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版(2024)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人教版(2024)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人教版(2024)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人教版(2024)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人教版(2024)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版(2024)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有学者指出,《等待戈多》中的主人翁——戈多是一个抽象化的符号,充当的是等待的替代物,“一切都寄托在他身上,没有他,我们就完了,因此,我们一直等待戈多”。该作品的创作实际上表达了A.对现实世界的绝望B.对心理活动的关注C.对理性的孜孜以求D.对工业社会的期许2、亚历山大经过10年的征战,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埃及,他自称法老之子;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帝国的制度。他还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马其顿的方式训练波斯士兵。亚历山大采取的这些统治措施A.其目的是缓和民族矛盾,维护帝国统治B.有效维持了亚历山大帝国长时间的统治C.对希腊化时代的文化没有任何的影响D.企图以波斯文化改造希腊文化3、“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来自北面的入侵者印欧人与来自南面的入侵者闪米特人为争夺这块肥沃的大河流域地区而展开长达数千年的斗争的历史。”此观点强调了()A.人类文明的冲突B.古代战争的目的C.地理环境的影响D.历史形成的残酷4、下表是与棉花种植或棉布相关的历史记载,据此推论合理的是()。记载材料出处“木棉亦西城所产。近岁以来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元)《农桑辑要)“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农书》“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天工开物》“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农政全书》

A.棉花经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B.元朝棉花种植成本高于养蚕缫丝C.棉纺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D.清朝南北之间经济差距继续扩大5、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面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体现辩证智慧的态度是()A.和而不同B.兼收并蓄C.各美其美D.合理扬弃6、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说过,对国家统一的终极性诉求使中国对集权的容忍度远远大于别国。由此可知A.大一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B.中央集权塑造了国人的文化心理C.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央集权制度D.集权制度是中国人的终极性诉求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7、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9题,共18分)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11月1日零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正式启动。中外历史上,人口的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统一天山南北,为尽快恢复战后新疆经济,清政府实行各种形式的屯田,鼓励内地民众出关屯垦。新疆建省前后,清政府废除民族隔离政策,鼓励内地民众前往天山南北屯垦;经商。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途经哈密,记道:“其语与华言大异,然能华言者亦多。”随着大量汉人进入新疆,加上清政府广设义塾、开办学堂,教授少数民族儿童学习汉语文,内地语言文化在新疆尤其是南疆得到广泛传播。1856年俄国人瓦里汉诺夫到喀什噶尔考察时发现当地维吾尔族“向中国人学到一些艺术和技艺,借用不少词汇,中国的一些建筑、服装、阔绰奢侈的用语和词汇移入当地人的语言中,尤为众多的词汇借用于书面行文中

——赵海霞《论清代新疆民族迁徙及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材料二排外主义在美国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后;在19世纪末由民间运动发展为一股要求限制移民的政治势力,渗入到美国移民政策中,成为了国家政策。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1897年到1917年,国会又迫于“限制移民联盟”的压力,要求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后来这一条也成为了法律。1921年,美国又出台了《1921年移民法》,这部新的移民法规定,除了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还对各国每年的移民数额进行限制,即每年各国移民美国的人数是1910年人口普查时该种族在美国人口的3%,这就意味着,之前已受到移民法限制而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

——瞿茜、李其荣《论二战前美国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义》(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清朝人口流入新疆的原因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移民政策中推行排外主义的特点及原因。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儒家重视人的价值,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自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可谓知矣。”孔子自己也坚守“不语怪、力、乱、神”,把人事放在首位。“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具有比较强烈的非宗教意识和倾向。孔子之后,儒家也基本上是反宗教、反出世的,儒家学者都十分强调人事。儒家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的经典,也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摘编自丁卯《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儒家“反宗教”的历史因素。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其中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节日,下表反映了端午节俗的演变:。时期。

地域。

纪念人物。

农历五月初五的习俗。

两汉以前。

中原;长江中下游、吴越等地。

待考证。

源自先秦的夏至节;主要有祭神;采药、挂艾叶、祈求丰收、禳除灾害等活动。

两汉。

山西部分地区。

介子推(割股啖君)

西汉时;确定了端午仪典,端午成为全国的重大节日。主要有采兰沐浴;系五色丝、用桃木板辟邪等禳灾祛害、祈祝平安等活动。

苏南;浙北。

伍子胥(忠贞贤能)

伍子胥(忠贞贤能)

绍兴。

曹娥(孝女)

曹娥(孝女)

梧州。

陈临(勤政爱民)

陈临(勤政爱民)

