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名句名篇默写专题备考训练(统编版)古诗文背诵篇目(情境训练)·必修(上下册·古文篇)一、荀子《劝学》1、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在《劝学》中表达类似观点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观点。3、《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4、《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用心一”。同篇中与之相反,论证“用心躁”的例证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5、《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极目远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6、荀子在《劝学》中,“用心一也”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指出了螃蟹心意浮躁的表现。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8、《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9、荀子《劝学》中,通过“木”要变直,须“受绳”,“金”要锋利,须“就砺”类比得出学习对人的重大意义的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0、荀子《劝学》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两句以行路为喻,说明了学习重在积累的道理。11、荀子在《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12、《荀子·劝学》中以站在高处招手为喻,阐明学习能借助外物提升自己道理的名句是“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3、古代诗文中,多有用“风雨”这一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二、《师说》1、韩愈在《师说》中写了世人在对待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好古文”,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两句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4、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师说》中的句子来说,可谓“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5、《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6、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代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尚且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7、《师说》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8、《师说》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9、《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0、《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1、韩愈在《师说》中用“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三句阐明了古代圣人良好的学习态度。12、韩愈在《师说》中表现当时普通人才能低下却耻于从师学习的句子是“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3、《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14、《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5、韩愈《师说》中,揭示本文写作缘由的句子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6、韩愈在《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得出结论的句子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三、《谏太宗十思疏》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的中心观点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4、《谏太宗十思疏》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意思是说,要做合格的领导人必须先从自身做起,必须努力加强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鸣琴垂拱,不言而化。”6、在《谏太宗十思疏》用“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说明了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够坚持到最后。7、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便会人尽其才的句子是“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9、魏征善于设喻劝谏,他用水与船的关系来比喻君民关系,从而劝谏唐太宗要保持高度谨慎的两句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10、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海纳百川”的道理来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满的句子是:“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11、“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正是在总结历代帝王的盛衰变化中发现了那些承担天之大任的君王往往呈现出“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的特征,这使得能够善始善终的君王特别稀少,并以此告诫唐太宗要积德义以及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四、《阿房宫赋》1、杜牧《阿房宫赋》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秦始皇喜奢侈,可是“人亦念其家”,紧接着质问秦始皇,你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并且“用之如泥沙?”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控诉了秦帝国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无情掠夺,抨击了统治者的挥霍无度的两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4、杜牧《阿房宫赋》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用对偶句表现秦朝统治者对掠夺来的财富毫不珍惜、大肆挥霍。5、杜牧《阿房宫赋》中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句描写了秦统治者把珍宝、美玉当作石头、土块一样不加珍惜的奢靡生活。6、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7、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皇帝的车队仪仗远去的名句是“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8、杜牧《阿房宫赋》中以“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9、阿房宫在火光中化为灰烬,唐代诗人杨敬之在《华山赋》写道“小星奕奕,焚咸阳矣”,杜牧在《阿房宫赋》写道“楚人一炬,可怜焦土”。10、黑格尔如此总结人类的悲哀:历史的教训,就是人们从不接受历史教训。杜牧也在《阿房宫赋》中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告诫人们如果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11、《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既贴切又形象地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的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绘了阿房宫楼阁众多、不计其数的情形,其中展示出“走廊”和“屋檐”的特点的两句是“廊腰缦回,檐牙高啄”。13、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二川溶溶,流入宫墙”。14、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写复道横越空中,曲折绵延,极言其构筑精巧。15、杜牧《阿房宫赋》描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则足以拒秦”;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朝又怎么会灭亡呢?16、唐人陆参作《长城赋》云:“千城绝,长城列。秦民绝,秦君灭。”以四个三字句发端。杜牧《阿房宫赋》“祖《长城》句法”,开篇云“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17、《阿房宫赋》中形容宫殿占地极广、楼宇高大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文中结尾“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两句讽喻后世统治者应避免重蹈秦族灭之覆辙。1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这两句运用比喻来表现阿房宫楼阁院落稠密层叠、不计其数的景象。19、《阿房宫赋》中,表现秦国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挥霍无度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0、《阿房宫赋》中,“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两句,把桥比喻为横卧在河面上的长龙,使静态的桥有了动态之美。21、《阿房宫赋》中“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两句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22、《阿房宫赋》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写六国珍藏的玉石金鼎,被秦人搜刮来之后像土块、铁锅一样胡乱地堆弃着,“秦人视之,亦不甚惜”。