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南平市太平镇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14分)英
雄立夏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颗滋滋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向远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蒙眬间,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他三十岁的时候,她二十岁。学校组织学生们去农村体验生活。如果不是村干部郑重地向大家介绍他曾经是个英雄,她是一丁点儿也认不出他了。埋头在田里劳作的他跟其他的农民已没什么两样,披着一件灰扑扑的褂子,失却了红晕的脸还是那么黑,却变得暗沉。村干部介绍的时候,他憨憨地笑着,脸上,怎么也找不到十年前年轻的影子。他坐在田头抽着烟卷,好几次她都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看着烟头一明一灭,她终于还是没过去。她实在想不出该对他说些什么。他四十岁的时候,她三十岁。他在她所在的城市摆了个摊,卖鸡蛋煎饼。五岁的女儿吵着要吃煎饼,她先认出了他的手,再抬头看他的脸,恍若隔世般,已然很陌生了。女儿香甜地啃着煎饼,她的心却一直不能平静。她忍不住悄悄告诉女儿,卖煎饼的是一个英雄,女儿吵闹着,要去看英雄。她带着女儿折回去,女儿仔细看着那只残缺的手,然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匆忙带着女儿离开,一边哄着女儿,一边回忆自己十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只手,一点都不觉得害怕,只有深深的敬意。她还记起来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小小的她弯曲起两根手指,模仿三指的样子,想象着那种悲壮。他五十岁的时候,她四十岁。她在民政局混上了科长的位置,工作还算清闲,生活不好不坏。当他在她办公室外面探头探脑的时候,她根本就没认出他,原来他是来申请追加困难补助的。她给他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只会一迭声地说谢谢。她陪着他办完了所有手续,而他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地惶恐不安,一个小时里说了不下五十声的谢谢。望着他佝偻着背离开,她开始努力回想他年轻时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觉得那么茫然。她五十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那天她在办公室喝着茶,翻着报纸,四十年前的他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她手中的茶杯怦然落地。他在回乡的公交车上遇到伙劫匪,一车人只有他挺身而出,搏斗中,被刺数刀身亡。报道还提到,他的右手只有三根手指,年轻时他就曾因救人成为部队里的英雄典型。那张穿着军装的年轻的照片,据说是他唯一的一张相片。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她的眼睛,恍如四十年前,小小的她坐在台下仰望。17.这篇小说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请概括小说的这两条线索。(4分)18.文中划线处关于“英雄”形象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19.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一下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英雄。(6分)参考答案:17、(4分)一是“她”眼中英雄形象的发展变化;二是英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每点2分)18、(4分)写出了英雄在生活中已经归于平凡,甚至卑微(1分),表现出作者失望的心情(1分);和英雄的壮烈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衬托出英雄的伟大(1分)。(每点2分)19、(6分)英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是平凡的,甚至可以是卑微的,但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这就是真正的英雄。(联系实际略)(也可以谈“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了一辈子”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对英雄的认识4分,联系实际2分。)
略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这两部分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文化。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陈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事实正是这个样子。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衡之以我上面所说的中国文化二分说,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这一点,中国不少学者是感觉到了的。比如,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注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这些意见都是非常正确的。国外一些眼光敏锐的思想家也早已看到这一点,比如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就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还有许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礼仪。”