许多地区。

屈原(爱国爱民)

屈原(爱国爱民)

南朝。

南方。

屈原。

主要有吃粽子;系五色丝、竞渡等活动。

隋唐。

全国。

屈原。

端午节俗大体定型;主要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射柳等活动。

——据蔡靖泉《端午为屈原的节俗演变与文化意义》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端午节俗历史流变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端午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题材电视剧是大众喜爱的剧集类型,但其中常有历史错误。材料一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官渡之战前夕,____,袁、曹二军开饭,____材料二在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生活于宋朝)去找一灯法师疗伤,遇到了一灯法师的徒弟,____材料三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____从材料中画线部分找出两处不符合史实的表述,写出序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12、历史上形成的亚洲儒家文化圈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时期;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朝鲜;日本,南被越南,形成汉字文化圈,又称“儒家文化圈”。考察某一文化圈的形成,固然要从一定的社会着眼,也要从文化的载体——具体的人出发。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一方面是为了输入唐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同时也是为了进行朝贡贸易。“遣使来朝,因请儒士授经。诏四门助教赵玄默就鸿胪寺教之所得锡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材料二先秦时期的一部文献提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个都城设计原则为历代王朝所遵循,并远播海外,为周边的亚洲国家所接受。所以在广大的汉文化国内,出现许多中国式的城。

朝鲜历史上曾经为中国的藩属国;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李氏朝鲜的景福宫得名自《诗经》“君子万年,介尔景福”,其正殷勤政殿是举行仪式以及接受百官朝会的地方,地基明显高于其它宫殿。

——据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等整理材料三近代以来;随着列强的入侵与西方文明的输入,儒家文化圈既有格局发生裂变。在中西文明的大碰撞中,“中弱西强”的现实动摇了中国作为儒家文化圈核心的地位,中国展开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历程。

——摘自曾光光《近代以来儒家文化圈的裂变与走向》几万万被压迫的;沉睡在中世纪停滞状态的人民觉醒过来了;他们要求新的生活,要求为争取人的起码权利,为争取民主而斗争。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的展开,标志着20世纪初所揭开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阶段。

——摘自《亚洲的觉醒》(1913年)(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从“人”的角度,分析儒家文化圈在唐朝逐渐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写出这部“文献”的名称,说明景福宫如何体现儒家思想。

(3)近代以来,包含儒家文化圈国家在内的众多亚洲国家“向西转”时也逐渐“觉醒”。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①从思想解放潮流的角度,简述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历程。②指出《亚洲的觉醒》的作者并解释“亚洲觉醒”的内涵。13、生产方式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材料一北部的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是一位恶毒的神。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西亚和希腊经济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对文明形态的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帙之伟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于现代科学的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

——摘编自郭应德《阿拉伯中古史简编》材料三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摘编自(美)菲利浦·希提《阿拉伯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谈谈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

(2)综合材料,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经济文化中的作用。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据历史文献提供的数字估算;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另外,波斯帝国战败投降后,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掳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炬。最后掳走的黄金数量惊人,需要5000头骆驼和2万头骡子驮运。亚历山大在进军途中,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就是那时兴建的。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国家产生的影响。

(2)亚历山大帝国虽曾辉煌但却是昙花一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美国实行移民限额制度,严格限制外来移民,甚至将50万墨西哥移民逐回墨西哥。二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1942年,美国先后同墨西哥等国签订了引进劳动合同的协议。同时,鉴于中美同盟;抗击日本,1943年,废除了所有的排华法案,每年给予中国105名移民限额。二战结東后,美国决定把移民制度同共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1952年颁布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中加强了对移民的政治甄别和管理,禁止共产党人入境。20世纪60年代,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美国颁布《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禁止任何政府官员以国籍、种族和宗教为由歧视移民。该法案生效后,引发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移民美国的热潮。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

——摘编自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影响移民政策变动的原因。

材料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洋插队”到90年代的“闯东欧”,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2000-2005年,美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移民潮,有35.5万中国人移民美国。海外移民的增长,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1993年完全放开自费留学以后,出国接受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学生大幅度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1978年至2004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81.49万人,留学国别108个。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3.29万人,约占出国留学人数的24.95%。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留学生通过留学途径转变为国际移民。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并说明中国海外移民的影响。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3题,共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语境来看;中国文化历经驳杂生成;一统确立、吸纳同化的强盛自主发展之后,逐步进入本能抵制、部分认同、全面接受的动摇式微时期,在新千禧的近十年间,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人们特别是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中国文化开始步入复兴重建时期。

