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行业先进制造技术与研发支持_第1页
航空航天行业先进制造技术与研发支持_第2页
航空航天行业先进制造技术与研发支持_第3页
航空航天行业先进制造技术与研发支持_第4页
航空航天行业先进制造技术与研发支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航空航天行业先进制造技术与研发支持TOC\o"1-2"\h\u28757第一章先进制造技术概述 3181741.1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历程 3137651.1.1传统制造技术阶段 3278061.1.2数控技术阶段 3277021.1.3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阶段 3143301.1.4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阶段 341501.2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3172391.2.1智能化 3274291.2.2精细化 446361.2.3绿色化 4236191.2.4集成化 4128231.2.5跨界融合 432628第二章材料成型与加工技术 4101752.1高功能金属材料加工 4181572.2复合材料成型技术 414462.3陶瓷材料加工技术 51884第三章智能制造与控制系统 5206153.1智能制造技术原理 5128813.1.1概述 572993.1.2智能制造技术原理 563833.2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6300953.2.1概述 685003.2.2智能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6297363.3无人机控制系统 627215第四章航空航天器设计与仿真 6104354.1航空航天器设计方法 72244.2仿真技术在航空航天器设计中的应用 770554.3优化设计方法 72590第五章先进动力系统 8193385.1高功能发动机设计 8177115.2电机驱动系统 8120215.3燃料电池技术 931797第六章航空航天器结构与强度分析 922176.1结构设计方法 927896.1.1经验设计法 9166066.1.2理论设计法 937376.1.3仿真设计法 1095726.1.4智能设计法 10133786.2强度分析方法 10215936.2.1经验强度分析法 10314026.2.2理论强度分析法 10281336.2.3仿真强度分析法 10132726.2.4智能强度分析法 10195896.3结构优化设计 1098866.3.1形状优化 11166106.3.2尺寸优化 11311316.3.3拓扑优化 11300366.3.4材料优化 1169586.3.5多目标优化 1132379第七章先进传感器与测量技术 11138797.1传感器技术概述 1124477.2传感器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113997.2.1气象传感器 11241617.2.2姿态传感器 11267907.2.3速度传感器 12230677.2.4振动传感器 12157807.3测量与控制技术 12289897.3.1测量技术 12271377.3.2控制技术 12313547.3.3传感器与测量技术的集成 1230834第八章航空航天器热防护与热控技术 13208168.1热防护材料 13275428.1.1陶瓷材料 1357808.1.2复合材料 13119888.1.3金属基复合材料 13180068.2热控系统设计 1369728.2.1热控方案设计 13219448.2.2热控部件设计 1362568.2.3热控系统集成 14247538.3热防护与热控技术在航空航天器中的应用 14250598.3.1高速飞行器 14283828.3.2航天器 14314658.3.3无人机 1420419第九章航空航天器环境适应性研究 14287839.1环境适应性设计 14210399.2环境试验与评估 15157039.3环境适应性改进技术 1530620第十章研发支持与项目管理 15378310.1研发项目管理方法 15301510.1.1项目管理概述 152046810.1.2项目管理流程 16251710.1.3项目管理方法 162487210.2研发支持工具与平台 161733710.2.1研发支持工具 161538310.2.2研发支持平台 16965910.3研发团队建设与协作 17608010.3.1团队建设 173259510.3.2团队协作 17第一章先进制造技术概述1.1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历程先进制造技术是航空航天行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技术,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世纪中叶。以下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1.1.1传统制造技术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航空航天制造业主要采用传统的机械加工技术,如车、铣、刨、磨等。这些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的需求,但生产效率低、精度不足、劳动强度大等问题限制了航空航天行业的发展。1.1.2数控技术阶段20世纪60年代,数控技术(NumericalControl,NC)的出现标志着先进制造技术的一个重要阶段。数控技术将计算机与机械加工设备相结合,实现了自动化、高精度、高效率的生产。此后,数控技术在航空航天制造业得到了广泛应用。1.1.3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阶段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CIM)应运而生。CIM技术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等多种技术集成在一起,实现了产品从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自动化。1.1.4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阶段航空航天产品对精度和功能的要求不断提高,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应运而生。这些技术包括激光加工、电火花加工、超声波加工等,能在纳米级别上实现对材料的加工,为航空航天制造业提供了更高的精度和更好的表面质量。