体系的完善联系在一起,排除D项。17.下为1870—1905年,德国大学(综合大学和工程技术类大学)概况表时间教师数量学生在总人口中的比例(1:10万)主要成就1870年1500约351900年,柏林大学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论;数学学科、化学、生物等学科世界一流。1901—1920年,全球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60人,德国有19人,几乎全与大学直接相关。1880年1800约401900年2700约601905年3000约70对上表解读正确的是A.大学教育推动科技进步作用凸显 B.科研已成为德国大学教育的工作重心C.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D.德国率先开始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答案】A【详解】由材料“1901—1920年,全球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60人,德国有19人,几乎全与大学直接相关”可知,大学教育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故选A;材料只能说明德国大学教育非常重视科研,但不代表科研已成为大学教育的工作重心,排除B;教师数量和学生数量的增加只能说明德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却不能说明其体系日益完善,毕竟教育体系,除教育结构体系外,还包括人才预测体系、教育管理体系、师资培训体系、课程教材体系、教育科研体系、经费筹措体系等,排除C;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德国工业革命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却不能直接反映工业革命的开展状况,排除D。18.下表中的电影作品反映出()表1935年上海联华公司出品的三部儿童电影电影名称主要内容《小天使》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下,造就一个理想的健全的儿童《迷途的羔羊》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中,流浪儿童的挣扎与奋斗《幼年中国》在整个民族求生存的背景下,儿童如何训练使用自己的力量来为新中国造就一线曙光A.大众传媒注重塑造儿童的价值观 B.政府致力于改善儿童的生存环境C.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 D.电影创作表达作者的艺术想象【答案】A【详解】根据20世纪30年代上海联华公司出品的三部儿童电影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恶劣”、“残酷”(即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环境下,在银幕上展现“理想健全”、“挣扎与奋斗”和为国奉献的儿童成长形象,体现出大众传媒(电影)注重塑造儿童的价值观,A项正确;“政府致力于改善儿童的生存环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仅凭联华公司拍摄的三部电影不能说明上海是电影制造中心,排除C项;材料列举的三部影片侧重表现的是民族危亡背景下中国人的抗争与奋斗,不是作者的艺术想象,排除D项。19.英国近代史的材料汗牛充栋,各种公告记录早有图书馆档案室保全,私人的日记、信札又大批托出,且新资料仍不断被发现。有人从过去政客的文件中寻出家庭开支账单进行分析断定其党同利害,自成一家之言。这一现象反映出A.还原历史可以从多元角度切入研究B.英国政府有完备科学的史料留存制度C.研究历史成为英国民众的一种风尚D.英国的政党政治为研究历史提供素材【答案】A【详解】材料中“各种公告记录早有图书馆档案室保全,私人的日记、信札又大批托出,且新资料仍不断被发现。有人从过去政客的文件中寻出家庭开支账单进行分析断定其党同利害,自成一家之言”表明还原历史可以从多元角度切入研究。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反映的是关于英国近代史的资料非常多,有官方的也有私人的,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关于英国近代史的资料非常多,并不能得出研究历史成为英国民众的一种风尚的结论,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关于“政党政治”的信息点,不能得出该项结论,排除。20.2020年5月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北京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认为,“遗址呈现出的景象与内涵,契合了《易经》‘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因此,不排除双槐树遗址是黄帝时代的都邑所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黄帝时代的传说在历史上都是真实存在的B.中国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进入了信史时代C.历史文献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D.考古发掘是研究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方法【答案】D【详解】通过材料叙述可以看出,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发掘验证了《易经》的记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掘是研究人类历史的重要方法,故D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错误;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我国开始进入信史时代,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考古发掘的重要作用,排除C。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通用语推广大事记(部分)——据孙海娥《我国国家通用语》等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对通用语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1982年,首次将“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载入宪法,这既有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民族团结的目的,也有全面发展经济的考虑。2000年10月,我国第一部语言文字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诞生,其中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2012年国家语言文字发展规划中增加了“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要求。2018年“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发挥普通话在促进劳动者就业方面的重要什用,打赢脱贫攻坚战。——据永全《新中国70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政策变迁》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推广通用语的措施及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我国国家通用语推广的特点,简析其原因。【答案】(1)措施:利用学校教育推广,设立专门机构或要求官员着力推广;制定颁行标准字音。意义: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利于加强国家治理;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2)特点:推广通用语的同时注重民族语言的发展;注重通用语推广的经济价值和思想文化价值;呈现法制化的趋势。原因: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及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民族团结、平等、共同发展的需要。【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职官外史的职责”“学童”“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设立正音书院”可知,利用学校教育推广,设立专门机构或要求官员着力推广;“编纂识字课本”“编纂……字典辞书”“标准韵书”等信息可知,制定颁行标准字音。意义:政府推动通用语使用,有助于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以福建、广东人……教授南方的官员和读书人标准‘官话’”可知,利于加强国家治理;大一统王朝推动通用语的使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从经济文化发展看,通用语的使用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2)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广通用语的同时注重民族语言的发展;根据材料“这既有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民族团结的目的,也有全面发展经济的考虑”可知,注重通用语推广的经济价值和思想文化价值;根据材料“2000年10月,我国第一部语言文字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诞生”可知,呈现法制化的趋势。原因:根据材料“指出要发挥普通话在促进劳动者就业方面的重要什用,打赢脱贫攻坚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从政治法律角度分析,我国推广通用语的原因之一是适应了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广通用语的使用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及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这既有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民族团结的目的,也有全面发展经济的考虑”可知,民族团结、平等、共同发展的需要。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白鹿洞书院创于南唐,因朱熹和陆九渊在此讲学而得盛名,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重要文化摇篮之一。雅典学院是古希腊柏拉图创办的讲学机构,被称为欧洲的第一所大学,画面正中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正针锋相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