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书香倩影-诗意人生(教师版)_第1页
第三单元-书香倩影-诗意人生(教师版)_第2页
第三单元-书香倩影-诗意人生(教师版)_第3页
第三单元-书香倩影-诗意人生(教师版)_第4页
第三单元-书香倩影-诗意人生(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书香倩影诗意人生专题01:朝花夕拾基础知识精编《短歌行》1.重点字词:[对酒当歌]面对着酒与歌,即饮酒听歌。当,也是“对”的意思。[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这是慨叹人生短暂。

[慨当以慷]即“慷慨”。这里指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当以,没有实义。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子,对对方的尊称。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衿,衣服的交领。悠悠,长远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沉思吟味。这里指思念和倾慕贤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语出《诗经.小雅.鹿鸣》。苹,艾蒿。2.关于“歌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乐府的别称:歌:《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陇上歌》行:《兵车行》《丽人行》《东门行》《十五从军行》吟:《秦中吟》《白头吟》引:《李凭箜篌引》曲:《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此外还有:谣、辞等别称。“短歌行”与“长歌行”的区别:指歌词音节长短而言3.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归园田居》1.重点字词:[适俗]适应世俗。

[韵]气质,情致。

[丘山]指山林。

[尘网]指世俗的种种束缚。

[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大约二十五岁离开少时居所,直到五十五岁辞去彭泽令方归,所以说“一去三十年”。或疑当作“十三年”。自开始做官至辞去彭泽令,前后为十三年。

[羁鸟]被关在笼中的鸟。羁,约束。

[南野]南面的田野。一作“南亩”,指农田。[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方宅十余亩]宅子四周有十几亩地。方,四周围绕[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

[依依]隐约的样子。一说“轻柔的样子”。[墟里]指村落。

[颠]顶端。[户庭]门户庭院。

[尘杂]指世俗的繁杂琐事。

[虚室]静室。

[余闲]余暇,空闲。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2.读懂标题.《梦游天姥吟留别》1.重点字词:梦游:梦中游览(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mǔ):指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唱歌之声,故名(所梦内容)。吟:诗体名称,属于歌行体。(特点:1.篇幅较长,容量大;2.平仄没有近体诗那样严格;3.用韵较灵活,可一韵到底,也可几句转一韵;4.以七言为主,杂有长短句式。)留别:自己即将离开,写诗赠给留住在此地的朋友(说明本诗写作目的)。瀛洲:古代传说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方丈;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明灭:忽明忽暗;横:遮蔽;拔:超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与下文的“天台”都是山名,今浙江天台北部;掩:遮掩;倾:偏斜,倒下。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天路;海日:海上升起的太阳;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有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就跟着它叫;万转:道路曲折回旋;迷:迷恋;倚:倚靠;暝:天黑、夜晚;殷岩泉:即岩泉殷。殷,读yǐn,这里用作动词,震响。栗:使……战栗;惊:使……震惊;青青:黑沉沉的样子;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列缺:闪电。列,通“裂”,分裂。缺,指云的缝隙。电光从云中裂隙而出,故称“列缺”;摧:断裂;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青冥:天空;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仙人居住的地方;云之君:云里的神仙。鼓:弹奏;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神鸟。回,回旋、运转;悸:因惊惧而心跳;恍:恍然,猛然;嗟:叹息;觉时:醒时;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古来:自古以来;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还:返回;且:暂且;白鹿:传说中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等待;摧眉折腰: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摧眉,即低眉;事:侍奉;权贵:有权势的贵人;开心颜:舒心畅意,露出笑容。2.文题解读。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道士朋友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他在长安一年多,在天宝三年(744年)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破灭了。李白离开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住过一段时间。可是李白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这首诗还有个标题:《梦游天姥别东鲁诸公》。《登高》综述:全诗作者纵目山河,俯仰苍穹,慷慨悲歌。既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又有对老弱多病的感伤,忧国忧民,心胸豁达,情感沉郁悲壮。此诗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风急”——“急”字不仅传神地写出当时的季节特点,还寄寓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当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寒意彻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诗人身体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琵琶行并序》1.千呼万唤:指呼唤多次,再三催促,形容不轻易出面。

