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题训练】考点08 本文 (某段) 运用什么表达方式-统编版2025年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_第1页
【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题训练】考点08 本文 (某段) 运用什么表达方式-统编版2025年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_第2页
【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题训练】考点08 本文 (某段) 运用什么表达方式-统编版2025年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_第3页
【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题训练】考点08 本文 (某段) 运用什么表达方式-统编版2025年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_第4页
【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题训练】考点08 本文 (某段) 运用什么表达方式-统编版2025年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题训练】考点0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统编版2025年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让教学更有效____________精品|语文学科

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考点08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常见问法:

某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万能公式: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1、记叙作用:使读者对文章中所叙述的事件和人物经历一目了然。

2、描写作用: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具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议论作用:①承上启下②统领全文③引发读者思考④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⑤突出中心⑥升华主题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说明作用:对相关事物做必要的说明,便于理解。

阅读精练: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3分)

不屈的腿

初春的一个早晨,我来到西湖公园,四周雾茫茫的。突然,一阵奇怪的脚步声由远而近。我闻声望去,朦胧之中出现了一位军人。①他上身穿褪了色的军绒衣,下身穿绿军裤,一条裤腿却空着。他拄着一副拐杖,依靠着他那仅有的一条腿在练习跑步。一阵阵急促的拐杖触地声,在寂静的公园回荡。

我与他虽然素不相识,不知怎的,却情不自禁地跑到军人面前关切地说:“同志,您歇一会儿吧!"不,还有两圈。”回答声伴着喘气声,听起来那么不舒服。他不停地摆动着双臂,用劲撑着拐杖,昂着头,一条腿不断地跑着,跑着。突然,他用力太猛,一根拐杖倾斜了一下,失去了平衡,跌倒了。我赶紧上前,正要扶他。“不,我自己能起来的!"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②只见他右手吃力地撑着地面,艰难地挪动身躯。③军人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难以忍受的痛苦……

跑步声依然回荡着,此时,它显得特别有力。那有节奏的触击声,就像一曲顽强的生命之歌。军人刚毅的面孔上,神情是那么专注,虽然初春寒气逼人,可他的脸上却渗出了晶莹的汗珠。

望着军人宽宽的肩膀、健壮的上肢和那一条不屈的腿,我觉得他的形象是那么高大。我想,前天,他曾在运动场上奔跑;昨天,他曾在炮火中冲绎;而今天,他失去了一条腿,然而他的生命之火正在更热烈地燃烧。他用体内沸腾的热血,去走更长的路……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2分)

素不相识:

2、细读文章第2自然段,军人的回答声“听起来那么不舒服”的原因是()。(2分)

A.军人说话结巴,语无伦次。B.军人的回答声伴着喘气声。

C.军人说话很难听。

3、“他的生命之火正在更热烈地燃烧。"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3分)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5、画线句子①②③分别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任选其中一句,分析该句所用描写方法的作用。(3分)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2分)

脚比路长

①古老的阿拉比国坐落在大漠深处,多年的风沙肆虐,使城堡变得满目疮痍,国王对四个王子说,他打算将国都迁往据说A的卡伦。

②卡伦距这里很远很远,要翻过许多崇山峻岭,要穿过草地、沼泽,还要涉过很多的江河,但究竟有多远,没有人知道。

③于是,国王决定让四个儿子分头前往探路。

④大王子乘车走了七天,翻过三座大山,来到一望无际的草地边。一问当地人,得知过了草地,还要过沼泽,还要过大河、雪山……他便掉转马头往回走。

⑤二王子策马穿过了一片沼泽后,被那条宽阔的大河挡了回来。

⑥三王子漂过了两条大河,却被一片辽阔的大漠吓退返回。

⑦一个月后,三个王子B回到了国王那里,将各自的沿途所见报告给国王,并都再三强调,他们在路上问过很多人,都告诉他们去卡伦的路很远很远。

⑧又过了五天,小王子C地回来了,兴奋地报告国王——到卡伦只需十八天的路程。

⑨国王满意地笑了:“孩子,你说得很对,其实我早就去过卡伦。”