结合中国文化史相关知识,围绕中国文化的发展主题提出相关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合理,史实准确。)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秩序的看法。在中国历代刻印的“华夷图”“广舆图”中“都把周边国家的位置标得模糊不清,中国的区域画得颇大,而汪洋大海却绘得很小”,认为中原地区的文化优越于四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是天下之文化或文明的中心,并形成了一种“华尊夷卑”的观念。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天下观”受到了挑战,从“天下”逐渐走向“世界”,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告别了自我封闭而成了世界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秩序的看法。在中国历代刻印的“华夷图”“广舆图”中“都把周边国家的位置标得模糊不清,中国的区域画得颇大,而汪洋大海却绘得很小”,认为中原地区的文化优越于四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是天下之文化或文明的中心,并形成了一种“华尊夷卑”的观念。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天下观”受到了挑战,从“天下”逐渐走向“世界”,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告别了自我封闭而成了世界思想文化的一部分。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摘编自郑大华《从“天下”走向“世界”——近代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形成与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顽强生命力的优秀思想文化。它包括从远古到鸦片战争以前形成的古代优秀文化和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形成的近代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主要有两点理由:从文化积淀来说,“积淀”是一个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持续过程;相对于“现代”来说,“近代”也成为“传统”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中国近代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发展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就在于它能不断吸收新的血液(包括外来文化)。——摘编自程潮《中国近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近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演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27分)20、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21、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2、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B【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将戈多抽象为人们等待的替代物,人们的希望和坚持的理由,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心理活动的关注,B项正确;《等待戈多》中的期望和等待体现的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望,A项错误;对理性的孜孜以求与“戈多是一个抽象化的符号,充当的是等待的替代物”不符,C项错误;《等待戈多》展示的荒诞场景表达的并未是对工业社会的“期许”,D项错误。2、A【分析】【分析】

【详解】

亚历山大建立统一的帝国后,为有效地统治广阔的疆域,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采取政策,其目的是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维护帝国的统治,故A正确;亚历山大帝国存在时间较短,亚历山大死亡后即宣告解体;亚历山大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建立“希腊化时代”文化,故B、C、D错误。3、C【分析】【详解】

材料中的观点表明古代北方印欧人及南方闪米特人入侵美索不达米亚是为了肥沃的两河流域,说明古代人口迁徙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C正确;题意没有提及文明和历史的残酷,故排除AD;题意只提及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古代战争的目的不仅仅是大河流域的争夺,故B排除。4、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木棉亦西城所产。近岁以来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可知,棉花产自西域地区,可能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A项正确;“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可知,种植棉花比养蚕缫丝更加方便,而且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材料并未对比养蚕缫丝与棉花种植的成本,排除B项;明代中期,棉纺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清朝南北之间经济差距继续扩大的信息,《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不可能记载清朝的历史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5、A【分析】【详解】

“和而不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主张通过协调“不同”,从而达到协调统一。材料“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面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可得出我们应该尊重文化多样性,做到和而不同,A项正确;兼收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不同的东西都吸收保存起来,各美其美指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合理扬弃指对原有事物既要抛弃其消极因素又要保留、发扬其积极因素,排除BCD项。故选A项。6、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国家的大一统使中国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国家的大一统对于中国起着重要的作用,故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并不是中央集权的重要作用,故B排除;中央集权制度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与题意不符,故C排除;中国人的终极诉求是长期维护国家统一,D与题意不符,故D排除。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7、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9题,共18分)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概括“清朝统一天山南北;为尽快恢复战后新疆经济”得出实现了对新疆的统一,新疆战后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根据“清政府废除民族隔离政策”“清政府实行各种形式的屯田,鼓励内地民众出关屯垦”得出清政府废除民族隔离政策,鼓励开荒屯田;根据“鼓励内地民众前往天山南北屯垦;经商”,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内地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

意义:根据“然能华言者亦多”“内地语言文化在新疆尤其是南疆得到广泛传播”得出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技术交流;丰富自身文化的内涵;提升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民族融合;根据“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得出有利于巩固西北边防,维护国家统一。

(2)特点:由“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得出运用文化手段推行;由材料中的“成为了国家政策”得出由民间运动发展为国家政策;由材料中的《排华法案》;《1921年移民法》得出通过立法形式推行排外主义;由材料中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得出对非西欧移民存在种族排外倾向。

原因:美国移民政策中推行排外主义政策的原因要从经济原因;文化原因、美国自身的种族主义思潮等多角度分析。根据材料“排外主义在美国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后”得出排外主义势力发展、移民与美国文化存在差异、种族主义思潮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影响等进行解答。

