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学院《婚姻家庭与继承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_第1页
重庆三峡学院《婚姻家庭与继承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_第2页
重庆三峡学院《婚姻家庭与继承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_第3页
重庆三峡学院《婚姻家庭与继承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_第4页
重庆三峡学院《婚姻家庭与继承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考场____________准考证号学校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考场____________准考证号…………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第1页,共3页重庆三峡学院

《婚姻家庭与继承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批阅人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县有一伙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称霸当地,为非作歹,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秩序。张某参加该组织并按该组织授意杀害了丁某全家。张某的行为构成()。A.参加恐怖组织罪B.参加恐怖组织罪、故意杀入罪C.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故意杀人罪D.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2、马克思称()是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A.英国《自由大宪章》B.美国《独立宣言》C.法国《人权宣言》D.英国《人身保护法》3、《左传》载,“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其中“贼”指的是()。A.掠人之美B.杀人无忌C.贪以败官D.寇攘奸宄4、在建筑物致人损害的侵权案件中,建筑物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免责的事由不包括()。A.第三人过错B.受害人过错C.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无过错D.不可抗力5、犯罪的法律特征是()。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B.刑事违法性C.应受刑罚处罚性D.主观恶性6、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罪依照中国刑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A.应当减轻处罚B.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7、某甲因对社会不满,企图制造事故,使火车脱轨,遂在火车到达之前5分钟将一块大石头搬运到铁轨上,足以使火车发生倾覆。约2分钟后,某甲又将该石头搬离了铁轨,有效地避免了事故的发生。某甲的行为属于()。A.犯罪预备B.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C.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D.犯罪既遂8、甲冒充负责征兵工作的军官,向一家长谎称可帮助其子入伍,索要了5000元现金。对甲的行为()。A.应以诈骗罪定罪处罚B.应以招摇撞骗罪定罪处罚C.应以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定罪处罚D.应以诈骗罪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数罪并罚9、我国最早从西方引进罪刑法定原则的法典是()。A.《大清新刑律》B.《大清律例》C.《暂行新刑律》D.《中华民国刑法》10、甲在遗嘱中指定所留房屋归其子乙,存款归侄女丙。甲死之后乙、丙两人被告知3个月后参加甲的遗产分割。但直至遗产分割时,乙和丙均未作出是否接受遗产的意思表示。根据《继承法》规定,下列正确的是()。A.将乙、丙的行为均视为接受遗产B.将乙、丙的行为均视为放弃接受遗产C.将乙的行为视为接受遗产,将丙的行为视为放弃接受遗产D.将乙的行为视为放弃接受遗产,将丙的行为视为接受遗产11、甲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在其宅基地上盖了一栋楼房,未办理房屋登记手续。3年后甲死亡,其唯一的继承人乙将房屋卖给同村的丙,并交付丙占有使用。现该房屋的所有权人是()。A.国家B.甲所在村集体C.乙D.丙12、春秋时期,最早打破“不预设刑”、“临事议制”法律传统的诸侯国是A.郑国B.齐国C.楚国D.秦国13、甲在化肥中掺入泥土,销售金额达20万元,但并未对相关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对甲的行为A.应以诈骗罪定罪处罚B.只能以生产、销售假药罪定罪处罚C.只能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处罚D.因未造成严重后果,应认定为无罪14、关于法与社会关系的表述,以下哪一项表述是错误的?()A.法以社会为基础,法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于社会B.社会法以国家法为基础,社会生活中的法建立在国家实在法基础之上C.法通过对社会各种冲突利益的调和,保证社会秩序得以确立D.虽然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很重要,但宗教、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是法律所不能代替的15、在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中,下列情形不可以作为所附条件的是A.某人死亡B.冬季到来C.租赁期届满D.考上大学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有多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有()。A.全国人大可以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不适当的决定B.