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2025年1月高三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_第1页
浙江省宁波市2025年1月高三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_第2页
浙江省宁波市2025年1月高三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_第3页
浙江省宁波市2025年1月高三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_第4页
浙江省宁波市2025年1月高三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波市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考模拟考试高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历代文人入蜀,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方力量此消彼长,导致了入蜀现象盛衰交替。不同时代文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入蜀的主要驱动力也有所区别。概括而言,“文人入蜀”之所以会大规模出现,“自古文人多入蜀”说之所以为世所公认,主要是一种以时局推动和物产吸引为外在驱动、以前贤感召和山水熏染为内在驱动的动力机制在起作用。外部动力最主要的是政治局势推动。正如前文所言,历代文人的入蜀行为多半与政治局势有关。一方面,蜀地因其远离中央、环境闭锁的特征,向来是世人认知中有名的“蛮荒之地”,是宋前文人官员贬谪的主要去向之一。另一方面,则源于蜀地的重要战略意义,尤其在南宋以后,随着政治中心东移,蜀地不仅物产丰沛,还被赋予镇抚西南的政治、军事作用,政府不仅需要借助蜀地官员稳定西南少数民族状况,还需要防备蜀地因相对远离中央而可能出现的割据,因而更倾向于派遣忠诚而富有才干的士人入蜀为官。以此为前提,国家遣官入蜀日益增多,许多文人都是以此为契机而踏入蜀道。文人“被迫入蜀”的另一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周期性的战乱。蜀地在中国的历代版图上,历来扮演了“避风港”的角色。每当中原失序,文人为了生存,便会远走边地,以避战乱。蜀地因其固有的优越条件与战略意义,甚至能吸引中央朝廷在此落脚(如安史之乱玄宗幸蜀),文人自然趋之若鹜。宋代及以前,蜀地之于入蜀文人,原本是一个特殊的“暴风眼”,入蜀文人大多历经坎坷,在蜀地相对安定的生活与文化环境中完成了优劣逆转,蜀地成了一些文人舔舐心灵创伤、总结反思的“文化熔炉”,由此促成了文人入蜀笔力精进、文风大变的现象,此亦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入蜀文人或出于乡愁,或出于个人理想,在诸事安定之后多半离开蜀地,分赴四方,这又促成了蜀地文学的外流。在这些著名文人的影响下,更多文人被吸引着主动投身蜀地,追求前贤胜迹,追求自身突破。文人入蜀从被动的远放行为,逐步转换为具有一定自主色彩的追慕踏访,从而形成了“入蜀”吟咏背后独特的文化循环机制。物质条件的吸引也是重要的客观因素。“文人入蜀”现象之所以令人瞩目,蜀地之所以能长期成为文人投身的场所,要归功于其自汉代以来延续至清末的重要战略意义与优越物质条件,这是文人在蜀地得以长期留驻的物质基础。蜀地凭借丰沛的自然及人文资源,早在先秦便成为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物产丰富,人口稠密,源源不断地为中原地区提供资源、人才与安全方面的支持。而且地理位置特殊,不容易被外界的时局动荡影响,多年以来为入蜀文人提供了稳定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内在驱动力中最重要的是前贤感召。前代的蜀籍、入蜀文人为这片土地留下的文学遗产经过数百年的发酵,逐渐焕发出自身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直接作用于文人的精神世界,促使他们自发地为追慕蜀地人文而进行相关创作。在杜甫传世的1100余首诗歌中,于蜀中创作的超过800首,在文人对杜甫的普遍推崇之下,文人在蜀中自发追寻杜甫的遗迹、作品甚至人格风范,并在杜甫的影响下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入蜀”吟咏之所以能从一类现象发展为一种观念,历代文人对于杜甫蜀中创作的不断学习、解读与再创作起了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在历代文人出入蜀地的过程中,文人得以在同一空间内与同代杰出文人以及前代贤哲产生文学、精神上的交流。