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中国文化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既然同为文化,必然有其共性。我想强调的却是它的特性。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可以分为知和行两个部分,二者合起来构成中国文化,隐藏于二者背后、最具中国特色的则是它浓厚的纲纪文化色彩。B.从历史记载和现实看,中国文化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在行方面受儒家影响,在知方面受佛道二家影响。C.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是中国文化最为本质的部分,它的力量巨大,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D.在歌德看来,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但中国人的表现更符合道德的要求。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喜欢谈论知行问题,从中国哲学的角度出发,认识中国文化,也可以从知和行两个方面入手。B.考察中国的思想史,关于儒释道的论述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以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来代表中国思想可以追溯到晋朝。C.原始佛教是完全没有伦理色彩的,“孝”是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佛教中讲“孝”是适应中国文化的结果。D.中国文化重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鲜明的伦理色彩,这是不少中外学者对中国文化共同的认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佛教也可分知行两方面,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受中国文化影响染上了浓重的伦理色彩。今天的佛教已与原始佛教完全不同。B.中国文化注重伦理道德,在一切方面注意节制,这使得中国得以延续发展几千年,保持这一传统,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也将产生积极作用。C.同中国文化一样,中国哲学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哲学既有同为哲学的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这就是对知和行的特别关注和思考。D.今天的我们仍然应当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汲取智慧,将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解决今天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参考答案:1.B2.C3.A1.试题分析:B项,“中国人在行方面受儒家影响,在知方面受佛道二家影响”不合文意,原文第3段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3.试题分析:A“今天的佛教已与原始佛教完全不同”错,原文只是说“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是对原文第4段内容的概括,原文是说“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并非选项所说的“今天的佛教已与原始佛教完全不同”。可知选项概括错误。学*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的世界、人生与艺术《红楼梦》中有三重世界,一是生活世界,一是艺术世界,一是哲学世界。第一重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世界,混杂酸甜苦辣,历经生老病死。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时代,佛学盛行。自王阳明之后的晚明直至清代的佛学传播,使得民众接受了这样的宗教观念:人生在世,必须相信净土、不断修行,才能超越轮回,达到清净世界。曹雪芹正是在此基础上设定了《红楼梦》的生死观。这个介于儒道之间、变动不居的世界没有恒常,充满起伏跌宕,悲欢离合。宝玉和黛玉有前生的夙缘,他对她有甘露之惠,她对他怀报答之心,今生相逢本该天生一对。然而,无端忽来一宝钗,德容言工,无不胜之,又扶“金玉良缘”之势,使得黛玉在与宝玉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宝玉也常有“好景不长”的预感。不仅他们的爱情关系在变,周围人的福与祸也在变。“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荣宁两府就是如此。贾敬信奉道教,却因为吃了金丹烧胀而死。元春封妃省亲,富贵已极,“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却也埋下了败落的种子。贾家鼎盛之时,“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可到第七十五回,尤氏在贾母那里吃饭,饭不够吃时丫鬟却给她盛了下人吃的白粳米饭,荣国府已显窘态。最终,两大家族走向衰败与崩溃。第二重世界是有情世界,它更接近于心理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衡量万事万物的价值标准,不是金钱,而是缘分和情谊。人在红尘中有情,这情是自然生发出来的。虽然世界无常,但情支撑着世界。宝玉“情不情”,对花、鸟、月亮、星星无往不情,甚至对父亲小书房里一轴美人图都想去探望抚慰一番。他怜香惜玉,爱袭人、晴雯、龄官、芳官等姑娘们,最后钟情于林黛玉。一位意大利汉学家说过,中国人有各种各样细腻的感情,这些情因远近不同而构成各种各样的关系。是情的出神入化构成了变化,构成了悲欢离合,构成了艺术美感。这就是变化中情的美。第三重世界是虚空世界,既超越有情世界,又是隐藏其后的恒定的价值观。道家讲究清净无为。佛家讲究一方净土。它们都主张没有情感牵累和兴衰变化,超脱悲欢喜乐,追求悟性的化境。相对于有情和变化,这种价值观是一个恒定的真相。有情世界则是对虚空实境的偏离。