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政策支持措施汇编_第1页
三农政策支持措施汇编_第2页
三农政策支持措施汇编_第3页
三农政策支持措施汇编_第4页
三农政策支持措施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政策支持措施汇编TOC\o"1-2"\h\u29557第一章:农业现代化推进措施 3114411.1 31888第二章:农村经济发展政策 4163461.1.1政策背景 4270821.1.2政策内容 4110261.1.3政策实施 4159641.1.4政策背景 54591.1.5政策内容 5305991.1.6政策实施 5282671.1.7政策背景 5309521.1.8政策内容 5260171.1.9政策实施 611734第三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6208081.1.10概述 6156671.1.11政策支持措施 6223691.1.12概述 633221.1.13政策支持措施 6179071.1.14概述 769531.1.15政策支持措施 713009第四章: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 779171.1.16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为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科学依据。 857741.1.17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鼓励农民采用环保型农业生产技术,如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绿色防控等,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8154211.1.18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加强农业野生植物和动物的保护,维护农业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892631.1.19实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类治理,如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农业废弃物处理等,逐步恢复农业生态环境。 895441.1.20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制定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明确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保证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 8274861.1.21完善农业生态补偿资金来源。通过投入、企业参与、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集农业生态补偿资金,保证补偿资金的充足和稳定。 882941.1.22加强农业生态补偿监管。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偿监管制度,保证补偿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效果。 82901.1.23推广农业环保技术。引导农民采用环保型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 8241641.1.24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技术,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829221.1.25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推广高效、生态农业,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负荷。 8113671.1.26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管。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管制度,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监测、评估和治理,保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811761第五章: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996631.1.27粮食直补政策。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以保障其基本收益。补贴标准根据粮食种植面积、品种和产量等因素确定。 928851.1.28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对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农药等)进行补贴,降低农民生产成本。 9279881.1.29良种补贴政策。鼓励农民种植优质品种,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对优质品种的种子进行补贴。 9253311.1.30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民购置农业机械进行补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9296011.1.31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对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给予补贴,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9241041.1.32政策性农业保险。由主导,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进行保险。 9136501.1.33商业性农业保险。由保险公司自主经营,对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风险进行保险。 9261831.1.34互助合作农业保险。由农民自愿参加,共同承担风险,实现风险共担。 9327671.1.35农业保险产品创新。针对农业生产中的新型风险,开发相应的保险产品。 9320671.1.36政策性农业信贷。由政策性银行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支持农业生产和发展。 10301101.1.37商业性农业信贷。由商业银行向农民提供各类贷款,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1035241.1.38农业信贷担保政策。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降低金融机构风险。 1032311.1.39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政策。对农业信贷风险进行补偿,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1064851.1.40农业信贷产品创新。针对农业特点和农民需求,开发多样化的信贷产品。 1031185第六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07475第七章: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1167811.1.41教育事业发展 1126831.1.42卫生事业发展 11267221.1.43养老保险制度 12216921.1.44医疗保险制度 1236941.1.45文化事业发展 12292531.1.46体育事业发展 1311372第八章:农村扶贫开发政策 1317311第九章: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1423071.1.47概述 14174231.1.48主要措施 15130931.1.49概述 15301281.1.50主要措施 15101271.1.51概述 15296641.1.52主要措施 1615829第十章: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 1654211.1.53总体目标 16270501.1.54具体目标 16117951.1.55土地制度改革 16263461.1.56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1618211.1.57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17285561.1.58农村金融改革 1780921.1.59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17179251.1.60政策推广 1758701.1.61技术推广 17245671.1.62模式推广 17309771.1.63宣传推广 17第一章:农业现代化推进措施1.1我国三农政策的核心之一在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科技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政策鼓励农业科研机构与高校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着力于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政策还支持农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农业生产向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第二节: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保障。政策着重推动农业水利设施的升级改造,提升农业抗灾能力。同时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和土壤改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政策还鼓励农村电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以下是具体措施:(1)加大对农业水利设施的投资,提升灌溉效率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2)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的质量和产出能力。(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维护与管理,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进行。第三节: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的重要途径。政策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包括:(1)推广适用农业机械,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2)鼓励农业机械研发创新,开发适应不同作物、不同地形的高效机械。(3)完善农业机械服务体系,提供维修、租赁等服务,降低农民使用机械的成本。第四节: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农业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政策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收集和分析农业生产、市场、气候等信息,为农民提供科学决策支持。(2)推广农业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3)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民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二章: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第一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1.1.1政策背景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政策旨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1.1.2政策内容(1)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业附加值,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4)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5)优化农业布局:根据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挥地区比较优势。1.1.3政策实施各级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指导,完善相关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政策落地生根。第二节:农业产业化经营1.1.4政策背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我国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1.1.5政策内容(1)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作用。(2)建立农业产业链:鼓励农民发展订单农业,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3)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4)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给予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支持。