当他们亲历同样的山水风物,面对相似的命运,忧虑同样危难的天下局势,便不免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入蜀文人吟咏先辈时,不仅他们的创作受到了前贤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同样反哺了前贤,丰富了前贤作品的内涵,扩大了前贤的文学影响力。山水感召是又一重要的内在驱动力。除了政治环境、安全状况和人员流动等受外部条件干扰的因素外,蜀地自身的自然条件也是文人入蜀的重要诱因之一。这一因素的影响力,随着蜀地与外界互动的便捷化与涉蜀诗的外流而逐步攀升。入蜀文人对于蜀中山水、风物、民俗的亲临描摹,是本地文人与依据想象展开创作的文人所不可比拟的。入蜀文人对蜀地的认知明显不同于生于兹长于兹、几近熟视无睹的本地蜀人。入蜀之后,只存在于案头纸上的奇山异水在这些文人眼前活跃起来,与原有的审美经验碰撞,由此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更重要的是,长久以来附着在山水景物上的诗心诗魂渐被唤醒,时空融通,意象熔铸,优秀的作品往往因此而生。除自然景观之外,文人历代累积中的游览与创作,参与建构了蜀地丰富的名胜古迹,一些自然景观在此过程中逐渐意象化,凝结为某种人文景观。入蜀文人对于这些人文景观的书写,同样具备世代累积的特征及创作和接受上的循环结构。也就是说,蜀中风物通过文人的集中吟咏而形成意象,而这些蜀中风物意象,又通过一代代文人的文学创作,传布全国。这些作品对于宣传蜀中文化、改变外人对蜀地的认知,乃至促成可能的下一波入蜀都有重要的意义。综合以上多重动力,“文人多入蜀”吟咏的核心,在一“人”字。蜀地不同于一般自然人文景观,仅通过远观、想象并不能产生独特的创作催生效果,蜀地对于入蜀文人而言,关键在于其独特的涵育机制,在于为创作者构建了一个“精神磁场”,唯有亲临实境,才能产生真正的“入蜀文学”。(摘自葛永海《“文人多入蜀”:一种文学地理观念的生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古文人多入蜀”,“自古”强调文人入蜀现象的历史跨度广,“多入蜀”指出历代文人向特定地域流动的现象。B.蜀地曾因其相对孤立的地理条件被认为是“蛮荒之地”,历代朝廷也多将文人官员贬谪于此。C.蜀地对中央政府的重要战略意义,体现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蜀地的人员流动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原的局势。D.作者认为,由于认知的差异,同是对蜀地山水、风物、民俗的描摹,入蜀文人会更优于本地的文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被迫”二字可见,这种“入蜀”现象并非某个文人简单个人意愿所致,而是一代代文人群体被时代潮流与文化观念裹挟的结果。B.蜀地具有丰沛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入蜀文人因而获得长期稳定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得以留在蜀地。C.“入蜀”吟咏从现象发展为观念,与历代文人对杜甫蜀中创作的不断学习与解读密不可分,说明“蜀地杜诗”赋予蜀地特殊的文化意义。D.历代入蜀文人的集中吟咏让某些蜀地自然风光拥有人文色彩,对宣传蜀中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下列诗句中体现的“入蜀”原因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韩翃《送长史李少府入蜀》:“行行独出故关迟,南望千山无尽期。见舞巴童应暂笑,闻歌蜀道又堪悲。”B.张籍《弟萧远雪夜同宿》:“数卷新游蜀客诗,长安僻巷得相随。草堂雪夜携琴宿,说是青城馆里时。”C.王之望《帅漕复次韵再和》:“波澜已得江流助,组丽仍依锦缎红。入蜀词人多妙句,向来严杜一编同。”D.宝廷《送方子箴浚颐之蜀》:“诗人入蜀山灵喜,山川感触诗愈奇。愿君努力多题诗,休谓今人不如古。”4.请提取本文的两个关键词,并阐释这样提取的原因。(4分)

