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南省焦作市博爱一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焦作市博爱一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焦作市博爱一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焦作市博爱一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焦作市博爱一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河南省焦作市博爱一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与我国相关政策的持续推进,短视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于乡村居民创业、产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从传播技术层面而言,这些短视频因其拍摄便捷、内容短小精悍、“烟火气”浓郁等特点,愈发受到村民的欢迎,在网络平台传播力度较大。短视频的推广不断刷新了网络受众对于乡村的传统认知,进一步构建起美好农村的新形象。同时,短视频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也可以参与进来,促使乡村振兴理念借网络数字化的优势更好地表达出来。从乡村经济的发展角度来讲,短视频的流行是连接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状态的纽带。传播方式的便捷性以及对地域空间界限的打破,使受众用小小的手机就可以体验丰富多彩的乡村产业生态。一些产业的发展模式、新型农产品的产销现状,通过短视频的即时传播与清晰表达,可以表现得更加富有吸引力,能为线下实体引入流量,带动销量,形成产业运作的良性循环。有些创业人士通过拍摄优质的系列短视频,逐渐建立起具有个性化色彩的品牌,从而借数字经济的红利把企业做大做强。短视频连接农产品和市场,连接乡村与城市,更发挥着连接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关键作用。更好地发挥短视频的功效,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须多管齐下。一方面,要推动乡村网络产业落地。不仅要用好现有的网络设备,将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推动网络产业向实体化产业转型,还要在乡村范围内开展相关的讲座培训等,帮助村民掌握网络技术,利用网络设备推动乡村网络产业落地生根。另一方面,要制定乡村短视频内容质量标准,提高内容生产的质量品质,带动更多的网民参与到短视频制作中。(摘编自王沧《发挥短视频功效,助力乡村振兴》)材料二:淳朴、舒缓、诗意的田园生活寄托着很多人对抗现代性焦虑的情感,而“烟火气”与“新农具”的结合,加速了乡村生活的数字化迁徙,不仅成就了一批“新农人创作者”,也带动了农村商业模式创新,助力乡村振兴迈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但是,农村题材短视频发展至今,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短视频中的农村形象在“滤镜”下偏离了真实客观。这既包括部分自媒体以同质化、娱乐化的低质内容,误导了人们对农村的认识,也包括一些网红把农村生活抽离土地,进行过度包装。短视频媒介建构的农村虽然不可能完全等同于现实,但创作者应充分理解,个人主观传播和乡村文化建设的客观推动是乡土文化传播的双重因素,不可偏废。镜头里的“诗和远方”或“人间烟火”都只是乡村丰富图景的某个侧面,要多元表达、准确呈现,就要对农村现实及其文化内核有深刻体验、深层洞察。短视频中的农村形象在“短平快”的影响下,模糊了乡土文化与乡村建设现实。乡土文化是发端并积淀于特定地域,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和。但是,农村题材短视频在使一地一隅被“看见”的同时,不少创作者或把影像当作记录日常生活的工具,或模仿成熟网红流量变现的路线,导致大多数短视频“只看今朝不见历史、只抓表象不挖文化”。恰如专家所指出的,短视频没有呈现的主题,恰是乡村发展中被忽视的重大问题。互联网已一再验证,缺失了对聚焦主体的深层思考、一味培养受众惰性思维的产品,“同质”积累只会迅速引发“低质”狂欢,最终空留一地鸡毛的琐碎内容与负向发展的生态闭环。短视频中的农村形象在“自我呈现”的过度消费里,忽视了城乡间的交流互鉴。农村题材短视频的火爆,离不开时代背景: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当下,如果乡土文化得不到有效传播与进一步丰富,势必会造成很多农民无法从农村生活中找到归属感。短视频借助平台属性与技术赋能,打通了城乡对话的数字通道,城乡居民得以形成“围观与展示”的互动关系,为建构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乡土文化景观提供了可能。但随着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农村不再是独具魅力的“活生生”的所在,而是越来越向标签化靠拢,甚至刻意迎合大众对农村的刻板印象。值得深思的是,如果媒介中的农村形象与受众的想象无异,受众兴趣将断崖式下跌、交流便不复存在、流量也无以为继。相反,农村题材短视频应从个性到达共情、在“我”中得见“我们”,譬如近日刷屏的《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便是以“城乡之别”寻得广泛共鸣的一例。我们需要更多向上、向善的短视频与“新农人创作者”,需要对他们更多一些耐心与提醒,让新媒体真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让更多人了解广袤乡村的魅力与潜力,推动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摘编自吕帆《农村题材短视频还须厚植生活基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短视频因拍摄方便快捷,内容简短并充满生活气息,很受村民欢迎,在网络平台上有较大的传播力度。B.短视频的推广重塑大众的乡村印象,因此吸引更多的非专业人士参与创作,促进了乡村振兴。C.农村题材短视频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又能形成产业运作的良性循环。D.有些农村题材短视频往往经流于内容琐碎与生态闭环的负向发展,而这跟创作者只抓表象难以深层次思考有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短视频连接乡村和城市,促进数字经济和乡村产业的结合,因此农民创业、产业创新都离不开短视频。B.短视频在传播乡土文化时,离不开创作者的个人主观传播,但更重要的因素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客观推动。C.短视频镜头下的农村生活,带有“滤镜”,只是乡村图景的某个侧面,短视频应记录全部真实的乡村。