从佛家来说,比如唯识宗,它的种子叫作染识,其变化就是从无染到有染,这么美好的净土还会变成无常的人生。从道家来说,原始为太和,打破太和才产生出人生的发展和困境,而人只有净化欲念,才能恢复平衡。因此,《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是有情世界、无常世界的一个平衡。曹雪芹精心安排了太虚幻境这一原始点,使小说在演示了荣辱兴替后通过悟性来抵达虚空世界。这个世界里没有落花,没有变化,没有忧愁,也不惧时间。一切圆满无缺,不必担心生老病死和飞来横祸,更不会有猜疑和背叛。然而,有深意的是,你必须舍弃了“实”的现实世界,舍弃了“情”的有情世界,才能抵达这个凭虚凌空、有大自在的虚空世界。但“实”与“情”是极难割舍的,只有很少的人才能做到,小说中真正了悟的可能只有宝玉一人。(摘自《光明日报》张惠《〈红楼梦>》的世界、人生与艺术》)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生活世界是混杂酸甜苦辣,历经生老病死的变化无常的世界。B.《红楼梦》中的人物都有着跌宕起伏的命运,演绎着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C.贾家鼎盛之时,贾府的上层人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可最终走向衰败与崩溃。D.《红楼梦》的世界里,缘分和情谊比金钱更重要,它是衡量万事万物的价值标准。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事实基础,论证了《红楼梦》中变化无常的世界。B.文章以宝玉对花、鸟,对美人图,对姑娘们,尤其对林黛玉的故事为依据,论证了宝玉的“情不情”。C.文章在谈到《红楼梦》中的虚空世界时,以佛家和道家的理论为依据进行了有力的论证。D.文章开篇先亮出总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层次清晰,结构严谨。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重世界是有情世界,情支撑着这个世界,构成了悲欢离合,构成了艺术美感。B.有情世界是对虚空实境的偏离,而《红楼梦》中的虚空世界,既超越了有情世界。C.从道家来说,《红楼梦》中的虚空世界其实就是有情世界和无常世界的一个平衡D.必须舍弃了“实”现实世界和“情”的有情世界,才能抵达《红楼梦》中的虚空世界。参考答案:7.D
8.B
9.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A项,源自第二段,文中原句是“第一重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世界,混杂酸甜苦辣,历经生老病死”,正确;B项,源自第三段,文中原句是“这个介于儒道之间、变动不居的世界没有恒常,充满起伏跌宕,悲欢离合”,正确;C项,源自第三段,文中原句是“贾家鼎盛之时,‘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最终,两大家族走向衰败与崩溃”,正确;D项,“《红楼梦》的世界里,缘分和情谊比金钱更重要,它是衡量万事万物的价值标准”错误,第四段说“第二重世界是有情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衡量万事万物的价值标准,不是金钱,而是缘分和情谊”,由此可知,缘分和情谊是衡量万事万物的价值标准是针对第二重的有情世界而言,而《红楼梦》有三重世界,选项以偏概全,故错误。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A项,选项是对第三段的分析,正确;C项,选项是对第五段的分析,主要分析论证方法,正确;D项,本题是对全篇的论证思路的分析,正确;B项,“论证了宝玉的‘情不情’”错误,从文中来看,选项的信息源自第四段,这一段是分析《红楼梦》的第二重世界,即有情世界,这个世界的衡量标准是“缘分和情谊”,作者以贾宝玉为例要证明的是情对这个世界的支撑,突出变化中情的美,而不是论证宝玉的“情不情”,错误。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源自第四段,正确;B项,源自第五段,是对“第三重世界是虚空世界,既超越有情世界……有情世界则是对虚空实境的偏离”的概括,正确;D项,源自最后一段,“你必须舍弃了‘实’的现实世界,舍弃了‘情’的有情世界,才能抵达这个凭虚凌空、有大自在的虚空世界”,正确;C项,“《红楼梦》中的虚空世界其实就是有情世界和无常世界的一个平衡”错误,选项偷换概念,第五段说的是“《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是有情世界、无常世界的一个平衡”,文中说的是“太虚幻境”,选项变成“虚空世界”,这是两个概念,错误。故选C【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3题。(9分)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指洞箫的余音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正地坐
D.举匏樽以相属
属:同“嘱”,嘱托,托付。1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乌鹊南飞A.泣孤舟之嫠妇。
B.穷山之高而止
C.箕踞而遨D.顺流而东13.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C.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参考答案:11、D,属,劝酒。12、C(例句为名词用作状语。A,“泣”是使动用法。B,“穷”是形容词用作动词。C,“箕”是名词用作状语,像簸箕一样。D,“东”是名词用作动词。)13、B,这一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遥想当年曹操、周瑜,再联想自身,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重在抒情。5.四、重温国学的经典(共18分)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零。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欧阳修《秋声赋》)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风雨骤至
骤,突然B.天高日晶
晶:亮C.盖夫秋之为状也
状:情状D.亦何恨乎秋声