5.复旦大学潘忠党教授谈及学术论文写作时曾说:“学术品位要扎实为上,灵巧次之;缜密为上,宏大次之;清晰准确为上,文采修辞次之。”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应当体现“扎实”“缜密”“清晰准确”等特征,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野菊花了一容草原上的野菊花到处都是,这里一簇,那里几朵,白的、黄的,看上去清新可人又耀眼夺目,①释放出要么热烈迷人,要么淡雅端庄的草原风味。伊斯哈格骑着黑豹跟四五个牧马的伙伴越过了哗啦啦欢叫着的喀纳斯河,进入对岸的深草中。他们找到了一个安全的簸箕形状的土崖,在下面开始埋灶做饭,准备野炊了。他们从早晨出来,已经过了晌午了,还没有吃任何东西,肚子早已经饿得跟癞蛤蟆钻进去了一样,呱呱呱地叫着。努努是他们当中的娃娃头儿,他提着剁铲,倚着簸箕形的崖面子铲出了一个锅灶的平台,然后挖好安置铁锅的灶台,再把烧火的灶门捅开,拱形的灶门显出结实的承受力。忙完了这个,努努劳苦功高地坐下来,揩了一下鼻子上的汗珠子,说:“我的锅灶挖成了,现在,我要好好休息一会儿,等你们的柴火找回来了,我再给咱们做饭!”于是,伊斯哈格带着拉西、尔里,还有尤布和阿依努尔,沿着喀纳斯河左岸的上游走去。阿依努尔是一个美丽大方、活泼开朗的少女,大家都叫她“野菊花”。有些人把野菊花当成了格桑花,也有的误认为它就是大波斯菊,抑或翠珠、洋甘菊、幸福花。实际上,野菊花就是野菊花,它们之间是有一些区别的。阿依努尔太喜欢野菊花了,她的头发畔畔上经常插着几朵野菊花,她本人看着更像是一朵美丽绽放的野菊花。他们嘻嘻哈哈向前奔跑起来,惊动了吃草的马儿,马儿们抬起头,抻着披挂着秀鬃的优美的脖子,耸立起耳朵,好奇地打量着他们。大家走到一片乔木和灌木接连和纵深的地方,突然,不知道是拉西还是尔里喊了一声:“快看,野兔、野兔!”大家都围拢过去,却什么也没有看见。正当大家要责备他大惊小怪的时候,一只小小的野兔从他们的脚底下跑了过去。伊斯哈格一个虎扑抓住了小兔子,揪着它的一对小耳朵,把它从草丛里提溜出来。阿依努尔从伊斯哈格的手里接过了小兔子,爱怜地捧在怀里,抚摸着它身上纤柔的毛。尔里说:“是不是已经长到吃肉的时节了?如果能吃肉,咱们就宰了吃了去!”拉西说:“现在还没有长大,咱们抓回家去,把它养大了再吃它。”大家的话让阿依努尔心里特别难过,她眼里噙着泪花,说:“我们带走小兔子,小兔子的阿帕(妈妈)回来找不见它,该有多么难过呀!”听了阿依努尔的话,伊斯哈格建议大家摸摸抱抱小兔子,把它放了算了,让它去找阿帕去。大家都表示同意,②最后由阿依努尔把小兔子放回野兔的窝边。放了小兔子,大家回身拿了柴火,走出不远,阿依努尔却有些不放心,说:“我回去再看一看小兔子还在不在?”结果,她走错了路,进入了一片陌生的林草带。远远地听见阿依努尔发出一声惨叫,大家闻声放下柴火飞奔过去,原来是一条大长虫咬了阿依努尔的腿。一些牧人经常说,如果自己被长虫咬了,你抓住长虫把它反咬一口,人就会平安无事的。他们留下尔里照看阿依努尔,其余的人都追着抓长虫。拉西和尔里对这条充满力量的大长虫开始有些畏惧,但长虫却激怒了伊斯哈格,为了阿依努尔一定得把这个坏家伙抓回去,③另外他还担心刚刚被阿依努尔放掉的小兔子就在附近不远处,被长虫找到吃掉的可能性很大。他闪躲腾挪,猿人一般,几个纵步就追上了大长虫。他瞅准时机,一个乌龙探海,飞身过去用衣服压住大长虫的上半部分,一手摁住它的脖颈把它捉将出来。他们一边向阿依努尔身边走,一边寻找长虫的克星一字蒿,这种蒿草只要嚼烂敷在长虫咬的伤口上,很快就能治愈伤者。阿依努尔被长虫咬过的地方,流出一丝黑色的血液,情况紧急。大家让她把抓到的长虫狠狠咬上一口,阿依努尔不知道是因为害怕,还是感到恶心,摇着头不肯咬。眼看阿依努尔的脸色越来越苍白,紧张使她的呼吸更加急促,美丽的脸颊渗出细微的汗粒。④伊斯哈格有些愤怒了,抡起大长虫甩鞭子一样抽打着身边的草地。一连几下,草被抽倒了一片,大长虫的筋骨都散了,脑袋砸在柴火棍子上,碎裂开来。伊斯哈格丢下大长虫,又跑去找一字蒿,他知道一字蒿的生长习性,找了几圈就找到了,放到嘴里咀嚼着,飞跑回来,将嚼烂的一字蒿碎末和着唾液涂抹在阿依努尔的伤口上,然后用几片树叶包在伤口上面,拿草绳绑住。伊斯哈格背着阿依努尔,他们几个抱着柴火,拖着死长虫回到了簸箕崖那里。

努努听了他们寻柴火的经历,表扬了伊斯哈格,草原上对临危不惧的英雄向来是十分崇尚的。饭后,马儿们还在嘎吱嘎吱地咀嚼着青草,把自己的嘴巴和头颅都淹没在青草里,并轻轻地愉悦地打着响鼻。日头搭在草原的地平线上的时候,变得红红的,像一滴红色的泪珠,大家都开始汇集马群。伊斯哈格把阿依努尔拽上他的马背,让她抱着他的腰,黑豹咴儿咴儿轻轻地嘶叫着,懂事地驮着他们稳稳地走。大家都骑上了马,寻着夕阳红彤彤的足迹赶着马群往马圈那里走。一路上,马群踩踏出的声音雄劲有力,就像洪流一样。所经过的木屋和毡房在夕阳的辉映下,炊烟袅袅,有着令人叹息的美丽,村落与青草、河流、小桥完美交融,空谷幽远,清净而远离人类的喧嚣。(节选自小说集《野菊花》宁夏人民出版社2024)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生动刻画了努努这个形象,从中能看出他的利索能干和娃娃头的范儿。B.将野菊花与格桑花、大波斯花等进行比较的内容看似旁逸斜出,实则是为突出野菊花的独特之美。C.写拉西和尔里抓长虫时的畏惧,表现出二人的胆小怕事,这也是回来后努努没有表扬他们的原因。D.