D.为了更好地发挥短视频的功效,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可多管齐下,积极引导,带动更多网民参与创作,也要耐心等待创作者成长。(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整齐干净的街道、宽敞明亮的房屋,现代化的家电设备,某网络博主的短视频中展现了农村日新月异的生活状态。B.某农村小伙儿用树枝和塑料布等材料制作服饰,在乡野空旷之地走秀并拍成视频上传网络,最终走上国际T台。C.网友“川香秋月”拍摄种地干农活的短视频,并由此创立了自己的农产品品牌,通过电商平台卖萝卜,实现了“为家乡带货”。D.昌宁县委组织开展短视频直播培训,对村民短视频拍摄、剪辑、发布和带货进行跟踪指导,开启了新的产业发展模式。(4)材料二在分析农村题材短视频不可忽视城乡间的交流互鉴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怎样让农村题材短视频更能拍出“地方性”?请结合文本材料给出建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张者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天山南坡和北坡完全不同,北坡降水丰沛,风景如画,而南坡干旱少雨,没有山坡草地,没有如盖的塔松,也没有蘑菇般的毡房和满坡的牛羊,只有满山的砾石。这南坡是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却美得让人震撼。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大人们挖树的时候,同学们就到胜利渠边喝水。大家成群结队地趴在渠边,就像一群羊,而牧羊人是胡老师。当我们在渠边喝饱了肚子,装满了随身的水壶,胡老师就吹响了哨子把整个班集合起来。上课的内容就是跑步。同学们围绕着正在挖树的大人跑步,踏着胡老师的哨子,一二一,一二三四……胡老师还带领我们唱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那棵胡杨树实在太高大了,拖拉机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寥寥几句便营造了一种荒凉感,口语化的表达蕴含着抱怨之情,与小说标题《山前该有一棵树》在语意上形成了互补关系。B.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胡老师下课时没有告别,就独自走了,并不是因为孩子们给他出难题,而是很感动,他觉得应该想办法满足学生们的愿望。C.胡杨树被栽到校园,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成为所有人的节日。这表明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精神家园的共同追求。D.本文叙说孩子们与“树”的故事时因事见情:写《树》的命题作文时,忐忑兴奋;聆听父母记忆中的树,有所触动;树移到校园后,则是心安、期待。(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从秃山写起,将天山南坡和北坡的自然环境作对比,得出“南坡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结论,借环境传达同学们渴望山前有一棵树的心声。B.本文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为全文故事铺展出特定的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笔法灵活,增添了阅读趣味。C.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的情节,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的炮声自然引出课堂,展现了老师的形象,也写出了师生们苦中作乐的心态。D.本文大多是回忆性叙述,以全知视角娓娓道来,似上帝俯瞰,客观而全面。在平缓的叙述中穿插多处抒情议论,凸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3)同学们对胡老师喊出“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树对于这里的人到底意味着什么?请结合文本简析。(4)“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民有歌淮南王者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几弟二人不相容!”帝闻而病之。夏,封淮南厉王子安等四人为列厚。贾谊知上必将复王之也,上疏谏曰:“淮南王之悖逆无道,天下孰不知其罪!陛下幸而赦迁之,自疾而死,天下孰以王死之不当!今奉尊罪人之子,适足以负谤于天下耳。此人少壮,岂能忘其父哉!白公胜所为父报仇者,大父与叔父也。白公为乱,非欲取国代主,发忿快志,剡手以冲仇人之匈,因为俱靡而已。淮南虽小,黥布尝用之矣,汉存,特幸耳。夫擅仇人足以危汉之资,于策不便。予之众,积之财,此非有子胥、白公报于广都之中,即疑有专诸、荆轲起于两柱之间,所谓假贼兵,为虎翼者也。愿陛下少留计!”上弗听。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臣光曰:李德裕以为:“汉文帝诛薄昭,断则明矣,于义则未安也。秦康送晋文,兴如存之感;况太后尚存,唯一弟薄昭,断之不疑,非所以慰母氏之心也。”臣愚以为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夫薄昭虽素称长者,文帝不为置贤师傅而用之典兵;骄而犯上,至于杀汉使者,非有恃而然乎!若又从而赦之,则与成、哀之世何异哉!魏文帝尝称汉文帝之美,而不取其杀薄昭,曰:“舅后之家,但当养育以恩而不当假借以权。既触罪法,又不得不害。”讥文帝之始不防闲昭也,斯言得之矣。然则欲慰母心者,将慎之于始乎!(节选自《资治通鉴•汉卷》)材料二:赞曰: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南越尉佗自立为帝,召贵佗兄弟,以德怀之,佗逐称臣。与匈奴结和亲,后而背约入盗,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恐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赐以几杖。群臣袁盎等谏说虽切,常假借纳用焉。张武等受赂金钱,觉,更加赏赐,以愧其心。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呜呼,仁哉!(节选自《汉书•文帝纪》)(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欲令A自引分B昭C不肯D使群臣E丧服F往哭之G乃自杀。(2)下列对材料中加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特,只,与《答司马谏议书》“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的“特”意思相同。B.