2.切切私语:指在暗中小声说话。

3.珠盘玉落:形容乐器弹奏的声音清脆悦耳,十分动听。

4.整衣敛容:现指整理衣服,收起笑容,脸色严肃起来。

5.秋月春风:比喻良辰佳景、美好岁月。

6.暮去朝来: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7.门前冷落:形容来来往往的人极少。也作“门庭冷落”。

8.杜鹃啼血:本指杜鹃啼鸣,形容鸟类啼声的悲苦。

9.司马青衫:司马的衣衫都被泪水浸湿了。形容十分悲伤。

《念奴娇赤壁怀古》1.解题。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嘈杂而莫能遏”。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泼如鸳鸯戏水。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首佝为“大江东去”,末句为“一尊还酹江月”,故“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或“酹江月”,这是取苏轼这首词中的句子为调名。2.重点字词:[大江]指长江。[故垒]旧时军队营垒的遗迹。[周郎]即周瑜,字公瑾,孙权军中指挥赤壁大战的将领。二十四岁时即出任要职,军中皆呼为“周郎”。

[雄姿英发]姿容雄伟,英气勃发。

[羽扇纶巾](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儒者的装束,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纶巾,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樯橹]代指曹操的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櫓,一种摇船的桨。

[故国]指赤壁古战场。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愁善感,过早地长出花白的头发。

[尊]同“樽”,一种盛酒器。这里指酒杯。[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古今异义词——风流:有功业,有文采。故国:旧地,这里指赤壁古战场。多情:多愁善感。乱:岩石山崖险怪穿:山崖陡峭高峻惊:江水之汹涌拍:惊涛骇浪力度之大卷:波涛巨大的力量3.词句解读:词的开篇“大江东去”,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读者的面前,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接着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而然引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追慕之情。4.小乔初嫁了——春风得意雄姿英发——英俊雄伟羽扇纶巾——风流潇洒谈笑间——运筹帷幄樯橹灰飞烟灭——从容不迫诗人情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表现出苏轼既执著于人生又超然物外,既深切地感受到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的痛苦,又力求自我超脱、消解痛苦的旷达。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是苏轼的诗意人生。6.概括主题。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写作背景。本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六十六岁时。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难有所为。2.重点字词:永遇乐,词牌名。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寄奴曾住]寄奴是南朝困武帝刘裕)(363-422)的小名。刘裕的祖先移居京口,他在这里起事,晚年推翻东晋做了皇帝。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曾两次率领东晋军队北伐,收复格阳、民安等地。[元嘉草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重创元嘉,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424--453)。草草,轻率所信玩没北我演,抚备。[封狼居胥]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封,登山祭天,(以纪功勋。狼居胥,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这里用“元嘉北伐”告诫南宋朝廷要汲取历史教训。《宋书.王玄谟传》载刘义隆对殷景仁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北顾]败逃中回头北望。[烽火扬州路]扬州一带抗金的烽火。

[佛狸祠】北魏大武帝拓跋焘(408--452)小特名‘佛狸'么元450年,他反击刘宋,兵锋南下,族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后称“佛狸祠”。[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般祠庙来祭祀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北魏皇帝的行宫。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后来赵王想重新起用他,派人去探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大用。使者受廉颇仇人郭开的贿赂,回来报告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丛顷之三遗矢矣。”(矢,同“屎”。)赵王以为廉颇口老,遂不召。《声声慢》1.写作背景: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这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国亡家破。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西北)人,居济南。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2.重点词语。声声慢,词牌名。北宋末年李清照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这首词是作者南渡后晚年的作品。