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清新、唯美,富有诗意,勾勒了一幅远离俗世纷扰的桃源景象,令人神往。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既写出了野菊花这种植物自身的特点,也暗示了下文即将出场的年轻姑娘阿依努尔的形象特点。B.句子②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展现出草原女孩阿依努尔的善良,也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C.句子③的心理描写表明伊斯哈格抓长虫并不完全是为了阿依努尔,从中体现了他侠骨柔肠的博爱精神。D.句子④体现了伊斯哈格的率真,他毫不掩饰对阿依努尔不珍惜生命的失望,进而迁怒于咬伤她的大长虫。8.文中先后两次写到马儿吃草时的情形,分别有什么用意?(4分)9.在班级阅读交流会上,对这篇小说主人公的判定产生了分歧,有同学认为是阿依努尔,有同学则认为是伊斯哈格。对此你怎么看?请说说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七年春,天下久早,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三经义》成,加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子雾为龙图阁直学士。雾辞,惠卿劝帝允其请,由是嫌隙愈著。惠卿为蔡承禧所击,居家俟命。雾风御史中丞邓绾,复弹惠卿与知华亭县张若济为奸利事,置狱鞫之,惠卿出守陈。十月,彗出东方,诏求直言,及询政事之未协于民者。安石率同列疏言:“晋武帝五年,替出轸;十年,又有孛。而其在位二十八年,与《乙巳占》所期不合。盖天道远,先王虽有官占而所信者人事而已天文之变无穷上下傅会,岂无偶合,周公、召公,岂欺成王哉?其言中宗①享国日久,则曰‘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不敢荒宁’。其言夏、商多历年所,亦曰‘德’而已。裨灶②言火而验,欲禳之,国侨不听,则曰‘不用吾言,郑又将火’。侨终不听,郑亦不火。有如裨灶,未免妄诞,况今星工哉?所传占书,又世所禁,誊写讹误,尤不可知。陛下盛德至善,非特贤于中宗,周、召所言,则既阅而尽之矣,岂须愚瞽复有所陈。窃闻两宫以此为忧,望以臣等所言,力行开慰。”帝曰:“闻民间殊苦新法。”安石曰:“祁寒暑雨,民犹怨咨,此无庸恤。”帝曰:“岂若并祁寒暑雨之怨亦无邪?”安石不悦,退而属疾卧,帝慰勉起之。其党谋曰:“今不取上素所不喜者暴进用之,则权轻,将有窥人间隙者。”安石是其策。帝喜其出,悉从之。时出师安南,谋得其露布③,言:“中国作青苗、助役之法,穷困生民。我今出兵,欲相拯济。”安石怒,自草敕榜诋之。(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六》)材料二熙宁七年,辽主洪基遣泛使萧禧来言河东地界未决。八年再来,必欲以代州天池分水岭为界。诏询于故相文彦博、富弼、韩琦、曾公亮以可与及不可许之状,皆以为不可。王安石当国,言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于是诏不论有无照验,擗拨与之。往时界于黄嵬山麓,我可以下瞰其应、朔、武三州,既以岭与之,虏遂反瞰忻、代,凡东西失地七百里。案庆历中,虏求关南十县,朝廷方以西夏为虑,犹不过增岁币以塞其欲,至于土地,尺寸弗与。熙宁之兵力胜于曩时,而用萧禧坚坐都亭④之故,轻弃疆埸设险要害之处。安石果于大言,其实无词以却之也。孙权谓:“鲁肃劝吾借刘玄德地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关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辨,外为大言耳。”安石之语亦然。

(节选自洪迈《容斋五笔卷一·王安石弃地》)【注】①中宗,即商中宗。②裨灶,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精通占卜。③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文书。④都亭,即都亭驿,相当于今天的国宾馆。10.材料一画波浪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先王A虽有官B占C而所信者D人事而已E天文之变F无穷G上下H傅会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火,发生火灾,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若火之始然”中的“火”的意思不相同。B.属,借口,与《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中“属”的意思不同。