与,和,与苏涧《八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意思不相同。C.愧,使……感到惭愧,与《孔雀东南飞》“兼愧贵家子”的“愧”的用法相同。D.“刑措”意为“置刑法而不用”,即社会治安好,案件少,以至于刑法被搁置。(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帝封刘安等四人为列侯,贾谊上疏认为淮南王之子刘安定不会忘记仇恨,将来会为父报仇。B.白公胜发动叛乱,并不想取代君主篡夺政权,而是为了给父亲报仇,报复的对象是祖父和叔父。C.汉文帝曾想造露台,召工匠预算,造价颇高,文帝担心这样做会使先帝蒙羞,于是没有修筑露台。D.汉文帝曾与匈奴交好,后匈奴背约入盗,文帝担心增加百姓负担,命令边兵加强防守,不攻打匈奴。(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陛下幸而赦迁之,自疾而死,天下孰以王死之不当!②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5)对于汉文帝惩治舅舅薄昭,历代有不同看法,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中的几种看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①韦应物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涧竹林园。高斋犹宿远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②萧疏空掩门。时忆故交那得见,晓排阊阖③奉明恩。[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免职闲居沣水善福寺时。精舍:出家人修炼的场所。②生事:日常生活的一切事务。③阊阖(chānghé):宫门,借指朝廷。(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通过“万木丛云”和“碧涧竹林”等意象,生动地营造了一种幽静清雅的氛围。B.颔联中“远山曙”和“寒雀喧”运用视听结合,展现了诗人寓居环境的宁静与生机。C.颈联塑造了诗人不慕名利、淡泊自守的形象,他厌倦世俗纷扰、向往回归自然的生活。D.整首诗借景抒情,通过绘精舍周围环境,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尘世的淡漠。(2)请简要分析本诗如何通过对比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多年未见的老同学突然到访,张宁在家里宴请了老同学,为了表达对老同学招待不周的歉意,他引用了杜甫《客至》中“,”两句。(2)某同学游览影视城,进入一个庞大的仿古宫殿建筑群,里面错综复杂,他一时竟迷失方向,不由得想起来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3)唐宋诗词中一些诗句运用“无声”二字构筑寂景境界,营造意蕴深广的审美空间,如“,”两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天空”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词,人们通常不会注意到“天”和“空”的区别。实际上,这两个字有着不同的指向。按照现代科学的划分,(A),这一区域其实一点都不空,充满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以及被电离的高层大气等,自下而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属于大气科学研究领域。在“空”之上,一直延伸到无穷远处,就是“天”,一般是天文学研究领域。从航空航天角度来看,航空活动,包括飞机、高空气球等的飞行都发生在大气层,属于“空”的范围;航天活动,如人造地球卫星的飞行,发生在几乎没有大气的高层区域,属于“天”的范围,在那里,卫星可以有效避开空气阻力、依靠惯性绕地飞行。①“空”与“天”之间是渐进过渡的,②并没有严格分界线。③国际航空联合会将距离地面高度100公里处确定为“空”与“天”。④低轨道的人造卫星其实仍在大气层内,⑤但大气非常极其稀薄,⑥也可以算作“天”的范围。除了地球,(B),因而也存在“空”与“天”的区别和关联。仅以太阳系来说,比如金星,表面大气密度及压力均为地球的90多倍,成分以二氧化碳、硫酸为主,底层温度高达460摄氏度;火星的表面大气虽然比地球稀薄得多,但偶尔也会刮起沙尘暴;木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表面是浓密的大气;而水星、月球等天体,表面之上几乎没有大气,“空”与“天”,彼此不分。天文观测的对象都在“天”里,(C):大气层让天文观测效果,甚至令有些波段的观测几乎无法进行。客观因素的制约,促使科学家发明了空间望远镜,让望远镜飞行在大气层外,也推动了天文学上的重大发现接连发生。“空”与“天”的组合,对人类而言是如此美妙:(甲)“空”带来风霜雨雪,形成多姿多彩的环境,让人类安居于家园;(乙)。(1)下列句子中的“一般”与文中加点的“一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这件事本来没什么,他却像如临大敌一般地紧张而不知所措。B.显然,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职场上,一般也存在于社会中。C.英雄人物也有爱情,有时甚至儿女情长,与一般人没有两样。D.一般与特殊之间存在辩证关系,两者相互联系,也相互转化。(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文中第④自然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请在文中括号内A、B、C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请根据最后一段甲处内容,仿写句子填入乙处。要求:语意完整,表达流畅。四、写作(60分)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世间万物,皆有其道,观察与思考,便是领悟哲理的钥匙。也有人说:世间万物,皆有其时,强求不得,顺其自然。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河南省焦作市博爱一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与我国相关政策的持续推进,短视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于乡村居民创业、产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从传播技术层面而言,这些短视频因其拍摄便捷、内容短小精悍、“烟火气”浓郁等特点,愈发受到村民的欢迎,在网络平台传播力度较大。短视频的推广不断刷新了网络受众对于乡村的传统认知,进一步构建起美好农村的新形象。同时,短视频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也可以参与进来,促使乡村振兴理念借网络数字化的优势更好地表达出来。从乡村经济的发展角度来讲,短视频的流行是连接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状态的纽带。