1.2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趋势科技的进步和航空航天行业的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2.1智能化智能化制造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1.2.2精细化精细化管理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又一发展趋势。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1.2.3绿色化绿色制造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采用环保、节能、减排等绿色制造技术,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1.2.4集成化集成化制造技术是将多种先进制造技术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制造系统。集成化制造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1.2.5跨界融合航空航天制造业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将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跨界融合,实现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创新发展。第二章材料成型与加工技术2.1高功能金属材料加工高功能金属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其加工技术也日益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高功能金属材料的加工主要包括熔炼、锻造、热处理、精密加工等环节。在熔炼方面,采用真空熔炼、电子束熔炼等技术,可提高金属材料的纯度和均匀性,为后续加工提供优质原料。锻造技术方面,采用精密锻造、超塑性锻造等方法,可实现高功能金属材料的精确成型。热处理工艺的优化也对提高金属材料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控温精度、保温时间、冷却速度等方面的控制。2.2复合材料成型技术复合材料成型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主要包括树脂传递模塑(RTM)、真空辅助成型(VAC)、纤维缠绕等工艺。RTM工艺通过将预浸料放入模具中,注入树脂,使其在模具内固化成型。该工艺具有成型速度快、尺寸精度高、产品功能稳定等优点。VAC工艺则通过真空吸力使树脂充满纤维预制体,实现复合材料成型。纤维缠绕工艺是将纤维按照一定规律缠绕在芯模上,再通过树脂固化,制成复合材料制品。2.3陶瓷材料加工技术陶瓷材料具有耐高温、耐磨损、抗腐蚀等优良功能,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陶瓷材料加工技术主要包括粉体制备、成型、烧结等环节。粉体制备方面,采用气流粉碎、机械球磨等方法,可制备出粒度均匀、纯度高的陶瓷粉体。成型工艺包括注模、干压、热压等,可根据产品形状和尺寸选择合适的成型方法。烧结技术是陶瓷材料加工的关键环节,通过控制烧结温度、保温时间等参数,可获得高功能的陶瓷制品。航空航天行业先进制造技术与研发支持中,材料成型与加工技术。高功能金属材料加工、复合材料成型技术以及陶瓷材料加工技术分别代表了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和陶瓷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方向。不断提高这些材料的加工技术,有助于推动航空航天行业的发展。第三章智能制造与控制系统3.1智能制造技术原理3.1.1概述智能制造技术是集成了计算机科学、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先进技术,旨在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在航空航天行业中,智能制造技术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1.2智能制造技术原理智能制造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感知与识别:利用传感器、视觉系统等设备,实时采集制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如物料、设备状态、环境参数等。(2)数据处理与分析:通过计算机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3)决策与控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制造过程进行实时决策和控制,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生产。(4)人机协作:通过人机界面,实现人与机器的交互,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3.2智能控制系统设计3.2.1概述智能控制系统是智能制造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制造过程中的实时信息,对生产设备、工艺参数等进行优化调整,实现高效、稳定的生产。智能控制系统设计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架构设计:根据制造过程的需求,设计合理的系统架构,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平台等。(2)控制策略设计: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控制。(3)人机界面设计:设计友好的人机界面,实现人与系统的有效交互。3.2.2智能控制系统设计方法(1)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通过建立制造过程的数学模型,设计相应的控制算法,实现对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2)基于数据驱动的控制方法:利用实时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建模等方法,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控制。(3)基于人工智能的控制方法:采用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智能控制。3.3无人机控制系统无人机控制系统是航空航天行业智能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实现无人机的自主飞行、任务执行和监控。