恨:遗憾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草拂之而色变
危而不持B.忧其智之所不能
邻国之民不加少C.奈何以非金石之质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D.黟然黑者为星星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19.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春生秋实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B.去今之墓而葬焉C.襟三江而带五湖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作者借助想象和比喻等手法,把无形无色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让读者感到秋声盈耳;接着从虚到实,分别描写了“秋色、秋容、秋气、秋意”来烘托“秋声”的特殊情调。B.本文采用对话体来写,其实也是便于抒发作者对秋声和人生的独特的感受。童子的单纯和无忧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主人秋思的纷繁复杂。C.文章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天象、训诂等方面对秋作了独特的思考,让读者更加理性地认识到秋背后的深层的文化意蕴。D.作者将无情的草木和有灵的人类作对比,其实是为了体现出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得多的主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历宦海沉浮的作者所产生的一种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
(2)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
参考答案:17.D
18.C
19.B
20.A21.(1)这就叫做天地的尊严正义之气,常常把肃杀当作心性(也可能译为“常常显示出肃杀的心性”(3分,注意“是”“义气”“心”等词语的翻译)(2)许多忧愁触动他的心,无数事情使他的形体劳累。内心有所触动,一定会损耗他的精神。(3分,注意“劳”“中”“摇”等词语的翻译)6.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9分)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傍偟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鲁句践已闻荆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
亡:逃跑B.一坐称善,赐酒
一:一起C.家丈人召使前击筑
丈人:年长的人,主人D.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流涕:流着眼泪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
于是遂诛高渐离B.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
乃矐其目,使击筑,C.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D.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
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统一天下后,到处追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都逃跑了,高渐离也更换了姓名,躲藏在宋子城里做工。B.高渐离躲藏时间长了,感到做工很辛苦,想要离开,可又听到了主人厅堂上有宾客击打筑,心里犹豫又不忍心离开。C.高渐离听到别人弹奏敲打筑,便忍不住评论别人演奏哪儿好哪儿不好,暴露了自己的身份,于是干脆不再躲藏了。D.秦始皇珍惜高渐离有高超的弹奏筑的技艺,于是赦免了他的重罪,并让高渐离演奏,高渐离才有机会行刺秦皇。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3分)
(2)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3分)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分)
(4)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2分)
参考答案:8.B(一:全,全部)9.D(①竟然,副词;②于是,就,副词。A项,做连词;B项,代词,代高渐离;C项,助词,的。)10.C(高渐离是因为不愿无尽头地躲藏下去,恢复原样后,等到秦始皇召见时,才暴露自己的身份。)11.译文: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侍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于是薰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鲁句践听到荆轲行刺秦王的事,私下说:“唉!太可惜啦,他不讲究刺剑的技术啊,我太不了解这个人了!过去我呵斥他,他就以为我不是同路人了。”太史公说:社会上谈论荆轲,当说到太子丹的命运时,说什么“天上像下雨一样落下粮食来,马头长出角来!”这太过分了。又说荆轲刺伤了秦王,这都不是事实。当初公孙季功、董生和夏无且交游,都知道这件事,他们告诉我的就像我记载的。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到后代,这难道是虚妄的吗!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领导干部担负着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其学养、修养必须与所负责任相匹配,否则便无法
,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面对寒潮的到来,相关领导对供暖改造工作格外重视,进一步强调有关部门要连续作战,
,攻坚克难,尽快让群众家里暖起来。③一听到江中传来“救命”的呼喊声,两名正在执勤的武警战士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的江水中,