⑩几个王子不解地望着国王——“那为什么还要派我们去探路"

国王一脸郑重道:“那是因为_________”。

是的,脚比路长,远方无论多远,只怕没有追寻的双足抵达。人生亦是如此,我们不怕目标的高远,只怕没有追寻的勇气、热情、执着……只要心头时时燃烧着坚定的信念,D地行进下去,就会惊讶地发现——很多所谓的远方,其实真的并不遥远。

1、文中A、B、C、D四处的横线上,选用哪个词语最合适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风尘仆仆陆陆续续美丽而富饶一往无前

B.C.D.

2、第自然段中的加点词语“郑重"的意思是___。第自然段中的加点词语“抵达”可以换成_________________。(2分)

3、请你联系上下文,把第自然段的内容补充完整,写在文中的横线上。(2分)

4、比较四个王子的探路过程,选一选。(填序号)(3分)

①前三个王子均_____________、,只有小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A.坚持不懈B.半途而废C.畏首畏尾D.不怕困难

②故事中对四位王子的描写采用了的写法。(1分)

A.对比B.想象C.照应

5、读了短文,你明白“脚比路长"的含义了吗用“”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1分)

6、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个人物说什么话呢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8分)

(一)种下田园梦

1930年,袁隆平出生在北平。6岁时,他和同学们去参观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园艺场。从那时起,袁隆平心中种下了一个田园梦,他盼着长大以后能去学农业。

(二)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了。在三年困难时期,袁隆平目睹了人们忍饥挨饿的情景,他暗暗立下誓言:要研究杂交水稻,让人们不再挨饿。

想要培育出优质的杂交水稻,需要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株。夏季,农场里的水稻又扬花了。每天正午,袁隆平都会出现在水稻田里。毒辣的太阳下,袁隆平沿着田垄(lǒng)一行行地寻找,他拿着放大镜认真地观察那点点开放的稻花,仔细地分辨。袁隆平和助手先后勘查了14万株正在扬花的水稻,终于找到了第一株雄性不育的植株。袁隆平曾说:“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最好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绝大部分实验都是失败的,不会那么一帆风顺。"正是由于这种脚踏实地、不惧失败的精神,他和他的团队最终成功研究出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

(三)永远的怀念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逝世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以各种方式寄托哀思,表达对衰老的救重和悼念。这位老人为解决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饥饿问题倾尽了一生。虽然他离开了,但他留下的种子已然改变了世界。

1、为选文第(二)部分拟写一个小标题:___。(1分)

2、文中画“”的句子通过对袁隆平的描写,表现了他

的品质。(2分)

3、根据选文内容判断对(√)错(×)。(3分)

①园艺场给袁隆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他立志研究杂交水稻。()

②从画“"句子可以看出袁隆平脚踏实地、不惧失败的科研精神。()

③“他留下的种子已然改变了世界”说明了袁隆平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4、你认为纪念袁隆平爷爷最好的方式是什么?(2分)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1分)

春天的楠竹林

徐鲁

①江南三月,青青的楠竹林里,也迎来了生机勃勃的爆笋时节。

②竹林爆笋,那真是一种激动人心的生命景象!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天的默默积

蓄,泥土下的幼笋已经具备了足够破土而出的力量。伴随着淅沥的春雨,迎着和煦的南风,应和着隆隆的春雷的呼唤,一株株粗壮的幼笋,仿佛在瞬间爆发出了一股伟力,奋力拱开了在泥土和腐叶下纠结交错的竹鞭,甚至“哗"的一声就顶开了压在地面上的巨大的顽石。像鸡雏顶破蛋壳,像幼蝉冲破蝉蜕,像蚕蛹穿破蛹衣,那一株株幼笋,是一种静谧的、绿色的生命力的爆发。它们从厚积的枯叶和泥土下脱颖而出,在一瞬间,似乎只有一个念头、一个目标:冲破束缚自己的箬壳,扩展开翅羽状的枝叶,向上,向上,再向上!