传播方式的便捷性以及对地域空间界限的打破,使受众用小小的手机就可以体验丰富多彩的乡村产业生态。一些产业的发展模式、新型农产品的产销现状,通过短视频的即时传播与清晰表达,可以表现得更加富有吸引力,能为线下实体引入流量,带动销量,形成产业运作的良性循环。有些创业人士通过拍摄优质的系列短视频,逐渐建立起具有个性化色彩的品牌,从而借数字经济的红利把企业做大做强。短视频连接农产品和市场,连接乡村与城市,更发挥着连接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关键作用。更好地发挥短视频的功效,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须多管齐下。一方面,要推动乡村网络产业落地。不仅要用好现有的网络设备,将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推动网络产业向实体化产业转型,还要在乡村范围内开展相关的讲座培训等,帮助村民掌握网络技术,利用网络设备推动乡村网络产业落地生根。另一方面,要制定乡村短视频内容质量标准,提高内容生产的质量品质,带动更多的网民参与到短视频制作中。(摘编自王沧《发挥短视频功效,助力乡村振兴》)材料二:淳朴、舒缓、诗意的田园生活寄托着很多人对抗现代性焦虑的情感,而“烟火气”与“新农具”的结合,加速了乡村生活的数字化迁徙,不仅成就了一批“新农人创作者”,也带动了农村商业模式创新,助力乡村振兴迈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但是,农村题材短视频发展至今,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短视频中的农村形象在“滤镜”下偏离了真实客观。这既包括部分自媒体以同质化、娱乐化的低质内容,误导了人们对农村的认识,也包括一些网红把农村生活抽离土地,进行过度包装。短视频媒介建构的农村虽然不可能完全等同于现实,但创作者应充分理解,个人主观传播和乡村文化建设的客观推动是乡土文化传播的双重因素,不可偏废。镜头里的“诗和远方”或“人间烟火”都只是乡村丰富图景的某个侧面,要多元表达、准确呈现,就要对农村现实及其文化内核有深刻体验、深层洞察。短视频中的农村形象在“短平快”的影响下,模糊了乡土文化与乡村建设现实。乡土文化是发端并积淀于特定地域,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和。但是,农村题材短视频在使一地一隅被“看见”的同时,不少创作者或把影像当作记录日常生活的工具,或模仿成熟网红流量变现的路线,导致大多数短视频“只看今朝不见历史、只抓表象不挖文化”。恰如专家所指出的,短视频没有呈现的主题,恰是乡村发展中被忽视的重大问题。互联网已一再验证,缺失了对聚焦主体的深层思考、一味培养受众惰性思维的产品,“同质”积累只会迅速引发“低质”狂欢,最终空留一地鸡毛的琐碎内容与负向发展的生态闭环。短视频中的农村形象在“自我呈现”的过度消费里,忽视了城乡间的交流互鉴。农村题材短视频的火爆,离不开时代背景: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当下,如果乡土文化得不到有效传播与进一步丰富,势必会造成很多农民无法从农村生活中找到归属感。短视频借助平台属性与技术赋能,打通了城乡对话的数字通道,城乡居民得以形成“围观与展示”的互动关系,为建构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乡土文化景观提供了可能。但随着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农村不再是独具魅力的“活生生”的所在,而是越来越向标签化靠拢,甚至刻意迎合大众对农村的刻板印象。值得深思的是,如果媒介中的农村形象与受众的想象无异,受众兴趣将断崖式下跌、交流便不复存在、流量也无以为继。相反,农村题材短视频应从个性到达共情、在“我”中得见“我们”,譬如近日刷屏的《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便是以“城乡之别”寻得广泛共鸣的一例。我们需要更多向上、向善的短视频与“新农人创作者”,需要对他们更多一些耐心与提醒,让新媒体真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让更多人了解广袤乡村的魅力与潜力,推动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摘编自吕帆《农村题材短视频还须厚植生活基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短视频因拍摄方便快捷,内容简短并充满生活气息,很受村民欢迎,在网络平台上有较大的传播力度。B.短视频的推广重塑大众的乡村印象,因此吸引更多的非专业人士参与创作,促进了乡村振兴。C.农村题材短视频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又能形成产业运作的良性循环。D.有些农村题材短视频往往经流于内容琐碎与生态闭环的负向发展,而这跟创作者只抓表象难以深层次思考有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短视频连接乡村和城市,促进数字经济和乡村产业的结合,因此农民创业、产业创新都离不开短视频。B.短视频在传播乡土文化时,离不开创作者的个人主观传播,但更重要的因素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客观推动。C.短视频镜头下的农村生活,带有“滤镜”,只是乡村图景的某个侧面,短视频应记录全部真实的乡村。D.为了更好地发挥短视频的功效,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可多管齐下,积极引导,带动更多网民参与创作,也要耐心等待创作者成长。(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B)A.整齐干净的街道、宽敞明亮的房屋,现代化的家电设备,某网络博主的短视频中展现了农村日新月异的生活状态。B.某农村小伙儿用树枝和塑料布等材料制作服饰,在乡野空旷之地走秀并拍成视频上传网络,最终走上国际T台。C.网友“川香秋月”拍摄种地干农活的短视频,并由此创立了自己的农产品品牌,通过电商平台卖萝卜,实现了“为家乡带货”。D.昌宁县委组织开展短视频直播培训,对村民短视频拍摄、剪辑、发布和带货进行跟踪指导,开启了新的产业发展模式。(4)材料二在分析农村题材短视频不可忽视城乡间的交流互鉴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怎样让农村题材短视频更能拍出“地方性”?请结合文本材料给出建议。【解答】(1)B.“短视频的推广重塑大众的乡村印象,因此吸引更多的非专业人士参与创作,促进了乡村振兴”错误,原文是“短视频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也可以参与进来,促使乡村振兴理念借网络数字化的优势更好地表达出来”,是短视频普及让非专业人士能参与,而不是重塑印象后吸引他们参与。故选:B。(2)A.“农民创业、产业创新都离不开短视频”错误,原文只是说短视频有重要意义,不是绝对离不开;B.“但更重要的因素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客观推动”错误,文中未提及谁更重要;C.