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城的新成就。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魏统一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趋势;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2、内容:均田制和三长制【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鲜卑贵族将籍贯改为洛阳行汉制【鲜卑贵族门阀化】【迅速腐败,成为北魏灭亡的重要原因】移风易俗(改汉姓、说汉话,易汉服、与汉族通婚)3、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4、北魏迁都(1)平城:政治上: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经济上: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地理上:偏居塞上,交通不便;军事上:受到柔然的骚扰和威胁;(2)洛阳: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利、农业发达、条件优越;迁都洛阳目的: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直接控制,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文化典型例题北魏统治前期,“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主政的冯太后认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包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由此可知,北魏推行三长制旨在(
)A.促进北魏社会转型 B.减轻农民经济负担C.保证国家赋役征派 D.加强地方基层治理二、全面认识士族制度1、形成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2、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职位3、评价:门阀政治虽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消极影响。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出现了“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的怪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典型例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设有“谱局”“谱库”,由专门的谱官掌握各类家谱、族谱的编制情况,规定民间编纂的家谱必须到政府备案,与政府谱局存档簿状对照无误后,才能得到认可。这一做法A.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 B.限制了人口的流动C.保证血缘正统传承 D.有利于维护统治阶层的特权三、唐朝的藩镇割据唐朝藩镇割据的形成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内重外轻的局面。在平叛安史之乱的过程中,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削弱;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典型例题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原来只在边疆地区设置的藩镇在内地大量设立。按照与唐中央的关系,这些藩镇可以分为三类,唐朝在内地设置藩镇(
)地区与中央关系河北地区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虽名藩臣,羁縻而已”东南地区中央直接控制,为唐后期立国之根本中原、西南、西北地区中间状态。与中央存在摩擦,但未达到割据的程度A.使中央集权制名存实亡 B.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C.彻底的解决了边患问题 D.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四、隋唐的农业、手工业、商业(1)农业唐朝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定型唐朝出现新型的灌溉工具筒车(2)手工业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丝织业缂丝技术(3)商业商业贸易蓬勃发展,柜坊飞钱,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严格的坊市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唐朝晚期出现夜市典型例题下图为唐天宝元年(742年)人口密度图。这反映出当时(
)A.户籍管理更加严格 B.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C.全国人口大幅增长 D.南方开发程度超越北方五、唐朝中央官制的发展演变——翰林院和枢密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在发展过程中,皇帝往往指定自己信任的和品级比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如“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中书门下三品”等,进一步削弱相权,防止大权旁落。唐前期在中央掌握决策大计的是三省宰相班子,唐后期逐渐过渡到翰林学士和枢密使手中。唐初,设有学士机构。学士无品秩,地位不高,但得参与谋议,充作政府顾问。玄宗成立翰林学士院,负责一部分诏书的起草工作。大体来说,此时翰林的组织机构尚不严密,决策权还不固定。宪宗对翰林院进行强化,翰林学时实际上成为法定的内相。唐后期,翰林学士草诏权固定,翰林院成为正式决策机构。枢密使参知政务与唐朝宦官势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唐初,宦官无权过问军政大事,随着宦官集团的壮大,宦官干政的现象也产生了。宪宗在强化翰林院职权的同时,又设宦官担任的枢密使一职。宣宗时出现枢密院,机构已相当完善。枢密使的任务是为皇帝传宣诏令,承受外朝表奏。枢密使认为有不便之处,可以黄纸写意见,贴于诏敕之后,称为“贴黄”。枢密院逐渐成为设于内廷的决策机构。随着翰林院和枢密院权力的上升,三省宰相的权力日以下降。宪宗以后,国家的决策大计都由翰林院草诏,经枢密使宣付中书门下执行。三省制度,逐渐解体。典型例题唐肃宗以来,翰林学士用白麻纸书写的诏敕号称“内命”,中书门下用黄麻纸书写的诏敕号称“外命”,都具有法律效力。翰林学士院的“内命”不经中书门下而直接向下传达。这一制度设计(
)A.避免了政府决策失误 B.削弱了中书门下的权力C.有利于加强皇帝权力 D.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六、三教合流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汉武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2)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3)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4)儒学也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魏晋玄学用披着道家思想外衣宣传儒家纲常名教。(5)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6)隋朝时期,有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7)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2、三武灭佛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兵源;表现:南朝的无神论者范缜提出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抨击佛教形神分离、行亡而神不灭的观点。北魏、北周、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佛教文化遭到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根本上受到遏制。影响:增加了社会劳动力和兵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典型例题“亲亲尊尊”思想本为儒家的重要思想,但在魏晋时期道教的重要戒律类经典《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规定:“凡入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这说明当时(