无人机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飞控系统:实现对无人机的稳定控制,包括姿态控制、速度控制等。(2)导航系统:为无人机提供准确的地理位置信息,实现自主飞行。(3)任务管理系统:对无人机执行的任务进行规划和管理,保证任务顺利进行。(4)通信系统:实现无人机与地面控制站之间的信息传输。(5)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无人机的状态,保证飞行安全。通过对无人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可以有效提高无人机的飞行功能和任务执行能力,为航空航天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第四章航空航天器设计与仿真4.1航空航天器设计方法航空航天器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气动、结构、材料、电子、控制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以下为几种常见的航空航天器设计方法。(1)模块化设计方法:模块化设计是将复杂的航空航天器系统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和功能。这种设计方法可以提高设计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便于维修和升级。(2)参数化设计方法:参数化设计是基于参数驱动的自动化设计方法,通过修改参数值实现设计方案的快速调整。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设计灵活性,缩短设计周期。(3)并行设计方法:并行设计是在设计过程中,多个设计团队协同工作,实现设计任务的高效分配和协同优化。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设计质量,降低设计风险。4.2仿真技术在航空航天器设计中的应用仿真技术在航空航天器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为几种典型的应用场景。(1)气动仿真:通过气动仿真技术,可以预测航空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的气动特性,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2)结构仿真:结构仿真技术可以预测航空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的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为结构设计提供参考。(3)控制仿真:控制仿真技术用于评估航空航天器控制系统的功能,为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依据。(4)综合仿真:综合仿真技术将气动、结构、控制等多领域仿真集成在一起,实现全系统级仿真,为航空航天器设计提供全面的支持。4.3优化设计方法优化设计方法在航空航天器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几种常见的优化设计方法。(1)参数优化:通过调整设计参数,实现航空航天器功能的优化。(2)拓扑优化:拓扑优化是在给定的设计空间内,寻找最优的材料分布,以提高航空航天器的功能。(3)多目标优化:多目标优化是在考虑多个功能指标的前提下,实现航空航天器设计的综合优化。(4)稳健优化:稳健优化旨在提高航空航天器设计对不确定因素的适应性,降低设计风险。通过对航空航天器设计方法、仿真技术和优化设计方法的深入研究,可以不断提高我国航空航天器的设计水平和研发能力。第五章先进动力系统5.1高功能发动机设计高功能发动机设计是航空航天行业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动机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气动热力学、结构强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提高发动机功能,研究人员致力于以下方面的技术创新:(1)优化燃烧室设计,提高燃烧效率。通过改进燃烧室形状、增加燃烧室长度和优化喷嘴布局,降低燃烧损失,提高燃烧效率。(2)采用高温合金材料,提高发动机热效率。高温合金具有优异的高温功能、抗氧化性和耐腐蚀性,可提高发动机在高温环境下的工作功能。(3)提高涡轮叶片冷却技术,降低叶片温度。通过优化叶片冷却通道设计,提高冷却效率,降低叶片温度,延长叶片寿命。(4)采用先进制造技术,提高发动机精度和可靠性。如采用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激光加工等先进制造技术,提高发动机零部件加工精度,降低故障率。5.2电机驱动系统电机驱动系统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无人机、卫星、火箭等。电机驱动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高效率。电机驱动系统采用电力驱动,具有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可降低能源消耗。(2)高响应速度。电机驱动系统响应速度快,可实现快速启动、制动和调速。(3)高可靠性。电机驱动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故障诊断与维修方便,可靠性较高。为提高电机驱动系统功能,研究人员致力于以下方面的技术创新:(1)优化电机设计,提高输出功率和扭矩。通过改进电机结构、提高电磁转换效率,实现电机输出功率和扭矩的提升。(2)采用高功能永磁材料,提高电机效率。永磁材料具有优异的磁功能,可提高电机效率,降低能源消耗。(3)发展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电机驱动系统的自适应调节。通过引入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等智能算法,实现电机驱动系统的自适应调节,提高系统稳定性。5.3燃料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转换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高能量密度。燃料电池能量密度较高,可满足航空航天器对能源的需求。(2)零排放。燃料电池工作过程中,仅产生水和热能,无有害气体排放。(3)长寿命。燃料电池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可降低航空航天器的维护成本。为推动燃料电池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研究人员致力于以下方面的技术创新:(1)提高燃料电池催化剂功能。