五、《赤壁赋》1、苏轼《赤壁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两句描写出了明月初升的景象。2、苏轼在《赤壁赋》中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3、苏轼在《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慨叹“生命短促,个体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4、苏轼在《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通过侧面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箫声的作用和力量。5、《赤壁赋》中作者写泛舟江上,感到飘然离世,超然独立,如同升入仙境一样的句子是“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6、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月亮做比喻,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7、苏轼《赤壁赋》中,结尾写客人解决了思想问题,心情舒畅,无所忧虑,于是同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8、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9、苏轼《赤壁赋》中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形象描绘了小船像叶子般任意飘摇在浩淼江面上的样子。10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所以不必羡慕江水和明月。11、《赤壁赋》中,作者夜游赤壁,用“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两句描绘明月升起后江上水汽弥漫和远方天际相接的画面,跟王勃的《滕王阁序》里“秋水共长天一色”有相同的意境。12、《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13、《赤壁赋》中诗人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女子的思念: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14、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15、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攻破荆州后在长江边上横执长矛、饮酒作诗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16、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17、《赤壁赋》中客人感叹自己的命运时,希望与神仙和明月同在的两句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18、《赤壁赋》中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漂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19、《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与平静,这也正是作者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20、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的精神实现了质的飞跃:“相与枕藉乎舟中”——忘记了空间;“不知东方之既白”——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了“物与我”的豁达超然之“乐境”。21、“蜉蝣”朝生夕死,常被用来说明生命短暂而又渺小,如苏轼《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2、苏轼在《赤壁赋》主客对话中化用《论语·子罕》中名句,表达万物看似流逝却并未真正逝去的两句是“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六、《答司马谏议书》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所谓“侵官”之说时,陈述新法经过了朝廷议定,且交付主管部门执行这一事实的句子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来信“生事”之论时,先指出变法的理论根据“举先王之政”,然后阐明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以兴利除弊”。5、《答司马谏议书》中,用“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回应了司马光在来信中关于“征利”的指责。6、在王安石看来,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辟邪说,难壬人”,根本算不上拒谏。7、《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之例驳论时,“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两句,论述了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8、《答司马谏议书》中,“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9、《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直指当时北宋政坛士大夫们往往把淡漠国事、附和流俗作为处事良方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10、《答司马谏议书》中,从“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两句,也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11、《答司马谏议书》中,“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两句,开诚布公直接点明二人政见不一及其原因所在。12、《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名实”为论证的立足点,“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两句,强调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13、《答司马谏议书》中,“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两句,作者从人性的惰怠及士大夫随波逐流的惯性的角度,分析了反对者“汹汹然”的根源。1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所不能领教的碌碌无为、墨守陈规思想是,“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端章甫,愿为小相焉”。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吾与点也!”这句话可以看出来。6、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针对公西华“非曰能之”“愿为小相”的话,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两句进行评价,意在增强其信心。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塑造了一个自信的子路形象,他在述志时,设想自己治理的国家内忧外患的两句是:“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八、《六国论》1、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其中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2、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5、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11个字,说明了燕灭亡的原因。6、《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用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7、苏洵《六国论》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8、《六国论》中,作者分别从“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角度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证。9、《六国论》中“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两句,极言秦之侵夺一刻也不停息,诸侯赂秦却不能换来喘息之安,在叙事中抒情寓理。10、关于荆轲刺秦的利弊对错,文人向来众说纷纭。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苏教新版七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人教版选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浙科版七年级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湘师大新版八年级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湘教版选修4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基于机器学习的2025年度金融风险评估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假离婚案件律师代理与风险控制合同3篇
- 2025年度农业农业生态修复技术聘用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出差意外伤害免责与保险理赔合同范本4篇
- 完整版秸秆炭化成型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油气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洞察分析
- 《数据采集技术》课件-Scrapy 框架的基本操作
- 2025年河北省单招语文模拟测试二(原卷版)
- 高一化学《活泼的金属单质-钠》分层练习含答案解析
- DB34∕T 4010-2021 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规程
- 2024年内蒙古中考英语试卷五套合卷附答案
- 2024年电工(高级)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三年级上册脱式计算100题及答案
- 储能电站火灾应急预案演练
- 人教版(新插图)二年级下册数学 第4课时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