1.1.6政策实施各级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第三节:农民增收政策1.1.7政策背景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我国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1.1.8政策内容(1)提高农产品价格:通过政策调控,保障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增加农民收入。(2)增加农业补贴: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3)促进农民就业: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4)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5)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1.1.9政策实施各级要切实加强对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完善政策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农民增收政策的落实。第三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第一节:土地确权登记1.1.10概述土地确权登记是指依法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土地权利进行确认、登记和发证的一项制度。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旨在维护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1.1.11政策支持措施(1)明确政策目标。保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率达到100%,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提高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级及相关部门职责,保证工作顺利进行。(3)制定实施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确权登记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步骤、时间节点和任务分工。(4)落实经费保障。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工作顺利进行。(5)强化政策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政策,提高农民政策知晓率和参与度。第二节:土地流转政策1.1.12概述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农民自愿、有偿、依法的基础上,通过转让、出租、入股等形式流转给其他经营主体的一种制度。土地流转政策旨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1.1.13政策支持措施(1)制定土地流转法律法规。明确土地流转的程序、条件、流转期限等,保障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2)建立土地流转市场。搭建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流转合同鉴证等服务。(3)鼓励创新流转模式。推广土地流转托管、土地股份合作等新型流转模式,提高土地流转效益。(4)落实政策扶持。对流转土地的农民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如农业补贴、贴息贷款等。(5)加强流转监管。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监管制度,防止流转过程中的侵权行为,保证土地流转秩序规范。第三节:土地用途管制1.1.14概述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对农村土地按照规划用途进行管理,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防止土地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1.1.15政策支持措施(1)制定土地用途规划。明确各类土地的用途、规模和布局,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2)加强土地用途监管。对违反土地用途规划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3)严格土地审批制度。对土地用途变更进行严格审批,防止非法占用耕地等优质土地资源。(4)建立土地用途监测体系。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土地用途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觉和解决问题。(5)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普及土地用途管制政策知识,提高农民对土地用途管制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第四章: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第一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我国三农政策中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旨在维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16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为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科学依据。1.1.17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鼓励农民采用环保型农业生产技术,如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绿色防控等,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1.18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加强农业野生植物和动物的保护,维护农业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1.1.19实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类治理,如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农业废弃物处理等,逐步恢复农业生态环境。第二节: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是我国三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激励农民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20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制定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明确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保证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1.1.21完善农业生态补偿资金来源。通过投入、企业参与、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集农业生态补偿资金,保证补偿资金的充足和稳定。1.1.22加强农业生态补偿监管。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偿监管制度,保证补偿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效果。第三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大气等环境要素造成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23推广农业环保技术。引导农民采用环保型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1.1.24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技术,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1.1.25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推广高效、生态农业,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负荷。1.1.26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管。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管制度,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监测、评估和治理,保证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障。第五章: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第一节:农业补贴政策农业补贴政策是我国为了保障农民利益、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27粮食直补政策。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以保障其基本收益。补贴标准根据粮食种植面积、品种和产量等因素确定。1.1.28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对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农药等)进行补贴,降低农民生产成本。1.1.29良种补贴政策。鼓励农民种植优质品种,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对优质品种的种子进行补贴。1.1.30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民购置农业机械进行补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1.1.31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对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给予补贴,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第二节: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制度是我国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农民利益,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保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1.32政策性农业保险。由主导,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进行保险。1.1.33商业性农业保险。由保险公司自主经营,对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风险进行保险。1.1.34互助合作农业保险。由农民自愿参加,共同承担风险,实现风险共担。1.1.35农业保险产品创新。针对农业生产中的新型风险,开发相应的保险产品。第三节:农业信贷政策农业信贷政策是我国为了支持农业发展,缓解农民融资难题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36政策性农业信贷。由政策性银行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支持农业生产和发展。1.1.37商业性农业信贷。由商业银行向农民提供各类贷款,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1.1.38农业信贷担保政策。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降低金融机构风险。1.1.39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政策。对农业信贷风险进行补偿,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1.1.40农业信贷产品创新。针对农业特点和农民需求,开发多样化的信贷产品。第六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节:农村交通建设农村交通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重要环节。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旨在构建便捷、高效、安全的农村交通体系。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公路建设: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重点支持农村公路的升级改造和新建。这些政策旨在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出行条件。