[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乍暖还寒]忽暖忽冷,天气变化无常。将息:养息,休息。

[黄花]菊花。3.诗人情感: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南渡避难的过程中李清照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丢失殆尽,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专题02:开卷有益阅读知识精编《短歌行》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1.诵读诗歌,疏通诗意,找出诗眼——忧。2.分析诗人所“忧”为何,结合历史背景赏析分析。3.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归园田居》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和谐美好,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这使得桃花源与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美好的幻想。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诗的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1.了解写作背景及文学常识,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2.“归”为全诗线索,思考为何而归,归去如何等问题。3.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手法和清新雅致的意境,理解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梦游天姥吟留别》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1.朗读全文,把握“歌行体”的文体特点。2通过诗眼句、梦境的起止句,梦醒后人生规划等语句分析,了解作者情感。3.行文思路为:梦游之由——梦游之境——梦游之叹。《琵琶行》并序《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位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诗人把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的命运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抒发自己宦途失意的痛苦、感伤。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越职奏事”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元和十一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的遭遇,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登高》杜甫把这首律诗写得纵横态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突破了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雕琢的痕迹。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允。三联表现感情,从横(空间)、纵(时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四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学习本诗时,一方面可以在研习本诗的基础上参读《旅夜书怀》《登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充分感受诗人忧生忧世、沉郁顿挫的主体风格;另一方面可诵读杜甫诗作,如《月夜》《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充分感受杜甫诗歌题材的丰富、情感的深广和风格的多样。1.反复诵读,分析意象的选择和营造的意境。2.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3.体会诗人“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念奴娇·赤壁怀古》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有“诗庄词媚”之说。词这种从它诞生起被人们称为“诗余”的文学形式,虽然以吟咏风花雪月,缠绵悱恻见长,但这种不高的格调,却大大限制了它的发展。在这个时候,中国文坛的巨匠苏东坡来了,它以其豪迈之气,为中国词坛注入新鲜活力,并为词的发展“指出了向上一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怀古抒情。第一第二句中,“千古”,是时代感,照应题目“怀古”;“江山”是现实感,照应题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可是刘裕这样的英雄,他的历史遗迹,如今也是同样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北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划,虑而后动,是能打胜仗,收复部分失地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1.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以读代析,体味全词基调。2.感受悲凉的意境及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3.深刻体会本词用典的艺术特色。《声声慢》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李清照的词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专题03:知人论世背景知识精编《短歌行》1.写作背景:《短歌行》作于曹操大败赤壁之战后。当年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原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此《短歌行》。2.曹操其人。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军事家,指挥了官渡之战,以弱胜强,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要接》。作为文学家:精通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风格苍劲悲凉。《蒿里行》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短歌行》反映个人政治抱负,《观沧海》写景,《龟虽寿》抒情诗……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䜩唱和,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3.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4.三曹:曹操、曹丕、曹植。5.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6.比兴手法。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归园田居》1.陶渊明其人。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时年六十三岁。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和谐美好,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这使得桃花源与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美好的幻想。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2.陶诗的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3.完美人格。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厌弃官场的高洁,他不仅创作了最美丽的诗文,且塑造了最完美的人格。它的独特艺术个性及高尚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梦游天姥吟留别》1.李白其人。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25岁始在各地漫游,结交名流,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2.文体知识。吟:诗体名称,属于歌行体。特点:篇幅较长,容量大;平仄没有近体诗那样严格;用韵较灵活,可一韵到底,也可几句转一韵;以七言为主,杂有长短句式。3.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如对其妻所说:“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临行作本诗。①读书与蜀中游历期(5-25岁):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年少时曾隐居大匡山读书,立志“安社稷”“济苍生”;24岁离开故乡踏上远游的征途,25岁出蜀,仗剑远游,求仕无果。这一时期创作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②壮游与求仕期(26-41岁):26岁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到湖北安陆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在此地十余年。这一时期的作品有《渡荆门送别》《越中览古》《春夜洛城闻笛》等,风格已经成熟。③长安三年入仕期(42-44岁):开元十八年(730),30岁的李白第一次入长安,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天宝元年(742)由吴筠等人推荐,奉诏入京,供奉翰林。而李白依旧纵酒狂歌,桀骜不驯,后受权贵排挤,被赐金放还。第二次入长安在李白的一生中很重要,使其之后的创作有着强烈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这一时期创作的《行路难》《梁甫吟》等作品鞭挞权贵,表现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④再次游历期(45-54岁):离开长安后又开始漫游。在洛阳遇到了去长安的杜甫,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之后,李白与武后时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这期间,李白热衷于求仙访道,也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园吟》等深刻揭露现实和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作品。