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诗经•采薇》教案
《诗经•采薇》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了解四
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
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诗经两首》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的爱情婚姻的向往以及为捍卫祖国的统一
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
了理解的难度。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
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通过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学习鉴赏,学生们有了一些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为本单元学习鉴赏《诗经》奠定了基础。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学习鉴赏《卫风•氓》。
二、整体感知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
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
当成经典,故称《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国风"中的
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
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
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
作有很大影响。
3.《卫风•氓》
《氓》是一首叙事诗,全篇都采用第一人称"我"(即女主人公)的口气来叙述,采用回忆
追述和对比的手法。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章节):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部分(3、4、5章节):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部分(6章节):"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作者顺着“恋爱一婚变一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
子的压迫与损害,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的强烈愿望和抗争精神。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解诗句:借助详细注释,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1)愆qian―拖延。(愆伏)
(2)垣yu旨n一矮墙,也泛指墙。(断壁颓垣)
(3)载……载……zai-------边……一边。(载歌载舞)
(4)咎泗——灾祸。(咎由自取)
(5)贿hui——财物。(行,受*)
(6)耽d台n—沉溺。(耽于幻想)
(7)陨yOn——落。(陨石、陨落)
(8)汤汤shang——水势很大的样子。(浩浩汤汤)
(9)爽一过失,差错。(亳厘不爽,屡试不爽)
(10)罔w3ng—没有。(置若罔闻)
(11)靡mi-无,没有。(靡日不思)
(12)夙兴夜寐一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13)遂——顺心,满足。(遂心如意)
(14)躬——自身。(事必躬亲)
(15)信誓旦旦一誓言诚恳可信。旦旦:诚恳的样子。
(16)老使我怨。老一同你白头到老。
2.朗读课文,把握诗的节奏与情感基调
(1)把握诗的节奏。课文三首诗都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在音群
和意群发生杆格不合的情形时,还是要按音群读,如"来/即我谋"要读成"来即/我谋"。通
俗地说,就是两字一拍。
(2)体悟诗的基调
朗读时,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当时的女主人公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个热情温柔的姑
娘呼之欲出。因此,这两章要表现热烈欢乐的情感,语调应明快、活泼。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女主人公”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在此已沦为夫权社会的T立弃妇。前后的形象形成极大的反差。因此,这三章要表现怨恨、沉痛
及对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语调必须低沉、哀婉、幽怨。
第六章,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感受和决心。这一章情感比较复杂,有怨情也有怀旧
之情,但更多的是清醒和刚烈,一反古代女子柔弱无奈的特性,严酷的现实使她坚强起来了,反
抗不公平的命运。至此,主人公形象丰满典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因而,
此章的'情感应随内容变化又以严正的控诉为主。
3.领悟主旨。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
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4.理解本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氓》是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
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
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广,"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
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婚后
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
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
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5.赋、比、兴手法在《氓》中的运用
本诗赋的手法被广泛运用,第一、二、五章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至被遗弃的经过。
比、兴集中在第三章前四句与第四章前两句。第三章前四句,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
桑意。这与后六句劝说形成对照,沉溺在爱情中的女子就像贪吃桑甚的斑鸠月瞬以至不能自拔。
第五章前二句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这样,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
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
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美貌而至衰老憔悴,这种兴兼有比的特
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结、扩展。《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
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
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冲刷更显出它夺目的光彩。希望同学们课后能阅读《郁风•谷风》、《君子于
役》、《七月》等,并尝试着把《谷风》与《氓》进行比较阅读,体味《诗经》的艺术魅力。
布置作业。1.《氓》在对比中怎样描写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认
识到什么?