通过优化催化剂成分、制备工艺,提高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2)优化燃料电池结构设计,降低内阻。通过改进电极材料、电解质材料和膜材料,降低燃料电池内阻,提高输出功率。(3)发展智能监控与诊断系统。通过引入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实现对燃料电池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与诊断,提高系统可靠性。第六章航空航天器结构与强度分析6.1结构设计方法航空航天器结构设计是航空航天行业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6.1.1经验设计法经验设计法是根据设计师长期积累的设计经验,对结构进行设计和优化。该方法适用于传统航空航天器结构设计,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但是航空航天器功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经验设计法的局限性逐渐显现。6.1.2理论设计法理论设计法是基于力学、材料科学等基本理论,运用数学模型对结构进行设计和分析。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适用于复杂航空航天器结构设计。理论设计法主要包括有限元法、边界元法等。6.1.3仿真设计法仿真设计法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航空航天器结构进行虚拟设计和分析。该方法能够在设计阶段预测结构功能,减少实际试验次数,提高设计效率。仿真设计法主要包括多体动力学仿真、结构强度仿真等。6.1.4智能设计法智能设计法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如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对航空航天器结构进行自动设计和优化。该方法具有自适应、自学习的能力,能够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6.2强度分析方法强度分析是保证航空航天器结构安全可靠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强度分析方法:6.2.1经验强度分析法经验强度分析法是根据设计师长期积累的经验,对结构进行强度分析。该方法简单易行,但受限于设计师的经验水平,准确性较低。6.2.2理论强度分析法理论强度分析法是基于力学、材料科学等基本理论,运用数学模型对结构进行强度分析。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适用于复杂航空航天器结构的强度分析。6.2.3仿真强度分析法仿真强度分析法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航空航天器结构进行强度分析。该方法能够模拟实际工况,预测结构在复杂环境下的强度功能,提高分析精度。6.2.4智能强度分析法智能强度分析法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如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对航空航天器结构进行强度分析。该方法具有自适应、自学习的能力,能够提高分析效率和准确性。6.3结构优化设计结构优化设计是航空航天器结构设计的重要环节,旨在提高结构功能、降低成本、减轻重量。以下为几种常见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6.3.1形状优化形状优化是对结构形状进行优化,以改善其力学功能。该方法主要针对结构外形、内部孔洞等参数进行优化。6.3.2尺寸优化尺寸优化是对结构尺寸进行优化,以满足设计要求。该方法主要针对结构厚度、宽度等参数进行优化。6.3.3拓扑优化拓扑优化是对结构拓扑布局进行优化,以实现功能目标。该方法主要针对结构布局、材料分布等参数进行优化。6.3.4材料优化材料优化是对结构材料进行优化,以提高结构功能。该方法主要针对材料种类、功能参数等进行优化。6.3.5多目标优化多目标优化是考虑多个功能指标,对结构进行优化。该方法能够全面提高航空航天器结构功能,实现多目标平衡。第七章先进传感器与测量技术7.1传感器技术概述传感器技术是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检测和转换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信号,为控制系统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从模拟到数字、从有线到无线的转变。在航空航天行业中,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飞行器的功能、安全与可靠性。7.2传感器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7.2.1气象传感器气象传感器用于测量飞行器周围的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这些参数对飞行器的功能和飞行安全具有重要影响。气象传感器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能够为飞行器提供实时、准确的气象信息。7.2.2姿态传感器姿态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飞行器的姿态角,如俯仰角、滚转角、偏航角等。姿态传感器具有高精度、低功耗、小尺寸等特点,能够为飞行器控制系统提供稳定、可靠的信息。7.2.3速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用于测量飞行器的速度,包括空速、地速、升降速度等。速度传感器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反应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为飞行器导航和飞行控制提供关键信息。7.2.4振动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用于监测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各部分的振动情况,以判断飞行器的结构健康状态。振动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能够实时监测飞行器的振动状况,为故障诊断和维修提供依据。7.3测量与控制技术7.3.1测量技术测量技术是航空航天领域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精度测量技术:包括激光测量、干涉测量、光栅测量等,能够实现飞行器部件的高精度测量。