【点睛】【解析】(1)原因:实现了对新疆的统一;新疆战后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清政府废除民族隔离政策,鼓励开荒屯田;清朝前期内地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

意义:有利于巩固西北边防;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技术交流;丰富自身文化的内涵,提升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近代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

(2)特点:由民间运动发展为国家政策;通过立法形式推行;运用文化手段推行;对非西欧移民存在种族排外倾向。

原因:排外主义势力发展;移民与美国文化存在差异;种族主义思潮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社会矛盾激化。9、略

【分析】【详解】

因素:根据材“在中国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可归纳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价值;根据材料“儒家重视人的价值,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可归纳出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根据材料“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可归纳出孔子等思想家及儒家经典的推动;根据材料“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可归纳出中国古代是世俗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观念的影响及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也是重要因素。【解析】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价值;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孔子等思想家及儒家经典的推动;宗教观念与儒家伦理相悖;中国古代是世俗社会;小农经济占主导。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两汉以前:中原;长江中下游、吴越等地;两汉:山西部分地区、苏南、浙北、绍兴、梧州、许多地区;南朝:南方;隋唐:全国”得出由各地自发/区城性到全国性节日;据材料“两汉:介子推(割股啖君)、伍子胥(忠贞贤能)、曹娥(孝女)、陈临(勤政爱民)、屈原(爱国爱民);南朝:屈原;隋唐:屈原”得出由多种形象/多元到以屈原为主;据材料“祭神端午仪典主要有吃粽子、系五色丝、竞渡等活动”得出由繁复仪式到民众世俗活动;据材料“端午节俗大体定型”得出习俗逐步定型。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屈原(爱国爱民)”得出屈原的文化贡献和爱国爱民形象;据材料“隋唐:全国—屈原——端午节俗大体定型”并结合所学知识,隋唐统一利于文化传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交融;经济上,随着南方的开发,南方文化影响力增强;思想上,儒家文化的影响。

(2)据材料“屈原(爱国爱民)”得出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据材料“端午成为全国的重大节日”得出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民族认同/提高民族凝聚力(三取一);结合所学知识,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国角度,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文化自信(五取一);从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角度,有利于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二取一)。【解析】(1)特点:由各地自发/区城性到全国性节日;由多种形象/多元到以屈原为主;由繁复仪式到民众世俗活动;习俗逐步定型。

原因:隋唐统一利于文化传播;南方经济发展;文化影响力增强;屈原的文化贡献和爱国爱民形象;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交融;儒家文化的影响。

(2)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文化自信;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民族认同/提高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1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解答本题时,需根据电视剧中出现的历史元素,结合历史知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历史概念,把握好时空特征。因此可得出②,官渡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而玉米明朝才传入中国。③,黄蓉生活于宋朝,而《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品。④,“孝庄”是谥号,而谥号是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评价性文字,人生时不可能用“谥号”自称。【解析】②;官渡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而玉米明朝才传入中国。

③;黄蓉生活于宋朝,而《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品。

④,“孝庄”是谥号,而谥号是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给予的评价性文字,人生时不可能用“谥号”自称。12、略

【分析】【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一方面是为了输入唐朝的典章制度和文化”可归纳出朝鲜;日本等国的遣唐使、僧侣、商贾、学者、艺术家陆续来到中国访问学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等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

(2)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礼》是先秦时期社会行为规范的准则,因此根据材料“先秦时期的一部文献提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可知是《周礼》。体现:根据材料中的出处及规定可知,景福宫得名自儒家经典《诗经》,正殿地基高于其它宫殿,遵循儒家礼制,体现君权至上。

(3)本题小问相对开放,如选择①作答的话,可从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器物到制度在到思想文化)的角度作答即可;如选择②作答的话,需要结合当时帝国主义抓紧对外扩张的家脚步及亚洲国家抗争的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解析】(1)唐太宗等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朝鲜;日本等国的遣唐使、僧侣、商贾、学者、艺术家陆续来到中国访问学习。

(2)《周礼》。景福宫得名自儒家经典《诗经》;正殿地基高于其它宫殿,遵循儒家礼制,体现君权至上。

(3)选择①:新思潮萌发(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成熟;民主共和思想兴盛、民主科学思想高涨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等。

选择②:列宁。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亚洲的侵略,中国、印度等国开展民族民主运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特点:古代西亚农耕经济占主导;古代希腊工商业经济占重要地位(海外贸易发达)。

