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一遍过专题1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习题_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一遍过专题1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习题_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一遍过专题1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习题_第3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一遍过专题1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习题_第4页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一遍过专题1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3:七上文言文阅读

(2022北京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则《论语》,完成下面小题。

子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达官显贵B.洛阳纸重C.物以稀为贵D.春雨贵如油

2.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蔬菜米饭冷水,弯臂枕书苦读,读书的快乐是人生至乐。

B.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

C.健康的饮食习惯、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是快乐的源泉。

D.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从而得到乐趣。

3.根据两则《论语》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爰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

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

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取材于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材料二

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

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取材于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

颜回箪食瓢饮,孔子称赞他,•贤哉”,师生二人志同道合。周敦颐认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①_二范

仲淹汲取孔颜之乐的思想,主张"②_二他们倡导的人生追求已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山西中考真题)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

习古诗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4.辨其音•走进文本: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好”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好语似珠B.好学不倦

5.明其义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悟其理.丰富思想:《礼记》中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请摘抄下面诗中告诉了我们“至道”

2

的诗句,并将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批注在相应位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句:_______________;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批注:_______________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伴杯酒长精神。

7.取其精•学以致用:《论语》中有不少格言警句,如果要选择其中一句作座右铭,你会选择哪句?为什么?

温馨提示:①座右铭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②可以选自以上材料,也可以是《论语》中的其他语句。

(2022黑龙江龙东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

【乙】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

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蚩。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

喜幸d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节选自《朱子家训》)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2)宜未雨而绸缪

9.翻译下列句子。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10.甲乙两文中都谈到的美德是什么?在生活中你是如何做的?

(2022广西玉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

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

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

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

4

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

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II.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投Z:指示代词,此指代狼

B.一狼洞其中:挖洞。

C.又何间焉:参与

D.登轼而望之: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

1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这时才明白面前那狼假装睡觉,原来是为了迷惑对手。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C.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T乂。

D.既克,公问其故——打败齐军之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齐军失败的原因。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均紧扣题目行文:甲文重在写狼”,先后写狼的胆怯、狡黠、贪婪和无能可笑;乙文重在写曹刿之

''论”,战前之论、战时之论和战后之论。

B.两文都涉及危急关头的抉择:甲文屠户在个人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丢掉幻想,勇敢地选择了战斗;乙

文曹刿在国家遭到强敌入侵的危急关头,带着强烈的责任感,主动参与保家卫国的谋划与战斗。

C.两文都表达对敌斗争的取胜之策:甲文告诉人们,狼来了,怎么办?要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

利;乙文表明战争取胜之道的前提是取信于民,还要善于把握有利的战机。

D.两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所不同:甲文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乙文则主要

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曹刿的形象。

,空色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I甲I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

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I乙]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日:“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

老而捐之者乎2是负义也J父不从,作舆③,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④具2"谷日:

“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选自《太例览》)

[注]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舆:手推的小车。④凶:不吉利。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门外戏

②元方入门不妙

③赘日

④是负义也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捐祖于野皆以美于徐公

B.下车引之欲捐之

C.乃载祖归养去后乃至

D.尊君在不父不从,作舆

6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汝何以收此凶具?

17.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举出一种并加以说明。

18.甲文中的元方和乙文中的原谷身上分别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怎样的传统美德?除此之外,你的身上还具

有哪些让别人感动的中华传统美德呢?请简述一例。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

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

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郭僚始至行部CD,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饭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

“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饭辞谢之。及事讫③,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二饭请别驾从事④,

计日告之。彳亍部既还,先期一日,15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亨⑤,须⑥期乃入。只为人若此。

【注释】①郭饭(jf)始至行部:郭仪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讫:

完毕。④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⑤野亭:郊野外的亭子。⑥须:等待。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太丘舍去去:--------------------

(2।相变而去委:

(3)先期一日期:

(4)其为人若此若: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相委而去学而不思则罔

B.下车引之计日告之

C.遂止于野亭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D.其为人若此其一犬坐于前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

(2;饭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

22.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

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

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言语》)

【乙】

何晏画圈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

曰:“可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

【注】①何晏:人名。何晏的父亲死得早,曹操任司空时,娶了何晏的母亲。②魏武:曹操。

23.析词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或释义。

8

类别句子义项,’释义

(1)明慧惹神A.好像B.比得上

(2)未惹柳絮因风起C.你D.如果

(3)即公大兄无奕女A.即使B.到

(4)即遣还外C.于是D.就是

A.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

⑸欲:

B.我就仁,斯仁至矣。(《论语•仁》)