地朝落水者游去,二十分钟后终于将人救出。A.不遗余力
恪尽职守
尽心竭力
B.恪尽职守
尽心竭力
不遗余力C.尽心竭力
恪尽职守
不遗余力
D.恪尽职守
不遗余力
尽心竭力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运用能力。恪尽职守: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尽心竭力:用尽心思,使出全力。形容做事十分努力。不遗余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儿也不保留。根据语境,①句选用成语“恪尽职守”;②句选用成语“尽心竭力”;③句选用成语“不遗余力”。故选B。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参差不齐”偏重水平、质量,无关于品质、思想。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比如,“泥沙俱下”既可指人,也可指物;“良莠不齐”只能指人。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18世纪的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说得好:上天赐给人两样东西——希望和梦——来减轻他的苦难遭遇。B.文章要做到观点鲜明,必须对所论及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弄清楚问题涉及哪些因素?关键在哪里?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这个问题的?C.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净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只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有比这更惬意的消遣吗?D.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陈涉仰天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天下三分”,成为智慧的化身。参考答案: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B项,此句是一个陈述句,句中不存在疑问,不能用问号,前两个问号改逗号,最后一个问号改为句号。C项,顿号使用错误,“看天”“听鸟”“读书”是并列的短句,中间应使用逗号。D项,陈涉与诸葛亮是对上文“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所举的例子,故应将“风流人物”后的句号改为冒号;“未出茅庐而天下三分”不是引用的原文,应将引号去掉。【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①分清语句或段落的层次,大致确定句中点号和句末点号;②反复读,分清句子内部的各种关系,判断顿号、逗号、分号、冒号使用是否正确;③认真揣摩语句所传达的感情,根据语气确定句末点号是否正确,即分清所给文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感叹句、祈使句,准确判断句号、问号和叹号使用是否正确;④仔细辨析,注意前后关照,准确判断句中标号和句末点号是否正确,如,引号、括号等标号和句末句号或问号的位置是否正确。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过度理由效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心理学上的自我知觉理论对这种过度理由效应的解释是②简单地说,外在动机,例如金钱或物质奖励,会降低一个人工作表现的内部动机
③而削弱了本来存在的内部动机
④当外在动机出现时,人们会将注意更多地放在外在动机的奖励上
⑤而减少了对活动本身的享受和对满足感的关心⑥这种效应将人们的动机转化为外部因素A.⑥③②①④⑤
B.②①⑥⑤④③
C.②①④⑤⑥③
D.②①④③⑥⑤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⑥句中的“外部因素”和③句中的“内部动机”是对应的,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题申报参考:近红外光刺激辅助执行功能训练改善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机制研究
- 2025年度个人与公司间艺术品收藏与交易合同4篇
- 2025年度个人房产买卖资金监管服务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车位锁维修与保养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体育用品买卖合同附带运动损伤防护与售后服务4篇
- 2025年物流园区车位租赁与仓储管理合作协议4篇
- 2025年度智能挖掘机销售与远程控制技术支持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山地旅游交通服务租赁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宠物寄养中心租赁合同规范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工业用地租赁合同示范文本
- 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高考物理一模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
- 护理指南手术器械台摆放
- 肿瘤患者管理
- 2025年中国航空部附件维修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行业政策及需求规模预测报告
- 2025春夏运动户外行业趋势白皮书
- 《法制宣传之盗窃罪》课件
- 通信工程单位劳动合同
- 2024年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培训课件
- 零部件测绘与 CAD成图技术(中职组)冲压机任务书
- 2024年计算机二级WPS考试题库380题(含答案)
- 高低压配电柜产品营销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