⑤安史之乱期(55-62岁):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从军报国入永王李璘的幕府。李璘心怀野心,被肃宗打败,李白也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中途遇赦东还。上元二年(761),李光弼出镇临淮。6岁的李白去参加李光弼的军队。走到半路就病倒了,第二年病逝于安徽当涂。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等篇。《登高》1.知人论世。公元712年,他出生,家世显赫。35岁前,年少优游。七岁作诗,他写: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读万卷书”到十九岁,然后开始行万里路。考试落榜,来到泰山。他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9岁,娶妻,遇见偶像李白。并邀请高适一起加入旅行团。他写:春歌从台上,冬猎青丘旁。35-44岁仕途不顺,杜甫向玄宗献《赋三大礼赋》,他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5-48岁,安史之乱,救亡漂泊,儿子饿死,他写: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做左拾遗,得罪唐肃宗,被贬到华洲,他写:士卒多骑内厩马,惆怅恐是病乘黄。唐军大败,奋笔写下《三吏》《三别》安史之乱中,杜甫饱尝兵荒马乱。家人离散之苦。49-55岁,西南暂居。公元767年秋天,九月九重阳节,55岁的杜甫,来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也就是他病死在湘江上的一条小船里的前3年。这时的杜甫是“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还疾病缠身,消渴症,肺病,疟疾,风痹。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孤独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面对凛冽的秋风,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感到自己似乎已走到了生命的晚秋,写下了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诗。57—59,冬天,他去世在一艘破船上,至此,一颗彗星永远地陨落了。文学角度来说,杜甫辞世,盛唐落幕。2.家国情怀。心中苦闷无法排遣,故诗人只能让它郁结于诗尾,郁结于心头,增加了诗歌的沉重感。国家之思,黎元之忧,身世之感,使诗人极度痛恨两鬓斑白;年老多病,穷困潦倒,命运多舛,使诗人停下了喝酒的杯子。诗人深沉的苦痛中,蕴藏着忧国忧民的情怀。《琵琶行并序》1.背景知识。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主张强势对抗藩镇的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越职奏事”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元和十一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的遭遇,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2.小序作用。①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②说明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和命名,奠定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念奴娇赤壁怀古》1.苏轼其人。苏轼复官后,曾跟刘贡父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刘贡父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刘贡父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x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刘贡父戏弄了。又过了几天,刘贡父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刘父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刘贡父从早上聊到晚上,把刘贡父贡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冇饭也毛(mǎo,(冇,“没有”的意思),菜也毛,汤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刘贡父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2.文学常识。词,又称为曲词、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特点:段数、句数、声律等均有规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的感情基调分类:豪放、婉约。3.知人论世。重游旧地,面对如画的江山,滔滔的巨浪,雄奇的峭壁,多情的美人,儒雅的英雄,还有流传千古的功业。苏轼是多么地感伤:赤壁再壮阔,英雄再浪漫,与我有何干?我现在蹉跎半生,老大无成啊,只顾在这里发出一些徒劳的感慨,又有何用呢?他写下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真是多愁善感啊,难怪生出这么多的白发。小乔的确很美丽,周郎的确很潇洒,赤壁大战的确是千古以来的辉煌的战绩。但是,这些伟大的英雄人物,这位昔日的美人,现在又在何处呢?4.主题概括。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写作背景。本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六十六岁时。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难有所为。2.思想感情:该词是辛弃疾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写下的怀古名作。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表示出作者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声声慢》1.写作背景: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这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国亡家破。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2.思想感情:词人通过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营造出冷清悲凉的意境,抒发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后的内心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专题04:诗意人生意象意境知识精编《短歌行》什么叫短歌?《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53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任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建安文学在悲壮慷慨的基调中,感伤离乱、悲悯人民和慨叹人生相联系,从而激起及时建功立业的政治豪情,显得“志深笔长”“慷慨多气”,是沉着的品格的典型代表。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归园田居》1.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2.意境:静谧、淳朴自然的意境(1)先写近景,再写远景,远近结合。“方宅十余亩……桃李罗堂前”四句是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房舍简陋,可树影婆娑,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是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都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2)动静结合。整体的画面是静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等表现出了乡村的宁静祥和之美。静景之中,又有动的画面:“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动,狗儿吠叫,鸡在树颠鸣叫,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诗意诗境。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含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情诗韵。李白,有着儒家兼济天下的壮志,即使在遭遇了排挤和流放时也矢志不渝,梦是他壮志难酬时的安魂曲,是他怀才不遇时的精神家园,他的骑鹿远游里深藏的是对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不屑,对自由的追求。《登高》诗歌意象:在诗中选取的包含情感的物象。(意象=客观的“象”+主观的“意”)诗歌意境:由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第一步:绘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第二步:析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一般用两个词语表述,例如:明净绚丽、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第三步: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悲愤、哀伤、赞美之情、惜别之情、闲适之情等。《琵琶行并序》诗歌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寄托了作者对琵琶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诗人还借琵琶女的身世来观照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境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才子之悲。“前奏曲”----低沉抑郁“欢乐曲”----清脆欢快“沉思曲”----冷涩凝滞“悲愤曲”----刚劲急促《念奴娇赤壁怀古》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该词的抒发感慨连连用典,中间稍加几句抒情性议论以见,不仅体现了辛弃疾词好用典的特点,也可窥见"词论"的风格。这首大气磅礴、怀古咏志的不朽词作,是送给与他志同道合的好友丘崈的。金陵王气,始于东吴。权不能为汉讨贼,所谓英雄,亦仅保江东耳。