③在春天的楠竹林里看爆笋,同样也让人觉得惊心动魄、蔚为壮观。

④在八百里洞庭湖边,我见过竹竿上有着紫褐色斑点的斑竹,即传说中的“湘妃竹”。

在四川广安乡村,云遮雾罩的川西坝子一带的农家院落里,我见过一丛丛的慈竹。在云南的少数民族村寨里,我见过美丽的凤尾竹,又叫观音竹。在赣南井冈山地区,我也见过满山满岭的毛竹……然而,众多品种的竹子里,最让我难忘的,还是要数遍布鄂南大地上的楠竹。

⑤在江南农村,随处可见的竹椅、竹床、竹席和竹毯,农民头上的竹笠、肩上的扁

担、手上的提篮,建筑工地上的竹板、脚手架,江河里的竹排,新农村建设中的屋舍栋梁,还有集贸市场上的竹筷、竹帘、竹杖、竹扇,甚至我们书桌上的竹纸、笔杆、笔筒和各种竹器工艺品……哪一样不是楠竹的奉献呢!

⑥一片片楠竹林,在那幽深而多雾的山冈和山谷间,以群体的坚强、蓬勃和进取之

心,向着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和人世间,呈现着生命的欢乐、清新与美丽,呈现着对乡土的忠贞、依恋和守望。

⑦春天的楠竹林,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无可阻挡的自然力与生命力的启迪,而且蕴含

着勇于进取、乐观向上的“正能量"。诗人郭小川在《楠竹歌》中赞誉道:“她一身光洁,不教尘土染青枝……风来雨来,满身飒爽英姿;霜下雪下,照样活跃不息……”在鄂南,透过阳春三月楠竹林里爆笋的奇观,你还会发现一个来自泥土和自然的生命秘密:成熟的笋与竹,都是金色的。

本文以“楠竹林"为线索,依次写了以下几部分内容:___→

作者心中楠竹相对于其他竹的地位→___→总结楠竹的精神内涵。(2分)

文章是写楠竹,第④段为什么要提及湘妃竹、慈竹、凤尾竹和井冈山的毛竹(2

分)

3、第⑤-⑦段写出了楠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可贵的品质。(2分)

4、第⑦段引用诗人郭小川的《楠竹歌》,有什么作用(2分)

5、阅读时要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下面都是阅读这篇文章时可能想到的:

①看到题目“春天的楠竹林”,我想到了有关季节与植物之间不同的联系。

②阅读这篇文章时我想到关于竹子的词语、诗句。

③由楠竹可贵的品质,我想到了其他和竹子一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选择一项你最有共鸣的,把想到的具体内容写下来。(也可以写上面没有提到的方面)(3分)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0分)

我爱家乡的秋夜(节选)

①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②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托着一颗颗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洒在细密的竹叶上,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洒在浓黑的小草上。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柿子园里,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

③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每夜幕降临,他们就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癞蛤蟆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像男高音似的唱着歌,歌声粗犷嘹亮;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这些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人们听着这美妙的曲声,带着微笑甜甜地进入梦乡。

④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柳条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要开始了。

1、用“"画出第②段的中心句。本段主要采用了(动态静态)描写的手法。本段重点描写了和这两处的景物。(4分)

2、按照上一题的分析过程读第③段,并将分析的成果写到下面的方框里。(2分)

3、“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不可能出现在这幅“水墨画"中的是哪一项()(2分)

A.月光下的竹林B.草原上奔驰的野马

C.一望无际的田野D.迷人的柿子园

4、对短文的理解不恰当的是哪一项()(2分)

A.文中的静态描写主要借助视觉和想象,勾勒出家乡夜晚风景的美丽。

B.文中的动态描写主要借助听觉,体现了家乡的夜晚充满生气的特点。

C.本文开头总体说家乡的秋夜是素雅、幽静的,第③段与开头表达的意思前后矛盾。

D.本文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勾勒出了两个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秋夜的热爱。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1分)