“短视频应记录全部真实的乡村”错误,原文说“镜头里的‘诗和远方’或‘人间烟火’都只是乡村丰富图景的某个侧面,要多元表达、准确呈现”,不是记录全部真实,而是多元准确呈现。故选:D。(3)材料一主要观点是短视频在乡村振兴中对乡村居民创业、产业创新的重要意义,包括传播乡村新形象、连接产业等。A.正确,展示农村新形象。B.错误,主要是讲农村小伙个人的时尚走秀经历,没有体现对乡村创业、产业创新和乡村振兴的作用。C.正确,体现创业卖农产品。D.正确,体现开展培训助力产业发展模式。故选:B。(4)①材料二在论述城乡间交流互鉴这一要点时,首先指出农村题材短视频火爆的时代背景是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若乡土文化不能有效传播,农民会失去归属感。这体现了短视频在城乡交流中本应起到的积极作用。接着阐述了当下农村题材短视频存在的问题,如随着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农村逐渐向标签化靠拢,甚至刻意迎合大众刻板印象。这种从积极作用到消极问题的阐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当前农村题材短视频在城乡交流互鉴方面出现的偏差,进而强调了正确处理城乡交流互鉴的重要性,使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②文中以《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为例,这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该视频以“城乡之别”寻得广泛共鸣,展示了农村题材短视频在城乡交流互鉴方面的正确做法。这个例子具体地说明了农村题材短视频应该如何从个性出发,触及城乡居民共有的情感,达到共情的效果,即在“我”(农村个体故事)中体现“我们”(城乡居民的共同情感和认知),为其他短视频创作者提供了借鉴范例,有力地论证了观点。(5)①材料二提到农村形象在“滤镜”下偏离真实客观,部分自媒体的低质内容和过度包装误导了人们对农村的认识。所以要拍出“地方性”,就需要避免这些问题,真实地呈现农村。农村有着丰富的图景,而短视频不能只呈现某个侧面,要多元表达。因为乡土文化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创作者深刻体验农村现实和文化内核,挖掘其中的乡土文化,全面地展示乡村建设的历史和现实,让观众看到农村真正的“地方性”特点。②创作者对乡土文化的理解至关重要。乡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多种文明的总和。创作者不能只简单地记录日常生活或者模仿流量变现。目前部分创作者只抓表象,缺乏深层思考,导致短视频内容出现问题。所以创作者需要深入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避免培养受众的惰性思维,这样才能在短视频中展现农村的“地方性”。③短视频借助平台可以打通城乡对话通道,形成互动关系。但现在存在农村题材短视频迎合刻板印象、标签化的问题,这不利于城乡交流。要拍出“地方性”,短视频需要从个性出发,像成功案例那样达到共情效果。利用平台优势,展现农村独具魅力的特色,避免刻板呈现,让城乡居民通过短视频更好地进行交流,从而展现农村真正的“地方性”。答案:(1)B(2)D(3)B(4)①对比论证:将农村题材短视频火爆的时代背景(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文化需要传播来让农民找到归属感)和当下短视频出现的问题(同质化严重,标签化,迎合刻板印象)进行对比,强调城乡交流互鉴的重要性。②举例论证:以《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为例,说明农村题材短视频应从个性到达共情、在“我”中得见“我们”,从而更好地进行城乡交流互鉴。(5)①避免同质化、娱乐化的低质内容,拒绝过度包装,要对农村现实及其文化内核有深刻体验、深层洞察,多元表达、准确呈现农村丰富图景,挖掘乡土文化,呈现乡村建设历史和现实。②创作者要理解乡土文化是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和,不能只把影像当作记录日常生活的工具或模仿流量变现路线,要有深层思考,避免培养受众惰性思维。③短视频要从个性到达共情,利用平台属性与技术赋能,打通城乡对话的数字通道,避免刻意迎合大众对农村的刻板印象,形成“围观与展示”的互动关系,展现农村独具魅力的地方特色。(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张者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天山南坡和北坡完全不同,北坡降水丰沛,风景如画,而南坡干旱少雨,没有山坡草地,没有如盖的塔松,也没有蘑菇般的毡房和满坡的牛羊,只有满山的砾石。这南坡是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却美得让人震撼。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大人们挖树的时候,同学们就到胜利渠边喝水。大家成群结队地趴在渠边,就像一群羊,而牧羊人是胡老师。当我们在渠边喝饱了肚子,装满了随身的水壶,胡老师就吹响了哨子把整个班集合起来。上课的内容就是跑步。同学们围绕着正在挖树的大人跑步,踏着胡老师的哨子,一二一,一二三四……胡老师还带领我们唱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那棵胡杨树实在太高大了,拖拉机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段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寥寥几句便营造了一种荒凉感,口语化的表达蕴含着抱怨之情,与小说标题《山前该有一棵树》在语意上形成了互补关系。B.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胡老师下课时没有告别,就独自走了,并不是因为孩子们给他出难题,而是很感动,他觉得应该想办法满足学生们的愿望。C.胡杨树被栽到校园,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成为所有人的节日。这表明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同样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精神家园的共同追求。D.本文叙说孩子们与“树”的故事时因事见情:写《树》的命题作文时,忐忑兴奋;聆听父母记忆中的树,有所触动;树移到校园后,则是心安、期待。(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从秃山写起,将天山南坡和北坡的自然环境作对比,得出“南坡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结论,借环境传达同学们渴望山前有一棵树的心声。B.