A.魏武坦之,即遣还外。

(6)知:

B.坦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

24.析句意: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下面的句子。

(1)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

(2)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25.析句读:用“尸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2处1

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

26.析人物:甲、乙两文都写到儿童,《咏雪》一文归入《言语》篇,《何晏画圈》一文归入《夙惠》篇,

请分析其中兄女(谢道福)和何晏在形象上的异同点。

27.析意图:有人认为《何晏画圈》也可以被纳入《言语》篇。结合提示,探究编者把《何晏画圈》一文

纳入《夙惠》篇的原因。

篇类提示

言语会说话,善于言语应对

方正人行动、品行正直,合乎道义

夙惠早慧,从小聪明过人

雅量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选自《论语•学而》)

曾子日:“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选自《论语・颜渊》)

【材料二】

马异

异,睦州人也。兴元元年礼部侍郎鲍防下进土第二人。少与皇甫混同砚席,,赋性高疏,词调怪涩,虽

风骨棱棱”,不免枯瘠。卢仝③闻之,颇合己志,愿与结交,遂立同异之论,以诗赠答,有云:“昨日仝不

同异自异是谓大同而小异⑤。今日仝自同异不异是谓全不往而异不至⑥。“斯亦怪之甚也。

(选自《唐才不专》)

【注释】①同砚席:指同学。②棱棱:成严壮伟。③仝:⑹唱,名字。④同异:各取卢仝、马异之名「仝”

与伺”音一样。⑤大同而小异:“大同.'指我们都跟别人不同这一点上我|门相同「小异,指我们之间的差别很

小。⑥仝不往而异不至:卢仝没有亲自去往马异那里,而马异也没有来到卢仝这里。指我们本来志趣相同,

不会因为交友而损失原来的自己。

28.•,不亦说乎‘'中的•'说‘和''不亦乐乎.'中的“乐'’都有快乐、愉快的意思,小文同学认为既然意思一样,那么

1()

两个字的位置应该可以互换,你怎么看?请结合以下补充材料,作出你的回答。

【补充材料】

①.说:同"悦二形声字,“T”表义,指内心,“兑”表示读音。

②.乐:甲骨文字体是象形兼会意字,下面是弦乐器本身的木结构,上面是以丝做成的弦。本

义是一种弦乐器,因为音乐使人高兴,所以引申为欢乐的“乐”(le\

2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少与皇甫溟同砚席

②卢仝闻之____________

③遂立同异之论

④斯亦怪之甚也___________

30.【材料二】中划线句将名字嵌入诗句,巧妙地表达心意。请你用断句,使句意更加明晰。

(1)昨日仝不同异自异是请大同而小异

(2)今日仝自同异不异是谓全不往而异不至

31.以上两则材料在,'交友”方面可以给你哪些启发?清结合具体内容阐述。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课内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子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责,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治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3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博学而等志笃:

(2)年与时驰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逾矩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静以修身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翻译下列句子。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2)非学无以广/,非志无以成学。

34.【乙】一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

结为一个“”字,对比鲜明。

35.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

你熟口何聊,志与学’的关系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12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换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期古

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吾欲汝曹L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

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缎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

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感女曹效之。杜季良④豪侠好义,忧人

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⑤,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

敕⑥之土,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鹫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

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

【注释】①汝曹:你等。②施衿结缰:父母送女儿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戴好佩巾。③龙伯高:名述,字

伯高。④杜季良:名保,字季良。⑨清浊无所失:指交友不分善恶。⑥谨救:谨慎端整。⑦本句比喻相差

不远:鹄:天鹅:鹫:鸭子。⑻那将下车:指郡守初到任。

3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意与日去()②乐人之乐()③数郡毕至()

3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38.这两篇诫勉子侄的书信有不少说理技巧,请说说你从学到了哪些。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示弟立志说(节选)

王阳明

夫立志亦不易矣。孔子,圣人也,犹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虽至于'不

逾矩,亦志之不逾矩也。志岂可易而视哉!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①

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②.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

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复知有其他,

然后此志常立,神端明,义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

【注释】①浚(jUn):疏通。②昏:昏瞧,糊涂。

【通读文本识句读】

39.用“广给【乙】文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

【复习巩固知词义】

40.下面是文言词义复习卡。请你结合所学,填写加点词的意思。

4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4

(2।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

【联读分析明主旨】

42.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对话。

古人往往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与劝勉。【甲】乙】两封家信都对晚辈提出了“立志”方面的要求。