要善于“折叠”自己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红军长征途中的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被称为走“之"字路线。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_________________。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想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与自己较劲才能有长进。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1、第②、③、⑤段围绕观点讲了_____________、和___这三方面的内容。最适合填在第④段横线上的内容是()(填序号)(3分)

A.“折叠"是速度的叠加___B.“折叠”是简单的累积

C.“折叠"是耐心的坚持___D.“折叠”是平凡的重复

2、引用名人名言是写作表达的好方法。下面这段话最适合放在第段。(2分)

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3、对于本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②段通过四渡赤水的例子来说明要想成功就必须走“之”字路线。

B.第③段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和列举事例的方法来说明观点。

C.第③段罗曼·罗兰话语中“死"的意思是没有创新,缺乏新的生命活力。

D.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要表达的意思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致的。

4、题目“要善于‘折叠’自己"指的是什么联系短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4分)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9分)

二十一世纪的能源

飞机在蓝天上翱(áo)翔靠什么?火车在轨道上奔驰靠什么?轮船在大海里遨游靠什

么?它们靠的都是能源。

当今,我们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天然气。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一些新

的能源将得到普遍使用。

威力最大的能源要算原子能。1吨铀(yǒu)产生的能量,大约相当于200万吨煤。一

座功率1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

一天要烧掉上千吨煤,如果改用铀,只要0.5千克就够了。有了原子能,一些从前

办不到的事,都将变成现实。比如潜艇可长期在深海里潜行,十几年不用加燃料。我们

还将看到更多的使用原子能做动力的巨型船舰出现在海洋上。据预测,21世纪原子能发

电量将占世界总发电量的三分之一乃至二分之一。铀在地球上的储量虽然不多,但也足

够人类用上两千年!

最清洁的能源要算太阳能。据估计,地球表面从太阳获得的能量总和,比目前全世

界各种能源产生的能量总和要大1万倍。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价格低廉,而且

又不会带来污染。人类将建设许多太阳能发电站。由于夜晚没有太阳的照射,太阳能发

电站无法发电,于是人们想出了一种办法,就是把太阳能收集器送到离地面23000千米

高的固定轨道上,这样,收集器在一天中就可以有23个小时沐浴在阳光之中,不断地接

收太阳能,再用微波把能量输送到地面上。这样,地球上的人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太

阳能了。太阳能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太阳能温室、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住

宅、太阳能干燥器、太阳能冷冻机,这些都将成为我们生活的伙伴。

最便宜的能源要算地热能。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像一个大锅炉,越往地下越热,距地

面5千米深处的温度可达300摄氏度以上。地热也可以用来供热取暖。

未来新的能源不止这几种,还有很多很多。潮汐的涨落,海水表面和深部的温差,

呼啸的大风,都将被人类利用起来发电,甚至连垃圾也能收集起来发电,成为一种能源。

1、下列几组能源,可以堪称理想能源的是()。(2分)

A.煤、石油、太阳能B.太阳能、原子能、天然气

C.太阳能、潮汐能、风能D.原子能、煤、地热能

2、下列不能表现原子能威力大的一项是()。(2分)

A.用原子能做动力的潜艇在深海潜行,十儿年不用加燃料。

B.一座功率1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一天要烧掉上千吨煤。

C.1吨铀产生的能量,大约相当于200万吨煤。

D.更多的用原子能做动力的巨型船舰将出现在海洋上。

3、短文主要写了和两种新型能源,次要写了

等其他新型能源。(3分)

4、第3自然段画线句子中的几个数字,将煤和铀的作比较,写出了

_________________。(2分)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0分)

痴鸡(节选)

曹文轩

①那年春天,我家的一只黑母鸡正趴在鸡蛋上想孵小鸡。但母亲并不打算让它孵,给了我一根竹竿,让我把它吓醒。

②我跑过去将黑母鸡撵起来。它在前面跑,我挥着竹竿在后面追。从屋前追到屋后,从竹林追到菜园。我追赶的速度不断加快,黑母鸡的速度却越来越慢,翅膀也耷拉下来,还不时跌倒。见竹竿挥舞过来,它只好又挣扎着爬起,继续跑。