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C.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但不能改变D.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对最高人民法院的错误判决进行宪法监督,但不能改变或者撤销判决2、我国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强调实质平等,具体体现为()。A.农村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每一个少数民族至少应有一名代表C.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享有选举权D.精神病患者也享有选举权3、甲公司主张乙公司违约,乙公司则主张合同未成立,其理由是自己向甲公司发出的要约已经销销。在甲公司可以提出的以下理由中,哪些可以被法院认定为乙公司撤销要约下能成立的根据?A.乙公司在要约中确定了承诺期限B.尽管乙公司在要约中未定承诺期限,但甲公司接到要约后即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C.乙公司在要约中明确表示等待甲公司的答复D.甲公司发出承诺以后才收到乙公司撤销要约的通知4、下列财产抵押权的设立,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有()。A.正在建造的船舶B.正在使用的机床C.正在建造的航空器D.正在生产的半成品5、2010年,甲(15周岁)因琐事放火烧毁邻居家房屋后逃走,2014年因多次盗窃被抓获。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A.甲构成累犯,应当从重处罚B.对甲最重只能判处无期徒刑C.对甲的放火行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甲的行为构成放火罪和盗窃罪,应当数罪并罚6、连续犯具有的特征是()。A.针对同一对象B.犯罪故意的内容不同C.出于连续的犯罪意图D.数个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7、以御史台作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的朝代有()。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8、根据2004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B.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C.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D.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9、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下列选举一律采取无记名投票方法的有()。A.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B.乡级人大代表的选举C.国家主席的选举D.直辖市人大代表的选举10、没有财产内容的人身关系也可能与财产利益有密切关系的选项A.名誉权B.签订合同C.健康权D.肖像权11、伪证罪的主体包括刑事诉讼中的()。A.证人B.办案的侦查人员C.办案的检察人员D.翻译人12、根据宪法的规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权限范围包括()。A.罢免犯罪的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责成本市人民法院重新审理一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C.撤销本市某区人民代表大会的一项不适当的决议D.撤销本市人民政府的一项不适当的决定13、甲与妻子乙育有一子一女,儿子与其妻丁生有一子戊,儿子于2005年遇车祸死亡。儿子去世后,甲、乙老无生活来源,女儿丙拒不赡养,甲、乙主要由再婚的丁供养。甲于2010年3月死亡,留下房屋3间。依照继承法的规定,可以参加第一顺序继承的人有A.乙B.丙C.丁D.戊14、甲欠乙5000元,乙多次催促,甲拖延不还。后乙告甲必须在半个月内还钱,否则起诉。甲立即将家中仅有的值钱物品九成新电冰箱和彩电各一台以150元价格卖给知情的丙,被乙发现。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乙可书面通知甲、丙,撤销该买卖合同B.如乙发现之日为2010年5月1日,则自2011年5月2日起,乙不再享有撤销权C.如乙向法院起诉,应以甲为被告,法院可以追加丙为第三人D.如乙的撤销权成立,则乙为此支付的诉讼费、差旅费应由甲、丙承担15、在我国,公民和人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差异表现在()。A.法律地位不同B.范畴不同C.范围不同D.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不同三、问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25分)1、(本题5分)某年5月,甲、乙、丙、丁4人自愿组成一个合伙采石组,共同劳动,按劳取酬,并推举甲为负责人,但未签订书面协议。数月后,戊要求人伙,经甲、乙、丙、丁全体同意,戊也加人了采石组。此后,5人进行了2次分红。当年10月某日,5人在某工地进行爆破采石时,按照分工,由乙、丙、丁担任警戒,戊负责爆破,甲予以协助。因炮眼有渗水,戊决定采取先装导火索后装炸药的危险爆破法,甲说这样太危险,戊说只能这样了。为了赶时间,甲只好默认。当戊向炮眼装炸药时,因炸药上已装导火索,戊刚装好,炸药即爆炸,戊被炸伤双眼,经医治无效,左眼失明,并花去医药费近1万元。戊要求甲、乙、丙、丁赔偿损失并承担自己的生活费,被拒绝,戊诉至法院。试分析:甲、乙、丙、丁、戊之间的法律关系,戊的行为性质以及该案应如何处理?2、(本题5分)简论我国违宪审查制及其主体、对象、基本程序和基本内容。3、(本题5分)试论物权的保护。4、(本题5分)简述伪证罪的犯罪构成要件。5、(本题5分)凡律令该载不尽事理,若断罪而无正条者,引律比附。应加应减,定拟罪名,转达刑部,议定奏闻。若辄断决,致罪有出入者,以故失论。——《大明律》卷第一“断罪无正条”请结合上述材料,根据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回答下列问题:(4)明律关于比附立法的意义何在?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30分)1、(本题10分)甲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