诸葛亮说(1广",告诫儿子立志是学习的重要条件。王阳明也告诫弟弟君子应(2广”是的,

两文都提到了“志”的重要性,同时两文也都强调了立志需静“诸葛亮说俳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王阳明也结合生活情境这句话做了更生动具体的阐述:(3)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良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

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

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一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

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H,鹊相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

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①横空②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

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略嗒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

鹊喧舞,若庆且谢也。手二鹊招鹳援反也。

【注释】①鹳(guan):一种凶猛的鸟。②横空:横越天空。

43.用“尸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

其一犬坐于前

4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股()盖()

4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46.甲文中的狼类似于生活中贪婪狡诈之人,那乙文中的鹊又类似于哪种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甲】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共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

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

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

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6

【乙】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

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同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

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7.在朗读时,小明是这样划分朗读节奏的,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家无井/而出溉汲D.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眈眈相向。眈眈:

(2)家无井而出湖源。溉汲:o

49.翻译下列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50.《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1.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别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

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今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

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5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静以修身(2)非学无以广才(3)闻之于宋君(4)求闻之若此

5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54.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诫子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他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

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B.文章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C.文章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青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

《诫子书》。

D.《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勉励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

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情险躁。

55.・,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的评价是针对【乙】文中什么人的做法而言的?

参考答案

1.A

2.B

3.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1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地位优越。A.达官显贵:就是职位高而声势显赫的官吏。

“贵”的意思:地位优越;B.洛阳纸贵:比喻作品有价值,广为流传。贵:价格高;C物以稀

为贵:东西由于稀少而显得珍贵。贵:珍贵;D.春雨贵如油:比喻非常珍贵。北方因春季降

雨量少,而此时为小麦拔节孕穗时期,故春雨如油一般珍贵。贵:珍贵;故选Ao

2.本题考直对句子的理解。‘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意思是:我整

天吃担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根据选项分析,B项理解正确。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第一至:根据材料一.•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

大而忘其小焉尔”的意思“天地间值得追求的最为珍贵最值得爱的,是和富贵不一样的大道,

见到大道就忘记了小的富贵''分析,原因是“见到大道就忘记了小的富贵,即:见其大而忘

其小焉尔。第二空:根据材料二“尝日:,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岳

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乎!”可知范仲淹的主张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参考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

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

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材料一:颜回吃的是用筐装的皈喝的是用瓢装的水,住在简陋的小房中,别人忍受不了这样

的贫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向道的乐趣。富贵是人们所喜爱的,颜回不喜爱不追求,安贫乐道,

他心里在想什么呢?天地间值得追求的最为珍贵最值得爱的,是和富贵不一样的大道,见到

大道就忘记了小的富贵。见到大道心就平静,心静了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没什么不满足的

那就能以平常心来对待富贵和贫贱。

材料二:当初,范文正公未崭露头角时,已经想要承担天下重任。他曾说:“大丈夫应当在

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那忧人之忧,而要避免他人的忧虑,

使人人都快乐,然目□他们一同快乐。

4.B

5.不也很快乐吗?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

的地方。

6.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批注: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要用乐观的精神看待社会人生。

7.示例一:座右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理由: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警醒自己学习时要边读书边思考。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

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王,就会疑惑,只有将.•学“和・•思••结合起来,/能学得扎实深刻。

示例二:座右铭:三军可夺财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理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我以此句

为座右铭是为了激励自己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验,都要坚守气节,不能改变自己的

志向。

【解析】

4.考查字音字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意为: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好”读作暄。,意为:爱好。

A.意为:指诗文中警句妙语很多。“好”读作暄。,意为:美好;

B.意为:爱好学习,不知疲倦。“好”读作h沁,意为:爱好;

故选风

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1)亦,也;乐,快乐;乎,吗;⑵是故,因此;困,困惑。

6.考查诗句赏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了哲理的诗句是“沉舟侧岸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

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劝慰三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跑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

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

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日事物,天地之间万物新陈代谢乃是常理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7.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如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座右铭。这句话的意思是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

我的老师。这句话体现出一种谦虚的学习态度。它会激励着我随时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向身边的人学习,取长补短,得到进步与提升。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

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

而无定见。”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

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

德就在其中了。”

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

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

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8.增长应当

9.(1)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丧失1

(2)帮助别人不要记在心里,受他人的恩惠不能忘记。

10.节俭第二问示例:生活中我会节约用水,少用一次性物品,吃饭时会做到光盘。

【解析】

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注意结合语境。

(1)句意: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增长。

(2)句意:应当在没下雨的时候,先把房子修补完善。宜,应当。

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1)年:年纪。驰:逝去。意:意志。去:消失。(2)惠:恩惠。念:记在心里。

10.本题考查内容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