③我终于筋疲力尽地瘫坐在草垛底下。黑母鸡钻到了草丛里,一声不吭地将自己藏到傍晚。第二天,它“咯咯咯”地叫着,依旧寻觅着鸡蛋。但它一下子就瘦损下来,似乎只剩下了一只空壳。本来鲜红欲滴的鸡冠失了血色,一身漆黑的羽毛也失去了光泽。

④其他鸡趁机捉弄它,它们不是群起而追之,便是群起而啄之。它毫无反抗的念头,也无反抗的能力,在追赶与攻击中,只能仓皇逃窜,最后蜷缩在角落里。

⑤过不几天,大姨妈家送孵出的小鸡来了。

⑥黑母鸡一听到小鸡叫,立即直起颈子,随即大步跑过来,翅大身轻,简直像飞。它要做鸡妈妈。但那些小鸡一见了它,就像小孩见到疯子,吓得四处逃散。它四处去追那些小鸡,追着了,就用大翅将它们罩到了怀里。那被罩住的小鸡,就在黑暗里惊叫,然后用力地钻出来,往人腿下跑。它东追西撵,弄得四下里一片“叽叽叽"的惊叫。

⑦母亲专门将邻居家的毛头请来对付黑母鸡。毛头做了一面小旗,将这小旗缚在黑母鸡的尾巴上。毛头将它松开后,它误以为有什么东西向它飞来了,惊得大叫,发疯似的跑起来。

⑧黑母鸡钻进了竹林,那面小旗被竹枝勾住,终于从它的尾巴上被拽了下来。它跌倒在地上,很久未能爬起来,张着嘴巴光喘气。可是,黑母鸡依旧痴心不改。

⑨然而,过了两天,黑母鸡却不见了,无论你怎么四处去唤它,也未能将它唤出。一个星期过去了,也未见到它的踪影。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我和母亲正在菜园里种菜,忽然隐隐约约地听到不远处的竹林里有小鸡的叫声。再寻声望去,眼前的情景把我俩惊呆了。

⑩黑母鸡领着一群小鸡正走出竹林,来到一棵柳树下。当时,正是中午,阳光明亮照眼,微风中,柳丝轻轻飘扬。那些小鸡都已显出羽色了,在黑母鸡周围欢快地觅食与玩耍。再细看黑母鸡,只见它神态安详,再无一丝痴态,鸡冠也红了,毛也亮亮闪闪的,又紧密又有光泽。

1、读第①~⑧段,黑母鸡因“发痴”而吃了许多苦头,请抓住关键词概括,完成思维导图。(2分)

2、短文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黑母鸡因“发痴"而吃的苦头,这样写的目的是()。(2分)

A.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位伟大的母亲,必须先吃苦头

B.表达了作者对伤害动物的行为的谴责,呼吁大家保护动物

C.表达了“我们”一家对黑母鸡的无比厌恶

D.表现出黑母鸡对做母亲的执着,赞颂母爱的伟大

3、读第⑥段两个画“______"的句子,注意加点字,从中你读出了什么?(2分)

4、短文中前后两次写到黑母鸡的样子,请用“﹏﹏”画出来。这样前后对比,突出了黑母鸡_______。(2分)

5、说一说你对短文题目“痴鸡"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

一、1、文中指我和独腿军人从来不认识。

2、B

3、军人虽然只有一条腿,但是凭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必将战胜种种困难,迎来灿烂的生活。

4、初春的早晨,一位独腿军人拄着双拐练习跑步。他摔倒了,不愿别人扶他,自己爬起来继续练习跑步,“我”觉得那跑步声是一曲顽强的生命之歌。

5、①外貌描写②动作描写③神态描写;句子②。独腿军人跌倒后,坚持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来。“撑"挪动”写出了他站起来的艰难,体现了他顽强不屈的精神。

二、1、A.美丽而富饶B.陆陆续续C.风尘仆仆D.一往无前

2、严肃认真示例:到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