影响:两河流域形成和平自守的大河文明;古代希腊形成开拓进取的海洋文明。14、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得出将东西方文化进行兼容并包,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宗教传统,创造出独特的阿拉伯文化。原因: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主要原因包括地处东西方的传统商路的中心;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疆域的扩大;阿拉伯帝国统治者及民众的好学精神及知识创造等。

(2)作用:根据“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可得出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传播各民族文化,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和桥梁;对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均作出了巨大贡献等。【解析】(1)特点:将东西方文化进行兼容并包;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宗教传统,创造出独特的阿拉伯文化。

原因:地处东西方的传统商路的中心;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疆域的扩大;阿拉伯帝国统治者及民众的好学精神及知识创造等。

(2)作用: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传播各民族文化,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和桥梁;对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均作出了巨大贡献。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据历史文献提供的数字估算;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另外,波斯帝国战败投降后,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掳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炬。最后掳走的黄金数量惊人,需要5000头骆驼和2万头骡子驮运”,可得出,亚历山大东征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根据材料“亚历山大在进军途中,建立了许多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今天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就是那时兴建的。这些城市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方面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可得出,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武力征服不能持久,和平交往才是主流等方面认识亚历山大帝国虽曾辉煌但却是昙花一现。【解析】(1)一方面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另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帝国不会长久;和平交往是历史的主流。16、略

【分析】【详解】

(1)趋势;根据材料一“严格限制外来移民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放宽;种族歧视、制度完善等方面概括20世纪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趋势。原因,据材料一“二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鉴于中美同盟、抗击日本把移民制度同共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需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内外形势等方面分析影响移民政策变动的原因。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国海外移民人数发展迅速迅速改变了海外华人的结构,其从业范围也在向多元化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移民人数、主要聚集地、出国留学、人员构成、职业多元化等方面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新特点。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对外开放、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传播、人力资源流失、移民纠纷等方面说明中国海外移民的影响。【解析】(1)趋势:由严格限制到逐步放宽;逐步消除种族歧视;移民制度逐渐完善。

因素: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2)新特点:移民人数有所增加;发达国家为主要聚集地;出国留学人员增多,“留学”移民出现扩大趋势;人员构成发生变化,从事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

影响:海外移民的扩大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中国走向开放的重要起点标志;海外移民与其他国家的移民共同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补充作用;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传播。海外移民可以帮助中国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对中国来讲,海外移民也要付出高昂的代价,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流失。移民纠纷有可能演变成国家间政治摩擦的新成因点。四、论述题(共3题,共6分)17、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中国文化历经驳杂生成、一统确立、吸纳同化的强盛自主发展之后,逐步进入本能抵制、部分认同、全面接受的动摇式微时期”可提炼出论点是传统文化只有兼收并蓄与时俱进才能发展。关于阐释可从儒家思想的产生、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新儒学及康梁维新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解析】示例:

论点:传统文化只有兼收并蓄与时俱进才能发展。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这与她立足于优秀的本土文化,兼采外来文化的精华息息相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儒学吸纳百家之长,成为蔚然大宗;在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儒学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时代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宋元时期,儒学吸收佛教文化形成新儒学思想,巩固了主流地位;近代以来,资产阶级为了救亡图存,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儒学结合,推动一场伟大的变革;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国家为了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解读,提出核心价值观,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只有开放包容,与时俱进,才能健康发展。18、略

【分析】【详解】

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拟定论题,如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天下观’受到了挑战,从‘天下’逐渐走向‘世界’”并结合所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相关知识可以拟定论题:近代中国对西方和世界认知的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然后根据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近代中国对西方的认知是在西方的武力入侵下迫不得已做出的自保之举;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的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60年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传统“天下观”初步瓦解,新的世界观开始形成;甲午战争后,中国向日本学习,政治近代化开启,传统“天下观”彻底解体;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先进国人开始理性看待西方世界,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中国人的世界意识发生革命性变化。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总之,近代中国认识西方和世界的过程,是中国挽救颓势、徐图自强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抵抗外侮、重塑民族自尊的进程。【解析】【示例】

论题:近代中国对西方和世界认知的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阐述:近代中国对西方的认知是在西方的武力入侵下迫不得已做出的自保之举;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的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60年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传统“天下观”初步瓦解,新的世界观开始形成;甲午战争后,中国向日本学习,政治近代化开启,传统“天下观”彻底解体;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先进国人开始理性看待西方世界,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中国人的世界意识发生革命性变化。(意思相近即可)

总之,近代中国认识西方和世界的过程,是中国挽救颓势、徐图自强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抵抗外侮、重塑民族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