C.穷困,贫穷困乏,与《离骚》“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中的“穷困”意义和用法相同。D.其,他,与《六国论》“其实百倍”中的“其”的意思和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熙宁八年二月,王安石担起重任,也正是这一年,北宋与辽帝国在河东重新划界,从东到西失地达七百里,洪迈认为王安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B.面对“置狱鞫之”,吕惠卿被逼出任陈州知州,是因为他和华亭县知县张若济共同犯法谋利一事得到证实而遭到御史中丞邓绾的弹劾。C.针对安南叛乱的布告内容,王安石不思变法的失误,反而大怒,并亲自草拟敕文加以批驳,但列传却用了“诋”字,可见史传作者态度微妙。D.庆历年间,辽国要求北宋割让关南十县,朝廷只是每年多给了对方一些钱财,连尺寸土地都没有放弃,洪迈赞许这种做法。13.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八年二月,复拜相,安石承命,即倍道来。(2)诏询于故相文彦博、富弼、韩琦、曾公亮以可与及不可许之状,皆以为不可。14.洪迈认为王安石主持国政,只会夸大其词而不解决实际问题,你同意这种评价吗?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汶上舟中

⑤姚鼐春风迎我是江淮,岸柳将阴花渐开。尽室②相看浮汶去,数山如画入船来。微波夕照融当面,飞鸟长空近好怀。欲上济楼③呼李白,月澄沧海玉为杯。【注】①这首诗写于乾隆四十年(1775),诗中所叙的是姚鼐辞官归里途中的见闻。②尽室,一家人。③济楼,即济宁太白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舟行汶上,诗人似乎觉得故乡江淮在呼唤,“春风迎”“花渐开”,一切都是那么姗姗可爱。B.全诗取象丰富,“春风”“岸柳”“数山”“微波”等一系列意象非常契合诗人南归的心境。C.颈联远近结合,虚实结合,夕阳微波里散发融融暖意,飞鸟长空自由翱翔,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D.“月澄沧海玉为杯”,沧海月明,玉宇澄清,拯世济民的理想虽然不成,但闲雅生活却触手可及。16.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辞官南归的愉快心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老子认为,凡事初始,便于控制,利于解决,因此他在《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说,治世者要善于把握先兆,“_▲_,_▲_”。(2)李白游仙诗,着意奇特,善于夸张,如《梦游天姥吟留别》“_▲_,_▲_”两句,描绘了天姥山拔地参天、横空出世的雄伟形势,表现出诗人对名山仙境的向往之情。(3)楼,飞檐削壁,凌空而立,笑傲都市山村,引人遐思,为文人骚客青睐,散落于平平仄仄的诗行里,寄寓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如“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目前,不少青少年利用网络进行“云自习”。有通过社交平台学习打卡进行自我激励、他者激励;有通过音视频连线,在直播间学习以获得安静陪伴、激励促进等情感支持;还有游戏式自习——打开软件,种下种子,树苗就会在专注期慢慢成长,同时获得金币奖励,用以购买新的树种来丰富森林,如果中途忍不住使用手机,小树苗就会枯萎,不少青少年使用类似软件来激励自己专注学习。①“云自习”是在“他律”的环境中生成“自律”、在结伴独学的方式中创建的文化认同感的学习共同体。②它在空间上是疏离的,却在精神上高度黏合,③既重塑了青少年对学习行为本身的认知,也建构了他们新的生活方式。④“云自习”因社会发展与青少年需求而出现,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不难避免资本逐利与学习本身之间的冲突,⑤青少年如果过度依赖自习平台的技术管控,就有可能形成惰性,不利于自律行为的真正内化。1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提到“游戏式自习”,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20.你所在的学生社团对“云自习用户使用动机”进行了深入采访,形成了下面的“访谈语录编码表”,以便进一步的论文写作,请你在画横线处补写信息加以完善。(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除画面感外,汪曾祺散文语言的绘画美还体现在留白艺术的使用上。