事随运去,本不足怀,“无觅”亦何恨哉。至于寄奴王者,则千载如见其人。“寻常巷陌”胜于“舞榭歌台”远矣。以其能虎步中原,气吞万里也。后阕谓元嘉之政,尚足有为。乃草草卅年,徒忧北顾,则文帝不能继武矣。自元嘉二十九年,更谋北伐无功。“舞榭”三句,言不但英雄无觅处,即其遗迹亦不可见,言外有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斜阳”三句,暗用刘禹锡吊古诗意,以见与此江山有关之英雄去后,其故居都呈一片荒凉之象。“想当年”二句,极写刘裕北伐时之声威,表示仰慕,以见己抗敌情切。“元嘉”三句,言欲恢复中原必须先有准备,否则必致败亡,因举宋文帝故事以见此意。《声声慢》意象: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意境:冷清、凄婉、愁苦情感:孤寂落寞、悲凉愁苦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之一。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专题05:书香倩影作文素材知识精编《短歌行》1.相关名句(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3)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4)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6)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限。——苏轼(7)人生易老,天难老。——毛泽东2.素材片段: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3.理解性默写(1)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以高山大海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名句是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2)化用《史记》中周公一饭三吐哺的典故表现作者求贤若渴心情的名句是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3)《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4)用“朝露”来做比喻,抒发对人生短暂的感叹的句子是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5)引用《诗经•小雅•鹿鸣》里的诗句来表明自己热情礼遇贤才的句子是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6)曹操在《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写明夜里一群寻巢乌鹊绕树环飞,以此比喻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从,曲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归园田居》1.素材片段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感,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含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厌弃官场的高洁,他不仅创作了最美丽的诗文,且塑造了最完美的人格。它的独特艺术个性及高尚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2.陶渊明的影响: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3.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发现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它。——罗曼·罗兰4.理解性默写(1)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对偶句是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运用双关手法表达出忘记人世间的喧嚣与杂乱,对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感到惬意的两句是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3)用比喻和双关表达厌恶官场,感叹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两句也是本诗的主题诗句。