本文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为全文故事铺展出特定的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笔法灵活,增添了阅读趣味。C.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的情节,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的炮声自然引出课堂,展现了老师的形象,也写出了师生们苦中作乐的心态。D.本文大多是回忆性叙述,以全知视角娓娓道来,似上帝俯瞰,客观而全面。在平缓的叙述中穿插多处抒情议论,凸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3)同学们对胡老师喊出“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树对于这里的人到底意味着什么?请结合文本简析。(4)“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解答】(1)D.“写《树》的命题作文时,忐忑兴奋”错误。原文中“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可见学生是心有抗拒。故选D。(2)D.“以全知视角娓娓道来”错误。文中是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们)”是故事的见证者、讲述者和参与者。故选D。(3)①对于“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的南坡而言,“树”代表绿荫,就如长在胜利渠边的那棵白杨一样,“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而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树”也代表生机和希望;②“我”的父辈来自五湖四海,他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心中都有一棵代表故乡的树,“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可见在父辈眼中,树代表故乡,是乡愁的寄托。③我们这些“兵二代”要求把胡杨树移到这里来,没想到大人们竟然答应了,还派出东方红拖拉机和水罐车去移树,这棵树“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全矿的人都来看这棵树,宁可自己受渴也要把甜水省下来浇树,因为“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小说还借“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写出了“树”对于人的精神价值。可见在所有人眼中,树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力量的源泉,是精神导向的坐标。(4)①讲述故事。“我”是小说中的“兵二代”,跟随父母来到这里开矿,小说就以“我”的见闻感受来写,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第一人称增添了本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②推进情节。“我”是故事的参与者,“我”和同学们在胡老师要求我们写《树》的作文时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又要求“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还说“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由于“我”和同学们移树的提议,使得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中的胡老师是主人公,他在教我们《曹刿论战》时正赶上开矿,炮声传来,胡老师幽默地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小说交代他的身份,“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可见其学识渊博;他很会教育我们,“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总之,他的幽默风趣、学识渊博、教育艺术高妙的形象也因“我”和同学们的存在而更加鲜明。答案:(1)D(2)D(3)①树能带给人们绿荫,带来生机,带来希望。②在父辈眼中,树代表故乡,是乡愁的寄托。③在所有人眼中,树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力量的源泉,是精神导向的坐标。(4)①讲述故事。小说中的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增添了本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②推进情节。“我”是故事的参与者,由于“我”和同学们移树的提议,使得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中的胡老师是主人公,他的幽默风趣、学识渊博、教育艺术高妙的形象也因“我”和同学们的存在而更加鲜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民有歌淮南王者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几弟二人不相容!”帝闻而病之。夏,封淮南厉王子安等四人为列厚。贾谊知上必将复王之也,上疏谏曰:“淮南王之悖逆无道,天下孰不知其罪!陛下幸而赦迁之,自疾而死,天下孰以王死之不当!今奉尊罪人之子,适足以负谤于天下耳。此人少壮,岂能忘其父哉!白公胜所为父报仇者,大父与叔父也。白公为乱,非欲取国代主,发忿快志,剡手以冲仇人之匈,因为俱靡而已。淮南虽小,黥布尝用之矣,汉存,特幸耳。夫擅仇人足以危汉之资,于策不便。予之众,积之财,此非有子胥、白公报于广都之中,即疑有专诸、荆轲起于两柱之间,所谓假贼兵,为虎翼者也。愿陛下少留计!”上弗听。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臣光曰:李德裕以为:“汉文帝诛薄昭,断则明矣,于义则未安也。秦康送晋文,兴如存之感;况太后尚存,唯一弟薄昭,断之不疑,非所以慰母氏之心也。”臣愚以为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夫薄昭虽素称长者,文帝不为置贤师傅而用之典兵;骄而犯上,至于杀汉使者,非有恃而然乎!若又从而赦之,则与成、哀之世何异哉!魏文帝尝称汉文帝之美,而不取其杀薄昭,曰:“舅后之家,但当养育以恩而不当假借以权。既触罪法,又不得不害。”讥文帝之始不防闲昭也,斯言得之矣。然则欲慰母心者,将慎之于始乎!(节选自《资治通鉴•汉卷》)材料二:赞曰: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南越尉佗自立为帝,召贵佗兄弟,以德怀之,佗逐称臣。