他曾言:文字“不能写得太满……要留有余地,留出大量的空白,让读者可以自由地思索、认同、判断、首肯”。_①_,而且可以让作品意趣横生,余味无穷,呈现出一种含蓄美。在《咸菜茨菇汤》中,汪曾祺花了80%以上的笔墨不厌其烦地写茨菇汤做法,大书青少年时代对茨菇的厌恶之情;中间用较为简练的笔法写老师沈从文喜欢茨菇的“格”调、北京的茨菇价贵;在最后两段各用一句话——“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想念故乡的雪”,将厌恶和想念之间的过渡作简写甚至断裂处理,即为留白之一种。在留白中,读者可以细细思考文章的节奏为何突然加快,慢慢体悟作者被压抑的思乡之情如何瞬间迸发出感人的力量,亦可感受作者对故乡情感的丰富复杂性。在此过程中,咸菜茨菇便化作作者情感的寄托物和读者思考的依托物,进而物化为象,转诗画为散文。《咸菜茨菇汤》采用详略剪裁的方式实现留白,在《葡萄月令》中,_②_。在明线中,作者以月令为序,细细状写葡萄十二个月生长过程,画面感极强,可做十二个月的月份牌。暗线则是葡萄种植者影影绰绰的劳动身影,如“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八月,葡萄‘着色’”“十一月,葡萄下架”⋯⋯用极简练的语言点出葡萄丰收背后人民劳动的艰辛,以及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之情。21.在横线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结合材料,写一段话阐明汪曾祺散文“留白”这一艺术的独特意义。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排比;用词贴切,表达流畅。(4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毕达哥拉斯说:“不能约束自己的人不能称他为自由的人。”卢梭说:“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中。”拿破仑说:“约束本身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约束它。”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可以就以上某一句话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语句联系起来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B项。以偏概全。原文中是蜀地在“宋前”作为“文人官员贬谪的主要去向之一”。2.B项。张冠李戴。拥有“稳定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原因是“地理位置特殊,不容易被外界环境影响”。3.A项。A选项为李少府前往蜀地,表达的是蜀道之险,以及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与关心。其他三项均表达因“前贤感召”而入蜀。4.①关键词:“文人入蜀”,“动力机制”。②原因:本文围绕“文人入蜀”现象展开探讨其背后的“动力机制”,先总起说明有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再阐释包括政治局势、地理战略意义、物质条件等外部动力的影响,接着阐释包括前贤感召、山水熏染、创作循环等内在动力,全面细致地说明蜀地与文人的独特联系。(关键词一个1分,原因2分。)5.扎实:①本文内容详实,历史论据充分,体现了研究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例如论述入蜀的外部动力时按照时间顺序写作,结合“西南民族管理”“安史之乱”等史料,呈现了入蜀现象的发展变化。缜密:①本文原因分析角度多样,考虑缜密,细致呈现文人与蜀地的相互影响,具有发展性眼光。例如分析入蜀文人的“乡愁”“个人理想”等细微的心理动因;论述入蜀文人的“入蜀-离蜀”,对前贤作品的“学习”与“反哺”,对蜀地景观的“接受”与“传播”等。②本文的论证语言流畅,善用关联词,例如“之所以”“不仅……还”“甚至”“从而”“乃至”“唯有……才能”等,使得文章思维缜密。清晰准确:①文本采取了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首先提出“文人入蜀”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后分别阐述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的作用机制,最后总结,层次清晰。