2.从《诗经》的其他诗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品味这些比兴诗句的艺术效果。
附:板书设计
情节章节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热情、幸福手法
氓赋比兴
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对比
决绝(第六章)清醒、刚烈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鉴赏《采薇》。2.学习重章复唱的手法。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关于这首诗创作的时代,《毛诗
传》(西汉毛亨著)认为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宋代程颐同意这种看法,并发挥道:"此皆极道
其劳苦忧伤之情也。上能察其情,则虽劳而不怨,虽忧而能励矣。""上能察其情"明显是附会
之辞,因为从诗中很难体会到对在位者的感戴之心,所以难以断定它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汉
书•匈奴传》则认为是周懿王时候的作品,然而也没有确切的证据。
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
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一
种自豪感。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压着。
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
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
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
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
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
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
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
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
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
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2.了解重章复唱手法的运用。
”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说丈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
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
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先秦文学史》,人民
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
了主题。
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关
键词语"作""柔""冈『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
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抒情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
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渴载饥",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承
受的极限。
总结、扩展。课文节选了《诗经》两首,有描写爱情、婚姻的《氓》,有描写戍卒生活的《采
薇》。但只是略窥一斑,我们应以它为契机,扩大阅读面,更多地汲取《诗经》中的精华,丰富
我们文化底蕴。
《诗经》中重章复唱的手法非常普遍,希望同学们课外阅读《伐檀》、《硕鼠》、《无衣》、
《关睢》、《兼葭》,体味重章复唱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并尝试着把《无衣》与《采薇》,把《关
睢》、《兼葭》与《氓》比较阅读,这样对相近题材的了解会更全面辩证。
布置作业。1.把《采薇》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可以发挥想象,有所创新。2.背诵《采
薇》全诗和《氓》前两章。
《诗经•采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
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
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
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
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济舌动情境,是引导展开
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
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
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
"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怪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
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
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B)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
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A)乡愁即家园之思
B)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漂泊、远游、战争。
(2)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
话,抓住文本的关健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诗经・采薇》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能:把握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方:朗读、合作探究
3、情态:厌战、思乡
教学过程
1、导入(复习文学常识《诗经》)
或者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或者播放舞蹈《采薇》
或者欣赏名人大家的朗诵,在欣赏中初步奠定情感基调
2、初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多媒体展示)
孔疚(ji。)靡赞(mig。)、JKJftixianyun)
寰宇(h向n)神裔(yi潘馔(y旨。zhuan)
宅邸(di)逃遁(dOn)象弭(mi)
归聘(pin)四牡(mu源验(kui)
所腓(世i)雨雪霏霏(yCi)整饬(chi)
有感情朗读文章
3、再读课文,分析结构(提问)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
(手法-重章叠句,反复吟叹;
内容-比兴手法一植物生长,时间流逝,士兵焦虑痛苦与日俱增)
(二)、战争(未直写战争残酷,而写战车马高大,侧面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今昔对比,大雪纷飞,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4、析读课文,分析情感(合作探究)
①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普通士兵--离乡出征一--生活艰苦-
-内心伤痛一厌战一思乡
②问: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小组讨论,交流,选代表回答问题
或者看哪位同学手举的高,看起来比较活跃
或者找一个靠窗的',或者靠窗的同桌起来回答下)
表现:"日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说好要归,迟迟不归,君问归期未有期
(好,请坐,这位同学找的非常仔细啊,看来对文本把握的非常清晰,还有其他同学醋卜充
"忧心孑戚,我行不来。”一忧心忡忡,归心烧灼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今昔对比,大雪纷飞,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归纳小结(参照板书)
布置作业:写一段文字表达思乡情绪
板书设计
采薇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一比兴手法---重章叠句、痛苦焦虑
(二)、战争一四牡骐验---侧面描写---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雨雪霏霏---两相对比---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诗经•采薇》教案4
一、导入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从诗
经中走来的男子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哀婉凄美。
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采薇》这古老的歌谣!
二、简介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脸犹等外
族也经常入侵,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
感情。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检杳预习
(-)基础知识(齐读)
(二)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戌边作战时的苦况,
四、诵读课文
请学生记齐读。
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
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下面先由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吧!
请大家注意体会这位战士的情感变化。
教师配乐朗诵
五、品味经典
缘情入文轻吟低唱
刚才老师在诵读的时候,学生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变化吗?走进任何一篇诗经的作品,我们总
会被种种情思所缠绕,这首采薇也不例外,请学生找出这位战士的情感脉络。
板书:悲伤一喜悦------^伤
1—3节:悲
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
身处何时:莫一阳
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
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
怎么样表现: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一意象薇(怎么样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
重章叠唱: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
歌之"。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音乐感。
比兴:作一柔一刚比喻时间流逝
朗读
4一5节:壮
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
身处何时:春季
身在何方:战场(戎车既驾)
为何而壮: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
牡骐骤","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一日
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
怎么样表现:
1、侧面烘托
2、借景抒情一意象棠棣花(有没有借助什么意象?)
比兴: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军容之盛及声势之壮。
至此,全诗气势为之一振。
朗读
6节:悲
身处何时:冬季
身在何方:归途(昔来,是来征战;今往,是往家乡。)
(为何要回家时还会觉得悲?)