(4)《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俗不合的性格,也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5)《归园田居》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两句,写诗人认为奔波于官场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6)《归园田居》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写狗吠、鸡鸣,与王籍的五言律诗《入若邪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梦游天姥吟留别》1.众说李白:“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这是贺知章心中的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余光中心中的李白;“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这是歌手李荣浩对李白的倾慕。2.相关名句:(1)梦境是现实的反面。----【美】拉塞尔·伟格利(2)梦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奥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3)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唐宫),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陈沅《诗比兴笺》3.素材片段:李白兼济天下的壮志一生未变。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所有人才依附封建王朝。而李白粪土权门、蔑视富贵,以布衣的骄傲和王侯相抗衡,始终保持自己独立人格,这是李白的伟大之处,也是李白诗歌最具魅力的地方。龚自珍说:“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事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得文化性格在他身上聚在了一起。”那只曾在高力士手中留下尊严与豪迈的靴子,而今早已不见踪迹。但你一路流浪,一路收集,收集山的雄伟、水的灵动,收集雨的轻柔、风的自语,收集月的皎洁、心的纯真,集成诗册;于青山绿水间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美轮美奂的皇家庭院,潜得住一代帝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的雄心,却容不下一颗洒脱的心。但是青山绿水让我懂得了你的豪迈超然,凛然山河让我懂得了你从不向权贵低头的不羁与决绝。《登高》理解性默写:(1)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从高处着笔写夔州的特定环境,“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写出了飘泊无定的悲苦生涯。(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3)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联,俯仰结合,动静相映,声色并茂,对仗工整,字字精当,堪为典例。(4)杜甫在《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联,用了六个意象,写出了夔州秋天萧瑟的景色。(5)在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句通过环境描写,以猿与鸟的活动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无限悲凉。(6)《登高》一诗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悲凉而又壮阔的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7)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这两方面写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色彩冷艳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8)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联,描绘出有声有色、动静兼具的秋江图景。(9)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0)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1)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2)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滚滚向前之意。(13)清人王士禛的《带经堂诗话》上说,“七言律有以叠字益见悲壮者”,并举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为例证明。(14)在《登高》中,杜甫远眺秋景,面对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触景生情,不由发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慨。(15)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夔州的落叶纷飞的萧瑟秋景烘托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愁绪。(16)杜甫《登高》中“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描绘了大江壮阔无比、波涛汹涌的画面。(17)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18)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19)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20)杜甫一生常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对这种生活状况作了生动概括: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琵琶行并序》1.素材片段: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同泄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2.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让他们共享高山流水情;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音乐,就这样将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念奴娇赤壁怀古》素材片段:1.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与海”,又云“山令人古,水令人远”,诗人登山临水,探幽访胜之时,浩渺的时空,纷纭的历史,便在诗人心中撞击,凝结成解不开的情丝,汇成悲壮苍凉的诗篇,这种怀古诗往往能“发思古之幽情”,也最能具有动人的力量。2.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风美事物发现者,而且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3.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词人想到不仅仅是自己,而是千古不变的江月,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4.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5.“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它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荡漾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词人人世、出世的矛盾心理,看似是“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千百年来,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淘洗干净的词句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写赤壁的险要地势的词句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不同方面对周瑜的形象进行了刻画,“小乔初嫁了”以婚事衬托其少年得意;“羽扇纶巾”写其装束,表现了他的儒雅风度。(5)苏轼《念奴娇_·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