)A.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思想 B.道教思想已经形成完备体系C.儒家因自身缺陷受到道家的冲击 D.道教借鉴儒家伦理自我变革七、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2)民族关系和谐,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密切。(3)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4)科举制的不断完善,教育水平提高。(5)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创新。2、特点(1)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繁荣。(2)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交融,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3)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僧一行测量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4)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华文化圈,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典型例题余光中在《寻李白》中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期间充满对盛唐精神的倾慕。盛唐精神被后世倾慕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和谐,交流频繁 B.人才辈出,融合创新C.继往开来,承古萌新 D.国力强盛,社会开放1.《孝文帝出行图》(如下图)取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宾阳洞帝王礼佛浮雕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一队朝佛者,以孝文帝为中心,前拥后簇,神情泰然。画面中所有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这幅图(
)A.历史久远难以考辨 B.艺术加工不可采信C.全面展现社会风貌 D.反映北魏改革趋势2.建康是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六代的京师之地,至南朝梁时已拥有百万人口,文献中关于东晋和南朝的疫病、水旱灾害等的记录表明,建康的灾害发生频率最高,赣江,珠江流域却鲜有发生。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建康地区(
)A.地理环境较为险恶 B.地处南北对峙的前沿C.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D.医疗卫生条件较落后3.杜佑《通典·食货典》记载隋朝: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这一史实能够说明隋朝(
)A.注重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B.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C.成为古代最富庶的朝代 D.减轻民众的负担以缓和矛盾4.隋平陈以后,将北方的社会管理制度推行到南方,政令严急,导致南方豪强纷纷举事反隋。文帝派大军前往镇压,逐一平定……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加强对华北、江南的控制,开始在洛阳营建东都,复以东都为中心开凿大运河。隋朝这些措施(
)A.满足了隋炀帝享乐的需要 B.推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发展C.旨在镇压南方豪族的叛乱 D.适应了国家巩固统一的需要5.唐代宗时期,虽干戈多兴,灾害四起,仍坚持恢复国子监,并下诏:“其诸道节度、观察、都防御等使,朕之腹心,久镇方面,眷其子弟……负经来学,宜集京师……六军诸将子弟,欲得习学,可并补国子学生。”这反映出当时唐王朝(
)A.对国家教育事业十分重视 B.力图巩固儒学正统地位C.抑制地方割据的欲望强烈 D.社会阶层结构日益固化6.“建中元年,初定两税,至今四十年。当时绢一匹为钱四千,米一斗为钱两百。税户输十千者,为绢二匹半而足。今绢一匹价不过八百,米一斗不过五十。税产之输十千者,为绢十二匹。”上述材料意在说明两税法(
)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赋税标准前后不一C.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D.加重人民生活负担7.有学者指出,“唐世宰相,名称尤为不正”,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尚书仆射、参知政事,“其名非一,皆宰相也”,这样往往是“有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权;有宰相之权,未必有宰相之责”。该学者意在说明,唐代宰相的演变(
)A.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行政的高效 B.有效促进了唐中央行政的合理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局面 D.实质是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产物8.有学者在论述某一制度时指出:“(它的)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下列现象,与上述制度描述相吻合的是(
)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举孝廉,父别居”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9.图1是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图2是唐代莫高窟“散花飞天”形象。隋唐时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的无羽而飞的“飞天”普遍存在。这说明(
)A.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 B.三教合一促进文人画的形成发展C.浪漫主义风格在艺术领域的体现 D.宗教与宫廷画结合催生特色文化10.杜甫有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这首诗(
)A.全面真实地描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B.完全背离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客观实际C.纯属文学家的个人想像和追求美好生活D.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唐朝全盛时期状况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关于隋唐时期部分君主事迹的历史记载君主记载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可以依“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