提示:
(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
万种感受。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
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所以这位战士唱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归家的喜悦因为对家
人自身命运的担忧都变得沉重起来。所以他说“莫知我哀"真是没有人没有人知道我的哀伤。
为彳可而壮:追忆过去,痛定思痛(当初离家时的场景,如今回家的艰难)
怎么样表现:借景抒情一意象杨柳、冬雪
1.借景抒情。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飘拂的柳丝这一意象来渲染昔日上路
时的依依不惜,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对比:将时序之"今一昔",景物之"柳一雪",人生之"往一来"剪接融汇,创造
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
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难怪后人把这四句论为诗经中最好的诗句。
朗读
以境化文巧妙想象
这位不知名的作者,在三千年前,根本不知道电影为何物,但他却分明是一个优秀的导演,
能用三个看来简单,其实却很动人的场景,将一个战士的形象塑造得深入人心。而我,行走在他
的文字间,我就像是一个演员,不,我就是那位战士。我的手指还有薇的清香,我的眼里也饱含
着忧伤。
这样一首诗,千百年来被人们用同的方式诠释,用不同的方式纪念,有人挥毫书写,有人深
情吟唱,现在我们听到的这一首乐曲就是采薇的新唱。我们也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
敬意与爱意吧,我有个设想,将这首采薇的乐曲拍成一部MTV吧,我想按照情感线索分三个镜
头来拍摄,第一个镜头我是这样安排的:
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士兵,俯下身子采摘着地上的逐渐变硬的薇菜,不
时抬起头远朗瞳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眼中区烁着一丛烈火:时而幻
化出家乡小桥流水,时而幻化出战场的刀光剑影……
接下来的两个镜头,我想请学生来帮我完成,请大家在音乐声中来帮我构思一下。
评语:
1、有景物、有神态、有心理,很生动的画面,很丰满的人物形象
2、把诗歌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3、真正把握了这位战士的情感脉搏
镜头二:一树的棠棣花灿烂地站在战地边的路口,军旗在料峭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
滚滚。将帅驾着高大的马车昂首而来,士兵们呐喊着奋勇杀敌。看!整齐的,精良的武器,无不
让脸猊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
镜头三: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回想出征
时杨柳的依依不舍,看看回乡时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可家乡还是那个可
爱的家乡吗?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向我们诉说着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让我们在《采薇》的吟唱中再次用目光抚平这位战士的心伤吧!(齐读)
六、拓展阅读:《十五从军征》
结束:
诗三百,思无邪,它是生命最原始的呼唤。古人与我们在时空里隔绝,却灵魂中相望。《诗
经》是一座宝藏,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
下课!
《诗经•采薇》教案5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
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
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
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
方法:结合注释,杳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
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
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一结合资料自学一合作学习一组织讨论一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目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
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诗经•采薇》教案6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诗经"六义";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从而体会戍
边将士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理解薇菜的生长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并逐步领
会戌边将士思念故乡及热爱祖国的感情。
2.通过赏析课文第六章,掌握诗歌鉴赏中的情景交融和反衬的表现手法,并能够结合全文分
析其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戍边将士的思归之情与保卫国家英勇顽强的精神。
体会戍边将士浓烈的思归之情。
课文是怎样通过描写薇菜来体现将士们情感的变化。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四课时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篇描写将士出征思念故乡的诗歌。本文重点在于体会将
士的思归之情。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诗经》中的《关雎》、《蓊葭》等篇目,对《诗经》
已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必修1第1单元的诗歌模块的学习,学生也初步接触鉴赏诗歌的方法,
相信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同学们能够较好地理解《采薇》所传达的情感和掌握鉴赏此诗的方法。
第1课时
一、导入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谢玄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优美的诗选自《诗经?小雅》中的《采
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TB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
至今。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
现手法。
三、《采薇》的写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
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狡猊
(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
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狡猊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
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初读全文,读准字音,大体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重点字词读音
3佥仅百n)猊(yOn)之故不遑(hu旨ng)启居载(z2i)饥载渴靡使归聘(pin)
王事靡霞(gU)不遑(hu台ng)四牡(m。)业业四牡骐(kui)骐
小人所腓径i)象弭(mi)鱼服脸犹孔棘价)雨(yO)雪霏(的i)霏
(二)听示范性朗读录音,把握文章主旨。
明确:这是一首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诗中叙
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第2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并从整体上把握戍边将士
的家国之思,那么课文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的呢?这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齐声朗读课文前三章,思考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第1-3章:戍边将士的思归之情
(-)赏析第一章:
(1)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
(2)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3)止:句末助词,无实意。
(4)日: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
(5)莫:通"暮",也读作‘暮"。本文指年末。
(6)靡(mi)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
(7)不遑(huang):不暇。遑,闲暇。
(8)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两
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
(9)脸(xian)猊(yUn):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第一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脸犹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休息,为跟脸犹来厮杀。
思考:第一章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兴的手法。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
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当时的兵
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
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二)赏析第二章
(10)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
(11)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12)载(z^i)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载??载??,即又??又??。
(13)或(shi):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
(14)聘(pin):问候的音信。
第二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三)赏析第三章
(15)刚:坚硬。
(16)阳: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17)靡:无。
(18)^(gu):止息,了结。
(19)启处:休整,休息。
(20)孔:甚,很。
(21)疚:病,苦痛。
(22)我行不来:意思是:我不能回家。来,回家。(一说,我从军出发后,还没有人来
慰问过。)
第三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杨。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小结: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诗歌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
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思考问题:
第1-3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第1-3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
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1)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
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2)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
有的音乐美。
第3课时
一、导入(复习式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前三章内容,主要通过薇菜的生长变化暗示的光流逝,表达了戌边将
士思念故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戍边将士的战争生活,进一步体会他们的浓
烈的家国之思。
二、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第四、第五章,思考课文是如何描绘将士们的戍边的战争生活的?