(2)实时测量技术:通过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实现飞行器状态的实时监测。(3)多参数测量技术:通过多种传感器组合,实现对飞行器多参数的同步测量。7.3.2控制技术控制技术是航空航天领域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PID控制技术:通过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算法,实现飞行器状态的稳定控制。(2)模糊控制技术:通过模糊推理和模糊逻辑,实现对飞行器复杂系统的有效控制。(3)神经网络控制技术:通过神经网络的自学习功能,实现对飞行器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控制。7.3.3传感器与测量技术的集成传感器与测量技术的集成是航空航天领域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将传感器、测量技术与控制系统相结合,实现飞行器状态的实时监测、智能控制,提高飞行器的功能、安全与可靠性。集成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智能诊断等。第八章航空航天器热防护与热控技术8.1热防护材料热防护材料是航空航天器热防护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在高温环境下对飞行器进行有效的热防护。根据材料性质和制备方法的不同,热防护材料可分为陶瓷材料、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等。8.1.1陶瓷材料陶瓷材料具有高温稳定性、低热导率和良好的抗热冲击功能,是航空航天器热防护系统的首选材料。常用的陶瓷材料有氧化铝、氧化锆、碳化硅等。8.1.2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组成,具有优异的力学功能和热防护功能。航空航天器热防护系统中常用的复合材料有碳/碳复合材料、碳/陶复合材料等。8.1.3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热导率、良好的力学功能和抗热冲击功能,适用于高速飞行器热防护系统。常用的金属基复合材料有铝基复合材料、钛基复合材料等。8.2热控系统设计热控系统是航空航天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各种工况下保持飞行器内部温度的稳定。热控系统设计包括热控方案设计、热控部件设计及热控系统集成。8.2.1热控方案设计热控方案设计是根据飞行器的工作环境、热源分布和热防护材料特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热控方式,如被动热控、主动热控等。8.2.2热控部件设计热控部件设计包括热防护材料、热控涂层、热控装置等的设计。设计过程中需考虑部件的可靠性、耐久性和维修性。8.2.3热控系统集成热控系统集成是将热控部件、传感器、控制器等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系统集成过程中需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优化控制策略。8.3热防护与热控技术在航空航天器中的应用热防护与热控技术在航空航天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列举了几个应用实例:8.3.1高速飞行器高速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表面温度可达到数千摄氏度,热防护与热控技术对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选用合适的热防护材料和热控系统,可保证高速飞行器的安全运行。8.3.2航天器航天器在轨道运行过程中,受到太阳辐射和地球反照的影响,表面温度波动较大。采用热防护与热控技术,可保证航天器内部设备的正常运行。8.3.3无人机无人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可能面临高温、低温等极端环境。通过热防护与热控技术,可保证无人机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功能。热防护与热控技术在航空航天器中具有重要意义。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热防护与热控技术也将不断优化和创新,以满足更高功能的飞行器需求。第九章航空航天器环境适应性研究9.1环境适应性设计环境适应性设计是航空航天器研发的重要环节,旨在保证航空航天器在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下具备良好的功能和可靠性。环境适应性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因素分析:对航空航天器可能面临的环境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温度、湿度、压力、振动、辐射等。(2)环境适应性指标:根据环境因素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环境适应性指标,以指导后续设计工作。(3)设计方案优化:结合环境适应性指标,对航空航天器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提高其在环境因素作用下的功能和可靠性。(4)环境适应性验证:通过环境试验验证航空航天器的设计方案,保证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9.2环境试验与评估环境试验与评估是检验航空航天器环境适应性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试验方法:根据环境适应性指标,选择合适的环境试验方法,如高温、低温、湿度、振动等试验。(2)试验设备与设施:搭建环境试验设备与设施,保证试验条件满足要求。(3)试验过程监控:对试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试验数据准确可靠。(4)试验结果评估:对试验结果进行评估,分析航空航天器的环境适应性表现,提出改进意见。9.3环境适应性改进技术针对航空航天器在环境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人员不断摸索和改进相关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改进:采用新型材料,提高航空航天器在环境因素作用下的功能和可靠性。(2)结构优化:通过结构优化,降低航空航天器在环境因素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