(2)农村公共交通发展:鼓励农村地区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捷性。政策支持农村地区开通客运线路,提供安全、经济的出行服务。(3)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强化农村交通安全管理,提高农民交通安全意识。政策要求加强对农村道路的维护和管理,保证农村交通的安全畅通。第二节:农村水利设施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是保障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关键。国家在政策层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1)水源保护与开发:政策强调加强水源保护和开发,保证农村地区的水源安全。这包括对水库、河流、地下水等水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2)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农田灌溉效率。政策鼓励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浪费。(3)农村饮水安全:政策重点关注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支持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建设,保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第三节:农村能源建设农村能源建设是推动农村现代化、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国家在政策层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农村能源建设:(1)可再生能源开发:政策鼓励农村地区开发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这有助于提高农村能源的可持续性,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2)农村电网改造:支持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提高农村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质量。政策要求加强对农村电网的维护和管理,保证电力供应的可靠性。(3)农村能源消费引导:政策倡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能源,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有助于减少能源浪费,降低农民的能源负担。第七章: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第一节:农村教育卫生事业1.1.41教育事业发展我国三农政策对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旨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通过提高农村教育经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证农村学生享受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条件。(2)改善农村师资力量。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并通过培训、选拔等方式提升农村教师素质。(3)推进农村教育改革。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方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1.1.42卫生事业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支持措施如下:(1)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2)提升农村卫生人才队伍。政策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提高农村卫生人员待遇,并通过培训、选拔等方式提升农村卫生人才素质。(3)实施农村卫生项目。通过农村卫生项目,推广适宜技术,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第二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1.1.43养老保险制度为解决农村居民养老问题,我国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农村居民通过缴费,建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实现养老保险的积累。(2)实施养老保险补贴。对农村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给予补贴,减轻农村居民的缴费负担。(3)逐步提高养老保险待遇。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待遇,保证农村居民养老保障水平。1.1.44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旨在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题,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居民通过缴费,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享受基本医疗保障。(2)实施医疗保险补贴。对农村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给予补贴,降低农村居民医疗负担。(3)加强农村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保证农村居民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第三节:农村文化体育事业1.1.45文化事业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支持措施如下:(1)丰富农村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2)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文化设施,提高农村文化服务能力。(3)培育农村文化人才。政策鼓励文化人才到农村工作,提升农村文化队伍素质。1.1.46体育事业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是提高农村居民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政策对农村体育事业的支持措施如下:(1)推广农村体育活动。通过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引导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2)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体育设施,提高农村体育服务能力。(3)培育农村体育人才。政策鼓励体育人才到农村工作,提升农村体育队伍素质。第八章: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第一节:扶贫开发规划扶贫开发规划是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核心环节,其主要目标是消除贫困,实现农村全面发展。扶贫开发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贫困人口的需求为导向,保证扶贫政策精准、高效。(2)坚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3)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扶贫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保证扶贫成果的可持续性。(4)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农村改革,创新扶贫机制,提高扶贫效果。扶贫开发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扶贫目标。明确扶贫对象、扶贫标准和扶贫期限。(2)扶贫任务。确定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包括产业发展、就业创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3)扶贫措施。制定具体的扶贫政策,包括财政、金融、土地、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持措施。(4)扶贫资金。合理分配扶贫资金,保证资金使用效益。第二节:扶贫资金管理扶贫资金是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为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我国对扶贫资金管理提出了以下要求:(1)明确资金来源。扶贫资金主要包括财政扶贫资金、社会捐赠资金、国际援助资金等。(2)规范资金分配。按照扶贫开发规划,合理分配扶贫资金,保证资金使用与扶贫任务相匹配。(3)加强资金监管。建立健全扶贫资金监管制度,保证资金安全、合规使用。(4)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注重扶贫项目的筛选和评估,保证项目实施效果。(5)强化责任追究。对扶贫资金管理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严肃追究责任。第三节:扶贫项目实施扶贫项目是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为保证扶贫项目顺利实施,以下措施应予以重视:(1)项目筛选。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筛选具有发展潜力、扶贫效益明显的项目。(2)项目申报。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向有关部门申报扶贫项目,争取政策支持。(3)项目实施。明确项目实施主体,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保证项目进度和质量。(4)项目监测。对扶贫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觉问题,调整项目实施策略。(5)项目验收。项目完成后,及时组织验收,评估项目实施效果。(6)项目后续管理。加强对扶贫项目的后续管理,保证项目长期发挥效益。通过以上措施,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将更好地助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贡献力量。第九章: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第一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1.1.47概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础,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完善组织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等措施,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1.48主要措施(1)完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动村务公开,提高村务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建设。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村级组织负责人,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提高村组织书记的素质和能力。(3)提升农村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加强村级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各类资源,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4)深化农村基层改革创新。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民合作经济,激发农村基层发展活力。第二节: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1.1.49概述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农民安居乐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积极推动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通过加强治安防控、深化平安乡村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农村社会治安水平。1.1.50主要措施(1)加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警力投入,完善农村治安防控网络,提高农村治安防控能力。(2)深化平安乡村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农民法治意识,营造和谐安宁的农村环境。(3)强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合力,严厉打击农村违法犯罪活动。(4)加强农村治安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村社会治安防控水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