(-)赏析第四章
(23)常:常棣(棠棣),既紫茂,(fUyi)植物名。
(24)路:高大的战车。斯何,犹言维何。斯,语气助词,无实义。
(25)君子:指将帅。
(26)小人:指士兵。
(27)戎车:兵车。
(28)tt(mu):雄马。
(29)业业:高大的样子。
(30)定居:犹言安居。
(31)捷:胜利。
第四章译文: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
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二)赏析第五章
(33)腓(的):庇护,掩护。
(34)翼翼: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
(35)弭(mi):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一说弓两头的弯曲处。象弭,以象牙装饰
弓端的弭。鱼服,鲨鱼鱼皮制的箭袋。
(36)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37)棘(「):氤孔棘,很紧急。
第五章译文: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
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小结:第4-5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体现出了
将士们的自豪感和保卫国家的责任感。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
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三)赏析第六章
(38)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39)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40)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雨:音同玉,为"下"的意思。
(41)霏(的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42)迟迟:迟缓的样子。
(43)往:当初从军。
第六章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小结:第6章写戍边将士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
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
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
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第4课时
一、导入
通过前三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上把握了《采薇》的主要内容,也感受到了戌边将士的情感。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著名篇章,谢玄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
霏"是《诗经》中最优美的句子之一。那么《采薇》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
讨这个问题。
二、讨论探究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这四句诗是
怎样抒发主人翁的感情的?
(1)本诗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
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含在这两个画面之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
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有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
大的空间。
(2)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
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明媚的春光来反
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
(3)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
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
三、讨论分析《采薇》写作特色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
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
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姜斋
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
哀乐。”
再次,重章叠唱。它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
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四、做相关习题,深入理解反对这T修辞手法。
1、对比及其作用:
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使双方都更
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
对比的作用,主要是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
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两体对比,揭示好与坏,善与恶,
美与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f两面的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
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的看清问题。
2、衬托及其作用: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
修辞手法叫衬托。衬托又分为两种形式:
正衬:利用与主要形象相类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毛宗岗所说"写周瑜乖巧,
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即是。
桃花潭水深千石,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主要事物(本体)
《诗经•采薇》教案7
一.诵读(形式可以多样)诗歌,整体感知
1.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听录音,领会阅读技巧,明确本诗写作内容。
3.学生朗读诗歌,指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答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二.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1.翻译诗歌,强调文言重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小组讨论翻译,8分钟后,回报成果,老师总结并强调重点文言现象。)
2.大屏幕展示重点,提问检杳。
解释下列红颜色字词的含义:
(1)抱布贸丝。
(2)至于顿丘。
(3)匪我愆期,(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乘彼娓垣,以望复关。
(6)泣涕涟涟。
(7)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体无咎言。
(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10)之耽兮,不可说也。
(11)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1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1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4)二三其德
(15)靡室劳矣。
(16)夙兴夜寐
(17)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18)兄弟不知,(19)老使我怨。
(20)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1)信誓旦旦
三.通过"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探究一老师指导总结”的过程鉴赏领悟
1.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
2.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女子的形象?
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
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
温柔、坚强
3.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作用?
运用"我"(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更具亲切感、真实感。
4.说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的好处。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好处:结构上,(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是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
叙,一览无余;(2)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门窗行业市场拓展与渠道建设合同4篇
- 2025版宠物医院害虫防治与宠物健康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度镍氢电池关键部件研发与制造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慧交通管理系统询价合同协议书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采购合同样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奶业集团奶制品品牌授权及销售合同
- 2025年度路灯采购安装及LED照明产品研发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机关办公楼物业智能化升级改造服务合同5篇
- 2025年度智能化培训学校教师团队聘用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模特广告代言聘用合同
- 数学-山东省2025年1月济南市高三期末学习质量检测济南期末试题和答案
- 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社招2025年学习资料
- 河南退役军人专升本计算机真题答案
- 湖南省长沙市2024-2025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 船舶行业维修保养合同
- 驾驶证学法减分(学法免分)试题和答案(50题完整版)1650
- 2024年林地使用权转让协议书
- 物流有限公司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
- 2025届江苏省13市高三最后一卷生物试卷含解析
- 产钳助产护理查房
- 招聘专员转正述职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