与匈奴结和亲,后而背约入盗,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恐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赐以几杖。群臣袁盎等谏说虽切,常假借纳用焉。张武等受赂金钱,觉,更加赏赐,以愧其心。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呜呼,仁哉!(节选自《汉书•文帝纪》)(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欲令A自引分B昭C不肯D使群臣E丧服F往哭之G乃自杀。(2)下列对材料中加横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特,只,与《答司马谏议书》“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的“特”意思相同。B.与,和,与苏涧《八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意思不相同。C.愧,使……感到惭愧,与《孔雀东南飞》“兼愧贵家子”的“愧”的用法相同。D.“刑措”意为“置刑法而不用”,即社会治安好,案件少,以至于刑法被搁置。(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帝封刘安等四人为列侯,贾谊上疏认为淮南王之子刘安定不会忘记仇恨,将来会为父报仇。B.白公胜发动叛乱,并不想取代君主篡夺政权,而是为了给父亲报仇,报复的对象是祖父和叔父。C.汉文帝曾想造露台,召工匠预算,造价颇高,文帝担心这样做会使先帝蒙羞,于是没有修筑露台。D.汉文帝曾与匈奴交好,后匈奴背约入盗,文帝担心增加百姓负担,命令边兵加强防守,不攻打匈奴。(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陛下幸而赦迁之,自疾而死,天下孰以王死之不当!②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5)对于汉文帝惩治舅舅薄昭,历代有不同看法,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中的几种看法。【解答】(1)“欲令自引分”是一个兼语句,主语“帝”省略,“昭”是下一句主语,B处断开;“昭不肯”是一个主谓句,其后D处断开;“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主语是“帝”,“乃自杀”主语是“昭”,两句中间G处断开。故在BDG三处断句。句子翻译为:想让他自杀,薄昭却不肯自杀;文帝又派群臣穿着丧服到他家中大哭,薄昭才自杀。故选:BDG。(2)C.“用法相同”错误。使他们内心愧疚。愧:使……感到惭愧/更加惭愧的是又嫁到你家愧对你家的公子。愧:惭愧、羞愧。故选:C。(3)B.“报复的对象是祖父和叔父”错误。材料一原文为“白公胜所为父报仇者,大父与叔父也”,“大父”并非祖父,而是伯父。故选:B。(4)①迁:流放,放逐;疾:得病;孰:谁。句子翻译为:陛下免其死罪而流放他,这已是他的幸运了,他自己得病而死,天下臣民谁不说他该死!②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曳:拖;先:作榜样。句子翻译为:他穿着弋绨做的衣服,所宠爱的慎夫人穿的裙子不拖到地上,帷帐不用纹绣,以此来显示敦厚朴实,为天下人作榜样。(5)李德裕:根据材料一“汉文帝诛薄昭,断则明矣,于义则未安也”可知,汉文帝杀薄昭,确实很果断,但却有损于义。司马光:根据材料一“臣愚以为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可知,司马光认为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分关系亲疏,无所回避,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触犯法律。可见他赞同汉文帝不分关系亲疏,依法处置薄昭。魏文帝:根据材料一“魏文帝尝称汉文帝之美,而不取其杀薄昭”“讥文帝之始不防闲昭也,斯言得之矣。然则欲慰母心者,将慎之于始乎”可知,不赞成汉文帝杀薄昭,认为汉文帝没有及早限制薄昭,才导致了以后的恶果,应该从开始就谨慎行事。答案:(1)BDG(2)C(3)B(4)①陛下免其死罪而流放他,这已是他的幸运了,他自己得病而死,天下臣民谁不说他该死!②他穿着弋绨做的衣服,所宠爱的慎夫人穿的裙子不拖到地上,帷帐不用纹绣,以此来显示敦厚朴实,为天下人作榜样。(5)①李德裕:汉文帝杀薄昭,确实很果断,但却有损于义。②司马光:赞同汉文帝不分关系亲疏,依法处置薄昭。③魏文帝:不赞成汉文帝杀薄昭,认为汉文帝没有及早限制薄昭,才导致了以后的恶果,应该从开始就谨慎行事。参考译文:材料一:民间传唱着有关淮南王的歌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文帝听了感到不安。夏季,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儿子刘安等四人为列侯。贾谊知道文帝一定要重立淮南国,就上疏进谏说:“淮南王刘长悖逆无道,天下臣民谁不知道他的罪恶!陛下免其死罪而流放他,这已是他的幸运了,他自己得病而死,天下臣民谁不说他该死!现在尊奉罪人的儿子,恰恰会导致朝廷承担天下的毁谤之言。刘安等人年岁渐长,怎能忘记他们的父亲呢!春秋时期楚国的白公胜为了给父亲报仇,报复的对象是他的伯父和叔父。白公发动叛乱,并不想取代君主占有楚国,只是想发泄怒火实现自己的愿望,敏捷地用手把利刃插入仇人的胸膛,本是要同归于尽而已。淮南地方虽小,但黥布曾用它起兵争夺天下,汉朝廷能战胜他,只是天幸。给予仇人足以危害朝廷的资本,这个决策并不高明。给予他们大量积蓄的资财,他们不是像伍子胥、白公胜那样在广阔的都城复仇,就可能像专诸、荆轲那样在朝廷之上行刺,这就是所说的给盗贼送上兵器,给猛虎添上翅膀。希望陛下仔细考虑!”文帝没有听他的话。将军薄昭杀了汉朝廷的使者。文帝不忍心以国法杀他,就派公卿去与他喝酒,想让他自杀,薄昭却不肯自杀;文帝又派群臣穿着丧服到他家中大哭,薄昭才自杀。臣司马光认为:李德裕认为:“汉文帝杀薄昭,确实很果断,但却有损于义。当年秦康公送晋文公返国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见到舅父,似乎母亲仍然在世一样;何况当时文帝的母亲薄太后还健在,她只有这一个弟弟薄昭,文帝杀薄昭毫不留情,这不是孝顺母亲的做法。”我却认为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准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分关系亲疏,无所回避,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依仗有人撑腰而触犯法律。薄昭虽然素来被称为长者,文帝不为他选择贤人做师傅去约束他,却任用他掌握兵权;他骄横犯上,以至于敢杀朝廷使者,不是依仗有人撑腰而如此大胆吗!假设文帝赦免了他,那与后来成帝、哀帝时朝纲废弛的局面又有什么不同呢!魏文帝曾称赞汉文帝的美德,但却不赞成他杀薄昭,说:“对舅父之家,皇帝应当让他们安享富贵,不应给他们干政的权力,既然违法犯罪,却又不得不按法律论处。”这是讽刺汉文帝不及早限制薄昭,才导致了以后的恶果,魏文帝的评论是很正确的。由此看来,要想宽慰太后之心,还是从开始就谨慎地行事吧!材料二:赞说: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对于)宫室、园林、车辆、服饰等都没有增加。