②本文的论证语言严谨,程度副词运用恰当,例如“主要”“甚至”“最重要”“往往”等,使观点表达客观、清晰、准确。(每点2分,三个特征的解读准确到位,满分,每个特征得对其中一点即可。若有其他解读,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6.C项。此处并非表现二人的胆小,而是为了表明大长虫的可怕,以此衬托伊斯哈格的勇敢无畏。7.A项。B项“细节描写”有误,这里只是“动作描写”;C项这句话还是为了表现他对阿依努尔的关心,因此特别强调是“阿依努尔放掉的小兔子”,另外,“侠骨柔肠”的评价过高,不符合伊斯哈格形象;D项伊斯哈格并没有生阿依努尔的气,他气的是长虫咬她和自己不能及时救她。8.①第一处借吃草的马儿被惊动,侧面表现出孩子们结伴去找柴火时超乎寻常的欢乐与兴奋,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②第二处以马儿吃草时的愉悦状态,营造出一种悠然闲适的意境,烘托了孩子们此时无忧无虑、平和自适的心态。(每点2分,共4分)9.【示例一】我认为主人公是阿依努尔。理由:①这篇小说的题目叫“野菊花”,文中也明确提到,阿依努尔美丽大方、活泼开朗,与野菊花很相似,人们都叫她“野菊花”;②小说中放野兔、抓长虫等主要故事情节都是围绕阿依努尔展开的;③阿依努尔对于作品主题的展现至关重要,小说正是通过她的善良表达了对纯真、美好人性的赞美与呼唤。【示例二】我认为主人公是伊斯哈格。理由:①伊斯哈格在小说中第一个出场,由他引出了整个故事;②伊斯哈格在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而且作者用了很多笔墨,从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细致刻画;③小说通过塑造伊斯哈格这个形象,展现了少男、少女之间的纯真友谊和隐秘、美好的情感,营造了充满诗意的独特叙事空间。(如写两人均是作品主人公,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CEG11.C项。穷困生民,使生民(百姓)生活贫穷困乏。《离骚》中“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的“穷困”是“不得志”。12.B项。“风”的意思是“传闻”,没有实据,是王安石的儿子王雾编造“传闻”的不实之词唆使御史中丞邓绾弹劾吕惠卿。13.翻译(1)八年二月,王安石再次被委任为宰相,他接到诏命后,立即兼程赴京。(4分,关注“复”“拜”“即”“倍道”等词的正确翻译)(2)(神宗)皇帝把可以割让与不可以答应割让的情况下诏向曾经担任宰相的文彦博、富弼、韩琦、曾公亮等人征询意见,他们都认为不可以。(4分,关注“诏”“询”“许”的正确翻译及倒装句式。)14.同意:(1)面对天下大旱的舆论压力,只会引经据典,没有采取具体的措施。(2)面对“彗出东方”的星象,王安石引经据典批驳朝野的“傅会”“偶合”“妄诞”,不谈“政事之未协于民者”。(3)面对辽国重新划界的威逼,引用老子的言论,“不论有无照验,据拨与之”,东西失地七百里,导致边关无险可守。)(以上3点,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得4分,答对3点得5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不同意:(1)面对天下大旱的舆论压力,引经据典是为了强调这是自然现象。(2)面对彗星出东方的星象事件,也是为了防止政敌附会打击变法。(3)面对辽国重新划界的压力,出于维护两国和平的需要,满足辽国的要求,这是欲擒故纵的常用策略。(4)官吏任免,按照皇帝的喜好选择,避免有人窥伺君臣间隙,导致政局不稳。(以上3点,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得4分,答对3点得5分,言之成理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15.C项。颈联没有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16.(1)巧用修辞。拟人,“春风迎我是江淮”,春风仿佛在欢迎我回家;双关,“岸柳将阴花渐开”,既指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明媚景象,又暗指姚鼐的人生将有新的机遇;比喻,“数山如画入船来”,前面的山,仿佛如画一样令人心醉。(以上3点修辞,答对2点即2分,其中指出修辞方法1分,分析1分)(2)化静为动。(1分)“数山如画入船来”,一个“入”字,化静为动,表现船的轻快和心情的愉悦。

(1分)(3)侧面烘托。(1分)“尽室相看浮汶去”,用家人的心情烘托自己的内心。(1分)(4)融情于景。(1分)“微波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