如果有不方便民生的,就放宽政策来便利百姓。他曾经想建造露台,召来工匠计算,值一百斤黄金。汉文帝说:“一百斤黄金,相当于中等人家十家的产业。我继承了先帝的宫室,时常担心使它蒙羞,为什么要建造露台呢!”他自己穿着弋绨做的衣服,他所宠爱的慎夫人穿的裙子不拖到地上,帷帐不用纹绣,以此来显示敦厚朴实,为天下人作榜样。他建造霸陵,都用瓦器,不允许用金、银、铜、锡作装饰,借着山势建造,不另外堆土筑坟。南越的尉佗自立为皇帝,(汉文帝)却尊崇尉佗的兄弟,用恩德来招致他们归顺,于是尉佗就向汉朝称臣。(汉文帝)和匈奴定立和亲之约,后来匈奴违背约定进入边境抢掠,而汉朝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派军队深入匈奴境内,恐怕烦扰百姓。吴王刘濞假装有病不来朝见汉文帝,汉文帝就赐给他几杖。群臣中袁盎等人的进谏虽急切直率,汉文帝却总是宽容采纳。张武等人收受金钱贿赂,事发之后,汉文帝反而加倍给他们赏赐,使他们内心愧疚。汉文帝专心致力于用恩德感化百姓,因此国内富裕殷实,兴起礼义之风,断案数百起,几乎到了不再用刑罚的地步。唉呀!他的仁德真是伟大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①韦应物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涧竹林园。高斋犹宿远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②萧疏空掩门。时忆故交那得见,晓排阊阖③奉明恩。[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免职闲居沣水善福寺时。精舍:出家人修炼的场所。②生事:日常生活的一切事务。③阊阖(chānghé):宫门,借指朝廷。(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首联通过“万木丛云”和“碧涧竹林”等意象,生动地营造了一种幽静清雅的氛围。B.颔联中“远山曙”和“寒雀喧”运用视听结合,展现了诗人寓居环境的宁静与生机。C.颈联塑造了诗人不慕名利、淡泊自守的形象,他厌倦世俗纷扰、向往回归自然的生活。D.整首诗借景抒情,通过绘精舍周围环境,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尘世的淡漠。(2)请简要分析本诗如何通过对比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解答】(1)D.“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尘世的淡漠”错误,以偏概全。整首诗并非仅仅表达“孤独与对尘世的淡漠”,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友情和昔日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朝廷恩宠的期待。故选D。(2)本诗通过对比手法来表现闲居地的环境的多样性,如写到“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涧竹林园”,这里树木众多,高耸入云,往西还连接着山涧与幽深的竹林,一个静谧,一个富有生机,形成对比。第二联“高斋犹宿远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远山上的高斋之宁静与雾气散尽的庭院里鸟雀的喧闹形成对比,共同描绘了寓居环境的多样性与和谐。第三联“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疏空掩门”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诗人本希望被重用,但却被免职闲居,只能以淡泊之心对着流水,门前寂寥萧疏,对比强烈。尾联“时忆故交那得见,晓排阊阖奉明恩”写旧日的故交现在都不能再见了。后句暗示自己过去的宫廷恩宠生活,对朝廷恩宠满怀期待,现实却是“生事萧疏空掩门”,门前冷落凄凉。过去的荣光与现实的凄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答案:(1)D(2)①环境对比:“万木丛云”的静谧与“碧涧竹林”的生机形成对比,同时“远山曙”的宁静与“寒雀喧”的活力也构成鲜明反差,共同描绘了寓居环境的多样性与和谐。②理想与现实对比:诗人希望得到朝廷恩宠,而现实“空对流水”“生事萧疏”,对比强烈。③今昔生活对比:“晓排阊阖奉明恩”暗示了过去的宫廷恩宠生活,与现在“空掩门”的冷清形成对比,反映了诗人对过去与现在境遇的感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多年未见的老同学突然到访,张宁在家里宴请了老同学,为了表达对老同学招待不周的歉意,他引用了杜甫《客至》中“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两句。(2)某同学游览影视城,进入一个庞大的仿古宫殿建筑群,里面错综复杂,他一时竟迷失方向,不由得想起来杜牧《阿房宫赋》中“高低冥迷,不知西东”两句。(3)唐宋诗词中一些诗句运用“无声”二字构筑寂景境界,营造意蕴深广的审美空间,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两句。【解答】故答案为:(1)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重点字:飧、醅)(2)高低冥迷不知西东(重点字:冥)(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重点字:幽)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天空”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词,人们通常不会注意到“天”和“空”的区别。实际上,这两个字有着不同的指向。按照现代科学的划分,(A),这一区域其实一点都不空,充满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以及被电离的高层大气等,自下而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属于大气科学研究领域。在“空”之上,一直延伸到无穷远处,就是“天”,一般是天文学研究领域。从航空航天角度来看,航空活动,包括飞机、高空气球等的飞行都发生在大气层,属于“空”的范围;航天活动,如人造地球卫星的飞行,发生在几乎没有大气的高层区域,属于“天”的范围,在那里,卫星可以有效避开空气阻力、依靠惯性绕地飞行。①“空”与“天”之间是渐进过渡的,②并没有严格分界线。③国际航空联合会将距离地面高度100公里处确定为“空”与“天”。④低轨道的人造卫星其实仍在大气层内,⑤但大气非常极其稀薄,⑥也可以算作“天”的范围。除了地球,(B),因而也存在“空”与“天”的区别和关联。仅以太阳系来说,比如金星,表面大气密度及压力均为地球的90多倍,成分以二氧化碳、硫酸为主,底层温度高达460摄氏度;火星的表面大气虽然比地球稀薄得多,但偶尔也会刮起沙尘暴;木星主要由氢和氦组成,表面是浓密的大气;而水星、月球等天体,表面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